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4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括字存中,以父任为沭阳主簿。擢进士第,编校昭文书籍。故事,三岁郊丘之制,有司按籍而行,藏其副,吏沿以干利。坛下张幔,距城数里为园囿,植采木、刻鸟兽绵络其间。将事之夕法驾临观御端门陈仗卫以阅严警游幸登赏类非斋祠所宜乘舆一器,而百工侍役者六七十辈。括考礼沿革,为书曰《南郊式》。即诏令点检事务,执新式从事,所省万计,神宗称善。

淮南饥,遣括察访,发常平钱粟,疏沟渎,治废田,以救水患,迁集贤校理,察访两浙农田水利,迁太常丞、同修起居注。辽萧禧来理河东黄嵬地,留馆不肯辞,曰:“必得请而后反。”帝遣括往聘。括诣枢密院阅故牍,得顷岁所议疆地书,指古长城为境,今所争盖三十里远,表论之。帝以休日开天章阁召对,喜曰:“大臣殊不究本末,几误国事。”命以画图示禧,禧议始屈。赐括白金千两使行。至契丹庭,契丹相杨益戒来就议。括得地讼之籍数十,预使吏士诵之,益戒有所问,则顾吏举以答。他日复问,亦如之。益戒无以应,谩曰:“数里之地不忍,而轻绝好乎?”括曰:“师直为壮,曲为老。今北朝弃先君之大信,以威用其民,非我朝之不利也”凡六会,契丹知不可夺,遂舍黄嵬而以天池请。

括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元所不运,皆有所论著,又记平日与宾客言者为《笔谈》,多载朝廷故实、耆旧出处,传于世。

(节选自(宋史·沈括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将事之夕/法驾临观/御端门/陈仗卫以阅严警/游幸登赏/类非斋祠所宜
B.将事之夕法驾/临观御端门/陈仗卫以阅严警/游幸登赏/类非斋祠所宜
C.将事之夕法驾/临观御/端门陈仗卫/以阅严警/游幸登赏/类非斋祠所宜
D.将事之夕/法驾临观/御端门/陈仗卫以阅严警游幸/登赏/类非斋祠所宜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郊丘之制,祀礼名。这里指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仪式。古代帝王举行郊祭,通常在都城之郊。
B.集贤校理,官名。唐开元中置集贤段书院,置学士、直学士等官,后增设修撰等官,宋亦设置。
C.河东,区域名。黄河由北向南流经山西省的西南境,因其在黄河以东,故质史上一直雨河志代称山西。
D.休日,即休沐。我国西汉时就确立了五休的休假制,唐代定为句体,宋在唐的基础上假期有所增加。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沈括熟知祭礼,改革郊丘之制。他研究了郊祀制度的沿革,写成了《声郊式》一书,皇帝诏令自此采用新的礼制。
B.沈括办事干练,方法稳妥恰当。他处理淮南饥荒,采用发放公仓钱粮,整治河渠废田等方法,来消除水灾造成的破坏。
C.沈括出使契丹,力保国土不失。他对地域版图和档案文书进行研读并做了充分的准备,通过谈判夺回了被侵占的疆土。
D.沈括博学善文,研究成果丰硕。他通晓天文、方志、律历、音乐等多个领域旦都有著运。所著《笔谈》一书流传于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括得地讼之籍数十,预使吏士诵之,益戒有所问,则顾吏举以答。
(2)今北朝弃先君之大信,以威用其民,非我朝之不利也。
2021-05-05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安徽省马鞍山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甫,字子美,京兆人。审言生闲,闲生甫。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诏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数上赋颂,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沉郁顿挫,随时敏给,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左拾遗

与房琯为布衣交,琯时败兵,又以琴客董廷兰之故罢相,甫上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杂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解,不复问。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关辅饥,辄弃官去。客秦州,负薪拾橡栗自给。

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大历中出瞿塘溯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阳游岳祠大水瀑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为设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

