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17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湖与港

周拥军

黄茅港就像扎着马步在村口的土墙上写标语的亚叔随手写的一捺:深深地锲进陆地的是捺的起笔又细又窄,只能放得下一口水井;靠湖的那头是捺的收笔,宽一些、阔一些,可以并排放得下四五条大货轮。那里连着湖。港外,一湖的水在那里奔着流着。港口,一条矮矮的土堤隔开了湖,也把一湖的奔流隔开了。奔流的湖没有留意港,它太忙碌,有太多的目的地在等着它。目的地很远,动不动就是大码头、大商埠,它得铆着劲跑。港太普通了,还无法引起它的注意。

②没有人知道港从哪里来。这一代的黄茅港人出生时,港就在那里了,上一代或上一代的上一代黄茅港人出生时,港就在那里了。了解港的人都进了族谱,族谱像湖一样有很多支汊,一个支汊一巴掌大,一块巴掌大的地方写着几代人,要从那里找出港的历史太难了。泛黄的古老的县志里提到过港,但每提到港时,总跟一场洪水或一场饥荒有关。一涉及洪水或饥荒,古老的县志里的文字,不是模糊了,就是欲说还休,让你只能去猜。就像很多族谱里的黄茅港人一样,他们出现,随后就在一场洪水中消失了,族谱里找得到他们的名字,他们最终的归宿,则需要去猜想。

③在黄茅港,所有的离别都和湖有关。

④湖撞进村庄的那个清晨,田在水下、地在水下、房子也一半在水下的黄茅港人只能选择远行。

⑤远行还是只能选择走水路。逆着湖奔涌的方向,一只只摇摇晃晃的船载着无数个家庭的希望,离开了黄茅港。鼓荡的风如一根根的缆,牵引着这些茫然的船。水在流,岸在移,船在晃,离开时,他们还是青涩少年,归来时,已是满头银丝。最不幸的是村里的汉爹。中年丧妻的汉爹,洪水后,他揣着家里仅存的一瓶酒,挑着一担行李,踏上求生路,一趟远行,从此不知所终,抛下一大堆儿女在泥泞中顽强地生长。每年的清明,他的家人,总要在湖堤上插几朵纸花,倒一瓶酒,声嘶力竭地喊几声,让一个漂泊的灵魂记起来时的路。

⑥湖水终于退了,像丧夫的寡妇,哭着,喊着,跌跌撞撞,一步一回头地极不情愿地退回了湖里,昔日的浓妆艳抹被秋风剥去,它被还原成一条一掐就断的水带,像一个弃妇一样龟缩在湖心。

⑦水退后,湖安静了,堤开始热闹起来。堤也是岸,但它不是古岸,是全新的岸。岸已没有多少了.湖水冲击一次,岸就后退一点,退到湖都忘记它了,它就安全了,湖再也不来打扰它了。它也不再是岸了,有人急急忙忙地在它身上栽上了树,种上了庄稼,再后来,村庄也迁过来了,岸就正式结束了它作为岸的使命。尽管它的名字还带着岸的印记,但它和岸再也没有一点关联了。现在,岸的责任全给了提.堤其实也不再是原来的堤,原来的堤化成了一堆污泥。替代的堤离原来的堤有一段距离,新堤的位置已到了原来的湖滩上。在这个位置修堤,堤内的那部分滩就不再是湖的了。了解湖的人都明白,夺属于湖的东西,这个决心很难下,但所有的黄茅港人都投了赞成票。湖夺去了太多属于黄茅港的东西,他们必须从滩上夺回来一些。滩是上好的土地,有了土地,就有了收成,就有了跟湖斗的底气。这样的工程靠一家之力不行,靠一族之力也不行,得靠港内所有人的力量。

⑧冬天来了,雪大片大片地落下,遮盖了湖,遮盖了滩,也遮盖了堤。现在的湖像刚出生的猫一样温顺,但并不是没有任何戒备的温顺。现在,它失去了争斗的能力,只能在雪下窥探,紧盯着对方的一举一动。和人斗了一辈子,和堤和岸斗了一辈子,它知道,一点点放松,就会导致满盘皆输。人、堤和岸输了还有退路,不过是从头再来,但湖输了呢?它会比人、堤、岸更惨。湖输了,湖域会被一点点地收束、蚕食,只能像一个刚过门的小媳妇一样畏畏缩缩地活在阴影里。这不是湖的性格,一条从远古奔涌而来的湖,从来没有忍让、迁就和屈服的习惯。

