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8 道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完成下面小题。

村行

王禹偁(宋)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注:①信马:骑着马随意行走。②野兴:指陶醉于山林美景,怡然自得的乐趣。
1.下列对诗的内容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明地点和时令,写出了诗人信马徐行、观赏山野景色的悠然兴致。
B.颈联用“胭脂”和“白雪”分别比喻“棠梨叶落”的红色和“荞麦花开”的白色,把山村原野的春色描绘得五彩斑斓,有色有香。
C.尾联由写景转入抒情,诗中通过情绪的陡然转折,表现了诗人深藏于内心、随时会被触发的思乡之情。
D.这首诗以村行为线索,以多彩之笔逼真地描绘了山野迷人的景色,以含蓄的诗语真切地抒发诗人拳拳思乡之情。
2.颔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这两句诗用到了哪些表现手法?请指出并简要分析。
2021-11-27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医药的传统是什么,我想大概有这么几条。首先,中医的传统不是疾病医学。第二,中医不是物质科学。第三,不是认识论上的知识论。中医关心的是从哪里寻找健康的钥匙。同样的治病必求于本这几个字,在西医看来,着眼点在于对象性思维的,问的是病从何来;而中医提这个问题时重点在意向性思维的上,问的是治向何去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东西方对有不同的理解和追求。西方的是指物质现象背后的本质原因,是对本质的认识,是知识论,是科学。是什么科学观呢?是物质世界范围内的认识论、知识论的科学观。文艺复兴五百年来,它取得了巨大成就。而中医不是这样提问题的。它首先提出什么是,什么是,什么是,什么是,强调识别利害药毒的能力和取舍标准。第二,两千多年前就提出医师的责任是聚毒药以供医事,是把转化为,把转化为,帮助人们养生、保健、治病。第三,医学与医生有三等,上医医未病之病,对象是生命、养生;中医医欲病之病,对象是,任务是保健;下医医已病之病,对象是病。我们的误区就在这个地方。一百年来,我们中医就努力地去走这最后的一条路。

现代医学的科学化过程中要求的是对靶点的直接对抗,是对生命现象的抑制和阻断,广义地说,是抗生的,而我们在理论上又要求卫生养生,这是矛盾的。中医的优势和学术本质,第一是,第二是是中国文化中的价值观,认为人们应该赞天地之化育,追求的目标是天人合德,也就是你活我也活,人要活,细菌病毒也要让它活,这就是生态,就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气度要有这么大。只有有了这么大的气度,才能把周围环境中的因素转化为有利于的因素。所以,中医学的传统起码要回到《汉书·艺文志》,即方技者,皆生生之具。所以中医药是为人类生命的健康、发展、进化服务的方法、技术、工具。你非要扭转它,就变成两码事了。我的老师一九五九年临终前就说过:欲求融合,必先求我之卓然自立。展开来说,就是欲求融合现代科学技术的成就,必先求中医学自我的卓然自立。

(摘编自陆广莘等《中医药的传统与出路》)

材料二:

中医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它主要包括阴阳、五行、运气等学说,以及诊法、预防、养生等内容。它融合了哲学思想、医疗保健、植物学等多种科学的思想,其丰富的内涵受到全世界的瞩目。但是,中医药在现实中处在边缘地位和附属局面。要摆脱这一现状首要是加强对中医人才的培养和以现代化手段使中药质量可控,还要加大对中医药的宣传力度,使百姓从内心接受中医药。

想要培养中医药的支持者,应该以中医药自身的内容特点为立足点,以中小学为切入点开始启蒙教育,让传统中医药的种子在学生们的意识中生根发芽。下面对中医药走进中小学进行分析,希望为中医药的推广和发展做出一些贡献。

首先,选择适合青少年的内容。中医药内容纷繁复杂,有些知识晦涩难懂,不适合青少年阶段的学生学习,他们理解起来比较费劲,而且不易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针对这一问题,有必要对学习的内容进行筛选,如可以选择中药的炮制、中药香囊制作以及常用中药饮片识别等内容。然后改变往日直叙式的教学方式,理论知识讲解和实验操作相结合,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中草药的性味归经、功效、适应证等相关知识。这样既可提高青少年的学习兴趣,又可提高他们对中草药的认识和理解,并加深他们对中药的记忆。例如在课堂上将中药山楂炮制品与生品煮水,让学生口尝并对其酸性进行比较,使学生通过切身体验感受到炮制的作用。

其次,引导青少年走进中医药。通过建立模拟中药房,使青少年了解中药储存和归类方式。在手摸口尝中,让青少年找草药、识草药、认草药,同时教授他们一些辨识药材真伪的方法和诀窍,让他们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这样可以对中医药的延续与传承起到正面作用,也为他们今后掌握更多的中药知识打下一定的基础。学习这些知识,即使他们将来不做医生,对于自己的生活也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使中医药更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

