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33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所谓“绿色农业”,就是要实现生产过程的无污染、无公害,从而生产出符合标准的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或有机食品。而“生态农业”,则强调以生态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为前提,通过运用种养循环、农地轮作、良种培育等生态原理,实现资源高效利用,生产出更优质健康的农产品。“高效农业”强调的是农业竞争力的全面提升,通过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综合发展。可以说,这三个目标要求既各有侧重,又相互融通,都以保护农业资源、修复生态环境为导向,其最终目的都指向提升农业效益,富裕农村农民。

发展绿色生态高效农业,是大势所趋。从农业发展阶段来看,过去单纯追求产量的老路子已经行不通,在增产目标不变的前提下,以绿色为导向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从农民增收的现实需求来看,传统农业很难给农民带来高效益,生态农业、高效农业则实现了农业转型升级和品质提升,瞄准市场需求,给农业增效开辟了新天地。从农产品供给来看,“绿不绿”“优不优”是当下老百姓更为关心的问题,生产绿色、安全、优质的农产品才能更好满足消费需求,绿色生态农业将逐步从“高端小众”走向农产品供给的主力。

(摘编自《瞄准现代农业的三个关键词》)

材料二: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借助现代生产技术,当地水稻种植走上了智能化生产的道路。智慧农业系统让“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日子一去不返。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每一块田、每一棵苗都有了全周期监测,土壤湿度、酸碱度、稻苗长势等信息一目了然。通过智慧农业大屏,技术人员可根据遥感反馈的数据分析水肥情况、病虫害情况。在数据的精确指导下,精耕细作、准确施肥、合理灌溉取代了粗放经营,足不出户就能通过机械完成浇水、施肥等作业。从“望天吃饭”到“看天管理”,伊犁河谷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正在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发展优势。

在技术应用过程中,还面临着一道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课题。比如,在新疆博乐市,过去栽种玉米要经过犁地、覆膜等固定流程。刚翻过的地,风一吹,就漫天扬尘,破碎的地膜留在地里,不仅难以分解,还会造成土壤板结。随着农业技术的改进,农户开始试点玉米保护性免耕技术。耕种前不清理秸秆、不犁地,不仅减少了土地翻耕带来的损失,还免去了地膜的使用,既节省了大量成本,也减少了土地污染,保护了农田和周围的农业环境。农作物与土地实现了在种中养、在养中种的良性循环。

(摘编自《农业科技助力乡村振兴》)

材料三:

自然资源部门有很多好思路好经验值得我们认真研究、仔细琢磨,为下一程的乡村振兴积攒更多能量。

从福建南平的“森林生态银行”到重庆拓展地票生态功能,再到浙江余姚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江苏徐州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等,不难发现,这些地方在挖掘当地生态资源优势时都体现了“因地制宜”。与此同时,还要“因时制宜”。从绿水青山通往金山银山的道路不会千篇一律,而同一条路的不同发展阶段也不尽相同。制定政策、细化措施,得把不同发展阶段的实际因素考虑在内。

2018年以来,福建南平把森林、水、矿土等碎片化、分散化资源进行整合、优化、转化,让当地群众吃上“生态饭”,过上好日子。“整合、优化、转化”,简单的六个字背后是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农业农村、发展改革等诸多部门打破管理条块分割、职能交叉,形成有效的工作合力。部门联合作战,对于乡村振兴同样重要。

从实践来看,生态补偿的确为生态扶贫提供了解题思路。比如,各地大力推动的现金直补、生态公益性岗位等方式。这种补偿,有其作用。但从长远来看,局限也比较明显:补偿方式单一、渠道狭窄;短期可增加收入但长期稳定性不足;等等。下一步,有必要推动生态补偿向市场化过渡。

(摘编自《用脱贫攻坚“密码”接力乡村振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发展绿色生态高效农业,要实现生产过程的无污染、无公害,以保护农业资源、修复生态环境为导向,以提升农业效益、富裕农村农民为最终目的。
B.从农产品供给来看,“绿不绿”“优不优”是当下老百姓更为关心的问题,所以单纯追求产量的老路子已经行不通,传统农业很难给农民带来高效益。
C.随着农业技术的改进,新疆博乐市一改过去栽种玉米的一些固定流程,开始试点玉米保护性免耕技术,既节省了成本,也减少了土地污染。
D.伊犁河谷从“望天吃饭”到“看天管理”的转变,得益于数据的精确指导,精耕细作、准确施肥、合理灌溉取代了粗放经营。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生态农业”不同,“高效农业”通过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综合发展,生产出更优质健康的农产品。
B.借助现代生产技术,既可以让一个地方的水稻种植走上智能化生产的道路,带来种种便利,也会面临着一道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课题。
C.福建南平把碎片化、分散化资源进行整合、优化、转化,让当地群众吃上“生态饭”,过上好日子,这种做法表明多部门联合能形成有效的工作合力。
D.从实践来看,各地大力推动的现金直补、生态公益性岗位等生态补偿方式具有两面性,即现实中有效的一面,以及从长远来看较为明显的局限性的一面。
3.怎样以生态振兴来推动乡村绿色发展?请结合材料三概括说明。
2022-11-30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兰州市西北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博物馆资源整合成果丰硕,馆际合作、跨界合作成为博物馆实现优势互补、创新发展的新途径。

跨界合作成为新常态,尤其是进入2019年以来,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敦煌研究院、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等著名博物馆与百度、腾讯、阿里等互联网企业开展不同形式和多层面的合作,进一步拓展了合作范围和形式,丰富了“互联网+传统文化”的实践形式。在国际博物馆日活动召开之际,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华为等通信科技公司相继与多家博物馆开展科技前沿合作,在博物馆开通5G业务。

