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7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24年,孙中山在日本神户发表了一次演说,用“王道”和“霸道”来概括东西方的国际观念。孙中山指出,西方国家“只见物质文明,只有飞机炸弹,只有洋枪大炮,专是一种武力的文化”,“用我们中国的话说就是‘行霸道’,所以欧洲的文化就是霸道的文化”。这种霸道文化是东方人“向来轻视”的,因为在东方,“还有一种文化,好过霸道的文化,这种文化的本质,是仁义道德。用这种仁义道德的文化,是感化人,不是压迫人,是要人怀德,不是要人畏威。这种要人怀德的文化中国的古话就是‘行王道’。所以亚洲的文化,就是王道的文化。”
——吴义雄《传统文化与孙中山的国际观念》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西方的“霸道”文化和东方的“王道”文化。
2016-11-27更新 | 277次组卷 | 5卷引用:2016届黑龙江牡丹江一中高三上期末文综历史试卷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在一个极其艰难的历史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对其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地位问题,史学界多有研究。其中有观点认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为中国的近代化进程铺设了道路,对近代中国历史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见图示)

材料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关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史地位的观点。(要求: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角度广泛,史论结合)

3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晚清是一个大转型时期,其变化的步伐在1895年以后加快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狭隘性日益明显:有远见的人士清楚地意识到,中国必须拓宽对西方的认识和了解,不能仅仅局限于军事和工业技术,还应包括政治体制、经济体系、社会结构、科学和哲学思想等方面的研究,对这些领域的西方作品进行翻译,成为改革和革新最主要的前提条件。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

——选自2012年全国高考试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1895年以后中国现代化进程在思想方面发生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自1840年以来,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呈现出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要求:从外部动力、内部动力两个方面来评析;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历史的进程意味着西方的衰落。伦敦、巴黎和柏林不再左右世界的新闻。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传统欧洲体系的崩溃已成为不可改变的事实……欧洲除了在进入一个衰退的时期外,还在进入一个成功的时期:它的思想、技术和制度正在比以往任何时候更迅速地传遍全球,并促进世界发展。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中关于20世纪西方发展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5 . 阅读材料,解决问题。

材料   人类肯定想象不出比这更好的政府:一切都由一级从属一级的衙门来裁决,官员必须经过好几次严格的考试才录用。在中国,这些衙门就是治理一切的机构。……如果说曾经有过一个国家,在那里人民的生命、名誉和财产受到法律保护,那就是中华帝国。……尽管有时君主可以滥用职权加害于他所熟悉的少数人,但他无法滥用职权加害于他所不认识的、在法律保护下的大多数百姓。……人类智慧不能想出比中国政府还要优良的政治组织。

——伏尔泰《风俗论》


结合中国古代史的有关知识,评述材料中作者的观点。(可以赞成或者反对作者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条理清晰)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7世纪中国与荷兰的金融创新
中国
荷兰
明末清初,商帮中的货币商人先后创办了印局、账局、票号等。金融机构的创新是明清金融革命的最重要内容,但遗憾的是它们业务局限在汇兑领域。不仅如此,由于缺少海上贸易的发展,丧失扩大发展的机会。
1609年成立的阿姆斯特丹银行,是现代意义的银行,有阿姆斯特丹市政的担保,很快成为欧洲国际贸易的票据结算中心,荷兰的利率也比其它欧洲国家都要低得多。银行不仅支持商品交易,还支持股票交易。

17世纪的中国和荷兰都进行了金融创新,但其影响却完全不同,请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这一现象。(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多角度分析论证。)
2016-11-27更新 | 254次组卷 | 2卷引用:2016届黑龙江大庆实验中学高三上期末考试文综历史卷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2016-11-18更新 | 5800次组卷 | 28卷引用:【全国百强校】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商务印书馆大事记(部分)

时间大事
1897年商务印书馆创业于上海,以印刷为主业
1900年印刷《外交报》(中国近代第一份以评述国际问题为主要内容的报刊)
1902年上海南洋公学总教习张元济进馆译印《各国国民公私权考》《近世陆军》等设第一个分馆于汉口:正式成立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吸收日责,改进印刷
1903年根据清政府的《钦定学堂章程》,编印“最新教科书”
1905年设北京分馆:出版严复译《天演论》,至1921年印刷20次
1906年出版严复译《法意》(孟德斯鸠著)
1907年蔡元培应聘为商务印书馆编译书籍
1912年始用电镀铜版:编印《共和国教科书》,被称为“教科书之巨琴”:出版《新字典》编译《世界共和国政要》
1914年董事会收回日本股份;设分馆于香港:创刊《学生杂志》
1915年首次引进彩色胶印机:发行《科学》杂志:出版《辞源》
1919年始用机器雕刻字模:编印《新体国语教科书》(我国第一部白话文科书)

——据《商务印书馆大事记》等


从上表中获取历史信息,围绕一个主题提出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纵横双向发展说”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世界近代历史(1500~1900年)进程的一家之言。其主要观点是世界近代历史发展过程包括两个方面: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纵向发展是指西方资本主义上升、发展并向整个世界扩张的历史;横向发展是指世界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取得联系,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的过程;纵向发展制约着横向发展,纵向发展所达到的阶段和水平,制约着横向发展的规模和广度,横向发展又对纵向发展具有反作用,它们共同的基础和推动力量是物质生产的进步,从而把历史的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结合成为一个统一的世界历史进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纵横双向发展说”。(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10 . 近代一批仁人志士提出“商战”,发展实业,以争取利权,挽救民族危亡,可称之为“中国近代经济民族主义”,其发展与抵制洋货运动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的抵制日货运动,上海华商纱厂盈利迅速提高,并出现了建立新厂、增加设备的热潮,形成了中国棉织业发展史上的所谓“黄金时期”。与此同时,华商烟厂、火柴厂等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据统计,1919年在农商部注册的工商企业达到104家,超过历年最好水平,1920年更达到142家。其中注册的工业公司在1919年为65家,资金44728300元,也是亘古未有。

材料二 1925年上海发起了抵制日货运动……由于运动期间禁止提取洋栈货,引起煤荒和粮价上涨,既严重影响了民族工业的商业利润,又波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上海人民出现心理恐慌,运动难以持续下去,于是,在资产阶级各团体的纷纷要求下,上海总商会同意提取英日货。同时,帝国主义为了反抵制,工部局停供华商电力达2个月之久,导致上海13家华商纱厂被迫停工,工人失业6万多人,损失326万元以上,严堂危及上海民族纺织业的生存。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李宗超《近代中国经济民族主义的理性与非理性》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根据材料二,指出1925年抵制日货运动“难以持续下去”的原因。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中国近代经济民族主义”。(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