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93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审时度势之妙在择时捉机。权衡时机,尤当精察,毫厘必较,成败由此。择时之妙,如逐如竞,如捕如捉。待时而动,动不妄举。动静,迟速,轻重,繁简,必以时定。此一时非彼一时也。待时蓄势,备而待发,则静如泰山,得进则发如疾电,时不我待,稍纵即失。疏于此而欲其功,无异缘木求鱼也

(节选自《计然篇》,有删改)

材料二:

计然者,蔡丘濮上人,姓辛氏,名文子。其先,晋国亡公子也,博学无所不通。为人有内无外,形状似不及人,少而明,学阴阳,见微而知着。其行浩浩,其志泛泛,不肯自显诸侯,阴所利者七国,天下莫知,故称曰计然。时遨游海泽,号曰“渔父”。尝南游越,范蠡师事之。范蠡请见越王,计然曰:“越王为人鸟喙,不可与同利也。”范蠡知其贤,卑身事之,请受道。

昔者,越王勾践既得反国,欲阴图吴,乃召计然而问焉,曰:“吾欲伐吴,恐弗能取!吾闻先生明于时交察于道理恐动而无功故问其道。”计然对曰:“兴师者必先蓄积食、钱、布帛,不先蓄积,士卒数饥,饥则易伤。重迟不可战,战则耳目不聪明,耳不能听,视不能见,兵不能使;退之不能解,进之不能行。饥馑不可以动,神气去而万里。王兴师以年数,一旦而亡,失邦无明,筋骨为野。”

越王曰:“善。今岁比熟,尚有贫乞者,何也?”计然对曰:“是故不等,犹同母之人,异父之子,动作不同术,贫富故不等。如此者,积负于人,不能救其前后,志意侵下,作务日给,非有道术,又无上赐,贫乞故长久。”越王曰:“善。”计然乃传其教而图之,曰:“审金木水火,别阴阳之明,用此不患无功。”越王曰:“善。从今以来,传之后世,以为教。”乃着其法,治江南,七年而禽吴也。

(节选自《范子计然》,有删改)

