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7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整个欧洲都笼罩在“没落”“衰败”的悲凉气氛中,许多学人对自身文明的前途怀抱忧患意识,尤以德国哲学家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一书最具代表性……甚至掀起了一股“东方文化救世论”思潮……研究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学术组织机构也大量涌现,巴黎大学中国学院、法兰克福大学中国学院、达姆斯塔特的“东方智慧学院”等等……形成了19世纪以来中学西播的一次高潮,对战后西方文明的反省与重建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夏舒洋《一战后的中国文化西播热潮述评》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对上述现象进行评析。
2021-08-17更新 | 390次组卷 | 8卷引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朝鲜族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杰出人物则对社会发展起重大作用。请从以下人物中任选两到三个人物,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内容,概括一个主题并简要评述。
沃波尔    华盛顿     瓦特    史蒂芬孙     马克思     爱迪生     贝尔     列宁     甘地 扎格鲁尔     斯大林     卡德纳斯
2023-04-19更新 | 424次组卷 | 8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双城区兆麟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嘉庆、道光年间的中国人当然不认识那个西方世界,直到现在,我们还不敢说我们完全了解西洋的文明。不过有几点我们是可以断定的。第一,中华民族的本质可以与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相比,中国人的聪明不在任何别的民族之下。第二,中国的物产虽不及俄美两国的丰厚,然总在-般国家水平线之上。第三,秦始皇的废封建为郡县及汉、唐两朝的伟大帝田,足证我民族是有政治天分的。是故,论人论地,中国本可大有作为。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1938年)


结合中国古代史和中国近代史相关知识,评析材料中“中国本可大有作为”的观点。(要求: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0-12-18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明朝后期,商书开始大量出现并出版发行,清代不仅种类增多,而且发行量也剧增,这就是所谓的“商书现象”。商书包含着极为丰富的经济史、社会史、文化史等领域的史料内容。如表为明清时期部分商书的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书名
共辑录水陆路引(路程指引)144条,还涉及水马驿站、行程里距、山川险夷、沿途物产风情、名胜古迹等多方面内容。明代刊印《一统路程图记》
除提及“断银歌”等鉴别歌诀外,还对各种白银的成色、形状、特征等予以详细介绍。康熙年间刊刻《辩银谱》
记载了20个省252个府州总共1800多种商品,其中包括140多种新品种,还记载了日本、高丽、安息、波斯、缅甸、交趾以及大小西洋诸国的70多种商品。乾隆年间的木刻本《商书便览》
“钱财物业,来之有道,义所当得者,必安享;远。若剥削贫穷,蒙昧良善,智求巧取,贪嗜非义,虽得之,亦守之不坚。非产败而必招横祸”。明代刊印《客商一览醒迷》
“商贾士农成乐业,恩波浩荡海天同”明末程春宇《土商类要》
书前序中指出“出而欲国,与入而居家,无不以理财急务”,表达了手抄此书的直接动机,是为了将此抄本寄给远在他地的“儿曹”、“子侄”,鼓勵他们学习“换本居寄,无微不入”的经商本领。乾隆后期手抄本《生意世事初阶》
评述明清时代的“商书现象”。
2023-12-07更新 | 129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1月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4年,胡绳先生依据中国近代阶级斗争的表现为线索,提出1840-1949年间,存在太平天国、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辛亥革命三次革命高潮,这三次革命高潮反映了近代中国的进步潮流。三次革命高潮论相当长时间成为撰写近代史教科书的总体架构,直到1980年,李时岳先生对三次高潮论提出不同看法,并认为这个时期历史进步的潮流应当是:洋务运动-戊戌维新一辛亥革命,从此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研讨进入新阶段。

——乔还田《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研究叙录》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2021-05-05更新 | 231次组卷 | 2卷引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农垦建三江管理局第二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后半期,世界注意力的焦点由那些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破坏的国家的重建,转到了设法结束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大部分人所忍受的贫穷、愚昧和不公正,至今已近五十年了。

可是,当我们走进新世纪的时候,除了少数几个国家和地区跨越到第一世界,而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依然远远落后。当人们看出,解决不发达问题之难超出了发展问题专家们当初的料想时,有两种解释开始在穷国的大学和政界以及富国的大学里占主导地位,这就是殖民主义论和依附论。在他们看来,帝国主义在国民心理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也为它们的不发达状态提供了一个方便的解释。有些国家,如拉丁美洲的国家,已独立一百来年而仍被称作第三世界”。在他们看来,帝国主义表现形式是造成它们对列强的依附”,这种依附”论认为周边”的穷国受到中心”的资本主义富国的欺压。无论是殖民主义论还是依附论,今天都没有多少人相信了。现在一些学者、政治家正在把注意力集中到文化上的价值观和态度在促进或阻碍进步方面所起的作用,文化研究有了复兴。有人提出了一个以文化为中心的发展范式,或人类进步的范式。

