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2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马赛曲》翻译改动的部分情况

“麦须尔诗”(1873年王韬译)用中国古典七言诗的格律来翻译,认为诗的主旨是反对国王的残酷统治,梁启超在1902年《新民丛报》中高度肯定该译稿。
“法(佛)兰西革命歌”(1904年侠民译)用文言文翻译,被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中国革命记》等转载,被视为法国大革命的象征。
“马赛曲”(1920年马骥良译)用白话文翻译,对“citoyen”的翻译,从“体团”变为“国民”,此后白话文翻译的《马赛曲》版本不断出现。

材料二   抗战时期,《马赛曲》成为救亡图存的重要媒介。与此同时,《战歌》、《新马赛曲》等改编作品应时而生,歌词呈现出日益严峻的国难危机,“呼吁中国同胞:‘不分恩怨,不分你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作一全民族革命战争’。”《马赛曲》对《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也有启发作用,《马赛曲》中“用肮脏的血液,灌溉我们的田野”与《义勇军进行曲》中“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意义近似,《马赛曲》中多次出现的“前进”在《义勇军进行曲》中被不断强调。

——摘编自宋逸炜《〈马赛曲〉在近代中国的多重变奏》

(1)据材料一、概括《马赛曲》翻译改动变化的表现,并说明变化的时代背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战时期《马赛曲》翻译改动的积极影响。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民歌的歌词在内容方面大部分是表现男女爱情生活的。在那个时代,在封建礼教强大的统治威力的笼罩下,男女的正当爱情经常不能得到满足,在这种情况下,热烈而大胆歌唱男女爱情的而又较为婉转动听的民歌就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北方民歌保存于《乐府横吹曲辞》,《横吹曲》是军队中应用的音乐,要求雄伟悲壮。当时北方各民族间常起争端,战争频繁。长期的行伍生活和艰苦的生活环境,使北方人民的性格锻炼得勇武刚强,北方民歌以很多篇幅反映了战争和人民的尚武精神。

——摘编自晏天丽《浅论南北朝乐府民歌艺术》

材料二   唐人饮酒姿态豪迈不羁。一些酒肆轻歌曼舞,宴饮游戏丰富多彩,这种氛围带给诗人的不仅仅是感官上的刺激,更多的是心理上的新鲜与愉悦。在酒肆交易中,现钱买卖、质酒、以物换酒、赊贷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诗人买酒的欲望,极大地改变了唐代诗人的生活方式,助长了饮酒习尚,由此酒更能迅速融入诗人生活。酒肆题壁诗推动诗歌传播,酒肆成为酒妓歌舞表演的场所及其与诗人认识交往的媒介。在酒肆文化中,诗人作诗技艺的精进与诗歌风貌的嬗变都在悄然进行着。

——摘编自于帅帅《唐代酒肆与唐诗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方民歌风格的不同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说明酒肆文化对唐诗发展的推动作用。
2023-11-23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
3 . 《新青年》杂志是中国近代新闻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刊物,影响了恢弘的历史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第1卷第1号(1919年9月出刊,主编陈独秀)目录:

《敬告青年》

陈独秀

《法兰西人与近世文明》

陈独秀

《共和国家与青年之自觉》

高一涵

《妇人观》

陈独秀(译)

《春潮》

陈嘏(译)

《现代文明史》

陈独秀(译)

《青年论》

(译)

《艰苦力行之成功者:卡内基传》

彭德尊

《国外大记事》《国内大记事》《通信》《世界说苑》

第6卷第5号(1919年9月出刊,主编李大钊)目录:

《马克思学说》

顾兆熊

《俄国革命之哲学的基础》(下)

起明译

《药》

鲁迅

《诗》

胡适、陈衡哲

《马克思研究》

含陈启修的《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与贞操问题》、源泉的《马克思唯物史观》和《马克思奋斗的生涯》

《马克思传略》

刘秉麟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上)

