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百家争鸣”的背景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6 道试题
1 . 有人评价百家争鸣:“周朝后期……正是这一时期的政治混乱才迫使那些思想者不断反思社会的本质以及人们在社会中所应该承担的角色。”由此可见
A.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开始出现
B.诸子百家的主张一致
C.社会变革推动“百家争鸣”产生
D.诸子都认同民本思想
2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现在春天来了嘛,一百种花都让它开放,不要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这就叫百花齐放。又说:百家争鸣是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代,二千年前那个时候,有许多学说,大家自由争论,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

——1956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七次会议上的讲话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个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
(2)秦汉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结束过程中的两个重大事件是什么?新中国“百花齐放”局面遭遇寒流主要是在什么时期?
(3)由此你能得出什么认识?
2018-01-22更新 | 50次组卷 | 3卷引用:岳麓历史高二必修三第六单元第29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同步练习
3 . 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兼儒墨,合名法”而编撰成《吕氏春秋》,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一统后的意识形态。该书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思想界
A.缺乏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思想
B.儒家与墨家的思想大行其道
C.寻求新的治世之道成为共识
D.出现了各家学说融合的趋势
2018-01-03更新 | 568次组卷 | 20卷引用:江苏省淮安市马坝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4 .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重要转型时期,社会的转变促成了这一时代的“百家争鸣,群花怒放”。这一时期“社会的转变”的表现是
①分封制崩溃,井田制瓦解
②各种政治力量异常活跃
③各种思想交相辉映
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018-01-01更新 | 120次组卷 | 27卷引用:2012-2013学年江苏省苏州五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5 . 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其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具备忠信、克己、礼让、仁恕等美德,还具有经世济民的情怀。孔子大力倡导君子之道,反映了当时
A.士阶层的思想品格和政治要求
B.礼崩乐坏、社会动荡不安的现实
C.儒家重建社会秩序的政治主张
D.思想家对理想人格的共同追求
2017-12-26更新 | 789次组卷 | 25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学分认定测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哈佛大学教授,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主要内容包括“出版前言、中国概况、文明的诞生、中国哲学思想的黄金时代、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中国、帝国的再生……”其中“中国哲学思想的黄金时代”是
A.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C.唐代的崇儒尚佛
D.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的活跃
8 .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我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基础。
2017-10-26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伍佑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必修卷)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材料二   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独尊儒术后,官吏主要出自儒生,儒家逐步发展,成为此后二千年间统治人民的封建正统思想。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上册)

材料三   理学,亦称为新儒学,又称为“道学”或“宋学”。所以称为理学,是因为两宋诸子所创建的思想体系以“理”为宇宙最高本体,以“理”为哲学思辨结构的最高范畴;所以称为新儒学,是因为理学虽以儒家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但其张扬的孔孟传统已在融合佛、道思想精粹中被加以改造,具有一种焕然一新的面貌。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材料四   明清时期„„面对理学的渐趋没落,一部分士大夫转而寻求新的思想理论,对程、朱理学提出了挑战,陆续出现了许多进步思想家,成为反理学的先驱。„„他们倡扬民族气节,批判君主专制,反对空谈性理,向封建制度和宋明理学发起猛烈的攻击,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启蒙思想的早期民主主义思想。

——《中国通史教程·古代卷》


(1)依据材料一,归纳“百家争鸣”出现的重要意义。
(2)材料二中的核心主张对于西汉王朝统治有何意义?
(3)依据材料三分析,“理学”是新儒学的主要理由是什么。
(4)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进步思想家的主要主张。
17-18高二上·江苏南通·阶段练习

10 . 人从哪儿来,又到哪儿去?人性是善,还是恶?人是神的创造物,还是自然和社会的产物?自古以来,东西方的很多哲人不断思考对人的认识问题,争论也不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孟轲《孟子·告子上》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荀况《荀子·性恶》

夫民之性,恶劳而乐佚。佚则荒,荒则不治,不治则乱,而赏刑不行于天下者必塞。

——《韩非子·心度》

材料二因为我们还不知道美德的本性和性质,我们也必须在一个假设之下来问美德是否由教育而来的问题,就像这样:如果美德是属于这样一类心灵的善,它是否应该由教育而来?让我们假设第一个假设是知识或不是知识——在这种情形之下,它是由教育来的或不是由教育来的?……但美德是否由教育而来的呢?或毋宁说,是否每一个人都能看到只有知识是由教育而来的呢?

——苏格拉底

材料三天主教会极端蔑视人性,认为人生下来就是有罪的(原罪说),肮脏的,下贱的。人的一生就是为赎罪而活着,除此以外没有任何意义。人性受到极大的压抑,人甚至是没有资格被表现的。在中世纪,艺术是被用来歌颂神的。

——摘编自中学学科网

人只要有信仰,无须任何中介人或代表者,就可获得上帝救赎的恩典,信仰使得人与上帝面对面,“没有任何受造之物居于其间”,人只要有信仰,无须外在的律法和戒律的约束、无须善功和赎罪,就可得到基督的公义和永恒的生命,信仰使人摆脱了一切外在的束缚。

——摘编自李平晔《马丁·路德与宗教改革》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孟子、荀子、韩非子在人性论方面的观点。根据各自的人性论观点,他们对统治者分别提出了怎样的建议?

(2)基于对材料二所述问题的思考,苏格拉底提出了哪些思想主张?他对哲学发展的突出贡献是什么?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在人灵魂得救的问题上,16世纪初时天主教会和路德的观点有何不同。

2017-10-13更新 | 136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如皋市2017~2018学年度高二年级第一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一)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