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7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苏轼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博通经史。嘉佑二年,试礼部。以《春秋》对义居第一。后以书见欧阳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金陵,见王安石,曰:“大兵大狱,汉、唐灭亡之兆。祖宗以仁厚治天下,正欲革此。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公独无一言以救之乎”安石曰:“二事皆吕惠卿启之,安石在外,安敢言?”轼曰:“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安石厉声曰:“安石须说。”又曰:“出在安石口,入在子瞻耳。”又曰:“人须是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得天下弗为,乃可。”轼戏曰:“今之君子,争减半年磨勘,虽杀人亦为之。”安石笑而不言。

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而卒不得大用。

(选自《宋史·苏轼列传》)

长短句虽至本朝盛,而前人自立,与真情衰矣。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

(选自王灼《碧鸡漫志》)


[注]①磨勘:唐宋定期勘验官员政绩,以定升迁。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B.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C.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D.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2.下列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冠,古代男子到二十岁举行加冠礼,要结发戴冠,表示成人,但体犹未壮,称为“弱冠”。
B.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掌管五礼之仪制及学校贡举之法,最高管理者是礼部尚书。
C.金陵,是南京最雅致而古老的正式名称,辛弃疾曾为此地写下词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D.词的句式参差不齐,基本上是长短句,长短句也是词的别称,词也称为曲子词、诗余。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从小深得母亲教诲,博闻强记,曾以东汉范滂为榜样,母亲赞许他的志向,并激励他成为范滂那样的人。
B.苏轼当政徐州,遇到水灾,他阻止富人弃城而逃,并身先士卒,率领禁军一起修筑城墙,最后徐州城得以保全。
C.路过金陵,苏轼劝王安石面对国家危险的政治局势要勇于向皇上进言,两人针砭官场,言辞激烈,不欢而别。
D.苏轼知政有方,文章写得好,虽不是心醉于歌曲旋律的人,但词学成就被王灼褒奖,可惜他最终没有得到重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2)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
5.苏轼被称为“天下奇才”,表现他才学之高的事迹有哪些?请根据原文简要概述。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沉郁顿挫,随时敏捷,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右拾遗。与房琯为布衣交。琯以客董廷兰罢宰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亲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乃解。甫谢,且称:琯宰相子,少自树立为醇儒,有大臣体,时论房琯才堪公辅,陛下果委而相之。观其深念主忧,义形于色,然性失于简。臣叹其功名未就,志气挫衄,觊陛下弃细录大,所以冒死称述,涉近讦激,违忤圣心。陛下赦臣百死,再赐骸骨,天下之幸,非臣独蒙。然帝自是不甚省录。

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至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一日,欲杀甫,及梓州刺史章彝,集吏于门。武将出,冠钩于帘三,左右白其母,奔救得止,独杀彝。武卒,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因客耒阳。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

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

(节选自《新唐书·杜甫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
B.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
C.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
D.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很有文才。杜甫虽然没有考中进士,但因为文章写得好,仍然在天宝年间受到皇上的赏识。
B.杜甫仗义执言。杜甫因自幼同房琯就有深交,所以在房琯受牵连被免去宰相职务时,极力救助。
C.杜甫时有率性。严武和杜甫是世交,严武对待杜甫很优厚,而杜甫对待严武常有放肆行为。
D.杜甫常年漂泊。杜甫年轻时曾游历吴越、齐赵,曾经寓居西南天地之间,最后客死在耒阳。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2)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
2022-10-26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耒阳市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素质检测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初,上谓监修国史房玄龄曰:“前世史官所记,皆不令人主见之,何也?”对曰:“史官不虚美,不隐恶,若人主见之,必怒,故不敢献也。”上曰朕之为心异于前世帝王欲自观国史知前日之恶为后来之戒公可撰次以闻癸巳,书成,上之。上见书六月四日事①,语多微隐,谓玄龄曰:“昔周公诛管、蔡以安周,朕之所为,亦类是耳,史官何讳焉!”即命削去浮辞,直书其事。

