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数学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07 道试题
1 .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曾说: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裂分家万事休,在数学的学习和研究中,函数的解析式常用来琢磨函数图象的特征.函数的图像大致为(       
A.B.
C.D.
2021-02-04更新 | 743次组卷 | 7卷引用:北京市第十九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练习数学试题
2 . 筒车是我国古代发明的一种水利灌溉工具,既经济又环保,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用图1描绘了筒车的工作原理.假定在水流稳定的情况下,筒车上的每一个盛水筒都做匀速圆周运动.将筒车抽象为一个几何图形(圆),筒车的半径为2m,筒车的轴心O到水面的距离为1m,筒车每分钟按逆时针转动2圈.规定:盛水筒M对应的点P从水中浮现(即时的位置)时开始计算时间,设盛水筒M运动到点P时所用时间为t(单位:s),且此时点P距离水面的高度为h(单位:m).若以筒车的轴心O为坐标原点,过点O的水平直线为x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如图2),则ht的函数关系式为(       

A.B.
C.D.
2021-01-30更新 | 4019次组卷 | 27卷引用:北京市第五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领航班)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数学试题
3 . 历史上数列的发展,折射出许多有价值的数学思想方法,对时代的进步起了重要的作用,比如意大利数学家列昂纳多斐波那契以兔子繁殖为例,引入“兔子数列”:1,1,2,3,5,8,13,21,34,55,89,…即,此数列在现代物理、准晶体结构及化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若此数列被4整除后的余数构成一个新的数列,又记数列满足,则的值为(       
A.4B.C.2D.3
2021-01-28更新 | 671次组卷 | 4卷引用:北京十一学校2022届高三10月月考数学试题
4 . 中国的5G技术领先世界,5G技术的数学原理之一便是著名的香农公式:.它表示:在受噪声干扰的信道中,最大信息传递速度C取决于信道带宽W,信道内信号的平均功率S,信道内部的高斯噪声功率N的大小,其中叫做信噪比.当信噪比比较大时,公式中真数中的1可以忽略不计.按照香农公式,若不改变带宽W,而将信噪比从1000提升至10000,则C大约增加了(       
A.11%B.22%C.33%D.100%
5 . 众所周知的“太极图”,其形状如对称的阴阳两鱼互抱在一起,也被称为“阴阳鱼太极图”.如图是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太极图”.整个图形是一个圆形.其中黑色阴影区域在轴右侧部分的边界为一个半圆,给出以下命题:
①在太极图中随机取一点,此点取自黑色阴影部分的概率是
②当时,直线与白色部分有公共点;
③黑色阴影部分(包括黑白交界处)中一点,则的最大值为
④若点为圆过点的直径,线段是圆所有过点的弦中最短的弦,则的值为.
其中所有正确结论的序号是(       
A.①③B.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2021-01-25更新 | 1123次组卷 | 4卷引用:数学(北京A卷)
6 . 《张邱建算经》是我国古代内容极为丰富的数学名著,书中有如下问题:“今有女不善织,日减功迟,初日织五尺,末日织一尺,今三十织迄……”其大意为:有一女子不善于织布,每天比前一天少织同样多的布,第一天织5尺,最后一天织一尺,三十天织完…….则该女子第11天织布(       
A.B.C.D.
2021-01-21更新 | 1460次组卷 | 12卷引用:北京市第八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数学试题
7 . 我国古代数学名著《九章算术》中有如下“两鼠穿墙”问题:有两只老鼠同时从墙的两面相对着打洞穿墙.大老鼠第一天打进尺,以后每天进度是前一天的倍.小老鼠第一天也打进尺,以后每天进度是前一天的一半.如果墙的厚度为尺,则两鼠穿透此墙至少在第(       
A.B.C.D.
8 . 17世纪法国数学家费马在《平面与立体轨迹引论》中证明,方程(k>0,k≠1,a≠0)表示椭圆,费马所依据的是椭圆的重要性质:若从椭圆上任意一点P向长轴AB(异于AB两点)引垂线,垂足为Q,则为常数.据此推断,此常数的值为(       
A.椭圆的离心率B.椭圆离心率的平方
C.短轴长与长轴长的比D.短轴长与长轴长比的平方
9 . 南北朝时期的伟大数学家祖暅在数学上有突出贡献,他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祖暅原理:“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其含义是夹在两个平行平面之间的两个几何体,被平行于这两个平行平面的任意平面所截,如果截得两个截面的面积总相等,那么这两个几何体的体积相等.如图,夹在两个平行平面之间的两个几何体的体积分别为,被平行于这两个平面的任意平面截得的两个截面面积分别为,则命题:“相等”是命题总相等”的(       
A.充分不必要条件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2021-03-22更新 | 1426次组卷 | 18卷引用:北京市育英学校2021届高三考前统一练习数学试题
10 . 阿波罗尼斯(约公元前262-190年)证明过这样一个命题:平面内到两定点距离之比为常数()的点的轨迹是圆,后人将这个圆称为阿氏圆.若平面内两定点间的距离为,动点距离之比为,当不共线时,面积的最大值是(       ).
A.B.C.D.
2021-10-24更新 | 1965次组卷 | 38卷引用:北京市朝阳区2018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文科数学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