⑨它在等,等一个季节,等一场连绵不断的雨,等一次平山移路的山洪,它知道这道新堤拦不住它。历史上无数次破堤的记录都证明了这一点,只是没有人愿意去翻这些历史记录了,他们的注意力都在堤上,都在被堤圈起来的肥沃的土地里。

(有删改)

1.第①段画线部分以“一捺”为喻体,请从构思的角度赏析其妙处。
2.分析第③段在文中的作用。
3.本文将“湖”人格化的写法很有表现力,请以第⑧段为例加以赏析。
4.小宁从文学体式、人文主题等角度编写阅读材料,已编写了以下两组,想把本文加入其中一组。请为他作出选择并阐释理由。
甲组乙组
《边城(节选)》/沈从文
《再别康桥》/徐志摩
《茶馆(节选)》/老舍
《荷塘月色》/朱自清
《赤壁赋》/苏轼
《我与地坛(节选)》/史铁生
2024-02-19更新 | 167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上海市长宁区高三教学质量调研(一模)语文试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街头

废名

行到街头乃有汽车驶过,

乃有邮筒寂寞。

邮筒PO

乃记不起汽车号码X,

乃有阿拉伯数字寂寞,

汽车寂寞,

大街寂寞,

人类寂寞。

(1937)

乐游原

(唐)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注】①PO:Post Office的缩写,意即邮政局。②乐游原:在长安城南,是唐代长安城内地势最高地,登上它可望长安城。
1.两首诗在语言上都体现诗歌的       特点。
2.以下对两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诗都是作者即景抒情的偶然所感。
B.两位诗人都被眼前景物触发内心情感。
C.两位诗人都将自己的情感投射于景物。
D.两首诗的语言通俗,但是都富于哲思。
3.请分析两首诗在运用意象抒发感情上的不同。
2024-02-19更新 | 116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上海市青浦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一)南乡子·舟行记梦

(南宋)辛弃疾

欹枕橹声边,贪听咿哑聒醉眠。梦里笙歌花底去,依然,翠袖盈盈在眼前。

别后两眉尖,欲说还休梦已阑。只记埋怨前夜月,相看,不管人愁独自圆

(二)南歌子

(南宋)辛弃疾

万万千千恨,前前后后山。傍人道我轿儿宽。不道被他遮得、望伊难。

今夜江头树,船儿系那边?知他热后甚时眠?万万不成眠后、有谁扇?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词皆可收录在《宋代婉约词选集》中。
B.两首词皆写梦境,借梦境写相思相恋之情。
C.两首词皆口语化,直抒胸臆,被称为俗词。
D.两首词皆以女子口吻书写情怀,视角巧妙。
2.两首词皆为离别相思之作,你认为哪一首的构思更为巧妙?请以两词的画线部分为例,加以分析。
2024-02-18更新 | 115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上海市杨浦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4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猫城记(节选)

老舍

①大蝎调了五百名兵来保护迷林,可是兵们全驻扎在二里以外,因为他们要是靠近了迷林,他们便先下手抢劫。但是不能不调来他们,猫国的风俗以收获迷叶为最重大的事,必须调兵保护。兵们不替任何人保护任何东西是人人知道的,可是不调他们来做不负保护责任的保护是公然污辱将士,大蝎是个漂亮人物,自然不愿被人指摘,所以调兵是当然的事,可是安置在二里以外以免兵馋自乱。风稍微大一点,而且是往兵营那面刮,大蝎立刻便令后退半里或一里,以免兵们随风而至,抢劫一空。兵们为何服从他的命令?还是因为有我在那里:没有我,兵早就哗变了。“外国人咳嗽一声,吓倒猫国五百兵”是个谚语。

②五百名兵之外,真正保护迷林的是大蝎的二十名家将。这二十位都是深明大义、忠诚可靠的人,但是有时候一高兴,也许把大蝎捆起来,而把迷林抢了。到底还是因为我在那里,他们因此不敢“高兴”。所以能保持着忠诚可靠。

