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6 道试题
15-16高三上·贵州遵义·阶段练习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宋汝为,字师禹,丰县人。靖康元年,金人犯京师,阖门遇害,汝为思报国家及父兄之仇。建炎三年,金人再至,谒部使者陈边事,遣对行在。高宗嘉纳,特补修武郎,奉国书副京东运判杜时亮使金。

时刘豫节制东平,丞相吕颐浩因致书豫。汝为行次寿春,遇完颜宗弼军,不克与时亮会,独驰入其壁,将上国书。宗弼盛怒,劫而缚之,欲加僇辱。汝为一无惧色,宗弼顾汝为不屈,遂解缚延之曰:“此山东忠义之士也。”命往见豫,汝为曰:“愿伏剑为南朝鬼,岂忍背主不忠于所事。”力拒不行,乃至京师,濒死者数四。

豫僭号汝为持颐浩书与之,开陈祸福,勉以忠义,使归朝廷。豫悚而立曰:“使人!使人!使豫自新南归,人谁直我,独不见张邦昌之事乎?业已至此,夫复何言。”即拘留汝为。然以汝为儒士,乃授通直郎、同知曹州以诱之,固辞。

绍兴十三年,汝为亡归,作《恢复方略》献于朝,且曰:“今和好虽定,计必背盟,不可遽驰。”时秦桧当国,置不复问。高宗忆其忠,特转通直郎。

久之,有告汝为于金人以蜡书言其机事者,大索不获,寻知南归。桧将械送金人,汝为变姓名为赵复,徒步入蜀。汝为身长七尺疏眉秀目望之如神仙杨企道者遇之溪上企道曰必奇士也。款留之,见其议论英发,洞贯古今,靖康间离乱事历历言之,企道益惊,遂定交,假僧舍居之。

桧死,汝为曰:“朝廷除此巨蠹,中原恢复有日矣。”企道劝其理前事,汝为慨然太息曰:“吾结发读书,奋身一出,志在为国复仇,收还土宇,颇为诸公所知,命缪数奇,轧于权臣,今老矣,新进贵人,无知我者。”汝为尚气节,博物洽闻,饮酒至斗余,未尝见其醉,或歌或哭,涕泪俱下。

(选自《宋史·宋汝为传》,有删节)


注:①行在:指天子所在的地方。②完颜宗弼:金兀术。③僇(lù)辱:羞辱。④僭号:冒用帝王称号。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人犯京师,阖门遇害        阖门:全家
B.时秦桧当国                        当国:主持国事
C.见其议论英发                     英发:抒发
D.靖康间离乱事历历言之        历历:清晰准确的样子
2.下列各项中,对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汝为身长七尺/疏眉/秀目望之/如神仙/杨企道者/遇之溪上/企道曰/必奇士也
B.汝为身长七尺/疏眉秀目/望之如神仙/杨企道者/遇之溪上/企道曰/必奇士也
C.汝为身长/七尺疏眉/秀目望之/如神仙/杨企道者遇之/溪上企道曰/必奇士也
D.汝为身/长七尺/疏眉秀目/望之/如神仙/杨企道者遇/之溪上/企道曰/必奇士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汝为在寿春单独将国书交给宗弼,宗弼盛怒,宋汝为临危不惧;见到刘豫后多次面临死亡危险,后到了京师。
B.宋汝为先向高宗皇帝面陈边事,得到赞许;宋汝为逃回南宋后向朝廷献《恢复方略》,当时秦桧掌管国事,《恢复方略》被搁置不问。
C.秦桧下令捉拿宋汝为,宋汝为得到消息后改名换姓,徒步入蜀,与杨企道结为至交;秦桧死后,杨企道劝他回朝廷被他婉拒。
D.家仇国恨集于一身,宋汝为立志复仇报国,只是命运多舛,均无法实现,时而借酒浇愁,以泪洗面。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伏剑为南朝鬼,岂忍背主不忠于所事。
(2)汝为持颐浩书与之,开陈祸福,勉以忠义,使归朝廷。
2016-11-18更新 | 118次组卷 | 8卷引用:2015-2016学年安徽六安一中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语文试卷
15-16高三上·甘肃兰州·阶段练习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辄诵。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中嘉祐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馀。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