(摘编自薛海萍等《浅谈中医药走进中小学的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非常强调“治病必求于本”的治病理念,其中“本”是指服务于生命的发展和进化的方法。
B.一百年来中医总是设法医治已病之病,而不是医治欲病之病,这种想法偏离了中医的传统,也将严重束缚中医的发展。
C.中医药的思想内涵丰富,包括养生、保健、预防等多项内容,也融入多种科学的思想,体现中医的意向性思维。
D.青少年走进“模拟中药房”,近距离接触中草药,这不仅有利于传授中医药的一些知识,也有利于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中医认知方式不同,西医强调从本质层面认识疾病,在物质世界范围内认识各种现象,具有科学性特征,因而能取得重大成就。
B.现代医学的追求是对生命现象的阻断,本质上是“抗生”,而中医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块瑰宝,注重的是“养生”“保健”。
C.中医的价值追求不是人活病毒死的对立生态,而是“天人合德”的理念,这充分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生”的价值观念。
D.目前我国百姓对中医药的了解还不够,也没有完全接纳中医,归因于中医药的专业知识比较晦涩,以及中小学教育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单一。
3.下列语句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心存敬畏,方能行有所止。
B.历史是一堆灰烬,但灰烬深处尚有余温。
C.兴在趣方逸,欢余情未终。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5.就中医的出路问题,材料一与材料二分析的侧重点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1-11-23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轼尝锁宿禁中,召入对便殿,宣仁后问曰:卿前年为何官?曰:臣为常州团练副使。曰:今为何官?曰:臣今待罪翰林学士。曰:何以遽至此?曰:遭遇太皇太后、皇帝陛下。曰:非也。曰:岂大臣论荐乎?曰:亦非也。轼惊曰:臣虽无状,不敢自他途以进。曰:此先帝意也。先帝每诵卿文章,必叹曰:‘奇才,奇才!'但未及进用卿耳。轼不觉哭失声,宣仁后与哲宗亦泣,左右皆感涕。已而命坐赐茶,撤御前金莲烛送归院。

八年,宣仁后崩,哲宗亲政。轼乞补外,以两学士出知定州。定州军政坏弛,诸卫卒骄惰不教,军校蚕食其廪赐,前守不敢谁何。轼取贪污者配隶远恶缮修营房禁止饮博军中衣食稍足乃部勒战法众皆畏伏。

论曰: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二君皆有以知轼,而轼卒不得大用。一欧阳修先识之其名遂与之齐,岂非轼之所长不可掩抑者,天下之至公也,相不相有命焉,呜呼!轼不得相,又岂非幸欤?或谓:轼稍自韬戢,虽不获柄用,亦当免祸。虽然,假令轼以是而易其所为,尚得为轼哉?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①韬戢:收藏,敛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轼取贪污者配隶远恶/缮修营房/禁止饮博/军中衣食稍足/乃部勒战法/众皆畏伏
B.轼取贪污者配隶远恶/缮修营房/禁止饮博/军中衣食/稍足乃部勒战法/众皆畏伏
C.轼取贪污者配隶/远恶缮修/营房禁止饮博/军中衣食/稍足乃部勒战法/众皆畏伏
D.轼取贪污者配隶/远恶缮修/营房禁止饮博/军中衣食稍足/乃部勒战法/众皆畏伏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游学,指远游异地,从师求学,我国传统的一种学习方式。
B.禁中,也作禁内,指封建帝王所居的宫苑;因不许人随便进出,故称。
C.待罪,旧时官吏常怕因失职而获罪,因以待罪为供职的谦辞,意谓等候治罪。
D.补外,京官调外地就职;通常指京中官吏因获罪而被贬谪、流放于远地、他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博闻广识,读书善抓要领。他跟随母亲学习,受益颇多,曾流露出要成为范滂一样的人的意愿,得到了母亲肯定。
B.苏轼才华出众,深受皇帝赏识。几任皇帝都非常欣赏他的文采,常在大庭广众之下大加赞赏,苏轼闻知之后感激涕零。
C.苏轼严格履职,大胆整肃乱象。他担任定州地方长官期间,主动作为,采取各种有力举措,使当地军政局面大为改观。
D.苏轼堪负大任,却终不得重用。他的名气尽管可以与欧阳修比肩,也曾经被宋仁宗称赞有宰相之才,但终究未登相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2)定州军政坏弛,诸卫卒骄惰不教,军校蚕食其廪赐,前守不敢谁何。
5.作者为什么说苏轼未能做宰相是他的幸运?请简要说明。
2021-11-23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过王介同年

