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秦朝的中央集权统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43 道试题
1 . 秦汉时期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和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占有重要地位。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皆诣守、尉杂烧之。”

……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

——摘编自张岱年等《中国文化概论》

根据董仲舒建议,汉武帝在长安“设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并命令天下郡国都设立学校官,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统。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比较秦朝疆域图与西汉疆域图,指出二者的最大不同之处,并说明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别写出为了解决分封王国带来的问题,秦朝和西汉采取的措施,并分别简述其高明之处。
(3)根据材料三,指出秦汉两朝在思想上各采取了什么措施,并概括二者的共同目的。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
2022-12-11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朔州市第四中学校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11世纪,在牧野之战中周人战胜了曾经相当强大的商人,获得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权,为了能在更加广阔的领域内迅速建立并巩固自己的统治,他们推行了分封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李凤琴《西周分封制与西欧中世纪分封制之比较》

材料二   秦统治者把“皇帝”这个头衔作为自己的专属称呼,……“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辖若干县,县按大小设县令或县长。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学概要》

材料三   公元前 127 年时,汉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仅仅成为大地产。

——斯塔夫里阿诺斯【美】《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说明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秦朝在政治体制上的创新措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道法令”的名称,并概括该法令产生的影响。
(4)综合以上材料,归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
2022-12-16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南平市顺昌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朝

汉朝

政治

军事

“蒙氏秦将,内史忠贤。长城首筑,万里安边。”

——《史记》

“骠骑将军霍去病征匈奴,立克胜之功……”

——《骠骑论功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和汉朝在政治、军事方面的重大举措。

材料二   下图为轮台古城遗址,它位于今天的新疆轮台县境内,当地人称轮台城为“奎玉克协海尔”,大意是“灰烬中的城”。公元前60年,西汉正式在此设官、驻军、推行政令,治理西域“三十六国”,开始行使国家主权。

——摘编自央广网《丝路遗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在此“设官”的名称,“行使国家主权”意味着什么?综合材料一、二,归纳秦汉时期的历史特征。
2023-03-09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根据图1指出,秦朝在地方上实行什么制度?图2反映了汉武帝的哪一政治措施?

材料二   汉武帝时,在经济方面将冶铁、煮盐收归官营;禁止郡国铸钱;设置平准官、均输官,由官府经营运输和贸易,大大增强了国家经济实力。


(2)根据材料二,归纳汉武帝为实现大一统在经济上采取的措施。

材料三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中国历史·第一册》


(3)材料三反映了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待儒学截然不同的态度。结合所学概括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后采取的措施,并说明这一措施确立了儒学怎样的历史地位。
2023-02-25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五四学制)2022-2023学年六年级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接受奉新的建议,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以后又陆续增设至四十余郡,在郡下设县。这些郡县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是中央政府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单位。秦制以铜虎符发兵,虎符制半,右半由皇帝实握,左半在领兵者手中,左右合持,才能调动军队。这是保证兵权在皇帝手中的重要制度。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以秦律为基础,参照六国律,制定了全境通行的法律。

——《秦汉史》

材料二   汉文帝认为农业是立国之本,时常提醒百官劝课农桑。他曾两次“除田租税之半”,即租率减为三十税一。这样,农业得到较大发展,粮价大幅降低。汉初以来一石值五千钱,文景时降到一石仅值数十钱至十余钱。

——《中国古代史》选修

材料三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于公元前124年在京城设立太学,这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所有完备规章制度的学校。太学以儒家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为教材,教师则由儒学博士担任。由于适应国家培养官吏的需要,太学生的人数不断增加。儒生们开始大量进入政权体系,中国封建时代的统治思想逐步巩固起来。

——《剑桥插图中国史》


(1)秦完成统一大业是在何时?根据材料一,概括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
(2)材料二反映了西汉的哪个盛世局面?对西汉历史发展有间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创办太学的目的是什么?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进议有何影响?
(4)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
2023-02-17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任泽区第五中学等2校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摘编自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

材料二   《说文解字》中写道:“……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大意是,秦统一以前,各国丈量田地的单位不同,车辆的轮距和道路的宽度不一样,法律制度各不相同,穿戴也都不一样。

——摘编自《说文解字》


(1)根据材料一,写出图一中①处应所填写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图一所反映的秦朝建立的政治制度。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图二中的两项统一措施。
(3)根据材料二,为改变“田畴异亩,车涂异轨”的现象,归纳秦始皇采取的措施。
(4)结合材料一、材料二,谈谈秦采取的以上措施的意义。
2022-11-11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7 . 西周至秦朝是我国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重要阶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西周王朝通过对四土、四国之地的大批封建……使得西周王朝的千里邦畿和辽阔的四土、四国之地已紧密地联为一体……一统于周天子的统治之下。

