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13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段一: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白居易《琵琶行·序》)

文段二:

白居易,乐天,幼聪慧绝人,襟怀宏放。年十五六时,文一编,投著作郎顾况。况能文,后进文章无可意者。览居易文,不觉迎门礼遇。贞元十四年,始以进士就试,礼部侍郎高郢擢升甲科,吏部判入等,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四月,宪宗策试制举人,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策入第四等,授周至县尉、集贤校理。居易文辞富艳,尤精于诗笔。自雠校至结绶畿句,所著歌诗数十百篇,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而士君子多之,而往往流闻禁中。章武皇帝纳谏思理,渴闻谠言,二年十一月,召入翰林为学士。三年五月,拜左拾遗,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非次拔擢欲以生平所贮仰酬恩造。拜命之日,献疏言事。居易与河南元稹相善,同年登制举,交情隆厚。稹自监察御史为江陵府士曹掾,翰林学士李绛、崔群上前面论稹无罪,居易累疏切谏。疏入不报。六年四月,丁母陈夫人之丧,退居下邽。九年冬,入朝,授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七月,盗杀宰相武元衡,居易首上疏论其冤,急请捕贼以雪国耻。宰相以宫官非谏职,不当先谏官言事。会有素恶居易者,掎摭居易。执政方恶其言事,奏为江表刺史。诏出,中书舍人王涯上疏论之,言居易所犯状迹,不治郡,追诏授江州司马。

(节选自《旧唐书·白居易传》)

1.文段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居易自以逢A好文B之C主D非次E拔擢F欲G以H生平I所贮J仰酬K恩造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即表字,人的别名,古人有名有字,字常用于自称,称呼别人时,以称名表示礼貌。
B.袖,名词活用为动词,意为“袖揣”,与《阿房宫赋》“舞殿冷袖”的“袖”含义不同。
C.谪,指贬官降职,文段一中“左迁”与文段二中“贬为江表刺史”中的“贬”也有此意。
D.宜,意为“应该”,与《出师表》“宜付有司论其刑赏”的“宜”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段一交代了《琵琶行》故事发生时间、地点和人物,概述了琵琶女的身世。
B.白居易自幼聪明过人,十五六岁时创作的文章就得到了当时著名文士顾况的赞许。
C.白居易与元稹交好,元稹被贬时他多次上疏极力劝谏,奏疏呈上却没有得到回复。
D.宰相武元衡被刺杀,白居易上疏请求抓捕刺客,却因越权进谏而被贬为江州司马。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
(2)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而士君子多之。
2024-04-03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商洛市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魏有隐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曰:“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侯生摄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公子执辔愈恭。侯生又谓公子曰:“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公子引车入市,侯生下见其客朱亥,睥睨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当是时,魏将相宗室宾客满堂,待公子举酒。市人皆观公子执辔。从骑皆窃骂侯生。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至家,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宾客皆惊。酒酣,公子起,为寿侯生前。侯生因谓公子曰:“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嬴乃夷门抱关者也,而公子亲枉车骑,自迎嬴於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然嬴欲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过客以观公子,公子愈恭。市人皆以嬴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于是罢酒,侯生遂为上客

侯生谓公子曰:“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公子怪之。

(秦攻赵急,赵平原君求救于魏公子,魏公子请求魏王发兵,魏王虽派出将军晋鄙领军前往边境,但不愿自身实力受损,作壁上观。魏公子不得已,准备率宾客与赵同生共死。)

行过夷门,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辞决而行,侯生曰:“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公子行数里,心不快,曰:“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复引车还,问侯生。侯生笑曰:“臣固知公子之还也。”曰:“公子喜士,名闻天下。今有难,无他端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有哉?尚安事客?然公子遇臣厚,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公子再拜,因问。侯生乃屏人间语,曰:“嬴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如姬资之三年,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如姬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公子从其计,请如姬。如姬果盗晋鄙兵符与公子。