1.材料二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吾闻先生A明B于时C交D察于道理E恐动F而无功G故H问其道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不我待”与《兼爱》中的“察此何自起”句式相同。
B.“重迟”指迟钝、迟缓,文中指国家如果不蓄积粮食,士兵就会因饥饿而无力作战。
C.“神气”形容精神饱满的样子,与现在所说的“神气十足”中的“神气”意义相同。
D.“牧”指统治、驾驭,与《过秦论》“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中的“牧”意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审时度势的妙处在于选择关键时机。选择时机的妙处,好像追逐猎物和竞跑,又像捕兽和捉鸟。
B.计然早先是晋国流亡的贵族,传说他博学多才无所不通。外表貌似平庸,自小聪慧,学自然之理。
C.越王勾践刚刚从吴国做奴仆返回越国时,想要暗中图谋洗雪耻辱,吞并吴国,于是就向计然求教。
D.计然认为贫穷的人因亏欠多而意志低到了极点,没有特别的种植技术和大王的赏赐,必然长久贫困。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疏于此而欲其功,无异缘木求鱼也。
(2)王兴师以年数,一旦而亡,失邦无明,筋骨为野。
5.材料一中计然认为“动静,迟速,轻重,繁简,必以时定”,材料二里计然的哪些做法印证了这句话?请简要概括。
2024-03-10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杜夔字公良,河南人也。以知音为雅乐郎,中平五年,去官。州郡司徒礼辟,以世乱奔荆州。荆州牧刘表令与孟曜为汉主合雅乐,乐备,表欲庭观之,夔谏曰:今将军号为天子合乐,而庭作之,无乃不可乎!表纳其言而止。后表子琮降太祖,太祖以夔为军谋祭酒,参太乐事,因令创制雅乐。夔善钟律,聪思过人,丝竹八音,靡所不能,惟歌舞非所长。时散郎邓静、尹齐善咏雅乐,歌师尹胡能歌宗庙郊祀之曲,舞师冯肃、服养晓知先代诸舞,夔总统研精,远考诸经,近采故事,教习讲肄,备作乐器,绍复先代古乐,皆自夔始也。黄初中,为太乐令、协律都尉。汉铸钟工柴玉巧有意思形器之中多所造作亦为时贵人见知夔令玉铸铜钟,其声均清浊多不如法,数毁改作。玉甚厌之,谓夔清浊任意,颇拒捍夔。夔、玉更相白于太祖,太祖取所铸钟,杂错更试,然后知夔为精而玉之妄也。于是罪玉及诸子,皆为养马士。文帝爱待玉,又尝令夔与左骧等于宾客之中吹笙鼓琴,夔有难色,由是帝意不悦。后因他事系夔,使骧等就学,夔自谓所习者雅,仕宦有本,意犹不满,遂黜免以卒。弟子河南邵登、张泰、桑馥,各至太乐丞,下邳陈颃司律中郎将。自左延年等虽妙于音,咸善郑声,其好古存正莫及夔。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汉铸钟工A柴玉巧B有意思C形器D之中E多所F造作G亦为时贵H人见知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疾”,泛指疾病,文中是生病之意。与《劝学》中“声非加疾也”的“疾”意义不同。
B.“丝竹”指管弦乐器,与《琵琶行》中的“终岁不闻丝竹声”的“丝竹”意义相同。
C.太祖,先祖称谓,后多用来指开国帝王的庙号。文中的“太祖”即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
D.教习,古代的一种学官,“训课庶吉士者曰教习”,主掌课试之事。文中的“教习”即此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夔调制好雅乐后,没有满足荆州牧刘表想在庭院中观赏的要求,反而说服刘表停止了这场不合时宜的演奏。
B.杜夔聪明智慧,超过常人,在艺术领域水平颇高。于他而言,管弦乐器,音乐舞蹈,没有不擅长的。
C.魏文帝曹丕爱惜柴玉,曾经命令杜夔等人在宾客之中吹笙弹琴,杜夔当时面有难色。魏文帝对此不高兴。
D.左延年等人虽然也精通音乐,但都只擅长郑声一类的俗乐,他们在爱好古乐保存正声方面,没有谁能比得上杜夔。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将军号为天子合乐,而庭作之,无乃不可乎!
(2)夔令玉铸铜钟,其声均清浊多不如法,数毁改作。
5.杜夔除了在音乐上的造诣,还有哪些个性令人称道?请简要概括。
2024-03-03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初,淮阴侯韩信,家贫,无,不得推择为更,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信钓于城下,有漂母见信饥,饭信。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因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挎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挎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知名。为连敖,坐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上。王拜以为治粟都尉。亦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汉王至南郑,诸将及士卒皆歌讴思东归,多道亡者。信度何等已数言王王不我用即亡去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王曰:“丞相何亡。”王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王。王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曰:“韩信也。”王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一》)


注释:①连敖:管仓库粮饷的小官。

材料二:

高缭仕于晏子,晏子逐之。左右谏日:高缭之事夫子三年,曾无以爵位,而逐之,其义可乎?晏子曰:婴,仄陋之人也。四维之然后能直。今此子事吾三年,未尝弼吾过,是以逐之也。

(选自《说苑·臣术·晏子逐高缭》)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笔在相应位置上把答案标号涂黑。
信A度B何C等D已E数F言G王H王I不J我K用L即M亡N去O何P闻Q信R亡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文中指德行,与《陈情表》中“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中的“行”意思不相同。
B.干,指求得重用,与《过零丁洋》中“干戈寥落四周星”的“干”意思不相同。
C.次,指依次,与《兰亭集序》中“列坐其次”的“次”意思相同。
D.亡,有“逃亡”之意,与《鸿门宴》中“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的“亡”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信曾经在城下钓鱼,有位在水边漂洗丝绵的老太太看到他饿了,就拿饭来给他吃,韩信承诺会报答她,老太太对此承诺并不领情,还很生气。
B.韩信曾被淮阴县一青年人侮辱,从青年的胯下爬了过去,满街市的人都嘲笑韩信胆小如鼠,不过这也被后世看作大丈夫能屈能伸的典范。
C.萧何曾多次向汉王举荐韩信,但是汉王都没有重用韩信,于是韩信也像其他人一样,在汉王到达南郑的时候逃跑了,萧何去追韩信,看在萧何的面子上,汉王任命韩信为大将军。
D.萧何向汉王进谏,如果要授予韩信官职,要选择吉日,进行斋戒,设置拜将的坛台和广场,准备授职的完备仪式,众将领闻讯都替韩信感到高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

