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2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白居易,乐天,太原人。幼聪慧绝人,襟怀宏放。年十五六时,袖文一编,投著作郎吴人顾况。况能文,后进文章无可意者。览居易文,不觉迎门礼遇,曰:“吾谓斯文遂绝,复得吾子矣。”居易文辞富艳,尤精于诗笔。所著歌诗数十百篇,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士君子多之。章武皇帝纳谏思理,渴闻谠言,召入翰林为学士,左拾遗。淄青节度使李师道进绢,为魏徵子孙赎宅。居易谏曰:“徵是陛下先朝宰相,太宗尝赐殿材成其正室,尤与诸家第宅不同。子孙典贴,其钱不多,自可官中为之收赎,而令师道掠美,事实非宜。”宪宗深然之。王承宗拒命,上令神策中尉吐突承璀为招讨使,谏官上章者十七八。居易面论,辞情切至。上颇不悦,谓李绛曰:“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绛对曰:“居易所以不避死亡之诛,事无巨细必言者,盖酬陛下特力拔擢耳,非轻言也。”上曰:“卿言是也。”由是多见听纳。六年四月,丁母陈夫人之丧,退居下邽。九年冬,入朝,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七月,盗杀宰相武元衡,居易首上疏论其冤,急请捕贼以雪国耻。宰相以宫官非谏职,不当先谏官言事。会有素恶居易者,掎摭居易,言浮华无行。执政方恶其言事,奏为江表刺史,追诏授江州司马。十三年冬,召还京师,拜司门员外郎。凡朝廷文字之职,无不首居其选,然多为排摈,不得用其才。时天子荒纵不法,执政非其人,制御乖方,河朔复乱。居易累上疏论其事,天子不能用,乃求外任。七月,杭州刺史。大中元年,时年七十六。

(选自《旧唐书》,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
B.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
C.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
D.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字,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B.拜,授予官职,在文中表示授予官职的词还有“除”、“授”,而“贬”则表示降职。
C.“丁母丧”的意思是“遭遇母亲丧事”,古代官员父母去世,官员必须要停职守制。
D.卒,对死亡的讳称,古代皇帝及其后妃之死曰崩,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居易才华横溢。顾况擅长作诗文,后辈的文章他都没有中意的,但看了白居易的文章之后,不由得到门口以礼相迎。
B.白居易文风富贵艳丽。他非常擅长诗歌创作,写了几十上百篇优秀的诗歌,当时的读书人都非常欣赏他所创作的诗歌。
C.白居易直言进谏。淄青节度使李师道想替魏徵的子孙赎买住宅,白居易谏奏说应由朝廷来做这件事,宪宗认为很正确。
D.白居易刚正不阿。对盗贼诛杀宰相武元衡一事,白居易第一个上疏论说他的冤屈,请求抓紧时间抓捕贼人来一雪国耻。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章武皇帝纳谏思理,渴闻谠言,召入翰林为学士,拜左拾遗。
(2)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5.请简要说明白居易被贬为江表刺史的原因。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韩愈《师说》)

愈,字退之,南阳人。早孤依嫂读书日记数千言通百家贞元八年擢第迁监察御史上疏论宫市德宗怒贬阳山令有善政改江陵法曹参军元和中,为国子博士、河南令。愈才高难容,累下迁,乃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奇其才。召拜国子祭酒,转兵部侍郎、京兆尹兼御史大夫。长庆四年卒。公英伟间生,才名冠世,继道德之统,明列圣之心,有冠冕珮玉之气,宫商金石之音,为一代文宗。有诗赋杂文等四十卷,行于世。

(节选自辛文房《唐才子传·韩愈》)

