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7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所谓“人文信仰”,它的启发来自现代学者提出的“人文宗教”。新儒家认为,儒家传统是一种不出世的却具有超越性的东方宗教,它不像其他的宗教,需要有神,有耶稣、安拉等外在权威。它不需要外在的权威,它有一种具有内在超越性的信仰。内在超越性,也就是道德心,如孟子所谓“仁义礼智”。儒家传统的这一特质,若称为中华“人文信仰”更准确。

“人文信仰”在儒释道中都有,儒家比较典型,儒家是“以出世的心态行入世的功德”,在世俗社会中要完成人之为人的使命。一是个体生命的健全,即诚意、正心、修身;另外就是建功立业,即把“立德、立功、立言”当作人生追求。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类具有经济的、政治的、道德文化的属性。但道德文化属性应是人的最高属性,是人之为人的最高本质。

信仰体系当中,儒家肯定人首先要解决肉体的存在问题,这并非一般人理解的儒家是重义轻利的。儒家主张在道义的引领下对物质生活的安顿,认为这也是治国理政者须关注的重中之重。如孔子所说“富之”“足食”“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所说“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荀子也说“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节用以礼,裕民以政”。在这个基础上,儒家重视和强调人的精神生活,特别是人的道德、文化。这是儒家生命大智慧的主要内涵。

儒学是仁学,但一般只讲“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关于“爱他人”,孟子曾发挥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将“爱他”或“他爱”推展为亲亲、仁民、爱物这样三个由近及远的层次。实际上,孔子讲“古之学者为己”,就彰明了儒学仁学的首要内涵就是“为己之学”。“为己”并不是自私自利,他是先成就自己。这和现代人生存理念是一致的。一个人要把自己最好的东西开发出来,成长为一个士,再成长为君子,成长为顶天立地的大丈夫,然后你才能去齐家治国平天下。荀子说过:“知者自知,仁者爱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义”在孟子这里发挥得比较到位。义利并重,以义驭利,这是孟子对儒家核心价值的阐发。儒学不是不讲功利,而是认为在功利之上有一个更高的价值,更高的原则,并借此来引领、驾驭功利。这也是对道义上的担当精神的高扬。

荀子则进一步发挥了“礼法”范畴。他把“仁”“义”这个基本的人文信仰转化成内规矩和外规矩。内规矩即德的柔性约束,外规矩即法的刚性约束。德与法统一起来就是礼或礼法。德与法一起,共同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形成普遍的秩序与和谐。因此,荀子是儒家“治统”的系统阐释者,是儒学由纯学术向汉初政治儒学转化、转型的重要中介。

(选自2017年4月1日新华网发展论坛,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儒家认为,儒家传统是一种东方宗教,它不需要外在权威。内在超越性,亦即道德心,是儒家传统的一个特质。
B.儒释道中均有“人文信仰”,但儒家比较典型。它是“以出世的心态行入世的功德”,它要完成在世俗社会中人之为人的使命。
C.一般人认为儒家重义轻利。实际上,儒家也看重对人的物质生活的安顿,认为治政者必须关注“利民”“富民”“裕民”,这体现了儒家的生命大智慧。
D.政治属性、经济属性和道德文化属性都是人类所具有的属性。但其中道德文化属性应是人的最高属性和最高本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文信仰”这一说法是受现代学者“人文宗教”的启发而得来的。儒家的“人文信仰”就是要完成健全个体生命和建功立业的使命。
B.文中引用孔子、孟子、荀子关于“利民”“富民”“裕民”的言论,是为了证明儒家主张在道义的引领下对物质生活的安顿。
C.儒学即仁学。仁学不仅仅讲爱他人,也讲爱自己。不论是孟子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还是孔子的“为己之学”,都应该是儒学仁学的重要内涵。
D.儒家不是不讲功利,而是要“义利并重,以义驭利”。荀子则把“仁义”转化成内外规矩,此即儒家所讲的“礼”。而“礼”是用来协调义利关系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言“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这也是孔子“仁政”思想的体现,而这对当代治政者来说,也有重要启示和现实意义。
B.孟子的“亲亲”“仁民”“爱物”,从家庭、社会到宇宙万物,层层深入地阐发了“仁”的内涵,树立了儒家仁者形象。
C.“知者自知,仁者爱人”蕴含了欲为“大丈夫”必先为“士”的道理。一个人首先要成就自己,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D.荀子是儒家“治统”的系统阐释者,儒学由此向政治儒学转化。后世很多儒学家的治政思想为当时统治者所用就是明证。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点绛唇·感兴

