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航路的开辟既有客观上历史发展的必然,又有人为的主观因素。具体地来讲,这是当时西欧社会变革的必然结果,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商品货币经济的客观要求,是人文主义精神的实际体现;同时,也是西欧王室贵族、新兴资产阶级为了寻求财富,扩大贸易范围所付出的“艰辛努力”。而作为西欧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哥伦布所进行的西航之举,也同样是主客观两个方面作用的结果。当时人们财富观念的变化、追求知识的风气、葡萄牙人探险所获得的名利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哥伦布,而且成为驱使他西航的动力;哥伦布自身所具备的丰富的航海经验,从书本中学得的天文地理知识以及他推测出的大西洋宽度坚定了他西航成功的信心。

——摘编自杨凤霞《新航路开辟成因浅析》

材料二: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广阔的活动场所。由于贸易范围的扩大,美洲的烟草、可可,中国的茶叶开始在欧洲市场上出现,欧洲人以前很少食用的大米、白糖也都成了输入欧洲市场的重要商品;欧洲面对着扩大了几十倍的贸易市场,原有的生产速度赶不上世界市场的需求,这就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美洲和东印度航路的发现扩大了交往,从而工场手工业和整个生产的发展有了巨大高涨。”

——摘编自刘景珍傅利华《试论新航路开辟殖民掠夺与近代欧洲初期社会经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从主客观两方面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航路开辟对欧洲产生的主要影响。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1世纪欧洲城市开始兴起后,其本质发生着从封建附庸向封建对立物的转变。中世纪城市也成为孕育欧洲文明新因素的摇篮。中世纪城市培育和发展了新的政治文明因素,如共同体观念和自治意识、自由和平等观念、民主和法治精神,孕育了市民阶级这一新的社会力量,并预构了近代国家的政治形式。在经济上,中世纪城市培育了新的经济理念,孕育出现代会计制度、现代金融制度和现代公司制度,尤其是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促使欧洲文明在16世纪凝聚成型。

——刘景华《中世纪城市与欧洲文明成型》

材料二   15-16世纪以英国和荷兰为代表的西欧国家开始社会转型,并于19世纪中叶以后依次完成了工业化,缘由是多方面的,主要是西欧在这二、三百年的转型时期,逐步形成与发展了三个社会机制,即社会财富积累机制、产品与要素市场的流通机制、经济活动的法律保障机制。流通机制的形成取决于剩余产品的增加和社会财富的有效积累,社会对富的有效积累又依赖于法律保障机制,而以潜在的个人权利为核心的主体权利观念的形成及实践则是法律保障机制的基础和前提。

——摘编自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世纪城市成为“孕育欧洲文明新因素的摇篮”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英国是如何通过“三个社会机制”完成向工业文明社会转型的。
3 . 人口迁徙会对人类经济、文化变迁产生巨大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业化与人口增长极大地促进了移民与城市化。在工业社会中,移民从乡村涌入工业中心寻找工作。工业化的英国领导了世界城市化的浪潮。1800年,大约五分之一的英国人口居住在城镇,城镇规模在大约1万多人。而接下来的一个世纪中,庞大的乡村社会被城市化了。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材料二   近代列强对廉价劳动力的需求以及东南沿海的人口压力。使东南沿海地区劳工出国成为海外移民的主要形式,这一迁移的过程持续、分布广泛。迁入东南亚、美洲等地的华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劳动,也充当矿工。中国移民对迁入国在经济、文化、政治和社会诸方面的贡献和影响,已为举世公认。

——摘编自葛剑雄《简明中国移民史》

材料三   作为一个移民国家,美国的民族多样性可以说是与生俱存的。来自不同民族国家的移民踏上北美大陆后,便带来了各种不同的语言、习俗、宗教信仰和组织结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美国化运动造成了民族关系的紧张,暴露出强迫同化的低效性和反民主性。美国化运动的不成功结局促使一些知识分子认真反思民族关系,文化多元主义应运而生,……少数民族集团把盎格鲁撒克逊(日耳曼人的一支)新教徒集团视作民族群体之一,而不是必须归从的主流或主体民族,自己民族文化也是美国文化的有机部分;把美国视为一个开放社会,人们有权利寻求与民族祖先国家的交流。