③这天大蝎为收获迷叶举办了盛大的敬神仪式。他请我这个外国人作大神的代表,在迷林中心的高架子上替他保护迷叶。大蝎告诉猫兵们,摘叶的时候若私藏或偷吃一片,大神的代表便会用张手雷劈了他们。大蝎一声令下,兵们两人一组上树摘叶。不大的工夫,我在上面已能看到原来被密叶遮住的树干。

④猫人并不是不能干事,我心中想,假如有个好的领袖,禁止了吃迷叶,这群人也可以很有用的。假如我把大蝎赶跑,替他做地主、做将领……但这只是空想,我不敢决定什么,我到底还不深知猫人。我正在这么想,我看见大蝎的木棍照着一个猫兵的头去了。我知道就是我跳下去不致受伤,也来不及止住他的棍子了,但是我必须跳下去,在我眼中大蝎是比那群兵还可恶的,就是来不及救那个兵,我也得给大蝎个厉害。我爬到离地两丈多高的地方,跳了下去。跑过去,那个兵已躺在地上,大蝎正下令,把他埋在地下。一个人若不明白他人的心理,便往往会因自己的善意而有害于人。我这一跳,在猫兵们以为我是下来放张手雷,我跳在地上,只听噼咚噗咚四下里许多兵全掉下树来,大概跌伤的不在少数,因为四面全悲苦地叫着。我顾不得看他们,便一手捉住大蝎。他呢,也以为我是看他责罚猫兵而来帮助他,因为我这一早晨处处顺从着他,他自然地想到我完全是他的爪牙了。我捉住了他,他莫名其妙了,大概他一点也不觉得打死猫兵是不对的事。

⑤我问大蝎:“为什么打死人?”

⑥“因为那个兵偷吃了一个叶梗。”

⑦“为吃一个叶梗就可以……”我没往下说,我又忘了我是在猫人中,和猫人辩理有什么用呢!我指着四围的兵说:“捆起他来。”大家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似乎不明白我的意思。“把大蝎捆起来!”我更清晰地说。还是没人上前。我心中冷了。设若我真领着这么一群兵,我大概永远不会使他们明白我。他们不敢上前,并不是出于爱护大蝎,而是完全不了解我的心意——为那死兵报仇,在他们的心中是万难想到的。这使我为难了:我若放了大蝎,我必定会被他轻视;我若杀了他,以后我用他的地方正多着呢。无论他怎不好,对于我在火星上——至少是猫国这一部分——所要看的,他一定比这群兵更有用一些。我假装镇静问大蝎:“你是愿意叫我捆在树上,眼看着兵们把迷叶都抢走呢?还是愿意认罚?”

⑧兵们听到我说叫他们抢,立刻全精神起来,立刻就有动手的,我一手抓着大蝎,一脚踢翻了两个。大家又不动了。大蝎的眼已闭成一道线,我知道他心中怎样的恨我:他请来的大神的代表,反倒当着兵们把他惩治了,极难堪的事,自然他绝不会想到因一节叶梗而杀人是他的过错。但是他决定不和我较量,他承认了受罚。我问他,兵们替他收迷叶,有什么报酬。他说,一人给两片小迷叶。这时候,四围兵们的耳朵都在脑勺上立起来了,大概是猜想,我将叫大蝎多给他们一些迷叶。我叫他在迷叶收完之后,给他们一顿饭吃,像我每天吃的晚饭。兵们的耳朵都落下去了,却由嗓子里出了一点声音,好像是吃东西噎住了似的,不满意我的办法。对于死去那个兵,我叫大蝎赔偿他的家小一百个国魂。大蝎也答应了。但是我问了半天,谁知道他的家属在哪里?没有一个人出声。对于别人有益的事,哪怕是说一句话呢,猫人没有帮忙的习惯。这是我在猫国又住了几个月才晓得的。大蝎的一百个国魂因此省下了。

(节选自《猫城记》,有删改)

【注】①《猫城记》创作于1932-1933年,老舍从英国回国不久。此时的中国内有军阀割据、国共对峙,外有日本侵占东北,全国上下一片混乱,岌岌可危。情节概要:因飞机失事,中国人“我”坠落到了火星上的猫国,被一群猫人抓走。猫国大地主大蝎救了我,但他只是想利用我外国人的身份替他保护能使人上瘾又毒害精神的迷叶。我随着大蝎看到了猫国社会的种种情状,最终见证了猫国的灭亡。本文节选自第十三章。 ②国魂:猫国的货币。