(2)晏子曰:“婴,仄陋之人也。四维之然后能直。今此子事吾三年,未尝弼吾过,是以逐之也。”

5.同为为他人进谏,为何萧何劝谏汉王重用韩信得以成功、左右劝谏晏子留下高缭却最终失败了?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2024-01-05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市林甸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月考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抃字阅道,衢州西安人。翰林学士曾公亮未之识,荐为殿中侍御史,弹劾不避权幸,声称凛然,京师目为铁面御史其言务欲朝廷别白君子小人以谓小人虽小过当力遏而绝之君子不幸诖误,当保全爱惜,以成就其德。言宰相陈执中不学无术,且多过失;宣徽使王拱辰平生所为及奉使不法;枢密使王德用、翰林学士李淑不称职。皆罢去。欧阳修、贾黯由是得留。一时名臣,赖以安焉。知益州。蜀地远民弱,吏肆为不法,州郡公相馈饷。抃以身帅之,蜀风为变。知虔州。虔素难治,抃御之严而不苛,召戒诸县令,使人自为治。令皆喜,争尽力,狱以屡空。岭外仕者死,多无以为归,抃造舟百艘,移告诸郡曰:仕宦之家,有不能归者,皆于我乎出。于是至者相继,悉授以舟,并给其道里费。召为天章阁待制、河北都转运使。时贾昌朝以故相守魏,抃将按视府库,昌朝使来告曰:前此,监司未有按视吾藏者,恐事无比,若何?抃曰:舍是,则他郡不服。竟往焉。昌朝不悦。初,有诏募义勇,逾期不能办,官吏当坐者八百余人。抃被旨督之,奏言:河朔频岁丰,故应募者少,请宽其罪,以俟农隙。从之。坐者获免,而募亦随足。昌朝始愧服。知成都。抃向使蜀日,有聚为妖祀者,治以峻法。及是,复有此狱,皆谓不免。抃察其亡他,曰:是特酒食过耳。首恶而释余人,蜀民大悦。会荣諲除转运使,英宗谕諲曰:赵抃为成都,中和之政也。神宗立,召知谏院。故事,近臣还自成都者,将大用,必更省府,不为谏官。大臣以为疑,帝曰:吾赖其言耳,苟欲用之,无伤也。以太子少保致仕。元丰七年,薨,年七十七。赠太子少师,谥曰清献。为政,善因俗施设,猛宽不同。日所为事,入夜必衣冠露香以告于天,不可告,则不敢为也。

(节选自《宋史·赵抃传》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其言务(A)欲朝廷别(B)白君子小人(C)以谓(D)小人虽小(E)过(F)当力遏(G)而绝(H)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馈饷,可指运送粮饷,也可指馈赠财物,本文“州郡公相馈饷”中“馈饷”的含义为后者。
B.无比,指没有先例,与《孔雀东南飞》“可怜体无比”中的“无比”含义不同。
C.亡他,即没有其他情况,“亡”与《过秦论》中“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中的“亡”字含义不同。
D.刑,这里是动词,施刑罚之意,与《鸿门宴》中“刑人如恐不胜”中的“刑”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抃嫉恶如仇,保护君子。他声名赫赫,弹劾不回避权贵,人们称他为“铁面御史”;而君子贤臣则因之得以安定。
B.赵抃宽严相济,处事灵活。在处理聚众妖祀问题上,他根据实际情况,在益州严苛,在成都宽容,都深得百姓拥护。
C.赵抃以身作则,刚直不阿。蜀地官场风气不好,他率先垂范改变当地官风;巡视地方时。不屈从权贵,坚持原则。
D.赵抃信任属下,宅心仁厚。他放权让县令们自主治理,成效显著;关心下属生活,对客死异乡的官员给予特殊关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翰林学士曾公亮未之识,荐为殿中侍御史,弹劾不避权幸,声称凛然。
(2)抃造舟百艘,移告诸郡曰:“仕宦之家,有不能归者,皆于我乎出。”
5.请简要分析赵抃每日焚香告天的原因。
2024-01-03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程颐,字正叔。年十八,上书阙下,欲天子黜世俗之论,以王道为心。治平、元丰间,大臣屡荐,皆不起。哲宗初,司马光、吕公著共疏其行义,曰:“伏见河南府处士程颐,力学好古,安贫守节,言必忠信,动遵礼法。年逾五十,不求仕进,真儒者之高蹈,圣世之逸民。诏以为西京国子监教授,力辞。