资源“共享开发”成为新趋势。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敦煌研究院、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分别与健力宝、上海龙头、农夫山泉、中钞华森、北京文化产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等企业签署了馆藏资源授权合作协议;中国文物报社联合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中国民族博物馆等11家单位共同成立“工艺振兴联盟”,致力于推动中国传统手工艺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传承和弘扬工艺文化,助力文化产业发展。

(摘编自《博物馆蓝皮书:中国博物馆发展报告(2019~2020)》)

材料二:

(摘编自“搜狐网”《数说文旅这十年我国博物馆行业发展迅速》)

材料三:

根据长时间的实践调查发现,目前我国博物馆文化产业的发展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首先,我国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的投资较为单一,并不能够提供十足的产业发展源动力。目前我国博物馆文化产业的发展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的财政支出,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国家的经济负担。而博物馆文化产业不同于其他民营产业,在资金投入这方面具有较为严格的要求与流程,这也是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获得外部资金少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博物馆本身经济收入少,也使博物馆文化产业的发展受到限制,使其丧失发展文化产业的源动力。

其次,传统博物馆文化产业的经营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新时代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目前大多数博物馆的经营模式都是通过各部门的明确分工来进行的,这种经营模式虽然在经营这方面能够提供明确的分工安排,但是在处理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弊端。目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经济快速发展的日期,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带来的变化是非常迅速的。为了能够使工作达到理想的效果,需要在人员配置以及资金分配这两方面具有较强的灵活性。然而现有的经营模式并不具备这样的灵活性,这成为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的一种障碍。

第三,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的专业性人才较为匮乏,并不能够满足其需求。调查发现,目前大多数博物馆所任用的多是没有经过系统性专业学习或者培训的人员,这也就给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严重的问题。当问题出现时,工作人员不能根据市场的实际情况来制订针对性策略,而那些不具专业性的决定与策略会使博物馆文化产业的发展走下坡路。

(摘编自刘文彬《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2019年始,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博物馆与百度、阿里等互联网企业开展了多样化合作,博物馆的跨界合作成为常态。
B.故宫博物院等多家博物馆分别与多家企业签署馆藏资源授权合作协议,以及“工艺振兴联盟”的成立,形成资源“共享开发”的新趋势。
C.目前我国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的源动力不足,主要原因是发展资金过度依赖国家财政,而太多严格的要求与流程又阻挡了外部资金的介入。
D.社会经济在快速发展,而目前大多数博物馆现有的经营模式在人员配置和资金分配方面的僵化都成为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的障碍。
2.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21年,全国博物馆平均每万人建筑面积超过200平方米,比2012年增长了一倍多;博物馆藏品数量达到4600多万件(套),比2012年翻了一番。
B.截至2021年,全国博物馆陈列展览数量超过3万个,比2012年增长了五成多;参观人次达到7亿多,比2012年增长了近2亿人次。
C.2012年至2021年这十年间,全国博物馆平均每万人建筑面积和博物馆的藏品数量都呈增长趋势,虽然其增长速度有时快有时慢。
D.自2012年至2021年,全国博物馆陈列展览个数除少数年份外,整体上呈增长态势,而2020年和2021年的参观人次呈负增长。
3.目前怎样突破中国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请结合材料提出合理建议。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学者可以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白蚁型”,就是善于建构的学者。他们致力于创造、扩展和完善自己的思想,并形成一定的思想体系;另一种则是“噬尾蛇型”学者。他们不致力于自我建构,而是进行不断的反思和批判,在强烈的自我否定中发展自己。在人类思想文化中,这两类学者各有特色,也各有不同的贡献。在社会大众层面,“白蚁型”学者能够得到更多的认可,体系性的思想也因此更具社会影响力。但从人类思想发展角度说,“噬尾蛇型”学者也许更有意义。因为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思想,任何体系性思想都不可避免会存在相对性和局限性,而思想的不断自我否定和反思,意味着永不枯竭的探索和创新精神,它是人类思想发展的重要动力。我将这样的思想者称作“动态思想者”。鲁迅就是这样的学者。

虽然鲁迅一生都在思考以民族国家为中心的话题,思想整体上具有密切的关联性,但其思想并不稳定,而是始终处在自我怀疑、否定和发展中。

我们都一致认定鲁迅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或者说,思想家是鲁迅对中国现代文化做出的最突出贡献。那么,什么是鲁迅明确的代表性思想?很多人会选择“立人”思想。包括许多文学史著作在内,都是这样的认定。但其实,姑且不说“立人”思想并非鲁迅的首创,它是梁启超和近现代多位思想家的共同建构,即使从鲁迅思想本身而言,也存在两个难以绕过的难题。一是在鲁迅不同阶段思想中,“立人”的地位有较大不同。在1927年之前,鲁迅经常谈到“立人”的话题,但在这以后,鲁迅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革命”和“大众”等话题上,很少再专门谈论“立人”思想。二是鲁迅前后期的“立人”思想内涵存在较大差别。鲁迅从早期到“五四”时期的“立人”思想受到尼采“超人”观念的较深影响,个人主义色彩很强,因此,他主张“任个人而排众数”,十分看重“超人”和“天才”,排斥“庸众”和“看客”,意图通过杰出而独立的个人来启迪大众,达到民族国家自强的目的。但后期鲁迅所谈的“人”已经不再是个人,更不主张个人精神的“自立”,而强调“人”身上群体内涵的阶级属性,指出“无产者文学是为了以自己们之力,来解放本阶级并及一切阶级而斗争……”。显然,以“立人”思想来作为鲁迅的整体性思想,某种程度上是有些牵强的。

