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29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监察体制是一项系统性的制度设计。中国古代地方监察机关与地方行政机关相分离,直接从属于中央监察机关。中国古代监察范围宽泛,如汉初的《监御史九条》中,监察有讼者、盗贼者、伪铸钱者、非所当服者等。弹奏对象既可纠弹“官非其人”,也可议奏言“政非其理”。据统计,清代科道官共上奏疏687篇,其中弹劾之疏约占30%,言事之疏约占70%,许多事项实际上都是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一般事务。中国古代的监察不仅“劾”,还有“举(荐)”,其功能是罚赏俱有。此外,古代监察在违法犯罪发生之前就介入“事前监察”。在帝国政体下,监察的独立只能是外在的、相对的,而依附皇权是内在的、绝对的。

——摘编自艾永明《中国古代监察体制》

材料二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之民权主义的核心是五权宪法,其中监察权独立的思想,是他继承了中国古代监察权独立和吸收了欧美议会监察权制衡思想溶合而成的。其主要思想是“权能分治”、“五权独立”从而将监察院独立于立法机关之外,避免立法权过大,影响监察权的功能和行政权的运转。同时,监察院仅对国民大会负责,总统无权干预监察院行使职权,而监察院有权对总统行使弹劾权。这样,“权能分治”的理论为监察权对总统行使提供了理论依据。

——《民国时期的监察制度评析》

材料三   新时代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对反腐败体制机制的完善与发展。中国的监察体制改革正逐渐步入深水区,面临着一系列需要探索实践的困境。从斯大林开始,苏联监察体制逐渐失去效力,导致苏联出现了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中国的改革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发展理念,从监察职能延伸、监察主体的合理构建、纪法与法法的衔接以及权力监督格局上进行路径创新,进一步提升国家腐败治理能力。

——摘编自聂应德、付扬《试论我国监察体制的创新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提出监察权独立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时期重视监察体制建设的意义。
2023-02-21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长寿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个民族的文化.始终闪现着该民族灵魂的搏动,以巨大的向心力吸引着该民族的 各类成员,因而,文化认同构成民族文化的核心。这种体现出民族精神的文化又绝非凝固 高化石、僵破的模式、而是常与变、因与革、内与外相统一的有生命的机体。

——当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


根据材料结合中国先秦至隋唐时期史实,评析材料中作者的观点,可以是整体或任意部分 观点。(要求:态度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英国环境污染严重,传染病肆虐成灾。1848年,英国创设了中央卫生管理机构——卫生总署,以全面介入社会公共卫生管理事务。然而,地方政府以侵犯自由和罔顾地方实际为借口,使得卫生总署的政策很难贯彻到地方。1857年,卫生总署被撤销。1858年,《地方政府法》正式赋予了地方政府清理污染物、建造公共浴池等解决当地公共卫生问题的诸多权力。1871年,议会通过《地方政府事务部法》,英国政府合并了济贫法委员会、内政部等涉及卫生管理事务的各类机构,将其职能归并到新成立的地方政府事务部,统筹负责地方政府涉及卫生健康问题的各类事务。这样,以地方政府为核心,辅以中央政府监督引导的公共卫生管理制度最终建立。同时,法国、美国等国家在公共卫生问题治理上都受到了英国的影响。

——摘编自王广坤《19世纪中后期英国公共卫生管理制度的发展及其影响》

材料二   二战后,美国的公共卫生服务被纳入社会福利事业范畴,由联邦政府的卫生机构负责。地方政府在医疗应急管理制度上的差异、地方保护主义风气等因素塑造了“公共卫生联邦主义”,即一方面地方政府可以配合联邦政府来解决医疗补助、健康教育、卫生规划等方面的事务,另一方面也可以保护本地区利益为由拒绝配合联邦政策。20世纪80年代,美国公共卫生从“政府统治”向“多元治理”迈进,政府依靠市场机制,利用多元主体提供公共卫生服务。但依赖市场制度的弊病是,公共卫生资源和服务质量会因社会的贫富差距出现分化。同时,美国种族主义根深蒂固,有色人种难以享受与白人等同的及时治疗、低价消费处方药等卫生服务权利。卫生不公平的“痼疾”使得美国公共卫生治理困难重重。

