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08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凡敌人远来气锐,利于速战;我深沟高垒,安守勿应,以待其敝。若彼以事挠我求战,亦不可动。法曰:安则静。三国蜀将诸葛亮率众十余万出斜谷,垒于渭水之南。魏遣大将司马懿拒之,诸将欲往渭北以待之,懿曰:百姓积聚皆在渭南,此必争之地也。遂率军而济,背水为垒。因谓诸将曰: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东。若西上五丈原,则诸军无事矣。亮果上五丈原。会有长星坠亮之垒,懿知其必败。时朝廷以亮率军远入利在急战每命懿持重以俟其变。亮数挑战,懿不出,因遗懿以巾帼妇人之饰。懿终不出。懿弟孚书问军事,懿复曰: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持兵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与之对垒百余日,会亮病卒,诸将烧营遁走,懿出兵追之。亮长史杨仪反旗鸣鼓,若将向懿者。懿以归师不之迫,于是杨仪结阵而去。

(选自《百战奇略》,有删改)

材料二:

春三月,燕太宰慕容恪将兵五万,冠军将军皇甫真将兵万人,共讨之。燕兵至野王,(吕)护婴城自守。护军将军傅颜请急攻之,以省大费。恪曰:老贼经变多矣,观其守备,未易猝攻。顷攻黎阳,多杀精锐,卒不能拔,自取困辱。护内无蓄积,外无救援,我深沟高垒,坐而守之,休兵养士,离间其党,于我不劳而贼势日蹙,不过十旬,取之必矣何为多杀士卒以求旦夕之功乎?乃筑长围守之。……秋七月,护食尽,果夜悉精锐趋真所部,突围,不得出。太宰恪引兵击之,护众死伤尽,弃妻子奔荥阳。恪存抚降民,给其廪食,徙士人将帅于邺,自余各随所乐。以护参军广平梁琛为中书著作郎。冬十月,吕护复叛,奔燕,燕人赦之,以为广州刺史。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桓温伐燕》,有删改)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在答题卡上勾选相应位置。
时朝廷A以亮率军B远入C利D在急战E每命F懿持重G以俟H其变。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指如果、假如,与《屈原列传》中“而自令若是”的“若”字词义相同。
B.鸣鼓,指击鼓。古代打仗,一般用击鼓来表示进攻,用鸣金表示停止前进。
C.何为,意为“为什么”,与“而今安在哉”(《赤壁赋》)中的“安在”文言句式相同。
D.“护众死伤殆尽”与“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两句中的“殆”字词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蜀将诸葛亮领兵十余万在渭水南岸扎营,魏国派大将司马懿率军阻击。司马懿力排众议,率大军过渭水,背靠渭水扎营布阵。
B.诸葛亮给司马懿送去妇女的饰品来激怒他,但司马懿仍不予理会,充分体现“若彼以事挠我求战,亦不可动”的作战思想。
C.春季三月,慕容恪和皇甫真率军共同讨伐吕护,军队抵达野王后,吕护环城据守。护军将军傅颜请求猛攻吕护,遭到了慕容恪的反对。
D.秋季七月,吕护的粮食吃完了,于是趁夜色偷袭慕容恪,率领士卒突围,结果被慕容的军队打败,于是抛下妻子儿女逃奔荥阳。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亮病卒,诸将烧营遁走,懿出兵追之。
(2)于我不劳而贼势日蹙,不过十旬,取之必矣。
5.材料二中,慕容恪远道而来,为什么不对吕护采用速战策略?请简要说明。
2024-04-08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武安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冲刺语文试卷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庄宗既好俳优,又别为优名以自目,曰李天下。自其为王,至于为天子,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

其战于胡柳也,嬖伶周匝为梁人所得。其后灭梁入汴,周匝谒于马前,庄宗得之喜甚,赐以金帛,其良苦。周匝对曰:“身陷仇人,而得不死以生者,教坊使陈俊、内园栽接使储德源之力也。愿乞二州以报此两人。”庄宗皆许以为刺史。郭崇韬谏曰:“陛下所与共取天下者,皆英豪忠勇之士。今大功始就封赏未及于一人而先以伶人为刺史恐失天下心。不可!”因其命。逾年,而伶人屡以为言,庄宗谓崇韬曰:“吾已许周匝矣,使吾惭见此三人。公言虽正,然当为我屈意行之。”卒以俊为景州刺史、德源为宪州刺史。