1.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早孤/依嫂读书/日记数千言/通百家/贞元八年擢第迁/监察御史上疏论宫市/德宗怒/贬阳山令/有善政/改江陵法曹参军/
B.早孤/依嫂读书/日记数千言/通百家/贞元八年擢第/迁监察御史/上疏论宫市/德宗怒贬阳山令/有善政/改江陵法曹参军/
C.早孤/依嫂读书/日记数千言/通百家/贞元八年擢第/迁监察御史/上疏论宫市/德宗怒/贬阳山令/有善政/改江陵法曹参军/
D.早孤/依嫂读书/日记数千言/通百家/贞元八年擢第迁/监察御史上疏论宫市/德宗怒贬阳山令/有善政/改江陵法曹参军/
2.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句,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读。
B.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故并举。巫主要以祝祷、占卜等为业,有时也为人治病。
C.老聃:姓李名耳字聃,中国道教创始人,著有《道德经》一书,与庄子并称“老庄”。
D.六艺:文中指“六经”,即《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儒家典籍。
3.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师说》首段先强调从师的必要性,并指出不从师的危害,然后阐明择师的标准是“道”,并非贵贱长少,为下文针砭时弊作了铺垫。
B.《师说》第二段主要通过三方面对比,从不同方面批判当时社会不重师道和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对比形成强烈反差,说服力强。
C.韩愈才华和名气盖世,继承了道德传统,阐明了各位圣人的本意,文章气势华丽,精通音律并成为文学宗师,有诗赋杂文流行于世。
D.《师说》中韩愈批评了士大夫们“耻学于师”的风气,认为他们因为师生之间年岁和学问差不多,就对从师感到羞耻的想法是错误的。
4.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2)愈才高难容,累下迁,乃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奇其才。
5.韩愈创作《师说》的原因是什么?请根据所学和文章概括。
2023-09-25更新 | 216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贞观四年,太宗谓侍臣曰:比闻京城士庶居父母丧者,乃有信巫书之言,辰日不哭,以此辞于吊问,拘忌辍哀,败俗伤风,极乖人理。宜令州县教导,之以礼典。

贞观六年,投左光禄大夫陈叔达礼部尚书,因谓曰:武德中,公曾进直言于太上皇,明朕有克定大功,不可黜退云。朕本性刚烈若有抑控恐不胜忧愤以致疾毙之危。今赏公忠謇,有此迁投。叔达对曰:臣以隋氏父子自相诛戮,以致灭亡,岂容目睹覆车,不改前辙?臣所以竭诚进谏。太宗曰:朕知公非独为朕一人,实为社稷之计!"

贞观十五年,诏曰:朕听朝之取,观前史,每览前贤佐时,忠臣徇国,何尝不想见其人,书钦叹!至于近代以来,年岁非远,然其胤绪,或当见存,纵未能显加旌表,无容弃之遐裔。其周、隋二代名臣及忠节子孙,有贞观已来犯罪配流者,宜令所司具录奏闻。于是多从矜宥。

十八年,(马周)历迁中书令,兼太子左庶子。周既职兼两宫,处事平允,甚获当时之誉。又以本官吏部尚书。太宗尝谓侍臣曰:周见事敏速,性甚慎至。至于论量人物,直道而言,朕比任使之,多称朕意。既竭忠诚,亲附于朕,实藉此人,共康时政也。

(选自《贞观政要》,有删改)

文本二:

由此观之,有贤而用之者,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可不慎欤?今犹古也,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今之士民亦古之士民。古虽扰攘之际,犹有贤能若是之众,况今太宁,岂日无之?在君上用之而已。询众庶,则才能者进矣;不有忌讳,则谠直之路开矣;不迩小人,则谗谀者自远矣。苟行此道,则何虑不跨两汉,轶三代,然后践五帝三皇之涂哉!

(选自王安石《兴贤》,有删减)