苏辙

平生使气坐生风,徐叩方知学有功。

应奉读书无复忘,虞翻忤物自甘穷。

埋根射策久弥奋,投老为邦悍莫攻。

坟木未须惊已拱,少年我亦作衰翁。


【注】①嘉佑六年(1061年),苏辙与王介同中制科考试,故称同年。②应奉,东汉人。读书“五行并下”,过目不忘。③虞翻,三国时期吴国人,富有才学,性格直率,与俗不合。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诗人以“平生”二字展开了对同年王介的追思,王介一生喜好恣逞意气,在学识上的造诣也极高。
B.颈联承接颔联,追忆王介投身科场之中时日虽久却毫不懈怠;他在垂老之年治理政事,依旧非常精悍。
C.尾联写“坟木已拱”,暗指王介去世时间已久。而正值少年的诗人心态却早已如同老翁,故触景不惊。
D.诗歌先叙写拜访王介墓地时忆及其性情、学识等,再由人及己,表现出诗人情感的变化,真挚而感人。
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抒发了哪些情感?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5 . 材料一:

历代书家特别推崇书作书品中的生命意识。汉钟繇在《用笔法》中说点如山摧陷,摘如雨骤,纤如丝毫,轻如云雾,去若鸣凤之游云汉,来若游女之入花林,灿灿分明,遥遥远映者矣,极力推崇书法作品要洋溢一种异常强烈的生命活力,弥漫一种激昂躁动的向上精神。书论家经常用龙腾凤翥”“鹿奔虎走”“藤蔓缠绕”“云蒸霞蔚来赞美品述书法作品,尽管我们暂时还无法对此类术语内在的蕴涵和意旨作出确切的诠释,但他们确实是在高举生命的旗帜,追求洒脱奔放,让活跃的生命机能尽情迸发挥洒,永葆生命的激情和乐观情绪。且看唐柳公权《兰亭诗》,字迹动感活络,线条流畅,眉目清晰,无半点老气,豪情万端,热情四射。又如清初王铎《行书与大觉禅师等书札》,毫无柔弱之习与拘谨之俗,直书激荡的胸襟和直率的性情,以恣意狂放的节拍,左突右奔的章法,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量。

书法中生命意识的形成,是时空因素和人文素养综合交融的结果。在书法史上,古代书法家要么位高权重,要么出身豪富世家,要么才智超群,时代风尚对他们书法生命意识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以初唐为例,此时政治前景广阔,国家生机凸显,世事百废俱兴,书法也风烟俱色。《旧唐书》载:于时海内渐平,太宗乃锐意经籍,开文学馆以待四方之士。的确,这是一个蓬勃的时代,也是一个生命意识十足的动感时代。而此时之书法艺术风格,更是风韵独具,阳光明媚,青春飒爽。虽然书法的标准还笼罩在魏晋以来的风气之下,但优美雅致的审美价值标杆已经确立,以妍媚为主的书法艺术风格开始形成,时代的鲜活的生命气息已浸透到书法等各类艺术领域。从初唐几家来看,欧阳询书风干净利落,结体简明,在生命意识的高扬中,又有矛戟森列险劲之象;褚遂良书风劲绝明丽,天然媚好,用笔功成极致,华美秀腴;虞世南书风圆融流畅,外柔内刚,如裙带飘扬,束身矩步,生命姿色华滋华尔,美轮美奂。

一方水土养育一代书家,区域文明的独特风貌必然会自觉主动地参与地方艺术的构建,给烙上区域文明的重重胎记。我们从早期书法楚金文来看,极受楚文明灵巧、活泼、艳丽、繁复的美学旨趣的滋养。与周金文相比,楚金文则大都夸张、多变、绮丽,字形修长,曲动淳美,有着诡谲清爽、浪漫隽秀的生命景象。从现存的楚金文看,《王孙诰编钟铭》线条纤细如丝,而丝缕中又都拖出一条长尾,如风筝飘带,摇曳缥缈;《王孙遗者钟铭》则体势颀长,回曲的线条绵亘劲韧,往来不绝,奇巧美瞻,给人一种心动却又不敢逼视的处子之美。

