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1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审美忠实

林少华

①尽管翻译有那么多种类,但从语言角度来说,文学翻译是最难的。这是因为,文学语言,尤其是诗歌语言是语言的最高层次。最高层次是什么层次?审美层次、艺术层次。

②我以为,文学概论中说的文学三大功能,教育功能、认识功能和审美功能之中,唯独审美功能,通过语言艺术给人以审美愉悦这一功能是其他学科门类和艺术形式所无法替代的。遗憾的是,很长时间里我们忽略了文学作品的这一功能。包括文学翻译在内,人们只顾说说说,而忘了怎么说。其实怎么说才是艺术,才是美,才是文学翻译的文学性或者审美信息。老一辈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就提出了“翻译美学”这个术语,认为“翻译绕不开美学”。

③说到美,最日常性的联想往往和女性有关。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一句流行语就曾把翻译比喻成女性:“翻译如女人,漂亮的不忠实,忠实的不漂亮。”这个比喻并不恰当,有歧视女性的意味,但作为引用者的我的意思是,翻译、文学翻译必须美,必须漂亮。却又不能仅仅漂亮,必须漂亮与忠实兼而得之。换言之,理想的翻译就是要既忠实又漂亮。那么这样的翻译,这样的译者有没有呢?不多,但有还是有的。

④王佐良译的培根读书名言是为其一:“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你看,英汉之间,妙而化之,天衣无缝。可谓美而不妖,贞而不俗。汉译法国文学,翻译家罗新璋最服傅雷。他举傅译《约翰·克里斯朵夫》开头一句为例:直译为“大江的轰隆轰隆声,从屋子后面升上来”。而傅雷译为“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化人为己,水乳交融,斐然而成名译。日本文学翻译这方面做得最好的,窃以为是丰子恺译的《源氏物语》。鬼斧神工,出神入化,信手拈来,绝尘而去。个别理解或有不足,原意传达或有不逮,但在整体审美意韵的捕捉和重构上,无人可出其右。读之可知译事之难,可叹译笔之工,可生敬畏之情。

⑤忠实与漂亮如何兼而得之的问题,其实也是学翻译搞翻译的人尽人皆知的“信达雅”如何认识和实践的问题。“译事三难,信达雅”,信达雅三个字,解释起来也够难的。“雅”尤其众说纷纭,质疑也最多。听起来最为理直气壮的质疑是:原文是俗的难道也非要译成雅的不可?

⑥“信”,这里当然是真实、诚实,忠实于原文之意。不偏不倚,不即不离,不增不减。一言以蔽之,不伪。“达”,达意。孔子说“辞,达意而已”,词不达意是不成的。一般理解为通达、畅达、顺达。“雅”,古人说“辞令就得谓之雅”,大意是,话说得恰到好处、说得得体就是雅。也不仅是说话,穿戴也好,礼节也好,房子装修也好,得体都是最不容易的。稍有疏忽就弄巧成拙,走向反面:庸俗、粗俗、恶俗或者显摆、浅薄、浅陋。

⑦在这个意义上,雅乃是一种层次极高的审美追求、审美理想。表现在文学翻译上,即是译文的艺术性、文学性,即是原作的文学审美功能的重构和忠实再现。是的,我认为达、雅,其实也是个信的问题,也是信的表现。就侧重而来说,信,侧重于语义忠实或内容忠实,属于文学翻译的形式层:达,侧重于行文忠实或文体忠实,属其风格层;雅,侧重于艺术忠实或美感忠实,属于审美层。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审美层。法语有句话说“翻译即背叛”,即使“背叛”,也要形式层的背叛服从风格层,风格层的背叛服从审美层,而审美层是不可背叛的文学翻译之重。在这个意义上,我的所谓翻译观以概括为四个字:审美忠实。

(节选自《读书》2022年第5期,有删改)

1.第②段的“怎么说”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能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A.审美视角缺失是目前文学翻译实践与批评的盲点所在。
B.忠实与漂亮兼而得之,主要看译者对原意的理解传达。
C.“信、达”需要知性判断,“雅”则更需要审美判断。
D.在难以完全体现作者原意时,美感再现是必须保证的。
3.下列表述与作者观点一致的一项是(       
A.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当然力求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
B.翻译是一种艺术,译文应当有“五美”:音美、意美、神美、气美、形美。
C.翻译不是词句的形式对应,而是语言信息与美感信息的整体吸纳与再造。
D.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
4.用本文“审美忠实”的观念,对第④段“傅译《约翰·克里斯朵夫》”这一事例加以分析。
5.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2022-08-02更新 | 142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建平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列小题。

典型

①人们把作家创作出来的那些高水平的人物,称为典型,或典型人物。

②从一般道理上说,作家所写的人物能够被广大的读者接受和认可,产生很大的影响,这样的人物就是典型人物。但从理论上界定,还真是一件难事。从人类最初的叙事作品到今天,作家和理论家对于如何写人物,看法发生了许多变化。

③朱光潜先生曾对典型这一概念作过考证:“典型”(Tupos)这个名词在希腊文里原义是铸造用的模子,用同一个模子脱出来的东西就是一模一样。这个名词在希腊文中与 Idea为同义词。Idea本来也是模子或原型,有“形式”和“种类”的涵义,引申为“印象”“观念”或“思想”。由这个词派生出来的Ideal就是“理想”。所以从字源看, “典型”与“理想”是密切相关的。

④这就是说,典型这个概念虽然在近代以后才被广泛使用,但人们对于典型问题的探讨从古希腊时就开始了。

⑤亚里斯多德在为诗所作的辩护中曾指出,诗比历史更真实,因为诗人要写“有普遍性的事”,历史则叙述个别的事。他说:所谓“有普遍性的事”,指某一种人,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会说的话,会行的事,诗要首先追求这目的,然后才会给人物起名字。

⑥在这里,亚里斯多德提出了一条写人物的原则,先把人物普遍化,也就是抓住同一类人物的共性,然后再给人物个别性,如起名字。在这一思想中,涉及到了人物的典型性问题,“典型”几乎与“□ □ ”成了同义词。其实,这主要还是一种类型化的思想,也就是从某一类人中抽取他们的共同特征。这种类型化思想反映出文学创作已经不满足于对个别的人物和琐碎的事件的描写,而要写出包含更多意义的作品,这是叙事文学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标志。从此,西方叙事文学就沿着这条类型化的道路向前发展。

