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804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世纪上半叶,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各国人民饱受战争之苦。20世纪下半叶,国际形势发展的主要态势是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与此同时,整个世界也发生了深刻变化。

材料一:从经济角度看,美国不再是世界头号强国,世界也不再仅有两个超级大国。……这意味着,与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所处的地位相比,美国面临着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挑战。在即将到来的世界中,美国将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占支配地位了。

——摘译自《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1971年7月6日)英文版

材料二:总的来说,20世纪中期以来,资本主义的发展虽波澜起伏却相对平稳。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政治、社会诸方面大胆改革、积极调整,通过制度创新开发资本主义的潜力,是其化险为夷更直接的依托。通过改革激发活力化解危机成为资本主义的固定程序和救治“良方”,但改革触及的是统治的手段和方法,而资本主义的本质属性、基本矛盾、维护资本利润和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的根本目标依然如故。

——摘编自徐蓝主编《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

根据材料一或二的提示,任选一个角度,结合20世纪下半叶世界发生的深刻变化,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短文。(要求:标题明确,立论正确,史论结合,史实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2024-05-29更新 | 248次组卷 | 5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十堰市高三下学期4月调研考试(二模)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2 . 【翻译的历史】

材料   东汉至唐宋期间,翻译的著作以佛经为主。从汉代开始,印度的佛教文化开始大规模传入中国。翻译家们在翻译佛经的过程中,借助西方外来语创造了“唯心”“彼岸”“刹那”“姻缘”等全新的词汇。贞观三年(公元629年),玄奘去印度求经,17年后回国,带回佛经657部。玄奘主持了更大规模的译场,用19年时间译经751335卷。此外,他还把老子著作的一部分译成梵语,是第一个把汉语著作介绍到国外去的中国人。

明末清初,欧洲传教士来到中国。明末徐光启与传教士利玛窦主持翻译的《几何原本》《测量法义》等著作掀起了译书的高潮。徐光启在《几何原本》中引入了西方几何学概念中的“点、线、面、直角、曲线”等专有名词,将中国古代传统数学理论与几何学相融合。徐光启与传教士熊三拔合译《泰西水法》,介绍了西方农耕、种植业技巧。传教士邓玉涵编译《泰西人身说概》和罗雅各编译《人身图说》,将西方先进的人身解剖学引入中国。

1842年,魏源编成《海国图志》,指出“然则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始;欲悉夷情,必先立译馆翻夷书始”,提出开设外语翻译学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以及与列强交涉的语言障碍,再一次促使清廷官员重视翻译人才的培养。1862年,京师同文馆创立。中国近代翻译家翻译了许多西方知名的政治思想和文学著作。严复根据英国哲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而翻译了《天演论》:林纾翻译了《巴黎茶花女遗事》。一些介绍西方历史、法律的著作,诸如《万国公法》《公法千章》《西洋史撮》等开始出现。

——摘编自欧阳丁《从中国翻译史看中国译者地位的变迁》

从上述材料中提取相关论点,运用中外史实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清楚,史论结合)
2024-05-25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新高考协作体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3 . 【二战后的国际组织】

20世纪以来,国际组织的数量不断增加,到21世纪初已超过5.8万个,其中既有以政治和国际安全为中心的综合性国际组织,也有地区性的国际组织,还出现了各种专门业务性的国际合作机构。

——摘编自《国际组织年鉴》

根据材料,提取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国际组织的信息,自拟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4 . [“改革开放”概念的演变]

材料   “改革开放”已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一个政治符号,既是中国发展的历史记忆,又是当代中国发展的重要象征。

1978年10月10日,邓小平会见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新闻代表团时正式提到“实行开放政策”这一概念。

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指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1980年12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到“实行各项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政策”,这是“改革”与“开放”概念最早并列在一起。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正式确立了“坚持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的政策”。

1984年2月,邓小平视察厦门时指出,“改革开放后,侨务工作很重要”。这是党的文献中最早完整提出“改革开放”的表述。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进一步贯彻执行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方针”,这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重要表述。

1987年11月,党的十三大提出“坚持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的新发展”,标志着“改革开放”概念的形成。

1993年12月,江泽民在毛泽东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指出,“实行改革开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鲜明的特点……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发展命运的大政策,是一个伟大的试验”。

——摘编自胡国胜《中国共产党“改革开放”概念的历史演变与话语建构》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提取论点并展开论述。(要求:论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2024-05-22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T8联盟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压轴(二)历史试题
5 . 【文明交流与社会进步】