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贼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章丘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巩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有葛友者,名在捕中,一日,自出首。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巩外视章显,实欲携贰其徒,使之不能复合也。自是外户不闭。

徙洪州。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加直龙图阁、知福州。南剑将乐盗廖恩既赦罪出降,余众溃复合,阴相结附,旁连数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慑恐。巩以计罗致之,继自归者二百辈。福多佛寺,僧利其富饶,争欲为主守,赇请公行。巩俾其徒相推择,识诸籍,以次补之。授帖于府庭,却其私谢,以绝左右徼求之弊。福州无职田,岁鬻园蔬收其直,自入常三四十万。巩曰:“太守与民争利,可乎?”罢之。后至者亦不复取也。

徙明、亳、沧三州。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过阙,神宗召见,劳问甚宠,遂留判三班院。上疏议经费,帝曰:“巩以节用为理财之要,世之言理财者,未有及此。”拜中书舍人。甫数月,丁母艰去。又数月而卒,年六十五。

巩为文章,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本原“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节选自《宋史·曾巩传》)


【注】①常平:官仓名。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馀
B.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馀
C.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馀
D.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馀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嘉祐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拜中书舍人”指“授予中书舍人一职”,“徙明、亳、沧三州”指“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
C.“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们是《论语》《诗经》《尚书》《礼经》《乐经》《周易》。
D.“丁母艰”是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表明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巩机敏强识,年少有才。数百字的文章,他读完就能脱口成诵,十二岁试着写成《六论》,言辞奇伟,由此声名闻于四方。
B.曾巩治理有方,善抓根本。掌管齐州时,以铲除奸盗作为根本任务,既调动百姓参与,又善待自首的盗贼,于是州内安定。
C.曾巩爱护百姓,不谋私利。朝廷征伐安南时,他事先做好供应军队的准备,不扰民;做福州知州时,他不许官府与民争利。
D.曾巩面对灾情,处理得法。遇荒灾时他估计仓储不足救济,劝富人就近卖粮给灾民;江南大疫,他命县镇、驿站备药待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2)过阙,神宗召见,劳问甚宠,遂留判三班院。
2016-11-18更新 | 207次组卷 | 21卷引用:安徽省舒城桃溪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14-15高二下·河北保定·期中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范雎者,魏人也。事魏中大夫须贾。须贾为魏昭王使于齐,范雎从。齐襄王闻雎辩口,乃使人赐雎金十斤及牛酒。须贾大怒,以为雎持魏国阴事告齐,以告魏相魏齐。魏齐使舍人笞击雎,折胁折齿。雎详死,即卷以箦,置厕中。宾客饮者醉,更溺雎,故僇辱。范雎得出。后魏齐悔,复召求之。魏人郑安平闻之,乃遂操范雎亡,伏匿,更姓名曰张禄。秦昭王使谒者王稽于魏,郑安平夜与张禄见王稽。王稽知范雎贤,过载范雎入秦。秦相穰侯①车骑从西来。范雎曰:“吾闻穰侯专秦权,恶内诸侯客,我宁且匿车中。”有顷,穰侯果至,劳王稽,又曰:“谒君得无与诸侯客子俱来乎?无益,徒乱人国耳。”即别去。范雎曰:“吾闻穰侯智士也,其见事迟.乡者疑车中有人,忘索之。”于是范雎下车走。行十余里,果使骑还索车中,无客,乃已。王稽遂与范雎入咸阳。拜范雎为客卿,谋兵事。卒听范雎谋,使五大夫绾伐魏,拔怀。后二岁,拔邢丘。范雎日益亲,因请间说曰:“臣居山东时,闻秦之有穰侯,不闻其有王也。然则权安得不倾,令安得从王出乎?臣窃为王恐,万世之后,有秦国者非王子孙也。”昭王闻之大惧,于是逐穰侯于关外,拜范雎为相。秦封范雎以应,号为应侯。魏使须贾于秦。须贾辞于范雎,范雎大供具,尽请诸侯使,与坐堂上,而坐须贾于堂下,置莝②豆其前,令两黥徒夹而马食之。数曰:“为我告魏王,急持魏齐头来!不然者,我且屠大梁。”须贾归,以告魏齐。魏齐恐,亡走赵。范雎既相,入言于王曰:“非王稽之忠,莫能内臣于函谷关。今臣官至于相,王稽之官尚止于谒者,非其内臣之意也。”昭王召王稽,拜为河东守。又任郑安平,昭王以为将军。范雎于是散家财物,尽以报所尝困厄者。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秦昭王欲为范雎必报其仇。赵孝成王卒取魏齐头予秦。后五年,昭王用应侯谋,大破赵于长乎。已而与武安君白起有隙,言而杀之。任郑安平,使击赵。郑安平为赵所围,以兵二万人降赵。应侯席槀请罪。后二岁,王稽为河东守,与诸侯通,坐法诛。而应侯曰益以不怿。