寻召为秘书省校书郎,既入见,擢崇政殿说书。即上疏言:“陛下春秋之富,虽睿圣得于天资,而辅养之道不可不至。愿选名儒入侍劝讲,讲罢留之以备访问,或有小失,随事献规,岁月积久,必能养成圣德。颐每进讲,色甚庄,继以讽谏。闻帝在宫中盥而避蚁, 问:“有是乎?曰:“然,诚恐伤之尔。 颐曰:“推此心以及四海,帝王之要道也。

神宗丧未除,冬至,百官表贺,颐言:“节序变迁,时思方切,乞改贺为慰。既除丧,有司请开乐置宴,颐又言:“除丧而用吉礼,尚当因事乐,今特设宴,是喜之也。皆从之。帝尝以疮疹不御迩英殿累日。颐诣宰相问安否,且曰:“上不御殿,太后不当独坐,且人主有疾,大臣可不知乎?翌日,宰相以下始奏请问疾。

颐于书无所不读,其学本于诚,以《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为标指,而达于《六经》。动止语默,一以圣人为师,其不至乎圣人不止也。张载称其兄弟从十四五时,便脱然欲学圣人,故卒得孔、孟不传之学,以为诸儒倡。其言之旨若布帛菽粟然知德者尤尊崇之平生诲人不倦故学者出其门最多渊源所渐皆为名士

(节选自《宋史》,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言之旨若布帛菽粟/然知德者尤尊崇之/平生诲人不倦/故学者出其门最多/渊源所渐/皆为名士
B.其言之旨/若布帛菽粟然/知德者尤尊崇之/平生诲人不倦/故学者出其门最多/渊源所渐/皆为名士
C.其言之旨/若布帛菽粟然/知德者尤尊崇之平生/诲人不倦/故学者出其门/最多渊源/所渐皆为名士
D.其言之旨若布帛菽粟/然知德者尤尊崇之平生/诲人不倦/故学者出其门/最多渊源/所渐皆为名士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阙下,本来指的是宫阙之下,借指帝王所居的宫廷,文中指代帝王。
B.说书,本是官职名,掌进读书史、讲释经义,后来演变为一种传统曲艺。
C.访问,文中是询问的意思,现在一般表示有目的地去拜访,二者意思不同。
D.张乐的“张”意思是设置,与《出师表》中“诚宜开张圣听”的“张”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程颐喜好古道,安于贫穷,固守气节,言行一定要符合忠信的原则,因此司马光、吕公著力荐他担任国子监教授。
B.程颐通过皇上在宫中盥洗而避开蚂蚁一事,委婉劝谏皇上应将这个心思放在四海万民身上,这才是帝王要道。
C.冬至期间,宋神宗丧期还没有结束,朝廷官员就上表称贺,这一做法遭到程颐反对。程颐认为,应将朝贺改为安慰。
D.张载称赞程颐兄弟二人超然脱俗,最终得到了孔子、孟子没有被后人传承的学问,在儒生之间倡导。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年逾五十,不求仕进,真儒者之高蹈,圣世之逸民。   
(2)动止语默,一以圣人为师,其不至乎圣人不止也。   
2023-12-22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庆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吕公著字晦叔,幼嗜学,至忘寝食。恩补奉礼郎,登进士第。神宗立,召为翰林学士、知通进银台司。司马光以论事罢中丞,还经幄。公著封还其命曰:光以举职赐罢,是为有言责者不得尽其言也。诏以告直付阁门。公著又言:制命不由门下,则封驳之职,因臣而废。愿理臣之罪,以正纪纲。帝谕之曰:所以徙光者,赖其劝学耳,非以言事故也。公著请不已,竟解银台司。

起知河阳,召还,帝从容与论治道,遂及释老,公著问曰:尧、舜知此乎?帝曰:尧、舜岂不知?公著曰:尧、舜虽知此,而惟以知人安民为难,所以为尧、舜也。帝又言唐太宗能以权智御臣下。对曰:太宗之德,以能屈己从谏尔。帝善其言。未几,同知枢密院事。有欲复肉刑者,议取死囚试之,公著曰:试之不死,则肉刑遂行矣。止。夏人幽其主将大举讨之公著曰问罪之师当先择帅苟未得人不如勿举及兵兴,秦、晋民力大困,大臣不敢言,公著数白其害。元丰五年,以疾丐去位。

