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26 道试题
1 . 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中叶,中国同许多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形成了一次建交高潮。到1965年年底共近有50个国家同中国建交,比1955年年底同中国建交的23个国家增加了几乎一倍。这说明当时新中国(       
A.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B.“一五”计划成就令世界瞩目
C.外交僵局已基本打破D.外交政策的重心与目标变化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广州国民政府时期,孙中山通过立法的形式对参加文官考试的人员素养作出了具体规定。1924年广州国民政府公布了《考试院组织条例》《考试条例实施细则》,在实施细则第二十条中规定,荐任文官考试者必须满足:一、本国国立大学或者高等专门学校习各专门学校学科三年以上者;二、经政府认可之外国大学、私立大学或高等专门学科学习三年以上者;三、经政府认可之本国公立、私立大学或高等专门学校习各专业学科三年以上毕业者;四、委任文官考试及格后,在行政官署服务三年以上者;五、习政治、经济、法律之学与第一款至第三款各学校毕业,有同等之学力,并有荐任以上相当资格,经考试院甄录试验及格者。

——摘编自杨芳《孙中山的文官思想》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就孙中山的文官思想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成文。)
3 . 某学者指出:“它既非中原王朝的传统,也并非少数民族的旧制,而兼有少数民族地方管理与中原监察传统的因素,实现了中央与地方权力组合较合理的结构,即以中央集权为主,适当地呈现着地方分权。”材料中的“它”最可能指的是(       
A.元朝的行省制B.秦朝的郡县制C.西周的分封制D.清朝的理藩院
4 . 1883年美国颁布的《彭德尔顿法案》规定:建立一个由不受党派控制的3人组成的文官委员会,其中两人不得来自同一个政党,对部分官员实行公开考试,择优录取;对文官进行分类,实行文官职业保险和建立统一的文官体系;等等。此举旨在(     
A.打破美国分权制衡机制B.稳定党派利益提高文官地位
C.保障国家政策的连续性D.推进美国文官政治中立制度
2024-05-12更新 | 26次组卷 | 3卷引用:福建省龙岩市龙岩非一级达标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下表是明朝对各类民族聚居区实行的管理措施。这反映了明朝(       
民族聚居地区管理措施
汉族聚居区把归附的各民族编入都司卫所中统一管理
汉族与边地民族聚居区交界地带采取驻扎汉军与改编土著相结合的办法进行管理
更边远一些的边疆民族聚居区以土司和羁縻卫所为框架
A.内地边疆治理一体化B.边疆政策的灵活务实
C.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D.军政合一的管理机制
2024-05-10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福建省龙岩市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元朝实现较高水平的全国统一,并确定了边疆地区与邻邦较清楚的界限,朝廷在全国推行行省制度——行省代表中央政府分驭各地,权力大而不专,兼有蒙古法与汉地监察传统的因素。明初继承汉唐“守中治边”之策。朱元璋分封的诸王大都位于北方边境。同时,为防范北方游牧民族南下,明朝修建九边重镇,同时修缮长城并驻守重兵,以强硬的军事手段应对北方游牧势力。在南方边疆地区,明朝以卫所驻守各地;在卫所以外的边远地区,推行土司制度,官府对其“不过岁输贡赋,示以羁縻”。鸦片战争以前的历代清帝,接受“守中治边”“守在四夷”的传统思想。根据边疆民族的特点分别施治,即“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清皇室与蒙古王公贵族长期联姻,既从蒙古王公家族中选择后妃,也把公主下嫁给蒙古王公.有效地增进了蒙古游牧势力的向心力;清朝通过改土归流,去除影响朝廷深入统治南部边疆的障碍,将土司纳入有效管理的范围;先后颁布《蒙古律例》《回疆则例》《新疆条例》《西藏通制》《西藏善后章程》《钦定西藏章程》《理藩院则例》等,将边疆各民族的统治纳入法制管理的轨道。

