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方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39 道试题
10-11高三·山东济宁·阶段练习
单选题 | 容易(0.94) |
名校
1 . 一定温度下,在某恒容的密闭容器中,建立化学平衡:C(s)+H2O(g)CO(g)+H2(g)。下列叙述中不能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
A.体系的压强不再发生变化
B.v(CO)=v(H2O)
C.生成n molCO的同时生成n molH2
D.1mol H-H键断裂的同时断裂2mol H-O键
2024-01-19更新 | 278次组卷 | 64卷引用:【浙江新东方】双师155高一下.
2 . SO2和H2S是大气污染物,这两种气体的转化研究对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有重要意义。
Ⅰ.水煤气还原法
已知:①2H2(g)+SO2(g)=S(1)+2H2O(g) ΔH1=+45.4kJ·mol-1
②2CO(g)+SO2(g)=S(1)+2CO2(g) ΔH2=-37.0kJ·mol-1
(1)写出CO(g)与H2O(g)反应生成CO2(g)和H2(g)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若该反应在恒温恒容体系中进行,则其达到平衡的标志为___________(填字母)。
A.单位时间内,生成nmolCO的同时生成nmolCO2
B.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保持不变
C.混合气体的总压强保持不变
D.CO2(g)与H2(g)的体积比保持不变
(2)在温度为T℃下,将1.4molH2和1molSO2通入2L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上述反应①2H2(g)+SO2(g)=S(1)+2H2O(g),反应体系中气体的总压强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SO2的平衡转化率α(SO2)=___________
   
(3)某密闭容器中发生上述反应②2CO(g)+SO2(g)=S(1)+2CO2(g),平衡时CO的体积分数(%)与压强和温度的关系如图所示。
   
则T1、T2、T3由小到大的关系顺序是___________,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
Ⅱ.碱液吸收法
(4)用K2CO3溶液吸收H2S,其原理为CO+H2S=HS-+HCO。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___________。(已知H2CO3的Ka1=4.2×10-7,Ka2=5.6×10-11;H2S的Ka1=5.6×10-8,Ka2=1.2×10-15)
2023-10-03更新 | 243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第八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化学试题
3 . CO和NO是汽车尾气中的主要污染物,易引起酸雨、温室效应和光化学烟雾等环境污染问题。随着我国机动车保有量的飞速发展,汽车尾气的有效处理变得迫在眉睫。其中的一种方法为2CO(g)+2NO(g)=N2(g)+2CO2(g),请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该反应为自发反应,则该反应的反应热△H___________0(填“>”或“<”或“=”)
(2)已知:N2 (g) + O2(g)=2NO(g) △H= a kJ•mol1
C(s) + O2 (g)=CO2 (g) △H= b kJ•mol1
2C(s) + O2 (g)=2CO(g) △H= c kJ•mol1
则 2CO(g)+2NO(g)=N2 (g)+2CO2 (g) △H=___________kJ•mol1 (用含 a、b、c 的表达式表示)。
(3)一定温度下,将 2molCO、4molNO 充入一恒压密闭容器。已知起始压强为 1MPa,到达平衡时, 测得N2的物质的量为 0.5 mol,则:
①该温度此反应用平衡分压代替平衡浓度的平衡常数Kp=___________(可用分数表示)
②该条件下,可判断此反应到达平衡的标志是___________
A.单位时间内,断裂 2 molC=O 同时形成 1 mol N≡N。
B.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改变。
C.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改变。
D.CO与NO的转化率比值不再改变。
(4)某研究小组探究催化剂对 CO、NO 转化的影响。将 CO 和 NO 以一定的流速通过两种不同的催化剂进行反应,相同时间内测量逸出气体中 N2的含量,从而确定尾气脱氮率(即 NO 的转化率),结果如图所示:
   