哲宗即位,以侍读还朝。太皇太后遣使迎,问所欲言,公著曰:先帝本意,以宽省民力为先。而建议者以变法侵民为务,与己异者一切斥去,故日久而弊愈深,法行而民愈困。诚得中正之士,讲求天下利病,协力而为之,宜不难矣。又乞备置谏员,以开言路。

元祐元年,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与司马光同心辅政,推本先帝之志,凡欲革而未暇与革而未定者,一一举行之,民咸以为便。光薨,独当国,除吏皆一时之选。右司谏贾易以言事讦直诋大臣,将峻责,公著以为言,止罢知怀州。退谓同列曰:谏官所论,得失未足言。顾主上春秋方盛,虑异明有进谀说惑乱者,正赖左右争臣耳,不可豫使人主轻厌言者也。众莫不叹服。

(节选自《宋史·吕公著列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夏人幽其主将/大举讨之/公著曰/问罪之师/当先择帅/苟未得人/不如勿举/
B.夏人幽其主/将大举讨之/公著曰/问罪之师/当先择帅/苟未得人/不如勿举/
C.夏人幽其主将/大举讨之/公著曰/问罪之师/当先择帅/苟未得/人不如勿举/
D.夏人幽其主/将大举讨之/公著曰/问罪之师/当先择帅/苟未得/人不如勿举/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尧、舜知此道乎”的“道”意思是“学说”,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道”意思不同。
B.“乃止”的“乃”意思是“于是、就”,与“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的“乃”意思相同。
C.“释老”是释迦牟尼和老子的并称,亦指佛教和道教。
D.肉刑,残害肉体的刑罚,古时指黥、劓、刖、宫等刑罚。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公著正直敢言。神宗时,对司马光因论事被解职一事,他坚持己见,一再向皇上进言;兴兵西夏后,唯有他敢于指出兴兵之害。
B.吕公著勇于进谏。在与皇帝谈论治国时,他直言劝说皇帝施行尧舜“知人安民”、唐太宗“屈己从谏”的治国之道,得到神宗认可。
C.吕公著识虑深敏。有人打算恢复残酷的肉刑,他提出不同意见,阻止了此事;朝廷要讨伐西夏,他立即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
D.吕公著重视吏治。他以侍读身份回朝廷后,通过分析新法颁布后产生的弊端,指出提拔正直官员的作用;其后,又点明设置谏员的必要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谕之曰:“所以徙光者,赖其劝学耳,非以言事故也。”
(2)推本先帝之志,凡欲革而未暇与革而未定者,一一举行之,民咸以为便。
5.右司谏贾易诋毁朝廷大臣,将要被严厉责罚,吕公著为何替他说情?请简要说明。
2023-12-19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吕陶,字元钧,眉州彭山人也,徙居成都,举进士,为绵谷簿,复举制科,试秘阁。会王安石新用事,陶对策有愿陛下不惑理财之说,以慰生民;不间老成之谋,以结公卿;不兴疆场之事,以怀夷狄之语,策入四等。安石颇不悦,乃以为通判蜀州。时议废永康军,陶以永康在西山六州隘口,不可废。知彭州,李杞、蒲宗闵以使事入蜀,议榷茶。陶论:茶园本百姓两税,土地不产五谷,惟种茶,岂可于两税之外立法,更榷其茶,如此则民困矣!坐责监怀安军商税。知广安军,以司门郎中召。哲宗即位,除殿中侍御史,上疏论:蔡确、韩缜、章惇,昔日负先帝,今日负陛下,愿罢出,以正朝廷。于是相继皆罢去。论保甲青苗之法、坊场河度之弊,与其它欠负蠲除未尽者,皆罢之。又言:今聚敛之害虽除,而浮冗之费未节,他时所入不足以备所出,不免复过取于民矣。愿加裁省。苏轼撰策题,朱光庭弹轼讥议先烈,陶奏曰:台谏为天子耳目,当徇至公,不可假借事权以报私隙,轼素疾程颐,所以光庭为颐报怨,臣恐朋党之弊,自此起矣。迁左司谏,上疏论韩维援引亲旧,分布要近。方太皇太后垂帘,不宜大臣如此专恣,维出。御史张舜民乞寝西夏封册,舜民坐左迁,台谏上章营救。陶曰:舜民之言,实不可行。遂为台谏所攻,除京西路转运副使,改梓州、成都府路,召为右司郎中,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使契丹,还拜给事中。哲宗亲政,陶上疏曰:太皇太后保佑圣躬,于今九年,陛下深知本末,尊而报之,皆用其至,然臣于此时犹以无可疑为疑,不必言为言。愿陛下听之,盖自太皇太后垂帘,屏黜凶邪小人,不能无憾,万一或有奸邪不正之言,上惑圣听,谓太皇太后斥逐旧臣,更改政事,今日陛下既亲万几,则某人可复用,某政宜复行,此乃治乱之端安危之机君子小人消长之兆在陛下察与不察耳。始陶奉使,以宣仁后梓宫在殡,辞虏中宴设。西府奏陶不先取旨,除集贤院学士,知陈州,改集贤殿修撰,知梓州,坐元祐党落职,再谪分司衡州居住。元符三年大赦北还,提举玉局观,知邛州,复集贤殿修撰,知梓州,遂致仕,卒年七十七。