书品即人品,人品即书品,人品与书品本不可分。观赏王珣、羊欣、王僧虔为杰出代表的六朝书体,多汪洋恣意,流美多变,自然清爽,而这种风格的出现,正与他们风流潇洒、飘逸落拓的人格相吻合相匹配。这不仅因为抒写个人的感情与意趣,行草诸体自然比篆隶诸体更自由,更富于表现力,更重要的是因为六朝人的品性、感情与意趣较之他们的先辈,而更具强烈的个性。正如刘熙载《书概》所说: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主性情为本。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再换一个视角看,我国古代涌现出不少卓有成就的女子书法家,与男性相比,她们更有亮丽的品性。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擅长隶、正、行书,线条清秀平和、娴雅婉丽。宋陈思《书小史》引唐人书评,说她的书法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沼浮霞,并非过誉之词。也许,在女子无才便是德封建思想的笼罩下,在漫长的岁月中,女性也更注重在书法的天地里,让生命驻足,让生命在诗书墨迹中不被埋没而无闻。

(摘编自《传统书法之意识》)

材料二:

书法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传承了上千年的瑰宝书法,从材料的选择到书写方式都体现出独属于我们东方的人文精神。中国书法中请世界文化遗产的成功,也显示出世界对于中国文化的认同以及赞扬。所以说书法教育的过程,就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小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希望、传统文化的维承人,需要从小就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学习书法的过程就是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

书法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其艺术价值不可言喻。鲁迅先生曾说过:中国文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书法取法自然,在每件作品的字体结构和线条中都蕴含着大自然的美。正如卫夫人《笔阵图》中所言: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撤陆断犀象;折百钓弩发;竖万岁枯藤;捺崩浪雷奔。在书法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断观察、临摹名家作品,最后用以创作,从而从形式美到内涵美,均能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

书法是一门人文性十分强的学科,书法教师应该抓住这一特点。人们常说的字如其人就是指的人文素养。历史上的著名书法家,不仅在书法上有着很高的成就,还在人品方面也同样值得后人学习如我们常说的颜筋柳骨,其中"颜"就代表了颜真卿。颜真卿的《祭侄文稿》《麻姑仙坛记》等都透露出一种苍劲雄浑、质朴浑厚的风格,这也显示出颜真卿性格中正气凛然的一面。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授学生书法技巧,更要让学生学习书家的品质。

在现在这个快节奏的世界,人们的心理状态越来越浮躁。书者在进行书法创作的过程中,首先,要凝神静心,意在笔前,同时书法创作的过程也是抒发情绪的过程,书者创作的作品多数情况下反映了作者当下的心情,因此学习书法有助于青少年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其次,书法学习过程要保持正确的书写姿势:头正,腰直,臂展,脚平。正确的坐姿可使书者气韵通顺,精神饱满。书法家自来长寿,柳公权88岁,欧阳询85岁,虞世南81岁。

(摘编自邵仲武《当代中小学书法教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朝人在品性、感情、意趣等方面具有强烈的个性,这是六朝书体多呈现汪洋恣意、流美多变、自然清爽风格的主要原因。
B.在封建社会中,书法为女性提供了一方驻留生命的天地,如今,这些女性的魅力依然可通过她们的诗书墨迹而被人感知。
C.书法传承久远,在材料选择、书写方式上蕴含着独特的东方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得到了世人的认同以及赞扬。
D.卫夫人《笔阵图》对书法创作中笔画的特点有着形象、独到的理解,充分显示了她作为女性书法家娴雅婉丽的亮丽品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书家的地位、才华有异,但因同一时代书家受相同的国家政治、社会风气的影响,其作品蕴含着相似的生命气息。
B.褚遂良书法天然媚好,华美秀腴,欧阳询书法干净利落,森然险绝,他们二人不同的书法风格与各自的人文素养相关。
C.楚地文明灵巧、活泼、艳丽、繁复的美学旨趣和独特风貌,滋养了句式灵活、想象奇特、感情奔放、风物奇异的“楚辞”。
D.书法爱好者在临摹、创作书法作品时,借助鲁迅对中国文字的“三美”理论,便能从形式到内涵等方面感受到书法之美。
3.下列对材料中相关论据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作者论述唐人柳公权与清初王铎等大家书作的特点,为历代书家推崇书作书品中的“生命意识”提供了例证。
B.材料一作者列举欧阳询、褚遂良二人风烟俱色的书法特点,论证了时间和空间因素对书法中“生命意识”有重要影响。
C.材料二以柳公权、欧阳询、虞世南等书法家为例,列举了具体数据,使读者明了书法有静心养气、延年益寿之功用。
D.两则材料都引用了人物言论,材料二通过引用增强了权威性和说服力,材料一则对引用的言论做出了简要评价。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
5.我校单独开设了包括书法在内的十几种网络课程,但选修书法课的学生寥寥无几。为了动员更多学生选报书法课程,你可以宣讲书法的哪些功用?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21-11-09更新 | 203次组卷 | 3卷引用:重庆市实验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三11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阮籍《咏怀诗》多用比兴。比兴的价值,在于其能增进诗文的明白晓畅。屈赋深而不婉,发愤淋漓,在于比兴的妙用。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其志皎皎如此;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何桀、纣之昌披兮,夫惟捷径以窘步,情切而意显。屈原的遭遇如司马迁所言可谓穷矣,然其上下求索,穷且愈奋,从郢都华堂到汨罗江畔,其疾愤惨怛的呼号,忿怼不容的刚烈,力酣气盛,不曾有丝毫隐曲。