(节选自《史记·魏公子列传》有删改)

1.对文中划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
B.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
C.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
D.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
2.下列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另一种的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楚怀王和越王勾践。
B.兵符,指古代传达命令或调兵遣将所用的凭证。用铜,玉或木石制成,作虎型,为虎符。制成两半,一半留存在国君,一半交给统帅。调发军队时,必须在符验合后,方能生效。
C.虚左,古代马车的座次以左为尊,空着左边的位置以待宾客称“虚左”。魏公子信陵君预备了酒席,要大宴宾客。他驾驶着马车,空出左边的座位,亲自去迎接侯生。
D.上客,指门客中地位比较高级的一部分。春秋时诸侯国的公族子弟招募一些人才,根据才能、水平提供不同待遇,作为主人的谋士保镖而发挥其作用,必要的时候也可能发展成雇主的私人武装。
3.下列加点字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侯生摄衣冠             因人之力而
B.何功有哉?             夫晋,何厌有?
C.然嬴欲公子之名       荆轲遂车而去
D.如姬公子泣             戮没
4.翻译下面句子。
(1)市人皆以嬴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
(2)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
2024-04-02更新 | 60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西安市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路问于孔子曰:“管仲之为人何如?”子曰:“仁也。”子路曰:“昔管仲说襄公,公不受,是不辨也;欲立公子纠而不能,是不智也;家残于齐而无忧色,是不慈也;桎梏而居槛车,无惭心,是无丑也;事所射之君,是不贞也;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是不忠也。仁人之,固若是乎?”孔子曰:“管仲说襄公,襄公不受,公之暗也;欲立子纠而不能,不遇时也;家残于齐而无忧色,是知权命也;桎梏而无惭心,自裁审也;事所射之君,是通变也;不死子纠,量轻重也。夫子纠未成君管仲未成臣管仲才度义管仲不死束缚而立功名未可非也。召忽虽死,过与取仁,未足多也。”

(节选自《孔子家语》)

材料二:

五伯莫盛于威、文,文公之才,不过威公,其臣又皆不及仲。灵公之虐,不如孝公之宽厚。文公死,诸侯不敢叛晋,晋袭文公之余威,犹得为诸侯之盟主百余年。何者?其君虽不肖,而尚有老成人焉。威公之薨也,一乱涂地,无惑也。彼独恃一管仲,而仲则死矣。夫天下未尝无贤者,益有有臣而无君者矣。威公在焉,而曰天下不复有管仲者,吾不信也。仲之书,有记其将死,论鲍叔、宾胥无之为人,且各其短。是其心以为数子者,皆不足以托国,而又逆知其将死。则其书诞谩不足信也。吾观史鳍,以不能进遵伯玉,而退弥子暇,故有身后之谏。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节选自《管仲论》)

【注】①威,齐桓公:文,晋文公。②灵公,晋灵公。③孝公,齐孝公。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填写答案标号。