——摘编自王聪悦《美国公共卫生治理:沿革、经验与困境》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推动英国公共卫生管理制度最终建立的主要因素,并分析这一制度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20世纪80年代美国公共卫生治理政策的变化。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清一统志》历经三修,从康熙至道光五朝,蕴含着中国疆域一统之盛的理念。三藩战争结束后,每一地区均被载入一统志,以从观念上确认疆域统一,“奉命开馆纂修一统志书,适台湾、金门、厦门等处已属内地,设立郡县文武官员,请救礼部,增入通志之内。”雍正时,完成了对“大一统”理论的论证,提出“中外一家”,正面批判“华夷之辨”;嘉庆重修一统志,整个西北、北部地区完全纳入“大一统”疆域版图之中。疆域一统之盛的理念是对“大一统”理念划时代的突破,也是“中国”概念演变的重要例证。

——摘编自李金飞《清代疆域“大一统”观念的变革》

材料二   192411月,孙中山在日本的演说一《中国内乱之原因》中说:“说到和平统一,是我在数年前发起的主张。不过那些军阀都不赞成,所以总是不能实行这种主张。这次我到北方去,能够做成和平统一,也未可知。不过要以后真是和平统一,还是要军阀绝种:要军阀绝种,便要打破串通军阀来作恶的帝国主义。”…孙中山始终把武装斗争视为达到国家统一应采取的主要方式。为实现国家统一,孙中山一生都在不断与各派势力作斗争。在坚持武力统一的同时,孙中山从未放弃过和平统一的努力。

——摘编自王建《论孙中山的国家统一思想》

材料三   台湾问题事关中国核心利益和中国人民民族感情,不容任何外来干涉。新时代是中华民族大发展大作为的时代,也是两岸同胞大发展大作为的时代。只要我们和衷共济、共同奋斗,就一定能够共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美好未来,就一定能够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习近平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纂修《大清一统志》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孙中山的“国家统一”思想。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谈谈解决台湾问题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现实意义的认识。
2023-07-06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主城区四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80年代,对于康乾盛世的研究多集中在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作用上。史学界时此问题的看法分为两派。其中一派认为,清政府采取的闭关锁国政策,严重地阻碍了中国的发展,并没有起到自卫和阻挡资本主义冲击的作用。也有学者的观点恰好相反,认为闭关绩国政策虽具有保中性,但在客观上的确起了抵抗外来侵略和自我防卫作用。

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对此问题的探讨也更加深入。有些学者提出了“机会”说,认为清朝在18世纪推行闭关债国政策,失掉了一次走向世界的机会,由此拉开了与西方世界的距离。

进入21世纪后,史学界将康乾盛世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进行比较,有的学者认为“近三个世纪的大清帝国史,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发展的。与此同时,帝国的外部环境、外部世界也是动态的、发展的。而且比较起来,后者比前者变动与发展的速度,更是迅猛的不可同日而语。因此,大清帝国在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中,就越来越落后,越来越被动,因而越来越异化,终于从一个雄强一世的东方大帝国、一个中央王国,异化为一个半殖民地、一艘在怒海惊涛中下沉的破船”。

——摘编自梁俊艳《全球视野下康乾盛世研究学术史回顾》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世纪初的女界“新”象

   

提取材料中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时代背景加以评析。
2023-05-28更新 | 296次组卷 | 4卷引用:重庆市乌江新高考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郑和七下西洋盛况空前,但是他下西洋的大量原始资料,如皇帝敕书、郑和船队的编制、名单、航海日志,帐目等,本应存于兵部档案,如今却已荡然无存。据称有大臣因郑和下西洋劳民伤财,国家财政难以负担,生恐皇帝再有此举,故私自藏匿并销毁。郑和之后的明清时期,政府转向放弃领先世界的航海技术,关上了通往海洋的大门,直到四百多年后被西方国家用枪炮强行轰开大门。

