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325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文公将与楚人战,召舅犯问之,曰:“吾将与楚人战,彼众我寡,为之奈何?”舅犯曰“臣闻之,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君诈之而已矣。”文公辞舅犯,因召雍季而问之,曰:“我将与楚人战,彼众我寡,为之奈何?”雍季对曰:“焚林而田,偷取多兽,后必无兽;以诈遇民,偷取一时,后必无复。”文公曰:“善。”辞雍季以舅犯之谋与楚人战以败之归而行爵先雍季而后舅犯。群臣曰:“城濮之事,舅犯谋也。夫用其言而后其身,可乎?”文公曰:“此非君所知也。夫舅犯言,一时之权也;雍季言,万世之利也。”仲尼闻之,曰:“文公之霸也,宜哉!既知一时之权,又知万世之利。”

曰:雍季之对,不当文公之问。凡对问者,有问小大缓急而对也。所问高大,而对以卑狭,则明主弗受也。今文公问“以少遇众”,而对曰“后必无复”,此非所以应也。且文公不知一时之权,又不知万世之利。战而胜,则国安而身定,兵强而威立,虽有后复,莫大于此,万世之利奚患不至?战而不胜,则国亡兵弱,身死名息,拔拂今日之死不及,安暇待万世之利?待万世之利,在今日之胜;今日之胜,在诈于敌;诈敌,万世之利而已。故曰:雍季之对,不当文公之问。且文公不知舅犯之言。舅犯所谓“不厌诈伪”者,不谓诈其民,谓诈其敌也。敌者,所伐之国也,后虽无复,何伤哉?文公之所以先雍季者,以其功耶?则所以胜楚破军者,舅犯之谋也;以其善言耶?则雍季乃道其“后之无复”也,此未有善言也。舅犯则以兼之矣。舅犯曰“繁礼君子,不厌忠信”者:忠,所以爱其下也;信,所以不欺其民也。夫既以爱而不欺矣,言孰善于此?然必曰“出于诈伪”者,军旅之计也。舅犯前有善言,后有战胜,故舅犯有二功而后论,雍季无一焉而先赏。“文公之霸,不亦宜乎?”仲尼不知善赏也。

(节选自《韩非子·难一》)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辞A雍B季C以D舅E犯F之G谋H与I楚J人K战L以M败N之O归P而Q行R爵S先T雍U季V而W后X舅Y犯。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在文中的意思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中的“其”的意思不同。
B.或,在文中的意思与《兰亭集序》中“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中的“或”的意思相同。
C.因,在文中的意思与《过秦论》中的“因利乘便”中的“因”的意思相同。
D.所以,在文中的用法和《鸿门宴》中“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中的“所以”的用法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城濮之战中应该先赏谁的问题上,群臣的意见和晋文公的意见不一致,而孔子却认为文公的做法非常对。
B.晋文公之所以赞赏雍季之言,是因为雍季不局限于当下,目光长远,他的话对晋国未来的发展更有价值。
C.孔子和晋文公都认为欺诈手段只是“一时之权”,而韩非子则认为使用它才能获取“万世之利”。
D.韩非子认为晋文公的做法说明他既不懂什么是“一时之权”,又不懂什么是“万世之利”,而且也没有理解舅犯的话的真正意义。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焚林而田,偷取多兽,后必无兽;以诈遇民,偷取一时,后必无复。
(2)所问高大,而对以卑狭,则明主弗受也。
5.和雍季之对相比,舅犯之言高明在何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4-03-11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阳泉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如果还是小时候的福田庄,如果我还在福田庄,这时节就该能吃上碾馔。青黄不接时它是过渡的应急,饱腹无忧时它便是应季的美味。对我来说它不是词儿,它就是一股气息。把籽粒饱满却还没有变得坚实的青青麦穗割下,揉搓,去掉还没有变得焦脆的麦芒,再去掉还没有变得焦黄的麦壳,那柔嫩得如少女一样的麦粒就裸呈了出来。然后放到石磨上一遍一遍地碾,碾成青绿色的小条条,就成了碾馔。用蒜炒一下就很清香可口,如果奢侈一点儿,再破上个鸡蛋,那清香就变成了浓香。当时吃时也不觉得怎样,如今想起来顿时口舌生津。