李大钊

《巴枯宁传略》

克水

《老子的政治哲学》

高一涵

《随感录》

唐俟、张赤

——倪延年《〈新青年>杂志三次转变与共产党新闻事业起源标志》


(1)两则目录中知识分子的政治思想诉求折射出怎样的时代变化?
(2)知识分子的思想转变对中国民主革命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2023-11-19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日照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A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宋代闻喜宴,又名琼林宴,是为庆贺新科进士及第而举行的宴饮活动,其前身是盛行于唐代的“曲江宴”。设宴地点经历了由寺庙、皇家园林到礼部贡院的转换,皇家园林具有开放特色,普通民众亦可耳闻目睹。闻喜宴上除美酒佳肴、歌唱奏乐之类传统内容之外,尚有各种必备仪程逐一展开,大体上包括簪戴宫花、赐诗与文章等环节,蕴含着十分浓郁的政治色彩。从赴宴赐花到拜谢花礼、簪花乘马而归,场面壮观且隆重,宋人杨侃强调此举“盖我朝之盛事,为士流之殊荣”。宋太宗赐新进士孙何等御制箴一首,后又赐《礼记·儒行》篇各一轴,“令至治所著于壁,以代座右之诫”。闻喜宴作为宋代国家的科举盛宴,很好地见证了寒士的崛起与世族门阀的没落,宋人赵彦卫就有所谓“本朝尚科举,显人魁士,皆出寒畯”之感慨。明清时期举行的恩荣宴更是与之一脉相承,在凸显及第之后的荣耀和帝王恩宠方面一以贯之。

——摘编自纪昌兰:《庆酬与传宣:闻喜宴所见宋代国家治理方式探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闻喜宴特点及统治者积极组织闻喜宴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宋代闻喜宴。
2024-01-15更新 | 177次组卷 | 3卷引用:辽宁省部分高中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44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开始从中国厦门进口茶叶。1658923日,英国《信使政报》刊登了第一个茶叶广告。18346月,英国东印度公司茶叶委员会秘书乔治·戈登,受委派前往中国执行盗窃茶树茶籽任务。18481856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和英国皇家园艺学会派遣茶叶大盗——英国人罗伯特·福琼多次进入中国,窃取了中国的种茶技术、制茶技术。19世纪中叶,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和斯里兰卡大量种植茶树,并引入机械加工。到1888年,英国人已经成为国际茶叶市场的主导者。

——摘编自刘勇《中国茶叶与近代欧洲》

材料二   17世纪末,珍贵稀少的中国茶在英国属于上流社会的奢侈品。1663年,英国政治家和诗人埃德蒙·沃勒发布《饮茶皇后之歌》,是英国的第一首茶诗。在18世纪的英国,民主、饮茶、咖啡馆是三位一体的东西……有茶水供应的咖啡馆成了公众的讨论地点,在那里既能闻到茶水的芬香,又可听到丰富多彩的演说。18世纪中期,茶、面包和黄油成了英国人早餐的“标配”。18世纪后期,茶叶价格大幅下降而走进英国民众的生活。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茶叶成为英国人的国民级饮料。自1860年开始,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每年召开近万人的皇家传统茶宴,将英国饮茶文化及下午茶风俗推至普及。英国大肆渲染茶叶的保健和医疗功能,饮茶之风盛行,中国的饮茶瓷器流行,并出现了诸多关于茶的文章,丰富了英国文学。

——摘编自《人类茶简史》

(1)依据材料一、二,简述中国茶在英国传播的历程。
(2)依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茶对近代英国社会的影响。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并吞六国之后,决计不再行封建,多地以设郡。要人民不能反抗,第一步办法,自然是解除其武装。于是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最根本的,莫过于统一人民的心思了,《管子·法禁》中早有焚书的主张,秦始皇及李斯把涉及到社会、政治问题的“诗、书、百家语”都烧掉,只留下医药、卜筮、种树之书。秦始皇的政策虽好,行之却似过于急进。北筑长城,南收两越,除当时的征战外,还要发兵戍守;人民也已不堪赋役的负担。他还沿着战国以前的旧习惯,虐民以自奉,穷极奢侈;还要到处去巡游。统一虽然是势所必至,然而人的见解,总是落后的,在当时的人,怕认为不合理之举,甚至认为是反常之态。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政治五千年》