⑦18世纪以后,典型人物的个性化理论获得长足的发展。黑格尔在《美学》中集中探讨了人物性格的共性与个性问题,这成为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总结典型问题的重要理论来源。朱光潜先生对此做了客观的总结:第一,黑格尔并不把人物性格看作抽象的东西,而是把它看成和历史环境是不可分的。其次,黑格尔不但把人物性格和历史环境联系起来,而且看作人物性格是矛盾对立的辩证发展的结果。第三,黑格尔要求典型人物性格须是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物,而不只是理念的象征或符号。

⑧朱光潜先生的评价是公允的。马恩对典型理论又有了新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典型的个性与共性统一问题,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问题。

⑨在17世纪,中国的文艺理论家金圣叹对《水浒传》《西厢记》等叙事作品的批评,已经展示出相当高的理论水平。他在《水浒传》的批评中提出了比较系统的人物塑造方面的理论,其中,有关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理论十分丰富和深刻:《水浒》所叙,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只是写人粗卤处,便有许多写法:如鲁达粗卤是性急,史进粗卤是少年任气,李逵粗卤是蛮,武松粗卤是豪杰不受羁勒,阮小七粗卤是悲愤无说处,焦挺粗卤是气质不好。

⑩除金圣叹外,毛宗岗的《三国演义》点评也取得了很高的理论成就。有人因为中国传统叙事学是点评式的,所以认为叙事研究缺少理论深度,这是一种错误的看法。叙事研究包括人物塑造问题,不只是一个纯理论问题,还是一个实践问题,或者说是一个创造问题。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叙事研究,尤其是典型人物研究,是建立在大量优秀叙事作品的创作基础上的,所涉及的理论往往不是从抽象的哲学命题出发,所以更具有美学价值。

20世纪中期后,中国文艺理论界对典型理论的研究展开过较大规模的研讨,力图揭示典型作为艺术形象的美学特质,形成的主要观点是:典型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典型人物必须是艺术的独创,是个有血有肉的生命整体。

1.填入第⑥段方框中的词语,最不贴切的一项是(     
A.共性B.类型C.原型D.特征
2.下列不能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A.文中阐释的“典型”概念不限于小说创作的范畴。
B.黑格尔的《美学》丰富了典型人物的个性化理论。
C.马恩的典型理论是对西方典型理论的发展和总结。
D.古希腊时期对“典型”理论有了深入探讨和界定。
3.假设以下说法都成立,最能支持马克思恩格斯“典型理论”的一项是(     
A.典型人物须是共性与个性统一的整体。
B.历史环境决定着典型人物的性格形成。
C.典型性格的艺术魅力在于丰富和多元。
D.典型人物是被读者认可的高水平人物。
4.作者对第⑩段中的“错误的看法”作了反驳。你认为反驳是否有力?请具体评析。
5.用文中第段的观点,从林冲、王熙凤、别里科夫、祥林嫂这些典型人物中选择其一加以分析。
2022-07-28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金汇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虚拟越来越成为这个时代的重要概念:虚拟经济、虚拟社区、虚拟教育等,我们正在以不同的方式走向各种形态的虚拟。重读《红楼梦》,我们会发现它具有众多的虚拟现实特质,而这正是这部伟大作品历久弥新的原因和意义所在。

②在《红楼梦》第十一回中,家境清寒的贾府远亲贾瑞痴迷于凤姐的美色,试图勾引,结果被凤姐毒设相思局,整得死去活来。在他病入膏肓之际,有个跛足道人给他一面名叫“风月宝鉴”的镜子,说是照背面可以保命,但是千万不能照正面。贾瑞拿起镜子,向反面一照,只见一个骷髅立在里面。他又惊又吓,大骂道士,又将正面一照,只见凤姐在里面招手叫他。如此几番下来,终于一命呜呼。临死前贾瑞还对鬼使说:“让我拿了镜子再走”。经过虚拟现实和数码文化洗礼的人,看到这段很容易会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异样感觉。贾瑞就是今日网络游戏沉迷者的前辈。

③现代虚拟现实技术是与赛博空间(又译“网络空间”)同步发展的。从一开始,赛博空间被赋予了技术乌托邦的梦想,人们希望通过虚拟化摆脱沉重的肉身的束缚,让精神和梦想在赛博空间自由地飞翔。然而,他们很快就发现事情不那么简单。乌托邦变成了反乌托邦,在那里虚拟不仅象征了自由,也象征了幻象、欺骗和更精致、更难以摆脱的控制。《黑客帝国》的开头,尼奥在寓所与不法分子接头,非法物品藏在一本雕空的书中。透过一闪而过的镜头,我们可以看到这本书的名字叫《拟象与仿真》。这是法国后现代主义思想家让·鲍德里亚关于现实与媒介、符号关系的著作。拟象是鲍德里亚创造出来的一个概念,他认为在后工业社会时代,现实已经被符号和象征所替代,而在这些符号和象征背后,依然是无穷无尽的符号和象征。世界越来越变成没有原本的摹本,没有实体的符号,生产出来的真实,也就是说,现实变成了虚拟现实。

④鲍德里亚对拟象的表述也让我们想起《红楼梦》中非常有名的一句话,就是太虚幻境入口处牌坊两边的一副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句话被视为进入《红楼梦》世界的密码,红学家对此众说纷纭。有人认为:《红楼梦》对于男女老少音容笑貌、生活制度、服饰器物的描写非常逼真,但是如果仔细追寻,全书所写的是什么年代、什么地方,却没有一处正面写出的。这不能不使我们惊诧作者运真实于虚构的特殊技巧,这是一种整体性的杜撰。《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最给人逼真感的作品,又是最具有虚拟性的作品,这两者的奇异结合,是其经久不息的魅力和价值所在。

⑤脂砚斋评《红楼梦》:“事之所无,理之必有。”《红楼梦》的“理”是什么?《红楼梦》在事理人情的描写方面精微细密,逼真生动。但是,如果仅止于此,《红楼梦》也不过泯然于众多的明清人情小说之中。真正让《红楼梦》光照后世的,更是在现实情理之上投射的理想情理,虽然这种理想在现实中无地生长,却以虚拟的可能性,营造人类的希望和梦想。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虚拟的才是真实的,代表了最纯真的感情。这里我们看到了虚拟最积极的一面,乌有并非没有,虚拟不是虚无,而是合理的可能性的呈现。宝黛对抗世俗的力量,正来自其超功利、超现实、自我建构的虚拟性。

