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63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第一个女火车班组、第一个女拖拉机队、第一批女航空人员、第一批女摩托车运动员、第一批女坦克车手、第一个轮船女驾驶员、第一个女推土机手等纷纷涌现,女司机以群体姿态出现,其形象成为现代媒体和文学艺术广泛宣传、大力塑造的对象。

新中国第一个女拖拉机手梁军在观看了苏联电影《巾帼英雄》后,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当一个拖拉机手那是多么光荣。”第一个火车女司机田桂英偶然看到了苏联火车女司机的照片,燃起了她做新中国火车女司机的愿望。在苏联专家亲自培训与指导下,田桂英等从普通工厂女工成长为新中国第一批火车女司机。

他们的事迹被改编成电影。《女司机》《马兰花开》书写了来自社会底层的劳动妇女走出家庭,在社会主义交通工业建设中,克服体力、文化、技术上的重重困难,尤其是来自家庭、社会等方面的性别偏见,一步步锻炼成为能够熟练地驾驭现代化大机器的女司机的故事。

国家不仅扶持与培养这些勇敢踏入男性垄断行业的妇女,而且给予她们很高的荣誉。田桂英、梁军等都被推举为全国劳动模范,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被安排到专门学校进一步学习深造,逐步成长为所在行业的领导干部。她们的事迹不仅被《人民日报》《人民画报》《中国妇女》《群众日报》等媒体做了专题报道,有的还进入教科书,画成连环画,拍成电影,印上了人民币。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20世纪5070年代女司机形象长廊里,最大的群体是女拖拉机手。驰骋在丰收大地上的女拖拉机手,在深层意义上接续传统性别观,潜在地满足人们对“女性气质”“女性特征”的理解与认知。

——改编自刘传霞《新中国初期女司机形象的生成与多重文化意义》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女司机形象。(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2024-05-30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二)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阶段含义
1949-1952粮食自由购销阶段自由购销阶段出台的政策涉及生产、流通、储备等方面
1953-1977粮食统购统销阶段为保障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中央于1953年正式出台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定产、定购、定销”制度
1978-1993粮食“双轨制”阶段市场交换与政府控制并存,由计划转向市场过程中的过渡形式
1994-2003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阶段加快推进粮食主销区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取消中央的省间粮食调配权,各省、各地区间粮食调配通过市场交易进行
2004-2014粮食系统支持保护阶段取消农业税,实行直接粮食补贴政策,出台激励政策,促进农民增收
2014-2021粮食安全系统性巩固阶段落实新粮食安全观及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体系得到逐步完善

——摘编自罗海平等《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粮食安全政策及时代启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表中提取两个或多个时期的信息,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本记录社会变迁的“记账本”

下图是浙江绍兴农民宋双泉的“记账本”,记录了他家的农业生产情况。

记账本最早的记账时间标注为“民国三十七年”,账本中有“共还两石柒斗”“共还米五斗五升”等表述。

1949年,粮食亩产为“上田200斤、沙田160斤”,“应缴农业税谷130.22斤”,并按亩产量的30%还田租。

1950年,粮食亩产为“上田480斤、沙田350斤”,“还田租190斤,共缴农业税稻谷309斤”。

1951年的账本显示,粮食亩产为“上田480斤、沙田430斤”,有关缴税一项,记的是“正缴农业税稻谷481斤”,并有“交来捐献飞机大炮谷75斤”。

1952年至1953年,粮食亩产上田都是450斤、沙田都是400斤,农业税率“每百斤14斤”,每年缴农业税稻谷293斤。

1954年,上田亩产450斤、沙田亩产400斤,但农业税率提高到了“每百斤17斤”,另有附加税25斤,他共缴稻谷356斤。账本还提到,19541122日,宋双泉购买公债两万元。同年12月初,他入股信用合作社20500元;1227日,储蓄存款15万元(定期三个月)。

1956年,账本显示,宋双泉所在地区1月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当年10月,他家的牛车盘、水车、稻桶等农具,作价57.99元,转归合作社。同年,宋双泉家共赚工分1949.6分,按“每10164分”计,劳动报酬为320.45元;他家5口人,应得粮食为2114斤。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该农民的记账本是“一本记录社会变迁的‘记账本’”。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从市井小报到革命先声:《苏报》

