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浓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铬酸铅俗称铬黄,主要用于油漆、油墨、塑料以及橡胶等行业。一种以含铬废水(含Cr3+、Fe3+、Cu2+)和草酸泥渣(含草酸铅、硫酸铅)为原料制备铬酸铅的工艺流程如下:

已知:
回答下列问题
(1)草酸泥渣“粉碎”的目的是___________,“焙烧”时加入碳酸钠是为了将硫酸铅转化为PbO,同时放出CO2,该转化过程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2)滤渣的主要成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3)“沉淀除杂”所得滤液中含铬化合物主要为___________。(填化学式)
(4)“氧化”工序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
(5)为了提高沉铬率,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酸溶”过程中所加硝酸不能过量的原因:___________
(6)处理含的废水时,Cr(Ⅵ)被还原成Cr(Ⅲ)。若投入10molFeSO4,使金属阳离子恰好完全形成铁铬氧体(FeO·FexCryO3,其中FexCryO3中Fe为+3价)沉淀,理论上还需要投入Fe2(SO4)3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___mol。
2024-04-13更新 | 265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吉安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一模化学试题
2 . 某学习小组欲利用平衡体系探究影响平衡的因素,将220 mL 0.005 mol⋅L 溶液和20 mL 0.015 mol⋅L KSCN溶液混合,得血红色溶液X,进行下列实验:
实验Ⅰ.改变等离子浓度对平衡的影响
(1)取2 mL溶液X,加入5滴0.01 mol⋅L KSCN溶液,溶液红色_______(填“变深”、“变浅”或“不变”,下同);取2 mL溶液X,插入经砂纸打磨过的铁丝,溶液红色_______。基于上述两个实验可以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
(2)取2 mL溶液X,加入5滴0.03 mol⋅L KCl溶液,观察到溶液红色变浅,产生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或者不直接参与平衡体系的对平衡产生了影响。
实验Ⅱ.探究KCl对平衡体系的影响为了确定KCl是否对平衡产生影响,学习小组同学进行如下探究:各取2mL溶液X放入3支比色皿中,分别滴加5滴不同浓度的KCl溶液,并测定各溶液的透射率随时间的变化(已知溶液颜色越深,透射率越小),结果如图所示。

(3)上述实验可以得到以下结论:一是KCl对平衡有影响,且KCl浓度越大,影响_______。二是_______
(4)针对产生上述影响的可能原因,学习小组同学提出以下猜想:
猜想①:产生的影响。
猜想②:产生的影响。
猜想③:_______
实验Ⅲ.探究盐对平衡体系产生的影响
资料信息:
a.溶液中的离子会受到周围带有异性电荷离子的屏蔽,使该离子的有效浓度降低,这种影响称为盐效应。
b.在溶液中存在反应
(5)根据上述信息,学习小组同学各取2 mL溶液X,分别加入5滴①去离子水、②0.3 molL KCl溶液、③0.3 molL NaCl溶液、④0.3 molL 溶液、⑤3 molL HCl溶液进行实验,测得各溶液的透射率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

上述实验能证明阳离子盐效应影响平衡体系的实验组是_______。盐效应影响较大的阳离子是_______
A.实验①②③       B.实验①②④       C.实验①③④
(6)解释出现实验⑤现象的原因:_______
2023-05-21更新 | 326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西省萍乡中学、新余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创新班联考化学试题
3 . 某小组同学探究盐对平衡体系的影响。
实验Ⅰ:探究KCl对平衡体系的影响
将等体积、低浓度的溶液(已用稀盐酸酸化)和溶液混合,静置至体系达平衡,得红色浴液a.各取3mL溶液a放入3支比色皿中,分别滴加0.1mL不同浓度的KCl溶液,并测定各溶液的透光率随时间的变化,结果如图所示。