碾馔吃过没几天,便是秋麦,村里人有时也说麦秋,后来我才知道,这个和麦用在一起的秋和秋天的秋是两回事。秋麦的秋是动词,意为收获。麦秋的秋是形容词,意为成熟。总之,秋和麦搭配在一起,就是福田庄要割麦子的关键时刻。庄稼庄稼,粮食没有装到仓里,那就都是假的。家家都在田里打仗,人人都在田里打仗,“八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两成丢”,怎么能舍得丢呢?一穗也舍不得丢,一粒也舍不得丢,常常是在晚上还要加夜班的。晚上凉快,更重要的是夜露的滋润使得麦穗不会过于焦脆,能有效地减少麦粒掉到地里的损耗。为秋麦加夜班,多值当。奶奶说。

这时父亲照例会被奶奶喊回来。后来我才知道,尽管他的户口早已迁到了象城,可不知怎的村里也给他分了地。在福田庄,他还有地。奶奶需得做饭,还需带着我,没办法下地,如果父亲不回来,三个人的地就只能指靠叔叔一个人。奶奶说,这可不中。其实即便是父亲回来,干活儿也不怎么中。一个是书生,一是瘸子,怎么能比得了其他家的人手?好在他们不偷懒,也好在麦垄总是越割越短,不会越割越长。更好在,干着干着,就会有人来帮忙。通常是在黄昏时分,奶奶一手拉着我,一手提着篮子,篮子里是刚出锅的油饼,由雪白的笼布包着,一层层葱花一层层油,面香冲出薄布。碰到人打招呼,贴晌去呀?奶奶响亮地回答:贴晌去!宽回来了吧?不回来能中?在地里呢。

到了地头,远远地便能看到父亲和叔叔在割着麦子,地显得很大,衬得人很小。奶奶抱着我,坐在地头等着。暮色渐浓,村庄里炊烟四起。我说饿了,奶奶便撕一小块油饼给我吃。吃饱了,我昏昏欲睡着,听奶奶打着扇子扯闲话。等到这一垄终于割完,奶奶用水壶给父亲和叔叔冲洗一下手,让他们坐下来吃饼。正吃着,便有人喊着父亲和叔叔的名字:

壮——

宽——

七娘会叫秋旺和春旺来,大耳朵全也会带着他的兄弟来,总之是,三三两两的,会来上几个人。这时他们已经忙完了自家的地,也吃过了饭,专意来给我家干。地里突然热闹起来,他们边干着边和父亲寒暄,问他请了几天假,问他的工作,问他的工资,问什么事该怎么办,一垄垄的麦子就在这些话里被割净,变成了麦花。有时他们也不说什么,只是埋头干着。奶奶看着这情形便会感叹:人少好吃饭,人多好干活,还真是这个理儿。

往往是一割完麦子父亲就回了象城。多年之后我才明白奶奶为什么一定要叫他回来。其实她从来没指望他能干多少活儿,他的回来具备的是典型的象征意义:都看见了吧,这个远在象城的很有本事的儿子多孝顺,多听我的话。你们给他家帮的忙不会白白浪费,他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这笔人情债,你们不会亏本。

“麦收有五忙,割挑打晒藏。”麦子割完后的重头戏是打场,也总有人帮忙的。开始是用牲口拉着碌碡碾场翻场扬场。我家每次扬场大耳朵全必来,扬得又快又净。后来就有了半自动化的脱粒机,就是一个砖砌的洞,里面安着一个大风叶,俗称“老虎洞”,因它张嘴吞麦的样子很像老虎。脱粒时最出力的活就是把麦穗送进老虎口,这里若是入得快就能省时省钱。这时是连中午都不休息的,因为中午天气最热,麦子最脆,脱粒的效果最好。可此时也最苦,任谁在老虎口站那么一会儿,就会变成一个黑人。脱净的麦粒就能颗粒归仓了?当然不能。还要晒。太阳出来了摊开晒,用木锨子摊得匀匀的,薄薄的,再如犁地一样一遍遍地在上面画线,把麦粒画成一沟一沟,一沟翻压着一沟,就都晒到了。太阳落前就要赶紧把麦粒拢成堆儿。晒玉米要放凉了收,晒麦子要趁热收,若放凉了再收就易生牛,别称铁鼓牛,在福田庄这里被极简称呼成了牛。后来我查了一下,它学名叫谷象,和故乡同音。