王禹偁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


【注】①王禹偁:巨野(今属山东)人。北宋最早改革文风的诗文家。在朝为官敢于直言讽谏,屡受贬谪。曾贬黄州,又迁蕲州(今属湖北),后病死。②如缀:排列成行,很整齐,如连缀在一起。③平生事:这里指向来所追求的功名事业。
1.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南依旧称佳丽"一句表明词人眼中的江南仍有着美丽的景象。“依旧”暗寓了今昔之感,透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
B.“水村”两句抓住江南水乡最富地方特色的景物进行细致刻画,展现了一片明丽、温馨的景象。
C.“天际”两句承上片写景而来,视角由低而高,转向空中。词人由“天际征鸿”联想到自己仕途失意,四处漂泊。
D.词人遥见“天际征鸿”触发了“平生事”的联想,并将“平生事”凝聚在对“天际征鸿”的睇视中,含蓄而深沉。
2.整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3 .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佳胤,字肖甫,铜梁人。嘉靖二十九年进士。知滑县。剧盗高章者,诈为缇骑,直入官署,劫佳胤索帑金。佳胤色不变,伪书券贷金,悉署游徼名,召入立擒贼,由此知名。户部主事,改职方,迁礼部郎中,以风霾考察,谪陈州同知,迁按察使。隆庆五年冬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安庆兵变坐勘狱辞不合调南京鸿胪卿就迁光禄进右副都御吏巡抚保定道闻丧归。万历七年,起故官,巡抚陕西。未上,改宣府。时青把都已服,其弟满五大犹桀骜,所部八赖掠塞外史、车二部,总兵官麻锦擒之。佳胤命锦缚八赖将斩,而身驰赦之,八赖叩头誓不敢犯边。后与总督郑洛计服满五大。入为兵部右侍郎。十年春,浙江巡抚吴善言奉诏减月饷。东、西二营兵马文英、刘廷用等构党大噪,缚殴善言。张居正以佳胤才,令兼右佥都御史代善言。甫入境,而杭民以行保甲故,亦乱。佳胤问告者日:“乱兵与乱民合乎?”曰:“未也。”佳胤喜曰:“速驱之,尚可离而二也。”既至,民剽益甚。佳胤从数卒佯问民所苦,下令除之。众益张,夜掠巨室,火光烛天。佳胤召游击徐景星谕二营兵,令讨乱民自赎。擒百五十人,斩其三之一。乃佯召文英、廷用,予冠带。而密属景星捕七人,并文英、廷用斩之。二乱悉定。帝优诏褒美。寻以左侍郎还部,录功,右都御史。未几,戎政尚书,寻兼右副都御史,总督蓟、辽、保定军务。加太子少保。召还理部事。叙劳,予一品诰。御史许守恩劾佳胤,御史徐元复劾之,遂三疏谢病归。越二年卒。

(节选自《明史·张佳胤传》)


【注】①游徼:乡官。
1.下列对文中加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隆庆五年冬/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安庆/兵变坐勘狱辞不合/调南京鸿胪卿/就迁光禄/进右副都御史/巡抚保定/道闻丧归
B.隆庆五年冬/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安庆兵变/坐勘狱辞不合调/南京鸿胪卿/就迁光禄/进右副都御史/巡抚保定/道闻丧归
C.隆庆五年冬/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安庆/兵变/坐勘狱辞不合调南京/鸿胪卿就迁光禄/进右副都御史/巡抚保定/道闻丧归
D.隆庆五年冬/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安庆兵变/坐勘狱辞不合/调南京鸿胪卿/就迁光禄/进右副都御史/巡抚保定/道闻丧归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嘉靖是年号。明清两朝,大多一个皇帝一个年号,因此也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如嘉靖皇帝、康熙皇帝。
B.御史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官名。春秋战国时期设有御史,秦以御史监郡,汉以后御史职衔类有变化,职责则专司纠弹。
C.古代官职的升迁任免大多由吏部掌管,有专门的词语表示。如文中的“擢”“加”“拜”是古代表示官职升或降的词语。
D.保甲是旧时代统治者通过户籍编制来统治人民的制度。若干家编作一甲,若干甲编作一保。保设保长,甲设甲长。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佳胤处变不惊。他被强盗劫持,一点也不慌乱,假装写票据取银两,实际上是写乡官的名字,最终捕获了强盗。
B.张佳胤有计谋。麻锦擒获八赖后,他让麻锦处斩八赖,自己又骑着快马赶去赦免了八赖,恩威并施,收服了八赖。
C.张佳胤有才能。他受张居正赏识,去浙江处理骚乱事宜,到达后,了解情况并果断采取措施。平息了骚乱,得到皇帝嘉奖。
D.张佳胤在仕途上并非一帆风顺。他一生虽然多次升职,但也遭到过挫折,许守恩等人弹劾他。最后他被朝廷免职回家。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佳胤召游击徐景星谕二营兵,令讨乱民自赎。
②而密属景星捕七人,并文英、廷用斩之。
2018-10-23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铜梁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留诲曹师等诗