庄宗好畋猎,猎于中牟,践民田。中牟县令当马切谏,为民请,庄宗怒,叱县令去,将杀之。伶人敬新磨知其不可,乃率诸伶走追县令,擒至马前责之曰:“汝为县令,独不知吾天子好猎邪?奈何纵民稼穑以供税赋!何不饥汝县民而空此地,以备吾天子之驰骋?汝罪当死!”因前请亟行刑,诸伶共唱和之。庄宗大笑,县令乃得免去。

(节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第二十五》)

材料二:

善不可谓小而无益,不善不可谓小而无伤。非以小善为一足以利天下,小不善为一足以乱国家也。当夫轻始而傲微,则其流必至于大乱也,是故子民者谨焉。

彼人也,登高则望,临深则窥,人之性非窥且望也,势使然也。夫事有逐奸,势有召祸。老子曰:“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管仲曰:“备患于未形,上也。语曰:‘焰焰弗灭,炎炎奈何,萌芽不,且折斧柯。’智禁于微,次也。”事之适乱,如地形之惑人也,机渐而往,俄而东西易面,人不自知也。故墨子见衢路而哭之,悲一跬而缪千里也。

昔者卫候朝于周,周行人问其名,曰:“卫侯辟疆。”周行人还之曰:“启疆、辟疆,天子之号也,诸侯弗得用。”卫侯更其名曰煅,然后受之。故善守上下之分者,虽空名弗使逾焉。

故明者之感奸由也蚤,其除乱谋也远,故邪不前达。

(节选自贾谊《新书·审微》)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大功始A就B封赏C未及D于一人E而先F以伶人为G刺史H恐失天下心。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劳,指犒劳,慰劳,与《屈原列传》“故劳苦倦极”中的“劳”字含义不相同。
B.格,指搁置,推脱,与《大学之道》“致知在格物”中的“格”字含义不相同。
C.伐,敲击,与《燕歌行》“摐金伐鼓下榆关”中的“伐”字含义相同。
D.墨子,墨家创始人,善辩,主张“兼爱、非攻”,对古代逻辑学形成有重要贡献。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宠幸的伶人周匝被梁人抓去了,唐庄宗因此而兴兵伐梁,灭梁后救出周匝并重赏了他。
B.郭崇韬认为若先封赏伶人会丧失人心,庄宗虽认可此言,但执意封赏,可见他刚愎自用。
C.人们登上高处喜欢眺望,看到了深渊就想去探看,其实这并非人性使然,而是地势作用。
D.管仲、老子和俗语三者表达了相同意思,即要扼杀事物可能出现的不良苗头,防患未然。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奈何纵民稼穑以供税赋!何不饥汝县民而空此地,以备吾天子之驰骋?
(2)故明者之感奸由也蚤,其除乱谋也远,故邪不前达。
5.材料二中说“夫事有逐奸,势有召祸”,此观点在材料一中是如何具体体现的?
2024-04-05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十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一调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之。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

太史公曰: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

材料二: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桓公薨于乱,讫简公,齐无宁岁。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桓公也。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彼桓公何人也?顾其使桓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呜呼!仲以为桓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桓公处几年矣,亦知桓公之为人矣乎?桓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故仲宜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

五伯莫盛于桓、文,文公之才,不过桓公,其臣又皆不及仲;灵公之虐,不如孝公之宽厚。文公死,诸侯不敢叛晋,晋习文公之余威,犹得为诸侯之盟主百余年。何者?其君虽不肖,而尚有老成人焉。

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节选自苏洵《管仲论》)