——摘编自方铁《论元明清三朝的边疆治理制度》

根据材料,围绕边疆治理任意选取一个角度,并运用中国古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写出选取的角度,说明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近代早期的英国,粮食短缺和饥荒频发,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存安全和社会秩序的稳定。乡绅阶层积极探索救荒知识。除了执行中央救荒命令外,乡绅通过采取补充性的其他举措,对中央政策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乡绅积极撰写农业科学书籍,致力于改良农耕技术。萨洛普郡的乡绅理查德·加德纳,在1599年发表的救荒小册子中,建议民众种植芜菁、胡萝卜等果蔬作物和充分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以扩大食物来源,应对粮食短缺的状况。面对农业歉收和饥荒问题时,各阶层的人都应远离“不必要的浪费和肆意挥霍”。普拉特建议人们在饥荒时期“应该吃硬的、陈腐的或磨碎的面包,这样一条面包的饱腹效果相当于两条新面包”,还推荐将食物浸泡后再食用,这样可以减少人们每日、每顿饭消耗食物的数量。他们极力向英国民众介绍和传播其他国家的求生方法,展现了他们开放的心态以及对外部世界的了解。这些救荒知识,对17世纪中期英国在欧洲率先摆脱饥荒的困扰产生了重要影响。

——摘编自冯雅琼《近代早期英国救荒知识的产生及传播——以乡绅为主体的考察》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早期英国乡绅救荒的主要措施并予以评价。
2024-05-03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龙岩市龙岩非一级达标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如图所示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发行的纸币。该纸币的发行(     

A.反映出苏联支援苏区经济建设B.折射出红色政权生存的艰难
C.表明苏区对外贸易的发展繁荣D.体现了苏区金融管理的探索
2024-05-03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龙岩市龙岩非一级达标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统治的需要不断变革。如表是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的变化情况。这反映出秦至唐末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简表(     
秦朝以郡辖县,地方行政为郡县两级制
两汉东汉形成“州一郡一县”三级制
隋朝废郡,地方行政重新回到两级制
唐末形成了道、州、县三级制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B.政府执政能力和行政效率不断提高
C.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困局与探索D.地方行政架构复杂多变无规律可循
2024-05-01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龙岩市一级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半期考联考(期中)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朝刘宋孝武帝时,有个名叫谢士先的人告发申坦是刘义宣(谋反败亡者)的同谋。当时申坦已死,他的儿子申令孙为山阳郡太守,听到这个消息,便到廷尉投案请罪。廷尉卿蔡兴宗议曰:“若坦昔为戎首,身今尚存,累经肆眚(朝廷宽赦),犹应蒙宥(宽恕)。令孙天属(父子天性相连),理相为隐。况人亡事远,追相诬讦,断以礼律,义不合关。”同时指出谢士先“发因私怨,况称风声路传,实无定主,而干黩欺罔,罪合极法。”又有告状的百姓二十二人,案情还未了结,还得参与廷尉审讯,按照当时的法律,这些人应该暂时拘押在尚方(监狱)之中。蔡兴宗“以讼民本在求理,故不加械,即若系尚方,于事为苦”。

——摘编自李延寿《南史·列传·卷二十九》

材料二   1900年实施的《德国民法典》,是大陆法系国家第二部重要的民法典。1777年,法学家西罗塞尔最早倡议在德国编纂一部统一的民法典,随后德国学界围绕民法典的制定,陆续展开了研究与争鸣。德国民法典借鉴了《民法大全》中关于体系、方法、技巧、术语的智慧。法典第145条规定“向他方要约成立契约者,因要约而受约束”,非经当事人同意,要约不得修改或废除;第823条规定,“因故意或过失不法侵害他人生命、身体……对他们负因此所生损害的义务”;第903条规定“物的所有人,在不违反法律和第三人权利范围内,得自由处分其物”。

——摘编自哈斯巴根《中国民法典民族性的型塑》

材料三   编纂一部真正属于中国人民的民法典,是新中国几代人的夙愿。党和国家曾于1954年、1962年、1979年和2001年先后四次启动民法制定工作,前两次由于多种原因而未能取得实际成果。1979年第三次启动民法制定工作,由于刚刚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因而制定一部完整民法典的条件尚不具备……2001年,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起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并于200212月进行了一次审议……2003年十届全国人大以来,又陆续制定了物权法、侵权责任法、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编纂民法典,就是通过对我国现行的民事法律制度规范进行系统整合、编订纂修,形成一部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符合我国国情和实际,体例科学、结构严谨、规范合理、内容完整并协调一致的法典。

——摘编自王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的说明》

(1)根据材料一、概括蔡兴宗在司法实践中体现的思想观念或精神品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德国民法典》的主要内容,并指出其颁行的历史条件。
(3)根据材料三、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民法典编纂历程的特点,结合所学说明民法典颁布的意义。
2024-05-01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龙岩市一级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半期考联考(期中)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