麦子晒好后,另一个时刻便郑重来临:存新粮。奶奶卧室的角落里,一溜儿放着三口大缸,每一口缸都被一张硬苇席子收成一个圆,扎在缸口,称之为圈,后来我才知道,这种结构就是图这个字的本义。要存新粮,得先把陈粮倒出来,我不爱干这活儿。陈粮的陈气我不喜欢闻,新粮的土气也不想忍受。是的,翻晒好的麦子看着虽是很干净,却还是有土。所谓的土气从这新麦身上就能领略得淋漓尽致。当你来到缸边,把麦子往缸里倒时,那一股冲腾而上的气,就是土气。每次被土气呛得让我忍不住对奶奶发牢骚时,她老人家都会说:你是饿得轻。老话说的好,富不盖房,穷不卖粮。家有存粮,心里不慌。恁好的粮,咋还敢嫌弃。

(节选自乔叶的《宝水》,有删改)

材料二: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认为,《宝水》应该是目前为止,书写新农村建设、写乡村振兴的出色之作。它的出色就在于它没有从概念、观念出发,而是实实在在潜入了生活的深处,写活了人物,写足了细节。我个人也把《宝水》看成一部中国七零后长篇小说的突围之作。《宝水》在思想深度与艺术表现力上达到的高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让我们重燃对七零后长篇小说写作的信心。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详细解释了“碾馔”的制作方法和品尝感受,在结构上起引起下文的作用,同时引出作者对秋麦时节的特殊记忆,体现了对家乡的深厚感情。
B.文中按时间顺序记述了福田庄秋麦时节从割麦、打场、晒麦到存麦的不同场景,描绘了秋收时节的农村景象,展现了故乡的风土人情。
C.在象城工作的父亲往往会在麦秋时节回到福田庄,一是为了帮家里干活,二是为了偿还人情债。
D.文中“贴晌”和《观刈麦》中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中的“饷田”含义相同。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运用了比喻、拟人、引用、反复、双关、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使文章形象生动,画面感极强,富有生活情趣。
B.文中“用木锨子摊得匀匀的,薄薄的,再如犁地一样一遍遍地在上面画线,把麦粒画成一沟一沟,一沟翻压着一沟,就都晒到了”句式灵活,长短结合,使行文错落有致,而叠词的使用更生动刻画出哂粮时的细致用心。
C.小说中“贴晌去”、“不中”、“饿得轻”等多处运用地方方言,口语色彩浓厚,呈现出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
D.文中“陈粮的陈气我不喜欢闻,新粮的土气也不想忍受”写出了“我”记忆中的真实感受,反衬了以奶奶为代表的劳动人民对土地和粮食的重视和感激…
3.本文奶奶的出场和语言总在段落结尾处,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这种写法的好处。
4.材料二韩敬群认为《宝水》的出色就在于它没有从概念、观念出发,而是实实在在潜入了生活的深处,写活了人物,写足了细节。请从“人情之美”“劳动之美”的角度分析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一观点的。
2024-03-11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阳泉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美与相联系,这本身就是一件令人吃惊的怪事。一种带有新的时代特征的美刚露头的时候,总要经历一段让人惊异、摇头甚至咒骂的过程。

17世纪的南欧和中欧,一种怪怪的艺术风格即我们现在所说的巴洛克(艺术风格的特点是复杂、奢侈与浮夸)出现后,一直被艺术史家们冷落了将近200年!因为在这期间,美的形态和法则被以法国为中心的古典主义垄断了!好在事物有它自己的法则,即作用与反作用,后来在浪漫主义兴起的时候,对古典主义发起有力反击的斗士,恰恰都来自法兰西,如美术界的德拉克洛瓦、音乐界的柏辽兹,特别是文学界的雨果。雨果向古典主义发难的一句最有力的话是:你们所认定的美只有一种,而丑(没有被古典主义者划入美的范畴的审美对象)则有千百种!