【注】①三归:齐桓公馈赏的三处家产。②反坫(diàn):周代诸侯宴会时,在正堂两旁设有放空酒杯的土筑平台叫坫,诸侯互相敬酒后,将酒杯反置在坫上。③四凶:旧传共工(古代的世族官)、驩兜(人名)、三苗(古族名,这里指其族首领)、鲧(人名)为尧时的四凶。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贤者不悲A其身之死B而忧C其国D之衰E故F必复有贤者G而H后可以死。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去,动词,在文中的意思为“除去,去掉”,与“烛之武退秦师”中“退”的用法不同。
B.兆,预示、显现,与《〈老子〉四章》中“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的“兆”词义相同。
C.以,连词,可译为“来、用来”,与《五石之瓠》中“剖之以为瓢”的“以”用法不同。
D.五伯,春秋时的五个霸主,其中齐晋两国国君才能相当,而晋国为诸侯盟主时间更长久。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推行政令时注重顺应民心,百姓想要得到的,就给他们;百姓反对的,就替他们废除,因此百姓很拥护他。
B.对于齐国治理好的原因,苏洵更强调鲍叔的功劳;对于齐国祸乱的原因,他更强调管仲的过错,可谓语出新奇。
C.齐桓公问相时,管仲明确指出了竖刁、易牙、开方三人的缺点,但也肯定三人的才干,所以齐桓公任用了这三个人。
D.晋文公死后,他的儿子晋灵公虽然很暴虐,但是诸侯不敢背叛,主要是因为朝中还有一些老成持重的大臣。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桓公也。
(2)故仲宜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
5.请简要概括司马迁和苏洵对管仲评价的不同点。
2024-02-25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二十七年,秦大夫有私与楚太子斗,楚太子杀之而亡归。二十八年,秦乃与齐、韩、魏共攻楚,杀楚将唐眛,二十九年,秦复攻楚,大破楚,楚军死者二万。怀王恐,乃使太子为质于齐以求平。三十年,秦昭王遗楚王书曰:“始寡人与王约为弟兄,盟于黄棘,太子为质,至欢也,太子陵杀寡人之重臣不谢而亡去寡人诚不胜怒使兵侵君王之边。今闻君王乃令太子质于齐以求平。寡人与楚接境壤界,故为婚姻,所从相亲久矣。而今秦楚不欢,则无以令诸侯。寡人愿与君王会武关,面相约,结盟而去,寡人之愿也。敢以闻下执事。”楚怀王见秦王书,患之,欲往,恐欺;无往,恐秦怒,昭睢曰:“王毋行,而发兵自守耳,秦虎狼,不可信,有并诸侯之心。”怀王子子兰劝王行,曰:“奈何绝秦之欢心!”于是往会秦昭王。昭王诈令一将军伏兵武关,号为秦王。楚王至,则闭武关,遂与西至咸阳,朝章台,如蕃臣,不与亢礼。楚怀王大怒,悔不用昭子言。秦因留楚王,要以割巫、黔中之郡。楚王欲盟,秦欲先得地。楚王怒曰:“秦诈我而又强要我以地!”不复许秦。秦因留之。

楚大臣患之,乃相与谋曰:“吾王在秦不得还,要以割地,而太子为质于齐,齐、秦合谋,则楚无国矣。”乃欲立怀王子在国者。昭睢曰:“王与太子俱困于诸侯,而今又倍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乃诈赴于齐,齐缗王谓其相曰:“不若留太子以求楚之淮北。”相曰:“不可,郢中立王,是吾抱空质而行不义于天下也。”或曰:“不然。郢中立王,因与其新王曰‘予我下东国,吾为王杀太子,不然,将与三国共立之’。”齐王卒用其相计而归楚太子。太子横至,立为王,是为顷襄王。乃告于秦曰:“赖社稷神灵,国有王矣。”

(节选自《史记·楚世家》)