夫子A纠未成君B管仲未成C臣D管仲E才度义F管仲不死G束缚而立H功名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桎梏,是一种古代刑具,指脚镣和手铐,现大多用来比喻束缚人或事物的东西。
B.道,指方式、方法,与《过秦论》中“行军用兵之道”中的“道”意思相同。
C.五伯,指中国春秋时期的五个霸主,也指春秋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楚庄王、秦缪公。
D.疏,指书写、分条陈述,与《滕王阁序》中“恭疏短引”中的“疏”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路认为召忽选择自杀,比管仲更忠心,而孔子却认为召忽并不值得赞美,因为他过于追求仁义。
B.孔子认为管仲向齐襄公游说之事不能证明管仲没有口才,立公子纠未成功,也不是管仲缺乏智谋。
C.虽然晋文公在很多方面不及齐桓公,但其霸主地位却比齐国长久,与晋国尚有老成练达之臣有关。
D.管仲临死前没有像史鳍斥退弥子瑕、荐举蘧伯玉一样推举鲍叔等人,是因为齐国当时并没有贤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家残于齐而无忧色,是不慈也;桎梏而居槛车,无惭心,是无丑也。
(2)威公之薨也,一乱涂地,无惑也。彼独恃一管仲,而仲则死矣。
2024-03-30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人言作天子则得自尊崇,无所畏惧,朕则以为正合自守谦恭,常怀畏惧。昔舜诫禹曰:‘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又《易》曰:‘人道恶盈而好谦。’凡为天子,若惟自尊崇,不守谦恭者,在身傥有不是之事,谁肯犯颜谏奏?朕每思出一言,行一事,必上畏皇天,下惧群臣。天高听卑,何得不畏?群公卿士,皆见瞻仰,何得不惧?以此思之,但知常谦常惧,犹恐不称天心及百姓意也。魏征曰:古人云:‘不有初,鲜克有终。’愿陛下守此常谦常惧之道日慎一日则宗社永固无倾覆矣唐虞所以太平,实用此法。贞观三年,太宗问给事中孔颖达,曰:《论语》云:‘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何谓也?颖达对曰:圣人设教,欲人谦光。己虽有能,不自矜大,仍就不能之人求访能事。己之才艺虽多,犹病以为少,仍就寡少之人更求所益。己之虽有,其状若无,己之虽实,其容若虚。非惟匹庶,帝王之德,亦当如此。夫帝王内蕴神明,外须玄默,使深不可知。故《易》称‘以蒙养正,以明夷莅众’,若其位居尊极,炫耀聪明,以才人,饰非拒谏,则上下情隔,君臣道乖,自古灭亡,莫不由此也。太宗曰:《易》云:‘劳谦,君子有终,吉。’诚如卿言。诏赐物二百段。河间王孝恭,武德初,封为赵郡王。孝恭既讨平萧铣、辅公祏,遂领江、淮及岭南、北,皆统摄之。专制一方,威名甚著,累迁礼部尚书。孝恭性惟退让,无骄矜自伐之色。时有特进江夏王道宗,尤以将略驰名,兼好学,敬慕贤士,动修礼让,太宗并加亲待。

(节选自《贞观政要·卷六》)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愿陛下守A此常谦B常惧之C道D日慎E一日F则宗社永G固H无倾覆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因这期间为治世局面,故称“贞观之治”。
B.靡,指无、没有,与《氓》中“三岁为妇,靡室劳矣”中“靡”意思相同。
C.唐虞,是唐尧与虞舜的并称。亦指尧与舜的时代,古人以为太平盛世。
D.陵,指欺压,与《荆轲刺秦王》中“燕国见陵之耻除矣”的“陵”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认为,天子应该保持谦逊恭谨的态度,常怀畏惧之心,这样才能让别人在君主有过失的时候敢于冒犯君主的威严提出意见。
B.为了阐明谦虚谨慎的重要性,唐太宗多处引用了《易》中的话语,这说明《易》在中国古代的地位崇高,长期被奉为神圣的经典。
C.君主地位尊崇,极易产生骄矜自傲之情,而唐太宗有着与多数帝王不同的执政心态,他提倡谦让,鼓励大臣进谏,这确实难能可贵。
D.“谦让”是一种美德,在贞观君臣中有着很好的体现。河间王李孝恭、江夏王李道宗由于有谦让品德,唐太宗就对他们亲近优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
(2)己之才艺虽多,犹病以为少,仍就寡少之人更求所益。
2024-03-28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宝鸡市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赵文、赵造、周袑、赵俊皆谏止王毋胡服,如故法便。王曰:“先王不同俗,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袭,何礼之循?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及至三王,随时制法,因事制礼。法度制令各顺其宜,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故礼也不必一道,而便国不必古。圣人之兴也不相袭而王,夏、殷之衰也不易礼而灭。然则反古未可非,而循礼未足多也。且服奇者志淫,则是邹、鲁无奇行也;俗辟者民,则是吴、越无秀士也。且圣人利身谓之服,便事谓之礼。夫进退之节衣服之制者所以齐常民也非所以论贤者也。故齐民与俗流,贤者与变俱。故谚曰‘以书御者不尽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达事之变’。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子不及也。”遂胡服招骑射。