材料二   元朝实现较高水平的全国统一,并明确边疆地区与邻邦较清楚地分开。元在京师周围地区设“腹里”直隶于中书省外,以元军分别占领和控制的若干军事镇戍区为基础,分别设立江浙、云南、湖广等十个行省。行省辖区广阔,并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在行省之下,边疆地区设立土官制度。明朝在边疆地区大量派驻军队,以卫所的形式驻守各地,并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清朝前期在消除割据、加强国家统一与边疆开发方面作出重要贡献。为解决有效统治北方游牧民族的问题,清朝在中央设立理藩院。元明清三朝统治650余年,是中国历史版图正式形成、边疆地区经济文化较快发展、边疆社会面貌发生明显变化的时期。

——摘编自方铁《论元明清三朝的边疆治理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统一后所采取的巩固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明清为巩固统一所采取措施的特点并简析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共同影响。
2023-10-23更新 | 122次组卷 | 2卷引用: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曾言:“殿前试士始于唐武后。然唐制以考功郎中任取士之责,后不过下行其事,以取士誉,非于考功已,试之后再试之也。” 武则天于永隆元年(680年)“始以文章选士”,但这只是皇帝代行吏部主考官之职。而且,在《新唐书》中有记载:“随其人主临时所欲”,仅武则天这一次,只是偶尔为之。

——摘编自徐连达《隋唐史与政治制度研究论集》

材料二   宋太祖时期,殿试依然沿用了唐朝诗、赋取士的传统做法;太宗时期,在考察诗、赋的基础上,增加了试论;神宗时期,一改以前诗、赋、论三题的办法,仅试策一道,限千字以上。宋代殿试由皇帝亲自主考、选定试题、临轩策士、审定状元等前十名名次。自此,殿试制度确定下来,为后世历代所沿用。对于宋朝的士子而言,凡是参加过殿试,就能以“天子门生”自居。这些天子门生常常能得到皇帝赐宴、赐诗、赐物等隆重礼遇。这样一来,宋朝的知识分子对科举制度倍加看重而趋之若鹜,把参加科考看成是实现自己远大抱负的重要途径。

——摘编自薛亚军《拯弊与集权:唐五代覆试及其与宋初殿试的关系》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唐宋殿试形式、内容等方面发生的变化。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殿试对国家治理的影响。
2023-12-01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茫茫戈壁,莫高窟静立千年。从青春少女到白发苍苍,“敦煌的女儿”樊锦诗守望这文化瑰宝长达一个甲子的时光。如今,在距地球4亿多千米的浩瀚星空中,一颗以她的名字命名的小行星——“樊锦诗星”正静静运转。

【坚守·敦煌】

星光之下,是奔赴与扎根的不朽传奇。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坚信“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志向”,樊锦诗西去敦煌,从此便是一生的事业。喝咸水、点油灯、住土屋、睡土炕、捉老鼠,成了这位江南姑娘的家常便饭。在从“小樊”变成“老太太”的漫漫岁月里,她没有觉得苦:“国家把这么重要的遗产交给我们,我们要对得起国家,对得起祖宗,对得起历史。能为莫高窟做事,是我的幸运。”

一代代“打不走的莫高窟人”,守护千年瑰宝、传承中华文明,让曾经的疮痍之地成为今天世界文化遗产管理开放的典范。洞窟坍塌损毁时,他们徒手清沙、修筑围墙;世风浮躁时,他们埋首勤学、甘坐冷板凳,终在敦煌学研究上扬眉吐气;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们开拓创新,以多彩文创让敦煌文化走进千家万户。近日,樊锦诗在继捐资1000万元支持敦煌学研究后,再次捐资1000万元用于敦煌文物事业和急需人才培养。