[注]①昭睢:楚国的将领。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太子陵杀A寡人B之重C臣D不谢E而亡F去G寡人诚不胜H怒I使兵侵君王之边。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见,表被动,与《鸿门宴》中“若属皆且为所虏”中的“为所”用法相同。
B.亢礼,与“分庭抗礼”中的“抗礼”意义相同,古代宾主相见时站在庭院两边,相对行礼,表示平等相待。
C.市,本义为集中交易的场所。文中意为“做交易”,与《木兰诗》中“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的“市”意义相同。
D.社稷,与孟子所说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中的社稷意义相同,社是土神,稷是谷神,社稷常用来代指国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太子与一位秦国大夫争斗,杀死秦大夫后逃回楚国,秦发兵攻楚,楚怀王惊恐,就派太子到齐国做人质以求和解。
B.秦昭王写信给楚怀王说明秦楚的关系,并希望和他相会。楚怀王看到信后,既想赴会,又想不去,内心犹豫不决。
C.昭睢与子兰对楚怀王前去武关的态度截然不同,但楚怀王还是听取了子兰的劝说去会见秦昭王,结果被秦国扣留。
D.昭睢不同意楚国大臣另立怀王庶子为王的议策,就派人到齐国迎回当人质的太子横,立太子横为君,封他为顷襄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毋行,而发兵自守耳。秦虎狼,不可信,有并诸侯之心。
(2)王与太子俱困于诸侯,而今又倍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
5.鲁迅盛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2024-01-21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二十七年,秦大夫有私与楚太子斗,楚太子杀之而亡归。二十八年,秦乃与齐、韩、魏共攻楚,杀楚将唐眛,二十九年,秦复攻楚,大破楚,楚军死者二万。怀王恐,乃使太子为质于齐以求平。三十年,秦昭王遗楚王书曰:“始寡人与王约为弟兄,盟于黄棘,太子为质,至欢也,太子陵杀寡人之重臣不谢而亡去寡人诚不胜怒使兵侵君王之边。今闻君王乃令太子质于齐以求平。寡人与楚接境壤界,故为婚姻,所从相亲久矣。而今秦楚不欢,则无以令诸侯。寡人愿与君王会武关,面相约,结盟而去,寡人之愿也。敢以闻下执事。”楚怀王见秦王书,患之,欲往,恐欺;无往,恐秦怒,昭睢曰:“王毋行,而发兵自守耳,秦虎狼,不可信,有并诸侯之心。”怀王子子兰劝王行,曰:“奈何绝秦之欢心!”于是往会秦昭王。昭王诈令一将军伏兵武关,号为秦王。楚王至,则闭武关,遂与西至咸阳,朝章台,如蕃臣,不与亢礼。楚怀王大怒,悔不用昭子言。秦因留楚王,要以割巫、黔中之郡。楚王欲盟,秦欲先得地。楚王怒曰:“秦诈我而又强要我以地!”不复许秦。秦因留之。

楚大臣患之,乃相与谋曰:“吾王在秦不得还,要以割地,而太子为质于齐,齐、秦合谋,则楚无国矣。”乃欲立怀王子在国者。昭睢曰:“王与太子俱困于诸侯,而今又倍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乃诈赴于齐,齐缗王谓其相曰:“不若留太子以求楚之淮北。”相曰:“不可,郢中立王,是吾抱空质而行不义于天下也。”或曰:“不然。郢中立王,因与其新王曰‘予我下东国,吾为王杀太子,不然,将与三国共立之’。”齐王卒用其相计而归楚太子。太子横至,立为王,是为顷襄王。乃告于秦曰:“赖社稷神灵,国有王矣。”

(节选自《史记·楚世家》)


[注]①昭睢:楚国的将领。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太子陵杀A寡人B之重C臣D不谢E而亡F去G寡人诚不胜H怒I使兵侵君王之边。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见,表被动,与《鸿门宴》中“若属皆且为所虏”中的“为所”用法相同。
B.亢礼,与“分庭抗礼”中的“抗礼”意义相同,古代宾主相见时站在庭院两边,相对行礼,表示平等相待。
C.市,本义为集中交易的场所。文中意为“做交易”,与《木兰诗》中“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的“市”意义相同。
D.社稷,与孟子所说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中的社稷意义相同,社是土神,稷是谷神,社稷常用来代指国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太子与一位秦国大夫争斗,杀死秦大夫后逃回楚国,秦发兵攻楚,楚怀王惊恐,就派太子到齐国做人质以求和解。
B.秦昭王写信给楚怀王说明秦楚的关系,并希望和他相会。楚怀王看到信后,既想赴会,又想不去,内心犹豫不决。
C.昭睢与子兰对楚怀王前去武关的态度截然不同,但楚怀王还是听取了子兰的劝说去会见秦昭王,结果被秦国扣留。
D.昭睢不同意楚国大臣另立怀王庶子为王的议策,就派人到齐国迎回当人质的太子横,立太子横为君,封他为顷襄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毋行,而发兵自守耳。秦虎狼,不可信,有并诸侯之心。
(2)王与太子俱困于诸侯,而今又倍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
5.鲁迅盛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2024-01-16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昔者,荆平王有臣伍子奢。奢得罪于王,且杀之,其二子出走,伍子尚奔吴,伍子胥奔郑。王召奢而问之,曰:若召子,孰来也?子奢对曰:王问臣,对而畏死,不对不知子之心者。尚为人也,仁且智,之必入;胥为人也,勇且智,来必不入。胥且奔吴邦,君王必早闭而晏开,胥将使边境有大忧。