⑥这也是曹雪芹与鲍德里亚在对待虚拟问题上最大的差异所在。鲍德里亚对虚拟现实持批判态度,他所说的拟象是后工业时代、消费社会和媒介发展的产品。他悲观地认为这是历史的退场,现实失去了参照的对象,符号与图像变成了真实,而这又构成了黑客帝国那样的欺骗和控制。在曹雪芹那里,虚拟有着更本源性的意义。世界可能来自虚无,也可能终将归于虚无,但是对所有这些可能性在“情理”基础上的虚拟,却让世界走出虚无,产生了可能。我虚故我在,这也可能是《红楼梦》给我们留下的珍贵启示。

(节选自《虚拟现实视野下的<红楼梦>》)

1.第③段中的“拟象”一词在文中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虚拟现实一开始被赋予乌托邦梦想,但变成了反乌托邦的牢笼。
B.鲍德里亚的拟象理论与《红楼梦》的空幻思想有相通之处。
C.《红楼梦》全书所写的年代、地方从历史看是子虚乌有的。
D.《红楼梦》在事理人情描写上精微细密,超越了众多明清人情小说。
3.文末提到曹雪芹与鲍德里亚在对待虚拟的问题上存在差异,请联系当下的网络生活说说你较认同谁的观点。
2022-07-28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师大附属嘉定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哲学何以教人高贵

邓安庆

①哲学常常被人误认为“无用”之学,空洞玄乎,说它既不带来“面包”,也不赐人“长技”,既不令人 “富贵”,也不助人“升官”。而一般哲学老师最怕人问的问题,据说就是学哲学究竟有何用?这实际上是长期被灌输的“假哲学”留给人们的“偏见”。

②世上只有“乞丐”才需要别人“带给”他面包,正常的人依靠自身的“雕虫小技”就能取得,何劳“哲学”之“大驾”?如果一个人的生活目标只定位为获取“面包”,他确实不需要来糟蹋哲学。但凡一个人有更高一点点的追求,什么“长技”、“升官”和“富贵”,虽不用哲学也可成之,而若有哲学襄助,定将让其取之有道,得之无愧,这也是无需申论的常识了。哲学尽管不是“技术”,却能助人以“长技”;哲学虽藐视一切“升官之道”,但能教导真正的“为官之道”;哲学耻谈“富贵”,却能教人何以“既富且贵”。

③人之“贵”全然不在于他的面包,官位和财富,而在于他的知识,才华和教养。而真正的知识、才华和教养的获得,非有哲学不能成。哲学既不教人一加一等于二这样的“算术之知”,亦不求解“太阳晒石头热”这样的“物理之知”,它只引导你探索真知何以为真知,即一个能称之为“真知”的“知”何以为“真”的标准或“道理”,因而,哲学的知识乃是对“真理”之判准的探索,它实际上已经内在地转“知”为“智”了。于是,哲学的“知”基于“科学”的“知”,但又超越甚至“高于”科学的“知”。所谓“超越”就是“跨越了”具体科学知识的狭隘“界限”,具有了“世界性”和系统性,正如“物之理”是物理学的知识对象一样,哲学的知识对象是“知识”本身,因而是知识它自身的那个“世界”或“体系”;所谓“高于”,不是说哲学的“知识”在“天上”,而是说它是一切无论是天上还是地上的具体知识的“根基”或“基础”,体现为对科学本身所“不知”和“不思”的所谓“不证自明”的“第一原理”之“理”的探究与阐明,这种探究与阐明或许不能成为人人同意的“知识”形态,但却构成我们一般去求取真知的普遍有效的方法论。所以,就此而言,只有哲学才有可能使我们具有“真知”,即对“世界”(万有)之“第一原理”之理的知,这样的普遍的知才有可能使我们具有超越狭隘、跳出自我而从“世界”与“人类”视野来思想的“才华”和“教养”。只有具备这种普遍化的视野和心胸,人才具有“人类”的高贵性

④一个人“才华横溢”,本事大得不得了,不是说他“力大无边”,“无所不能”;一个人知识广博,见识高远,不在于他“无所不知”,“无见不识”。人的知识、才华和教养主要在于他的思想力与判断力。如果一个人有“知识”,却判断不了“是非善恶”,那他的“能力”与“才华”不但不能助其以贵,相反地却要助其以恶。所以,真正有才华的人会启动其“判断力”,对人类面临的一般问题能做出正当的判断,对人类一般行为法则能够承认,知道如何正确区分何者“能为”何者“不能为”,何种“该为”何者“不该为”,随之能够“自我立法”,杜绝做“不能为”“不该为”之事,而对“能为者”尽其力做好,对该为者尽其才达于至善,这才是一个人真正的才华。因此,真正的才华不仅是个“转知为智”的工作,同时还要进一步“转智为德”,以德去恶扬善,这样才有真正卓越的“教养”与高贵。

⑤人们需要哲学,实际上就是希望哲学能将其引向这种通往高贵生命的自我造化的道路。因为并非每一种天然的哲学爱好能最终成就一种真正的哲学,真正的“哲学”从来不能作为一种名词,作为一种现成的“知识”或“意识形态”灌输给谁,哲学之能受用,根本的是要把哲学作为一个动词,作为一种“务本”的思想活动而融化到人的血液中,变成其精神或灵魂的品质,从而对生活形式乃至生命进行“自我塑造”。哲学作为这样一种精神或灵魂的自我塑造的活动,需要得到专门的训练。

(有删改)

1.根据文意可以做出的推断是(     
A.“哲学究竟有没有用”,这是一个带有偏见的问题,哲学老师也无法作答。
B.哲学对于一个人追求“长技”、“升官”、“富贵”来讲,是一种对立的存在。
C.哲学需要我们从自身出发探索世界,但最终是超越自我,实现生命的高贵。
D.除了天然的哲学爱好者,人们要成就真正的哲学都必须要得到专门的训练。
2.为第③段画线句找一个例证,以下最合适的一项是(     
A.郁达夫的《故都的秋》B.关汉卿的《窦娥冤》
C.苏轼的《赤壁赋》D.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3.下列选项中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对于自己生活目标的定位要高远,满足于温饱只是“雕虫小技”,是对哲学的糟蹋。
B.人的高贵与面包、官位和财富没关系,而在于知识、才华和教养,这些依赖哲学成就。
C.哲学对于科学知识的超越不是凌驾,而是进一步对之进行探究与阐明,以此求取真知。
D.一个人“才华横溢”表现在要具备正确的思想力和判断力,“知”、“智”、“德”兼备。
4.以下哪项在概括本文论证思路中表述错误(     
A.首先批驳了认为哲学“无用”、无法带来实际好处的看法,引出了“哲学教人高贵”的论点。
B.接着指出哲学能带给人们知识、才华和教养。
C.然后从哲学教人“转知为智”和“转智为德”两方面阐释了哲学的作用。
D.最后进一步指出,哲学是一种精神或灵魂的自我塑造活动,应该得到专门的训练。
2022-07-28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奉贤区致远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在线教学评估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5 . 第六种自由        

熊培云

①面对无孔不入的信息垃圾,人们将何去何从?是否需要知道那么多的东西?