屈赋抒写了战国时代昂扬的士人风貌。那是群雄并争、干戈纷扰的乱世,然而策士纵横,指点江山,如锥处囊中,时时脱颖而出,又是士气高涨、精神自由的大时代。屈原与楚王名为君臣,但在人格精神上,屈原自视为帝王的老师,而怀王初始也待他如师如友。所以屈赋斥乘舆、申己志、鸣不平,用江离辟芷”“蕙茞菉葹作比,用善鸟香草”“飘风云霓起兴,比兴,不只使他言而无隐,更帮助他抒怀言志,皎而愈明。

司马迁说屈原穷矣,阮籍也得一个字,并且因为穷途之哭更广为人知。然而屈原在朝秦暮楚、楚材晋用的时代,天地四方,可任其游戏,未必真。屈原自沉,是他伏清白以死直,与也没有多大关系。

与屈原相比,阮籍却是真!《晋书·阮籍传》记载:(籍)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辙所穷,辄恸哭而反。《晋书》倒还给阮籍安排了一条返路。实际上,阮籍哪里有返路。他能像后代的陶潜,归去来么?古今论者,只有李商隐不须并碍东西路,哭杀厨头阮步兵,最为知音。

司马氏砍伐七贤逍遥的竹林,制成弥天盖宇的权杖。魏晋名士隐身失所,遁地无门。上党李憙,在魏末屡拒辟招,司马师当政后,征其为从事中郎,朝夕便至。司马师怪而问他,李熹说:先君以礼见待,憙得以礼进退。明公以法见绳,憙畏法而至。(《晋书·李熹传》)司马昭继之,士人的气骨遭到进一步打压。退路是没有了,逼仄的门后,倒是留了一条进路,弯身匍匐,便可过去。

嵇康身长七尺八寸岩岩若孤松之独立,怎么也弯不下身。阮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但与嵇康的孤松之独立相比,还是少了些勇猛血性。他被迫弯下身。司马氏联姻示好,他无力明拒,只好日日大醉,一连六十余日,躲了过去;《广陵散》弦绝的次年,司马昭加九锡,公卿劝其登基,派阮籍写表文。阮籍拒无可拒,一篇写完,积郁成疾,两个月后溘然长逝。

一生不自保,何况恋妻子,妻儿家室,是诗人最软的肋,阮籍怎能不低头?他成功地在司马昭那里留下谨小慎微的印象,避开权杖森冷的锋芒。然而,阮籍终究是建安风骨的传人,苦痛、抑郁、愤懑、悲哀、恐惧、迷惘……生命有多少道褶皱,《咏怀诗》就有多少种滋味。

那是不能散发、也无从散发的滋味,阮籍用杳冥惝恍的比兴,将它们层层包裹起来,独自咀嚼。一方面,这百味杂糅,哪里能说得明白;另一方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又怎可说得明白。比兴,原为助明诗旨、畅晓诗意,而在阮籍这里,其用恰恰相反。《咏怀诗》的比兴,是严酷环境中的软猬甲和烟幕弹。诗人既要表达自己,又要保护家小,既在挣扎反抗,又在徘徊犹疑……那不是文学修辞,那是阮籍在阴霾中拨开的丝微缝隙,借一缕天光,吐几口浊气。

(摘编自李翰《比兴的显与晦》)

材料二:

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就有一种具象类比的思维传统。《诗经》《楚辞》的创作与批判所遵循的比兴之义,便是这种思维方式在文学领域的一种具体实践。随着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的水准不断提升,比兴的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也不断扩展,乃至与传统文化多个支系融成一体,致使比兴成为学界难以攻破的堡垒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时代,在文学理论上也有长足的发展。刘勰和钟嵘在对比兴内涵的认识上突破了旧说,总结了新经验。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篇中说:比者,附也;兴者,起也。附理者,切类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起情,故兴体以立,附理,故比例以生。并提出了拟容取心原则。所谓拟容,即描绘景物形象,略近乎取境;所谓取心,即在物象中蕴含作者的感情。这便是后来意境说的萌芽。钟嵘在《诗品序》中也说: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这些解释都说明他们更多地认识到了比兴方法所构成的中国古代诗歌含蓄蕴藉的艺术特征。