与思想领域一样,鲁迅的文学观念也存在较多改变。尊重文学本体与视文学为“功用”的两种文学观,长期复杂纠结于鲁迅思想中。一方面,鲁迅对文学本体的尊重是始终的。鲁迅早期思想就具有很明确的文学主体色彩。如他在1907年写成的《摩罗诗力说》一文中就说:“文章为美术之一,质当亦然……而文章之用益神。所以者何?以能涵养吾人之神思耳。涵养人之神思,即文章之职与用也。”同样,晚年鲁迅也一直保持对文学的热爱。一些学者以鲁迅遗言“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来证明晚年鲁迅对文学的否定,但其实,鲁迅所否定的只是“空头文学家”,在其背后体现的正是鲁迅对真正文学家的认可和尊重。但另一方面,鲁迅又在很长一段时期表现出较强的文学功用化思想。他的“弃医从文”举措就包含着文学功利思想意图,他“从文”的目的就是以文学为文化变革的工具。

综合以上来看,鲁迅的思想不是在试图建构一个体系,不是去建立、巩固和完善某一个固定的观点,而是始终在更新、改变和发展自己。他的思想充满着自我诘问和批判性反思,内涵相互纠缠交错而不明晰简单。毫无疑问,鲁迅属于“噬尾蛇式”思想家而不是“白蚁型”思想家,“动态”是鲁迅思想的最基本特点。

(摘编自贺仲明《“动态思想”视野下的鲁迅》,《当代文坛》2022年9月16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蚁型”学者致力于自我思想体系的建构,而“噬尾蛇型”学者主要在自我否定中发展自己。
B.体系性思想虽然能够得到社会大众更多的认可,更具社会影响力,但也有其相对性和局限性。
C.“立人”思想非鲁迅首创,但他在这方面对中国现代文化做出的最突出贡献,为多数人所认同。
D.不同于有些学者的观点,作者认为鲁迅的遗言恰恰证明了鲁迅对真正文学家的认可和尊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对两类学者进行阐释,并强调“噬尾蛇型”学者对人类思想发展的意义,引出论述对象。
B.文章三、四段采用并列式结构,从思想和文学观两个方面论证将鲁迅归为“噬尾蛇型”学者的原因。
C.文章以鲁迅在1927年前后思想关注点的不同和前后期“立人”思想的变化,论证其思想的动态性。
D.文章第四段运用引用论证,引述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的一段话,论证鲁迅文学观念的复杂纠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噬尾蛇型”学者比“白蚁型”学者对人类思想文化的贡献更大,因为前者更具有探索和创新精神。
B.由于受到尼采“超人”观念的较深影响,鲁迅前期非常看重“超人”和“天才”,排斥“庸众”和“看客”。
C.鲁迅前期尊重文学本体,后期又视文学为“功用”,表现出文学功利思想,体现出其文学观的复杂性。
D.鲁迅不想去建构一个思想体系,而是试图通过自我诘问和批判性反思,使其思想内涵具有动态性。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盲盒的起源可追溯至日本的福袋。在盲盒火爆前,扭蛋、文具福袋等产品在一定的人群间也较为流行。盲盒营销类似于一种抽奖游戏的商品营销手法,能够大大刺激用户的复购率。由于二次元用户IP忠诚度高,常常有收集癖,盲盒营销最初大量用于二次元领域的手办销售。如今,盲盒营销已经成为IP玩具礼品、线上线下互动营销常用的方式之一。

目前,盲盒相关产品投机性已成市场关注的热点。盲盒模式尽快进入监管视野,是许多民众所期待的。

“盲盒理论上有可能被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条认定为‘有奖销售’。”有业内人士称,“但它不同于现在众多流行的抽卡类手机游戏,监管层可以通过提取后台代码对中奖概率进行直接监管。盲盒的概率设置过程中应该如何来监管,目前并没有明确的说法。”

(摘编自《盲盒经济大行其道:上瘾现象普遍炒作行为值得警惕》)

材料二:

图书盲盒、美妆盲盒、高校录取通知书盲盒、生鲜盲盒……近年来,以盲盒经济为延展的商业模式在各行各业被复制、借鉴。随着盲盒的火爆,越来越多的年轻群体开始大量购买盲盒。

作为一种商业营销模式,盲盒热潮带来了众多跨界创新产品,包括故宫、麦当劳、上海迪士尼等在内的多个商家均将盲盒概念引入自己的产品。这类盲盒具有创新意义,不但塑造了品牌形象,增加了销售量,客观上还传播了文化和理念。如旺仔牛奶职业罐设置25种职业,包含电竞选手、说唱歌手等新职业,体现出对职业更包容的心态;2020年“故宫淘宝”推出了“宫廷宝贝”“猫祥瑞”等主题盲盒,中秋期间还推出了故宫猫中秋限量盲盒,引发广大消费者的购买热潮。

材料三:

随着盲盒热潮在图书、美妆、文创等众多领域延展,盲盒消费得到了众多消费者的青睐。但与此同时,盲盒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也越来越引人关注。因为不知道里面到底有什么东西,盲盒本身是很难评估价格的,其标价实际上取决于消费者的心理预期,期望越大,价格越高。当然,这种心理预期的另一面是“期望越大,失望越大”。正因为如此,盲盒自问世之初起,就始终无法摆脱“变相赌博”的质疑。

盲盒的异军突起,正是因为迎合了人们喜欢“碰运气”的心理,不过,当一掷千金成为习惯,甚至深陷其中无法自拔时,“碰运气”与“赌博”其实已没有实质性差别。现实情况也正是如此,在一路狂飙野蛮生长的过程中,有些盲盒将假冒伪劣产品收入其中,有些则直接放入人民币,演变成货真价实的赌博行为。