(节选自《史记·赵世家》)

材料二:

赵武灵王北略中山之地,至房子,遂之代,北至无穷,西至河,登黄华之上。与肥义谋胡服骑射以教百姓,曰:“愚者所笑,贤者察焉。虽驱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遂胡服。国人皆不欲,公子成称疾不朝。王使人请之曰:“家听于亲,国听于君。今寡人作教易服而公叔不服,吾恐天下议之也。制国有常,利民为本;从政有经,令行为上。明德先论于贱,而从政先信于贵,故愿慕公叔之义成胡服之功也。”公子成再拜稽首曰:“臣闻中国者,圣贤之所教也,礼乐之所用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则效也。今王舍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道,逆人之心,臣愿王熟图之也!”使者以报。王自往请之,曰:“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东胡,西有楼烦、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先时中山齐之强兵,侵暴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鄗;微社稷之神灵,则鄗几于不守也,先君丑之。故寡人变服骑射,欲以备四境之难,报中山之怨。而叔顺中国之俗,恶变服之名,以忘鄗事之丑,非寡人之所望也。”公子成听命,乃赐胡服,明日服而朝。于是始出胡服令,而招骑射焉。

(节选自《资治通鉴》)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进A退之BC衣服D之制者E所以齐常民FGH所以论贤者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伏羲,古代传说中的人物,华夏民族的始祖,与燧人氏、神农氏并称“三皇”。
B.易,形容举止轻率,与《烛之武退秦师》中“以乱易整”的“易”意思不相同。
C.“故愿慕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也”与“作《师说》以贻之”中的“以”用法相同。
D.负,凭借,倚仗,与成语“不负众望”中的“负”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武灵王准备推行胡服骑射,他的想法得到了大臣肥义的支持,但是受到赵文和公子成等人的反对,他们认为应该顺应中原地区的习俗。
B.赵武灵王认为法制、诏令要顺应时代需要,衣服、器械要便于使用,国家礼制并非一成不变,只要使国家获得便利,不一定要仿效古法。
C.赵武灵王担心公子成不穿胡服会引起国人议论,亲自前往劝说,告诉公子成推行法令必须从赵国的贵族做起,希望公子成能够做出榜样。
D.赵国三面都有强敌,推行胡服骑射既有利于加强国境四周的守备,也有机会报中山国入侵之仇,这是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的重要原因。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则反古未可非,而循礼未足多也。
(2)微社稷之神灵,则鄗几于不守也,先君丑之。
5.赵武灵王说服赵文等人和公子成同意胡服骑射的依据分别是什么?
2024-03-28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咸阳市高考模拟检测(二模)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信侯出走,与司空马之赵,赵以为守相。秦下甲而攻赵。司空马曰:大王裂赵之半以赂秦,秦不接刃而得赵之半,秦必悦。内恶赵之守外恐诸侯之救秦必受之秦受地而却兵赵守半国以自存,秦衔赂以自强,山东必恐,亡赵自危,诸侯必惧,惧而相救,则从事可成,臣请为大王约从。从事成,则是大王名亡赵之半,实得山东以敌秦,秦不足亡。赵王曰:前日秦下甲攻赵,赵赂以河间十二县,地削兵弱,卒不免秦患。今又割赵之半以强秦,力不能自存,因以亡矣。愿卿之更计。司空马曰:臣少为秦刀笔,以官长而守小官,未尝为兵首,请为大王悉赵兵以遇。赵王不能。司空马曰:臣效愚计,大王不用,是臣无以事大王,愿自请。司空马去赵,渡平原。平原津令郭遗劳而问:秦兵下赵,上客从赵来,赵事何如?司空马言其为赵王计而弗用,赵必亡。平原令曰:以上客料之,赵何时亡?司空马曰:武安君,期年而亡;若杀武安君,不过半年。赵王之臣有韩仓者,以曲合于赵王。其为人疾贤妒功臣。今国危亡,王必用其言,武安君必死。韩仓果恶之,王使人代。武安君至,使韩仓数之曰:将军战胜,王将军。将军为寿于前而捭匕首,当死。武安君曰:繓病钩,身大臂短,不能及地,起居不敬,恐获死罪于前,故使工人为木材以接手。上若不信,繓请以出示。出之袖中,以示韩仓,状如杖续,缠之以布。愿公入明之。韩仓曰:受命于王,赐将军死,不赦。臣不敢言。武安君北面再拜赐死,缩剑将自诛。衔剑征之于柱以自刺。武安君死,五月赵亡。平原令见诸公,必为言之曰:嗟乎,司空马!又以为司空马逐于秦,非不知也;去赵,非不肖也。赵去司空马而国亡,国亡者,非无贤人,不能用也。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五》)