赞曰:唐兴,诗人承陈、隋风流,浮靡相矜。逮开元间,稍裁以雅正,然恃华者质反,好丽者壮违,人得一概,皆自名所长。至甫,浑涵汪茫,千汇万状,兼古今而有之,它人不足,甫乃厌余,残膏剩馥,沾丐后人多矣。故元稹谓:“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昌黎韩愈于文章慎许可,至歌诗,独推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诚可信云。

(节选自《新唐书·杜甫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大历中/出瞿塘/溯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阳/游岳祠/大水瀑至/涉旬不得食/
B.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大历中/出瞿塘/溯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阳/游岳祠/大水瀑至涉旬/不得食/
C.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大历中/出瞿塘/溯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阳/游岳祠/大水瀑至/涉旬不得食/
D.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大历中/出瞿塘/溯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阳/游岳祠/大水瀑至涉旬/不得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飨庙:飨,通“享”,指请人受用;庙,供奉祖先的房屋。飨庙,是指民间祭祖庙。
B.集贤院:官署名,掌刊缉校理经籍。始设于唐开元五年,置集贤学士、修撰官等官。
C.左拾遗:唐代谏官名,武则天时始置,属门下省,其职主要为供奉讽谏、荐举人才。
D.三司: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内容,唐代主要以御史大夫、中书、门下为三司,主理刑狱。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出身不凡,颇有才学。祖父杜审言以文章称显于当世,他祖先传承儒业保持官职。杜甫七岁作诗,终以诗文被后人称颂。
B.杜甫仕途坎坷,一生穷困。他入仕极为不顺,参加进士考试落榜;长期不能维持生活,漂泊异乡,衣不蔽体,常常寄食于人。
C.杜甫性格耿直,仗义执言。他与房琯为布衣之交,琯因败兵等故罢相,杜甫上疏为其求情,惹怒了皇帝,被罢免了左拾遗。
D.杜甫忠于君主,渴望得用。“安史之乱”时,他追随唐玄宗避难于三川;至德二年,他逃到凤翔,拜见皇帝,被授予官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
(2)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
2021-02-09更新 | 25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安徽省马鞍山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孙思邈,京兆华原人也。七岁就学,日诵千余言。弱冠,善谈庄、老及百家之说,兼好释典。洛州总管独孤信见而叹曰:“此圣童也,但恨其器大,适小难为用也。”周宣帝时,思邈以王室多故,乃隐居太白山。隋文帝辅政,征为国子博士,称疾不起。尝谓所亲曰:“过五十年,当有圣人出,吾方助之以济人。”及太宗即位,召诣京师,年已老,而听视聪瞭,将授以爵位,固辞不受。显庆四年,高宗召见,拜谏议大夫,又固辞不受。

上元元年,辞疾请归,特赐良马,及鄱阳公主邑司以居焉。当时知名之士宋令文、孟诜、卢照邻等,执师资之礼以事焉。照邻有文云:“邈道合古今学殚数术高谈正一则古之蒙庄子深入不二则今之维摩诘耳照邻有恶疾医所不能愈乃问思邈名医愈疾其道何如?”思邈曰:“吾闻善言天者,必质之于人;善言人者,亦本之于天。天有四时五行,寒暑迭代,其转运也,和而为雨,怒而为风,凝而为霜雪,张而为虹蜺,此天地之常数也。人有四肢五脏,一觉一寐,呼吸吐纳,精气往来,流而为荣卫②,彰而为气色,发而为音声,此人之常数也。阳用其形,阴用其精③,天人之所同也。及其失也,蒸则生热,否则生寒,结而为瘤赘,陷而为痈疽④,奔而为喘乏,竭而为焦枯。症发乎面,变动乎形,推此以及天地亦如之。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又曰:“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

思邈自云:“开皇辛酉岁生,至今年九十三矣。”询之乡里,咸云数百岁人。话周、齐间事,历历如眼见。以此参之,不啻百岁人矣。初,魏征等受诏,修齐、梁、陈、周、隋五代史,恐有遗漏,屡访之,思邈口以传授,有如目睹。

