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4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   192810月,南京国民政府通过《训政纲领》,宣布“军政”结束,进入“训练国民使用政权”的“训政”时期。国民党以强力推行“以党治国”,遭到了社会人士的批评。

1929年,胡适发表《人权与约法》一文,指出中国社会严重缺乏人权,经常侵犯人权的并不是个人或团体,而是国民党党部与政府机关。胡适要求尽快制定宪法,他强调“无宪法的训政只是专制,我们深信只有实行宪政的政府才配训政”。胡适的言论反映了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立场,引起了较大的舆论震动,梁实秋等人著文响应他的呼吁。

国民党内也有人要求民主法治。党内元老蔡元培曾致信胡适,称赞其论点振聋发聩,不胜佩服。而一些在党内权力分配中失势的政治派别,更注意利用民间的舆论来反对蒋介石等当权派。中原大战期间,阎锡山、冯玉祥、桂系等地方实力派成立约法起草委员会,草草公布《中华民国约法草案》。有报纸评论说,从理论言,此项草案实有许多优点”“比较任何国家现行宪法为周密

蒋介石在取得中原大战的胜利后,也感觉到有稍变统治方法以消弭反对派的必要性,提议召开国民会议,制定约法,但遭到党内另一实权人物胡汉民的坚决反对,演变成约法之争

中国共产党对此也有自己的认识,毛泽东在1940年指出,中国现在的事实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政治,即使有一部好宪法,要想畅通实行是不可能的,宪政运动的主题是争取尚未取得的民主,不是承认已经民主化的事实

——摘编自陈红民等《南京国民政府五院制度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南京国民政府推行“训政”所引发的争议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逻辑清晰,表述通畅)。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世纪初,外国科幻小说开始走进中国人的阅读世界,并出现本土的第一次创作浪潮,但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基本退潮。

材料   20世纪初中国科幻小说代表作

时间

作品

主要内容

1904

《月球殖民地小说》

某青年在逃亡过程中遇到侠义的科学家,搭乘热气球和飞船在地球周边冒险寻找妻儿,甚至登上了月球。

1904

《女娲石》

一名从美国留学归来的女革命党,在精通现代科技的神秘组织帮助下, 展开爱国救亡活动。

1908

《新纪元》

公元1999年的中国已摆脱所有不平等条约,成为一个科技发达的超级强国。面对欧洲的挑衅,中国派遣超级舰队远征欧洲。

1908

《新石头记》

贾宝玉在1901年复活,到上海等地游历,目睹了火车、轮船、电灯等新事物,乘坐潜水艇绕行地球, 在被科技文明所震撼的同时,相信将来中国也能制造。

——摘编自储文静《脑洞大开的晚清民国科幻小说》

根据材料,从时代背景的角度,选取材料中展示的一个历史场景进行解读,并对近代科幻小说浪潮进行评价。

3 . 材料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从社会发展史看,人类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正在经历信息革命。农业革命增强了人类生存能力,使人类从采食捕猎走向栽种畜养,从野蛮时代走向文明社会。工业革命拓展了人类体力,以机器取代了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了个体工场手工生产。而信息革命则增强了人类脑力,带来生产力又一次质的飞跃,对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军事等领域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人类文明中的技术”为主题,进行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言之成理)
2024-01-31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鸦片战争以后,救亡图存成为近代爱国主义的主题,中国人民在同西方帝国主义列强的斗争中,也逐渐形成了现代国家意识,开始把“国家”理解为领土、人民、主权的复合体,把反抗列强、救亡图强、经世济民、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视为爱国思想的具体内容。与此同时,人民的主体地位也开始日益彰显。

——摘编自肖群忠,霍艳云著《论近现代“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根据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相关知识,写一篇体现爱国思想的小短文。(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4-01-27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六盘水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5 . 习近平总书记说“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897

24岁的梁启超在《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等文章。

1903

18岁的青年革命家邹容撰写的《革命军》出版。

1919

30岁的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1927

34岁的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

1950

26岁的留美科学家邓稼先在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谢绝师友挽留,毅然回国。

1954

27岁的鞍钢劳动模范王崇伦倡议在全国开展技术革新运动。

1978

29岁的严宏昌带领凤阳县小岗生产队18户农民立下一份实行包干到户的契约。

——摘编整理自张岂之主编《中国通史》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相关史实,围绕“个人命运与时代发展”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4-01-27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遵义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   刘家和在《古代中国与世界》中指出,文化史上发展的连续性与文化遗产的继承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文化连续发展的文明中,前代文化自然地作为遗产被后代所继承,有文化史发展的连续就有文化遗产的继承。但是,有文化遗产的继承却未必有文化史发展的连续。中国古代文明在文化史上的发展连续性,在整个世界史上尤其显得突出。例如,中国古代文字在发展过程中,从未发生断裂现象,从甲骨文到金文,从金文到篆书,从篆书到隶书,从隶书到楷书,从繁体楷书到简体楷书,其全部发展过程体现文化发展连续性。