盲盒经济持续升温的过程中,鱼龙混杂的状况越来越严重,泡沫化乃至“灰色化”的属性越来越明显。

(摘编自《神秘盲盒不应成为监管盲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盲盒起源可追溯到日本的福袋,盲盒营销和某种抽奖游戏的商品营销手法相似。
B.盲盒虽已成为市场的关注点,但其概率设置缺乏监管给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
C.盲盒热潮带来了众多跨界创新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销量,促进了商业发展。
D.盲盒存在着“变相赌博”的质疑,有些盲盒设置的内容已使其发展成了真正的赌博行为。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介绍了盲盒的起源及其营销模式的特点,肯定了其是一种比较成功的商业营销模式。
B.很多商家将盲盒概念引入,开发创新性的产品,传播了文化和理念,引发了购买热潮。
C.如果对盲盒经济缺失监管,任由发展,那么盲盒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将越来越明显。
D.消费者“期望越大,价格越高”的心理预期,使得盲盒的标价往往与消费者预期成反比。
3.对于盲盒这种经济现象,你有怎样的评价?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美学诞生之初,既没有严重的生态危机,也没有作为独立科学的生态学。因此,现代美学既不可能考虑生态问题,也不可能从生态学借鉴理论资源。随着全球性生态危机日益严峻,生态学远远超越了生物学领域并对人文学科各个领域产生着重大影响。几乎所有人文学科都正在发生着程度不等的生态转型。生态美学也正成为生态文明研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反思现代美学的根本缺陷,实现美学的生态转型,是生态美学研究的基本思路。西方现代思想通常将人视为具有心灵、能够思维的主体;人的存在的特征,突出体现为既与身体无关、又与环境无关的主体性。这种哲学观念体现在美学上,就是以康德为代表的主体性美学:主体根据其感受的愉悦与否做出审美判断,将能引发愉悦的表象判断为美的,反之则判断为丑的。在围绕主体展开的审美判断中,以自然为代表的客体,仅仅是主体构建心灵表象的原材料,自然不但没有任何主体性,而且没有任何内在价值或内在目的。现代主体性美学通过高扬主体性及其创造力,将人类这个物种从自然界中无以复加地突出出来,甚至割断了人与自然界的血肉联系。

针对上述理论弊端,生态美学首先根据生态学原理,将人类的存在理解为“生态存在”,也就是身在生态系统之中的存在。按照生态美学的思路,自然不是人类可以无度利用的资源,而是人类得以产生且赖以生存的本源。生态美学从生态存在论出发,其核心命题是自然事物以人类的审美知觉为通道,如其本然地显现其自身。

正是从生态系统的这一特性出发,生态美学展开了对审美价值的生态重估,探讨审美价值与生态价值的辩证关系。在生态美学之前的美学理论中,审美价值毋庸置疑地居于价值序列之首。但是,从生态审美的高度来看,生态美学的理论思考多了一个重要参照,即生态健康,也就是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平衡。生态学研究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互动,生态美学则研究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审美互动,清醒而自觉地考察人类审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严肃地反思和批判审美活动对环境的破坏,努力倡导一种有利于生态健康的生态审美观,从而使美学在拯救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生态美学也引发了艺术观念的生态转型。艺术与自然的关系一直是美学理论的核心问题,艺术曾经长期占据美学研究的中心地位,黑格尔甚至将美学视为艺术哲学,同时认为艺术美高于自然美。与此相反,生态艺术美学则认为,自然自身有着远为人类所不及的巨大活力与创造力,天才的艺术家无非是自然之子,其艺术创造活动无非是一个“代自然立言”的过程。

(摘编自程相占《生态美学:迈向生态文明的美学转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美学是美学的生态转型,它是美学自身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的出现能够弥补现代美学的缺陷。
B.主体性美学围绕主体展开的审美判断中没有客体的存在,而生态美学认为自然应该通过人类的审美知觉显现自身。
C.原来人们只考虑自己的审美愉悦,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破坏,生态美学则将生态价值作为审美标准,有利于环境保护。
D.生态美学引发了美学理论的重新审视与修正,推动人们反思人类审美活动,让人们重新考虑艺术与自然的关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围绕生态美学展开,首先结合美学发展历程介绍了生态美学的兴起背景。
B.文章明确了生态美学有利于生态健康的观点,为应对全球性生态危机提供了一种方法。
C.文章通过对现代美学思想的反思和对现代美学弊端的分析引出了生态美学的核心命题。
D.文章最后两段承接上文提及的核心命题,论述了生态美学对生态和艺术观念的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各项中不符合生态美学理论的一项是(     
A.人们通常会根据自己的主观感受来判断事物的美丑,但这种审美偏好可能会破坏环境。
B.艺术家通过对自然的观察获取创作原材料,然后赋予其艺术生命力从而创作出精美艺术品。
C.“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这一对梅树的评价是应该被批判的。
D.“水葫芦”的花朵艳丽无比,但因繁殖能力极强而成为一种害草,所以人们不应该种植它。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江南文化的特性是在与北方文化以及与荆楚文化等的比较中显现出来的。江南文化是一种诗性文化,主要体现在人的饱满的感性审美,与放达沉稳的现实诉求以及与清丽秀美的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江南文化在与主流的北方伦理文化相抗衡中,以柔克刚,“越名教而任自然”,从而自晋室南渡以来逐渐占据了中国文化的制高点。