永淳元年卒。遗令薄葬,不藏冥器,祭祀无牲牢。经月余,颜貌不改。举尸就木,犹若空衣,时人异之。

(选自《旧唐书•孙思邈传》,有删改)


【注释】:①孙思邈:唐代医学家,人称“药王”,著有《千金方》;②容卫:中医名词,荣指血的循环,卫指气的周流;③精:实质;④结而为瘤赘,陷而为痈疽:充塞就长疱疖,匮乏就生脓疮。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       
A.邈道合古今/学殚数术/高谈正一/则古之蒙庄子/深入不二/则今之维摩诘耳/照邻有恶/疾医所不能愈/乃问思邈/名医愈疾/其道何如
B.邈道合古今学/殚数术/高谈正一/则古之蒙庄子/深入不二/则今之维摩诘耳/照邻有恶疾/医所不能愈/乃问思邈/名医愈疾/其道何如
C.邈道合古今学/殚数术/高谈正一/则古之蒙庄子/深入不二/则今之维摩诘耳/照邻有恶/疾医所不能愈/乃问思邈/名医愈疾/其道何如
D.邈道合古今/学殚数术/高谈正一/则古之蒙庄子/深入不二/则今之维摩诘耳/照邻有恶疾/医所不能愈/乃问思邈/名医愈疾/其道何如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弱冠,古代指人们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
B.百家,指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流派,有儒、法、道、墨、纵横、农等派别。
C.谏议大夫,古代官职,专掌议论。唐代的谏官有权力驳回明显不合理的诏书。
D.牲牢,古代特指供祭祀用的牲畜,一般包括牛、羊、猪,因此又称“三牲”。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思邈年轻时很有才气,学富五车。他二十岁时就喜欢谈论庄子、老子以及诸子百家的学说,并且喜爱佛经,洛州总管为之惊叹。
B.孙思邈隐逸行医,不热衷于功名。孙思邈辞谢了多位皇帝授予他的官职,他没有为官的志向,只对治病救人有所痴迷。
C.孙思邈不仅会医病,而且在医理上也颇有见解。卢照邻生病就询问孙思题,认为他就像古代的庄子和当时的维摩诘。
D.孙思邈历经数朝,犹如神化。他谈起周齐年间的往事,如同亲眼所见,乡里人都说他有几百岁;卒后月余,容颜未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太宗即位,召诣京师,年已老,而听视聪瞭,将授以爵位,固辞不受。
(2)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
2020-11-19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辛弃疾,幼安,齐之历城人。少师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始仕,决以蓍,怀英遇“坎”,因留事金,弃疾得“离”,遂决意南归。金主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间与之游。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弃疾曰:“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义端曰:“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

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弃疾时年二十三。

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作《九议》并《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以讲和方定,议不行。迁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州罹兵烬,井邑凋残,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乃创奠枕楼、繁雄馆。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尝谓:“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北方之人,养生之具不求于人,是以无甚富甚贫之家。南方多末作以病农,而兼并之患兴,贫富斯不侔矣。”故以“稼”名轩。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

(选自《宋史·辛弃疾传》,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
B.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
C.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
D.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代男子20岁成人时举行加冠礼取字,以表示对本人的尊重或供朋友称呼。如苏武字子卿,张衡字平子。
B.绍兴,是宋高宗的年号,取“绍祚中兴”之义。年号是古代常用的纪年方式,如《张衡传》中永元、阳嘉、顺帝等。
C.筮,古代用蓍草的茎占卦的一种活动。古人将做官时会占卜问吉凶,故后也称刚做官为“筮仕”,《氓》中“尔卜尔筮”为成婚前问吉凶。
D.辟,征辟制是自汉代推行的自上而下的选拔官吏制度,皇帝征召称“征”,公府征召称“辟”。如《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辛弃疾雄豪英迈,叛徒义端窃印投金,辛弃疾陷于被杀的危险之中,最终辛弃疾斩义端之首,完成壮举。
B.辛弃疾义气干云,耿京被张安国杀害,辛弃疾义不容辞为耿京报仇,直入金营,趁张安国与金将酣饮之际,将其斩杀。
C.辛弃疾对南北时局有着深刻认识,写出了多篇有价值的分析形势的文章,因为当时朝廷的方针问题,最后没被采纳。
D.辛弃疾注重农业生产,他认为人生在于勤劳,当以务农为先。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
(2)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聂冠卿,字长孺,歙州新安人。五世祖师道,杨行密版奏,号问政先生,鸿胪卿。冠卿举进士授连州军事推官杨亿爱其文章于是大臣交荐召试学士院校勘馆阁书籍迁大理寺丞,为集贤校理、通判蕲州。坐尝校《十代兴亡论》谬误落职。