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写在答题卡上。

内A恶B赵C之D守E外F恐G诸H侯I之J救K秦L必M受N之O秦P受Q地R而S却T兵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刀笔,指刀笔吏,即主办文案的官吏。古代记事于案策,谬误用刀削除,故称“刀笔”。
B.“赵王不能将”的“将”和“赵将武安君,期年而亡”的“将”含义相同,指“以……为将军”。
C.“王觞将军”中的“觞”,与“引壶觞以自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的“觞”含义相同。
D.为寿,祝颂之辞。向尊长敬酒或馈赠财物,以祈祝健康长寿,文中指武安君向赵王回敬酒。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国代理丞相司空马,向赵王献上割让半数国土换秦国撤兵的计策,被赵王以以前贿赂秦国却始终逃不脱秦兵的逼迫为由而断然拒绝。
B.司空马曾经请求获得赵国的兵权,带领赵国全军抗击秦军,但没有获得赵王的允许,司空马感觉自己无用武之地,就向赵王请求离开赵国。
C.司空马向郭遗预言,赵国会因武安君被杀而撑不过半年就灭亡。果然赵王听信谗言,赐死武安君,然后赵国在武安君死后五个月灭亡。
D.武安君面对韩仓的逼迫,先是用患了曲挛之疾,无法行跪拜之礼为自己辩解,接着恳求韩仓能够理解自己,最后以嘴含剑,自刺而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从事成,则是大王名亡赵之半,实得山东以敌秦,秦不足亡。

(2)又以为司空马逐于秦,非不知也;去赵,非不肖也。

2024-03-28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高三第二次模拟检测二模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

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僻之国而戎狄之长也,弊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齐,韩,周之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惠王曰:善!寡人听子。

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摘编自《战国策·秦策》)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案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
B.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案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卜莫敢不听/此王业也
C.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案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
D.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案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周,在东周王朝最后的周赧王时,东西周分治。西周都于河南东部旧王城,东周则都巩,史称东西二周。西周灭于秦昭襄王五十一年,东周灭于秦庄襄王元年,《过秦论》中“吞二周”并非始皇时事,只是为行文方便。
B.从事,文中是行事、办事之意,和《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中的“从事”意思一样。
C.名实,文中指名声与利益,与《答司马谏议书》“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之“名实”不同。
D.“与国”的“与”指亲附,和《烛之武退秦师》中“失其所与”的“与”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惠王为确定攻击目标,听取臣子建议。张仪主张伐韩,司马错主张伐蜀,二人针锋相对,各陈己见。
B.张仪认为蜀地太过偏远,民属野蛮落后之民,即便是出征成功,对于成就威名、增强国力并无实效。
C.在尽心辅佐惠王成就大业上,司马错和张仪的目标一致,但对进攻蜀国的利弊分析这两人大相径庭。
D.秦惠王最终采纳了司马错的建议并派遣他出兵伐蜀,秦国因此更加强大富庶,诸侯不敢再轻视秦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