(节选自《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注】①穰侯:战国时秦国大臣,原为楚国人,秦昭襄王之舅,宣太后异父同母的大弟,凭与昭王的特殊关系在秦独揽大权,后来四次任丞相,因食邑在穰(今河南省邓州市),号为“穰侯”;②莝:cuò,铡碎的草。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雎详死                              详死:感觉(自己)快要死了。.
B.以为雎持魏国阴事告齐          阴事:隐秘的事情,机密。
C.范雎大供具                       供具:摆设酒食。
D.与诸侯通,坐法             坐法:犯法判罪。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东”,地理区域名,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当时称崤山以东的地区为“山东”。
B.“万世”,万代,讳指国君死;讳称死,还有“崩”“薨”“卒”“不禄”等。
C.《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共130篇。
D.“睚眦”,发怒时瞪眼睛;像瞪一下眼睛那样极小的怨仇也要报复,形容心胸狭窄。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雎忍辱负重,坚韧顽强。他不因遭受困辱而沮丧,能够激励意志以奋发。在魏国被魏相魏齐屈打几乎致死,并不因此而气馁,入秦之后命运有了转机。
B.范雎机智过人,行事谨慎。须贾告发,魏齐严刑拷打,他用计逃过一劫;去秦国的路上,秦相穰侯有所怀疑,他藏起来,后来又下车步行,又逃过一劫。
C.范雎能言善辩,谋深虑远。因此信威于强秦,在国内打击外戚势力加强王室集权,在国外拓疆开土,为秦国成就帝业奠定了基础,在历史上有一定功绩。
D.范雎睚眦必报,任人唯亲。先后逐穰侯,辱须贾,迫魏齐;在白起因与秦王有隔阂而被杀的情况下,荐郑安平任大将,后又荐王稽任河东守,造成恶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顷,穰侯果至,劳王稽,又曰:“谒君得无与诸侯客子俱来乎?无益,徒乱人国耳。”
(2)尽请诸侯使,与坐堂上,而坐须贾于堂下,置莝豆其前,令两黥徒夹而马食之。
9-10高一下·山东济南·期末
文言文阅读 | 较易(0.85) |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晁错,颍川人也。以文学为太常掌故。错为人峭直刻深。上善之,于是拜错为太子家令。是时匈奴强,数寇边,上发兵以御之。错上言兵事,文帝嘉之。后诏有司举贤良文学士,错在选中。由是迁中大夫。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孝文虽不尽听,然奇其材。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爰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法令多所更定。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喧哗。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口让多怨,公何为也?”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逮身”。后十余日,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上问爰盎曰:“今吴、楚反,于公意何如?”对曰:“不足忧也,今破矣。”上问曰:“计安出?”盎对曰:“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方今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上默然良久。后乃使中尉召错,绐载行市。
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为将。还,见上。上问曰:“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为反数十岁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不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箝口不敢复言矣。”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之,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喟然长息,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节选自《汉书》)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不忍见祸逮身逮:殃及
B.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擅:擅权
C.绐载行市绐:欺骗
D.吾亦恨之恨:痛恨
2.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晁错死因的一组是