德国的美学家罗森克兰茨于1853年出版了一部论著,叫《丑的美学》,从理论上为怪诞的美鸣锣开道,惊世骇俗。1888年,瑞士的艺术史家沃尔夫林经过对文艺复兴与巴洛克的深入研究,出版了一部重要论著《文艺复兴与巴洛克》,雄辩地论证了巴洛克非但没有背叛文艺复兴的传统,相反,恰恰是巴洛克继承了文艺复兴的艺术创造精神这一观点。1896年,美学家桑塔亚那出版的论著《美感》也为怪诞正了名,指出怪诞的价值在于它是一种重新创造:它背离了自然的可能性,而不是背离了内在的可能性;然而,正是内在的可能性构成这些创造的真正魅力。因此出色的怪诞也是新的美,这等于为怪诞从旁门左道走入美学殿堂开了通行证。这期间无论文学艺术还是建筑领域都开始出现破常示异的作品,就激烈的程度而言,尤以建筑为甚,其最杰出的代表当推西班牙的高迪(1852-1926)。如果说,他设计的巴塞罗那圣家族教堂已是石破天惊,那么同样位于巴塞罗那的米拉公寓则更令人目瞪口呆!设计者以曲线手段颠覆了通常以几何造型为原理的欧洲建筑的一切要素,彻底打破了人们的审美习惯;仿佛是在一块巨大的海绵上雕刻出了许多的阳台、过道和天井,而它们中间没有一个是相同的,连每件室内陈设都不一样。不难想象,这个完全陌生的天外来客立即引起巨大的争议,而且遭到最难听的谩骂。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座包含着天才智慧的怪诞建筑,以经典的身份牢牢留在世界现代建筑史上,即使到了后后现代的今天,它依然是经得起推敲的先锋之作。以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来不及等到它的百岁华诞,就于2005年将它连同包豪斯教学楼和悉尼歌剧院一起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从而使它成为现代美学殿堂里的一座不朽的丰碑。

(摘编自叶廷芳《建筑的怪异美》)

材料二:

走在北京老城区的街头,即便没有踏足深宫大宅或胡同小院,也不难感受到,古都庄严华贵的稳重气息正扑面而来——许多重要的近现代建筑,无论高矮胖瘦,都顶着个中式大屋顶

数千年的中国建筑史,都被北京的钢筋混凝土楼房顶在了头上。这并非古老城市的普遍现象,在同为东亚古都的日本京都,新式建筑就很少会戴上仿古帽子,大屋顶属于真正的古建筑。

最初给西式楼房加上中式大屋顶的,并非中国人,而是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传教士,他们认为西式建筑在外观上尽量的本土化,能减少西方文化进入中国社会的阻力。

中式大屋顶的发展经历了不同时期,其中不乏建筑专家的猛烈批判。

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认为,大屋顶建筑所采用的四角翘起的中国式屋顶,勉强生硬地加在一座洋楼上,破坏了中式建筑的真趣味,是最不聪明的借鉴手法。同时,梁思成还指出,给近现代西式建筑强行加大屋顶在经济上并不划算,靡费侈大,不适应当时中国贫弱的基本国情。

大屋顶在理论和设计建造方面也都不乏缺陷,但或许正因为与老北京风貌较为贴合,长期以来也得到了北京市民的认可。

(摘编自姚白莞《北京的建筑为什么总有个大屋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文学艺术还是建筑领域,任何事物刚露头时若带有新的时代特征,总会经历一段不被接受的过程。
B.以法国为中心的古典主义长时间对美的形态和法则的垄断致使“巴洛克”被艺术史家们冷落了近200年。
C.无论是雨果还是罗森克兰茨,都为怪诞之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前者耕耘理论,后者反驳旧说。
D.怪诞从旁门左道走人美学殿堂,是因为沃尔夫林论证了巴洛克继承了文艺复兴“艺术创造精神”的观点。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伴随着怪诞美的发展,建筑领域的作品在破常示异的程度上比文学艺术领域的作品表现得更激烈。
B.高迪设计的米拉公寓颠覆了传统建筑遵循的一切要素,因此直到现在它还是经得起推敲的先锋之作。
C.北京许多重要的近现代建筑所戴的“仿古帽子”是时代的产物,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普遍存在于古老城市。
D.外来传教士们认为西式建筑在外观上尽量中国化有利于西方文化的传播,因此给西式楼房加上了中式“大屋顶”。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法国朗香教堂设计者把它当作一个听觉器官似的东西来设计,与传统哥特式教堂的尖拱高耸相反,一般人很难解读它的哲学或宗教寓意。
B.蓬皮杜艺术文化中心无数钢骨铁梁与数不清的水、气管道交错在一起,很像炼油厂或化工厂,冲击了许多人的审美口味,引来不少骂声。
C.西班牙古根海姆博物馆由一系列的双曲面的体量组合而成,它的横空出世,使毕尔鲍鄂原本已沦为“破落户”的城市一下子又光鲜了起来。
D.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添加弓形承重结构“拱”和方形木块“斗”合称“斗拱”,是中国建筑中特有的结构,在中国木构架建筑的发展过程中起过重要作用。
4.结合材料一画横线的句子和材料二的相关内容,简要说明中式“大屋顶”存在的合理性。
5.“怪诞的美”要真正走入并长久地存在于美学殿堂中,需要具备哪些条件?请根据材料概括。
2024-03-09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西省吕梁市高三一模/孝义市期末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竞渡诗