杜牧

万物有丑好,各一姿状分。唯人即不尔,学与不学论。

学非探其花,要自拨其根。孝友与诚实,而不忘尔言。

根本既深实,柯叶自滋繁。念尔无忽此,期以庆吾门。


【注】①此诗作于大中二年(852年),杜牧临终留诗,诲其子。曹师,杜牧之子晦辞的乳名。
1.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古体诗,这类诗在创作上比较自由,曹操《观沧海》、白居易《琵琶行》、李贺《雁门太守行》都属此类。
B.前两句诗是说万物都有美丑之别,姿态各异,开门见山,统领全篇,意在教诲曹师等要努力追求美好的品质,摈弃丑恶的行为。
C.三、四两句诗意在强调人生的关键在于学,学与不学是人与人之间区别的核心,力学能获得美德,废学难免有鄙陋浅浮之弊。
D.五、六两句诗承接上文,进一步告诫曹师等学习要紧抓关键,紧抓根本,不可在表面上、虚华处、非关痛痒的地方下功夫。
2.请结合全诗对“根本既深实,柯叶自滋繁”进行赏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于易水送人

(唐)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注】骆宾王,“初唐四杰”之一,高宗时任过武功主簿、侍御史等。公元679年冬,骆宾王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此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他对自己的际遇愤愤不平,对武则天的统治深为不满,期待时机,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可是在这种时机尚未到来之前的那种沉沦压抑的境遇,更使得诗人陷入彷徨企求的苦闷之中。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从诗歌的写作内容来看本诗既是一首送别诗,也是一首咏史怀古诗。
B.首句点出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同时巧妙地把昔日之易水壮别和此刻之易水送人两个场面融为一体。
C.“壮士发冲冠”高度概括了易水送别的悲壮场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心情,“壮士”指当年白衣白冠送别荆轲的勇士。
D.末句的“寒”字移情入景、寓情于景,表现了诗人于易水岸边送别友人不仅感到水冷气寒,而且更加觉得意冷心寒。
2.李岩认为:“‘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两句诗,是由陶渊明‘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之感演化而来,但有青出于蓝之功效。”你认为本诗最后两句好在哪里?请简要分析。
2018-10-18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铜梁城区铜梁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谢贞,字元正,陈郡阳夏人,晋太傅安九世孙也。父蔺,正员外郎,兼散骑常侍。贞幼聪敏,有至性。祖母阮氏先苦风眩,每发便一二日不能饮食。贞时年七岁,祖母不食,贞亦不食,亲族莫不奇之。母王氏,授贞《论语》《孝经》,读讫便诵。八岁,尝为《春日闲居》五言诗,从舅尚书王筠其有佳致,谓所亲曰:“此儿方可大成,至如‘风定花犹落’,乃追步惠连[注]矣。”年十三,略通《五经》大旨,尤善《左氏传》,草隶虫篆。十四,丁父艰,号顿于地,绝而复苏者数矣。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乃谓贞曰:“孝子既无兄弟,极须自爱,若忧毁灭性,谁养母邪?”自后少进饘粥。