①上善之,于是拜错为太子家令。
②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
③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
④刘氏安矣,而晁氏危
⑤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
⑥独有斩错……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
A.①②⑤B.①③④C.②④⑥D.③⑤⑥
3.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晁错才学出众,为人严峻刚直,因而受到文、景两代皇帝的器重,许多法令都按照他的意见更改修定,他也因此遭到同僚的妒忌。
B.晁错在文帝时就进言主张削弱诸侯,还就更定法令等事数十次上书,文帝虽然没有完全采纳他的意见,但很赏识他的才能。
C.晁错得到景帝信任,终于达到削弱诸侯的目的,不料却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维护了朝廷的利益却使自己遭到杀身之祸。
D.汉景帝听信爰盎的话杀了晁错,并未达到使吴楚七国罢兵的目的,还使天下之土不敢再直言进谏,汉景帝极其懊悔。
4.4.把下面的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口让多怨,公何为也?
(2)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2016-11-18更新 | 89次组卷 | 10卷引用:2015-2016学年安徽六安一中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1
14-15高三上·安徽铜陵·阶段练习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李公麟,字伯时,舒州人。第进士,历南康、长垣尉,泗州录事参军,用陆佃荐,为中书门下后省删定官、御史检法。好古博学,长于诗,多识奇字。自夏、商以来钟鼎尊彝,皆能考定世次,辨测款识,闻一妙品,虽捐千金不惜。
绍圣末,朝廷得玉玺,下礼部诸儒议。言人人殊。公麟曰:“秦玺用蓝田玉,今玉色正青,以龙蚓鸟鱼为文,著‘帝王受命之符’。玉质坚甚,非昆吾刀、蟾肪不可治,雕法中绝,此真秦李斯所为不疑。”议由是定。
元符三年,病痹,遂致仕。既归老,肆意于龙眠山岩壑间。雅善画,自作《山庄图》,为世宝。传写人物尤精,识者以为顾恺之、张僧繇之亚。襟度超轶,名士交誉之,黄庭坚谓其风流不减古人,然因画为累,故世但以艺传云
(节选自《宋史·文苑六·李公麟传》)
李伯时,宋人人物第一。专师吴生照映前古者也。画马师韩干,不为著色,独用澄心堂纸为之。惟临摹古画用绢素著色,笔法如行云流水,有起倒。作天王像全法吴生。士人高仲常专师伯时,仿佛乱真。至南渡吴兴僧梵隆亦师伯时,但人物多作出水纹,稍乏神气,若画马则全不能也。伯时暮年作画苍古,字亦老成。余尝见《徐神翁像》,笔墨草草,神气炯然。上有二绝句,亦老笔所书,甚佳。又见伯时摹韩干《三马》,神骏突出缣素,今在杭州人家,使韩干复生亦恐不能尽也。
(节选自元代汤垕《画鉴》)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佃荐用:因为
B.虽千金不惜捐:舍弃
C.专师吴生照映前古者也照映:照耀映射
D.神骏突出缣素突出:突然出现
2.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若画马全不能也②使六国各爱其人,足以据秦
B.①肆意龙眠山岩壑间②臣诚恐见欺王而负赵
C.①龙蚓鸟鱼为文②其无礼于晋
D.①独用澄心堂纸为②衡常思图身
3.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公麟好古博学且精通诗歌他古文字学造诣深厚,精于鉴别古器物,而且是个被誉称为北宋朝人物画家第一大家,他作画题材广泛,但最擅长的还是人物画。
B.李公麟有一次考定了朝廷得到的一枚玉玺,虽说京官们对玉玺来源众说纷纭,但他最后一锤定音地确认为李斯刻制的秦王之玺,可见他的确是个古玩鉴赏家。
C.李公麟在元符三年因病而退休,隐居龙眠山肆情于山水自然风光,但他退隐后生活并不寂寞,因为他能襟怀洒脱地作画自娱,且被当时的许多名士交口称赞。
D.李公麟作为一个杰出的画家,有自己的师承渊源,他画人物向唐代吴道子学习,画马向唐代的韩干学习,晚年仍不停学习,常临摹高仲常和吴兴僧人凡隆作品。
4.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黄庭坚谓其风流不减古人,然因画为累,故世但以艺传云。
(2)伯时暮年作画苍古,字亦老成,余尝见《徐神翁像》,笔墨草草,神气炯然。
2016-11-18更新 | 107次组卷 | 2卷引用:2015届安徽省六安市二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2010·江苏徐州·三模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平安,滁人,小字保儿。建文元年,伐燕,安以列将从征。后为先锋。燕王曰:“平安,竖子耳。往岁从出塞,识我用兵,今当先破之。”及战,不能挫安。燕王失道,从者仅三骑。安击败燕将。燕王见事急,亲冒矢石力战。马创矢竭,剑折不可击。走登堤,佯举鞭招后骑以疑敌。会高煦救至,乃得免。当是时,诸将中安战最力,王几为安槊所及。