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注】譀:吼叫,叫喊。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在馆驿楼前观看了一场龙舟赛,从比赛开始到龙舟夺标,心情随之越来越振奋。
B.龙舟竞渡,场面十分壮观热烈,鼙鼓响声震天,装饰威武的龙舟劈波斩浪,奋勇争先。
C.赛事高潮,一舟当先突出重围,在波浪中跃动前行,其气势之猛吓退了飞翔的鸟儿。
D.诗人运用渲染、衬托、借代、比喻、夸张多种手法进行描写,笔触灵动,画面鲜活。
2.本诗题目又作“及第后江宁观竞渡寄袁州刺史成应元”《历代状元诗联鉴赏》一书中评价其尾联“别有含义”。结合以上信息,谈谈你对本诗尾联含义的理解。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的开篇句与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开篇句内容大致相似,所运用的手法相同。
B.“月行却与人相随”写月伴人行,与《竹里馆》的“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都写了月之美好多情。
C.本诗的结句则与曹操《短歌行》中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一样,都表达出一种及时行乐的思想。
D.全诗从酒写到月,从月回到酒,从空间感受到时间感受,从中可以看出一个孤高出尘的诗人形象。
2.本诗和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问月”部分在表达情感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2024-03-06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材料二: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节选自《庄子·杂篇》)

材料三:

宋有狙公者,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节选自《庄子·齐物论》)

注:①狙,猕猴

1.材料三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损其家A口充B狙之欲C俄而D匮焉E将限其食F恐众狙之不驯G于己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贻,指赠送,与《师说》中的“作《师说》,以贻之”的“贻”意思相同。
B.举,指举起,与成语“一举两得”“轻举妄动”中的“举”意思都相同。
C.少,指轻视、认为……少,与《赤壁赋》中的“少焉”的“少”意思不同。
D.爱,指喜爱,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吾何爱一牛”的“爱”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惠子用“五石之瓠”的事例意在讥讽庄子的学说大而无用,而庄子用“不龟手之药”的事例意在证明自己的学说大有用处。
B.材料二中两次描写河伯的神态,一“喜”一“叹”,“喜”表现的是志得意满,“叹”表现的则是看到北海的汪洋恣肆后的赞叹之意。
C.材料二通过河伯和北海若的对话,阐明了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一切大小、多少都是相对的,个人的认识和作用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
D.材料三可以提炼出“朝三暮四”这个成语,原指养猴人以果子饲养猴子,施以诈术骗猴的故事,后用以比喻变化多端,捉摸不定,反复无常。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2)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5.请根据以上三则材料概括庄子文章的说理方式及其效果。
2024-03-06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截击

孙 犁

第二天,我们在这高山顶上休息了一天。我们从小屋里走出来,看了看吴召儿姑家的庄园,这个庄园,在高山的背后,只在太阳刚升上来,这里才能见到光亮,很快就又阴暗下来。东北角上一洼小小的泉水,冒着水花,没有声响;一条小小的溪流绕着山根流,也没有声响,水大部分渗透到沙土里去了。这里种着像炕那样大的一块玉蜀黍,像锅台那样大的一块土豆,周围是扁豆,十几棵倭瓜蔓,就奔着高山爬上去了!在这样高的黑石山上,找块能种庄稼的泥土是这样难,种地的人就小心整齐地用石块把地包镶起来,恐怕雨水把泥土冲下去。奇怪!在这样少见阳光、阴湿寒冷的地方,庄稼长得那样青翠,那样坚实。玉蜀黍很高,扁豆角又厚又大,绿得发黑,像说梅花调用的铁响板。

吴召儿出去了,不久,她抱回一捆湿木棍:“我一个人送一把拐杖,黑夜里,它就是我们的眼睛!”

