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秦朝的建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1 道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今日看来西周政治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阂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秦)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

——李治安《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

材料三


——摘自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西周的“地方分权体制”所指的制度名称。并写出这一制度曾经起到的积极作用。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秦朝在地方实行的制度名称。并写出这一制度的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三,指出图1到图2反映出的历史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种历史发展趋势形成的原因。
2021-03-23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国从公元前230年起,到灭齐时止,首尾10年,陆续兼并了六国,在占领的区域设置郡县,直属于秦王,从此结束了贵族王侯专政的王国时代,进入了君主专制的帝国时代。

材料二

材料三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其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


(1)秦国最后灭掉的是哪一个诸侯国?秦统一全国后,在地方上推行什么制度?
(2)材料二所示,秦王兼并六国后,为巩固统一采取的哪两项措施及这些措施的意义。
(3)秦王派大将蒙恬修筑的防御工事被称为什么?其修筑的目的是什么?
(4)“中央集权制度”是谁首创的?依据材料三,概括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的积极作用。
4 . 分析探究题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它的许多措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七年级历史兴趣小组准备围绕秦朝的相关历史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一起解决问题。
【史料结合】

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李白

材料二:商鞅舌战守旧群臣


材料三:嬴政用人,不分籍贯和出身。如李斯原是楚国小吏,尉缭原是魏国布衣,都得到重用。嬴政很欣赏韩非的学说,为得到这一人才,下令攻韩,迫使韩网将韩非送往秦国。


(1)材料一中的“秦王扫六合”指的是什么事件?
2)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内容,概括指出秦王实现灭六国,一统天下的原因。
3)秦朝的统一有何意义?
【画图学史】

(4)如上图是肖鹏同学为方便知识的掌握制作的一张示意图。请你帮他把图中空缺的部分填写完整。①                               ,肖鹏制作的这张示意图反映的是秦朝创立的什么制度?
【角色扮演】
(5)李磊在历史剧中扮演一位正在宣读秦始皇巩固统一措施的诏令的官员,内容如下:请你完成以下内容。
经济:
文字:
军事:
交通:
【历史感悟】
(6)显赫一时的秦王朝在历史的长河里仅存在了短短的15年。它短暂而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内容,说说其具体表现。
(7)学习了秦朝的历史,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2020-12-29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承德市高新区冯营子中学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

材料一: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

——《战国策·秦策一》

材料二: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回师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古风》

材料三:公元前209年,有900多贫苦农民,被征发到渔阳戍守边境,他们走到蕲县时,遇上大雨,道路被冲毁,不能按期到达。按照秦法,误期就要处死,他们中的两个小队长,杀死了两个押送的军官,领导大家举行起义。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商君”是谁?“商君治秦”是指哪一历史事件?
2)材料一中的“商君治秦”这件事对材料二中的“秦王扫六合”有什么作用?
3)材料三中“领导大家举行起义”指的是什么事件?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次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你能从中得到什么认识?
6 . 某校七年级历史学习小组正开展“秦帝国“的主题探究活动,请你也来参加。
【秦之兴起】

材料一   秦国没有严格的宗法制度,国内改革的阻力较小。秦国内部纷争较少,从秦献公时起的150年中,献公、孝公、惠文王、昭王、秦王嬴政几代君主在位的年代都比较长,内部相对稳定。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嬴政用人,不分籍贯和出身。如李斯原是楚国小吏,尉缭原是魏国布衣,都得到重用。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秦朝实现“灭六国,一统天下”的原因。
【秦之巩固】

材料三   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史记.秦始皇本纪》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表格中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项目措施
经济统一        制度;以秦国的        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
文化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        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

【秦之评价】
(3)有人说秦始皇是一位明君,也有人说他是一位暴君,你觉得秦始皇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请举例说明。
2020-11-30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桐城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7 . 创新是历史进步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幅图:


材料二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古风》

材料四   



(1)据材料一,这一时期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据材料二,概括出其主要措施。
(3)材料三中描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材料二与材料三反映的事件之间有何联系?
(4)材料四反映的是什么制度?创立于哪一朝代?这一朝代在地方上推行的什么制度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2020-11-14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东台市第四教育联盟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由秦汉帝国开创的这一民族共同体总是能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道,重现蓬勃生机。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十五讲》

材料二   丝绸之路最初是军事路、外交路,汉武帝派使臣联合西域的大宛、乌孙、大月氏等国,成立了一个松散的合作联盟,旨在孤立和削弱匈奴势力。之后是民生路、商业路、世贸路,再之后发展成了当时世界上最繁忙的物流大通道。由长安到西域,到中亚,到西亚,再绵延至欧洲。

——摘编自穆涛《汉代的政治丰碑和国家隐痛》

材料三   西汉一朝各方面的代表人物,集中出现在汉武帝时期。这些代表人物的许多活动及其成果,都是具有开创性的、集大成的,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着巨大而长久的影响。

——摘编白甘霖《变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的开创者和汉武帝为实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而采取的思想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是谁两次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基础?概括丝绸之路其功能的转变。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在文化上“具有开创性、集大成”特点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成果。
(4)综合以上材料,概括汉朝兴盛的主要因素。
2020-12-27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平和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七年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统一中国的伟业是由幼年登基的秦王嬴政完成的……他建立万世帝国的梦想彻底破灭了。不过他创建的帝国制度却保存了下来并延续了2000多年,从而成为世界历史上保持时间最长的政治制度。

——摘编自[美]费正清《费正清中国史》

材料二   公元前127年,刘彻颁布了史称“推恩令”的诏书,规定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承袭封国的部分土地外,其余土地由皇帝以“推恩”之名,赐给庶子以为侯国。王国于是一再缩小,亦无政治特权,王国、侯国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同于郡县。

——摘编自张传玺主编《中国文明史》

材料三   短诗二首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统一中国”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恩令”实施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秀建立东汉后采取的“稳局面”措施。并指出他统治后期出现的“治世”的名称。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汉后期使“君权旁落局面乱”的原因。
2021-04-08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中学历史课程将培养和提高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时空观念】

材料一

                           战国形势图



(1)下图ABCD中,最终统一全国与最后被并的诸侯国分别是哪个(字母序号)?
【史料实证】

材料二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该文物佐证了哪一项改革措施?
【历史解释】

材料三   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激烈,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政治、经济社会制度改革,变法运动成为战国时期的一股潮流,各国通过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为显著。……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3)依据材料三,指出这一时期各诸侯国推动社会转型的方式及其目的,并总结商鞅变法的特点。

材料四   大禹治理黄河水患,总结教训,采用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疏导洪水入海他全身心投入治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10多年的努力,终于消除了水患,禹治水有功,得到民众爱戴,被尊称为“大禹”


(4)依据材料四,概括大禹的哪些精神或者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唯物史观】

材料五



(5)材料五反映的现象出现于什么时期?对当时农业的发展有何影响?
2020-12-16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宁邹城市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