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13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杜诗(?—38年),东汉汲县人。光武帝时为侍御史,当时将军萧广放纵士兵在城里横行霸道,百姓惶恐。杜诗晓谕萧广后仍不改梅,乃将其击杀,并把情况向皇帝奏报。后拜为成皋县令,又迁为沛郡都尉、汝南都尉,“所在称治”。公元31年,升任南阳太守。他生活节俭,施政清正平和,“以诛暴立威”,善于计略,省爱民役。设计制作水排,铸造农具,使用的力量少,收效多,百姓很便利。“又修治陂池,广拓土田,郡内比室殷足。杜诗自认为没有功劳,请求降职,“帝惜其能,不许之。”杜诗多次向朝廷举荐知名士人刘统等人,尽心朝廷,“谠言善策,随事献纳”。杜诗病逝于南阳太守任上,死后竟然“家徒四壁,窘无田宅,丧无所归”。南阳百姓把他与西汉太守召信臣并称,称赞说:“前有召父,后有杜母。”“召父杜母”就成了历代赞颂基层官员为“父母官”的最初源头。

——据《后汉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杜诗的主要政绩。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杜诗受到世人及后世敬仰的原因。
2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二战后,阿以之间先后爆发了五次大规模的战争,对当时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产生了巨大影响。如1967年和1973年的两次中东战争险些引发美苏在中东的直接对抗。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阿拉伯国家利用石油武器教训西方大国,引发西方二战后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1982年黎巴嫩战争后,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之间小规模的武装冲突未曾断过,但还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争。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前后,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暴力冲突愈演愈烈,但国际社会的关注焦点却集中在伊拉克。伊拉克战后,中东局势发生巨变。美国挟伊战速决之势,谋求单极世界霸权,中东地区成为其建立世界秩序的试验场。在美国新的中东战略中,反恐、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以及对中东进行“民主改造”成为几个相互关联的重要环节。在这一战略框架下,美国中东战略的重心正在东移。这种变化不仅给阿以冲突的基本格局带来冲击,而且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阿以双方,使双方进行战略调整。中东地缘政治的巨变,也使外部国际力量调整在阿以问题上的立场。

——摘编自余国庆《伊拉克战争后的中东嬗变与阿以冲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阿以冲突不断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伊拉克战争对中东局势的影响。
2023-08-14更新 | 140次组卷 | 5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松山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统一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

——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我将我享(祭献),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保佑)之。仪式刑(效法)文王之典,日靖四方。伊嘏(伟大)文王,既右飨(祭献)之。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诗经·周颂·我将》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人统治的机制”是什么?概括这种机制在当时的积极作用。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二所蕴含的主要意义,概括指出材料一、二所反映的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023-08-01更新 | 516次组卷 | 62卷引用: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实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政府甚至认为,天朝大国物产丰富,无所不有,无需与外国进行贸易,正常的海外贸易,一度陷于停顿。

——普通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2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初统治者实行的对外政策,并指出这一政策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材料二   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外交”同“屈辱”总是“中国的联系在一起的。周恩来曾义愤填膺地说:“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平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的呢?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

——普通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1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外交的基本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   新中国在建国初期所遇到的国际环境,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国家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和善意,一方面是美国为首的反动势力的敌视和侵略。...新中国....作为一个新型的国家,要为抛弃旧中国的外交传统,建立新中国独立、自主、平等的对外关系而努力。

——摘编自《中国外交史》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外交的根本方针并分析其制定的主要原因,简要列举新中国初期取得的外交成就。

材料四   “中国同任何国家没有结盟的关系,完全采取独立自主的政策。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

——邓小平(1984年)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政策的新特点。
2023-08-01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满洲里远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庆历新政时期,范仲淹将“名教”纳入封建伦理道德的基本规范,他指出“我先王以名为教,使天下自劝”,认为儒家教人重名,旨在鼓励世人为国为民;并认为“国家之患,莫大于乏人”,人才缺乏的主因是“教有所未格,器有所未就”,并强调“教不本于学校……则不能覆名实”。他倡言在科举内容上要求进士先策论而后诗赋,并强调“考校进士,以策论高,词赋次者为优等,策论平,词赋优者为次等,诸科经旨通者为优等,墨义通者为次等。”在选官上他认为,官吏职位高低必须与能力大小与相一致,并指出“若力小任重,则挠权乱法,增朝廷之过”,相反则会压制人才,挫伤积极性,如他见胡瑗“志行坟典,力行礼义”,故奏荐其为学官。此外,他还认为官吏的监督和考核是官员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强调监察官不仅要有丰富的学识、敏锐的洞察力,还要有不畏强权、关键时刻能把生死置之度外的精神。

——摘编自夏其干《范仲淹吏治思想初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范仲淹吏治改革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范仲淹吏治改革思想的影响。
2023-07-27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市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文人士大夫可以自由结社、朝堂论争,也可以归隐自然、追求自我。各个阶层的接触机会增多,社交活动频繁。临安等地“买卖昼夜不绝”。传统的分餐制,已不符合饮食者对美食和氛围的热切追求,也不符合经营者多元经营特色和人力物力财力的成本要求。同桌群聚,同盘而食,各取所需,满足了官场结党、商业联系、亲朋联谊等各类聚会需求。