她用一把锋利明亮的小刀,给我们修着棍子。这是一种山桃木,包皮是紫红色,好像上了油漆;这木头硬得像铁一样,打在石头上,发出铜的声音。

这半天,我们过得很有趣,差不多忘记了反“扫荡”。

当我们正要做下午饭,一个披着破旧黑山羊长毛皮袄、手里提着一根粗铁棍的老汉进来了;吴召儿赶着他叫声姑父,老汉说:

“昨天,我就看见你们上山来了。”

“你在哪儿看见我们上来呀?”吴召儿笑着问。

“在羊圈里,我喊你来着,你没听见!”老汉望着内侄女笑,“我来给你们报信,山下有了鬼子,听说要搜山哩!”

吴召儿说:“这么高的山,鬼子敢上来吗?我们还有手榴弹哩!”

老汉说:“这几年,这个地方目标大了,鬼子真要上来了,我们就不好走动。”这样,每天黎明,吴召儿就把我唤醒,一同到那大黑山的顶上去放哨,山顶不好爬,又危险,她先爬到上面,再把我拉上去。

山顶上有一丈见方的一块平石,长年承受天上的雨水,被冲洗得光亮又滑润。我们坐在那平石上,月亮和星星都落到下面去,我们觉得飘忽不定,像活在天空里。从山顶可以看见山西的大川,河北的平原,十几里、几十里的大小村镇全可以看清楚。这一夜下起大雨来,雨下得那样暴,在这样高的山上,我们觉得不是在下雨,倒像是沉落在波浪滔天的海洋里,风狂吹着,那块大平石也像要被风吹走。

吴召儿紧拉着我爬到大石的下面,不知道是人还是野兽在那里铺好了一层软软的白草。我们紧挤着躺在下面,听到四下里山洪暴发的声音,雨水像瀑布一样,从平石上流下,我们像钻进了水帘洞。

吴召儿说:“这是暴雨,一会儿就晴的,你害怕吗?”“要是我一个人我就怕了,”我说,“你害怕吧?”

“我一点儿也不害怕,我常在山上遇见这样的暴雨,今天更不会害怕。”吴召儿说。

“为什么?”

“领来你们这一群人,身上负着很大的责任呀,我也顾不得怕了。”

她的话,像她那天在识字班里念书一样认真,她的话同雷雨闪电一同响着,响在天空,落在地下,永远记在我的心里。

一清早我们就看见从邓家店起,一路的村庄,都在着火冒烟。我们看见敌人像一条虫,在山脊梁上往这里爬行。一路不断响枪,那是各村伏在山沟里的游击组。吴召儿说:“今年,敌人不敢走山沟了,怕游击队。可是走山梁,你就算保险了?兔崽子们!”

敌人的目标,显然是在这个山上。他们从吴召儿姑父的羊圈那里翻下,转到大黑山来。我看见老汉仓惶地用大鞭把一群山羊打得四散奔跑,一个人登着乱石往山坡上逃。吴召儿把身上的手榴弹全拉开弦跳起来说:“你去集合人,叫姑父带你们转移,我去截兔崽子们一下。”她在那乱石堆中,跳上跳下奔着敌人的进路跑去。

我喊:“红棉祆不行啊!”

“我要伪装起来!”吴召儿笑着,一转眼的工夫,她已经把棉袄翻过来,棉袄是白里子,这样一来,她就活像一只逃散的黑头的小白山羊了。一只聪明的、热情的、勇敢的小白山羊啊!