(2)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5.简要回答司马错主张秦国伐蜀的理由。
2024-03-25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孔融字文举,孔子二十世孙也。融幼有异才。时河南尹李膺有重名,敕门下简通宾客,非当世英贤及通家子孙弗见也。融年十余岁,欲观其为人,遂造膺门,语门者曰:我,李君通家子孙也。膺见融,问曰:高明父祖,尝与仆周旋乎?融曰:然。先君孔子与君先人李老君,同德比义而相师友,则融与君累世通家也。众坐奇之,佥曰:异童子也。山阳张俭,以中正为中常侍侯览所忿疾,览为刊章下州郡捕俭。俭与融兄褒有旧,亡投褒。遇褒出,时融年十六,俭以其少不告也。融知俭长者,有窘迫色,谓曰:吾独不能为君主邪!因留舍藏之。后事泄,俭得脱走,登时收融及褒送狱。融曰:保纳藏舍者融也,融当坐之。褒曰:彼来求我,罪我之由,非弟之过,我当坐之。兄弟争死,融由是名震远近,为后进冠盖。司徒大将军辟举高第,累迁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相,时年三十八。承黄巾残破之后,修复城邑,设庠序,举贤才,显儒士。又国人无后及四方游士有死亡者皆为棺木而殡葬之郡人甄子然孝行知名早卒融恨不及之乃令配食县社。

融在北海,自以智能优赡,溢才命世,当时豪俊皆不能及。亦自许大志,且欲举军曜甲,与群贤要功,自于海岱结殖根本,不肯碌碌如平居郡守。然其所任用,好奇取异,皆轻剽之才。至于稽古之士,谬为恭敬,礼之虽备,不与论国事也。高密郑玄,称之郑公,执子孙礼。及高谈教令,盈溢官曹,辞气温雅,可玩而诵。论事考实,难可悉行。

融在郡八年,仅以身免。帝初都许,是时天下草创,融不识时务,又天性气爽,颇推平生之意,狎侮太祖。太祖外虽宽容,而内不能平。御史大夫郗虑知旨,以法免融官。十三年,融对孙权使,有讪谤之言,坐弃市

(选自《三国志》卷十三注,有删节)

【注】①黄巾:指东汉末年张角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因头包黄巾而得名。②海岱:海指北海,岱指泰山。③太祖:指曹操。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又国人无后/及四方游士有死亡者/皆为棺木而殡葬之/郡人甄子然孝行知名/早卒/融恨不及之/乃令配食县社
B.又国人无后/及四方游士有死亡者皆为棺木/而殡葬之郡人甄子然/孝行知名/早卒/融恨不及之/乃令配食县社
C.又国人无后及四方游士/有死亡者皆为棺木/而殡葬之郡人甄子然/孝行知名早/卒融恨不及之/乃令配食县社
D.又国人无后及四方游士/有死亡者/皆为棺木而殡葬之/郡人甄子然孝行知名早/卒融恨不及之/乃令配食县社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老君,即老子,姓李名耳,又称老聃,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向他问礼。
B.冠盖,古代官吏的帽子和车盖,代指官吏,也指超群出众。文中指孔融被任官。
C.庠序,商周时地方学校名,后泛指学校,如《齐桓晋文之事》中的“谨庠序之教”。
D.弃市,古代的一种刑罚,即在人群集聚的闹市对犯人执行死刑,用来警示民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融幼时机智敏捷。他在拜访李膺时说孔李两家世代交谊深厚,得到众人的称赞。
B.孔融主动藏匿哥哥的老朋友张俭,事情败露被捉后,与哥哥争死,由此名声大振。
C.孔融在任职期间面对因战乱造成的残破局面,采取一系列措施努力恢复社会秩序。
D.孔融礼贤下士,非常器重高密的郑玄,与他一起谈论国事,商讨政令,并加以施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融知俭长者,有窘迫色,谓曰:“吾独不能为君主邪!”因留舍藏之。
(2)融在北海,自以智能优赡,溢才命世,当时豪俊皆不能及。
2024-03-21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5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苏秦谓燕昭王曰:“今有人于此,孝如曾参、孝己,信如尾生高,廉如鲍焦、史䲡,兼此三行以事王,奚如?”王曰:“如是足矣。”对曰:“足下以为足,则臣不事足下矣。臣且处无为之事,归耕乎周之上地,耕而食之,织而衣之。”

