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唐代的民族交往与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2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唐朝境内活动着不少胡人,这些人中既有跻身于上层社会封官授爵者,有传播佛教、祆教和景教的传教士,也有辗转流徙、从事商贸活动者,还有服务于显贵豪绅家中的侍从与奴婢,以及混迹于街头巷尾饭铺酒肆的工匠和歌舞伎。在出土的唐代墓葬石雕、壁画等文物中都有记载。据此可知唐朝(     
A.社会分工日益细密B.社会风气较为开放
C.阶层流动逐渐加剧D.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唐代,朝廷对岭南的官员输出以贬谪为主,对西域的官员输出以建功为主。在贬流文人的笔下,岭南不仅是“牢笼”,更是“鬼门关”“死亡乡”;而岑参认定“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甚或姚崇、宋塬、苏颈等人因曾就职西北边疆而官拜宰相。这一差别反映了,当时(       
A.民族政策的重北轻南B.经济发展的区域失衡
C.自然环境的地区差异D.南北诗风的源流特色
3 . 唐代朝廷设置营州(今辽西和内蒙古部分地区)都督府以管辖当地汉族与奚、契丹等少数民族。“营州柳城外通东北诸蕃国大要有三道。其一,东北至契丹牙帐,通东北诸国道。其二,西北逾松陉至奚王牙帐通北蕃道。其三,东至辽东城通东方诸国道。”这反映出唐代(     
A.边疆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B.营州具有重要的战略位置
C.营州是对外交往的主通道D.地方政策因俗而治的特点
2024-03-15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沧县中学2024届高三3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据史料记载,唐太宗征讨辽东时,掳得少数民族百姓一万四千口,按例当分赏将士,“上愍欺子夫妇离散,命有司平其直(值),悉以钱布赎为民”。此外,众多少数民族将领也获得唐太宗重用,他们或成为驸马,或被赐予李姓。这主要反映了唐太宗(     
A.开放包容的民族意识B.兼收并蓄的文化观念
C.灵活务实的对外政策D.选贤任能的治国手段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代兴起茶马古道,北宋与藏区建立“以茶易马”互市制度,史载:“(宋人与吐蕃)商人博易,甚有信而不受欺绍,商人有信则相与如至亲,借贷有所不吝,岁望其一来,不来则数数念之。”“乾道癸巳(1173年)冬,忽有大理人李观音得、董六斤黑、张般若师等……皆有礼仪。擎诵佛书,碧纸金银字相间。”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写道:“汉地的货物运到博(藏区),是我们这里不产这些东西吗? 不是的,不过是要把藏汉两地人民的心连在一起罢了。”

——摘编自张嘉琳、梁长平《茶马古道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贡献与价值》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6 . 唐时,都护府“掌所统诸蕃慰抚、征讨、斥候,安辑蕃人及诸赏罚,叙录勋功,总判府事”。 由此可知,唐都护府(     
A.主要负责督查少数民族政权B.具有军事与民政双重功能
C.推动了中原和边疆经济交流D.消除了各民族之间的隔阂
7 . 如表是有关隋唐民族关系的部分观点。这些观点(     
观点来源
沙钵略(突厥)称雄漠北,多历世年,百蛮之大,莫过于此。往虽与和,犹是二国,今作君臣,便成一体。情深又厚,朕甚嘉之。隋文帝
皇上膺天育物,无隔华夷,率土黔黎,莫不慕化。风行所及,日入以来,职贡皆通,无远不至……圣情含养,泽及普天,服而抚之,务存安辑……混一戎夏,其在兹乎!裴矩(隋)《西域图记·序》
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雠敌。唐太宗
《周书·文帝本纪》:“太祖文皇帝姓宇文氏,讳泰,字黑獭,代武川人也。其先出自炎帝神农氏。”《隋书·铁勒传》:“铁勒之先,匈奴之苗裔也。”唐朝官修史书
A.体现出民族关系的平等B.否定了华夷之辨观念
C.增强了民族共同体意识D.加快了边疆地区开发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贞观四年,唐征伐东突厥,突厥部众降附唐朝,对于如何处置突厥降众,大臣温彦博主张,“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以实空虚之地,使为中国捍蔽。选其酋长,使人宿卫”。对其民众则应本着“有教无类”的原则,“授以生业,教之礼义”。该主张(     
A.包含有民族压迫内容激化了民族矛盾B.加速了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
C.导致地方割据不利于多民族国家发展D.有利于边疆地区的民族交融
2024-03-03更新 | 254次组卷 | 4卷引用:吉林省普通高中2024届高三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模拟(一)历史试题
9 . 唐初,统治者反复强调“中国百姓,天下本根;四夷之人,犹于枝叶”“四夷可使如一家”。唐朝由是出现了“前王不辟之土,悉请衣冠;前史不载之乡,并为州县”。这表明唐初(     
A.中央政府对周边实行垂直管理B.注重满足周边民族的物质利益
C.各民族间的交流呈现增强趋势D.国家政策推动了政治文化认同
2024-03-02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2月份大联考历史试卷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羁縻治策出自春秋战国,在秦汉至唐宋时期,羁縻治策的基本内容是封建王朝借助边陲夷狄首领的势力进行控制,即根据势力的强弱,分别赐其首领以王、侯、邑长或将军、都督与刺史等封号,实行土职代管或与所设郡县参差而治,象征性地征收少量贡纳。朝廷对各级土职的管理相当松弛,未进行严格的制度性管理。羁縻治策的施行对象包括边疆的夷狄和与封建王朝有往来关系的邻邦。羁縻治策的不少思想和策略是从应对北方游牧民族的经验总结而来的,这些思想和策略未必适合南部边疆复杂多元的社会形态以及不同民族长期交融的情形,致使封建王朝对边疆地区的经营长期停留在对外防御和编织边疆藩篱的层面,也忽视了对边疆的深度统治和经济经营。

——摘编自方铁《论羁縻治策向土官土司制度的演变》

材料二   明朝在设置卫所以外的少数民族边远地区推行土司制度。农业地区由于广设卫所而进步很快,土司地区则听任土司施治,致使发展滞后,相关的矛盾由此产生。雍正前期的西南边疆存在部分土司危害社会,与朝廷争夺土地、矿藏等严重问题,为此,雍正进行改土归流,扫清了清朝深入统治西南边疆的障碍,内地人口大量移居西南边疆,有效缓解了内地人口激增造成的压力。

——摘编自张楠林《明清时期云南“土流并治”管理模式与边疆治理逻辑》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汉至唐宋时期羁縻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分析雍正朝在西南地区进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代边疆治理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