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54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列书目为西方历史学者艾瑞克·霍布斯鲍姆重要的代表作,已翻译成40多种语言,累计销量突破500万册,成为全球持续热销的历史著作。

书目反映了一位学者对18至20世纪世界历史的认识。选择某一书目或者自拟一个书目,并运用世界史具体史实,予以论述。(要求:主题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今日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北八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15世纪到20世纪40年代,国际贸易不断发展演变,其阶段特征如表所示。

1518世纪中叶真正意义上的“世界贸易”开始。西班牙、葡萄牙和荷兰在国际贸易中先后居于优势地位
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中叶机织品成为这一时期国际贸易中最主要的工业制造品;大宗工业原料成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的主要出口产品。英国在国际贸易中居于优势地位
19世纪末至一战前国际贸易仍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垄断组织开始对国际贸易产生重要影响。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经济整体,并形成了一个以西欧、北美国家、日本生产和出口制成品,其余国家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并进口制成品的国际分工和世界贸易格局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世界贸易额锐减并停滞不前。在制成品贸易中,机械产品和武器产品贸易所占比重迅速增加,在初级产品贸易中,矿产品和石油所占比重迅速提高。世界贸易中,欧洲的重要性降低,美国的地位上升很快

——摘编自海闻《国际贸易》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任一阶段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表达清晰。)
昨日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辽宁省沈阳市第二中学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祖国-母亲”是民族国家建构和爱国主义教育中最为常见的话语象征,它塑造了公民的国家认同。下表是“祖国-母亲”这一隐喻在中国近现代产生与发展的过程。

喻象典型代表
“弱者的母亲”1925年闻一多《七子之歌》:“祖国母亲”丢失了孩子,是“骨肉分离”的受难者。
“受辱的母亲”1937年胡风《为祖国而歌》:“侮辱”“苦难”“眼泪”“呻吟”“蹂躏”“屈辱”等都是那一时期“祖国母亲”隐喻的关键词。
“新生的母亲”1959年巴金《我们伟大的祖国》:“这十年来我们创造了多少移山倒海的奇迹!……做儿女的并没有辜负这位返老还童的母亲,我们伟大的祖国也为了儿女们的幸福一直不停地向前飞奔。”
“强大的母亲”,且隐喻“日常化”1981年张鸿西《祖国,慈祥的母亲》:“亲爱的祖国,慈祥的母亲,长江黄河欢腾着,欢腾着深情,我们对您的深情。”

——摘编自潘祥辉《“祖国母亲”:一种政治隐喻的传播及溯源》

阅读材料,从中提取相关信息,拟定一个论点并加以阐释。(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昨日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2024届高考预测历史试题
4 . 人类文明发展史,就是一部多元文明共生并进的历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千百年来,来自不同自然环境、拥有不同历史记忆的族群,在独特的实践中形成了自身特有的文化属性。拥有相似文化信仰的群落,以文化认同的方式建构起对文明的归属,塑造了文明下的鲜明身份。不同的语言思维、文化信仰、传统习俗汇聚交织,塑造了多彩缤纷、熠熠生辉的文明篇章。

——摘编自李远《以深化交流互鉴开创全球文明发展新时代》

材料二   西部亚洲、中部亚洲在东方与西方文化交流事业中一直扮演着“桥梁”的角色。这些“桥梁”不仅传送东方文明到西方,而且也传送西方文明到东方;同时“桥梁”自身独特的文化对东西方文明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下图所示:

(注:古典文明指古希腊、古罗马文明)

——摘编自陈恒《文明的汇聚与传播——古代世界文明之交流》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世界古代史相关知识,提炼一个观点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层次清楚)
昨日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常德市沅澧共同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024·河北·模拟预测
论述题 | 较难(0.4) |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反映了古代雅典、古代中国建筑的相关情况。

