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19 道试题
1 . “万里茶道”是18世纪以来亚欧大陆重要的商贸通道,也是中俄重要的文化传播、交流之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索祯十一年(1638年),俄国使臣将中国茶叶带回并献给沙皇,自此在俄国社会各阶层掀起了一股饮茶之风。随后,俄国使团和商队纷纷到北京进行茶叶贸易。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规定“一切行旅有准往来文票者,许贸易无禁”,中俄双方边境贸易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后来,因边境形势恶化,互市一度中断。1728年中俄签订《恰克图条约》,恢复了互市贸易,茶商聚集于张家口、归化(呼和浩特)、库伦(乌兰巴托),恰克图等地,“万里茶道”初步形成。此后中俄边境长期保持稳定局势;为两国贸易发展提供了条件。由于清政府不允许外商到中国内地采购茶叶,晋商依靠自身区位优势和经商传统,垄断了中俄茶叶贸易,史载:“内地商民至恰克图贸易者,强半皆山西今。”19世纪中期,茶叶占中俄贸易的比重一度高达94.9%,近代中俄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俄商获得在中国内地参与茶叶贸易的权利,晋商在中俄茶叶贸易的主导地位逐渐被俄商取代。2014年习近平主席访问蒙古国期间,提出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复兴“万里茶道”有机结合。

——摘编自张舒《清代万里茶道述论》等

   
       明清时期晋商茶叶输俄路线图
(1)根据材料,概述“万里茶道”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万里茶道”的重大意义。
2023-10-20更新 | 75次组卷 | 4卷引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朝在地方建立直属于中央的郡、县两级行政区。秦最初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以后又增至四十余郡。郡的长官是郡守,其副职是郡尉(管军事),另外还配备郡监(监郡御史)-直属于中央的御史大夫,代表中央监控地方。县级行政区划之下有乡,乡级官员有三老(掌教化)啬夫(掌赋税诉讼)游徼(掌治安)。乡以下还有亭、里的建置,亭设亭长,里设里正。皇帝的政令,通过三公九卿,直达郡、县、乡、亭、里。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二   宋代各种政区之分类

跨高层政区高层政区统县政区县级政区县以下政区
正式政区路(转运、提刑、提
举、安抚使路)
府、州、军、监县、监、寨镇、监、场
准政区财政型发运使、总领、茶马、坑冶司等辖区
监察型察访司辖区廉访区辖区
军管型宣抚司、制置司、宣谕司、都督等辖区镇抚使辖区

——据余蔚《宋代地方行政制度研究》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秦朝相比,宋朝地方行政制度的不同。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辛亥革命后的十余年间,南北对峙,府院纷争,尤其适值军阀混战,统治更迭。出于对职位不稳的忧惧,政府的官员们为财做官的思想更甚,其结果只能是官场贪污腐败愈演愈烈。到1927年,“吾国政治恶劣,强半由于官吏贪墨,贿赂公行”。有鉴于此,南京国民政府为达到维护其行政秩序的长期稳定,解决政府的吏治腐败问题,为政府选用优秀人才,全面提高政府行政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等目的,在其实现了全国统一后,试图用考试录用和有效的管理方式澄清吏治。因此,建立公务员制度必然成为其当时亟须进行的事务,正如胡汉民在国民党中央党部纪念周的报告辞中指出的那样,“至于我们今后实行总理所定的考试制度,当然是为的选拔党国的人才而考试,为的澄清全国吏制而考试,为的实现总理的三民主义而考试”,这为中国近代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和推行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

——摘编自张玲《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建立的背景》

材料二   我国特定的政治、经济与社会环境是我国公务员制度生存与发展的“土壤”,它决定着我国公务员制度的性质、发展水平和状况。我国公务员制度符合现代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规律,在管理内容上体系健全。为更好地适应现代化发展,促进自身的现代国家进程,我国借鉴了其他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和改革经验,因此我国公务员制度最初的构架设计规范性较强。

——摘编自苏立宁、江余《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变迁历程、演进特征与动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公务员制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特征。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70年7月,英国格莱斯顿内阁绕过议会,颁布文官制度改革的第二个枢密令。该枢密令规定:“一切文官制度的任命,都必须根据文官事务委员会的要求,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委员会在财政部监督下,有权独立决定被录用文官的基本条件。”枢密令也规定了不用经过考试而可以直接任命的特殊情况,一种是从事简单体力劳动的初级人员,另一种就是外交部和财政部。由于工作性质特殊,某些高级文官仍然可以不用经过考试,由内阁直接任命。枢密令还将考试细化为高等级考试和低等级考试两个等级,对于不同等级考试考查的内容和考试科目的安排是不同的。1870年,枢密令将公开竞争考试正式纳入英国文官录用系统,这标志着英国文官考试制度的正式建立。它是英国文官制度史乃至世界文官制度史的一个里程碑,具有划时代的作用。