于是王即使使者召子尚于吴,曰:子父有罪,子入,则免之;不入,则杀之。子胥闻之,使人告子尚于吴:吾闻荆平王召子,子必毋入。胥闻之,入者穷,出者报仇。入者皆死,是不智也;死而不报父之仇,是非勇也。子尚对曰:入则免父之死,不入则不仁。爱身之死,绝父之望,贤士不为也。意不同,谋不合,子其居,尚请入。

荆平王复使使者召子胥于郑,曰:子入,则免父死;不入,则杀之。子胥介胄彀弓,出见使者,谢曰:介胄之士,固不拜矣。请有道于使者:王以奢为无罪,赦而蓄之,其子又何适乎?使者还报荆平王,王知子胥不入也,杀子奢并杀子尚。

子胥闻之,于是乃南奔吴。至江上,见渔者,曰:来,渡我。船到即载,入船而伏。半江,而仰谓渔者曰:子之姓为谁?还,得报子之厚德。渔者曰:纵荆邦之贼者,我也;报荆邦之仇者,子也。两而不仁,何相问姓名子胥即解其剑,以与渔者,曰:吾先人之剑,直百金,请以与子也。渔者曰:吾闻荆平王有令曰:‘得伍子胥者,购之千金。’今吾不欲得荆平王之千金,何以百金之剑为?渔者渡于于斧之津,乃发其箪饭,清其壶浆而食,曰:亟食而去,毋令追者及子也。子胥曰:诺。子胥食已而去,顾谓渔者曰:掩尔壶浆,无令之露。渔者曰:诺。子胥行即覆船挟匕首自刎而死江水之中明无泄也

子胥遂行,至吴。子胥居吴三年,大得吴众。阖庐将为之报仇,子胥曰:不可。臣闻诸侯不为匹夫兴师。于是止。其后荆将伐蔡,子胥言之阖庐,即使子胥救蔡而伐荆。十五战,十五胜。荆平王已死,子胥将卒六千,操鞭捶笞平王之墓而数之曰:昔者吾先人无罪而子杀之,今此报子也。

(节选自《越绝书·荆平王内传》)

材料二:

太史公曰:怨毒之于人甚矣哉!王者尚不能行之于臣下,况同列乎!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何异蝼蚁。弃小义,雪大耻,名垂于后世,悲夫!方子胥窘于江上,道乞食,志岂尝须臾忘郢邪?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伍子胥列传》)


【注释】①彀弓:张满弓。②于斧:地名。
1.材料二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需断句处的字母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
子胥行A即B覆船C挟匕首D自刎E而死F江水之中G明H无泄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来,意为“使……来”,其用法与《苏武传》“单于壮其节”中“壮”字不同。
B.介胄之士,指佩戴盔甲的武士,伍子胥介胄“出见使者”,是暗示自己的态度。
C.为,句末语气词,其含义及用法与《鸿门宴》“何辞为”中的“为”字不同。
D.匹夫,指普通人,其意与现在所说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匹夫”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伍子奢对儿子有着深入的了解,他在荆平王面前对两个儿子行事做出多项预测,这些预测后来一一应验。
B.从渔者的言行中可以推断,渔夫了解伍子胥的身份和计划,并且内心对伍子胥持同情和支持的态度。
C.伍子胥伐楚成功后,率领六千将士鞭打荆平王墓,并且亲数鞭打次数,表现了他对荆平王的刻骨仇恨。
D.司马迁根据伍子胥复仇事件,得出结怨于人非常可怕的结论,同时他认可伍子胥的复仇行为的正当性。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以奢为无罪,赦而蓄之,其子又何适乎?
(2)方子胥窘于江上,道乞食,志岂尝须臾忘郢邪?
5.伍子胥抛弃了哪些“小义”?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
2024-01-09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磁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公讳巩,字子固。是时宋兴八十馀年,异材间出。欧阳文忠公赫然特起,为学者宗师。公稍后出,遂与文忠公齐名。其所为文,落纸辄为人传去,不旬月而周天下。其材虽不大施,而所治常出人上。为司法,论决重轻,能尽法意。设方略,明赏购,急追捕,且开人自告,故盗发辄得。有葛友者,屡剽民家,以名捕不获。一日,自出告其党。公与袍带酒食,假以骑从,辇金帛随之,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友智力兼人,公外示彰显,实欲携贰【注】其徒,使之不能复合也。至是,州郡县肃清,民外户不闭,道不拾遗。襄州继有大狱,逮系充满,有执以为死罪者,公至,阅囚牍,法当勿论,即日纵去,并释者百馀人。在洪,会岁大疫,自州至县镇亭传,皆储药以授病者。民若军士不能自养者,以官舍舍之,资其食饮衣衾之具,以库钱佐其费,责医候视,人赖以生。