二十年秋九月,特进同中书门下三品宋公萧瑀,性狷介,与同僚多不合。尝言于上曰:“房玄龄与中书门下众臣,朋党不忠,执权胶固,陛下不详知,但未反耳。”上曰:“卿言得无太甚。人君选贤才以为股肱心膂,当推诚任之。人不可以求备,必舍其所短,取其所长。朕虽不能聪明,何至顿迷臧否乃至于是!”瑀内不自得,既数忤旨,上亦衔之,但未忍废也。冬十二月,房玄龄尝以微谴归第,褚遂良上疏,以为:“贞观之初,选贤立政,人臣之勤,玄龄为最。自非有罪在不赦,搢绅同尤,不可遐弃。陛下若以其衰老,亦当讽谕使之致仕,不可以浅鲜之过,弃数十年之勋旧。”上遽召出之。

秋七月,司空梁文昭公房玄龄留守京师,疾笃,上征赴玉华宫,肩舆入殿,至御座侧乃下,相对流涕,因留宫下。闻其小愈则喜形于色,加剧则忧悴。玄龄谓诸子曰:“吾受主上厚恩,今天下无事,惟东征未已,群臣莫敢谏,吾知而不言,死有余责。”乃上表谏。上自临视,握手与诀,悲不自胜。癸卯,

柳芳曰:太宗定祸乱而房、杜②不言功,王、魏③善谏诤而房、杜让其贤,英、卫④善将兵而房、杜行其道,理致太平,善归人主,为唐宗臣,宜哉。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注】①六月四日事:李世民曾于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发动玄武门事变。②杜:杜如晦,唐初名相。③王、魏:王珪、魏徵,唐初名臣。④英、卫:英国公李世勣、卫国公李靖,唐初名臣。

1.下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       
A.上曰朕之为心/异于前世帝王/欲自观/国史知前日之恶/为后来之戒/公可撰/次以闻/
B.上曰/朕之为心/异于前世帝王欲自观/国史知前日之恶/为后来之戒/公可撰次以闻/
C.上曰朕之为心/异于前世/帝王欲自观国史/知前日之恶/为后来之戒/公可撰/次以闻/
D.上曰/联之为心/异于前世帝王/欲自观国史/知前日之恶/为后来之戒/公可撰次以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癸巳,干支之一。古人将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用来纪年、月、日。
B.司空,中国古代官名,与司马、司寇、司士、司徒并称五官,司空掌管军政和军赋。
C.致仕,把官职交还给朝廷,即辞去官职。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D.薨,古代称诸侯或有封爵的官员之死为薨,也用于皇帝的高级妃嫔和皇子公主之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官所记,本应不虚美不隐恶,然而太宗时期的史官对玄武门事变的记载用词多有隐讳,太宗命令删去浮辞,如实记载。
B.房玄龄病情加重,仍心系国事,群臣对太宗东征一事不敢进言,房玄龄认为知而不言,死有余责,在临终之前仍上表劝谏。
C.房玄龄曾因衰老被遣回家中,褚遂良劝谏皇上不可轻易废弃几十年的功勋大臣,唐太宗最终听取了建议,立即召回房玄龄。
D.房、杜二人不自矜功伐,为人谦虚,主动让贤,推行文道,使天下太平,却归功于君主,史臣柳芳认为二人堪称“宗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瑀内不自得,既数忤旨,上亦衔之,但未忍废也。
(2)司空梁文昭公房玄龄留守京师,疾笃,上征赴玉华宫,肩舆入殿,至御座侧乃下,相对流涕,因留宫下。
5.萧瑀诬陷房玄龄,唐玄宗认为萧瑀之言太过分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犨,其先青州人也。犨幼与群儿戏道中,部分行伍,指顾如将帅,虽诸大儿皆听其节度,其父叔文见之,惊曰:“大吾门者,此儿也!”及壮,善用弓剑,为人勇果,重气义,刺史闻其材,召置麾下。累迁忠武军马步军都虞候。王仙芝寇河南,陷汝州,将犯东都,犨引兵击败之,仙芝乃南去。已而黄巢起,所在州县,往往陷贼。陈州豪杰数百人,相与诣忠武军,求得犨为刺史以自保,忠武军犨陈州刺史。已而巢陷长安,犨语诸将吏曰:“以吾计,巢若不为长安市人所诛,必驱其众东走,吾州适当其冲矣!”乃治城池为守备,迁民六十里内者皆入城中,选其子弟,配以兵甲,以其弟昶、珝为将。巢败,果东走,先遣孟楷据项城,昶击破之,执楷以归。既而秦宗权以蔡州附巢,巢势甚盛,乃悉众围犨。陈人恐,犨语其下曰:“吾家三世陈将,必能保此。尔曹男子,当于死中求生,建功立业,未必不因此时。”陈人皆踊跃。巢栅城北三里为八仙营,起宫阙,置百官,聚粮饷,欲以久弊之,其兵号二十万。陈人旧有巨弩数百皆废坏后生弩工皆不识其器珝创意理之弩矢激五百步人马皆洞以故巢不敢近围凡三百日,犨食将尽,乃乞兵于梁。梁太祖与李克用皆自将会陈,击败巢将黄邺于西华,巢乃解围去。梁太祖入陈州,犨兄弟迎谒马首甚恭。然犨阴识太祖必成大事,乃降心屈迹,为自托之计。以梁援已恩,为太祖立生祠,朝夕拜谒。以其子岩尚太祖女,是谓长乐公主。黄巢已去,秦宗权复乱淮西,陷旁二十余州,而陈去蔡最近,犨兄弟力拒之,卒不能下。后巢、宗权皆败死,唐昭宗即以陈州为忠武军,拜犨节度使。犨已病,乃以位与其弟昶,后数月卒。