明年,燕败盛庸,回军与安战。安大破之。再战滹沱河,又破之。安于阵中缚木为楼,高数丈,战酣,辄登楼望,发强弩射燕军,死者甚众。滹沱之战,矢集王旗如猬毛。王使人送旗北平,谕世子谨藏,以示后世。顾成已先被执在燕,见而泣曰:“臣自少从军,今老矣,多历战阵,未尝见若此也。”

八月,安及燕将李彬战于杨村,败之。四年,燕兵破萧县。安引军蹑其后。燕将白义、王真、刘江迎敌。安转战,斩真。真,骁将。燕王尝曰:“诸将奋勇如王真,何事不成!”燕王乃身自迎战,安部将火耳灰挺槊大呼,直前刺王。马忽蹶,被擒。安稍引却。已,复进至小河,张左右翼击燕军,斩其将陈文。寻何福军亦至,与安合。燕军益大惧,王昼夜擐甲者数日。

福欲持久老燕师,移营灵璧,深堑高垒自固。而粮运为燕兵所阻。安分兵往迎,燕王以精骑遮安军,分为二。福开壁来援,为高煦所败。诸将谋移军淮河就粮,夜令军中闻三炮即走。翌日,燕军猝薄垒,发三炮。军中误以为己号,争趋门,遂大乱。燕兵乘之,人马坠壕堑俱满。安等三十七人皆被执。安久驻真定,屡败燕兵,斩骁将数人,燕将莫敢婴其锋。至是被擒,军中欢呼动地,曰:“吾属自此获安矣!”燕王惜其材勇,选锐卒卫送北平,命世子及郭资等善视之。

永乐七年三月,帝巡北京。览章奏见安名,谓左右曰:“平保儿尚在耶?”安闻之,遂自杀。命以指挥使禄给其子。

(节选自《明史·卷一百四十四》

1.对下列句中划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燕王失道,从者仅三骑失   道:迷失道路
B.安引军其后   蹑:跟随
C.马忽蹶,被擒。安稍引却 引却:引兵击退
D.燕王以精骑安军   遮:拦截
2.下列句子中,直接表现平安作战“材勇”的一组是( )
①佯举鞭招后骑以疑敌                    ②发强弩射燕军,死者甚众
③多历战阵,未尝见若此也             ④安引军蹑其后
⑤张左右翼击燕军,斩其将陈文       ⑥王昼夜擐甲者数日
A.①②⑥B.①③⑤C.②④⑤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是( )
为二。第二天,燕军又突然迫近军营,发了三炮,致使安军大乱,燕兵乘机进攻,平安被捕。
A.平安率领先锋部队攻打燕王。作战时,燕王因为有些轻敌,被平安打得大败,后来制造假象,迷惑对方,才得以逃脱。
B.作战时,平安在阵中把木头绑缚在一起,成为楼台,高达几丈,战争进行的激烈时,就登楼眺望,并用强弓向燕军射箭,射死了很多敌人。
C.平安在与燕王的战斗中,多次打败燕王,并斩杀燕王的爱将。后来他与何福的军队会合,使燕军非常害怕,燕王一连好几天都没有脱铠甲。
D.因粮草运输遭燕军阻截,平安分兵前往迎战,燕王率精锐骑兵拦截他,使平安军队一分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马创矢竭,剑折不可击。
(2)谕世子谨藏,以示后世。
(3)诸将谋移军淮河就粮,夜令军中闻三炮即走。
2016-11-18更新 | 688次组卷 | 4卷引用:2012届安徽省六安一中高三年级第七次月考语文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