公正己守廉,挺立无所附,远迹权贵。赖天子明圣,察公贤,谕之曰:“以卿才学,宜为众所忌也。”遂留公京师。数对便殿,所言皆大体,务开广上意,上未尝不从容领纳,期以大任。一日,手诏中书门下曰:“曾某以史学见称士类,宜典五朝史事。”遂以公为修撰。近世修国史,必众选文学之士,以大臣监总,未有以五朝大典独付一人如公者也。公夙夜讨论,未及稿,会正官名,擢中书舍人,不俟入朝,使谕就职。在职百馀日,不幸属疾,以至不起。始公之进天下相庆以为得人谓且大用及闻公殁皆叹息相吊以谓公之志卒不大施于世,其命也夫。

初,父不幸早世,太夫人在堂,阖门待哺者数十口。太夫人以勤俭经理其内,而教养四弟,相继得禄仕,嫁九妹皆时,且得所归,自委废单弱之中,振起而亢大之,实公是赖。平居,未尝远去太夫人左右,其仕于外,数以便亲求徙官,太夫人爱之异甚。

(取材于曾肇《曾舍人巩行状》)


【注】携贰: 离间
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需断句处的字母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
始公之A进天下B相庆C以为得D人谓且大E用F及闻公G殁H皆叹息相吊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京师”,“天子之居”,一般指国家的都城、首都;文中指的应该是东京汴梁。
B.本文“未及属稿”的“属”与“然亡国破家相随属”(《屈原列传》)的“属”含义不同。
C.文章中“嫁九妹皆以时”的“以”与“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伶官传序》)的“以”含义不同。
D.“实公是赖”与“沛公安在?”(《鸿门宴》)句式特点不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巩的文学创作受到一代文坛宗师欧阳修的引领,二人在当时都声名显赫,他们的文章写成后不超过一个月就会传遍天下。
B.曾巩司法方面有过人之处,判决罪行轻重能完全体现法律的意旨,对作奸犯科之徒不姑息,对依法不该追究的人则及时释放。
C.曾巩颇得皇帝信任。皇帝认可他的才华,欣然接纳他的谏言并对他委以重任,先是让他修撰国史,后又提拔他为中书舍人。
D.由于父亲早逝,曾巩担起了家庭重担。四个弟弟先后为官,九个妹妹适龄出嫁,家族由衰败中重新振作强大,他功不可没。
4.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与袍带酒食,假以骑从,辇金帛随之,夸徇四境。
(2)民若军士不能自养者,以官舍舍之,资其食饮衣衾之具。
5.曾巩去世后被朝廷追谥为“文定”,《谥法解》中说,“德美才秀曰文”“安民大虑曰定”。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2024-01-09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磁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月考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王世民引兵自龙门乘冰坚渡河,与宋金刚相持。时河东州县,俘掠之余,征敛无所得,军中乏食。世民发教谕民,民闻世民为帅而来,莫不归附,军食以充。乃休兵秣马,唯令偏裨乘间抄掠,大军坚壁不战,由是贼势日衰。世民尝自帅轻骑视敌,骑皆四散,世民独与一甲士登丘而寝。俄而贼兵四合,初不之觉,会有蛇逐鼠,触甲士之面,甲士惊寤,遂白世民,俱上马,驰百余步,为贼所及,世民以大羽箭射殪其骁将,贼骑乃退。诸将咸请与宋金刚战,世民曰:“金刚军无蓄积,利在速战。我闭营养锐以挫其锋,冲其心腹。彼粮尽计穷,自当遁走。当待此机,未宜速战。”宋金刚军中食尽。丁未,金刚北走,秦王世民追之。一昼夜行二百余里,战数十合。至高壁岭,总管刘弘基执辔谏曰:“大王破贼,逐北至此,功亦足矣,深入不已,不爱身乎!且士卒饥疲,宜留壁于此,俟兵粮毕集,然后复进,未晚也。”