太清之乱,亲属散亡,贞于江陵陷没,暠逃难番禺,贞母出家于宣明寺。及高祖受禅,暠还乡里,供养贞母,将二十年。太建五年,贞乃还朝。及始兴王叔陵为扬州刺史,引祠部侍郎阮卓为记室,辟贞为主簿。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辄辞以疾,未尝参预。叔陵雅钦重之,弗之罪也。俄而高宗崩,叔陵肆逆,府僚多相连逮,唯贞与卓独不。后主乃诏贞入掌中宫管记,迁南平王友。府长史汝南周确新除都官尚书,请贞为让表。后主览而奇之,尝因宴席问确曰:“卿表自制邪?”确对曰:“臣表谢贞所作。”后主因敕舍人施文庆曰:“谢贞在王处,未有禄秩,可赐米百石。”

至德三年,以母忧去职。顷之,敕起还府。贞累启辞。敕报曰:“虽知哀茕在疚,而官俟得才,可便力疾还府也。”贞哀毁羸瘠,终不能之官舍。时尚书右丞徐祚、尚书左丞沈客卿俱来候贞,见其形体骨立,祚等怆然叹息。吏部尚书姚察与贞友善,及贞病笃,察往省之,问以后事。贞曰:“弱儿年甫六岁,情累所不能忘,敢以为托耳。”是夜卒。后主问察曰:“谢贞有何亲属?”察因启曰:“贞有一子年六岁。”即有敕长给衣粮。

(节选自《陈书·列传第二十六》,有删改)


【注】惠连:谢惠连,南朝宋文学家。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舅尚书王筠其有佳致       奇:稀奇
B.草隶虫篆                           工:擅长
C.唯贞与卓独不                    坐:受株连而获罪
D.贞累启                           固:坚决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
B.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
C.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
D.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谢贞天性聪慧,小时候读过不少典籍,有的读过就能背诵,有的粗通大意;他八岁时写的诗就深得长辈称赞。
B.谢贞非常孝顺,小时候祖母因病难以进食,他便也不进食;父亲去世他悲痛欲绝,之后,奉养母亲未曾间断。
C.谢贞受府长史周确委托,为周确撰写辞让都官尚书的表文。陈后主读过之后,怀疑该表文不是周确亲笔所作。
D.母亲去世后,谢贞一心守丧,极度悲痛,骨瘦如柴,令人叹息。他忧病而死后,后主下令长期供他儿子吃穿。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辄辞以疾,未尝参预。
(2)吏部尚书姚察与贞友善,及贞病笃,察往省之,问以后事。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寻隐者韦九山人于东溪草堂

朱湾

寻得仙源访隐沦,渐来深处渐无尘。

初行竹里唯通马,直到花间始见人。

四面云山谁作主,数家烟火自为邻。

路傍樵客何须问,朝市如今不是秦


【注释】①隐沦:泛指神仙。②如今不是秦:语出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下列对于诗歌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紧承题意,点明入山寻访隐者。“隐沦”指代韦九山人,“无尘”写出了诗人对山林的欣赏,也透露出作者对污浊尘世的厌弃。
B.颔联 “唯”、“始”两个副词,既表明了诗人一路前行的状态,更惟妙惟肖地传达出他山行之中那种乍惊还喜的心情。
C.颈联描写了一个远离尘俗的美好境地,表现了作者喜爱之情。“谁作主”,两句一问一答。“人”的出现给山增添了几分盎然的生气。
D.尾联以议论作结,“朝市”泛指尘世,韦九山人为逃避世俗烦恼,隐逸山林,是天性使然,作者运用典故表达了对世事的感慨。
2.这首诗是如何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来表现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①,平海夕漫漫。


①《论语·微子》有孔子命子路向长沮、桀溺(两人都是隐士)问津,两人不说津(渡口)的所在,反而讥笑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孔子的一番慨叹。
1.下面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襄水曲”表明作者家住襄水之滨,“楚云端”则表现出对家乡的仰望。句意平淡却情感含蓄而浓烈。
B.“遥隔”两字不仅表明作者所在地方距离家乡遥远,还表明此时与家乡两地隔绝,不能归去,用词贴切。
C.“归帆天际看”形象地写出了作者站在客船上,朝着家乡的方向极目远眺,内心充满难以诉说的悲凉。
D.“迷津欲有问”运用典故,借孔子与隐士间关于从政与隐居的冲突,表达了自己隐居与从政难以抉择的矛盾心理。
2.本诗首联写景广受后世称道,请结合全诗赏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杨时字中立,南剑①将乐人。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熙宁九年,中进士第。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关西张载尝著《西铭》,二程深推服之,时疑其近于兼爱,与其师颐辩论往复,始豁然无疑。