【注】①遐裔:远方、边远之地。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朕A本B性C刚D烈E若F有G抑H控I恐J不K胜L忧M愤N以O致P疾Q毙R之S危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指管理、治理,与《大学之道》中“先齐其家”的“齐”意思相同。
B.废,指放下,与《过秦论》中“于是废先王之道”的“废”意思不相同。
C.摄,指代理,与《论语·侍坐》中“摄乎大国之间”的“摄”意思不相同。
D.博,指广泛地,与《劝学》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的“博”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听说京城有百姓为父母服丧期间,因相信巫书上辰日不哭的话,竟谢绝别人的哀悼慰问,太宗下令州县按相关礼仪法典规定去做。
B.太宗授任左光禄大夫陈叔达为礼部尚书,因为他当年曾向太上皇直言进谏不可以罢免太宗,而陈叔达吐露了当年进谏的真实原因。
C.太宗阅读前朝史书,钦佩前贤、忠臣,认为应该善待他们的后代,对于贞观以来犯了罪被流放发配的,后来大多采取了宽大处理。
D.王安石认为,有贤能之人并加以任用是国家的福气,如果能任用,就不怕不会超越两汉、胜过三代,然后达到五帝三皇那样的盛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朕知公非独为朕一人,实为社稷之计!
(2)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可不慎欤?
5.文本一中,唐太宗称赞了马周的哪些品格?请简要概括。
2023-09-23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保山市部分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固字孟坚。年九岁,能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永平初,东平王苍以至戚为骠骑将军辅政,开东阁,延英雄。时固始弱冠,奏记说苍,荐桓梁、晋冯诸人,苍纳之。父彪卒,归乡里。固以彪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思,欲就其业。既而有人上书显宗,告固私改作国史者,有诏下郡,收固系京兆狱,尽取其家书。固弟超恐固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驰诣上书,具言固所著述意,而郡亦上其书。显宗甚奇之,召诣校书部,除兰台令史,与前睢阳令陈宗、长陵令尹敏、司隶从事孟异共成《世祖本纪》。迁为郎。固又作列传、载记二十八篇,奏之。帝乃复使终成前所著书。固以为汉绍尧运,以建帝业,至于六世,史臣乃追述功德,私作本纪,编于百王之末,厕于秦、项之列,太初以后,阙而不录,故探撰前记,缀集所闻,以为《汉书》。固自永平中始受诏,潜精积思二十余年,至建初中乃成。当世甚重其书,学者莫不讽诵焉。永元初,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以固为中护军,与参议。北单于闻汉军出,遣使款居延塞,欲修呼韩邪故事,朝见天子,请大使。宪上遣固行中郎将事,将数百骑与虏使俱出居延塞迎之。会南匈奴掩破北庭,固至私渠海,虏中乱,引还。及窦宪败,固先坐免官。固不教学诸子,诸子多不遵法度,吏人苦之。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干其车骑,吏椎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宪不敢发,心衔之。及窦氏宾客皆逮考,兢因此捕系固,遂死狱中。时年六十一。诏以谴责兢,抵主者吏罪。

(节选自《后汉书班固传》,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吏椎A呼之B奴C醉骂D兢大E怒F畏宪G不H敢发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属,编辑,编撰,与《岳阳楼记》中“属予作文以记之”的“属”意思不同。
B.阙,古代宫殿、祠庙门前两边可供瞭望的楼台,常借指皇帝所居之处、朝廷。
C.本纪,简称纪,是中国古代纪传体史书中的帝王和诸侯传记,始于司马迁《史记》。
D.闻,听到,听说,与《桃花源记》中“村中闻有此人”的“闻”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班固聪颖多才,年轻有为。他刚成年,就写了陈述意见的文书劝说刘苍,向刘苍推荐了桓梁、晋冯几位贤士,刘苍采纳了他的建议。
B.班固勤奋好学,他广泛阅读大量古籍,等成年后发现父亲先前续写的史书还不够详尽时,想继承父亲的事业。
C.班固经历磨难,矢志修史。他被人举报私修国史而遭遇了牢狱之灾,在班超营救澄清冤情后,被皇帝召到校书部继续著书。
D.班固以中护军的身份跟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窦宪派遣班固迎接北单于的使臣,班固因未到达迎接地点完成任务而免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宪上遣固行中郎将事,将数百骑与虏使俱出居延塞迎之。
(2)固不教学诸子,诸子多不遵法度,吏人苦之。
5.班固因私修国史下狱,为什么最终反被任命为兰台令史?请简要说明。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

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

(节选自《孙子兵法》)

材料二:

魏伐赵,赵急,请救齐。齐威王欲孙膑,膑辞谢曰:刑余之人,不可。于是乃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居辎车中坐为计谋。田忌欲引兵之赵,孙子曰:夫解杂乱纷纪者不控卷,救斗者不搏撼,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矣。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田忌从之。魏果去邯郸,与齐战于桂陵,大破梁军。

后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趋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趋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二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孙子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树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到,曰:遂成孺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