世民曰:“金刚计穷而走众心离沮功难成而易败机难得而易失必乘此势取之若更淹留使之计立备成不可复攻矣吾竭忠徇国,岂顾身乎!”遂策马而进,将士不敢复言饥。追及金刚于雀鼠谷,一日八战,皆破之,俘斩数万人。夜,宿于雀鼠谷西原,世民不食二日,不解甲三日矣,军中止有一羊,世民与将士分而食之。世民引兵介休。金刚尚有众二万,出西门,背城布陈,南北七里。世民遣总管李世勣等与战,小却,为贼所乘。世民帅精骑击之,出其陈后,金刚大败,斩首三千级。金刚轻骑走,世民追之数十里。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四》)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金刚计穷而走/众心离沮/功难成而易/败机难得而易/失必乘此势取之/若更淹留/使之计立备成/不可复攻矣/
B.金刚计穷而走/众心离沮/功难成而易/败机难得而易/失必乘此势取之/若更淹留使之/计立备成/不可复攻矣/
C.金刚计穷而走/众心离沮/功难成而易败/机难得而易失/必乘此势取之/若更淹留/使之计立备成/不可复攻矣/
D.金刚计穷而走/众心离沮/功难成而易败/机难得而易失/必乘此势取之/若更淹留使之/计立备成/不可复攻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东”的“河”特指黄河,与《鸿门宴》中“将军战河北”的“河”含义相同。
B.“坚壁”的“壁”指军营、军营的围墙,与成语“作壁上观”的“壁”含义相同。
C.逐北,是指追逐败逃的军队,与《过秦论》中“追亡逐北”的“逐北”含义不同。
D.趣,通“趋”,趋向,奔向,与郦道元《三峡》中“良多趣味”的“趣”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李世民带兵与宋金刚对峙,因为军队缺少粮食,所以就休战喂马,只让非主力部队的将佐寻找时机抄掠敌人,后来宋金刚的势力日益衰落。
B.在李世民侦察敌情时,敌人从四面包围了他和一个属下,开始二人毫不知觉,后属下被蛇追老鼠惊醒,李世民用大羽箭射死敌人的骁将,迫使敌骑兵退去。
C.趁宋金刚向北逃窜之机,李世民带兵追击,在高壁岭说服了拉马劝谏的总管刘弘基,终于追上宋金刚,一天交锋八次而大胜,俘虏、斩杀了几万人。
D.李世民派李世勣出战,在交战不利、宋金刚乘机反扑的情况下,李世民率领精锐骑兵从宋金刚背后袭击,大败宋金刚,唐军杀了三千人,李世民追出几十里。
2024-01-09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磁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朱之弼,字右君,顺天大兴人。顺治三年进士,授礼科给事中,转工科都给事中。八年,言:“国家宜重名器。 旧制,胥吏供役年久无过,予以议叙,选用佐贰。今户、兵等部书役别系职衔,非官非吏,有玷班行。此曹起自贫乏,不数年家赀钜万,衣食奢侈。非文作奸,何以致此?请严察褫夺。”上韪其言,并严饬行。

又疏言:“国家章制大备,部臣实心任事,利自知举,弊自知革。今乃尽若事外,遇事至,才者不肯决,无才者不能决,稍重大即请会议,上下相诿,彼此相安。国家事安得不,百姓安得不困?臣愚谓今日求治,首在择人。上面召诸大臣亲试才品,因能授任;复考其历事后兴利几何,除弊几何,定功罪,信赏罚,则法行而事举矣。”上纳之弼言,谕六部去怠忽旧习。

世祖恶贪吏命官得赃十两役得赃一两皆流徙。令既行,之弼疏论其不便,略谓:“自上谕宣传后,抚按所纠,必无大贪。何则?一经提问,有司无不图保身命,虽盈千累百,而及其结谳,期不满十两而止。而今普天之下,皆不取十两之有司,岂真出古循吏哉?以令严则思遁,徒有名而无其实也。上但择一大贪者惩之,一大廉者奖之,则众贪惧、众廉奋矣。”上甚嘉之。

会岁旱求言,与尚书王弘祚廷辨,卒从之弼议。康熙八年,疏言:“世祖严治贪官蠹役,特立严法,如非官役,不用此例。今不论有禄无禄,通用重典。贪蠹事发,被证畏同罪,刑讯不承,使大贪漏网。如逼抑出钱,倘非官役,许用旧律。”诏并如所请。十四年,以母丧去官。二十二年,会推湖北按察使,之弼举道员王垓,不当上意。 以所举非材,吏部议降三级调用。寻卒。