王曰:“何故也?”对曰:“孝如曾参、孝己,则不过养其亲其。信如尾生高,则不过不欺人耳。廉如鲍焦、史䲡,则不过不窃人之财耳。今臣为进取者也。臣以为廉不与身俱达,义不与生俱立。仁义者,自之道也,非进取之术也。”

王曰:“自忧不足乎?”对曰:“以自忧为足,则秦不出殽塞,齐不出营丘,楚不出疏章。三王代位,五伯改政,皆以不自忧故也。臣闻之,善为事者,先其国之大小,而揆其兵之强弱,故功可成,而名可立也。不能为事者,不先量其国之大小,不揆其兵之强弱,故功不可成而名不可立也。今王有东向伐齐之心,而愚臣知之。”

王曰:“子何以知之?”对曰:“矜戟砥剑,登丘东向而叹,是以愚臣知之。今夫乌获举千钧之重,行年八十,而求扶持。故齐虽强国也,西劳于宋,南罢于楚,则齐军可败,而河间可取。”

燕王曰:“善。吾请拜子为上卿,奉子车百乘,子以此为寡人东游于齐,何如?”对曰足下以爱之故与则何不与爱子与诸舅叔父负床之孙不得而乃以与无能之臣何也王之论臣何如人哉今臣之所以事足下者,忠信也。恐以忠信之故,见罪于左右。”

王曰:“安有为人臣尽其力,竭其能,而得罪者乎?”对曰:“今臣为足下使于齐,恐忠信不谕于左右也,愿足下之无制于群臣也。”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一》)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对曰/足下以爱之故/与则何不与爱子与诸舅/叔父/负床之孙/不得/而乃以与无能之臣/何也/王之论臣/何如人哉/
B.对曰/足下以爱之故与/则何不与爱子与诸舅/叔父/负床之孙/不得/而乃以与无能之臣/何也/王之论臣/何如人哉/
C.对曰/足下以爱之故/与则何不与爱子与诸舅/叔父/负床之孙不得/而乃以与无能之臣/何也/王之论臣/何如人哉/
D.对曰/足下以爱之故与/则何不与爱子与诸舅/叔父/负床之孙不得/而乃以与无能之臣/何也/王之论臣/何如人哉/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完之道也”的“完”指保全,与苏洵《六国论》中“不能独完”的“完”不相同。
B.三王,一般是指夏、商、周三代的君主,和后文中的“五伯”一样都是君主的典范。
C.“先量其国之大小”的“量”指权衡,与贾谊《过秦论》中“比权量力”的“量”相同。
D.上卿,指古代官名或爵位名,文中燕昭王拜苏秦为上卿,意味着苏秦受到了重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燕昭王认为如果侍奉自己的大臣兼具孝、信、廉等品行,他就满足了;而苏秦却表示燕昭王如果满足于此,自己将回归田园,耕织自足。
B.苏秦以素、齐、楚三国为例,说明君王如果只有自忧之心,是无法开拓疆域的;之后他直接指出燕昭王有伐齐之心,诱导燕王继续发问。
C.苏秦指出即使是乌获这样的大力士,到了年老体衰时也需要他人搀扶;与此相似,齐国虽然是强国,如今也需要得到宋、楚两国的支持。
D.当燕昭王请苏秦代表燕国出使齐国时,苏秦并未立即答应;他担心自己的忠信不被理解,反而招来灾祸,希望燕昭王能够不受制于群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矜戟砥剑,登丘东向而叹,是以愚臣知之。
(2)安有为人臣尽其力,竭其能,而得罪者乎?
2024-03-13更新 | 38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西安区县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民无道知天,民以四时、寒暑、日、月、星、辰之行知天。四时、寒暑、日、月、星、辰之行适当则有血气之诸生皆为得其所而安然长。人臣亦无道知主,人臣以赏罚、爵禄之所加知主。主之赏罚、爵禄之所加者宜,则亲疏、远近、贤不肖皆尽其力而以为用矣。