——摘编自高鉴国《试论美国民族多样性和文化多元主义》


(1)概括材料一中“移民”的流动方向,并结合所学简述其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近代中国东南沿海华工出国的原因,试举两例说明华工对美洲开发作出的贡献。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美国移民社会的主要特征。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实际上,英国率先发生工业革命是英国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结果。同时它也和欧洲其他国家的影响有关,反过来,它又促使欧美一些其他国家也先后走向了工业化的道路。英国的传统羊毛手工工场受到旧的传统、老的行会行规等限制,阻碍了新技术的发展,相较之下,新的工业部门棉纺织业更适合率先采用机器生产。英国90%以上的机器都是英国人自己发明制造的,而汽船、净棉机等美国的发明也很快被引进来。随着机器的大量投入使用,以机器为主体的工厂制度得到确立,与之相关的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也发展起来。随着生产力的进步,经常在饥寒交迫中忍受煎熬的人民开始看到了苦难尽头的曙光。但是,英国的工业革命与政治革命交织,引发社会阶级关系的剧烈变动的同时,也使得社会日益分裂、贫富悬殊、物欲横流等问题出现,在闪闪发光的金钱面前,一切都黯然失色。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

材料二   英国工人运动一直是以手工业工人为主力军,随着大工业的起步,直到宪章运动后期,这一状况才发生改变。1811年,英国卢德运动开始形成高潮,其工人斗争起源于经济目的,他们的破坏行为不受任何系统理论思想的指导,完全是对机器大生产的下意识反抗,且是一种分散的个人行为。1832年议会改革后,各工业团体成立“全国各行业总工会”,成为与国家议会并存的“产业议院”,之后英国工人阶级的大规模发动——宪章运动开始了。宪章运动中人民宪章六原则——男性普选、平均选区等,所具有的鲜明的政治色彩不言自明。而到了19世纪后半叶,一系列工人阶级的组织和政党建立起来,在科学社会主义等崭新思想理论的影响下,英国工人运动展现出新的面貌。

——摘编自郭春生《试论近代欧洲工人运动特点的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英国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其对英国社会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英国工人运动的变化。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耕文明由于比较发达的社会分工、相对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复杂的社会组织和管理系统,出现了不断对外扩展的潜能……由于尼罗河南部高山深谷的阻隔,古代埃及文明主要向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扩展,埃及新王国时期,势力曾达到两河流域,并与西亚地区的大国争霸。西亚文明从两河流域南部向周边地区扩张……,亚述不仅统一了整个两河流域和小亚细亚的一部分……。

——颜海英《农业文明时代》

材料二   公元1500年前后,世界各大洲结束了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开始汇合交融。从那时候开始,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三   


就某一方面条件,或某些条件来说,在欧洲大陆也有比英国更好的国家——如荷兰和法国,但是没有哪个国家具有英国这样好的综合条件。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促使古代世界农耕文明范围和影响不断扩展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分析该历史事件带来的影响。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工业革命”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加以论证。(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论证条理清晰,史论结合)。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直到其能量被应用到运输业后,蒸汽引擎才对商业世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英国北部,也就是新兴工业革命的中心地区,首先响起了蒸汽机车的轰鸣声。刚开始时,机车的烟雾和汽笛声惊到了很多人,也吓坏了在路边劳作和在附近草场吃草的马儿。虽然他们被蒸汽和煤烟弄得基本上什么都没看到,但是机车的速度和动力还是让第一批乘客惊诧不已。

——摘编自【美】威廉·麦克尼尔《世界简史》

材料二   在机器大生产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条件下,空想社会主义在19世纪初进入了发展阶段。以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英国的欧文为代表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观察从而对资本主义贫富分化等弊端进行了辛辣的批判,对社会主义进行了畅想,对劳动阶级持以同情和怜悯。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经济危机的发生,当资本主义的矛盾已经充分暴露,无产阶级已经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工人运动开始轰轰烈烈发展起来的时候,空想社会主义就沦为了一种反动的力量,科学社会主义也就走向了历史的舞台。

——摘编自牛先锋《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历史汲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蒸汽引擎对欧洲社会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工业革命对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作用。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元素用途
铁可用于制作农具和兵器;纯铁可用于制造发电机和电动机的铁芯;钢铁可以制造机器和使用于建筑行业
富含有机硅酸盐的黏土可以制造陶器或瓷器;硅晶体是制造太阳能电池板和各类芯片的必须材料
提供宝贵的能量来源(煤炭和石油);古代中国已使用煤作为燃料

——摘编自孙亚飞《元素与人类文明》


文明进步的过程,其实就是人类更好地使用不同元素的过程。选取材料中任意一种元素,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观点加以解释。(要求:至少列举两个史实,史论结合)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17世纪的大航海时代的世界是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世界。西欧和日本商人用白银购买中国的生丝与丝织品、瓷器、茶叶、蔗糖,西欧商人把东南亚香料等产品输往中国,这成为当时东亚乃至世界主要国际贸易模式。由于中国“银荒”,福建海商携中国商品蜂拥至马尼拉,交换墨西哥白银。基督教以澳门等地为据点,形成网状基督教文化圈,引入西方商贸习惯、通用语言、技术知识等。对于明朝来说,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西方强权威胁着中国的国家安全,开始动摇中华朝贡体系为基础的东亚国际秩序。晚明(16世纪下半叶至17世纪中叶)中国所遇到的危机并非偶然,而是世界史“17世纪总危机”的一部分。