(节选自《新五代史·卷四十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陈人旧有巨弩数百/皆废坏后/生弩工皆不识其器/珝创意理之/弩矢激五百步/人马皆洞/以故巢不敢近/
B.陈人旧有巨弩数百/皆废坏/后生弩工皆不识其器/珝创意理之/弩矢激五百步人马/皆洞/以故巢不敢近/
C.陈人旧有巨弩数百/皆废坏/后生弩工皆不识其/器珝创意理之/弩矢激五百步/人马皆洞/以故巢不敢近/
D.陈人旧有巨弩数百/皆废坏/后生弩工皆不识其器/珝创意理之/弩矢激五百步/人马皆洞/以故巢不敢近/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都,就是下文提到的长安,唐朝尊崇长安为上京、尊崇洛阳为神都,也就是东都和西都。
B.表,封建社会下臣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文中指忠武军上奏朝廷。
C.生祠,是为活着的人建立的祠庙,加以奉祀,表示感恩与纪念,这是古代的一种信仰民俗。
D.节度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用来节制调度而得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犨从小就表现出领导才能与组织能力,和邻居小孩玩游戏,能像将帅指挥军队一样指挥部署,即使大孩子也听他的。
B.赵犨富有远见,对形势判断精准,他预言黄巢如果不被长安的百姓诛杀,就一定会率领残余势力向东逃离东犯陈州。
C.赵犨善于打仗,在担任陈州刺史期间兵少力微,却积极应对,先后击败来犯的王仙芝、孟楷、黄巢,深得百姓的信任。
D.赵犨在战争结束后,感激梁太祖援救自己的恩德,为他修建祠庙,早晚参拜。他还和朱温结成儿女亲家。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巢败,果东走,先遣孟楷据项城,昶击破之,执楷以归。
(2)然犨阴识太祖必成大事,乃降心屈迹,为自托之计。
5.为抵御黄巢东犯陈州,赵犨做了哪些准备工作?请简要说明。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春,霍光病笃。车驾自临问,上为之涕泣。光上书谢恩,愿分三千户以封兄孙奉车都尉山为列侯,奉兄去病祀。即日,拜光子禹为右将军。三月,庚午,光薨。