杜门不仕者十年,久之,历知浏阳、余杭、萧山三县,皆有惠政,民思之不忘。张舜民在谏垣,荐之,得荆州教授。时安于州县,未尝求闻达,而德望日重,四方之士不远千里从之游,号曰龟山先生。会有使高丽者,国主问龟山安在,使回以闻。召为秘书郎,迁著作郎。

李纲之罢,太学生伏阙②上书,乞留纲,军民集者数十万,朝廷欲防禁之。吴敏乞用时以靖太学,时得召对,言:“诸生伏阙纷纷忠于朝廷非有他意但择老成有行谊者为之长则将自定。”钦宗曰:“无逾于卿。”遂以时兼国子祭酒。

高宗即位,除工部侍郎。陛对言:“自古圣贤之君,未有不以典学为务。”除兼侍读。连章丐外,以龙图阁直学士提举杭州洞霄宫。已而告老,致仕,优游林泉,以著书讲学为事。卒年八十三,谥文靖。

时在东郡,则交皆天下士,先达陈瓘、邹浩皆以师礼事时。暨渡江,东南学者推时为程氏正宗。晚居谏省,仅九十日,凡所论列皆切于世道。凡绍兴初崇尚元祐学术,而朱熹、张栻之学得程氏之正,其源委脉络皆出于时。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七》,有删改)

①南剑:今属福建省。②伏阙:拜伏于宫阙下,多指直接向皇帝上书奏事。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洛之士翕然之。师:老师
B.二程深服之。推:尊崇
C.门不仕者十年。杜:阻塞,关闭
D.先达陈瓘、邹浩皆以师礼时。事:侍奉
2.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诸生伏阙/纷纷忠于朝廷/非有他/意但择老成有行谊者为之/长则将自定
B.诸生伏阙纷纷/忠于朝廷/非有他意/但择老成有行谊者为之长/则将自定
C.诸生伏阙纷纷忠/于朝廷/非有他意/但择老成有行谊者为之长/则将自定
D.诸生伏阙纷纷/忠于朝廷/非有他/意但择老成有行谊者为之/长则将自定
3.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B.《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战国策》和陈寿的《三国志》也是国别体。
C.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徴、羽、变宫、变徴七音,变徴是徴音的变调,声调豪迈激昂。
D.“幸”通常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也叫巡幸。召幸特指皇帝对嫔妃的召见。近幸则多指帝王对臣下而言。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时用心于经史,他弃官不做,到颍昌拜程颐为师,师生相处很是快乐。
B.杨时任浏阳、余杭、萧山等地的地方官,都有好的政绩,民众对他始终不忘。
C.杨时任州县官职从不寻求闻达显贵,各地士大夫都乐意和他交游,称他龟山先生。
D.杨时对李纲被免引发的太学生伏阙事件的处理方式,获得钦宗皇帝的赞赏。
5.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时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②会有使高丽者,国主问龟山安在,使回以闻
2018-12-05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铜梁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牙祭的故事

李伊平

阴沉沉的天,飘了三天鹅毛大雪。连绵起伏的山峰早已雪白一片。为赶这三九天,大佬、二佬、三狗、二娃在山沟里忙活了一个星期,整出足足三窑炭。连日的劳累与严寒,让这帮烧炭佬近乎虚脱,牙根子痒痒,只想来一两斤肥巴巴的肉,切成巴掌大的块子,熬一锅汤,饱食一顿,过把瘾。就连晚上困在炭火边睡熟时,烤焦了脚皮子,都有人在梦中喊香。这是个十分贫穷的日子,把一年能吃上一两回荤腥的日子,唤作“打牙祭”。

大佬、二佬、三狗和二娃趁这雪天,担着炭拐过十湾九坡,将黑时分赶到集上,每人终于换得一把毛票票,大佬手中有了毛票票,脚便粘在肉摊边上,挪都挪不动了。二佬、三狗、二娃六只眼睛齐刷刷地望着肉案上肥巴巴的猪肉,尽咽口水,喉结都不自觉地一上一下蠕动着。“打回牙祭吧!”大佬、二佬、三狗都凑了份子,便把眼睛望着二娃。二娃从贴身的内衣口袋里翻出毛票票,粘了口水数了两遍,磨蹭了半天,又咽了几包口水,还是将钱如数揣了回去,讪讪地说:“回去再说吧!”