——摘编自周扬《“分餐”与“合餐”的衍变》

材料二   邑聚千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人为进士;复于百数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

——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餐饮习俗的变化及其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2)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对科举选才的基本看法。分析梁启超上述议论的目的。
2023-07-26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阿拉善盟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A卷)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蒋廷黻(1896~1965),近代中国史研究“开山的人”,早年留学美国,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接受西方史学的科学方法训练和进化论的影响。强调用实证的方法探求史事之间的因果联系,使得他后来每有著作,都信而有征,做到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蒋廷黻以史为鉴、以史经世,在其著作《中国近代史》,把中国摆脱外国侵略而向对手学习的过程作为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把中国能否走出“中世纪状态”,建立“近代的民族国家”,作为全书的立论主题。《中国近代史》虽仅5万余字,但在当时流传甚广,后来成了他的代表作,不仅奠定了他在这一领域的学术地位,而且从中可以窥见他那代受过西方高等教育和西潮影响的学人,思考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关怀社会进步、主张政治改良的普遍心态。

——摘编自沈渭滨《困厄中的近代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蒋廷黻史学研究的特点及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蒋廷黻在中国史学上的贡献。
2023-07-25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赤峰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我国户籍制度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地方官就要对所掌户籍和赋税造册“上计”中央,以查考其政绩。秦朝对人口的管理和控制进行了改革,不仅按不同情况区分了各种不同的户籍,还确定了户口的什伍编制方式,规定了生著死削的统一办法,制定了户主申报和典老(基层管理人员)审查核实的登记户口的程序。唐朝还通过加强立法和法治,把户籍事务列入法治范围,从而加大了这一制度的控制力度。宋代户籍分主户和客户,主户有土地要交地税,客户为无地佃农要交丁口税,地籍与户籍开始分离。明代户籍黄册与鱼鳞册交相使用,中期张居正变法,实行“一条鞭法”,更重视地税,使户籍制度与赋役制度基本脱离,黄册制度陷于瓦解,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摘编自张琳《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及其政治逻辑分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特点,并说明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意义。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一战爆发后,协约国前线战斗减员剧烈,后方劳动力匮乏,于是煽动中国参战,以便征用中国劳工。北洋政府权衡利弊得失后,与协约国议定,中国采取“以工代兵”的方式参战。根据和英法等国签订的协议,中国北洋政府允许英法俄在华招募劳工,先后30万华工远涉重洋,浴血欧陆。协约国联军总司令法国元帅福熙称赞:“华工是世界一流的劳动者,也能成为优秀的士兵,在炮火下仍然表现良好。他们可以忍受一切艰难困苦,保质保量地完成各种任务。”此后中国得以列席巴黎和会及在华盛顿会议上收回部分利权,在某种意义上不能不承认,是因为华工参战。一战后,大量华工留在俄国,几万人参加了工人赤卫队和红军,保卫苏维埃政权,内战结束后,旅居俄国的华工大部分和当地人通婚,融入了当地社会。而归国的华工则成为共产国际和俄共推动中国革命事业的火种、桥梁和纽带,为传播马列主义思想做出了重要贡献。

——摘编自杨凯《一战赴协约国华工始末及其历史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华工入欧参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华工入欧参战的影响。
2023-07-25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赤峰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在“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名言中明确地提出求同存异思想,并对求同存异思想做出了较为深刻的阐释。孔子的“和而不同”思想可以理解为:既不盲目的附和他人的意见,能提出不同的意见,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又能兼容不同的意见,不要求他人与自己简单的同一或一致。

——孙信、李健《求同存异原则湖源》

材料二   真正使求同存异原则名扬天下的是周恩来19554月在万隆会议上的即席发言。周恩来在发言中开宗明义地郑重声明,“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强调“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存异”。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提出的未同存异方针很快在与会各国代表间产生了共鸣,会议最终对议程中的各项问题达成了一致协议,制定了著名的万隆会议十项原则。周恩来将这一历经锤炼、臻于炉火纯青地步的思想方法和政治协商艺木运用到处理国际关系上,提出了“求同而不立异”“求同而存异”的警示名言,赢得了广大亚非国家朋友们甚至对手们的敬佩。

——孙信、寺健《求同存异原则溯源》

材料三   邓小平指出:世界上一系列争端都面临看用和平方式来解决还是用非和平方式来解决的问题。总得找出个办法来“新问题就得用新办法来解决”他正是用求同存异这种新方法来解决台湾、香港问题,提出了“一国两制”,他同样是用这种新办法来解决国与国之间的领土争端提出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邓小平按照求同存异这种新办法的基本要求所提出的两种具体模式:“一国两制”和“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是在当今这个充满矛盾斗争和“很多疙瘩”的世界,选择和平方式解决争议的好办法、新办法,极具中国特色。

——李元光《化“一国两制”的哲学内涵》


(1)结合材料一,解释孔子“求同存异”思想的主要内涵。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这一原则在新中国外交史上起到的作用。
(2)运用“求同存异”原则,概括指出我国在祖国统一及解决与周边国家领土问题上采取的模式,并说明这两种模式是如何体现求同存异原则的。
2023-07-25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赤峰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