1.本文语言很有特色,以第②段为例,分析作者是运用什么手法取得幽默讽刺效果的。
2.赏析“一名猫兵被打死”这一突发事件在文中的作用。
3.分析小说以“我”的视角叙述故事的意图。
4.《猫城记》与《阿Q正传》主题接近,而各具艺术独创性,请结合文本内容辨析。
2024-02-18更新 | 244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上海市黄浦区高三年级上学期教学质量调研语文试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陪窦侍御泛灵云池

【唐】高适

白露时先降,清川思不穷。

江湖仍塞上,舟楫在军中。

舞换临津树,歌饶向晚风。

夕阳连积水,边色满秋空。

乘兴宜投辖,邀欢莫避骢

谁怜持弱羽,犹欲伴鹓鸿。

【注】①投辖:《汉书·陈遵传》记载,“遵嗜酒,每大饮,宾客满堂,辄关门,取客车辖投井中,虽有急,终不得去。”辖,车轴两端的键。②避骢:《后汉书·桓典传》记载,“是时宦官秉权,典执政无所回避。常乘骢马,京师畏惮,为之语曰‘行行且止,避骢马御史’。”桓典,东汉大臣,官至侍御史。

1.小松想要为本诗选择背景图,与本诗风格最为匹配的一项是(     )。
A.绚丽奇幻B.清翠秀丽C.凄冷阴沉D.苍茫空阔
2.对本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联中“白露”点出时节为秋,“清川”呼应诗题中的“灵云池”。
B.“舞换”一联写人们在舟中歌舞作乐,暗含对将领荒淫无度的批判。
C.“乘兴”一联巧妙用典,含蓄写出场面之欢乐,窦待御之可亲可近。
D.诗人以“弱羽”自比,愿伴“鹓鸿”表达对窦侍御的追随赞美之情。
3.本诗可看作应酬之作,应酬之作特别注重“得体”,本诗在这点上做得很好。请从“得体”角度赏析本诗。
2024-02-18更新 | 151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上海市松江区高三上学期质量监控(一模)试卷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6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条凳

李新文

①溪水边的彭家畈是个大屋场。人多,树木也多。树木一多,便出木匠。恰巧,我爹是这行当里最牛的一个。我出生的那天早上,他正在堂屋里打条凳。斧子的咚咚声,刨子的呱唧声,还有人的呼吸,响成一种音乐。这混响,终于没挡住我“哇”的一声啼哭。爹用热烈的眼神看我,似乎在告诉我,等我长大后也会成为一个木匠。

②我在阳光里疯长,却对木活提不起精神。一到暑假,我便在村子里瞎逛,或去溪边钓虾米。白云悠悠,阳光把溪边的地坪照得通亮,散发出的光芒耀眼而纯粹。溪水很清,似乎能看见水的魂魄。虾米也多,或自由游弋,或待在石头上一动不动,一眨眼,又跑得无影无踪。那天上午,正当我在溪水边出神,身后突然响起一串咒骂,竟是爹。他板着脸,眼睛里翻涌着不计其数的叹息。翌日清早,我刚爬起床,他便冲我直喊:“来,来,来……”等我一脚跨进堂屋,他立马将斧头往我手里一塞,说:“砍几下木头看看。”可我见了锋利的东西,浑身发紧。哐当,斧子呈直线落下,差点将他的脚趾砸破。没用的东西!爹狠狠骂了句。

③爹的条凳打好了,我悄悄把鼻子拱上去闻,一股草木的味道。我突然心血来潮,将条凳放倒在地当船划,弄得呱啦作响,连满堂屋的空气也晃荡起来。我玩得正欢,哪知后脑勺上重重挨了爹一丁弓。爹板着脸,眼珠子怒气冲冲地瞪着我。我的目光与他相撞,砰,炸开了花。浓烈的火药味里,爹干脆又抛来一句——木头比人强多了!他把条凳刷上油漆,标上“东西南北”的序号,不知不觉间条凳与人世间的伦理秩序遽然对接,浑身上下凸显出一股无法抵挡的森严之气。一粒种子从生根发芽到长成树木,然后摇身一变,青涩之气转为浑穆气象,其间发生了多少量变与质变!我不知这是一棵树从一开始就想要的结果,还是上天的安排。