(节选自《东都事略·列传七十七·吕陶传》)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答题卡相应位置涂卡。
此乃A治乱之B端C安危之D机E君子小人F消长之兆G在陛下H察与不察耳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怀,此处指怀柔,是古代统治者对国内少数民族或外国采取的笼络安抚政策。
B.军,文中的“永康军”“怀安军”“广安军”之“军”都是宋代行政区域名。
C.台谏,掌建言的给事中为台官,司纠弹的御史为谏官,两者职责常常相混。
D.寝,“御史张舜民乞寝西夏封册”的“寝”不同于《六国论》中“然后得一夕安寝”之“寝”。
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应试者的吕陶,在策问这一环节中,提出了有利朝廷的三“不”主张,排名却只是在第四等,这个排名让刚主政的王安石大为不快。
B.吕陶在彭州知州任上,对有着使者身份,要在州里征收茶叶税的李杞、蒲宗表达了反对意见,因此被贬,到怀安军做管商税的事。
C.朱光庭罗织罪名弹劾苏轼,吕陶上奏朝廷,认为朱光庭利用手中权力报私怨,如果听任这样的事情发生,拉帮结派的坏风气就会形成。
D.当初,吕陶奉朝廷之命出使外族,恰巧宣仁皇后死后入殓停棺以待安葬,在外族设宴盛情款待时,吕陶予以推却,可见他守礼仪。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陛下不惑理财之说,以慰生民。
(2)盖自太皇太后垂帘,屏黜凶邪小人,不能无憾。
2023-11-02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市肇州县二中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宋公与楚人期战于泓之阳。楚人济泓而来。有司复曰:迨其未毕济而击之。宋公曰:不可。吾闻之也君子不厄人吾虽丧国之余寡人不忍行也既济,未毕陈。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宋公曰:吾闻之也,君子不鼓不成列。已陈,然襄公鼓之。宋师大败。故君子大其不鼓不成列,临大事而不忘大礼。有君而无臣,以为虽文王之战,亦不过此也。

(《公羊传·僖公二十二年》节选)

材料二:

冬,十有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师败绩。春秋三十有四战,未有以尊败乎卑,以师败乎人者。以尊败乎卑,以师败乎人,则骄其敌。襄公以师败乎人,而不骄其敌,何也?责之也。泓之战,以为复雩之耻也。雩之耻,宋襄公有以自取之。伐齐之丧、执滕子、围曹、为雩之会,不顾其力之不足,而致楚成王。成王怒而执之。故曰,礼人不答,则反其敬;爱人而不亲,则反其仁;治人而不治,则反其知。过而不改,又之,是谓之过,襄公之谓也。古者,被甲婴胄,非以兴国也,则以征无道也,岂曰以报其耻哉?宋公与楚人战于泓水之上。司马子反曰:楚众我少,鼓险而击之,胜无幸焉。襄公曰:君子不推人危,不攻人厄,须其出。既出,旌旗乱于上,陈乱于下。子反曰:楚众我少,击之,胜无幸焉。襄公曰:不鼓不成列。须其成列而后击之,则众败而身伤焉,七月而死。倍则攻,敌则战,少则守。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为人?言之所以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为言?信之所以为信者,道也。信而不道,何以为道?道之贵者时,其行势也。