②全世界每年出版近七十万种期刊,六十余万种新书,登记四十多万项专利,新增期刊近万种向你源源不断地输出层出不穷的新观点;九百多万个电视台、几十万个微波通讯塔、几万个雷达站、三十多万个民用电台,以及随时在增加的移动电话和终端电脑时刻提醒你注意全球任一角落发生的大事件。不止有新闻、调查、数据、分析、广告通行世界,更有预言、传言、流言与谣言招摇过市……

③上世纪初,晏阳初曾经将免于愚昧无知的自由视为第五大自由。几十年后,索尔仁尼琴还注意到另一种自由,除了知情权以外,人也应该拥有不知情权,后者的价值要大得多。它意味着我们高尚的灵魂不必被那些废话和空谈充斥。过度的信息对于一个过着充实生活的人来说,是一种不必要的负担

④在此,姑且将免于倾倒信息(宣传)垃圾的自由称为第六种自由。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的客厅不过是电视台倾倒垃圾的地方。在过去,性病广告只是贴在厕所、电线杆等公器上,而现在贴到了居民日日拂拭的家具上。

⑤现实是,有用的信息在黑箱之中无路可寻,而无用的信息管道却像章鱼的爪子一样连接我们身体与生活的每一根神经。内心对信息的隐秘的渴望,以及信息垃圾的无孔不入,使人们在信息时代几乎无路可逃。对网络的沉迷无疑已经耗费了我们的大部分光阴,每一位信息成瘾者更像是信息时代的逃犯,享受信息斋戒的日子只是逃亡的日子,过不了多久,他便会听从内心的召唤,心甘情愿地被网络引渡回来。

⑥其实,这不过是梭罗笔下的另一种静静的绝望的生活。正是为了逃离这种绝望,早在1845年,梭罗带着一把借来的斧头,走进了瓦尔登湖边的青葱密林。在美国独立日的那天,开始搭盖他的湖边木屋。对于梭罗来说,这不过是一次有关生活的实验,或者说,一次有关生活的反叛。不是逃离生活,而是走向生活。

⑦梭罗曾经这样嘲讽那个时代的新闻成瘾者:吃了午饭,还只睡了半个小时的午觉,一醒来就抬起了头,问:有什么新闻?好像全人类都在为他放哨。而睡了一夜之后,新闻之不可缺少,正如早饭一样重要。请告诉我发生在这个星球之上的任何地方的任何人的新闻。——于是他一边喝咖啡,吃面包卷,一边读报纸,知道了这天早晨的瓦奇多河上,有一个人的眼睛被挖掉了;一点不在乎他自己就生活在这个世界的深不可测的大黑洞里,自己的眼睛里早就是没有瞳仁的了。

⑧梭罗甚至说,世界有没有邮局都无所谓。当然,这种夸张的说法并不代表梭罗具有反文明倾向——他随之而来的解释却是值得回味的。我想,只有很少的重要消息是需要邮递的。我的一生之中,确切地说,至多只收到过一两封信是值得花费那邮资的。而且,我从来没有从报纸上读到什么值得纪念的新闻。如果我们读到某某人被抢了,或被谋杀或者死于非命了,或者一幢房子烧了,或一只船沉了,或一只轮船炸了,或一条母牛在西部铁路上给撞死了,或一只疯狗死了,或冬天有了一大群蚱蜢——我们不用再读别的了,有这么一条新闻就够了。如果你掌握了原则,何必去关心那亿万的例证及其应用呢?在梭罗看来,生活中新闻不是最重要的东西,最重要的东西相反是那些永不衰老的事件——就像林中漫步、晒太阳之于人的健康一样意义久远。

⑨为什么要席不暇暖、马不停蹄地换房子?为什么不断抱怨自家液晶电视不如墙壁宽?若干年前,当我初次走进一些法国朋友的家里时,曾经感慨他们的电视机为什么那么小。关于这一点,相信看过电影《天使爱美丽》的中国观众都有印象。后来我才知道,其实这跟欧洲人比较珍视第六种自由有关。他们当中许多人不仅抵制无用的信息与广告对公共领域与私人生活的侵蚀,而且时刻想着关闭电视和电脑,将自己放到海滩和阳台上,过和大自然一样自然的生活。

⑩过多的信息摄入或者过度的信息依赖让我的人生不自由。不是么?打开几个网页,关掉,一天过去了。打开无数个网页,关掉,一辈子过去了。十五年来,我把一生中最宝贵的光阴都花在互联网上,花在了许多与我的人生并无关系的奇闻轶事上。事实上,从我意识到我要守住自己的第六种自由时开始,我便想着做这样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了:若非必要,以后一定少上网。我热爱生活,并且喜欢安静,我更想坐在阳台上读几本书,懒洋洋地过一上午,而不是坐在电脑前,与世界抱成一团。

1.下列属于第六种自由的事件是(     
A.小区疫情数据公开B.商品的明码标价C.走进乡野淳真生活D.滚动勇士夺冠的新闻
2.下列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信息成瘾者”也知道信息垃圾的危害,只是他们难以抗拒内心对信息的隐秘渴望罢了。
B.不知情权的价值在于使生活变得充实,因而免于承受废话和空谈带来的不必要的负担。
C.真正热爱生活的人能够自觉地理性对待信息,不会在互联网上过多地耗费宝贵的光阴。
D.有些欧洲人也深受无用的信息与广告的困扰,像梭罗所批评的那样静静的绝望地生活。
3.关于⑥⑦⑧段分析错误的一项(     
A.第⑥段通过梭罗的言行,引出人们要走向真正生活的话题,表明回归真正生活的重要。
B.第⑦段从正面引用论证,对信息成瘾者的表现给以嘲讽,指出其看不清真正生活的危害。
C.第⑧段通过梭罗对信息的认识,告诫人们要掌握生活的原则,追求有永恒价值的东西。
D.三个段落相互呼应,从正反不同角度论述第六种自由的重要性,环环相扣,脉络清晰。
4.对文中 “第六种自由”推理正确的一项。(     
A.只要拥有第六种自由,就能走向充实生活。
B.欧洲的电视机很小,可见垃圾广告之多。
C.第六种自由,有助于走向真正的生活。
D.信息的摄入让我们人生不自由。
2022-07-27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闵行区协和双语教科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线上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小题。