④条凳平时不用,空着。空着,也是庄重的摆设。只有逢年过节,它的涵义才悉数释放出来。年关的早晨,堂屋里摆上一大一小两张饭桌。大的是八仙桌,放在上堂屋的家神位前,与条凳共同制造肃穆的气氛。小的呢,是矮桌,搁在下堂屋,围着一圈木椅。这个时候,桌椅板凳把人的身份界定得泾渭分明:成年汉子坐条凳和八仙桌;小男人和女人一律坐矮桌小椅。

⑤开饭时,叔公——家族中的头号人物,自然坐在靠家神位的东方,东方为大。蹲在叔公屁股下的条凳傲然挺立,神色肃然,俨然显出一副家长的派头。祖母、娘、姑姑、婶婶和我坐小桌矮椅,一时间,整个瓦屋里的人都各就各位了。瞟一眼祖母,她正兔子吃草似的一口一口地嚼,嚼得那么安静,心平气和,似乎把八十多年的光阴嚼成一种不可琢磨的味道。祖母一脚踏进我家后,操劳了一辈子,却从没上过八仙桌和条凳的“正席”。她曾不止一次地说:“我一世行得正、坐得稳、算是上得了台面……”说话间,她把腰杆挺得直直的。事后一问,才知她一年四季不是坐矮桌小椅,便是端了碗饭蹲在灶门口吃。

⑥可世上的人各不相同,终究有上不了台面的。那年秋天,我叔叔娶了一房媳妇,模样儿周正,人也勤快,只是言谈举止大大咧咧。那年中秋的月光把夜色照得分外旖旎,不知怎么,那新媳妇一屁股坐上条凳,端碗就吃。爹见了,马上脸瓜子一垮,连珠炮似的低声嘟哝:“没家教的,没家教的……”第二天新媳妇被遣送回家,没想到那边的人传话来说:“封建透顶……”于是,一房刚过门的媳妇儿飞了。

⑦冬日里的雪花如期开放,从后山到稻田那段高坡就结上了一层厚厚的冰。踩上去,哧溜一下,滑出老远。这时候,我看见不少小屁孩将家里的条凳偷出,一个接一个爬到高处,然后翻过边儿放倒在地,然后一个挨一个坐着,腿脚趴得像扬叉,手臂一张,敞开喉咙大喊:“冲啊!——”旋即,“呼呼啦啦”接二连三地滑下来,发出的声响状如火车的呼啸。他们手搭着手肩并着肩,在木凳的呼啸声中铆足了劲儿向下冲。要么一溜烟冲进塘里,跌得人仰凳翻;要么翻入积雪很深的墈下,一片狼藉。那些离开堂屋离开八仙桌的条凳儿,在高坡上大呻大唤,忘却了彼此的身份,乐得不知东西。不到一个时辰,凳上的油漆渐次剥落,露出一块块木质。至此,它们恍然大悟自个儿仍然还是土地上的一棵树,没什么大不了的。

⑧第二天早起,我看见爹坐在条凳上闷闷地抽烟,烟圈儿把整个面盘笼罩,酷似一幅岁月里的版画。条凳们的耳朵被父亲的叹息灌满,它们回味起昨日午间那妙不可言的场景,陷入深深的惆怅

(有删改)

1.赏析第②段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
2.第③段语言风格前后有变化,请对此作赏析。
3.第⑤⑥段由“祖母”写到“新媳妇”,分析其在全文构思中的作用。
4.第⑧段写条凳们的“回味”与“惆怅”,意蕴丰富,结合全文加以评析。
2024-02-18更新 | 159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上海市松江区高三上学期质量监控(一模)试卷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7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惜花人已去

茹志鹃

①四月,又是一个四月了。

②十三年前的一个四月里,也是这样乍暖还寒的时节,我第一次见到了老舍先生,在北京丰富胡同,他的家里。那时,他和刘白羽同志一起,即将率领我们赴日访问。他当时虽然年已花甲有六,但人十分精神,瘦小的身骨,实在是硬硬朗朗的。做梦也没想到,在十六个月以后,他会愤而死去。一个人没有强烈的爱,也不会有这等强烈的憎和愤。而老舍先生在我的印象中,看来是那么平和,怡然。