(节选自《十七史百将传》)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齐使田忌将A而往B直C走D大梁E魏将庞涓F闻之G去韩而归。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任命……为将,“上使外将兵”的“将”表示率领,两者意义和用法不同。
B.三晋,指赵魏韩三国,三国原属晋国,后来一分为三,故以“三晋”称这三国。
C.度,意思是估计,与《答司马谏议书》“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的“度”意思不同。
D.“读其书未毕”与“群贤毕至”(《兰亭集序》)两句中的“毕”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国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援,齐威王任命孙膑为将援助赵国,孙膑推辞,并推举田忌担任主将,自己担任军师。
B.田忌本来想要前往赵国,与魏军一战,但孙膑认为齐军应当向大梁进军,这样既可以救赵,也能使魏军疲惫,田忌听从了他的建议。
C.魏国和赵国联合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国派田忌和孙膑率领军队前去救援,齐军再次进军大梁,以迫使魏军回撤。
D.齐军在马陵之战中,采用了减灶计,使庞涓骄傲轻敌,于是庞涓丢下步兵,率领轻兵锐卒日夜兼程追赶齐军,最终被齐军击败。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2)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
5.材料二是如何体现材料一中“攻其所必救”“勇怯,势也”的观点的?请简要说明。
2023-09-19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民族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夫差既立为王,以伯嚭为太宰,习战射,三年,伐越,败越于夫湫。越王勾践乃以兵五千人栖于会稽山上,使大夫种厚币遗吴太宰嚭以请和,国为臣妾,吴王将许之。伍子胥谏曰:越王为人辛苦,今王不灭,后必悔之。吴王不听,用太宰嚭计,与越平。其后五年,吴王闻齐景公死而大臣争宠,新君弱,乃兴师北伐齐。子胥谏曰:不可。勾践食不重味,吊死问疾,且能用人。此人不死,必为吴患。今越,腹心之疾,齐犹疥癣耳,而王不先越,乃务伐齐,不亦谬乎?吴王不听,伐齐,大败齐师于艾陵。其后四年,吴将复北伐齐,越王勾践用子贡之谋,乃率其众以助吴,而重宝以献遗太宰嚭。太宰嚭既数受越赂,其爱信越殊甚,日夜为言于吴王,王信用嚭之计。伍子胥谏曰:夫越,腹心之疾,今信其游辞伪诈而贪齐,破齐譬犹石田,无所用之。《盘庚》曰,‘有颠越不恭,殄灭之,俾无遗育,无使易种于兹邑’。是商所以兴也。愿王释齐而先越,不然,将悔之无及也已。吴王不听,使子胥于齐,子胥谓其子曰:吾谏王,王不我用,吾今见吴之灭矣,女与吴俱亡,无为也。乃属其子于齐鲍氏,而归报吴王。太宰嚭既与子胥有隙,因谗曰:子胥为人刚暴少恩其怨望猜贼为祸也深恨前日王欲伐齐子胥以为不可王卒伐之而有大功子胥计谋不用乃反怨望今王又复伐齐,子胥专愎强谏,沮毁用事,幸吴之败,以自胜其计谋耳。且臣使人微伺之,其使齐也,乃属其子于鲍氏。夫人臣内不得意,外交诸侯,自以先王谋臣,今不用,常怏怏。愿王蚤图之。

(节选自《说苑·正谏》,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子胥为人/刚暴少恩/其怨望猜贼/为祸也深恨/前日王欲伐齐/子胥以为不可/王卒伐之而有大功/子胥计谋/不用乃反怨望
B.子胥为人/刚暴少恩/其怨望猜贼/为祸也深/恨前日王欲伐齐/子胥以为不可/王卒伐之而有大功/子胥计谋不用/乃反怨望
C.子胥为人/刚暴少恩/其怨望猜贼/为祸也深恨/前日王欲伐齐/子胥以为不可/王卒伐之而有大功/子胥计谋不用/乃反怨望
D.子胥为人/刚暴少恩/其怨望猜贼/为祸也深/恨前日王欲伐齐/子胥以为不可/王卒伐之而有大功/子胥计谋/不用乃反怨望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宰,官职名,相传殷置太宰,周称冢宰,春秋列国亦多置太宰之官,职权不尽相同。
B.委,委托,托付,本文中的“委”与“委命下吏”的“委”意思相同。
C.能,通“耐”,指禁得起,受得住,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非曰能之,愿学焉”的“能”相同。
D.劓,割鼻子的酷刑,大约起于商代,与宫刑、黥刑、刖刑、大辟合称为古代的“五刑”。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越王兵败求和,吴王认为齐国大臣争权,新君幼弱,存有战机,有利可图,便与越国达成和议。
B.吴国将攻齐国,越王率部队来帮助吴国,并贿赂伯嚭。伯嚭为越美言,吴王听信了伯嚭的计谋。
C.伍子胥认为,殷商对狂乱越轨不恭的人严加伐戮,斩草除根,才得以兴盛,灭越才是当务之选。
D.伍子胥认为吴国将亡,把儿子托付给齐国鲍氏。此事被伯嚭作为把柄进行诋毁,称其结交诸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王不先越,乃务伐齐,不亦谬乎?
(2)子胥专愎强谏,沮毁用事,幸吴之败,以自胜其计谋耳。
5.“正谏”,即正言规劝。请结合伍子胥的正谏,分析吴国失败的原因。
2023-09-15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开远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3月半月考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貂勃恶田单,曰:安平君,小人也。安平君闻之,故为酒而召貂勃,曰:单何以得罪于先生,故常见誉于朝?貂勃曰:跖之狗吠尧,非贵跖而贱尧也,狗固吠非其主也。安平君曰:敬闻命!明日,任之于王。