再迁太常博士,复集贤校理。言:“天下旬奏狱,、杖并覆,而徒、流不系狱者乃不以闻,非所以矜慎刑罚之意。请自今罢覆笞、杖罪,自徒以上虽不系狱,亦奏覆。”从之。判登闻鼓院,历开封府判官、三司盐铁度支判官,同修起居注。累迁尚书工部郎中。

初,翰林侍讲学士冯元修大乐,命冠卿检新阅事迹。又预选《景祐广乐记》,特迁刑部郎中、直集贤院。以兵部郎中、知制诰判太常礼院,纠察刑狱。奉使契丹,其主谓曰:“君家先世奉道,子孙固有昌者。”尝观所著《蕲春集》,词极清丽,因自击球纵饮,命冠卿赋诗,礼遇甚厚。还,同知通进银台司、审刑院,入翰林为学士。母亡,起复,判昭文馆。未几,兼侍读学士。

冠卿每进读《左氏春秋》,必引尊王黜霸之义以讽。一日,坠笏上前,帝悯冠卿丧毁羸瘠,既退,赐禁中汤剂。未几,告归葬亲,至扬州卒。诏以其弟太常博士世卿通判宣州。初,世卿监延丰仓,掘地得古砖,有隶书字,半漫灭。其可辨者云:“公先世饵霞栖云,高尚不仕,累石于江滨。”又云:“水龙夜号,夕鸡骇飞。其年九月十二日卒,年五十有五。”冠卿始见而恶之,至是,校所岁月及其享年,无少异者。

冠卿嗜学好古,手未尝释卷,尤工诗,有《蕲春集》十卷。

(节选自《宋史·聂冠卿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冠卿举进士/授连州军事推官/杨亿爱其文章/于是大臣交荐/召试学士院校/勘馆阁书籍
B.冠卿举进士/授连州军事/推官杨亿爱其文章/于是大臣交荐/召试学士院校/勘馆阁书籍
C.冠卿举进士/授连州军事/推官杨亿爱其文章/于是大臣交荐/召试学士院/校勘馆阁书籍
D.冠卿举进士/授连州军事推官/杨亿爱其文章/于是大臣交荐/召试学士院/校勘馆阁书籍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笞,中国古代用竹板或荆条拷打犯人脊背或臀腿,是对轻罪犯人的一种刑罚。
B.知制诰是官名,唐时由翰林学士加知制诰者起草诏令,宋时有外制和内制之别。
C.《左氏春秋》简称《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首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D.卒,死亡。古代称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聂冠卿仕途相对顺畅,少有挫折。进士及第,除因为校对《十代兴亡论》有谬误而被削夺职名外,官职多次得到升迁。
B.聂冠卿富有仁心,主张慎刑。任太常博士时对刑罚程序提出建议,主张笞刑、杖刑停止审核,徒刑以上的也停止审核。
C.聂冠卿嗜学好古,才华出众。参编《景祐广乐记》受赏;契丹国主欣赏他的《蕲春集》,赞叹该集用词极其清雅秀丽。
D.聂冠卿一心为国,尽职尽忠。判昭文馆不久,又兼侍读学士,在给皇帝讲读《左氏春秋》时用尊王黜霸的大义加以讽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徒、流不系狱者乃不以闻,非所以矜慎刑罚之意。
(2)冠卿始见而恶之,至是,校所卒岁月及其享年,无少异者。
2020-09-12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安徽省马鞍山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有田三十亩,独与兄伯居。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陈涉起而王陈,使周市略定魏地,立魏咎为魏王,与秦军相攻于临济。陈平固已前谢其兄伯,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魏王以为太仆。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陈平亡去。项羽略地至河上,陈平往归之。殷王反楚,项羽乃以平为信武君,将魏王咎客在楚者以往,击降殷王而还。居无何,汉王攻下殷。项王怒,将诛定殷者将吏。陈平惧诛,乃封其金与印,使使归项王,而平身间行杖剑亡。因魏无知求见汉王,汉王召入,问曰:“子之居楚何官?”曰:“为都尉。”是日乃拜平为都尉,使为参乘,典护军。遂与东伐项王。至彭城,为楚所败。陈平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眛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欲与汉为一。项羽果意不信钟离眜等。项王既疑之使使至汉汉王为太牢具举进见楚使即佯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亚父欲急攻下荥阳城,项王不信,不肯听。亚父闻项王疑之,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请骸骨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后高祖还至洛阳,与功臣剖符定封。与平剖符,世世勿绝,为户牖侯。吕太后立诸吕为王,陈平伪听之。及吕太后崩,平与太尉勃合谋,卒诛诸吕,立孝文皇帝。