材料二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林则徐认为海洋经略“实为海疆久远之谋”;魏源不仅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海防思想,而且提出了大力发展工业和航运业推动海洋贸易生产发展,“以商贾为本计”的海洋经略思想……从第二次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之间,李鸿章发出了“御外之道莫重于海防,海防之要莫重于水师”的呐喊;张之洞提出了“整顿海军实为经国要图”……辛亥革命爆发后,孙中山指出:“海权操之在我则存,操之在人则亡”,“海军实为富强之基”。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国的海洋经略主要体现在有限的海洋防卫力量建设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始在经济、政治、法律、军事、科技等广泛的范围内较为全面的经略海洋,先后批准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进行了一系列海洋立法,发布了《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等政府性文件,提出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等解决与周边国家海洋争端的思想,使我国海洋事业获得较快的发展。但是不容否认的是,我国仍然与海洋强国的目标有较大差距。

——摘编自刘中民《国际海洋政治专题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基本海洋政策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近代先进人物的海洋经略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背景。
(3)简要评析材料三中的中国现代海权思想。
8 .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什么是“中世纪”?这个概念直到启蒙运动时才使用,指的是在西方文明的发展中,有一个光辉灿烂的古代,又有一个光芒四射的现代。但在两者之间却有一个没有光明,一切都停滞落后的时代,这个时代延续了一千年之久。他们把这个时期叫做“中”世纪,也就是处在“光芒”和“光辉”中间的一段,又被称“黑暗的中世纪”。     

——钱乘旦《西方那块土》

根据材料,评析材料中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西方发达工业社会下人的异化生存状态
第一:由于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它创造了生活的普遍舒适、富裕和繁荣,但
却并没有给人带来幸福,反而是将人变成了物质人,将社会变成了拜金教。
第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使人异化为技术人。由于劳动分工和机器自动化,使所有劳动者都被纳入一个技术共同体并受制于它,人附属于机器,变成了工具;它维持持续繁荣,然而是建立在极度浪费性生产和对自然资源掠夺性开发基础上;人们失去创造性,自由意志和否定意志,丧失了差异性。整个社会过于整齐划一,完全按照技术理性和工具理性来行动,人已不再是人。
第三:工业社会下广告宣传通过传媒无孔不入地渗入个人生活,从而把某种公共需要和价值标准灌输给个人,从根本上剥夺了个人的自由;在“商品拜物教”的诱惑下,大众失去了人性和灵魂却全然不觉,把物质需求看作自己真实和唯一的需要,人们身不由己沦为广告的奴隶。
第四:发达工业文明的奴隶是受到抬举的奴隶,但他们毕竟还是奴隶。因为是否是奴隶既不是由服从,也不是由工作难度,而是由人作为单纯的工具、人沦为物的状况来决定的。这个标榜自由和民主的社会是一个新型极权主义社会。
第五:面对西方社会这些明显不合理现象,社会变革按理说是迫切需要的,但是置身其中的绝大多数人却对此漠然无视、麻木不仁。他们早已习惯接受这种虽然极不合理、极不自由,然而却非常舒适的社会。他们的需要、思想和感情已被整个社会所同化,不可能再设想另一种生活方式。这就是所谓的人和社会的“单向度性”。

——摘编自陶渝苏《西方发达工业社会中人的变形——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及其意义》


评析材料中任意一个观点(赞成、质疑、反对、修改皆可),并得出结论。(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2-03-26更新 | 156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主城区六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材料   传统上认为,中国的历史是一部不断改朝换代的历史,因而不断产生令人感到乏味的重复:创业打江山、国力大振、继而是长期的衰败,最后全面崩溃。中国历代正史都反映了这一点,难怪中国人总是认为,最好的做法就是恢复上古的黄金时代。结果,中国文明就在这反复不断的人事变迁中艰难前行,而汉代以后的中国历史也多多少少都是汉代历史的重演罢了。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的观点。
(要求:首先提炼观点;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所学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