王有所幸臣九人之,欲伤安平君,相与语于王曰:燕之伐齐之时,楚王使将军将万人而佐齐,今社稷已安矣,何不使使者谢于楚王?王曰:左右孰可?九人之属曰:貂勃可。貂勃使楚,楚王受而觞之,数日不反。九人之属相与语于王曰:夫一人身,而牵留万乘者,岂不以据势也哉?且安平君之与王也,君臣无礼,而上下无别。内牧百姓,循抚其心,振穷补不足,布德于民;外怀戎翟,天下之贤士,阴结诸侯之雄俊豪英。其志欲有为也。愿王之察之。异日,王曰:召相单来。田单免冠徒跣肉袒而进,退而请死罪。五日,王曰:子无罪于寡人,子为子之臣礼,吾为吾之王礼而已矣。

貂勃从楚来,王赐诸前,酒酣,王曰:召相田单来。貂勃避席稽首曰:王恶得此亡国之言乎?王上者孰与周文王?王曰:吾不若也。貂勃曰:然,臣知王不若也。下者孰与齐桓公?王曰:吾不若也。貂勃曰:然,臣固知王不若也。然则周文王得吕尚以为太公,齐桓公得管夷以为仲父,今王得安平君而独曰‘单’。且自天地之辟民人之治为人臣之功者谁有厚于安平君者哉?且王不能守先王之社稷,燕人兴师而袭齐墟,王走而之城阳之山中。安平君以惴惴之即墨,三里之城,五里之郭,敝卒七千,禽其司马,而反千里之齐,安平君之功也。王不亟杀此九子者以谢安平君,国危矣!王乃杀九子而逐其家,益封安平君以夜邑万户。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六》)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且A自B天C地D之E辟F民G人H之I治J为K人L臣M之N功O者P谁Q有R厚S于T安U平V君W者X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貂勃常恶田单”与“圣人无常师”(韩愈《师说》)这两句中的“常”字,意义相同。
B.“王有所幸臣九人之属”与“举匏樽以相属”(苏轼《赤壁赋》)这两句中的“属”,意义不同。
C.稽首,古代九拜中最隆重的跪拜礼,跪下拱手至地,头也至地;常为臣子拜见君主时所用。
D.“臣固知王不若也”与“固时俗之工巧兮”(屈原《离骚》)这两句中的“固”,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单设宴招待貂勃并询问自己哪里得罪了他,貂勃以狗只认主人不分高贵卑贱为喻,巧妙地为自己中伤田单开脱。
B.齐王的九位宠臣推荐貂勃出使楚国,以报楚国的搭救之情,貂勃去后故意多日不返,九位宠臣便趁机向齐王诬陷田单。
C.田单不计前嫌,向齐王推荐貂勃;为了化解齐王对自己的猜忌,田单自请死罪;在貂勃的帮助下,田单被加封万户夜邑。
D.齐王的九位宠臣和貂勃都认为田单有治国安民之才,但前者认为其心怀不轨,希望齐王详察之,后者敦请齐王重用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楚王使将军将万人而佐齐,今社稷已安矣,何不使使者谢于楚王?
(2)内牧百姓,循抚其心,振穷补不足,布德于民。
5.貂勃是如何说服齐王“亟杀此九子者以谢安平君”的?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初,孝文时,吴太子入见,得侍皇太子饮、博。吴太子博,争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遣其丧归葬。至吴,吴王愠曰:天下同宗,死长安即葬长安,何必来葬为!复遣丧之长安葬。吴王由此稍失藩臣之礼,称疾不朝。京师知其以子故,系治验问吴使者。吴王恐,始有反谋。后使人为秋请,文帝复问之,使者对曰:王实不病。汉系治使者数辈,吴王恐,以故遂称病。夫‘察见渊中鱼,不祥’。唯上弃前过,与之更始。于是文帝乃赦吴使者归之,而赐吴王几杖,老,不朝。吴得释其罪,谋亦益解。然其居国以铜、盐故,百姓无赋,卒践更,辄与平贾;岁时存问茂材,赏赐闾里;他郡国吏欲来捕亡人者,公共禁弗予。如此者四十余年。