太史公曰:陈丞相平少时,本好黄帝、老子之术。方其割肉俎上之时,其意已远矣,倾侧扰攘楚魏之间,卒归高帝。及吕后时,事多故矣,然平竟自脱,定宗庙,以荣名终,称贤相,岂不善始善终哉!

(节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项王既疑之使/使至汉/汉王为太牢/具举进/见楚使/即佯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
B.项王既疑之/使使至汉/汉王为太牢/具举进/见楚使/即佯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
C.项王既疑之/使使至汉/汉王为太牢具/举进/见楚使/即佯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
D.项王既疑之使/使至汉/汉王为太牢具/举进/见楚使/即佯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参乘,古代乘车尊者在左,御者在中,一人在右陪坐,陪坐者称“参乘”或“车右”。
B.太牢,又叫大牢,旧指帝王祭祀社稷宗庙时所用的祭祀用品﹐包括羊﹑猪各一头。
C.请骸骨,古代官吏请求退休用语,意为回老家安度晚年,让骸骨得以归葬故乡。
D.剖符,指封建帝王封赏有功之人,将符节剖分为二,君臣各执一半,作为约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平少有才干,胸有大志。他年轻时主持里中祭祀分肉,得到父老肯定,他认为让他治理天下,也能像分肉一样公平公正。
B.陈平机警聪慧,善择良主。他先从项王,为保全性命随后归魏王,因进言不纳最后投奔汉王,为汉王出谋划策,得到重用。
C.陈平审时度势,足智多谋。他利用项羽猜忌多疑的性格,巧设反间计,离间了项羽与钟离眛、范增关系,削弱了楚军力量。
D.陈平忠于刘邦,安定汉室。他铭记高祖剖符分封之恩,在汉室危难时与诸吕巧于周旋;吕太后死后,与太尉合谋,铲除诸吕。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陈平固已前谢其兄伯,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魏王以为太仆。
(2)方其割肉俎上之时,其意已远矣,倾侧扰攘楚魏之间,卒归高帝。
2020-09-12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安徽省马鞍山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吕希哲字原明,少从焦千之、孙复、石介、胡暧学,复从程颢、程颐、张载游,闻见由是益广。以入官,父公著友王安石劝其勿事科举,以侥幸利禄,遂绝意进取。安石为政,将置其子雱于讲官,以希哲有贤名,欲先用之。希哲辞曰:“辱公相知久,万一从仕,将不免异同,则畴昔相与之意尽矣。”安石乃止。公著作相,二弟已官省寺,希哲独滞管库,久乃判登闻鼓院,力辞。公著叹曰:“当世善士,吾收拾略尽,尔独以吾故置不试,命也夫!”希哲母贤明有法度,闻公著言,笑曰:“是亦未知其子矣。”终公著丧,始为兵部员外郎。范祖禹,其妹婿也,言于哲宗曰希哲经术操行宜备劝讲其父常称为不欺暗室臣以妇兄之故不敢称荐今方将引去窃谓无嫌诏以属崇政殿说书。其劝导人主以修身为本,修身以正心诚意为主。其言曰:“心正意诚,则身修而天下化。若身不能修,虽左右之人且不能论,况天下乎?”擢右司谏,辞,未听,私语祖禹曰:“若不得请,当以杨畏、来之邵为首。”既而不拜。会绍圣党论起,御史刘拯论其进不由科第,以秘阁校理知怀州。中书舍人林希又言:“吕大防由公著援引,故进希哲以酬私恩。凡大防辈欺君卖国,皆公著为之唱;而公著之恶,则希哲导成之,岂宜污华职。”于是但守本秩,俄分司南京,居和州。徽宗初,召为秘书少监,或以为太峻,改光禄少卿。希哲力请外,以直秘阁知曹州。旋遭崇宁党祸,夺职知相州,徙邢州,罢为宫祠。羁寓淮泗间,十余年。希哲乐易简俭,有至行,晚年名益重,远近皆师尊之。