   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

①怎样区别真理与谬误呢?一八四五年,马克思就提出了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6页)这就非常清楚地告诉我们,一个理论,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实际,是不是真理,只能靠社会实践来检验。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

②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唯一的标准。毛主席说:“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 新民主主义论》)“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 实践论》)这里说:“只能”、“才是”,就是说,标准只有一个,没有第二个。这是因为,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真理是客观真理,是人的思想对于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因此,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就不能到主观领域内去寻找,不能到理论领域内去寻找,思想、理论、自身不能成为检验自身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标准。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必须具有把人的思想和客观世界联系起来的特性,否则就无法检验。人的社会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实践具有把思想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的特性。因此,正是实践,也只有实践,才能够完成检验真理的任务。科学史上的无数事实,充分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③门德列捷夫根据原子量的变化,制定了元素周期表,有人赞同,有人怀疑,争论不休。尔后,根据元素周期表发现了几种元素,它们的化学特性刚好符合元素周期表的预测。这样,元素周期表就被证实了是真理。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在三百年里一直是一种假说,而当勒维烈从这个太阳系学说所提供的数据,不仅推算出一定还存在一个尚未知道的行星,而且还推算出这个行星在太空中的位置的时候,当加勒于一八四六年确实发现了 海王星这颗行星的时候,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才被证实了,成了公认的真理。

④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被承认为真理,正是千百万群众长期实践证实的结果。毛主席说: “马克思列宁主义之所以被称为真理,也不但在于马克思、 恩格斯、 列宁、斯大林等人科学地构成这些学说的时候,而且在于为尔后革命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实践所证实的时候。”(《实践论》)马克思主义原是工人运动中的一个派别,开始并不出名,反动派围攻它,资产阶级学者反对它,其他的社会主义流派攻击它,但是,长期的革命实践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是真理,终于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指导思想。

⑤检验路线之正确与否,情形也是这样。马克思主义政党在制订自己的路线时,当然要从现实的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的情况出发,依据革命理论的指导并且加以论证。但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各个革命政党的路线是否正确,同样必须由社会实践来检验。二十世纪初,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俄国工人运动中,都发生了列宁的马克思主义路线与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路线的激烈斗争,那时第二国际的头面人物是考茨基,列宁主义者是少数,斗争持续了很长一个时间。俄国十月革命和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证明列宁主义是真理,宣告了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路线的破产。

⑥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与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毛主席的革命路线与“左”、右倾机会主义路线进行了长期的斗争。在一个时期内,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没有占主导地位。长期的革命斗争,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是正确的,而“左”、右倾机会主义路线是错误的。标准是什么呢?只有一个:就是千百万人民的社会实践。

(节选自《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

   《石钟山记》(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1.以下对甲文“检验”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检验是一种客观的社会实践性的评价认识的活动。
B.检验的词典概念义是:检查、验证、鉴定、评价。
C.检验活动的主体是现实中的人民群众而不是个人。
D.检验活动的过程和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相同相等的。
2.下列推理论证方法与甲文画线部分相同的一项是(       
A.生物是发展变化的,因为动物、植物、微生物全都是发展变化的,而生物仅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这三类。
B.生物是发展变化的,如果是不发展变化的,那么古代生物和今天生物应相同,而事实上古今生物差异很大。
C.生物是发展变化的,因为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一文的题目就已表明人从猿进化而来。
D.生物是发展变化的,因为古生物化石、解剖学、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等都提出有力的证据。
3.下列对乙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针对石钟山得名的原因,不盲从古人,在“暮夜”乘舟实地考察,亲身探寻,得出认识事物要“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观点。
B.在第二段中,作者用生动的比喻、形象的拟人、贴切的拟声词等详细地描写了石钟山月夜下的景象,绘声绘形,创造出了独特的意境。
C.作者从首段对郦道元、唐李渤的说法持怀疑态度,到最后“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在经过实地考察之后,彻底否定了郦道元、李渤的观点。
D.本文不同于一般的记游性散文那样,先记游,后议论,而是先议论,由议论带出记叙,最后又以议论作结。全文首尾呼应,逻辑严密,浑然一体。
4.乙文是否符合甲文第②段的观点?请予以说明。
2022-07-25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奉贤区曙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0.4) |
7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红楼梦》的悲剧:冷月葬花魂

叶朗

①《红楼梦》的悲剧性是什么,红学家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红楼梦》的悲剧性不在于贵族之家的衰亡,而在于曹雪芹的审美理想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必然要被毁灭,是美的毁灭的悲剧。

②汤显祖美学思想的核心是一个字,他肯定的价值,追求的解放,追求有情之天下,追求春天。曹雪芹深受汤显祖的影响。在他看来,有情之天下在现实生活中是存在的,大观园就是有情之天下的理想世界。

③大观园是太虚幻境在人间的投影。脂砚斋和红学家们都谈到过。太虚幻境是一个清净女儿之境,大观园也是。这里聚集了一群明亮、活泼、聪明、灵巧、热烈、多情的少女,她们把生命和爱情结为一体,她们维护爱的尊严,维护人性的尊严。她们追求的自由,追求的解放,追求有情之天下,追求春天。这里有□□□□:龄官在蔷薇花架下,在地上一点一画地画了十几个字,连下大雨也没有感觉。这里有秋爽结社:从探春提议结海棠社开始,大观园的女儿们一次又一次聚会,赋诗,咏海棠,咏菊花,咏梅花等等。这里有黛玉葬花:黛玉用花囊把落花装在袋里,埋在一个花冢之中,并作葬花吟。这里又有□□□□:湘云吃醉了酒,在山子后面一块青板石凳子上睡着了,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口里还作睡语,作酒令。

④但这个理想世界被周围的恶浊世界所包围,不断受到打击和推残。大观园一开始就笼罩着一层悲凉之雾,很快呈现出秋风肃杀、百卉凋零的景象。《红楼梦》的悲剧是有情之天下的毁灭,而不是贵族之家的没落,用黛玉的诗句就是冷月葬花魂

⑤大观园里的女孩子,从贾政、王夫人等统治阶层的人看来,她们悲惨的结局都是由她们的不端”“过失引起的,是咎由自取,罪有应得。金钏有过失,四儿有过失,晴雯的过失更大。晴雯的过失是言语爽利和长得好。长得好也成了不可饶恕的过失。王保善家的对王夫人说,晴雯仗着她生的模样儿比别人标致些,又生了一张巧嘴,天天打扮得像个西施的样子,王夫人就把晴雯喊出来,冷笑道:好个美人!真像个病西施了。又自责说自己照顾不到这样妖精似的东西竟没看见,下令立刻把晴雯赶出去。