——摘编自(美)塞谬尔·亨廷顿等《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


结合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1-04-28更新 | 110次组卷 | 3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市2021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500-1800年的近代早期,人类史无前例地进入了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之中。商业、生物以及文化上的交流影响了世界各地的社会发展。1750--1914年间,欧洲人成功地将自己的优势地位转变为世界性霸权。19世纪末,欧洲势力控制了大部分亚洲和几乎整个非洲。18世纪末19世纪初,革命改变了欧洲和美洲社会,对大西洋沿岸的社会组织形式产生了深刻影响。起初是欧洲,然后是美洲,革命与随之而来的斗争促进了民族认同感的形成。西欧和北美人民在建设国家的同时,还踏上了工业化的进程。到19世纪晚期,俄罗斯、日本也开展了工业革命,那些到20世纪还没有展开工业革命进程的国家也因此迅速落入受工业化影响的范围内。工业化为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它发展出极为发达的运输、交流和军事技术,这些都是农业社会难以匹敌的,让西欧人得以在19世纪将自己的统治强加给亚洲大部分地区及整个非洲。19世纪末,美国和日本利用自己的工业技术,提升了国际地位,从而与西欧国家一道成为世界性的帝国和全球性的殖民力量。殖民地人民则更难获得机会实施社会、政治改革,但他们经常通过发动叛乱和组织反殖民运动来反抗帝国主义统治。革命、工业、帝国时代使19世纪末世界各地冲突升级,这三个历史进程一道,促使世界各地的人民以前所未有的程度紧密联系在一起。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一文明的交流与传承》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要求;观点合理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0-06-14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市2020届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总观国史,政制演进,约得三级:由封建而跻统一,一也(此在秦汉完成之)。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二也(此自西汉中叶以下,迄于东汉完成之)。由士族门第再变而为科举竞选,三也(此在隋唐两代完成之)。全国政事付之官吏,而官吏之选拔与任用,则一惟礼部之考试与吏部之铨选是问。此二者,皆有客观之法规,为公开的准绳。有皇帝(王室代表)所不能摇,宰相(政府首领)所不能动者。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我们看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对此需要做具体分析。如果没有这样的体制,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则无从谈起。中国的君主集权制度曾经对包括皇帝在内的统治者形成过一定的制约,更加重要的是,这种体制有利于维护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安宁。其中的科举选官制度扩展了统治集团的社会基础,为中小地主和平民开辟了入仕途径,形成了由下层社会到上层社会的政治通道,特别是科举制度将教育制度与选官制度结合为一个整体,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上层官员队伍的知识水平,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作出了贡献。中国古代有法制,缺少法治。君主把法制作为治民治吏的一种手段,自己则凌驾于法制之上。正因为如此,同一个制度体系,在不同的君主手里,可以有不同的效果;一治一乱,有天壤之别,反映出人治的弊端。

——摘编自张岂之《从民族复兴的高度看中华文化前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与中华文明发展”进行评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2022-10-12更新 | 153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国粹”一词的产生

《辛丑条约》签订之后,在欧风美雨的侵袭中产生了“国粹”一词:“国粹者,一国精神之所寄也。其为学,本之历史,因乎政俗,齐乎人心之所同,而实为立国之根本源泉也。是故国粹存则其国存,国粹亡则其国亡。”这些人并不是旧日的顽固党,但他们却把民族复兴的希望更多地寄托于“古学”的复兴:“学者乎!梦梦我思之,泰山之麓,河洛之滨,大江以南,五岭以北,如有一二书生,好学信古,抱残守缺,伤小雅之尽废,哀风雨于鸡鸣,以保我祖宗旧有之声名之物,而复我三千年史氏之光荣者乎,则安见欧洲古学复兴于十五世纪,而亚洲古学不复兴于二十世纪也。”国粹会使人具有强烈的种族意识。他们中不少人因种族意识而倾向反满革命,也因种族意识而统视所谓“醉心欧化”者。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国粹”一词的产生进行评述。(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科学需要的不只是研究本身要有进展,更需要科学、政治和经济彼此相互强化。如果没有政治和经济组织提供资源,科学研究几乎就不可能成功。反过来说,科学研究也为赞助者带来新的能力,让他们能够取得新的资源,而部分就会再用来研发新的能力。

——摘自[以色列]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