(节选自《宋史吕希哲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言于哲宗曰/希哲经术操行/宜备劝讲其父/常称为不欺暗室/臣以妇兄之故/不敢称荐/今方将引去/窃谓无嫌/
B.言于哲宗曰/希哲经术操行/宜备劝讲/其父常称为不欺暗室/臣以妇兄之故/不敢称荐/今方将引去/窃谓无嫌/
C.言于哲宗曰/希哲经术操行/宜备劝讲/其父常称为不欺暗室/臣以妇兄之/故不敢称荐/今方将引去/窃谓无嫌/
D.言于哲宗曰/希哲经术操行/宜备劝讲其父/常称为不欺暗室/臣以妇兄之/故不敢称荐/今方将引去/窃谓无嫌/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荫,是指封建时代子孙因先世有功劳而得到封赏,如“封妻荫子”“荫庇”。
B.省寺,古代朝廷“省”“寺”两类官署的并称。亦泛指中央政府官署。唐朝时,“省”有中书、尚书、门下三省。
C.说书,一般指流行于民间的一种说唱艺术。宋朝陪侍天子内廷讲说经书的职官也叫“说书”。文中使用的是后一义项。
D.卒,古人对人身故有多种描述方式,士之死称为“卒”,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之死称为“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希哲才名卓显。吕希哲师从焦千之、孙复等人,后又与二程、张载三人交游,王安石因其名声,想先任用吕希哲。
B.吕希哲无意仕途。其父曾官至宰相,且与王安石是好朋友。但吕希哲却无意于官场,并推辞相关任命,这一点吕希哲的母亲比较了解。
C.吕希哲注重修养。吕希哲被皇帝下诏任命为崇政殿说书,他劝导君主以修身作为根本,修身以正心诚实为主,并因此升职担任右司谏。
D.吕希哲操行不改。绍圣和崇宁年间,吕希哲都受到政敌的谗言攻讦,仕途受阻。吕希哲晚年时却名声更高,远近的人都像尊重老师一样尊重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当世善士,吾收拾略尽,尔独以吾故置不试,命也夫!
(2)会绍圣党论起,御史刘拯论其进不由科第,以秘阁校理知怀州。
19-20高二上·湖北武汉·期末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遇时。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
B.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贵包茅不入贡于周室/
C.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
D.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合,本义指交战的回合;此处指倾覆,打败。九合诸侯,是指齐桓公多次打败其他的诸侯国,让战败国臣服,并逐渐成为霸主。
B.世禄,禄是官吏所得的享受财物。世禄就是官吏们世世代代、父死子继,享有所封的土地及其赋税收入,世袭禄田的制度在古代曾十分盛行。
C.四维,是指维系国家的思想道德准则,即礼义廉耻,管仲认为,如果不能厉行礼义廉耻这治国的四大纲纪,国家就有灭亡的危险。
D.苞茅又叫菁茅,盛产于荆山一带。楚王在这一带立国之初,周天子让楚人上缴的贡品,就有这种茅草,主要用于缩酒祭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在交友上十分感激鲍叔牙,认为鲍叔牙是最了解他的人齐桓公囚管仲,鲍叔牙知道管仲之贤,举荐管仲替代自己的职位,而自己则甘居管仲之下。
B.管仲在经济上重视发展贸易,认为经济是政治教化的基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主张与现代“物质决定意识”的唯物主义观点基本吻合。
C.管仲在施政上注重顺应民心,认为颁布政令需要因势利导。管仲认为政令符合下情就容易推行。老百姓需要的,就应该满足他们;老百姓反对的,就应该革除。
D.管仲在外交上提出“尊王攘夷”,挟天子以伐不敬。管仲被称为贤臣,然而孔子却因管仲只是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而小看他,司马迁引用古语支持孔子的看法。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2)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2020-02-18更新 | 72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项王军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西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关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忼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馀人,直夜渍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觉之,令骑将灌婴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馀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馀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亡我,非战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诸君渍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另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周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藉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十馀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乃自刎而死。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王军垓下             壁:修筑营垒