御史大夫魏相上封事曰:“国家新失大将军,宜显明功臣以填藩国,毋空大位,以塞争权。宜以车骑将军安世为大将军,毋令领光禄勋事;以其子延寿为光禄勋。”上亦欲用之。夏,四月,戊申,以安世为大司马、车骑将军,领尚书事。

上思报大将军德,乃封光兄孙山为乐平侯,使以奉车都尉领尚书事。魏相因昌成君许广汉奏封事,言:“《春秋》讥世卿,恶宋三世为大夫及鲁季孙之专权,皆危乱国家。自后元以来,禄去王室,政由冢宰。今光死,子复为右将军,兄子秉枢机,昆弟、诸婿据权势,在兵官,光夫人显及诸女皆通籍长信宫或夜诏门出入骄奢放纵恐寝不制宜有以损夺其权破散阴谋 以固万世之基,全功臣之世。”又故事:诸上书者皆为二封,署其一曰“副”。领尚书者先发副封,所言不善,屏去不奏。相复因许伯白去副封以防壅蔽。帝善之,诏相给事中,皆从其议。

帝兴于闾阎,知民事之艰难。霍光既薨,始亲政事,厉精为治,五日一听事。自丞相以下各奉职奏事,敷奏其言,考试功能。侍中、尚书功劳当迁及有异善,厚加赏赐,至于子孙,终不改易。枢机周密,品式备备,上下相安,莫有苟且之意。及拜刺史、守、相,辄亲见问,观其所由,退而考察所行以质其言,有名实不相应,必知其所必然。常称曰:“庶民所以安其田里而亡叹息愁恨之心者,政平讼理也。与我共此者,其唯良二千石乎!”以为太守,吏民之本,数变易则下不安;民知其将久,不可欺罔,乃服从其教化。故二千石有治理效,辄以玺书勉厉,增秩,赐金,或爵至关内侯;公卿缺,则选诸所表,以次用之。是以汉世良吏,于是为盛,称中兴焉。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十六》)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光夫人显及诸女皆通籍长信宫/或夜诏门出/入骄奢放纵/恐寝不制/宜有以损夺/其权破散阴谋/
B.光夫人显及诸女皆通籍长信宫/或夜诏门出入/骄奢放纵/恐寝不制/宜有以损夺其权/破散阴谋/
C.光夫人显及诸女皆通籍/长信宫或夜诏门出/入骄奢放纵/恐寝不制/宜有以损夺其权/破散阴谋/
D.光夫人显及诸女皆通籍/长信宫或夜诏门出入/骄奢放纵/恐寝不制/宜有以损夺/其权破散阴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车驾,原指马驾的车,后来多指天子出巡时乘坐的马车,也作天子的代称。
B.“因昌成君”与“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两处“因”字含义不同。
C.闾阎,古代原指里巷内外的门或里巷,后来泛指民间或平民,文中指民间。
D.玺书,原指用泥封加印的文书,至秦以后,专指平行官署之间来往的文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霍光病情危重时,汉宣帝亲自前往探望,伤心不已;后来霍光给汉宣帝上书谢恩时,奏请皇上给他兄长的孙子加封三千户的赏赐,以祀奉霍去病。
B.霍光死后,魏相上奏,提出为了避免朝臣争权夺利,应尽快选派一位有功劳的大臣填补大将军一职的空缺,他推荐的人选和皇帝的想法一致。
C.魏相认为霍家一门身居要职,既不利于保全功臣的家世,也不利于巩固皇室的基业,提出应想办法削弱霍家权势的建议,得到了汉宣帝的采纳。
D.汉宣帝的经历让他更了解民生疾苦,他励精图治,勤于政事,尤其看重官员言行一致的品质,希望能和优秀的官员共同努力,让百姓安居故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领尚书者先发副封,所言不善,屏去不奏。
(2)是以汉世良吏,于是为盛,称中兴焉。
5.汉宣帝亲政后,对官员的任用和提拔采用了哪些策略?请简要概括。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节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文本二:

贞观七年,魏征代王珪为侍中,累封郑国公。寻以疾乞辞所职,请为散官。太宗曰:“朕拔卿于仇虏之中,任卿以枢要之职,见联之非,未尝不谏。公独不见金之在矿,何足贵战?良治锻而为器,便为人所宝。朕方自比于金,以御为良工。虽有疾,来为衰老,岂得便尔耶?”征乃止。

庶人承乾在春宫,不修德业;魏王泰宠爱日隆,内外庶寮,成有疑议。太宗闻而恶之,谓侍臣曰:“当今朝臣,忠謇无如魏征,我遣傅皇太子,用绝天下之望。”十七年,遂授太子太师,知门下事如故。征自陈有疾,太宗谓曰:“太子宗社之本,须有师傅,故选中正,以为辅弼。知公疹病,可卧护之。”征乃就职。

后数日,薨。太宗亲临恸哭,赠司空,曰文贞。太宗亲为制碑文,复自书於石。太宗后常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因泣下久之。乃诏曰:“昔惟魏征,每显予过。自其逝也,虽过莫彰。朕岂独有非于往时,而皆是于兹日?所以虚己外求披迷内省言而不用朕所甘心用而不言,谁之责也自斯已后各悉乃诚若有是非直言无隐。”

(选自吴兢《贞观政要·任贤第三》,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所以虚己/外求披迷/内省言而不用/联所甘心/用而不言/谁之责也/自斯已后各悉/乃诚若有是非/直言无隐
B.所以虚己外求/披迷内省/言而不用/联所甘心/用而不言/谁之责也/自斯已后各悉/乃诚若有是非/直言无隐
C.所以虚己/外求披迷/内省言而不用/联所甘心/用而不言/谁之责也/自斯已后/各悉乃诚/若有是非/直言无隐
D.所以虚己外求/披迷内省/言而不用/朕所甘心/用而不言/谁之责也/自斯已后/各悉乃诚/若有是非/直言无隐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驱,古人田猎时设网三面,留一面不设,指田猎有度,不过分捕杀。
B.豫游,出游,游乐。帝王春天出遇为“豫”,秋天出巡为“游”。
C.太宗,中国古代帝王常见的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立的名号。
D.谥,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一种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十思”是这则奏章的主要内容,意在警醒唐太宗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
B.“十恩”是与帝王治国兴邦有关的十个问题,魏征直言进谏,毫不避讳,他不但指出了问题,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内容丰富。
C.魏征被封为郑国公后,以病为由请求辞去所任官职,只做个散官,但太子行为不检点,唐太宗想让其辅佐太子,因此拒绝了他的请求。
D.魏征去世后,唐太宗亲自到他的灵柩前痛哭,还亲自给他撰写碑文,并亲笔书写在石碑上,唐太宗很是怀念魏征,常在大臣面前提及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那则思正身以黜恶。
(2)当今朝臣,忠謇无如魏征,我遣博皇太子,用绝天下之望。
5.唐太宗的语言很有艺术性,他善用比喻来说理传情,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东有崤、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糸天府,天下之雄国也。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縢履蹻,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愧色。归至家,乃夜发书,陈篋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于是乃摩燕乌集阙,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而谈。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苏秦之策。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夫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故曰: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之内,不式于四境之外。当秦之隆,黄金万溢为用,转毂连骑,炫熿于道,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且夫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棬枢之士耳,伏轼撙衔,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一》)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B.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C.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D.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限,文中指屏障、险阻;与“严限追比”“越长城之限”中的“限”均不相同。
B.文章,文中指国家的法令、礼乐制度;今通称独立成篇、有组织的文字为文章。
C.溢,通“镒”,与“锱”“铢”“寻”等均为古代重量单位,只是所指重量不等。
D.《战国策》,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全书计三十三卷,十二国“策”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秦不仅面见,而且连续十次上书秦王,最终失意而归,潜心研读,这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刻苦好学的精神值得赞扬。
B.苏秦远赴秦国游说秦王连横而受挫,最主要的原因是苏秦此时还没有掌握《太公阴符》,使秦王觉得他只会夸夸其谈。
C.苏秦精研《太公阴符》一整年,得其精要,这大大增强了他游说诸侯的信心;他成功游说赵王而为赵相,合纵而抗秦。
D.苏秦游说秦王高谈阔论,颇显辩士口若悬河之才;游说赵王,则隐其辞锋,简言“抵掌而谈”:纵横家形象跃然纸上。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
(2)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
5.本文评说苏秦“约从散横”的效果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概括。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父早亡,母何更行,见养祖母。治《春秋左传》,博览五经,多所通涉。机警辨捷,辞义起。事祖母以孝闻,其侍疾则泣涕侧息,日夜不解带,膳饮汤药,必过目尝口。本郡礼命,不应。州辟从事、尚书郎、大将军主簿、太子洗马。