晋文公反国,赏从其亡者,而陶狐不与。左右曰:“君反国家,爵禄三出,而陶狐不与。敢问其说?”文公曰:“辅我以义、导我以礼者,吾以为上赏。教我以善、强我以贤者,吾以为次赏。拂吾所欲、数举吾过者,吾以为末赏。三者所以赏有功之臣也。若赏唐圃之劳徒,则陶狐将为首矣。”周大夫内史兴闻之曰:“晋公其霸乎!昔者圣王先德而后力,晋公其之矣。”

秦小主夫人用阉而生变,群贤不说自匿,百姓郁怨非上。公子连亡在魏,闻之,欲群臣与民从郑所之塞入。边境小吏右主然守塞,弗,曰:“臣有义,不两主。公子勉去矣。”公子连去,入翟,欲从焉氏塞入,守关将领菌改入之。夫人闻之,大骇,令吏兴卒以抗,奉命曰:“寇在边。”卒与吏其始发也,皆曰“往击寇”,中道因变曰:“非击寇也,迎主君也。”公子连因与卒俱来至国都雍,围夫人,夫人自杀。公子连立是为献公怨右主然而将重罪之德菌改而欲厚赏之。大夫监突争之曰:“不可。秦公子在外者众,若此则人臣争入亡公子矣,此不利主。”献公以为然故复右主然之罪,而赐菌改官大夫,赐守塞者人米二十石。献公可谓能用赏罚矣。凡赏非以爱之也,罚非以恶之也,用观归也。所归善,虽恶之赏;所归不善,虽爱之罚:此先王之所以治乱安危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不苟论·当赏》)

【注】①唐圃:即场圃,种菜的菜园。②秦小主夫人:指小主的母亲。小主:此处指秦出公(出子)即位时年仅两岁,所以称之为“小主”。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公子A连B立C是为D献公E怨右F主然G而将H重罪之I德菌改J而欲K厚赏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指主持、掌握,与《六国论》“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中的“当”意思不同。
B.因,指依靠、凭借,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因之以饥馑”中的“因”意思不同。
C.入,文中指使……进入,与《烛之武退秦师》“既东封郑”中的“封”用法相同。
D.之在外者,与《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妻之美我者”中的“之”用法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臣主要根据君主对赏罚、爵禄施予的情况来了解君主的为人,如果君主赏罚分明,施予合理,那么大臣都愿意为君主竭尽其力。
B.晋文公给臣下颁发赏赐有自己的考量,陶狐虽然曾跟随他流亡,但因为只是菜园的劳工,所以并不符合晋文公赏赐大臣的三条标准。
C.秦小主夫人因为任用宦官发生变乱并失去民心,原本流亡魏国的公子连趁机入秦,原本被派出拦阻的将士却主动迎接公子连回国。
D.在大夫监突看来,守卫郑所的右主然坚决不放公子连进入秦国的举动是合理的,在他的劝说下,公子连最终赦免了右主然的罪。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反国家,爵禄三出,而陶狐不与。敢问其说?
(2)凡赏非以爱之也,罚非以恶之也,用观归也。
2024-03-12更新 | 90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商洛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尖子生学情诊断考试(第二次)语文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