B.项王身亦十余创       被:遭受
C.马童                    面:背
D.吾为若                    德:感激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于是项王上马骑                  汉军觉之
B.令骑将灌婴五千骑追之        
C.此天亡我                            非战罪也
D.愿诸君快战                         公取彼一将
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项羽面对虞姬,慷慨悲歌。他认为自己有超世的气概,只是时运不济,对宠幸的虞姬不知如何是好。这也说明,耽溺美色是其失败的重要原因。
B.项王估计不能逃脱,认为这是上天要让自己灭亡,绝不是作战的过错。这说明他至死都不觉悟自己失败的真正原因。
C.东城一役,项羽替部下杀出一个缺口,为的是证明自己“此天之亡我,非战之耶”的论断。这真是可赞又可叹。
D.项羽因愧见江东父老,而放弃逃生机会,赠马亭长,宁死不辱。一个知耻重义的末路英雄形象跃然纸上。
2020-02-10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马鞍山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村公子为信陵君。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窗贵骄士。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魏有隐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曰:“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公子执辔愈恭。侯生又谓公子曰:“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公子引车入市,侯生下,见共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当是时,魏将相宗室宾客满堂,待公子举酒。市人皆观公子执辔。从骑皆窃骂侯生。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至家,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宾客皆惊。酒酣,公子起,为寿侯生前。侯生因谓公子曰:“今日赢之为公子亦足矣。嬴乃夷门抱关者也,而公子亲枉车骑,白迎赢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然蠃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过客以观公子,公子愈恭。市人皆以嬴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于是罢酒,侯生遂为上客。

侯生谓公子曰:“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问耳。”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公子怪之。

(节选自《史记·魏公子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魏有隐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
B.魏有隐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
C.魏有隐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
D.魏有隐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
2.下列对文中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薨,古代称诸侯之死,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古代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称不禄,庶人死称死。
B.虚左,空着左边的位置,古代坐车座次以左为尊,空着左边的位置以待宾客称“虚左”,表示对宾客的尊敬。
C.信陵君与平原君、孟尝君、春申君并称为战国四公子,这四人礼贤下士,广招门客。
D.长者,常指年长或辈分高的人,也尊称有德行的人,文中的长者就是指年长的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陵君礼贤下士,士人争相归附。诸侯因公子贤能,宾客众多,不敢动兵谋犯魏国。
B.信陵君虚左以待,亲自驾车迎接侯生,侯生丝毫没有谦让的意思,可是公子更加恭敬。
C.侯嬴为成就信陵君的名声,故意让公子车马久立街市,公子随从都暗自责骂侯生。
D.侯嬴把朱亥举荐给信陵君,公子多次拜见朱亥,朱亥故意不回拜答谢,公子责怪侯嬴侯嬴。
4.把文中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2)公子引车入市,侯生下,见其容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具客语,微察公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