——摘编自周书灿《从早期国家结构的基本形态看秦汉大一统政治的社会基础》

材料二:变法中相当重要的一条政治措施是推行县制,也就是“集小都乡邑聚为县”……县设县令以主县政,设县丞以辅佐县令……通过县的设置,把领主对领邑内的政治特权收归中央。

——摘编自高成华、张绍娜《从商鞅变法看我国现阶段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着力点》

材料三:秦制所依赖的郡县制,其实源自周制的变革。郡县制作为治理机制的出现,取决于统治技术的革新……主要官僚由朝廷直接任免,官僚职位有任期限定、有职权范围、要接受考核。

——摘编自李磊《真实的郡县制:并非秦朝首创?》


(1)材料一论述的是西周哪一政治制度?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制度的作用。
(2)材料二中的这场变法发生于哪一时期?据材料分析建立县制的意义是什么?
(3)据材料三概括郡县制的主要特点。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从西周到秦朝地方管理的发展趋势。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人在灭商和东征胜利后,为便利对征服地区的控制,也为了拱卫周王室,乃大规模地分封王室子弟和亲戚、功臣到征服地区,授予他们被征服地区的土地和人民,使其按照周朝中央政权的结构形式,建立众多的诸侯国。

——《中国历史大词典》

材料二


材料三   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诸子皆在王国范围内分到封地作为侯国,由汉廷定封号。汉武帝把大的王国分为若干小侯国,封国越分越小,不复为中央政权的威胁。同时武帝还利用各种机会对诸侯王实行削爵、夺地、除国。

——摘编自库晓慧《从汉初制度的演变看中央集权的逐步加强》


(1)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在政治上推行的制度以及实行这种制度的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从图1到图2发生的变化,以及图3中秦朝在地方上推行的制度。
(3)据材料三,归纳“汉武帝接收主父偃的建议”所采取措施的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古代国家治理的总体特点。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都县制是最大的公;虽然他的动机是为私的,是皇帝想要巩固个人的权威,使天下的人都臣服于他,但是废除分封,以天下为公,却是从秦朝就开始了……这不是秦始皇的本意,而是形势发展的结果。

——译编自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   汉武帝是西汉时期很有作为的一位皇帝,他继位之后,“罢黜百家,尊崇儒术”,以儒家学说作为国家的治国思想,广施德治,安抚人民,同时又吸收法家思想的精华,创新改革,以法治国,恩威并施,积极寻找多渠道的治国良方,在他执政五十四年中把西汉王朝推向鼎盛时期,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各方面都得到空前大发展。

——摘自李凤启、张应二《汉武帝治国方略论析》

材料三   儒家治国理政思想既强调“以德治国”,又不排斥“法治”,主张“礼法合治”“德主刑辅”。……我国古人认为,礼和法都是治国所必需的,但二者各有所长:礼是防患于未然的道德引导,让民众在生活中有所遵循、形成良好社会风气,而法是在少数人突破法律底线后采用的强制手段。

——摘自戴木才《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始皇治实行郡县制的目的。归纳柳宗元对秦始皇的评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秦始皇为了巩固统一在文化上的措施及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武帝的治国措施及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儒家治国思想的主要特点并说明理由。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及政治主张。
(4)综合上述材料,说说我国古代治国思想的当代价值。
2023-02-07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大学城第三中学校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10 . 随着历史发展,“大一统”的内涵逐渐丰富,“大一统”的观念深入人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由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汉代的“大一统”思想包含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统一思想,建立国家意识形态,通过文化的一统实现政治的一统;其二是维持中华民族领土的统一,通过地域的一统实现民族的一统。文化的统一和地域的统一,都是形成共同民族认同的重要前提。

﹣﹣张践《儒家“大一统”思想是中华民族统一的政治基础》

材料三: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至辛亥革命的2132年间,虽然历朝兴替时往往有数年乃至数十年的动乱和割据,但相对稳定的地区性政权的存在只有三国时期(计46年)、东晋十六国及南北朝时期(计272年)……(动乱和割据时期)总计523年,只占整个历史进程的24.5%。其余则都是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王朝在汉文化的主要区域有效地行使着政权。

﹣﹣摘编自王子今《权力的黑光中国封建政治迷信批判》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三个主要环节。)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代“大一统”思想包含哪些内涵?并选取其中一个方面,列举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3)根据材料三,归纳中国“2132年间”历史发展的主要特点。谈谈你对这一特点的认识。
2023-01-16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河源市新河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