③因为将去日本,又是在4月,大家一开始就谈到了樱花,然后又转到了中国的牡丹。

④北京人爱花,实在不下于广州花城。在北京,随便走到哪里的楼房或公寓跟前,只要一抬头,就能看到每一个楼窗里,阳台上,都放着盆花。老舍先生住的是四合院平房,院子里也排着大大小小的盆花盆草,大概很有些名贵的品种。而且,而且老舍先生像所有的北京人一样,爱花,也爱画。我已不记得他院子里的花,可是我却永远也忘不了,他珍藏的一幅画里的花,这是几朵牡丹,黑的牡丹。在生活中,我没见过黑牡丹,现在一见,发现它要比任何颜色的花更浓艳,更强烈,更富于生气。那乌绒似的花瓣上,玉露还未干,甜甜的馨香,仿佛扑鼻而来。在一片啧啧赞声之中,我看了看站在画卷旁的老舍先生,他抚着手杖,依然是那样微笑着,但他脸上的每一根线条,都舒展得像天空中大雁的翅膀。我猜想,在他的内心,恐怕会比这微微的笑容,有着更多的欢喜。正像这墨画的牡丹,却蕴藏着比火更红、更奔放、更炽热的感情。

⑤在日本,我们当然看到了樱花,不过我们去得稍稍晚了一点,正逢到落英的时候。我们看见樱花是怎样勇敢地,毫不留恋地,将自己洁净的花瓣,纷纷扬扬的飘落下来,覆盖住大地。要踏着这一地粉的、白的花瓣走去,真正是于心不忍,无从下脚。但老舍先生却毫不犹豫,扶着手杖踏上去了。不过,脚步是那么轻,那么轻地走着,在他走过的地方,花瓣也就更紧,更紧的贴近了大地。变成了一条隐约可辨的白色小径。

⑥我想,可能是爱花的人更了解花的心愿。让人踏着,把自己变成大地的一分,也许这就是落英的本意。于是,我也就跟着这条小路,走上前去。

⑦谁会想到,这位踏花的人,在十六个月以后,竟然也跟这樱花一样,毫无留恋地,但是愤然地将自己飘落在地,他紧紧贴着祖国母亲的胸膛,仿佛在说:士可杀不可辱。对法西斯式的迫害,我以死抵抗。他毫不犹豫地将自己作成一条洁净的小径,让人们走在上面,更加轻捷,更加端庄。然而,然而老舍先生是多么爱生活啊!他爱花,爱画,爱生活中一切美的东西。

⑧代表团回到北京,已是5月。老舍先生兴致勃勃,和夫人胡絮青一起,请我们吃了辣味鱼,又请我们去中山公园看牡丹。

⑨北京人真是爱花的人,中山公园游人很多,花也开得很盛。看完了那粉的,红的,紫的,我们各人就回各人的住处了。因为觉得反正后会的机会正多,所以分手时也很随便。匆匆忙忙,马马虎虎,甚至我都不记得在什么地方分的手。到第二年的初冬,听到他愤而去世的消息时,我尽力地回忆,还是想不起最后告别的情景。而主动跑到我面前来的,却是最初见面时,他给我们看的那几朵黑牡丹,以及最后他扶手杖,走在一片牡丹当中的景象。他环绕着成片盛开的牡丹花床,慢慢地走着,有时停下来,瞧上一会,就又慢慢地向前走去,环绕着那粉的,红的,紫的牡丹,环绕着那活泼泼的生的意志,强烈的春的气息,从容不迫地走着。穿着他那件黑白相间的人字呢薄大衣,硬硬朗朗地走着……

5月,又是一个5月即将来了。这是我告别老舍先生以后,第十三个5月,是恶梦醒来后的第三个5月。我好像看见他,慢慢地走在成片粉的,红的,紫的百花当中,走在永远艳丽,永远生气蓬勃,永不凋谢的黑牡丹当中,从容不迫地走着,穿着那件黑白相间的人字呢薄大衣。

1.第④段画线句对画中黑牡丹作了形象描绘,请加以赏析。
2.阅读⑤⑥⑦三段,解析作者写老舍先生踏花而行的寓意。
3.第⑨⑩两段都描写了老舍先生观赏牡丹的情景,这样写是否繁冗?请加以分析。
4.有人认为,文学作品应该表现人性。结合小说《百合花》与本文,评析这种观点。
2024-02-17更新 | 135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宝山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一模考试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送白利从金吾董将军西征