(摘编自刘继才《古典诗词比兴研究漫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屈赋借助于比兴,呈现出“深而不婉”“发愤淋漓”的艺术效果,如以加高头冠、加长佩带来表明自己皎洁的志向。
B.群雄并争、干戈纷扰,屈原所处的战国时代并不见得比三国归晋、天下一统的魏晋时代好过,所以屈原只能借自沉明志。
C.阮籍的“穷途之哭”是因为进退无路,后代的陶渊明却能够自由选择归去来,李商隐称陶渊明来去无碍,可谓其知音。
D.比兴的内涵和外延均有变化,从最初具象类比的传统思维,改变为比兴方法所构成的传统诗歌含蓄蕴藉的艺术特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有感于屈原的遭遇,说他困窘,其实他上下求索,穷且愈奋,其疾愤惨怛的呼号,未必真“穷”。
B.楚怀王与屈原的关系,从初始的亦师亦友,转变为君臣异道,含有屈原自身人格独立,不平而鸣的因素。
C.李憙在弥天盖宇的权杖打压之下,不得不从隐居之所匍匐而至,这是洁身自处的土人们唯一可选的进路。
D.有着勇猛血性的嵇康不愿屈从于司马政权,以孤松独立的姿态,从容赴死,其名曲《广陵散》从此弦绝。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诗文中没有运用比兴手法的一项是(     
A.“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卫风·氓》)
B.“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虞美人》)
C.“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离骚》)
D.“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拟行路难》)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比兴”下一个简要定义。
5.屈原和阮籍在运用比兴上有何区别?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差异?
2021-10-17更新 | 321次组卷 | 4卷引用:重庆市实验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伟大的人们

①荷马一生困窘,他就是在乞讨流浪的生活中,从那些与他相同命运的人们中间,收集整理创作出了西方文学的奠基之作,辉煌无比的伟大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

②荷马死在了从一座城市到另一座城市的路上。

③无独有偶,在我们中国,也有这样一位盲人,他是为中国的音乐史留下了丰富遗产的二胡和琵琶演奏艺术家瞎子阿炳。他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寒春名曲》、《听松》和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成为不可多得的传世名曲。

④1893年出生于江苏无锡的阿炳正逢乱世,他的名字叫华彦均,阿炳只是他的小名。但作为一个没有任何地位的街头艺人,他的名字却没有人记起,人们习惯于一种轻蔑的称呼瞎子阿炳。他手拿一把二胡,肩背一把琵琶,穿着那件破旧的蓝布长衫,有时在闹市,有时在小巷,有时在乡村,沿街卖唱,挣路人一个铜板。有很多时候,他的演奏仅仅是为了一口饭吃。也有坐在街头演奏了一天,却没有人施舍一口饭、赏给一个铜板的时候,那他就只能饿着肚子在漫漫长夜中煎熬了。苦难的身世和坎坷的命运,逼使阿炳利用他精通的音乐思考社会、生活和人生,一首首充满着悲愤和哀怨的曲调如流水般从他睿智的大脑中流淌出来。

⑤与荷马相比,阿炳稍稍幸运的是,他在自己临死的前几天,赶上了共和国的诞生,他被请到艺术的殿堂进行演奏,使他在有生之年得以享受到一个音乐艺术家的尊敬。当年那个为生计而流浪街头的瞎子,成为这座城市宝贵的财富和尊贵的象征。

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一无所知。说这句话的人是谁?他其貌不扬,那笨拙的身躯裹在常年不换洗,皱皱巴巴、分不清季节的及膝短袍里。

⑦在围拢在他身边的这些人当中,有像柏拉图和亚西比德这样的贵族公子,他们喜欢听他对当权者民主制度真面目的揭露和讽刺;也有像亚里斯扑提一类的自由主义者,他们向往过一种无忧无虑、与世无争的自由生活;还有许多对时局关心的有识之士,他们喜欢听他对于政治的独到见解。

⑧这个人,就是创造欧洲哲学的开山鼻祖,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

⑨苏格拉底引导人们认识自己,追求智慧,走进自己的灵魂,学会怀疑原则、信念甚至教义,而正是这些问题,把他推向了死路。因为雅典的统治者决不会允许民众都具有了有思想的头脑,都来对他们的统治提出自己的疑问,更不允许人们怀疑自己的信念和教义。

⑩更可悲的是,要求处死他的人,并不仅仅是当权者,更多的是他一生都在尽力引导、教化的普通民众。当权者逮捕了他,给他戴上锁链,押着他在雅典的大街上游行示众。几乎所有的人都认识这个他们一直认为的异类,所以,不论把苏格拉底押解到哪里,两边都是愤怒的人们。他们向他投掷石头,把脏水泼到他的头上。人们纷纷要求立即处死这个离经叛道的害群之马。