晁错数上书言吴过,可削。文帝宽,不忍罚,以此吴日益横。及景帝即位,错说上曰:昔高常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齐七十余城,楚四十余城,吴五十余城。封三庶草,分天下半。今吴王前有太子之隙,诈称病不朝,于古法当诛。文帝弗忍,因赐几杖。德至厚,当改过自新,反益骄溢。即山铸钱,煮海水为盐,诱天下亡人谋作乱。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上令公卿列侯宗室杂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隙。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七国之叛》)

文本二: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困平城,病流矢,陵迟不救者三代。后乃谋臣献画,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郡国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继汉而帝者,虽百代可知也。

(节选自柳宗元《封建论》)

[注]①吴王:刘濞,汉高祖侄子,公元前196年被封为吴王,其封地为吴国,后联合楚、赵等七国发动叛乱,失败后,逃到东越被杀。②践更:受钱代人服徭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在下面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涂黑。
上令A公卿列侯宗室B杂议C莫敢D难E独F窦婴争之G由此H与错有隙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系治,囚禁治其罪,“系”与《过秦论》中“俯首系颈"的“系”含义相近。
B.几杖,坐几和手杖,皆为老者所用,故常用作敬老之物,也可借指老人。
C.存问,问候的意思,“存”与《短歌行》中“枉用相存”的“存”含义不同。
D.陵迟,也作“凌迟”,既是一种残酷刑罚,也指渐趋衰败,文中意指后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国太子侍奉皇太子饮酒、下棋,走棋路时与之发生了争执,态度不恭敬,被皇太子用棋盘打死了,这件事成为吴王谋反叛乱的诱因。
B.因吴太子之事,吴王称病不再朝见文帝,此举有违藩臣的礼节,不过文帝在听了使者的解释后,未追究吴王过错,还特许吴王不再上朝。
C.晁错多次上奏文帝,陈述吴王过失,建议削减他的封地,文帝于心不忍;景帝即位后,晁错仍力主削藩,他认为吴王最终会发动叛乱。
D.面对吴国的威胁,削藩已成朝臣共识。柳宗元也认为,西汉时由于谋臣献策,才分散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并由朝廷自己管理诸侯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吴得释其罪, 谋亦益解。
(2)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
5.唐朝中后期藩镇割据严重,请结合文本二分析柳宗元《封建论》的创作目的。
2023-09-12更新 | 179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大理市大理白族自治州民族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佚之狐,郑人,佚之俅之子也。狐少善思辩,多才识。为幕僚,常得郑君宠之。

晋侯、秦伯围郑,郑危在旦夕。狐求见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武使秦,秦晋师,郑遂安。郑伯欲厚赏武。狐闻之,言于郑伯曰:武,舌辩之士,以口舌退师,功高莫大,厚赏,理也;然,武终为隐者之徒,非臣举之,终老亦未见其名,何功之有?窃以为当赏者,臣也。郑伯愕然,赏之。

异日,村夫有拜于郑廷者,郑伯迎之。问之,乃烛之武之兄文也。文曰:君恩四海,天下之,万民之幸也。武以口舌还军秦晋,三军不能敌,厚赏以郑也。然,家有老母,八旬又三,日必付之。武往说师老母系之臣昼夜傅母目不交睫,亦宜赏之。况武本不欲说秦,区数劝方为之也郑伯赏之。