江南文化给予历代文人以极大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陈望衡在《江南文化的美学品格》中认为,“江南概念主要是审美的。江南文化从主调来看,是一种审美文化”。这真正抓住了江南文化的审美和诗性本色。美国学者费正清认为,中原体制文化的大传统和东南沿海地区相对自由的小传统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某种张力,促进了中国文化在互补中的发展。而江南文化就处于费正清所说的东南沿海地区的核心地带。

这种相对自由的文化小传统自宋代以来一直处在引领中国教育、文化和经济的地位,到明清时期达到高峰。如有清一代,全国共产生(文)状元115名,江南文化圈所属三省(苏、浙、皖)的状元数为78名,占全国的67.83%。这些数据说明,到清代时,江南在文化教育方面已远远领先于其他地方。这些状元以及出身此地的进士大多进入中国的政治领域,同时他们在经济领域亦叱咤风云。   

这种重学崇文的传统影响所及,到晚清和民国,苏浙两省的现代文学家可谓灿若群星。如鲁迅、茅盾、郁达夫、周作人、徐志摩等,均是一流的文学家。江南文化自古迄今所形成的底蕴和特色,也深刻地渗透进了当代中国先锋文学家,尤其是那些出生在江南文化圈的先锋作家的骨髓当中。

首先,江南文化培育出了中国独特的文学信仰维度。这种信仰渗透进先锋文学家的血液中便引发了当代先锋文学的持续发展和深化。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先锋文学在全国有遍地开花之势,各地不少作家都进行过先锋实验性写作,但时至今日大多已偃旗息鼓。而成长于江南文化圈的先锋作家如苏童、格非、叶兆言、余华、王安忆等,创作势头仍然不减,且先锋性显明。

这是一种基于对文学的信仰所带来的执着,这种信仰来源于对江南诗性文化的深切记忆和感恩情怀。江南迷离的山水和氤氩的烟树,温和的气候与鱼米之多,构成了这种准宗教氛围的外在地理和风物条件。在对文学的追求中,自古以来的江南文化漫透着不同于北方的洒脱和空灵,那些生息于此的当代先锋文学家们同样承继了这样一份精神遗产。

其次,先锋文学在实验冲动过后仍然富有活力地涌现出众多优秀作家和作品,这得力于江南文化在当代的精神积淀。这种积淀体现在构思、语言、意象、叙事等诸多方面,这些都折射出了江南文化的影子,都带有鲜明的江南风物特点。然而,这种风物是以与传统审美意象相反的反讽方式体现出来的。

先锋文学的中坚力量正是那些至今坚持先锋写作的文学家特别是小说家。他们大多栖居在江南的城市里面,以最新潮的姿态和话语方式传达出江南传统文化最深沉的品格。如此看来,中国先锋文学应拥有更加夺目的未来。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1.关于“江南文化”,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江南文化特性是在与以齐鲁文化为代表的北方文化及荆楚文化的比较中显现出来的。
B.作为一种诗性文化,在感性审美、现实诉求及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层面得以体现。
C.江南文化富有抗争性,以柔克刚,越名教而任自然,且逐渐占据中国文化的制高点。
D.江南文化是一种审美文化,它与中原体制文化共同促进了中国文化在互补中的发展。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富有饱满的感性审美,与放达沉稳的现实诉求以及与清丽秀美的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是作为诗性的江南文化的主要表现。
B.费正清认为,江南文化是一种审美文化,它与中原体制文化的大传统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某种张力,促进了中国文化在互补中的发展。
C.江南文化自古以来所形成的底蕴和特色,孕育了苏浙一代灿若群星的现代文学家,也促成了中国先锋文学的诞生。
D.当代先锋文学的小说家们大多栖居在江南的城市里面,他们以最新潮的姿态和话语方式传达出江南传统文化最深沉的品格。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江南文化圈先锋作家对文学的信仰源于江南迷离的山水和氤氲的烟树,温和的气候与鱼米之乡。
B.当代江南优秀作家的作品,受益于江南文化在当代的精神积淀,且都折射出江南文化的影子。
C.先锋作家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江南风物特点,且习惯用与传统审美意象相同的反讽方式加以体现。
D.厚重而精致的江南文化精神,不仅造就了江南先锋作家,也创造了中国文学更加夺目的未来。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三北造林记

在三北——西北、华北、东北,有一群人,为了生存,为了明天,奋力前行。漫漫30多年征程(1978年始),他们构筑着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人工生态林带——中国三北防护林。

这条绿色长城跨越三北,见证了亿万三北人生存环境和命运的改变,与古老长城共同挽起了这片土地的历史和未来。

英雄史诗

30年前那个春寒料峭的黎明,陕西定边农民石光银做梦都没有想到,自己会成为全国联户承包治沙先行者。

当年,为了承包3 500亩沙地种树,石光银卖骡子卖羊。所有人都认为他脑袋被驴踢了。这里黄沙一片,哪见长过一棵树?

于是石光银有了个外号石灰锤石灰锤的意思是傻子石灰锤认准的事就是板上钉钉。

树真的种活了!在乡亲们惊异的目光中,石光银大手一挥,把招贤榜贴到乡政府门口:要想栽树你就来,我出树苗你来栽!在石光银的带领下,127户浩浩荡荡开进狼窝沙。结果是铩羽而归。新承包的这5.8万亩沙地,像它的名字一样险恶。

一年失利,来年再战。三战狼窝沙,终于大获全胜。

山河巨变,绿荫遍野,三北人构筑了一座当代中国的生态长城,实现了由沙进人退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折。

大漠逐梦

陕西靖边,农民牛玉琴把一根木杆往沙丘上一插,杆头系块绿头巾,用羊粪蛋计数,跨大步量出自家承包的1万亩荒沙:治不了沙,我就死在沙里!