⑪尽管事情已经过去了2300多年,我们今天依然可以想象得出,戴着锁链被押着在雅典的街道上游行,看着街两旁那一双双迷惘愚昧的眼睛,这位人类的先知,内心深处是何样的痛苦。

⑫所以,当法官告诉他,如果他承认自己的错误,他就会得到赦免的时候,他拒绝了;他的朋友来到牢房告诉他,他们已经买通了所有妨碍他获得自由的人时,他也拒绝了。

⑬他说:告诉人们,你们杀死的只是我的肉体。

⑭是的,他的肉体在当世被轻蔑地毁掉了,但是他的思想,他的智慧,却给人类打开了光明之门,也给他带来了不朽的千古声名。

⑮在我们远古的春秋时期,在那个诸侯争霸的战乱时代,有一支布衣队伍在各个诸侯国之间匆忙疲惫地行走。这是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和他的弟子们。

⑯他带领他的弟子们,历经14年,先后到过齐、卫、宋、郑、陈、蔡,楚等国家,拜见了七十余君,向诸侯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寻求入仕从政的机会。但是,他无一例外地处处碰壁,不仅不被重用,而且饱受冷嘲热讽。

⑰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他道大不能容,应该是对他这14年辛苦的最好的注脚。东西方的这两位思想巨人,几乎是出生在同一个时期,又几乎有着同样的遭遇,只是东方的孔子稍稍幸运一点,没有被上了枷锁游行示众,也没有被处死。

⑱在人类那些所有称得上伟大级别的人物当中,他们在有生之年的命运似乎都惊人的相似。仰望着这些饱受生活屈辱却又登上了人类思想和艺术顶峰的人们,我相信了这样的一个道理,我相信这样一句话:上帝在给了你智慧的同时,也给了你磨难,而只有在磨难中,智慧才能够焕发出璀璨夺目的光彩。

1.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列举荷马、阿炳、柏拉图、孔子等东西方伟人的遭遇,意在说明伟人总饱经磨难,磨难又促进伟人的成长。
B.生逢乱世的阿炳流浪街头,演奏有时只是为了吃口饭。苦难和坎坷通过他的大脑变成宝贵的经典音乐流传下来。
C.虽然苏格拉底影响了包括柏拉图在内的许多人,但因为其超前的思想不被当时的人们接受,最终被当做异教徒处死。
D.孔子曾经周游列国兜售自己的政治主张但处处碰壁。其主要原因与其他伟人一样,是因为“道大不能容”。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以历史伟人的磨难史为线索贯穿全文,内容厚实,题旨深远。
B.对苏格拉底外貌衣着描述的作用是说明他饱受生活的磨难和屈辱。
C.全文运用引用、排比等手法形象展示了伟人们对真理的执着追求。
D.本文主要通过记叙、议论等表达方式抒发了对伟人们的崇敬之情。
3.文末说,伟人的生命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请概括“相似”的主要内容。
2021-10-17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清华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完颜陈和尚,丰州人。贞祐中,陈和尚为北兵所掠,大帅甚爱之,置帐下。时陈和尚母留丰州,从兄安平都尉斜烈事之甚谨。陈和尚在北岁余托以省母乞还大帅以卒监之至丰乃与斜烈劫杀监卒夺马奉其母南奔大兵觉合骑追之由他路得免。陈和尚天资高明,雅好文史,自居禁卫日,人以秀才目之。至是,王渥授以《小学》《论语》《春秋左氏传》,略通其义。正大二年,斜烈落帅职,例为总领,屯方城。陈和尚随以往,凡兄军中事皆预知之。斜烈时在病,军中李太和者,与方城镇防军葛宜翁相殴,诉于陈和尚,宜翁事不直,即量笞之。宜翁素凶悍,耻以理屈受杖,竟郁郁以死。妻讼陈和尚以私忿侵官,故杀其夫,以故陈和尚系狱,久不能决。明年,斜烈病愈入朝,哀宗怪其瘦甚,问:卿宁以方城狱未决故耶?卿但行,吾今赦之矣。台谏复有言,不敢赦。未几,斜烈卒。上始赦陈和尚,曰:有司奏汝以私忿杀人。汝兄死,失吾一名将。今以汝兄赦,曲法赦汝,天下必有议我者。他日,汝奋岁功名,国家得汝力,始以我为不妄救矣。陈和尚且泣且拜,不能出一言为谢。乃以白衣领紫徽军都统,逾年转忠孝军提控。忠孝一军,皆回纥、乃满、羌、浑及中原被俘避罪来归者,鸷狠凌突,号难制。陈和尚御之有方,坐作进退皆中程式,所过州邑常料所给外,秋毫无犯,街曲间不复喧杂,每战则先登陷阵,疾若风雨,诸军倚以为重。六年,有卫州之胜。八年,有倒回谷之胜。九年正月,走钧州,城破,陈和尚出,自言曰:我金国大将,欲见白事。诣行帐前曰:我忠孝军总领陈和尚也。我死乱军中,人将谓我负国家,今日明白死,天下必有知我者。时欲其降,斫足胫折不为屈,豁口吻至耳,噀噗血而呼,至死不绝。大将义之,祝曰:好男子,他日再生,当令我得之。