回到炭窑边,已是深夜。众人急不可耐,垒灶支锅,做起饭菜来。他们再一次催促二娃凑份子,二娃沉默了半会儿,尴尬地说了句:“你们吃吧,我还是留着毛票票给孩子们上学用!”便不再吱声,仿佛是在和自己赌气。

肉是肥巴巴的肉,唯有肥的肉才解馋。洗的洗,切的切,不大一会儿工夫,便香味四溢,灌满了整个山沟,肉在锅中翻滚。他们只待汤再少点、浓点,肉再烂点,便可以美美地享受一顿“牙祭”。这时二娃站了起来,拿着瓢到沟边舀了一瓢清水,忽然倒在锅中。本来锅中也要加水的,三人均没在意。肉炖得滚乱,香气四溢。大佬、二佬、三狗便迫不及待,捞着肥肉块子便往嘴里塞。当然,没有二娃的份,这个年头牙祭不常有,没二娃的份是天经地义的事,没有人会因此而显得生分。可二娃还是拿碗来了,众人着急。二娃却讪讪地说“别急,我没入伙,当然不会吃肉,我只是口渴,刚才搭在你们锅内一起烧了瓢水,我就喝碗水,别的,我不要。要不,太晚了,人也困了,另外再烧开水晚了些……”三人自然没有话说。看着二娃盛了满满一碗肉汤,一口气喝了下去,然后将碗沿都舔了个干干净净,才恍然大悟,大呼上当。

那天以后,二娃打牙祭的故事便传开了,像山岗上的风一样快,迅速传到了村野中的每个角落。童叟皆知,家喻户晓。故事情节自然都绘声绘色。说者口中带着讽刺,众人皆把它当作笑料来传。若是有人觉得别人占了他的小便宜,又不便直说,往往拿二娃打牙祭的故事打比方,个中讥讽味,你自己去体会吧。

二娃有四个孩子,个个都上了初中,这在这个山沟里是罕见的,就像二娃打牙祭一样罕见。二儿子还考上了中专,在城里有了工作。孩子有文化,赶上好时光到城里打工挣的钱不少。二娃的家里逐渐富了起来,不再寒碜。当然,二娃打牙祭的故事仍在流行,但这个故事大多数由乡村教师、老村长在讲。每当他们绘声绘色地讲完整个故事后,总要沉默一会儿,然后语重心长地对人们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二娃有眼光,培养孩子读书才是致富的唯一出路……”全然没有当初讲故事人的那种讥讽和嘲弄。

二娃打牙祭的故事便成了村长、乡村教师的活教材,用来劝告因家境贫寒而辍学的孩子和家长,送孩子去上学。

当然,富起来的二娃自己也讲这个故事,那是多年以后,属于回忆式讲述,故事尽管讲得平淡,看似是轻描淡写,可每次讲到喝肉汤的时候,他的眼中总是饱含着汪汪的眼泪。当然,这大多数只在儿女回家团聚的时候,二娃才讲的。

(摘编自《精选小小说》,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对山间雪天环境的描写,既引出了烧炭卖炭的故事,又为写打牙祭、二娃闹笑话的故事作了铺垫,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特定的空间和场景。
B.小说刻画人物形象善用细节描写和夸张的手法,前者如二娃数钱和咽口水的动作,后者如“(香味)灌满了整个山沟”,都极具表现力。
C.小说着重记述了贫困年代的一个关于吃的笑话,表面上是笑话,实际上是一个励志故事,读来令人心酸,感人肺腑,具有教育意义。
D.小说的后半部分写故事传开后,乡村教师、老村长在讲,二娃自己也在讲,两种人讲的内容相同,讲时的环境、对象不一样,心情、目的、意义也不一样。
2.文章中的二娃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3.小说前四段和后四段,在内容、风格情调、作用这三个方面有所不同,试进行分析鉴赏。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