材料   下表为人类文明交流的部分史料

区域时间史料
非洲前13世纪埃及雕刻中出现赫梯战车形象
欧洲前5—前1世纪塞浦路斯、撤丁岛和马赛出现许多用腓尼基字母书写的碑文
亚洲646年日本颁布《改新之诏》,全面学习“法式备定”的唐代制度
亚洲771年阿拉伯天文学著作《信德欣德》运用了大量的印度数字
美洲15世纪哥伦布给国王的信中提到“携带有种马、母马、骡子和其他的禽类,大麦和各种果树等”运往美洲
欧洲1750年普鲁士政府法令规定“所有王公贵族和庶民百姓要充分理解种植马铃薯的益处,并把马铃薯作为今春主要食物。”
亚洲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践行主权在民、三权分立等原则
请以“文明的交流与进步”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标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2024-05-18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宜荆荆随恩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联考历史试题
6 . 【改革与革命】

在社会历史进程中,革命与改革具有决定性意义。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确定了社会革命与改革的辩证关系,赋予了它们各自科学的理论内涵。革命,是社会进步的特殊形式。任何类型的社会革命,都能直接地解放生产力,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社会革命只有在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转变的关节,点上才发生,是有特定的历史条件的。改革,是社会进步的普遍形式。社会改革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转轨换型,另一种是社会制度的自我完备,具有革命性意义的除旧布新。

——摘编自张艳国《革命进程》

阅读材料,任选角度,提出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024-05-16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三模)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所示为现代世界航天科技发展的若干史实。

时间

史实

20世纪 40年代

德国为轰炸英国制造出 V2火箭。德国战败后,其火箭技术成为美苏航天技术的直接来源

20世纪50年代

苏联于 1957 年发射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卫星,人类进入“太空时代”。美国为扭转太空竞赛的不利局面,制定了“阿波罗计划”,决心登上月球

20世纪60年代

苏联于 1963 年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将加加林送入太空。美国则于 1969 年成功登月,阿波罗计划获得成功。与此同时,卫星被用于军事侦察、气象探测和通信等方面。法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

20世纪70-80年代

美苏竞争激烈,苏联大力发展空间站,美国则发展航天飞机,客观上为太空科学实验的进行提供了条件。美国一些航天技术逐渐普及为民用。日本和中国也发射了自己的卫星

20世纪90年代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和美国在航天领域的投入大大减少。美国的商用、民用航天技术则继续发展

21世纪初

各国对航天事业都比较关注,并开展国际合作,建成国际空间站。中国实现载人航天,并在空间站和探月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航天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和生活的各个领域
提取材料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世界现代史的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2024-05-13更新 | 117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十堰市高三下学期4月调研考试(二模)历史试题
8 . 【历史发展的阶段性】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既具有连续性特征,但它同时又在阶段性演进中向更高一级提升;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是辩证统一的。20世纪70年代是世界及中国历史发展和演变的重要阶段。

材料

时间20世纪70年代中外重大事件
1970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日本卫星试射成功;美国制成计算机微处理器;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发表《卢萨卡宣言》,着重批评美国和苏联的霸权主义;美国总统尼克松提出世界存在美、苏、欧、日、中五大权力中心
1971联合国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合法权利;美国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
1972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中日邦交正常化;美日签订新的“自愿限制出口”协议
1973石油输出国组织收回石油标价权导致石油涨价,引发西方经济危机和“滞胀”;西方“福利国家”受挫,各国减少经济干预;法国总统蓬皮奥在西欧首脑会议上强调欧洲应“用一个声音说话”;英国放弃英美特殊关系并加入欧共体;美国结束越南战争
1974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的理论:美、苏是第一世界;日本、欧洲、加拿大是第二世界;亚洲除日本,整个非洲、拉丁美洲是第三世界。印度核试爆成功
1975苏联经济进入停滞时期;美国与海湾国家协议用美元进行石油结算
1976中共中央宣布文化大革命结束;美元固定汇率制被浮动汇率制取代
1977中国恢复高考;中国的国民经济由长期停滞开始上升
1978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
1979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访问美国;中国大陆宣布对台和平统一方针;苏联出兵阿富汗;美国加强对苏遏制

——根据李植枬《20世纪世界史》等整理

从表中提取相关信息,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就20世纪70年代“历史发展的阶段性”自拟论题,从整体世界或具体国家以及政治阵营任一角度进行阐释。(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2024-05-13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高中名校联盟高三下学期第四次联合测评(三模)历史试卷
9 . [何以“中国”]

冯天瑜先生在《“中国”:地理—政治—文化概念交会》中指出,从古代的“城中”义到“天下中心”义,近代演为与世界列邦并存的民族国家之名,而其“文化中心”义则贯穿古今。这给我们理解“中国”提供了深刻的视角。

请以“‘中国’的演绎”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标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文明的传承与创新]

材料 重视文明的传承与创新,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动力之源。文明永续发展,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顺应时势,推陈出新。世界文明历史揭示了一个规律:任何一种文明都要与时偕行,不断吸纳时代精华。充分挖掘各国历史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动各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我们就能激活文明进步的源头活水,不断创造出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的文明成果。

——摘编自新华网 《理想合肥·举旗帜》

请围绕“传承与创新”这一主题,结合所学历史知识, 自拟标题,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