大同后,征西将军邓艾闻其名,请为主簿,及书招,欲与相见,皆不往。以祖母年老,心在色养,拒州郡之命,独讲学,立旌授生。武帝立太子,征为洗马。诏书累下,郡县相逼。于是密上疏曰:“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见抚养。……臣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武帝览之,曰:“密不空有名也!”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下郡县供其祖母奉膳。

及祖母卒,服终,徙尚书郎,为河内温令。敷德陈教,政化严明。太傅钜平侯羊公薨,无子,帝令宗子为世子嗣之,不时赴丧。密遣户曹赍钱推毂遣之。中山诸王每过温县,必责求供给,吏民患之。密至,中山王过县,征刍茭薪蒸。密笺引“高祖过沛,宾礼老幼,桑梓之供,一无烦费。伏惟明王孝思惟则,动识先戒,本国望风,式歌且舞,诛求烦碎,所未闻命。”后诸王过,不敢烦温县盗贼发河内余县不敢近温追贼者不敢经界陇西王司马子舒深敬友之而贵势之家惮其公直密去官,为州大中正。性方亮,不曲意势位者,左迁汉中太守。诸王多以为冤。一年,去官。年六十四卒。

著《述理论》,论中和仁义、儒学道化之事,十篇。安东将军胡罴与皇甫士安深善之。寿良、李骧与陈承祚相长短,密公议其得失而切责之。常言:“吾独立于世,顾为畴,而不惧者,心无彼此于人故也。”

密同时蜀郡高玩,字伯珍,受学于太常杜琼,术艺微妙,博闻强识,清尚简素。少与密齐名,官位相比。大同后,察孝廉,除曲阳令。单车之县,移檄县纲纪,不使遣迎。征为太史令,送者亦不出界,朝廷称之。方论大用,会卒。

(节选自《华阳国志》)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不敢烦温县/盗贼发河内余县/不敢近温/追贼者不敢经界/陇西王司马子舒深敬友之/而贵势之家/惮其公直/
B.不敢烦温县/盗贼发河内/余县不敢近温/追贼者不敢经界/陇西王司马子舒深敬友之/而贵势之家惮其公直/
C.不敢烦温县/盗贼发河内/余县不敢近温/追贼者不敢经界/陇西王司马子舒深敬友之/而贵势之家/惮其公直/
D.不敢烦温县/盗贼发河内余县/不敢近温/追贼者不敢经界/陇西王司马子舒深敬友之/而贵势之家惮其公直/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机警辨捷,辞义                                   桴止腾,余韵徐歇
B.其诚款,赐奴婢二人                                肇锡余以
C.论中和仁义、儒学道化之事,十篇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再变矣
D.独立于世,顾为畴                                   凡百元首,承天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密侍奉祖母以孝顺闻名当时。祖母生病后,他就哭泣流泪,侍候时侧身呼吸,甚至不敢大口出气,内心忧惧不安。
B.太傅钜平侯羊公去世后,因其无子,皇帝令其宗子为世子,临时赴丧。李密派遣部下带着钱财,然后推车送他离开。
C.李密认为中山王过境时要求烦碎,所以希望他表达孝思要遵守先王法则,行为举止牢记先贤告诫,要学习效法高祖。
D.高玩与李密年轻时齐名,官位相比更高。其被举荐为孝廉,任曲阳令,乘单车赴任,发文书要求县里不得派人迎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2)寿良、李骧与陈承祚相长短,密公议其得失而切责之。
5.文中多处征引李密的相关语句,请据此概括他为人为官的准则。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史公曰:余读功令,至于广厉学官之路,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夫周室衰而《关雎》作,幽厉微而礼乐坏,诸侯恣行,政由强国。故孔子闵王路废而邪道兴,于是论次《诗》(书》,修起《礼)《乐》。适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世以混浊莫能用,故因史记作《春秋》,以当王法,其辞微而指博,后世学者多录焉。