(唐)李白

西羌延国讨,白起佐军威。

剑决浮云气,弓弯明月辉。

马行边草绿,旌卷曙霜飞。

抗手凛相顾,寒风生铁衣。


【注】①延:请,此意为招引。②白起:战国秦之名将,这里借指白利。③决浮云:出自《庄子·说剑》:“天子之剑……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决:断。④抗手:举手拜别。
1.下列对本诗的题材和体裁判断正确的一项(     
A.边塞   古诗B.送别   律诗C.送别   古诗D.羁旅   律诗
2.对本诗分析和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一二两句交代事件发生的背景和形势,巧用典故,隐含激励。
B.五六两句是对未来战场情景的描写,给读者飘逸豪放的感觉。
C.七八两句描绘白利回首与诗人举手拜别,铁衣生寒,威风凛然。
D.全诗情感热烈,蕴含诗人祝颂友人之意,也流露个人的失落。
3.赏析诗歌的三、四两句“剑决浮云气,弓弯明月辉”。
2024-02-17更新 | 0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上海市金山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明妃曲(四首选二) 〔唐〕储光羲

西行陇上泣胡天,

南向云中指渭川。

毳幕夜来时宛转

何由得似汉王边。

日暮惊沙乱雪飞,

傍人相劝易罗衣。

来前殿看歌舞,

共待单于夜猎归。

[注]①明妃曲:乐府旧题。明妃即王昭君,元帝时入宫,匈奴入汉求和亲,昭君出塞嫁之。②毳幕:毡帐,游牧民族所居;宛转:辗转反侧。③乱:指沙混杂着雪。④强:勉强。
1.对这组诗风格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悲慨B.潇洒C.婉转D.雄浑
2.昭君出塞是古诗常见题材,与储光羲《明妃曲》主旨不同的一项是(     
A.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B.明妃挥泪辞汉主,汉主伤心知奈何。(司马光《和王介甫明妃曲》)
C.明妃去时泪,洒向枝上花。狂风日暮起,漂泊落谁家?(欧阳修《和王介甫作》)
D.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王安石《明妃曲》)
3.两首诗不直接说昭君哀怨而怨情满纸,赏析两首诗这一写法的妙处。
2024-02-16更新 | 124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上海市静安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各题。

植物的战争

詹文格

①凡是带有入侵属性的植物,似乎都有一种王者霸气,它们出手凶狠,行事果断。不论是纵向开掘,还是横向延伸,那种扩张势头,大有独霸天下、唯我独尊的锐气。

②草木用朴拙的外表,隐藏了深重的心机。人非草木,这完全是一厢情愿的自我炫耀,在某些方面人不一定比草木高明。

人类并没有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在大千世界中,还有广阔的区域存在疑惑,在大量的空间留下未知,所有的空白地带为我们提供了无限想象。在名目繁多的植物界,其实不乏暴戾乖张的种类,那些平淡无奇的植物,一旦争斗起来,惊心动魄,毫不手软。相互撕咬的根系藤蔓,纠缠不休,你死我活,植物争斗的凶猛程度,丝毫不比血腥的动物逊色。从枝繁叶茂的热带雨林,到寒凉清瘦的高原植物,随处都有明争暗斗的对头冤家。它们为争夺有限的生存空间,多吸收一些阳光雨露,不断挤兑,反复较量。那些性格野蛮的物种,到了生死存亡关头,会不择手段,排除异己,大有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的德性。强者一旦占据绝对优势,就会摇旗呐喊,乘胜追击,继续对弱者展开围追堵截,折腾厮杀,直至彻底清剿为止。

④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物种最为丰富的乐园,同时也是植物竞争最激烈的决斗场。它们为了获得成长的权利,拼命争抢阳光,尤其是伏于地面的植物,只能从枝叶的罅隙中,获取一丁点儿微弱的阳光。面黄肌瘦地挣扎在地面,它们心有不甘,翘首仰望,苦苦等待破土而出的时机。当一棵衰朽的古树轰然倒地,百年一遇的时机终于来临。就在阳光洒满大地的那一刻,如同听到起跑线上的枪声,一场新的生存秩序重新建立,所有蓄势待发的竞争对手,重返赛场。它们裸露隆起的肌腱,迈开腿脚,当仁不让,迎头冲刺。拿出各自的看家本领,贪婪地吸吮阳光雨水,用强攻的方式,抢占空间,为种群的后代繁育创造条件。