——摘编自李伯重《火枪与账簿: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东亚世界》

材料二   葡萄牙人获得澳门贸易许可后,澳门的转口贸易把中国卷入全球贸易网络之中,使中国经济首次面对全球经济的新格局,晚明历史大变局的帷幕慢慢揭开。西班牙人的东来,大大拓展了历史大变局的深度与广度。稍后来到远东的荷兰人,建立了统一的“联合东印度公司”。西欧列强及其殖民地无法用香料等初级产品与中国工艺精良的高级商品在贸易上达成平衡,必须支付巨额白银货币,西方学者将其概括为“丝—银”对流。巨额白银资本的流入,刺激了太湖流域及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蓬勃发展,市场机制日益完备。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导致“晚明历史大变局”出现的重要原因并概括这一变局的突出表现。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针对“晚明历史大变局”这一历史现象简单谈谈你的认识。
9 . 棉花及棉布生产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源于古印度的棉花在公元前2-1世纪进入今中国疆域,但一开始还是停留在西北与西南两个方位。在很长时期内,棉花这个物种并没有进入内地,到了隋、唐,棉布虽然还依赖外部输入,但已为更多的人所知,成为很多诗文的歌咏对象。宋元时期棉花已在内地安家落户,甚至还能够总结植棉的经验。国家层面也开始设立有司征收棉花以充赋税。明初,国家更是立法要求广泛植棉。棉花替代麻布等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是我国农业发展史和人民生活史上的一大变革。

——摘编自李麦广《棉花传入与中国人口增长》

材料二   明清两代,中国每年生产约6亿四棉布,商品值近1亿两白银,其中超过半数是作为商品生产和销售的,总产量是英国工业革命早期的6倍。在近代相当长的历史中,中国棉布一直是国际市场上的重要商品,极受英国商人和美国商人的欢迎。东印度公司最初从南京附近采购的“紫花布”只有2万匹,很快就增加到20万。这些精美结实的“中国土布”被出口到日本、东南亚、欧洲和美洲等地。这些棉布绝大部分是由一家一户的农村家庭完成的,如此庞大的交易量也是乡村对乡村的交易,并没有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

——摘编自晓婷《棉花的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棉花作物在古代中国影响力逐步扩大的原因,并说明棉花的引入对中国是“大变革”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时期中国土布生产的特点,并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对中国土布生产没有向工业化方向发展的原因进行说明。
10 . 以海洋的视角看世界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帝国的海—地中海

材料一   2世纪的演说家阿利斯提德对罗马城的描绘是

地中海周边是遥远而宽广的大陆,它们将无尽的商品流向你处。……人们可以看到来自印度的众多产品,还可以看到来自阿拉伯-费尼克斯的商品,巴比伦的服装以及蛮族国家的奢侈品。……所有的货物,所有现存的和曾经存在的东西,贸易、航海、农业、金属加工,任何曾经创造出来或生长出来的东西,都在这里汇合。

——选自《中外历史纲要(下)教师用书》

(二)欧洲的海—大西洋

材料二   1492年,哥伦布发现了横跨大西洋的航路,大西洋的开发进入飞跃式发展阶段。之后,经由非洲大陆最南端的好望角和美洲大陆南端的麦哲伦海峡的航线开辟,占据了70%的地表面积的广阔海域被连接起来。将大西洋海域作为“自己的海洋”,积极进行商业开发的西班牙、荷兰和英国征服了美洲大陆的各文明,开始进行大规模的移民活动,经营种植园,开发银矿,获取了大量经济资源……大西洋商业的开发,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契机。

——摘编自宫崎正胜《简明世界经济史》

(三)“二十一世纪的海”

材料三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就是要构建立足东南亚、联通南亚、辐射中东等地区的经贸和航运战略合作带。为实现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区域大合作,应“采取更多务实举措,让发展更加均衡、增长更可持续、机会更加平等、社会更加包容”,“在开放包容的基础上交融互鉴,在良性竞争的同时互利合作,共同构建亚太命运共同体”。

——摘编自葛剑雄等《改变世界经济地理的“一带一路”》


(1)根据材料一,概括罗马城在当时的地位。并结合所学,分析形成这一地位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最早“经由非洲大陆最南端的好望角”到达东方的航海家,概括欧洲将大西洋作为“自己的海”开发美洲的表现。简述新航路开辟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的契机。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发展“二十一世纪海”的中国方案和构建的原则。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