牛玉琴,一个再普通不过的西北女人,一个堪比豪杰的巾帼英雄。夕阳西下,点点金光在青翠的枝叶间跳跃。64岁的牛玉琴微笑着,身后白里透红的蜜桃挂满枝头,拖曳在地。再过半个月,这些蜜桃就可以上市了。今年蜜桃又要大丰收。牛玉琴的儿子说。

在牛玉琴的诉说中,我们一步步走进她的内心世界——

1985年,她和丈夫张加旺承包了万亩荒沙。每天天不亮,全家男女老少一起出动,架子车拉着树苗,两道车辙,几行脚印,伸向再也不用借锅借米的梦中好光景。

一次,她突发阑尾炎,到医院做手术,伤口没长好就跑回来种树。没工夫去医院拆线,她抄起一把剪树枝的剪刀,撩起衣襟,咔嚓一剪子下去,一咬牙,把带着血丝的线从肉里抽了出来。

她没料到,还有更痛的痛在等着她。加旺病了——骨癌。她独自挑起全家担子。安葬好丈夫的第二天,她就带着造林队开进了沙漠。

一场暴雨令她浑身透湿,发起高烧。她拔下一根缝衣针,给自己十指放血。不管用,又找来大把干辣椒面,泡到开水里,连喝两大碗。天亮了,摇摇晃晃进了林地。

那几年,牛玉琴倒霉透顶,几乎山穷水尽。

卖!她卖口粮、卖水缸、卖皮袄、卖棺材,家里所有能卖的东西,全都卖了,换钱买树苗。

不知多少人劝她改嫁,把林子卖了,过几天好日子。牛玉琴就一句话:树,我不能卖;人,我不改嫁。

她腰上挂着一只小小的铜铃铛,那是结婚前加旺送她的定情信物,已戴了48年。铃铛摇曳着她和丈夫共同的富裕梦。为了这个梦,再累,再苦,她不放弃。

年复一年,牛玉琴种树出了名,还作为改造人类生态环境杰出代表登上了联合国讲坛。人一出名,流言也跟着来了。有人说,她这个英雄掺了沙子,造林的亩数是虚报的。

牛玉琴的儿子气血翻涌,要跟人家拼命。不动声色的牛玉琴摁住儿子。

专业人员来了,精确测量后得出结果:牛玉琴治理荒沙1.7万亩,植树100万棵以上,植被覆盖率40%以上。

此招一出,谣言顿消。

如今她治沙11万亩,已达到行政区划允许范围的极限。无沙可治的牛玉琴,感到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这是一个逐梦人无梦可逐的痛苦和惆怅。

30多年来,勤劳智慧的三北人民创造了人间奇迹。三北工程被称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工程之难,效果之著,为世人瞩目、惊叹。

车行迅疾,语声渐远。极目远眺。遍染绿色的沙丘与依旧褐黄的沙丘交错而立,相互守望。我们不禁遐想,这黄丘与绿丘是否也会喁喁私语?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石光银把树种活了,在他的号召下,很多人加入造林队伍;在他的带领下,众人历时三年三战“狼窝沙”,取得成果。
B.在治沙方面,牛玉琴巾帼不让须眉,曾因治沙成就突出登上联合国讲坛,如今,她治沙的面积已达到政府划定的上限。
C.牛玉琴吃苦耐劳、性格坚强。她做阑尾炎手术,未等伤口痊愈就跑回沙地种树;她在丈夫安葬后的第二天就到沙漠治沙。
D.文中写人们传谣、专业人员测量这两件事,突出了牛玉琴的治沙成就,表达了作者对牛玉琴的敬佩和对造谣者的痛恨。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常,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通讯选取典型人物、典型事件,将三北人30多年的造林历程再现在读者面前,构思严谨,情感丰沛,极具感染力。
B.通讯描写了牛玉琴栽种的蜜桃树硕果累累的景象,从这一景象可知,牛玉琴种树治沙成果显著,而且已产生经济价值。
C.牛玉琴腰间挂着的铜铃铛既象征若他们夫妻之间的爱情,也寄托了他们共同的富裕梦,铜铃铛给牛玉琴提供了精神动力。
D.这篇通讯的结尾处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写沙丘守望、对话的情景,借描写沙丘,赞扬了三北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面貌。
3.《“三北”造林记》是中国新闻奖2014年特等奖获奖作品。请结合选文,从人物形象、语言特色两个方面分析其获奖原因。
2022-11-25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天水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少儿主题出版的目标读者是少年儿童。如何以图书为载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宏大内容有效传递,需要作家和出版人潜心钻研。给孩子看的主题图书不能流于枯燥的说教,需要避免主题先行,在尊重少年儿童阅读心理的基础上,以文学方式和审美标准,用孩子易于接受的叙述方式,将宏大命题、主题精神巧妙地融入其中,不断浸润孩子的心灵。如作家李东华的《少年的荣耀》,选取孩童视角,通过沙良、沙吉等小主人公的所见、所闻、所感,展现抗战历史,描写战争给孩子心灵带来的创伤和阴影。通过作家的讲述,作品与读者形成情感共鸣与有效互动,使读者的精神与作品中的少年一同成长。

当然,少儿主题图书还需要创新表达方式,在语言叙述、内容编排、呈现方式上进行调整与完善。内容适宜的可以选择漫画或绘本的形式,以生动活泼、富有现代气息的面貌,赢得小读者的喜爱。同时,要以融合出版的思路,用新技术为图书赋能,满足孩子不同阅读场景的需求,比如根据图书内容设计可听、可看、可演的不同版本,供孩子阅读、收听、收看、表演。这些努力可以让少儿主题类图书更有温度、更接地气,从而争取更多读者。