⑤在庞杂的植物界,无论木本、草本,还是藤本,它们在适者生存的环境中不断演化,笑傲江湖,暗中练就一招制胜的独家秘籍。那株沐浴在朝露中的龟背竹,正努力生长着碧绿的叶子,尽情吸收金色的阳光。在它旁边晃荡的藤蔓,看上去稚嫩纤瘦,如同邻家小女,看不出有任何企图和危害。春深时节,青藤伸出粉嫩的胳膊,朝龟背竹亲切地挥手。它说:大哥别只顾着自己往上蹿,让小妹也有攀缘而上的机会呀。挺拔的龟背竹不知藤蔓的真实心思,对楚楚动人的芳邻,毫无提防,一不小心就被迫不及待的藤儿搂住了脖子。藤儿借着晨雾的滋润,死死缠住了龟背竹。这种搂抱,看上去像是生死相随,托付终身;实际上这是一个美丽的陷阱,攀附成功的藤蔓,迅速勒紧大哥的腰身,踩着它的肩膀,缠绕而上,很快便成功登顶。接着,疯长上蹿的藤蔓又纷披而下,一展英姿。龟背竹原以为这是一次激情搂抱,谁知变成了致命缠绕,很快龟背竹就枝叶萎缩,眼睁睁窒息在青藤的臂弯里。它后悔当初心太软,不小心招惹了灭顶之灾。

⑥草木葳蕤,混迹山林。多样性的植物,像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滩,鱼龙混杂,暗流汹涌。无论是卧底的密探,还是策反的间谍,哪一个能成为最后的赢家,一时难见分晓,一切要看是谁笑到了最后。

⑦铺天盖地的藤蔓肆无忌惮地宣泄在阳光之中,接下来有一种植物即将出场。它速度迅疾,如迎风的箭镞,蹭蹭蹭地往上飙升,很快就超越了所有的植物。这种疯长的植物叫轻木,它的叶子可以长到四十厘米,雨伞一样挡住阳光,阔大的叶片,以一种势不可挡的劲头,剥脱了周边植物生长的机会。轻木看上去已经稳操胜券,然而争斗远没有结束,紧接着又有一株植物在它旁边伺机而动。它的卷须上有十几个像钩子一样的倒刺,任何一个倒钩,只要钩中了目标,其他钩子就会开启疯狂的缠绕模式。在这样激烈竞争的环境下,如果可以攀上轻木,那等于如虎添翼。不过轻木的叶片上长满了绒毛,不仅扎手,而且特别光滑,外物很难黏附上去。轻木就这样扫除了身边障碍,打败了众多的竞争对手,畅通无阻挡地继续它的野蛮旅程。迎风生长的轻木,只需一年左右就能蹿到十几米高,在同样的时间里,大多数树木只能长高两三厘米。轻木生长神速,也带来了极大的存活隐患。由于质量过轻,哪怕刮起一阵不算猛烈的风,轻木都将拦腰折断。当一株轻木倒下,它的周围一片敞亮,给地面苦苦挣扎的植物带来了生机。同时也预示着,另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植物界再次打响,新的霸主很快又将出现。

⑧植物,看上去沉默不语,其实它们的战争惊心动魄。一场横跨百万年的生存之战,看不到硝烟,找不到厮杀较量的痕迹。但那确实是一场兵戎相接的比拼。

⑨在辽阔的星球上,没有真正的平静之地,即便是寂寞的旷野、无边的沙漠、寒冷的冰川,同样存在着无声的战争。植物的秘密武器有时会藏在地下或存于根部;有些则配备在摇曳的枝叶、待放的花蕾中。新生与死亡,战争与和平,永远相生相克

1.第③段说人类没有上帝视角,全文却以上帝视角观察植物,是否矛盾?请分析。
2.第④段多为想象之景,请从修辞、句式、音节等角度赏析其描写。
3.拟人常运用于具体的句子,也可以运用于整段甚至全篇。请结合第⑦段对“轻木”的描写,赏析这种手法的妙处。
4.作者用“相生相克”概述植物界收束全文,分析“相生相克”与标题“植物的战争”的关系。
2024-02-16更新 | 149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上海市静安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