——摘编自李华欣《英国文官考试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1870年英国第二个枢密令的基本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870年英国第二个枢密令颁布的历史意义。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摘编自《普通高中历史地图册》

材料二   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水平的大提高导致政府管理职能的膨胀,政府面临着许多新课题……“工业革命犹如经济魔棍,点化出了19世纪中叶英国政治改革的浪潮,选举与考试相配套的文官制度由此诞生了。”……资产阶级兴起之时就提出的天赋人权、人人平等、主权在民的思想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深入人心。人们开始崇尚理性,反对等级制度和封建特权,追求自由竞争和机会均等。

——摘编自鲍红信《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和清代的选官制度,并概括从汉朝至清朝前期人才选拔的变化趋势。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科举制与英国近代文官制度产生背景的不同。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元朝的疆域是前代所无法比拟的。元朝的疆域从今天的地理情况来看,横向上大致是东部沿海到今天新疆地区,纵向上从南部的沿海地区到北部的鄂霍次克海,都在元朝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之中。在广阔的边疆地区,分布着众多的边疆民族,为了巩固边防,元朝在边疆治理方面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在地方上,元朝则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岭北、辽阳、云南、湖广,甘肃等行省位于边疆地区,具体负责边疆管理事务。为迅速传递诏命和情报,元朝还建立了从首都行政中枢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实现了对边疆地区广泛而直接的管理。元朝不仅实现了对吐蕃广阔地区的管理,而且根据吐蕃宗教盛行的特点,在中央设置了管理吐蕃事务的机构——帝师和宣政院。在西南边疆设置了宣慰司都元帅府等机构进行管理,并大量任用当地土官,因俗而治,史称“土司制度”。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元朝边疆管理政策实施的意义。

材料二:中国历史上极为重视塞防,然而两次鸦片战争的接连失败让清政府感受到了来自海洋的威胁。“中国的前线不再是长城或甘肃的玉门关了,而是在广州和上海了。”古代传统王朝以一种“天朝上国”姿态,与周边国家建立了广泛的朝贡宗藩关系。但是近代以来,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殖民主义列强接踵而至,不仅侵犯中国,而且持续蚕食清王朝周边藩属国的领土。……在19世纪后半叶中国面临空前的边疆危机和民族危机的时代背景下,清朝主要采取了保藩固圉和以夷制夷等应对方略,但其均未能挽救当时中国的边疆危机。

——摘编自衣长春、黄韶海《论晚清边疆危机及应对方略》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边疆管理遇到的新问题并分析清廷难以应对边疆危机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18年,美国直接参加了协约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之后,美国政府对苏俄采取了“在各大国中间最为敌对也是最为僵硬的态度。”1932年1月28日,日本进攻上海,美日矛盾日趋尖锐。20世纪30年代中期,美国国务卿赫尔指出:“总的来看,俄国一直倾向于和平。欧亚世界正走向危险,而俄国却能够大大有助于稳定这种局面。”1933年,美国的工人、农民和美国共产党都积极行动起来,他们多次召开群众大会、进行游行示威,要求政府承认苏联。俄美关系委员会向1139家报纸征询意见,其中有833家赞成美苏关系正常化。罗斯福坚定地认为美国的主要敌手是德国,而苏联是可以争取的潜在盟友。1933年11月17日,美苏签署建交协定,美国长期拒不承认苏联的局面终告结束。1941年6月,德国发动侵苏战争后,罗斯福迅速着手向苏联提供援助。1941年年底,美国因珍珠港事件投入反法西斯战争,美苏战时同盟迅即正式形成。自此开始,罗斯福的对苏政策宗旨是维持美苏同盟,最大程度地利用苏联打击德国,同时争取消除苏联对西方国家的不信任感和潜在敌意,为战争胜利后美国主导下的大国合作体制奠定基础。

