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5 道试题
1 . 《礼记》载:“股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们突破了商周“天命”“天道”的观念,孔子提出“克己复礼”,韩非子主张“法治”。这反映了当时
A.社会剧变促使人们抛弃迷信思想B.君权神授的思想受到极大冲击
C.时局变动促进了社会文化多元性D.政治意识由重神事转向重人事
2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材料二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材料三   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思想主张。
(2)依据材料二,指出孟子提出怎样的政治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儒学在当时的地位。
(3)材料三反映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主张?你认为董仲舒的主张对我国后世有什么影响?
3 .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关于“百家争鸣”部分写道:“唯其社会上有此种新集体之风起云涌,才能与当时正趋没落之贵族阶级接步代起……”其中“新集体”主要是指
A.诸侯B.卿大夫C.士D.商人
2020-10-12更新 | 217次组卷 | 25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汉南区职教中心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孟子·离娄上》中指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礼记·大学》中也提到“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二者都表明儒家思想
A.是维护封建统治者利益的工具B.注重伦理和政治的紧密结合
C.认为获得知识是搞好政治的根本D.强调治国是治家的重要基础
2020-10-08更新 | 347次组卷 | 4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湖北省沙市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第六次双周练历史试题
5 . 战国时期,法家在强调法治的基础上,给予了道德应有的地位和尊重,无论是商鞅、管子还是韩非,其基本的治国方略,都可以被称作“刑主德辅”。这反映出当时
A.儒家与法家具有融合的趋势B.法家思想取得完全胜利
C.德治与法治在实践上的调和D.德治与法治的密不可分
6 . 战国诸子多言天下将归于-统。孟子谓天下将“定于一”,墨子主张“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道家从哲理层面提出“道通为一”,法家则从制度层面提出-统天下的具体措施。这一取向
A.反映出百家争鸣后的思想趋同B.表达了统治阶层的政治诉求
C.表明统一成为当时的社会共识D.为政治变革奠定了思想基础
2020-10-01更新 | 220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北省黄石市2020-2021学年高一10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7 . 战国时期,学在官府走向学在民间,众多士人周游列国、论战辩驳,他们的活跃推动了这一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这主要反映了
A.争霸各国对人才的争夺B.民间私学教育的兴起
C.社会大变革的时代特征D.原有阶级关系的变动
2020-10-01更新 | 81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北省黄冈市麻城市实验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士”原是贵族的最低阶层,有一定的“食田”,受过“六艺”教育,能文能武,战时可充当下级军官,平时可作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战国之际,“士”发生了分化,既无田可食,又失去原来的职守,成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或主持仪式的赞礼人,于是“士”就成为知识分子的统称。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汉朝皇帝的高招是,延揽始终坚持封建制度的学派来支持中央集权的国家……中央集权国家的理念逐渐与这个文人阶层和儒家信徒紧密结合起来。这个文人阶层原来捍卫的是旧封建制锻度,但是在此之后,他们一直反对任何分裂活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士”社会地位转变的原因。指出春秋战国之际,以孔子为代表的“士”追求的目标。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时期促使儒家信徒的国家理念发生变化的措施及这些措施产生的影响。
9 . 中国知识分子的责任担当。
孔子孔子和各家的创始者一样,为宣传自己的理论,为以自己的理想“救世济民”东奔西忙,得意的日子并不多,更多的是“厄于陈,困于蔡”的艰难奋斗。他死的时候也没有统治者给他谥号与尊荣。后来经过“亚圣”孟子的发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肯定,儒学升为百家之首和唯一正统,孔子的地位也越抬越高,由“先师”而“文宣王”,由“文宣王”而“大成至圣文宣王”,而“万世师表”,而人见之皆要跪拜的偶像。
顾炎武生活于明末乱世,目睹时世艰难,自崇祯十二年后,即开始搜集史籍、实录、方志及奏疏、文集中有关国计民生的资料,并对其中所载山川要塞、风土民情作实地考察,以正得失。晚年时,他将书稿一分为二:"一为舆地之记(《肇域志》),一为利病之书(《天下郡国利病书》)"。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以“春秋奴隶社会的瓦解与孔子”或“明清的交替与顾炎武”为论题,并对所选的论题进行阐述。(要求:逻辑严密,叙述准确)
2020-09-15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是先秦时期某思想家提出的重要思想主张。这一思想主张的提出对当时社会的重要意义是
A.推进了各国变法改革B.助长了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
C.有利于恢复社会的礼乐秩序D.推崇“立贤而不立长"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