直面当下、介入生活的现实题材儿童文学创作正呈现出丰富的面貌。现实主义要求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反映生活,其核心是现实主义精神。近年来出现了不少书写现实生活,同时传递深刻思考的儿童文学作品。如《我和小素》《妈妈变小的日子》等,将现实主义书写指向少年儿童的精神世界,关注当下少年儿童真实的生存状态和特定时代背景下的精神生态。作家黄春华在抗疫题材作品《我和小素》中,将青春期女孩和母亲之间的矛盾冲突书写得真实自然,令人感同身受。当疫情来袭,亲情、责任、理解与爱,在这个特殊时期获得了新的注脚。杜梅的作品《妈妈变小的日子》,聚焦儿童网络游戏成瘾的现实问题。妈妈在焦虑之下像卡夫卡小说《变形记》中格里高尔变成甲虫般突然变成小女孩,原本是孩子的田晓磊不得不像大人一样去照顾妈妈,在这个过程中逐渐长大。如何让孩子正确对待网络游戏,作品并未直接给出答案,却将自己对问题的思考融入其中。

需要指出的是,一些现实题材儿童文学作品存在主题先行的倾向。作家在书写中侧重于还原生活原貌,但缺乏对生活的深层次思考,缺少作家的立场和对生活的预判。没有对现实生活深切的精神投注和对人类未来的真挚思考,一部作品无法拥有跨越时空、打动人心的思想力量。

以文学的方式呈现童年,是以轻松、愉悦的形式,为童年盖上一层温馨的面纱,还是在孩子们惯于接受的程度之上增加一些难度与陌生感,为他们适当展现与现实生活有距离的事物和情感?也就是说,儿童文学是不是有必要一味地坚持“儿童性”?儿童文学创作是否应该以更为宏阔的视角,为孩子展现更加多元丰富的世界?批评家杜传坤指出,现在的不少儿童文学作品存在对孩子一味迁就的问题,“片面强调儿童与成人的差异而忽视共性,可能导致童年书写的单薄、失真和同质化”。我们需要“超越简单的对立与封闭,尊重差异也认同共性……以艺术的方式去表现深度与厚度,与孩子分享那些大美、大爱、大智慧”。

(摘编自孙卓然《儿童文学如何应答时代与童年的呼唤》)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家和出版人应潜心钻研怎样以图书为载体,将一些有益的宏大内容向少儿主题出版的目标读者——少年儿童,有效传递。
B.少儿主题图书除了注意内容呈现方式之外,还需要创新表达方式,可以用新技术为图书赋能,满足孩子不同阅读场景的需求。
C.黄春华的作品《我和小素》诠释了疫情来袭时的亲情、责任、理解与爱,体现了现实主义的核心是现实主义精神这一特点。
D.杜梅的作品《妈妈变小的日子》模仿卡夫卡小说《变形记》,将妈妈变成小女孩,反映了当下儿童网络游戏成瘾的现实问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以李东华的作品《少年的荣耀》为例,论证儿童文学作家和出版人需要潜心钻研的观点。
B.文章第二段以图书内容设计的“不同版本”为例,来论证少儿主题的图书必须选择漫画或绘本的形式。
C.文章既肯定了儿童文学创作中取得的成绩,又指出了其中的一些不足,使文章具有较强的思辨色彩。
D.全文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表达了对儿童文学如何回应时代与童年的呼唤的思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取孩童视角,用孩子易于接受的叙述方式,将宏大命题、主题精神巧妙地融入,不断浸润孩子的心灵,是少儿主题图书一种相对较好的方式。
B.《我和小素》《妈妈变小的日子》等作品能够直面当下、介入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反映生活,将现实主义书写指向少年儿童的精神世界。
C.针对创作现状,作者认为,一部作品只有拥有对现实生活深切的精神投注和对人类未来的真挚思考,才能拥有跨越时空、打动人心的思想力量。
D.儿童文学的呈现方式,可以是轻松、愉悦的形式,也可以增加一些难度与陌生感,作者认为,儿童文学应坚持“儿童性”,为孩子提供高质量的作品。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这是我国生物经济领域的首个顶层设计。《规划》提出,重点围绕生物育种、生物肥料、生物饲料、生物农药等方向,推出一批新一代农业生物产品。提高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能力和质量,积极推进高抗优质玉米、大豆粮食作物,开展优质生猪、白羽肉鸡、奶牛等禽畜和水产品良种攻关及科学饲养。发展合成生物学技术,探索研发“人造蛋白”等新型食品。

此外,《规划》重点围绕生物基材料、新型发醉产品、生物质能等方向,构建生物质循环利用技术体系,积极推进先进生物燃料在市政、交通等重点领域替代推广应用。中国生物质资源丰富,以农业秸秆为例,中国一年通过农业生产要产生近9亿吨的农业秸秆,每年除了各种利用之外,还要剩余2亿吨的农业秸秆,按现在相对比较可靠的转化率来看,这2亿吨的农业秸秆就可以生产4000万吨的生物乙醇,相当于4000万吨汽油。

(摘编自平凡《生物农业保障粮食供应,生物能源推动低碳转型》)

材料二

生物农业是指通过现代技术手段,改造提升作物品种和农产品性能,维持农业系统良好生产力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包括生物育种、生物肥料、生物饲料、生物农药等。以生物技术赋能农业生产,有助于提升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能力和质量,推动农业生产提质增效。我国保存有丰富的种质资源,在作物耐逆、养分高效利用等研究上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着力提升良种培育、生产加工、推广应用等能力,积极推进高抗优质玉米、大豆粮食作物,开展优质生猪、白羽肉鸡、奶牛等禽畜和水产品良种攻关及科学饲养,推进绿色智慧种养和农业转型升级,能更好保障粮食、肉蛋奶、油料等重要农产品供给,推动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供给侧改革。