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是时独魏文侯好学,后陵迟以至于始皇。天下并争于战国,儒术既绌焉,然齐鲁之间,学者独不废也。于威、宣之际,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于当世。

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义从此缺焉。陈涉起匹夫,驱瓦合适戍,旬月以王楚,不满半岁竟灭亡。其事至微浅,然而,缙绅先生之徒,负孔子礼器,往委质为臣者,何也?以秦焚其业,积怨而发愤于陈王也。

及高皇帝诛项籍,举兵围鲁,鲁中诸儒尚讲诵习礼乐,弦歌之音不绝,岂非圣人之遗化,好礼乐之国哉?夫齐鲁之间于文学,自古以来,其天性也。故汉兴,然后诸儒始得修其经义,讲习大射乡饮之礼。然尚有干戈,平定四海,亦未暇遑库序之事也。孝惠、吕后时,公卿皆武力有功之臣。孝文时颇征用,然孝文帝本好刑名之言。及至孝景,不任儒者,而窦太后又好黄老之术,故诸博士具官待问,未有进者。

及今上即位,赵绾、王臧之属明儒学,而上亦乡之,于是招方正贤良文学之士。及窦太后崩,武安侯田蚡为丞相,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而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

(选自《史记·儒林列传》,有删节)

【注】①功令:朝廷考选学官的法规。②瓦合:乌合之众。③大射:为祭祀择士而举行的射礼。④乡饮:古代嘉礼之一。指乡饮酒礼。⑤刑名:刑罚。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
B.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
C.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
D.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通史,由孔子修订而成,后有《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春秋三传”。
B.陵迟,本义指斜坡缓延,引申为衰落、衰败,也指剐刑。在文中指儒学衰败的意思。
C.六义,诗经学名词,指《诗经》的“风、雅、颂、赋、比、兴”。文中借此代指儒家的主要典籍或思想。
D.黄老,“黄”指黄帝,“老”指老子,“黄老”也称黄老学说或黄老教派,是我国道教早期重要教派之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周室衰微,礼乐崩坏,诸侯恣意横行,孔子整理修订了《诗》《书》《礼》《乐》等经书,以正风气。
B.自从孔子去世后,他的学生分散到诸侯各国去,加之天下战乱,群雄并争,儒学在战国时代完全衰败。
C.等到刘邦杀死项羽,率兵包围了鲁国,而鲁国的儒生仍在讲诵经书,演习礼乐,这是古代圣人遗留风范的体现。
D.汉武帝时,皇上内心向往儒学,延请儒生入朝为官并重用,于是天下学子潜心钻研儒学成为一时风气。
4.请分别概括秦朝、汉初儒学衰败的原因。
5.把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梯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2)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司马迁《鸿门宴》)
2022-06-11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韩弘之子、右骁卫将军公武为其父谋,以财结中外。及公武卒,弘继薨,稚孙绍宗嗣,主藏奴与吏讼于御史府。上怜之,尽取弘财簿自阅视,凡中外主权,多纳弘货,独朱名细字曰:“某年月日,送户部牛待郎钱千万,不纳。”上大喜,以示左右曰:“果然,吾不缪知人!”三月,壬戌,以僧孺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五年秋九月,吐蕃维州副使悉怛谋请降,李德裕遣行维州刺史虞藏俭将兵入据其城,具奏其状。牛僧孺曰;“吐蕃之境,四面各万里,失一维州,未能损其势。徒弃诚信,有害无益。”上以为然,诏德裕以城归吐蕃,执悉怛谋归之,吐蕃诛之于境上。德裕由是怨僧孺。六年冬十一月乙卯,西川监军王践言入知枢密,数为上言:“缚送悉怛谋以快虏心,绝后来降者,非计也。”上亦悔之,尤中书侍郎、同平章事牛僧孺失策。附李德裕者因言“僧孺与德裕有隙,害其功”。上亦疏之。僧孺内不自安,会上御延英,谓宰相曰:“天下何时当太平,卿等亦有意于此乎?”僧孺对曰太平无象今四夷不至交侵百姓不至流散虽非至理亦谓小康陛下若别求太平非臣等所及。退,谓同列曰:“主上责望如此,吾曹岂得久居此地乎!”因累表请罢。十二月,乙丑,以僧孺同平章事,充淮南节度使。