已知:①溶液的透光率与溶液颜色深浅有关,颜色深,透光率低。
在水溶液中由于水解而显黄色;溶液中存在(黄色)。
(1)稀盐酸酸化溶液的目的是___________。采用浓度较低的溶液制备平衡体系,是为了避免___________(填离子符号)的颜色对实验干扰。
(2)从实验结果来看,KCl溶液确实对平衡体系有影响,且随着KCl浓度增大,平衡向___________(填“正”或“逆”)反应方向移动。
同学查阅相关资料,认为可能的原因有:
原因1:溶液中的离子会受到周围带有异性电荷离子的屏蔽,使该离子的有效浓度降低,这种影响称为盐效应。KCl溶液的加入使平衡状态因盐效应而发生变化。
原因2:溶液中存在副反应,离子浓度发生变化,导致平衡状态发生变化。
(3)基于以上分析,该组同学取等体积的溶液a,分别加入等物质的量的不同种类的盐晶体(忽略溶液体积变化),观察颜色变化,结果如下表。
序号加入少量盐溶液颜色
1红色
2KCl变浅
3略变浅
4NaCl变浅程度较大
①上述实验可证明盐效应影响了平衡体系的是___________ (填字母序号)。
a.1和2       b.1和3       c.1和4
②选择实验___________(填序号)可得出结论:的盐效应弱于的盐效应。
(4)取等体积的溶液a继续进行实验,结果如下表。
序号加入溶液溶液颜色
51mL浓盐酸明显变浅,溶液偏黄
61mL去离子水略变浅
上述实验可证明副反应影响了平衡体系,结合实验现象及化学用语分析副反应对平衡体系有影响的原因:___________
4 . 1776年,法国化学家LaVoisier首次确定硫元素。自然界天然的硫单质主要存在于火山区,发生反应如下(ab均大于0):ⅰ.
ⅱ.。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上述信息,   _______kJ/mol。推测a____b或(填“>”“<”或“=”)。
(2)一定温度下,在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适量的气体,仅发生上述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填字母)。
A.混合气体密度不再随时间变化时达到平衡状态
B.增大硫单质的质量,逆反应速率会增大
C.达到平衡后,适当升温,的平衡转化率减小
D.平衡后充入少量惰性气体(不反应),平衡向左移动
(3)一定温度下,向2L密闭容器中充入,仅发生反应①,达到平衡后,测得。温度保持不变,压缩容器至1L且保持体积不变,达到新平衡时_______mol/L。
(4)在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气体,测得的平衡转化率与温度、投料比关系如图所示。

①代表的平衡转化率随温度变化的曲线为_______
②解释曲线Ⅱ变化趋势:_______
(5)一定温度下,向密闭容器中充入,达到平衡时测得平衡体系中有,平衡时总压强为21kPa。该温度下,反应②的平衡常数_______。(不要求带单位,可用分数表示,提示:用分压计算的平衡常数为,分压等于总压×物质的量分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研究氮氧化物、碳氧化物的产生及利用有重要的化学意义。回答下列问题:
(1)汽车燃料中不含氮元素,汽车尾气中所含NO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
(2)将SrCO3放入密闭的真空容器中,发生反应SrCO3(s)SrCO3(s)+CO2(g),反应达到平衡时c(CO2)为x mol/L,如反应温度不变,将反应体系的体积快速压缩为原来的一半,则c(CO2)的变化范围为_______
(3)用CO2和H2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生成甲醇蒸气和水蒸气:CO2(g)+3H2(g)=CH3OH(g)+H2O(g) H
已知部分化学键键能如表所示:
化学键H-HC=OC-OH-OC-H
E/(kJ·mol-1)436745351463413
H=_______kJ∙mol-1
②一定条件下,在相同体积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1.0mol CO2和3.0mol H2,相同时间段内测得CO2的转化率随温度变化如图所示:

d点v_______v(填“>”“<”或“=”)。已知容器内的起始压强为160kPa,则图中d点对应温度下反应的平衡常数Kp=_______kPa-2(KP为以分压表示的平衡常数,分压=总压×物质的量分数)
2022-08-24更新 | 11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新余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段考化学试题
6 . NOx(主要指NO和NO2)是大气主要污染物之一,有效去除大气中的NOx是环保工作者的重要研究课题。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
①2NO2(g)+H2O(l)=HNO3 (aq) + HNO2(aq) △H1=-116.1 kJ·mol-1
②3HNO2 (aq)=HNO3(aq) +2NO(g)+H2O(l) △H2=+75.9 kJ·mol-1
则3NO2(g)+ H2O(l)=2HNO3 (aq)+NO(g)的△H为___________
(2)在400 °C、催化剂存在条件下,NH3可以将NO还原为N2和H2O,反应为4NH3(g)+6NO(g) 5N2(g) +6H2O(g) △H<0。在该条件下,向体积为1 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通入4 mol NH3和6 mol NO发生上述反应,5 min末达到平衡, NO的平衡转化率为90%。
①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c=___________ ,0~5 min用N2表示该反应的平均速率为___________mol· L-1·min-1
②400 °C时,为提高NO的转化率,应选择的反应条件为___________(填“增大压强”或“减小压强”)。
(3)NO和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O(g) +2H2(g) N2(g) + 2H2O(g),在T °C时,1 L恒容密闭容器里,充入0.003molNO和0.006molH2,测得体系的总压强p随时间t的变化如下表所示:
t/ min010203040
p/kPa3633.83230.430.4

t=20 min时,体系中H2的分压p(H2)=___________kPa,NO的平衡转化率为___________%(保留一位小数)。
(4)温度为T° C,向体积不等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分别加入足量活性炭和1 mol NO2,发生反应:2C(s)+2NO2(g) N2(g) +2CO2(g)。反应相同时间,测得各容器中NO2的转化率与容器体积的关系如图所示。

①c点时,反应___________(填“是”或“否”)达到平衡状态。
___________(填“>”“=”或“<”)
7 . 某研究小组学生探究硫酸铁溶液与铜粉的反应,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固体配制溶液,下列图示仪器中不需要用到的有_______(写名称)。

(2)研究小组设计如表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1
现象

步骤1:振荡试管后,溶液颜色呈浅蓝绿色

步骤3:溶液颜色变红,振荡试管,红色消失,并有白色沉淀产生

步骤4:溶液颜色变红,振荡试管,红色消失,白色沉淀增多

【资料】ⅰ.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也可发生配位反应生成
ⅱ.淡黄色、可溶的,与共存时溶液显绿色。
ⅲ.硫氰的性质与卤素单质相似。
①步骤1溶液呈浅蓝绿色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
②经x射线衍射实验检测,步骤3中白色不溶物为CuSCN,同时有液态硫氰生成,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
(3)某同学针对步骤4中溶液颜色变红且白色浑浊物增多的现象,提出大胆假设:当反应体系中同时存在时,氧化性增强,可将氧化为。并做实验验证该假设:
实验2操作1操作2操作3
现象几分钟后,溶液颜色完全呈绿色。久置,溶液绿色变浅,试管底部有白色不溶物。始终未见溶液颜色变红。溶液颜色立刻变红,产生白色浑浊,振荡后红色消失。
③操作1中现象产生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
④操作2主要目的是_______
⑤由操作3可知该同学的假设正确。操作3中被氧化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已知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请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实验1中步骤4出现相关现象的原因_______
⑥由实验可知,影响氧化还原反应发生的因素有_______
2022-05-19更新 | 455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摸底考试理综化学试题
8 . 铜阳极泥含有Cu、Ag、Pt、Au、Ag2Se和Cu2S等,下图是从中回收Se和贵重金属的工艺:

已知:
①该工艺中萃取与反萃取原理为2RH+Cu2+R2Cu+2H+
在碱性条件下很稳定,易与Ag+络合:Ag++2[Ag(S2O3)2]3-,常温下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2.80×1013
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焙烧”时Ag2Se生成Ag2O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洗气”时n(氧化剂):n(还原剂)=_______
(2)写出“滤渣I”的一种用途_______;“酸浸氧化”中通入气体X可防止污染,写出X的名称_______
(3)在实验室进行萃取操作所需的玻璃仪器_______。“反萃取剂”最好选用_______(填化学式)溶液。
(4)“溶浸”中发生的反应为AgCl(s)+2(aq)[Ag(S2O3)2]3-(aq)+C1-(aq),通过计算说明该反应能否进行完全:_______。[已知Ksp(AgCl)=1.80×10-10]。
(5)“滤液IV”中含有Na2SO3,则“还原”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滤液IV”可返回“溶浸”工序循环使用,但循环多次后,银的浸出率会降低,原因是_______(试用平衡原理解释)。
2022-05-17更新 | 25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2022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理科综合化学试题
9 . 高纯硫酸锰作为合成镍钴锰三元正极材料的原料,工业上可由天然二氧化锰粉与硫化锰矿(还含Fe、Al、Mg、Zn、Ni、Si等元素)制备,工艺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相关金属离子[c0(Mn+)=0.1 mol·L−1]形成氢氧化物沉淀的pH范围如下:
金属离子Mn2+Fe2+Fe3+Al3+Mg2+Zn2+Ni2+
开始沉淀的pH8.16.31.53.48.96.26.9
沉淀完全的pH10.18.32.84.710.98.28.9

(1)“滤渣1”含有S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溶浸”中二氧化锰与硫化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氧化”中添加适量的MnO2的作用是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调pH”除铁和铝,溶液的pH范围应调节为_______~6之间。
(4)“除杂1”的目的是除去Zn2+和Ni2+,“滤渣3”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__
(5)“除杂2”的目的是生成MgF2沉淀除去Mg2+。若溶液酸度过高,Mg2+沉淀不完全,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写出“沉锰”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层状镍钴锰三元材料可作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其化学式为LiNixCoyMnzO2,其中Ni、Co、Mn的化合价分别为+2、+3、+4。当x=y=时,z=___________
2019-06-09更新 | 19595次组卷 | 29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第九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化学试题
10 . 下图是煤化工产业链的一部分,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下列问题:

I.已知该产业链中某反应的平衡表达式为:K=,它所对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II.二甲醚(CH3OCH3)在未来可能替代柴油和液化气作为洁净液体燃料使用,工业上以CO和H2为原料生产CH3OCH3.工业制备二甲醚在催化反应室中(压力2.0~10.0Mpa,温度230~280℃)进行下列反应:
①CO(g)+2H2(g)CH3OH(g)H1=-90.7kJ•mol-1
②2CH3OH(g)CH3OCH3(g)+H2O(g)H2=-23.5kJ•mol-1
③CO(g)+H2O(g)CO2(g)+H2(g)H3=-41.2kJ•mol-1
(1)催化反应室中总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830℃时反应③的K=1.0,则在催化反应室中反应③的K________________1.0(填“>”、“<”或“=”)。
(2)在某温度下,若反应①的起始浓度分别为:c(CO)=1mol/L,c(H2)=2.4mol/L,5min后达到平衡,CO的转化率为50%,若反应物的起始浓度分别为:c(CO)=4mol/L,c(H2)="a" mol/L;达到平衡后,c(CH3OH)=2mol/L,a=________________mol/L.
(3)反应②在t℃时的平衡常数为400,此温度下,在0.5L的密闭容器中加入一定量的甲醇,反应到某时刻测得各组分的物质的量浓度如下:
物质CH3OHCH3OCH3H2O
c/(mol•L-1)0.81.241.24


①此时刻,v________________ v(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②平衡时二甲醚的物质的量浓度是________________
(4)以二甲醚、空气、KOH溶液为原料,以石墨为电极可直接构成原电池,则该电池的负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若以1.12L•min-1(标准状况)的速率向电池中通入二甲醚,用该电池电解500mL 2mol•L-1CuSO4溶液,通电0.50min后,计算理论上可析出金属铜的质量为________________
2016-12-09更新 | 26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届江西省吉安一中高三第三次模拟理综化学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