发展生物农业,有利于全方位、多途径拓展食物来源,更好落实“大食物观”。一方面,发展合成生物学技术,探索研发“人工合成淀粉”“人造蛋白”等新型食品,实现食品工业迭代升级,能降低传统养殖业带来的环境资源压力,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健康化、个性化的食物消费需求;另一方面,我国拥有大量的盐碱、酸化、干旱等边际土地资源,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推动多学科联合攻关,开展地力恢复提升,筛选培育适宜的农作物新品种,有助于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在保障粮食安全基础上实现保质量、保多样。

我国是全球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生物产业门类、体系齐全,具备加快发展生物农业的有利条件。深度挖掘利用生物资源,重视生物农业的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加快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产业体系,不断推动培育新业态、新模式,一定能推动生物农业高质量发展,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能。

(摘编自储成才《推动生物农业高质量发展》)

材料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免疫团队历经18年的研究,发现了小麦中协助条锈菌感染的感病基因,并通过敲除感病基因,使得小麦不易遭受条锈菌的侵染,开辟了抗病小麦育种的新思路和新途径。近日,国际期刊《细胞》在线刊发了这一研究成果。

据介绍,条锈菌是一种活体营养寄生的真菌,须依赖活体小麦才能生存。小麦条锈病是气传性的真菌病害,具有易传持流行特性,是小麦头号重大生物灾害,在全世界小麦种植区均有发生。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康振生表示,该项科研成果打破了目前小麦主要利用抗病基因育种的传统思路,丰富了抗病育种可利用的基因类型,开辟小麦生物育种新途径。

(摘编自龚仕建《科研团队发现小麦条锈病感病基因》)

1.下列对材料二、三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关乎生物农业,是我国生物经济领域的顶层设计。
B.生物农业是包括生物育种、生物肥料、生物饲料、生物农药等在内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
C.作为全球生物资源最丰富,生物产业体系最齐全的国家,我国具备发展生物农业的条件。
D.我国植物免疫团队发现了小麦条锈病感病基因,该科研成果开辟了小麦生物育种新途径。
3.我国大力发展生物农业有什么意义?请根据材料进行概括。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不仅为人类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而且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入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将更加生机蓬勃,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拓展人类文明发展路径。近代以来人类社会的现代化,是以资本主义为开端、以西方国家为主体,因而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曾被很多人认为是唯一的。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是后发性的,其发展的背景、起点、推进方式以及在世界体系中的位置、遇到的矛盾和问题等都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解决这些复杂矛盾和问题,没有现成答案,而要着眼于自身的历史文化和国情实际,探索适合自己的道路。中国的成功实践,拓展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路径,也向世界说明了一个道理:治理一个国家,推动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并不只有西方制度模式这一条道,各国完全可以走出自己的道路来。走自己的路,并不是排斥借鉴别人的路,而是强调克服盲从,加强自主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丰富人类文明内涵。中国式现代化是在遵循世界现代化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本国实际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由此开创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既遵循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更有创新创造,彰显鲜明的中国特色,丰富了人类文明的内涵。比如,中国提出并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全过程人民民主等重要思想理念,为人类文明增添了新的内涵,提高了人类文明程度。在现代化探索进程中,许多立足中国大地、着眼解决现实问题的创新创造具有深远意义。再如,我们党立足国情和发展阶段,创造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起富有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开启了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成功结合的先河。

为人类文明发展注入新动力。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0%左右,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中国组织实施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使占世界近五分之一的人口摆脱了绝对贫困,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为全球减贫事业注入动力。在新冠肺炎疫情给世界经济复苏带来严重不利影响、人类发展指数连续下降的严峻时刻,中国提出并以一系列务实举措推进全球发展倡议,为彷徨于十字路口的全球发展事业注入希望和动力。

指引人类文明发展的正确方向。面对全球性问题,有的国家将其归咎于经济全球化,筑起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的“高墙”;有的国家以冷战思维思考问题,试图用遏制、对抗的办法解决世界发展的矛盾和问题。站在人类文明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面对“世界向何处去、人类怎么办”的时代之问,中国在推进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注重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互利合作,以实际行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上的有识之士越发认识到,零和博弈、你输我赢不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出路,只有坚持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人类文明才能永续繁荣。

(摘编自《人民日报》 2022年11月02日   丰子义《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使人类文明新形态生机蓬勃,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B.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表明:走自己的路并非排斥借鉴别人的路,而是要克服盲从。
C.中国创造的经济发展奇迹、组织实施的脱贫攻坚战等都为人类文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D.中国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互利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得到世界有识之士认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式结构,深刻分析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对世界文明发展将作出更大贡献的几个重要原因。
B.文章将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作对照,强调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优势较突出。
C.文章第三段举例论证中国式现代化是遵循世界现代化发展规律、结合本国的实际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D.文章第四段既用了数据,又用了现实事例,有力表明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文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因为发展的背景、起点、推进方式以及在世界体系中的位置、遇到的矛盾等都不同,所以与西方发达国家有异。
B.我国能开启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成功结合的先河,与我们党立足国情和发展阶段、建立富有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相关。
C.如果中国不为人类文明发展注入新动力,那么世界经济增长就没有动力源,全球减贫事业、全球抗疫发展事业等就没有希望和动力。
D.搞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以冷战思维思考问题,以遏制、对抗的办法解决问题,或搞零和博弈、你输我赢,人类文明发展难有出路。
2022-11-20更新 | 179次组卷 | 2卷引用:甘肃省兰州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12月月考(二)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