根据材料,结合中国历史相关知识,就“中华文明发展连续性”自拟论题,从整体或局部任一角度进行阐释。(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不得抄袭材料中的案例。)
2024-01-22更新 | 318次组卷 | 9卷引用:2024年1月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洋务运动首开学习西方医学教育办学经验的先河,为中国传统中医教育注入了全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打破了中国医学教育单一中医学课程结构的框架。新中国成立初期,以苏联为师,形成了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设置新模式。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末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加速发展、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深入和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迅猛推进,高等医学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我国医学教育课程设置不断优化,逐步形成了新的理念,一种新型的复合型课程体系正在形成。

——摘编自黄睿彦《近现代中国高等医学教育课程设置的历史变迁与启示》

根据材料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 (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今天的世界的确面临各种问题和严重挑战,特别是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世界经济长期低迷,发展鸿沟日益突出,分配不公随处可见,地区冲突频繁发生,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等全球性挑战此起彼伏,民粹主义、保守主义等各种社会政治思潮交锋激荡。人们甚至在问,这世界究竟怎么了?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办?国际上很多人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增强感到迷茫、彷徨,对各种风险和危机感到痛苦和无助。在此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切实回应了世界的共同关切和普遍担忧,实际上提出了中国的全球观、治理观、义利观,其要义是“要发展不要贫穷、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合作不要对抗、要共赢不要独霸”。中国敢于直面当今世界面临的种种难题、挑战、危机和风险,敢于回答人们心中的各种困惑与迷茫,这为世界的发展和人类的未来朝着正确方向前行提供了大智慧、新思想。

——摘编自黄平《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国智慧和世界发展”为主题,自拟观点,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达清晰)。
2024-01-11更新 | 90次组卷 | 2卷引用: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顶效开发区顶兴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9 . 教育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古至今,中华民族从不缺乏兴学育人之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物主要事迹
范仲淹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继承和发展了儒家正统的教育思想,把“兴学”当作是培养人才、救世济民的根本手段,他办学堂、设义田、建义学,对族中子弟实行免费教育,激劝“读书之美”。范氏义学在教化族众、安定社会、优化风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开启了中国古代基础教育阶段免费教育的新风尚。
李渭明朝贵州思南府水德司人,著名的理学家,其任官期间,廉洁自守,尊爱百姓,晚年在家乡设“中和书院”讲学,兴学黔中,开黔北学风,使黔北文人蔚起,代不乏人。
田秋明朝贵州思南府城人,官至广东布政使,直言敢谏,廉洁奉公,他是贵州教育先贤,其功德卓著,业绩昭然,尤其是在贵州单独开科取士上,功不可没,此后贵州人才四起,一改贵州教育发展缓慢的局面。
蔡元培民国时期著名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革新北大,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开学术与自由之风,使得北大成为世界一流高校,他重视劳动教育、平民教育和女子教育,创办了多所学校,推动了近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张桂梅当代中国教育家,现任中国妇联副主席。情怀教育,心系学生,扎根云南贫困山区40多年,推动创建了中国第一所免费女子高中,2008年建校以来已帮助1600多位女孩圆梦大学校园。
根据以上材料,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主题明确,史实准确,表述成文,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2024-01-08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六校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高考实用性联考(二)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和空间本是一切事物研究的两个基本维度,不过以往的各种学科研究中,对两个维度地位的轻重认识不统一。传统的历史研究往往是见“人”而不见“地”,见“时”而不见“空”;或是只将“地”和“空”无机地作为“人”和“时”的序幕和陪衬;或是见一“小地”而见一“大人”,或是尽全了“时”而无机地择一二“空”作为点缀。具体而言,就是传统历史研究一是只注重历史的时间迁移,不注重历史的空间差异;一是只注重历史的个别空间,而不尽全地关注历史的所有空间。换句话说,即是指传统历史研究习惯于用极个别定性文字进行全方位的“归纳推理”,只注重个别地域点上的时间迁移,“泛泛而谈”地以个别空间点代替全部空间面进行推论,而这种地域空间“点”资料的选择往往是无机的或是主观的。

——摘编自蓝勇主编《中国历史地理学》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围绕“时空”的两个基本维度自拟论题并加以论述。
(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