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19 道试题

1 . 近年来,我国的法学研究,尤其是国际法学研究十分重视和强调国际视野。然而在建立中国国际法研究的国际视野时,我们恐怕需要注意区别国际法研究中的国际视野与西方中心主义视野。可以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国际法被高度西方化了,以至许多人认为“国际性”即“西方性”,研究国际法必谈“西方理论”和“西方经验”,并以此指导中国的国际法实践,而这便形成了所谓的“国际视野”。以上材料说明我国国际法研究(     

A.应该仅仅依赖西方理论和经验
B.否定海外经历对形成国际视野的贡献
C.应该放到整个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语境下去思考
D.越来越不适应日趋多极化的新型国际发展格局
2024-03-21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漳州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21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新疆克亚克库都克烽燧(又名沙堆峰)遗址赫然在列。根据碳十四测定等诸多证据,专家推断:沙堆烽的使用年代在公元692年至公元790年之间约100年间。

在遗址旁一处背风向阳的斜坡上,考古人员发现一个被沙土掩盖千余年的物品堆,里面埋藏了大量的纸、木、纺织品等遗物,专家惊呼发现了“一座小型档案馆”。出土文书也显示:沙堆烽遗址为唐朝安西四镇之一的焉耆镇所辖,同时也是一处游弈所治所,属于焉耆镇东境军事防线——“楼兰路”上一处基层军事管理机构。更重要的是,沙堆烽遗址出土的文书绝大多数为汉文书写也有部分用焉耆文书写,有的文书中还提到“于阗兵”。艰苦戍边之余,唐朝将士还颇为流行看“小说”。在胡兴军看来,沙堆烽遗址考古成果最大亮点在于出土纸文书、术简883件,是近年国内烽燧遗址出土量最大的一批唐代汉文文书。其中,《韩朋赋》《游仙窟》等手抄本残片,是唐代盛行一时的文学作品,同时也有《孝经》《千字文》等中原传统典籍手抄本。如获至宝的胡兴军说:“把这些文书残片拼凑起来一点点释读,仿佛穿越了时空,与1200多年前的戍边将士对话。”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也由此可见。

——摘自《时代周刊》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沙峰堆的考古发现反映了当时哪些社会情况?

2024-03-20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漳州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3 . 20世纪50年代,一批胸怀爱国之志的交通大学师生,在党中央的号召之下,打起背包就出发,从黄浦江畔迁至渭水之滨,披荆斩棘,治学报国,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铸就了“西迁精神”的丰碑。这说明了(     

A.西部地区开始成为国家建设的重点
B.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C.西迁为当时中国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力量
D.西迁的交大师生践行了爱国主义的思想
2024-03-20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漳州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皇帝要求地方官员要及时上报当地发生的灾害。一般是地方官员上报户部,再由户部奏报皇帝,皇帝命令有关官员采取救济措施或先核实灾情再采取救济措施。在灾害发生后,政府免费为灾区提供粮食衣物、生产工具等,这是明朝政府采取最普遍的措施。永乐十二年(1414)“河间府沧州、顺天、通州、固安县淫雨,宝坻县雨雹伤稼”,皇帝“令有司发粟赈之”。“景泰三年(1452)闰九月癸酉,免宣府前等十六卫所屯粮三分之一,以其早、蝗、霜、雹等灾也。”

——摘自谢行焱《明代国家的灾害救济机制及其当代意义》

材料二:英国社会救助制度萌芽于中世纪时期基督教的慈善施舍和同业行会的互助互济。1531年亨利八世颁布救济物品法令,国家开始在社会救济中扮演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随后英国社会救济制度框架与政策模式逐步建立,1601年伊丽莎白一世颁布济贫法,主要内容是规定地方政府负责办理救济贫民工作,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对贫穷家庭的孩子施行就业培训,对老年人、患病者和孤儿进行收容。