臣光曰:“君明臣忠,佞邪黜远,礼修乐举,兵革偃戟,诸侯顺附,四夷怀服,时和年丰,家给人足,此太平之象也。于斯之时,阍寺专权,胁君于内,弗能远也;藩镇阻兵,陵慢于外,弗能制也;士卒杀逐主帅,拒命自立,弗能诘也;军旅岁兴,赋敛日急,骨血纵横于原野,杼轴空竭于里闾,而僧孺谓之太平,不亦诬乎?当文宗求治之时,僧孺任居承弼,进则偷安取容以窃位,退则欺君诬世以盗名,罪孰大焉!”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朋党之祸》)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僧孺对曰/太平无象/今四夷不至/交侵百姓/不至流散/虽非至/理亦谓小康/陛下若别求太平/非臣等所及/
B.僧孺对曰/太平无象/今四夷不至交侵/百姓不至流散/虽非至/理亦谓小康/陛下若别求太平/非臣等所及/
C.僧孺对曰/太平无象/今四夷不至/交侵百姓/不至流散/虽非至/理亦谓小康/陛下若别求太平/非臣等所及/
D.僧孺对曰/太平无象/今四夷不至交侵/百姓不至流散/虽非至理/亦谓小康/陛下若别求太平/非臣等所及/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侍郎,初为宫廷近侍,唐代设置为中书省、门下省及尚书省的各部长官的副职。
B.小康,指政教修明、百姓富裕安乐的儒家理想社会,低于“大同”理想。
C.阍寺,即阍人与寺人,阍人负责掌门禁,寺人是宫廷近侍,文中指外戚。
D.里闾,“里”指百姓所居之处,“闾”指里巷大门,后“里闾”泛指乡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弘之子贿赂朝廷官员被揭发后,皇帝亲自审阅账目,发现牛僧孺拒不受贿,皇帝大喜,牛僧孺便也得到赏识重用。
B.牛僧孺认为接受归降、收归维州不能真正削减吐蕃势力,反而破坏双方信任,皇帝就让李德裕把降将悉怛谋送回吐蕃。
C.王践言的多次进谏,助长了依附李德裕的官员挑拨离间的嚣张气焰,使皇帝责怪牛僧孺的策谋错误并最终疏远了他。
D.司马光认为当时藩镇制据、士卒自立、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牛僧孺却说是太平之世,这是言语不真实的行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公武卒,弘继薨,稚孙绍宗嗣,主藏奴与吏讼于御史府。
(2)藩镇阻兵,陵慢于外,弗能制也;士卒杀逐主帅,拒命自立,弗能诘也。
5.司马光对牛曾孺的评价是什么?请简要分析其评价依据。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