——摘编自国洪梅《美国对苏联的政策研究(1933~1941)》

材料二:二战后期,美国反对其他国家建立势力范围的自决原则与苏联在东欧的政治要求殊难相容。随后,关于德国问题的重大利益抵触和政策分歧使得美苏矛盾更加激烈。采取复兴德国西占区经济的政策,东欧和德国问题上愈演愈烈的对立与美国政府内外的反苏反共情绪和“世界领导”欲望互为因果,并且作为一个基本原因,促使斯大林改变战时旨在举国上下团结抗德的比较宽容的国内政策,重新实行高压政治和其他方面的“斯大林治国模式”。美国驻苏使馆代办凯南在1946年2月著名的“长电报”中予以综合表述和哲理提炼,并且立即被美国决策者奉为对外政策指南。其核心在于认定苏联的国家制度、意识形态和俄罗斯历史心理传统,使之追求无限的扩张,美国必须、也可以通过不妥协的对抗来遏制苏联势力扩展,同时不引起美苏战争。1955年,美苏冷战格局完全形成。

——摘编自时殷弘《美苏冷战史:机理、特征和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20~40年代美苏关系的变化,并分析美国调整对苏政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苏冷战的目的及影响。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到内外交困的晚清政府,“家国同构”“家天下”都是封建王朝中君主、民众共同认可的国家观念。梁启超引进了西方现代国家学说,他认为完整意义上的国家,应该有统一的地域、民族、政府和政治法律制度,并在各方面维持其主权的完整独立。而所谓国家思想“一曰对于一身而知有国家,二曰对于朝廷而知有国家,三曰对于外族而知有国家,四曰对于世界而知有国家”。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发展与具体革命目标的变化密切相关,在革命认识与实践中,孙中山由最初的具有排满色彩的“汉族的民族主义”主张,逐步走向“中华民族主义”的民族主张。“五四”运动爆发以后,“中华民族”和“中国”概念的进一步宣传与发展,激起每个国人的国家认同感与民族意识。在中国社会从封建国家向近代民族国家发展的过程中,辛亥革命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自此,中国开始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建设道路。

——摘编自金素端《近代中国国家和民族认同图式的历史审视》

材料二:根据现代民族国家的一般特性,中国要想成为一个具备现代形态的民族国家就必须要达到以下标准:第一,中国境内的各民族都需要对“中华民族”产生认同感,认定自己不仅仅属于某个民族(种族),而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员;第二,中国境内的各族人民要享有公民的权利,国家是属于人民的;第三,中国政府对内要享有最高的主权权威,对外要有独立的主权。这些特征的具备需要有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在中国共产党的构建过程中,要获得民族性,就需要进行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建设;要获得公民性,就需要进行民主建设;要获得主权性,就需要取得反军阀和反帝国主义斗争的胜利。在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具体实践任务是不同的,是相互盘杂的。

——摘编自承凤凤《中国共产党与现代新型民族国家构建研究(1921—194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前期中国国家民族认同出现的原因,并分析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构建现代新型民族国家的主要实践,并归纳其成功经验。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以来中国构建现代新型民族国家的历史启示。
2023-10-06更新 | 232次组卷 | 6卷引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额尔古纳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鲜卑族进入中原以前,其社会形态一直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可以说是“魏初风俗至陋”。进入中原以后,由于鲜卑贵族内部奴隶主保守势力的存在,这种封建化转化是十分缓慢的。原先迁徙式的游牧经济进入中原后逐渐弱化,封建农业的比重越来越大,但是他不可能同落后的经济制度平等相处,这两种经济所代表的阶级之间进行着激烈的斗争。北魏政权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以占少数的鲜卑族人来统治占大多数的汉人和其他民族人,尤其是以一个落后的民族来统治比他先进的民族,其间反差,势必导致民族间的隔阂。因而完成鲜卑族的封建化与处理鲜卑族和汉族之间的关系已成为当务之急。孝文帝时期的改革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发生的。

——摘编自龚荫《试论北魏封建化进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内容的相同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与孝文帝改革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礼记》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商王是最高的统治者,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有着为数众多的“臣”或“臣正”,见于卜辞和铜器铭文的官名也很多。《尚书。酒诰》曰:“越在外服,侯、甸、男、卫、邦伯;越在内服,百僚庶尹,惟亚惟服宗工。”在商的四周,分布着许多的小国,有的则穿插于商国境之内,不过多数的方国比较弱小,它们臣服于商,但各诸侯国、方国的管理,不是由商王任免的,有些方国后来也渐渐为商所吞灭。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上、下册)》

材料二《左传》昭公七年曰:“人有十等……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昭公二十八年曰:“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周人这种新创的统治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周代王权的地位,此时的周王“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俨然是天下之共主了。

——摘编自王家范《大学中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代新创的统治方式的名称及其作用。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