(《谷梁传·僖公二十二年》,有删改)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吾闻之也A君子B不厄C人D吾虽丧E国之余F寡人G不忍行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司,泛指官吏,与《廉颇蔺相如列传》“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中的“有司”意思相同。
B.请,文中指请求别人做某事,与《屈原列传》中“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的“请”意思不同。
C.爱人,意为关爱他人,儒家认为只有“爱人”才能成为有慈爱之心,有大智慧的“仁者”,即所谓“仁者爱人”。
D.言而不信,指说话如果不真诚,不可靠,其中的“信”字与成语“背信弃义”中的“信”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襄公与楚军在泓水作战,有官吏建议他趁楚军还未渡过泓水时进攻,宋公认为不是君子所为,拒绝了。
B.宋襄公因为骄傲轻敌,军队人数众多却败给人数少的楚人,《春秋》记载这一场战役,是为了责备他。
C.宋襄公在主持雩地会盟时,不顾自己力量不够,把楚成王请到会,反而被愤怒的楚成王抓了起来。
D.宋襄公没有听从臣下建议,两次错失攻打楚人的机会,结果导致作战失败,自己也因此受伤身亡。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君子大其不鼓不成列,临大事而不忘大礼。
(2)古者,被甲婴胄,非以兴国也,则以征无道也,岂曰以报其耻哉?
5.对于宋襄公在泓水之战中的失败,《公羊传》和《谷梁传》两本书分别是如何评价的?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熊概,元节,丰城人。幼孤,随母适胡氏,冒其姓。永乐九年进士。授御史。十六年擢广西按察使。峒溪蛮大出掠,布政使议请靖江王兵遏之。概不可,曰:吾等居方面,寇至无捍御,顾烦王耶?且寇必不至,戒严而已。已而果然。久之,调广东。

洪熙元年正月,命以原官与布政使周干、参政叶春巡视南畿、浙江。初,夏原吉治水江南还,代以左通政赵居任,兼督衣务。居任不恤民,岁以丰稔闻。成祖亦知其诬罔。既卒,左通政岳福继之,庸懦不事事。仁宗监国时,尝命概以御史署刑部,知其贤,故有是命。是年八月,干还,言有司多不得人,土豪肆恶,而福不任职。宣宗召福还擢概大理寺卿与春同往巡抚,南畿浙江设巡抚自此始。

浙西豪持郡邑短长为不法。海盐民平康暴横甚,御史捕之,遁去。会赦还,益聚党八百余人。概捕诛之,已,悉捕豪恶数十辈,械至京,论如法。于是奸究帖息。诸卫所粮运不继,军乏食。概以便宜发诸府赎罪米四万二千余石赡军,乃闻于朝。帝悦,谕户部勿以专擅罪概。概用法严,奸民惮之,腾谤书于朝。宣德二年,行在都御史劾概与春所至作威福,纵兵扰民。帝弗问阴使御史廉之无所得由是益任概明年七月赐玺书奖励概亦自信,诸当兴革者皆列以闻。时屡遣部官至江南造纸、市铜铁。概言水涝民饥,乞罢之。

