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269 道试题
1 . 下表是秦汉公文大体分类及主要形式。可见,秦汉时期(     
分类主要形式
御用公文制、诏、策、敕(戒)书等
官僚奏疏章、奏、表、驳议等
行移公文檄书、书、府书、记、爱书、变事书、奔命书、报书、举书、劾状等
管理公文吏卒名籍、病卒名籍、日迹簿、受奉名籍、钱谷出入簿、文书收发记录、财务登记簿等
A.官员文化水平较高B.君主专制统治效能加强
C.地方行政效率低下D.行政事务运作比较规范
2 . 唐代以前,官印刻字一般是“左丞相印”“西安丞印”等官名,而到了唐代,官印都改成了“尚书兵部之印”“安西都护府之印”等官署名称,官印也不再由官员个人佩戴,而是由监印官保管。这一变化体现出唐代(     
A.官僚制度的日益成熟B.用人政策不断改变
C.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D.机构设置更加科学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拓,谓后为跋,故以为氏。

——摘自魏收《魏书·序纪》

材料二   柳宗元:“文皇(唐太宗)南面坐,夷狄千群趋。咸称天子神,往古不得俱。献号天可汗,以覆我国都。”

——摘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三   “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

——摘自《辽史·百官志》

“法《春秋》之正始,体大《易》之乾元。”“虽在征伐之间,每存仁爱之念,博施济众,实可为天下主。”

——摘自《元史·世祖本纪》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边疆民族对中原地区文化认同的表现形式,并简析其主要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代中国文化认同不断发展的深远影响。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走向世界的唐朝法律

原则、制度和内容方面的规定

唐律规定对同国的外国人之间与不同国外国人之间发生的犯罪作了不同的回应,即前者适用本国的法律,后者则适用唐朝的法律。用源自佛教的断屠月作为法律术语,来补充律典中原有的秋冬行刑制度,在中国法制史上尚属首次。唐律规定一般犯罪主体盗毁佛像的,用刑是徒三年。但僧、尼盗毁佛像者,加役流®(仅次于死刑)

令、格、式方面的规定

唐令对唐人自国外返归和外国人来唐人员,由所在州镇给衣食,具状送省奏闻即由地方政府主要解决他们的衣食和安置问题。唐格对久居唐朝的外国人娶唐朝汉人妇女为妻妾后,回国时能否带着她们一起回国做出答复,准别格诸藩人所娶得汉妇女为妻妾,并不得将还藩内。即不能帝着唐朝的汉人妻妾回外国。唐式对派往外国的人员给予一定的物质保障。

中华法系的形成

日本、朝鲜和越南等一些东亚国家派出本国遣唐使,到唐朝学习包括法律在内的文化。在日本古代法制史上具有十分重要地位的《大宝律令》就是《永徽律》的翻版;《高丽史·刑法志》记载高丽一代之制,大抵皆仿乎唐。这些东亚国家从中受益并成为中华法系的成员国,最终造就了中华法系。

——据王立民《论唐朝法律的开放性特征》

围绕“唐朝法律开放性”的主题,结合相关史实加以分析说明。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蓝田新乡约》生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制定者不仅在本土陕西几地进行实地考察、问卷调查、乡风研究,而且跨省进行了为期一年多的调研,最后回归《吕氏乡约》的诞生地蓝田县进行调查走访,经反复斟酌考量,在2017年形成了《蓝田新乡约》文本。

内容摘录如下!

一、德业相劝

爱国爱乡: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和美夫妻:友爱兄弟:敦教子女:勤劳致富:节俭持家

二、过失相规

远离赌毒;不得酗殴;杜绝假劣;不得诬讼;不涉邪教;爱护公物:保护环境

三、礼俗相交

友善礼让;婚丧从简;诸事循礼

四、患难相恤

扶危济困:赈贫恤弱;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平等相待

村民自愿入约。由入约村民公推(选举)产生乡约理事会及相应组织机构。理事会由德高望重、公道正派、热心公益并具有一定能力的乡贤或村民担任理事长。理事会应建立宣讲、表彰和奖惩机制,定期对模范践行乡约和有善行义举者给予表彰奖励,对违犯乡约者进行批评教育和必要的惩戒。

乡约的解释权归乡约理事会。

——据刘学智《〈吕氏乡约〉与〈蓝田新乡约〉》

结合材料,以“新时代的《蓝田新乡约》”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成员身份由氏族(宗族)之人变成了国家控制下的编户齐民。战国时期,将所有民众置于国家名籍之上成为各国变革的主旋律。上述变化(     
A.利于大一统国家的形成B.促使宗法观念瓦解
C.宣告了氏族社会的崩溃D.推动小农经济产生
2024-05-27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潍坊市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7 . 1533年,英国通过的《限制上诉法》指出,英格兰由一个最高首脑国王管理,拥有帝国皇冠相同的尊严和皇家财产,并在上帝面前承担自然和谦卑的服从义务;1555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签署的《奥格斯堡和约》强调“臣民所信宗教必须与其所属的领地上的诸侯的宗教信仰一致”。这反映了(     
A.不同国家宗教信仰的同一性B.民族国家意识的不断发展
C.国家法律机制逐渐趋于完善D.各国完成主权国家的建构
2024-05-26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智慧上进高三下学期5月大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如图为1368年明政府“均工夫”办法的相关规定。该办法(     
田一顷出丁夫一人,不及顷者,以他田足之,名曰均工夫。寻编应天十八府州,江西九江、饶州、南康三府均工夫图册。每岁农隙赴京供役三十日遣归。田多丁少者以佃人充夫,而田主出米一石资其用。非佃人而计亩出夫者,亩资米二升五合。
A.按田亩多寡征派徭役B.充分照顾佃农的权益
C.以遏制豪强势力为出发点D.先局部试行再向全国推广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明初,政府规定“凡民邻里,互相知丁,互知务业,俱在里甲,县州府务必周知。市村绝不许有逸夫,若或异四业而从释道者。户下除名”。这一规定旨在(     
A.强调基层教化B.禁止乡村人口流动C.维护社会秩序D.完善地方行政体系
2024-05-23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威海市高考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0 . 如图为1902年《新民丛报》第四号的部分内容。这集中体现了当时国内(     
第一篇:《新民说》,认为“只有有利于群体,才能有利于个人,这是天下公例”
第二篇:《法理学大家孟德斯鸠的学说》,谈论专制,立宪和共和政体
第三篇:《论民族竞争之大势》 ,提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
……
地理栏:《亚洲地理大势论》 ,讨论“欧洲诸国何以强,亚洲诸国何以弱"
A.公民意识的觉醒B.革命思潮蓬勃发展C.国家观念的传播D.共和思想渐入人心
2024-05-23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威海市高考二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