【青春·敦煌】

目前仅从事敦煌文物数字化保护的80后、90后就占到八成以上,为古老敦煌注入青春力量。他们用数字化新技术采集拼图,打造数字传播创意产品,将莫高窟“画”进数字世界除了方便游客瞻仰游览,更要使敦煌文化融入现代生活,设计者将壁画、文献中涉及饮食、音乐、舞蹈、服饰的内容与“岁时节令”相结合,呈现在互联网上,在二十四节气中展现敦煌之美,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有同学认为,弘扬敦煌文化需要打造数字传播创意产品。


(1)结合材料,运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知识,说明以樊锦诗为代表的一代敦煌人是如何创造“奔赴与扎根的不朽传奇”。
(2)结合材料与所学的文化知识,以三段论推理的形式对该同学的结论作出有效推理。
2023-10-12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云南民族大学附属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中,曹操起于兖州,后屯兵积谷,招贤纳士,迎汉献帝, “挟天子以令诸侯”。到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在北方基本完成统一大业。东汉末年,南方战乱相对较少,人口数量和经济地位与北方相比有所上升。孙权继父兄基业,聚集忠良豪杰,进据江东,知人善用,力求向外发展。曹操统一北方后,南下荆州,却被孙刘联军打败于赤壁。由于损失惨重,曹操一时难以再聚集重兵进行决战,只好任由南方处于独立状态。在此情况下,刘备借机向益州发展,并与孙权结盟共同对付曹操,三国鼎立局面得以形成。

——摘编自王恩涌、曹诗图《魏、蜀、吴三国时代的政治地理战略分析》

材料二   北魏前期,南北之间的战争最初属于边境冲突。至北魏孝文帝迁都改制,统治重心移至中原,北魏政权也向中原式王朝迈进,北魏在与南朝通使中注重文物典制的输入,南北朝的冲突向统一战争转变。北魏分裂后,步入后三国时代。东魏为全力与西魏争胜,积极促成与萧梁聘使相通,并争取使后者断绝与西魏的交往。而在东魏与萧梁的频繁往来中,双方均自居正统并交锋激烈。南北朝后期三国鼎立时,北方关中、关东和江南三大地域出现了向心力与文化认同。

——摘编自姚宏杰《南北朝时期南北政治关系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国鼎立局面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北朝时期南北方政治关系演变的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三国时期政权之间关系的认识。
2023-11-20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曲靖天人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二)历史试题
10 . 近代中国女性社会教育的发展状况,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尺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98年5月,中国第一所女学堂----上海中国女学堂正式创办。女学堂办学“中西并重”,“堂中功课,中文西文各半,皆先识字,次文法,次读各门学问启蒙粗浅之书,次读史志、艺术(格致)、治法、性理之书”。学校章程规定:“学堂之设,悉遵吾儒圣教……为大开民智张本,必使妇人各得其自有之权,然后风气可开。”学堂将续《汉书》、作《女诫》流传后世的班昭作为典范,期待女学生们“处处贤惠,知书达理,博古通今”。

(注:堂中一切捐助、创始及提调、教习,皆用妇女为之。)

材料二   20世纪初,伴随着“女权”概念的输入,女性独立的呼声陡然高涨,进步之士对班昭的批评屡见报端。新女性追随的典范转而变为一批外国女杰,赞誉尤高者为“批茶女士”(《黑奴吁天录》的作者斯托夫人)和法国的罗兰夫人(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女革命家)。1904年,广东香山女校在“学约”中鼓舞学生:“美国放奴,批茶之力,我辈女流,曷不瞻仰?”1907年,《时报》发表《哭秋女士》诗,将秋瑾与罗兰夫人相提并论。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夏晓虹《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上海中国女学堂的办学特点,并谈谈你对其“中西并重”办学方针的认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外国女杰榜样流传对中国社会进步的作用。
2023-11-14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朝阳市名校统考(11月大联考)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大联考历史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