之弼内行修笃,事亲孝,与其弟之佐相友爱。之佐,顺治十四年进士,选庶吉士,历官侍读学士。严事之弼,虽白首,执子弟礼甚谨。

(选自《清史稿·列传五十》,有删改)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世祖恶A贪吏B命官C得赃D十两E役得赃F一两G皆流徙。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疏,指上奏书,与《促织》中“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的“疏”字意思不同。
B.舞,指耍弄,与《赤壁赋》中“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中的“舞”意思相同。
C.良,指的确、确实、与我们现在所说的“温良恭俭让”的“良”字意思不同。
D.废,指颓废、废弛、与《岳阳楼记》中“政通人和,百废待兴”的“废”字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按照清朝旧制,如果官府的小吏工作时间长了没有过失,就给予核议奖励,选择任用为副职。
B.朱之弼认为户、兵等部门的一些小吏职衔混乱,不仅玷污混乱了正常的官阶行次,还造成了贪墨现象。
C.朱之弼认为当下国事败坏,百姓生活困窘不堪,如果想要国家安定,首要办法在于选用人才。
D.朱之弼建议分别选择一个大贪官和大清官进行惩罚奖励,进而起到震慑和激励的效果,得到皇帝认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复考其历事后兴利几何,除弊几何,定功罪,信赏罚,则法行而事举矣。
(2)会推湖北按察使,之弼举道员王垓,不当上意。
5.通读文本,试概括朱之弼的形象特点。
2023-11-28更新 | 193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多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于是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毋入殿门,遂劾不下公门,不敬,奏之。薄太后闻之,文帝免冠谢曰:“教儿子不谨。”薄太后乃使使承诏赦太子、梁王,然后得入。帝由是奇释之拜为中大夫顷之至中郎将

其后,释之为廷尉。顷之,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之,属廷尉。释之奏当:“此人犯跸,当罚金。”上怒曰:“此人亲惊吾马,马赖和柔,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使诛之则已。今已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壹倾,天下用法皆为之轻重,民安所错其手足?陛下察之!”上良久曰:“廷尉当是也。”

(节选自《汉书·张释之传》)

材料二:

问于公孙鞅曰:“法令以当时立之者,明旦欲使天下之吏民皆明知而用之,如一而无私,奈何”?

公孙鞅曰:“为法令,官吏。朴足以知法令之谓者,以为天下正,则奏天子。天子诺,则各主法令之。皆降,受命,发官,各主法令之。民敢忘行主法令之所谓之名,各以其所忘之法令名之。主法令之吏有迁徙物故,辄使学读法令所谓。为之程式,使日数而知法令之所谓;不中程,为法令以罪之。有敢定法则令损益一字以上,罪死不赦。诸官吏及民,有问法令之所谓也于主法令之吏,皆各以其故所欲问之法令,明告之。各为尺六寸之符,明书年、月、日、时、所问法令之名,以告吏民。主法令之吏不告,及之罪,而法令之所谓也,皆以吏民之所问法令之罪,各罪主法令之吏。即以左券予吏之问法令者,主法令之吏谨藏其右券木柳,以室藏之,封以法令之长印。即后有物故,以券书从事。”

(节选自《商君书·定分第二十六》)


【注】①公:秦孝公。
1.材料一中画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帝A由是奇B释之C拜D为中大夫E顷之F至中郎将。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免冠,在本文中是指脱去帽子,表示谢罪。
B.唯,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唯君图之”的“唯”都表示希望、祈使。
C.置,与《鸿门宴》中“沛公则置车骑”的“置”意思相同。
D.罪,名词用作动词,与“克己复礼为仁”中“复”的用法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释之因太子和梁王经过司马门未下车而禁止他们二人进入殿门,并上奏弹劾两人。
B.对从桥下跑出惊动文帝马匹的人,张释之认为既已交给廷尉,理应让廷尉依法判决。
C.秦孝公希望今天制定的法令,第二天清晨就能让全国官吏和百姓都明确了解并奉行。
D.公孙鞅认为法令不能因主管的人变化而变化,官吏百姓都要限定日子知晓条文内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人亲惊吾马,马赖和柔,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
(2)皆各以其故所欲问之法令,明告之。
5.材料反映了在法令施行过程中应遵循的一些原则。请简要概括。
2023-11-17更新 | 122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九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