⑥这就是悲剧。决定她们悲惨结局的是她们的命运,也就是当时腐朽的伦理观念和恶浊的社会环境、社会习惯、社会秩序。最悲惨的结局当然是晴雯之死和黛玉之死。

⑦对黛玉之死的描写十分惊心动魄。黛玉是泪尽而亡。有一处是黛玉在她葬花的去处听见了小丫头傻大姐儿说宝玉马上要与宝钗成婚,就如同听到一声疾雷,黛玉两只脚早已软了,身子恍恍荡荡的,眼睛也直直的,紫鹃问她要到哪里去,黛玉说:我问问宝玉去!黛玉走进宝玉屋中,看见宝玉在那里坐着,也不起来让坐,只瞅着她嘻嘻地傻笑。黛玉自己坐下,却也瞅着宝玉笑。两个人也不问好,也不说话,也无推让,只管对着脸傻笑。忽然听着黛玉说道:宝玉,你为什么病了?宝玉笑道:我为林姑娘病了。……黛玉、宝玉又仍旧傻笑起来。……那黛玉也就站起来,瞅着宝玉只管笑,只管点头儿。……说着,便回身笑着出来了,仍旧不用丫头们搀扶,自己却走得比往常飞快。……。离潇湘馆门口不远,紫鹃道:阿弥陀佛,可到了家了!只这一句话没说完,只见黛玉身子往前一栽,哇的一声,一口血直吐出来。

⑧王蒙说:这就叫以命相搏,以命相争,以命相赠。”“谁读到这里能不随黛玉而丧魂落魄、椎心喷血?古今中外有多少激动人心的描写能够与之比肩?

⑨命运是古希腊悲剧意蕴的核心。曹雪芹有深刻的命运感有情之天下是曹雪芹的人生理想。这在当时是一种新的观念,但在当时社会条件下必然要被毁灭。所以,《红楼梦》的悲剧是新的观念、新的世界毁灭的悲剧,也是美的世界毁灭的悲剧。

⑩这个压碎一切的命运是什么?就是当时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这在当时是普通、常见的,决定着每个人的命运,是个人无法抗拒的。王国维特别强调这一点,他指出,《红楼梦》之悲剧,并不是因为有一个特别坏的人来作恶,但由普通之人物、普通之境遇,逼之不得不如是,所以他说《红楼梦》是悲剧中之悲剧

(选自《有情之天下就在此岸:叶朗谈〈红楼梦〉》书摘,20218月版有删减)

1.根据文意,请在第③段的两个□□□□处填入合适的词语。
2.对本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的标题与观点相契合,显得形象而凝练。
B.本文通过多处引证来支撑观点,很有说服力。
C.第⑦段举“黛玉之死”为例意在显示其结局之惨。
D.第⑩段强调“命运的无法抗拒”,更彰显本文的观点。
3.解释第⑩段“悲剧中之悲剧”中两个“悲剧”的含义。
4.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5.根据第⑨段的画线句,你是否认同《哈姆雷特》的悲剧也是“新的观念、新的世界毁灭的悲剧,也是美的世界毁灭的悲剧”?请具体阐述。
2022-07-25更新 | 227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三林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君子不器,做自由的专业人

孙焘

①在国学复兴的氛围中,一些人拾起了膜拜圣人的老传统,急切塑造大师。被奉为至圣先师的孔子却说圣人早已见不到了,只希望社会上多一些君子。《论语》中上百次言及君子,并没有后来那种道貌岸然、不近人情的形象。

君子常与小人对举。这对概念最初没有道德褒贬之意,只表示阶层和身份。《诗经》里常出现的君子多是宗法等级社会里充当社会管理者的中上层贵族,而小人则是承担着繁琐职事的下层贵族和掌握专门技能的劳动者。在小人之下,还有大量既没有身份地位也没有专业的一般劳动者,被称作。无论何时,这个意义的君子”“小人都是必不可少的社会阶层,有着相对固定的比例。在大变动的东周时代,以血缘划分的阶层界限逐渐模糊,曾被官方垄断的知识技艺也流向民间。孔子兴办私学,就是要突破体制束缚,向一切好学者敞开上升的通道。也从那时起,君子小人的内涵开始脱离外在的等级地位和职业,逐渐指向个人的见识、教养。身份低微而心胸广大的人也可称作君子。这种君子当然是越多越好了。

③成为君子的前提是能以专长立身,这是跟小人的相似点;跟小人的不同点是君子还能突破自己的立身处。孔子本人就是一个榜样。他所属的原本是一个带有知识、技能水准的职业群体,以民间的治丧顾问和官方的外交礼官为主。丧事和外交都有繁琐复杂的礼数。有哪些流程,各人站什么位置说哪些话,一般人都不甚了然。这需要有提供指导的专门人士,就是。儒者以自己的专业收获了社会声望,也作为中间阶层对社会文化发挥着影响。孔子之难能可贵在于认识到本专业的局限性,超越中人而取法乎上。他做了一个君子儒小人儒的区分:人如果被专业里过于琐碎的东西占据,不能跳出自己的专业边界,就是小人儒君子儒则代表着一种理想:他们精于礼仪的技艺,也关心这些技艺、专业所赖以成立的社会整体规则和文化氛围。他们还能把立身的技艺与个人的整体生活结合起来,体现出文雅优美的风度。

④如何突破专业的局限?孔子提到一个重要的原则:君子不器。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是各种用具,也是具有专门用途的各种技能。人很容易放大自己的某项特殊技能的应用范围,也容易满足于做一个好用的工具。如果你手里只有一把锤子,看什么都是钉子,形象地道出了这种局限性。如今,专家这个词已带有负面色彩,因为有些所谓专家的公开发言着实让人质疑其心智水平。当然,有些人失言是由于忽视了专业内部讨论和大众传播有着不同的语境,有的则是言不由衷,主动把自己当成了代言工具。这都体现了小人的局限性。古希腊人对自由人和奴隶的区分标准是能否不作为工具来生存。启蒙时代的康德提出人是目的,不是手段,也跟君子不器的思想隐然相应。