材料   《苏报》,从1896625日创刊于上海公共租界内,至190377日被查封(史称“苏报案”),共发行2570份,原件存世621份。其初期的主要栏目:首版为谕旨恭录、论说等;其后为世界各国和国内各地以及上海本地的政治、经济、社会新闻,约占至三版半;第三版后半部分和第四版,主要登载各类商业性广告。

《苏报》发展历程及代表性文章或言论

时间主要负责人代表性文章或言论
第一阶段:18986月至9胡铁梅(18481899年),安徽桐城人,名璋,号铁梅,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娶日籍女子生驹悦为妻。生驹悦有一定文化素养,通中文并担任主编。《维新报揭论欧人图中国成谋及兴亚抑欧策》《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梁启超)》
《保国会二月二十七日第一集演说(康有为)》《文御史严参康有为折稿》
《创办时务报源委记(梁启超)》
《论中国宜多延日员为顾问教习以求速效》《复任父论西学书(黄遵楷致梁启超)》
第二阶段:1899年至1903年初陈范(18601913年)湖南衡山人,本为江西铅山知县。因教案落职移居上海。“愤官场之腐败,思以清议救天下,遂承办是报”。戊戌政变后,《苏报》转载了康有为在海外作为宣传喉舌的《清议报》《知新报》和《天南新报》上的主要文章,如《废立要闻汇志》《废立余闻二则》《建储私议》等,还对慈禧太后“己亥建储”一事进行反驳。
第三阶段:
19036月至
19037
章士钊于1903527日担任《苏报》主笔,经常发表激烈的言论,并因此结识了章太炎、张继、邹容,意气相投,结拜为异姓兄弟,并以大量篇幅首先推荐邹容的《革命军》。《论中国当道者皆革命党》
《序革命军》
《论革命军》
《读严拿留学生密谕有愤》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驳〈革命驳议〉》

——据王敏《苏报案前的〈苏报〉及相关史事考》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苏报》办刊期间言论基调的重大转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近代大学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碰撞中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丰富多元的大学理念。下表是中国近代部分大学的校训。

性质学校名称成立时间校训内容出处
国立学校北京大学1898年博学、审问、慎思、明辨《中庸》
清华大学1911年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易经》
西南联合大学1938年刚毅坚卓
私立学校复旦大学1905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论语·子张》
教会学校燕京大学1919年因自由得真理而服务《约翰福音》
金陵女子文理学院1915年厚生《约翰福音》

——摘编自周谷平、陶炳增《近代中国大学校训——大学理念的追求》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围绕校训自拟论题并展开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阐述充分,逻辑严谨)
2024-05-30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高考冲刺模拟2历史试题(辽宁卷)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从胜利走向新胜利

材料   在伟大母亲河—黄河的入海口这片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上,坐落着一个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能源工业基地,全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这个共和国的能源巨子,已经走过了60余年的光辉历程。

胜利油田开发大事记

1961416山东省垦利县东营村华8井勘测发现华北地区第一口油井。
19629232井发现日产555吨的高产油流,是当时全国日产最高的油井。油田因此被命名为“九二三厂”。
1964125党中央批复同意了关于组织华北石油勘探会战的报告,来自全国各地的石油工作者汇集东营,又一场声势浩大的石油勘探开发建设会战在黄河入海口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1968发现胜利油田的主力大油田——孤岛油田。
1972615成立“胜利油田会战指挥部”,统一指挥开发工作,保障工作人员生活。
19741978通过会战,勘探开发了孤南油田、五号桩油田、垦利油田等新井,1978年原油产量达1946万吨,居全国第二位。
1981响应国家实行原油产量包干政策,形成单位经营承包、基层队长承包、招标承包等经营模式。
19898经国务院批准,“胜利油田会战指挥部”更名为胜利石油管理局,结束了胜利油田多年的会战体制。
19986根据国务院关于石油石化体制改革的决定,胜利油田划归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领导和管理。
20005根据中国石化重组上市的整体部署,“胜利油田有限公司”挂牌成立。
200110随着中国石化成功上市,胜利油田有限公司作为中国石化下属的全资子公司,完全融入了经济全球化之中。
2005至此陆续发现73个油田,累计生产原油8.53亿吨,生产天然气37.578立方千米。

