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体西用”思想的实践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5 道试题
1 . 1864年李鸿章提出:“仿立外国船厂,购求西人机器,先制夹板火轮,次及巨炮兵船,然后水陆可恃”,左宗棠也认为:“泰西巧而中国不必安于拙也,泰西有而中国不能傲以无也。”以上主张
A.推动了中国早期现代化B.肯定西方文化的优越性
C.使中国走上了富强之路D.迈出向西方学习第一步
2 . 1861年,洋务派创办“京师同文馆”,招收学童学习外文,翻译外国自然科学和技术书籍。同时,选派留学生到欧美国家学习深造。这些举措旨在
A.维护封建君主专制思想B.培养洋务运动所需实用人才
C.推动中国文化的近代化D.学习西方改革中国教育体制
3 .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江南制造局翻译绾等机构在翻译西方书籍时,引入了马达、轮胎等新名词。19世纪七八十年代,一些外交官员通过日记、游记引入了不少新词汇,如驻日参赞黄遵宪引入了国会、会计等新名词。这些新名词的出现
A.是中国士人被动了解西方的结果B.推动了西学东渐的深入发展
C.为改造中国社会提供了思想武器D.顺应了政治改革运动的需要
4 . 两次鸦片战争时期,“士大夫耻言洋务”;而到了同治时期,像理学大儒李鸿藻、徐桐等人也在打探西洋的消息。这一变化从侧面反映出
A.向西方学习成为社会主流思潮B.“天朝上国"观念已被抛弃
C.洋务运动成为朝野上下的共识D.清政府统治危机日益加深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下表反映了清末民初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这一时期的思想界
1865年李鸿章说:“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1894年郑观应说:“西人以商为战,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
1903年章太炎说:“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1913年梁启超说:“共和政治,非国民继续的觉悟努力,万万不会维持。”

A.反侵略逐渐成为共识B.不同学派相互渗透
C.盛行崇洋媚外的风气D.学习西方不断深入
6 . 在讨论对欧陆诸国的战和问题上,郭嵩焘认为:“窃见办理洋务三十年,中外诸臣一袭南宋以后之议论,以和为辱,以战为高,积成数百年气习。……洋人情势,尤所茫然,无能推测其底蕴而窥知其究竟。”据此判断,郭嵩焘
A.用开放的视野分析战前形势B.反对求和力主出战
C.认识到中体西用观念的不足D.对战争结果较乐观
7 . 如图是19世纪以来中国出现的几个重要人物的观点,这些观点都与“中国梦”有关。对于这些“中国梦”理解正确的是
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
曾国藩: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洪仁玕:平定时不惟英国通商,万国皆通……
梁启超: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孙中山:中华民族自求解放、以免除帝国主义侵略

A.反映了中国人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梦”B.得到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普遍认同
C.展现了中国人追求近代化的“强国梦”D.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
8 . 明末清初,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将西方的地理学、数学、物理机械工程、天文、水利技术、欧洲古典哲学等传入中国。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人介绍翻译的西方著作有《四国志》《各国律例》《化学鉴原》《声学》《电学》《卢梭民约论》《万法精理》等。根据以上材料认识正确的是
A.工业革命的到来使西方自然科学传入中国
B.中国在鸦片战争后以学西方思想文化为主
C.西方传教士来中国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中西文化交流
D.鸦片战争后知识分子学西学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求
2020-10-20更新 | 109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养正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10月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1868年,针对倭仁等人抨击学习西法是“舍中法而从西人”,恭亲王奕䜣以“西学中源”回应,认为西学源自中国,中西本是一家,西法就是中法,只是中国创其法,西人推陈出新而已。奕䜣的这一认识
A.改变了中学的正统地位B.强调了西方制度的先进性
C.揭开了西学东渐的序幕D.对西学传播具有双重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从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先后派出的四批留美学生回国后备受批评;20世纪初,社会则希望留学生“拯救此将亡未亡之中国”。这一变化表明
A.民族危机与社会危机逐渐加深B.留学生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主体
C.清政府着力培养近代知识分子D.民主共和思想冲击社会传统观念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