①由图可知:要达到最大脱氮率,该反应应采取的最佳实验条件为___________
②高于 200℃,图中曲线 I 脱氮率随温度升高降低的主要原因为___________
(5)已知常温下,Kb(NH3·H2O)=1.8×105,Ka1(H2CO3) =4.4×107,Ka2(H2CO3) =4.4×1011。此温度下某氨水的浓度为 2mol/L,则溶液中c(OH)=___________mol/L,将脱氮反应后生成CO2通入氨水中使溶液恰好呈中性,则此时 =___________。(保留小数点后4位数字)
(6)电解NO制备NH4NO3,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
   
写出阳极反应的电极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为使电解产物全部转化为NH4NO3,需要补充物质A,A是___________
2023-10-03更新 | 193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第八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化学试题
4 . 下列描述的化学反应状态,不一定是平衡状态的是
A.,恒温、恒容下,反应体系中气体的颜色保持不变
B.,恒温、恒容下,反应体系中气体的压强保持不变
C.,恒温、恒容下,反应体系中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
D.,反应体系中的物质的量之比保持3:1
2023-04-25更新 | 1390次组卷 | 44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场口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教学质量检测化学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对可逆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达到化学平衡时,
B.单位时间内生成的同时,消耗,则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C.达到化学平衡时,若增加容器体积,则正反应速率减小,逆反应速率增大
D.化学反应速率关系是:
2023-04-24更新 | 1268次组卷 | 214卷引用:江苏省邳州市宿羊山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学情检测化学试题
6 . 砷(As)是第四周期ⅤA族元素,可以形成As2S3、As2O5、H3AsO3、H3AsO4等化合物,有着广泛的用途。回答下列问题:
(1)工业上常将含砷废渣(主要成分为As2S3)制成浆状,通入O2氧化,生成H3AsO4和单质硫。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该反应需要在加压下进行,原因是_______
(2)已知:As(s)+H2(g)+2O2(g)=H3AsO4(s) ΔH1
H2(g)+O2(g)=H2O(l) ΔH2
2As(s)+O2(g) =As2O5(s) ΔH3
则反应As2O5(s) +3H2O(l)= 2H3AsO4(s)的ΔH =_______
(3)298 K时,将20 mL 3x mol·L−1 Na3AsO3、20 mL 3x mol·L−1 I2和20 mL NaOH溶液混合,发生反应:(aq)+I2(aq)+2OH(aq)(aq)+2I(aq)+ H2O(l)。溶液中c()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如图所示。

①下列可判断反应达到平衡的是_______(填标号)。
a.溶液的pH不再变化 b.v(I)=2v()
c. c()/c()不再变化 d. c(I)=y mol·L−1
②tm时v_______tn时v(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理由是_______
③tm若平衡时溶液的pH=14,则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为_______
2023-01-04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贺州市钟山县钟山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理科化学试题
7 . 一定条件下,在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H2(g)+I2(g)2HI(g),反应过程中HI的浓度变化如图所示。

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有关描述正确的是
A.H2、I2、HI浓度一定相等B.反应已停止
C.H2已反应消耗完D.H2、I2、HI的浓度均不再变化
2022-12-19更新 | 23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钟山县钟山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9月)月考化学(文科)试题
8 . 某温度下,可逆反应: 在体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中反应,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①单位时间内生成nmolO2的同时,生成2nmolNO2
②单位时间内生成nmolO2的同时,生成2nmolNO
③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改变的状态
④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改变的状态
A.③④B.①③C.②③D.①②
2022-12-18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钟山县钟山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12月)月考化学(理科)试题
9 . 哈伯因发明了用氮气和氢气合成氨气的方法而获得1918年诺贝尔化学奖。现向一密闭容器中充入1molN2和3molH2,在一定条件下使该反应发生,该反应达到化学平衡时
A.氮气与氢气浓度相等B.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等于零
C.各组分浓度保持不变D.生成氢气的速率等于生成氨气的速率
2022-12-18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钟山县钟山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化学(文科)试题
10 . 在恒温恒容条件,可逆反应A(g)+3B(g)2C(g)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A.容器中压强不再变化B.A、B、C的浓度相等
C.A、B、C的分子数比为1:3:2D.单位时间消耗nmolA,同时生成2nmolC
2022-12-18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尚德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化学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