五年还朝,始复姓。亡何,迁右都御史,治南院事。行在都御史顾佐疾,驿召概代领其职,兼署刑部。九年十月录囚,自朝至日宴,未暇食,忽风眩辛。赐祭,给舟归其丧。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七》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弗问阴使/御史廉之/无所得由是/益任概/明年七月/赐玺书奖励
B.帝弗问阴使/御史廉之/无所得由/是益任概/明年七月/赐玺书奖励
C.帝弗问/阴使御史廉之/无所得/由是益任概/明年七月/赐玺书奖励
D.帝弗问/阴使御史/廉之无所得/由是益任概/明年七月/赐玺书奖励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成祖是谥号,是皇帝即位时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祖、太宗。
B.进士指科举时代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C.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D.刑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的刑罚政令,复核各地送部的刑名案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熊概预料事情准确。布政使想请靖江王来阻止峒溪蛮人劫掠时,他认为贼寇肯定不来,最后结果也印证了他的判断。
B.熊概深得皇帝赏识。洪熙元年正月,朝廷命他以布政使的身份参与巡视南畿、浙江,后宜宗晋升他做大理寺卿,
C.熊概执法不畏强暴。浙西豪强肆意作恶,熊概不仅逮捕了遇赦的平康,还抓捕了几十个豪强恶徒。
D.熊概为官为民请命。朝廷屡派部官到江南造纸、买铜铁,影响了民生,他就上书说洪水积涝,百姓饥懂,请求停止这种行为。
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任不恤民,岁以丰稔闻。成祖亦知其诬罔。
(2)概以便宜发诸府赎罪米四万二千余石赡军,乃闻于朝。
5.皇上升任熊概为大理寺卿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2023-10-19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市实验中学一部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永州司马柳宗元为柳州刺史,朗州司马刘禹锡为播州刺史。宗元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万无母子俱往理。”欲请于朝,愿以柳易播。会中丞裴度亦为禹锡言曰:“禹锡诚有罪,然母老,与其子为死别,良可伤!”上曰:“为人子尤当自谨,勿贻亲忧,此则禹锡重可责也。”度曰:“陛下方侍太后,恐禹锡在所宜矜。”上良久,乃曰:“朕所言,以责为人子者耳,然不欲伤其亲心。”退,谓左右曰:“裴度爱我终切。”明日,改禹锡连州刺史。宗元善为文,尝作《梓人传》,以为:“梓人不执斧斤刀锯之技,专以寻引、规矩、绳墨度群木之材,视栋宇之制,相高深、圆方、短长之宜,指麾众工,各趋其事,不胜任者退之。大厦既成,则独名其功,受禄三倍。亦犹相天下者立纲纪整法度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居天下之人使安其业能者进之不能者退之万国既理,而谈者独称伊、傅、周、召②,其百执事之勤劳不得纪焉。或者不知体要,炫能矜名,亲小劳,侵众官,听听于府庭,而遗其大者远者,是不知相道者也。”又作《种树郭橐驼传》曰:“橐驼之所种,无不生且茂者。或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凡木之性,其根欲舒,其土欲故,既植之,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全而性得矣。它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为政亦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之。旦暮吏来,聚民而令之,促其耕获,督其蚕织,吾小人辍饔飧以劳吏之不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邪!凡病且怠,职此故也。’”此其文之有理者也。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唐纪五十五》)

【注】①寻引:长尺。②伊、傅、周、召:指古时的宰相伊尹、傅说、周公、召公。③听听:争辩的样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亦犹相天下者/立纲纪/整法度/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居/天下之人使安其业/能者进之/不能者退之/
B.亦犹相天下者/立纲纪/整法度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居天下之人使安其业/能者进之/不能者退之/
C.亦犹相天下者/立纲纪/整法度/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居天下之人使安其业/能者进之/不能者退之/
D.亦犹相天下者/立纲纪/整法度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居/天下之人使安其业/能者进之/不能者退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刺史,古代官名,是一郡或一州的最高行政长官,刺史相当于现在的省长或者市长。
B.梓人,泛指木工、建筑工匠、刻版工人等,而文中的“梓人”具有统筹调度的能力。
C.受禄,文中是“接受酬金、接受俸禄”之意,“无功不受禄”中的“受禄”也指此意。
D.饔飧,常有“做饭、熟食、馈食及宴饮之礼”的意思,其中,饔指晚餐,飧指早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宗元很能为他人着想。刘禹锡被任命播州刺史,播州地理位置偏僻且刘母年迈,柳宗元主动提出让自己去播州,最终成功说服皇上。
B.柳宗元行文能引喻作譬。他创作的《梓人传》《种树郭橐驼传》等文章,极富哲理意味,把自己的人生感慨和政治见解寄寓于故事之中。
C.柳宗元对治术颇有见地。柳宗元认为宰相应识大体顾大局,没有必要亲身去做细微的劳务,承担百官责任,而应擅长谋划、知人善用。
D.柳宗元认为繁政扰民。他在《种树郭橐驼传》中揭露了苛政繁令对百姓的侵害,提出为政要务本、清静,不要政令频出、扰民妨民。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朕所言,以责为人子者耳,然不欲伤其亲心。
(2)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为政亦然。
5.清张伯行云:“子厚之体物精矣,取喻当矣。”请结合柳宗元的《梓人传》,谈谈你对“取喻当矣”的理解。
2023-09-19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市林甸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