未几,宫廷左右及三军将士上书求赏者络绎不绝,郑哗然。晋闻之,复攻之,郑危矣。史臣曰:郑危而遂安者,君明而士贤也;郑安而复危者,赏功之过欤,邀功妒贤欤?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的字母写出来。
武往A说师B老母C系之D臣E昼夜F侍G母H目不交睫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晋师,郑遂安          还:这里指撤军。
B.君恩四海,天下       惠:得到恩惠。
C.厚赏以郑也                 利:利益。
D.邀功妒贤欤                 抑:还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烛之武劝退秦师有功于国,郑伯打算重重地奖赏他,可是这件事传出来后,引起了来自各方面的连锁反应。
B.佚之狐凭借自己是老臣,德高望重,平时对郑伯尊重有加,觉得这次举荐烛之武有功,要奖赏,首先应该奖赏自己。
C.烛之武的哥哥烛之文认为自己侍奉老母亲而劝说烛之武面见秦君退秦师有功,应该得到奖赏;其他大臣也想分功。
D.郑伯身边的人和将士纷纷求荣,郑国国内一片哗然,这引得晋军又来攻击,让郑国再次陷入危险的境地。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臣举之,终老亦未见其名,何功之有?
(2)况武本不欲说秦,臣数劝方为之也!
5.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郑国转危为安的原因和转安为危的原因。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凡与敌战,可密候邻国君臣交接有隙,遣谍者以间之。彼若猜贰,我以精兵乘之,必得所欲。法曰:亲而离之。

战国,周赧王三十一年,燕上将乐毅伐齐,破之,泯王出奔于莒。燕军合兵攻之。楚将淖齿将兵救齐。因为齐相,欲与燕将分齐地,乃执王数其罪而诛之。复坚守莒城、即墨以拒燕兵,数月不下。乐毅并围之,即墨大夫战死,城中推田单为将军。顷之,昭王薨,惠王立,为太子时与毅有隙。田单闻之,乃纵反间曰:乐毅与燕新王有隙欲连兵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齐人唯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燕王以为然,乃使骑劫代毅。毅遂奔赵,燕将士由是不和。单乃列火牛阵,大破燕军;复齐七十余城,迎襄王自莒入临淄。

(节选自《百战奇略·离战》)

材料二:

燕昭王卒,惠王立,与乐毅有隙。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宣言曰:齐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耳。乐毅畏诛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乐毅缓攻即墨,齐人所惧,唯恐他将来,即墨残疾。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毅,毅赵,燕军共忿。田单与士卒分功,尽散饮食飨士。收民金,得千镒,令即墨富豪遗燕将,曰:即墨即降,愿无掳掠吾族家妻妾。燕将大喜,许之,燕军由此益懈。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绛缯衣,画以五采龙文,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苇于尾,凿城数十穴,夜纵牛,烧其端,牛尾热,怒而奔,五千人因衔枚击之,城中鼓噪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燕军大骇,败走,遂杀骑劫。

(节选自《智囊·兵智部》)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乐毅与燕新王□有隙□欲连兵□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面,古代君主临朝坐南朝北,因此把登上帝位称为“南面为王”。
B.归,指归附,与《项脊轩志》中“吾妻来归”的“归”的意义不同。
C.束,文中指捆缚,这与成语“束之高阁”中的“束”字的意义相同。
D.枚,形如筷子,可系于颈上;衔枚,古时行军口中衔枚,以防出声。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乐毅率军伐齐时对即墨城采取了围城之策,但这并非是因为他畏惧惠王的诛杀而故意拖延时间,更不是为了等待在齐地称王的时机。
B.惠王为太子时与乐毅存在嫌隙,这给了田单可乘之机,田单散布的谣言最终让燕惠王信以为真,乐毅投奔赵国的行为让燕军颇为不满。
C.火牛之阵以狂奔的千头火牛作为先锋,以五千勇士为核心,辅之以百姓的声威,打得燕军措手不及,惊逃四散,田单之智谋可见一斑。
D.田单担任将军后多措并举,在他的一番谋划之下,不仅即墨城的危机得以解除,齐国七十多座城邑也被收复,齐襄王亦回到了都城。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与敌战,可密候邻国君臣交接有隙,遣谍者以间之。
(2)令即墨富豪遗燕将,曰:“即墨即降,愿无掳掠吾族家妻妾。”
5.田单使用了哪些方法大败燕军?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2023-09-09更新 | 212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摸底检测语文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