(选自《金史·完颜陈和尚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陈和尚在北岁余/托以省母/乞还/大帅以卒监之/至丰乃与斜烈劫杀/监卒夺马/奉其母南奔/大兵觉/合骑追之/由他路得免
B.陈和尚在北岁/余托以省母/乞还/大帅以卒监之/至丰乃与斜烈劫杀/监卒夺马/奉其母南奔/大兵觉/合骑追之/由他路得免
C.陈和尚在北岁余/托以省母/乞还/大帅以卒监之至丰/乃与斜烈劫杀监卒/夺马/奉其母南奔/大兵觉/合骑追之/由他路得免
D.陈和尚在北岁/余托以省母/乞还/大帅以卒监之至丰/乃与斜烈劫杀监卒/夺马/奉其母南奔/大兵觉/合骑追之/由他路得免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兄,指堂兄,是父系亲属之一,又可细分为嫡堂兄弟和同堂兄弟两种。
B.《小学》,宋代朱熹所撰写的宣传孔孟之道的著作,与传统“小学”不同。
C.台谏,是监察百官的台官与劝谏天子过失的谏官的合称,宋时台谏合一。
D.白衣,古代可指丧服,也可指称既无功名也无官职的人,本文中指丧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完颜陈和尚多遇贵人,逢凶化吉。被北兵俘虏时,得遇大帅喜爱,让他随身听命;因故入狱后,皇上又赦免了他。
B.完颜陈和尚能武好文,才华出众。他所任官职均为武职,但喜好史学、文学,一直被视为优秀人才,得王渥授业。
C.完颜陈和尚心系家国,正道直行。他羁留北方一年多,想方设法逃回祖国;帮助兄长处理军中事务时,依理依律。
D.完颜陈和尚忠心耿耿,感人至深。他在钧州城破时,主动赴死;即便身受酷刑;坚决不肯投降,感动了敌方大将。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妻讼陈和尚以私忿侵官,故杀其夫,以故陈和尚系狱。
(2)卿宁以方城狱未决故耶?卿但行,吾今赦之矣。
2021-10-15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清华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暑旱苦热

[北宋]王令

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

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

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

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直接入题,点出暑热,“屠”字用得尤为精妙,有力地表现了作者对酷热的极度怨恨。
B.颔联紧扣“暑旱”写,“惧”字写出百姓对眼前的酷热、未来的灾荒及腐朽社会的忧虑之情。
C.颈联宕开一层,由热想到避热。现实中既然没有可以躲避的清凉世界,诗人的思绪便飞向了虚幻世界。
D.本诗想象奇特而不怪谲,思路广阔,既有丰富的浪漫主义色彩,又有强烈的现实主义思想。
2.刘克庄在其《后村诗话前集》中盛赞此诗“识度高远”。请你结合最后两联,对刘克庄的这一说法作简要阐述。
10 . 阅读下列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惠州改前韵

苏轼

九十日春都过了,贪忙何处追游。三分春色一分愁。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

我与使君①皆白首,休夸少年风流。佳人斜倚合江楼② ,水光都眼净,山色总眉愁。


【注】①使君:惠州知州詹范。②合江楼,作者被贬初居惠州时所居之所,在惠州东门,因东西二江汇合于此得名。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三分春色一分愁”化用了叶道卿《贺圣词》词“三分春色,二分愁闷,一分风雨”而言春暮人愁。
B.“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两句中,“翻”“转”用得巧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暮春时节,榆荚被雨打得零落,柳絮被风吹散的画面。
C.下片“水光都眼净,山色总眉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山水被赋予人的情感,使词更富有感染力。
D.本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整首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语言风格含蓄隽永,婉转缠绵,是豪放派诗人苏轼少有的婉约诗作。
2.有诗评说,这首词全词笼罩着“一愁到底”的灰蒙蒙的意味。诗人的愁从何而来?请结合全词做简要赏析。
2022-05-11更新 | 951次组卷 | 48卷引用:重庆市实验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