古代雅典雅典广场位于雅典卫城的西侧。雅典广场是市民生活的中心,除了日常经济生活以外,还是思想以及艺术交流的场所。雅典广场由一系列的建筑和室外空间共同构成,其中包括神庙、议会、法庭、工商交易设施、音乐厅以及图书馆等
古代中国《周礼·考工记》对各种城邑的形式、数量、规模和布局等都有一套完整的规定。一般都城有三道城墙:宫城、皇城、外城(郭)。
明清紫禁城严格地按“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帝都营建原则建造。北京故宫(占地72公顷)中,有一条2000米长的内河,20座桥涵,分布着宫、殿、楼、阁、亭、榭、厅、堂、廊、厦、门、庑,起伏错落,疏密有致,体现了传统宫殿建筑艺术的壮丽和雄伟
某学者认为,一种建筑风格的形成必然有其深刻的历史和社会根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学者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昨日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河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押题(三)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18年,钱玄同的《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发表在《新青年》上。文中指出汉字在学与用上诸多缺陷,并说汉字为“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记号”。他主张先废除汉字。陈独秀赞同其废除汉字改用罗马字母的方案。鲁迅认为人类未来最终会使用同一种共同语言,当前文字简化与拼音化是为之后世界语的使用提供基础与准备。他的《阿Q正传》中主人公的命名上出现字母的使用,是对汉字拼音化的一种回应。然而,作家巴金在他的《病中集·汉字改革》一文中指出:“我年轻的时候思想偏激,曾经主张烧毁所有的线装书,今天回想起来实在可笑。”如果汉字走向拼音化,“这样我们连李白、杜甫也要丢掉了。”这种充满历史感的对民族文化的深刻理解,值得我们深思。

——摘编自刘婷《时代的神智—汉字形与意的思辨》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汉字拼音化所引发的争议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昨日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A佳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三模)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华文明和阿拉伯文明同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古老文明,分别对东亚、西亚的历史和文化发挥了关键性的塑造作用,也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两大文明还通过陆、海丝绸之路等途径的互动,在对方的文化中留下了印记。

——摘自韩誉《文明的互鉴》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表述成文;论述充分,史实准确。)
昨日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合肥市第八中学高三下学期最后一卷历史试题
8 . 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由于各种文明要素在时间和地域上的分布不均,产生了具有明显区别的各种文明。请任选某一历史时期的两个文明(国家或地区),在地图上用①和②标示其位置,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两者之间的联系。(要求:明确列出所选文明;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昨日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保温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在中国古代是极其重要的事项,祭祀典礼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国传统的祭祀有祭天地、祭圣贤、祭先祖等。如表所示为有关中国祭祀活动的图片及介绍。

图片介绍

北京天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场所。中国古代有“冬至日,祭天于地上之园丘”的制度,被后来中国历朝历代帝王所奉行,祭天成为统治者的专有权力

孔庙又称文庙,是纪念中国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庙建筑,传统的中国城市都有文庙,其中南京夫子庙、曲阜孔庙、北京孔庙和吉林文庙并称为中国四大文庙

黄帝被称为中华人文初祖,清明节祭祀黄帝包含着华夏儿女报本返始、慎终追远和民族认同的深刻意涵

宗祠是供奉与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产生于周代,在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倡导 下逐渐普及化。明清社会宗族及宗祠在凝集社会力量、维持社会秩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围绕“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提取表中一幅或多幅图片信息,自拟论题,并展开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昨日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四会市四会中学、封开县广信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民族国家的建构]

材料:西方现代民族国家,多半是先有国民权利平等意识的觉醒,后有人民主权的制度设计与鼓吹,再经过或急或缓的民权革命,才建立起来的。而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新兴知识分子,所面对的国内外形势已大不同于1718世纪西方民族国家先后生成之时。因此,当时开始广泛兴起并对东方民族产生刺激的,已经不再是民主主义,而是反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民族主义。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观点并进行探究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说明合理)
昨日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十堰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联合测评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