⑤君子之能不器,需有些对于普遍事物的追求。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话虽平易,却难做到,因为我们很难确切地知道不知的边界。关注普遍的规律、道理,可以让人从有限的当中发现通向更广大的不知的道路。即寓于这种普遍事物之中。每个专业都有其核心的门道。它们奥妙而并不玄秘,让善于琢磨的人寝食难释——玩游戏的对此最能体会。各领域的门道还是相通的。人如能触类旁通,就可以把一个专业的经验、造诣迁移到其他专业当中,以应对世事环境的变化。越广阔地掌握了的人,也就越能够驾驭众多的。如果把从专业、技艺中得到的体悟进一步扩展到对于整个世界、人生的理解,就是孔子说的吾道一以贯之了。他说朝闻道,夕死可矣。闻道最终归为生命的自觉,其本身就是目的,治国平天下等等都还在其次。

⑥专业并不孤立存在,容量越大的专业越需要有良好的外部支持。君子是以高度关切公共领域的规则,追求清明宽稳的社会环境。《论语》多次提到,邦有道,君子当进取有为;邦无道,君子则退守待时。进退的前提是君子基于各自专业而独立判断是彰显还是隐伏。即便在艰难的岁月里,德不孤,必有邻的信念也让他们隐忍自守,不泯灭对未来的希望。

(有删改,《南方周末》20161027日)

1.对标题中的“君子”的含义阐释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是宗法等级社会里充当社会管理者的中上层贵族。
B.君子是脱离外在的等级地位和职业,身份低微而心胸广大的人。
C.君子是以专业收获社会声望,影响社会文化的社会中坚人士。
D.君子是能以专长立身,并能突破自己的立身处的的儒者。
2.能够根据文意做出推断的一项是(     
A.从东周起“君子”是以等级地位、职业作为划分的。
B.“小人儒”的技艺水准不如“君子儒”高。
C.“君子不器”的思想在东、西方哲学中殊途同归。
D.未必在“邦有道”时,君子才能做到“不器”。
3.关于“君子不器”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你手里只有一把锤子,看什么都是钉子”证明人易满足于做一个好用的工具。
B.君子不应该甘心沦为工具来生存,君子应该以“闻道”为生命的自觉。
C.康德的“人是目的,不是手段”可以充分证明孔子的观点“君子不器”。
D.如果“专家”注意专业技能的应用范围并且不做“代言工具”,那么就做到了“不器”。
4.下列对第③段论证充分性的评述,错误的一项是(     
A.本段论述从“君子”到“儒者”再到“君子儒”,分析逐层深入。
B.本段以孔子践行“君子儒”的理想为例,论据典型且有权威性。
C.本段将“君子儒”与“小人儒”比较,突出君子能突破立身之处。
D.本段虽有举例,但缺少道理论据,对论点的分析和阐释不够充分。
5.下列对本文的论证思路表述错误的两项是(     
A.第1段由“国学复兴”的氛围,引出对“君子”的思考。
B.第2段以“君子”与“小人”对举,提出“君子”的内涵和外延。
C.第3段提出,要成为“君子”既要以专长立身,又能突破专业的局限。
D.第4段进一步阐述君子如何突破专业局限的原则即“君子不器”。
E.第5段并阐述了如何做到“君子不器”,即“需有些对于普遍事物的追求”。
F.第6段补充论述专业技能与求道之间的关系,全文层层递进,论证周密。
2022-07-25更新 | 109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杨思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给孩子一个适合的诗词读本

钟锦

①我的老师叶嘉莹先生选编了一本《给孩子的古诗词》,这本书出版后反响极好,出版社很快又推出一个“讲诵版”,并且附有二维码,扫描后可以听到先生自己的吟诵和讲解。这些讲诵有人在微信圈里转,我顺手点开了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一首,一听之下即为叫绝。急忙买回,用了两天时间通读一遍,引起了我对“给孩子”的思考。

②“孩子”的年龄段最好先确定一下。宽泛些说,十八岁以下都算孩子,能够读诗总得到六七岁吧。六七岁前的孩子,其实读了也起不到什么作用。我认识一个朋友,据说四岁就能背诵《长恨歌》,但现在记忆的诗词并不多,理解尤其不深入。而从六七岁到十八岁,起码有两个阶段,就以小学毕业的十二岁为界,前后的领悟能力实在是截然不同的。假如“给孩子”是给六七岁到十二岁的孩子,这个选择尤其应该慎重。

③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记忆力虽佳,领悟力却未成熟。除了罕见的天才,很少有可能真正领会那些精妙深微的诗词作品。叶先生自己就曾写下她读诗时的真实感受:“我想人的心灵大概也和肉体一样,是可以因摩擦日久而生胝起茧的。第一次摩擦接触的感觉,该是最鲜明生动而富有刺激性的,但是可惜我第一次读这些作品时,竟幼稚得没有感受的能力。等到我有了感受的能力,我的心灵对这些作品却已因摩擦日久而生茧了。”如果家长并不只是想让孩子知道一些诗词,而是希望孩子能够从诗词中有所得,必须选择好给孩子的读物。

④选择不能只看名气。要说名气,《唐诗三百首》自然远远大过叶先生的选本。但那实在不是一个给孩子的好选本。《唐诗三百首》基本是从沈德潜的《唐诗别裁集》中选出的,沈氏眼界极高,尽管编者孙洙尽了最大的努力选择众口流传的名篇,但对孩子来说,很多还是显得过于沉重了。那些寓意深刻的作品,不仅不能使他们理解,甚至会直接扼杀他们对诗词的兴趣。给孩子的诗词,应该考虑那个年龄段的孩子的领悟力,这一点无疑是重要的。然而,自《唐诗三百首》流行以来,如此朴素的道理似乎都被大家遗忘了。大家首先考虑的反倒是              

⑤我想,先生的这个选本在出版后反响极好,也许不经意间唤醒了家长对这个朴素道理的注意。她在《给孩子的古诗词》的序言里明确指出:“唯一的编选原则就是要适合孩子阅读的兴趣和能力。”从具体选目来看,不少算不上名篇的东西都入选了。比如杨万里,选的和李白、杜甫一样多,都是17首。先生特别说明:“像这样的诗没有什么深意可讲,就是将眼前的景物写得生动活泼,适合小孩子读,所以本书选了很多首杨万里的诗。”过于精妙深微的不便选择,是否就该刻意选些通俗,甚至庸俗的?所以给孩子选择诗词真的不容易。倘使孩子从小习惯了低俗的审美情趣,也许又使得他们终生不悟高致。孙洙编选《唐诗三百首》,本有其高远的一面,就是为了避免低俗,而要取代之前的《千家诗》。可惜矫枉过正,陷入失误的另外一端。先生对于这一点,似乎没有明确意识到,但出于她天赋良好的鉴赏力,其选择丝毫不曾低俗。