——据C.利斯和H.索利《欧洲前工业社会的贫困与资本主义》等

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救助体系呈现出应急化、边缘化、基础化、民生化的演进特点。1993—2013年为基础化阶段,关注因经济体制转型而下岗失业、进而陷入贫困的群体,通过以低保为核心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建立与发展,为经济体制改革配套并维护社会稳定救助水平。2014年以来为民生化阶段,重点对象为新时代背景下无法达到社会认可的基本生活标准的生活型贫困群体,为贫困群体提升生活质量,以实现兜底保障和“弱有所扶”的民生保障目标救助水平,逐步提升政策适应对象和范围;重视制度衔接和综合型帮扶措施,建立临时救助和“救急难”工作机制。

——据张浩淼《中国社会救助70年(1949—2019):政策范式变迁与新趋势》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明代中国社会救济和中世纪后期英国社会救济的不同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救助事业发展的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在当下中国的时代价值。
2024-03-09更新 | 189次组卷 | 5卷引用:福建省漳州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观察下图,该版画(     

A.刻画了根据地生产运动的盛况B.展示了苏区女性投身建设的热情
C.宣传了解放区土改运动的景象D.反映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浪潮
6 . 十恶重罪是中国封建王朝为维护专制统治而规定的十种不可赦免的罪名,自秦汉以后逐渐形成;魏晋时期,《北齐律》称之为“重罪十条”,正式入律;隋朝《开皇律》“又置十恶之条,多采后齐之制,而颇有损益”;唐朝时,《唐律疏议》又将“十恶”做出具体解释和规定。 这一现象表明(     
A.主流思想的巨变B.司法制度的完善
C.民族交融的深化D.阶级矛盾的激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如图是西晋至北宋出身寒门子弟入朝为官的比例。这说明了(       
A.统治基础的扩大B.崇尚教育的风气
C.儒家思想的弱化D.重文抑武的政策
2024-03-01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漳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如图出自1330年前后海德堡的一册手抄本,它描绘了教士宣布解除婚姻,托丈夫、妻子和子女分离开的场景。这说明教会(       
A.与王权争夺统治地位B.禁锢了人们思想
C.充当基层治理的角色D.推动了婚姻自由
2024-03-01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漳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以来,淞江地区水网淤积、水旱灾害频发,嘉定地段尤为严重,该地农民开始弃稻种棉。《嘉定县志》记载“嘉定尽得其弹弓、纺车、踏机、掷梭之法”。“十田九棉”的种植结构加剧了当地缺粮的局面,百姓需“以花成布,以布贸银,以银兑米”,几经周折耗损。时任礼部尚书、嘉定人徐学谟谒见首辅张居正,积极推动漕粮折银。漕粮终得折银后,嘉定形成了一整套商品生产和流通的体系,众多种类的布匹远销全国各地。由此涌现了大量从事棉布生产与贸易的新兴“专业市镇”。扬州府兴化县、淮安府安东县等州县也仿嘉定争取漕粮折银。

——摘编自姜云峰《环境、赋税与地方社会——明代嘉定折漕过程及效应》

材料二   都铎王朝(1485-1603)统治时期,在征税的问题上国王首先要取得议会的同意和支持。1558-1601年间议会授权的直接税总额为315万镑,用于战争的总花费为463.6万镑。1572年末至1573初,国王日常开支占税收总额38%。1689年《权利法案》第4条规定:“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的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当违法”。1854年,议会制定《公共收入统一基金支出法》,规定:国内收入部、关税部的所有年度财政预算,都要提交议会。18世纪中叶在赋税用途方面,用于济贫的开支每年约为70万镑,19世纪初济贫税增长了62%。

——摘编自滕淑娜《从赋税来源与用途看英国近代议会与税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促成明代嘉定漕粮折银的因素,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归纳16世纪以来英国赋税制度的变化特点。
(3)综合以上材料,从国家治理的角度谈谈你对赋税改革的认识。
2024-02-27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漳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中古西欧的教会学校教授数学、天文、音乐、文学等,虽以宗教为目的,但时刻不忘告诫人们须孝敬父母,不许偷盗、杀人等,这表明教会学校(     
A.推动自然科学发展B.强化思想文化控制
C.重视宗教伦理教化D.促进理性思维形成
2024-02-14更新 | 94次组卷 | 36卷引用:福建省漳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