——据王建刚、徐孚《从胜利走向新胜利—献给胜利油田勘探开发建设40年》、刘羽燕《胜利油田的开发建设研究(1961-1992)》等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从胜利走向新胜利”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下表为不同时期端午节的演变历程:

时期演变发展与传承
先秦端午节由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与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历法有关,尚未有固定的日期。
魏晋南北朝端午节习俗与防避战争灾害有关,同时将端午习俗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此时端午节基本定型。
隋唐端午节成为全国性的大节日,节俗内容越来越丰富,且更具娱乐性。
民国传统节俗遭到否定和打击。南京国民政府曾规定“废除旧历,普用新历”,将端午挪到公历五月五日。1940年端午节前一日,国民政府在重庆举办水上运动会,“借此机会纪念投江而死的屈原,纪念为抗战而牺牲的同胞”。
.中国成立后端午节习俗的内涵发生了一些变化,如政府倡导强国强民,具有体育元素的龙舟竞渡被加以引导。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摘编自费伟健《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演变发展与传承》

从表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准确,逻辑严密)
8 . 【致敬国士】

中国自古敬仰国士:“国士在,且厚,不可当也”(摘自《左传·成公十六年》),“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摘自《史记·淮阴侯列传》),“士之才德盖一国则曰国士” 摘自黄庭坚《书幽芳亭》) ……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高三年级在2024年4月底举办了主题为“致敬国士,华彩拾光”的成人礼活动,号召步入18岁的高三学生以“国士”为榜样,书写奋斗青春。

请你围绕该主题,从所学的中国历史中任选一位“国士”,自拟标题,展开论述。(要求:人物选择恰当,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劝学内容的演变反映了不同的劝学思想,推动了教育内容的变迁,形成了各时期相异的学风、士风。先秦以荀子《劝学》为代表的劝学思想,以“读书求能”作为学习目标,“六艺”之学成为个人能力提高和君子人格塑造的基础;科举时代,宋真宗《劝学诗》集中体现了“学而优则仕”的诉求,儒家经籍成为入仕的载体,形成了鄙俗、功利化的学风;清末面对民族危机,张之洞的《劝学篇》继承并超越“读书求能”,发展出“读书求强”的劝学思想,“明体达用”成为教育内容选择依据,加快了西学东渐的进程。

——摘编自吴民祥、路世鹏《中国古代劝学思想的流变与教育内容之变迁》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围绕“中国古代劝学思想的流变”这一主题,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国史的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观点明确,紧扣主旨;阐述论证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4-05-29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高考冲刺模拟1历史试卷(辽宁卷)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是数千年的历史演变所形成的,但“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则是近代中国人民在与西方列强的斗争中出现的。经过百年抗争,“中华民族实现了从自在到自觉的伟大转变”。这一“伟大转变”既是中华民族在挨打受辱中奋起抗争、不断觉醒、由被动转为主动的历史过程,又是中华民族走向精神独立、凝聚共同体意识、自觉构建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历史过程。

——摘编自张可荣、刘奕汝《从自在到自觉的伟大转变——近代中华民族觉醒与共同体意识形成》

材料二   1901年,梁启超在《中国史叙论》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中国民族”的观念。1902年,梁启超又在“中国民族”的基础上正式提出了“中华民族”的观念。同年,他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第一次使用了“中华民族”一词。1904年,梁启超在《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等文中,多次提到“中华民族”,并就“中华民族”自始是单一民族还是由多民族混合而成,如果是由多民族混合而成,则有无“最重要之民族”以及“最重要之族为何”等问题进行了考察。

——摘编自郑大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与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

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中国历史上中华民族观念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任选一个或多个影响中华民族观念形成的因素,自拟观点,并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