⑥这个选本也许是当前最佳的“给孩子的古诗词”了,然而,我觉得仍可以再改进。先生的高龄使她疏忽了选本的真正定位:究竟是给孩子一个进入中国诗词的读本,还是给孩子一个了解中国诗词的读本。前者必须小心翼翼,防止任何可能损害孩子兴趣和能力的因素,以使他们逐渐将诗词内化进自己的生命。后者却只需要将基本适合孩子接受力的名篇,逐次向他们推送。叶先生无疑想提供前者,却向后者让了步。因此,理想中最佳的“给孩子的古诗词”,仍需痛下狠手,对更多的名篇进一步删汰。当然,我们不该再苛求一位已经为诗词教育奉献了一生的高龄学者,更该做的,是沿着她指出的道路继续前行。

(节选自 2017年2月7日《文汇报·笔会》)

1.第③段“生胝起茧”在文中的含义                         
2.对文章所用材料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提到叶嘉莹先生选编的新书反响极好,说明家长对诗词兴趣浓厚。
B.第②段朋友幼年背诗的例子说明年幼的孩子大多对诗词的领悟力不成熟。
C.第④段以《唐诗三百首》为例说明编选诗歌不能局限于某一个参考诗集。
D.第⑤段以《唐诗三百首》的失误为例,说明为孩子选择诗词应避免低俗。
3.把第④段结尾的句子补充完整:                   
4.依据文意,概括“给孩子”选择古诗词的原则和方法。
5.第⑤段写道:“像这样的诗没有什么深意可讲,就是将眼前的景物写得生动活泼,适合小孩子读,所以本书选了很多首杨万里的诗。”请以下面这首诗为例,简析这段话的含义。

《小池》(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内卷化

冯皓辰

①近一段时间,“内卷化”成了一个网络热词,被频繁地用于各类社交媒体针对诸多社会热点事件的讨论之中:从对各行各业内日益普遍化的“996”工作模式的声讨,到对高考负担过重与教育资源分配不平等趋势的担忧,甚至到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周期性危机的批判与解读,内卷化一词成了公众对复杂现象进行描述与深入剖析的概念切口。

②然而,同基于内卷化概念的相关讨论方兴未艾的图景相悖的是,人们对内卷化一词的具体内涵究竟是何,往往不甚明朗。在知乎社区内,排在内卷化话题讨论区最高位的问题几乎集中在对于这一概念具体所指的释义上。或者说,内卷化,这一源自文化人类学领域,最初被用作描述社会文化变迁规律与分析经济发展阶段问题的专业词汇,其原意已然在当下的互联网语境中,经由不断的解构与重构延伸出了更多新含义。

③内卷化,亦称过密化,最初由文化人类学家亚历山大·戈登威泽提出,用于描述社会文化模式的变迁规律,即当一种文化模式进入到最终的固定状态时,便逐渐局限于自身内部不断进行复杂化的转变,从而无法转化为新的文化形态。而在中国语境下,内卷化概念最初闻名自历史学家杜赞奇对于古代中国经济生活的研究成果中:杜赞奇借用内卷化一词描述清代人口爆炸,康价劳动力过剩,从而无法带动技术革新,使得古代中国的经济形态长期停滞于小农经济阶段的发展状态。其后,历史学家黄宗智在其著作《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将内卷化总结概括为对于“没有发展的增长”的经济状态的描述,从而形成了中国社会科学界对于内卷化定义的共识性理解。由此,中国社会科学领域开始逐渐将内卷化概念延伸至更广泛的研究领域当中,以求借其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所存在的诸种问题。

④在当下的互联网语境中,内卷化的具体内涵从最初对于社会文化变迁规律与分析经济发展阶段问题的描述,已逐渐产生了演变:对于个体而言,内卷化更多指代其学习、工作与生活需要投入更多精力与成本,却并不能相应地获得更多回报的“无效努力”的状态;而对于宏观社会而言,诸多个体的内卷化又能够引发整个行业乃至社会为了实现同一个目标,却需要付出同以往相比更多的人力和物力的整体效率下降的代价。

⑤内卷化相关话题的主要参与者,通常是接受过良好教育,受雇于学术机构、金融领域与互联网行业等部门的青年白领群体。一方面,面对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等旧问题,以及“996”工作模式的普遍化、社会阶层固化与不平等进一步加剧等新问题,这些群体基于自身晋升困难、劳动权益难以获得保障、暴露于潜在的经济与健康风险却又无力改变,从而不得不继续从事日益常态化的过度劳动的处境,往往可以在内卷化概念对于“没有发展的增长”状态的描述当中取得情感上的共鸣。另一方面,由于高等教育文凭在近年来愈发陷入通货膨胀化的趋势,社会竞争的压力并未伴随着全民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而得到抑制,反而被不断地加剧,在这一背景下,“高学历”标签在就业市场当中所扮演的角色逐渐从锦上添花之物沦为最基本的“敲门砖”,而受过良好教育的青年白领群体,其“身价”同样亦相应地快速贬值。

⑥在此基础上,内卷化所映射出的,由诸多个体的内卷化所引发整个行业乃至社会为了实现同一个目标,却需要付出同以往相比更多的人力和物力的整体效率下降的代价,成为一种足以令人信服的合理解释,并同白领群体们所面临的无奈而迷茫的处境高度契合。

⑦内卷化一词的流行,反映出当下大众对于既有社会问题的反思欲望正在逐渐激活,但即便如此,相关讨论仍存在诸多局限之处。一方面,滥用内卷化一词对各类相互之间并不存在直接关联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做法仍略显牵强,即便是在专业的社会科学领域内,面对流变而复杂的现代社会及其林林总总的症结,没有任何单一的概念拥有对其一言以蔽之的能力;另一方面,内卷化一词武断而过度的使用往往会导致我们对于复杂问题的理解变得过于简单化。

(文章选自虎嗅网,内容有删减)

1.第②段中加点词语“解构与重构”在文中具体指____________
2.根据文意,下列对“内卷化”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现在网络上被广泛使用的“内卷化”,它们的内涵其实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B.“内卷化”可以理解为一种文化模式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停滞与衰败的现象。
C.杜赞奇使用“内卷化”这一概念,论述的是清代经济形态长期停滞不前的原因。
D.“内卷化”将导致个体或行业投入更大的精力和成本,却无法获得更多的回报。
3.下列表述与作者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A.“内卷化”的流行折射出竞争压力带来的情感共鸣。
B.“内卷化”可以解释很多既有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
C.“内卷化”一词的滥用将会使人们的思考受到局限。
D.作者对“内卷化”的广泛使用持有严谨慎重的态度。
4.联系全文,分析第⑦段的作用。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