她登在乱石尖上跳跃着前进,那翻在里面的红棉袄,还不断被风吹卷,像从她的身上撒出的一朵朵的火花,落在她的身后。

当我们集合起来,从后山上跑下,来不及脱鞋袜,就跳入山下那条激荡的大河的时候,听到了吴召儿在山前连续投击的手榴弹爆炸的声音。

(节选自《吴召儿》)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姑父前来报信,既反映出当地人民的备战状态,也为后文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B.吴召儿称敌人为“兔崽子们”,写出了对敌人的蔑视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C.雨夜放哨交谈,显示吴召儿在恶劣的环境下已成长为一名成熟的抗日战士。
D.在我的提醒下,吴召儿也说要把红棉袄翻过来伪装起来,写出她的聪明机灵。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吴召儿做拐杖、姑父报信、雨夜放哨等情节,看似与“截击”无关,实则环环相扣,息息相连。
B.小说从语言、心理、神态等方面详细描述吴召儿的姑父,塑造出一个支持革命的勇敢机智的群众形象。
C.小说是从“我”的视角展开叙事的,“我”不仅是叙述者,也是小说中的角色,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
D.文章在“我们”听到手榴弹的爆炸声音时戛然而止,没有后续故事情节的交待,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3.请简要分析画横线的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4.朱光潜说,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有人也评价孙犁的小说为“革命历史的诗意书写”。请结合小说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2024-03-06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逻辑,是有效思维的判断标准。要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必须讲逻辑。语文教学该如何讲逻辑?重要的是要让逻辑思维训练和学习任务紧密结合,向教学过程自然渗透。

文本解读常常需要在语境中推断词义,这种方法运用得好,既是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又是逻辑推理的示范或训练。如《史记·刺客列传》中写荆轲竭力劝说燕太子丹允许他取樊於期的人头献给秦王时,有这样一句话:

诚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奉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

句中的“乃”翻译为“就”还是“才”?翻译为“才”在语意上是说得通的,但是,仔细推敲,就会发现不甚合理:“才”表示必要条件,即没有樊於期的人头就肯定杀不了秦王,但有了樊於期的人头也未必杀得了秦王;“就”表示充分条件(有了前面的条件就一定有后面的结果),即有了樊於期的人头就一定杀得了秦王(当然,这也意味着要杀秦王可能未必要取樊於期的人头)。荆轲面对“不忍”的太子,一定要勾画出杀秦王高度可能的愿景才行,从这一点来看,翻译成“就”要比“才”合理。在文本解读中抓住几例像这样的逻辑推理和学生探讨,不仅能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还会有助于他们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和心态。

一段话在字面的意思之外可能还隐藏着重要信息,想要捕捉到这些信息,往往需要细致的逻辑推理。例如:

(四叔)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祝福》)

根据这段话,可以推理出关于“我”和四叔的重要信息。首先,“我”是新党或支持新党的人。其次,四叔不仅守旧而且消息闭塞。根据“所骂的还是康有为”的“还”字,可推知康有为等人在当时已算不得新党了。这点在《祝福》开头的第一句话“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便可得到印证,有新历才谈得上“旧历”,而启用新历是辛亥革命之后的事情。也就是说,辛亥革命之后,四叔骂新党写的却还是康有为,足见其消息闭塞。

另外,逻辑对于写作也是有意义的。中学生写作时大多选择写议论文。在证明某个观点时,可指导学生想象一个“虚拟论敌”。这位“论敌”可能会针对论点举出反例或从论点推出错误,也可能会质疑论据及隐含前提的可靠性,抑或指出论证中存在的逻辑问题。面对这些,我们需要再进一步考虑怎样使自己的论证免于受到攻击或能抵御攻击。

例如,让学生构思“兼听则明”的论证提纲,可以先让他们找出反例,再让他们限定前提、构建框架。反例可以有“三人市虎”“父子骑驴”,表明听得越多越糊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王仅仅听“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评价还不能形成正确认知,可李世民有时只听魏征一个人的建议就够了。学生可在充分思考以上反例的基础上指出论证关键—“兼听”在“多”,更在“异”(听到不同观点),并由此限定前提——听者要有胸怀,善辨别,从而总结出“兼听则明”的原则——独立思考,为我所用。

逻辑,说到底是对有效思维规则的概括,学生努力遵守逻辑来思考,就仿佛在聆听高于自己的声音,心灵会逐步走向作品的核心,甚至拓展出未曾有过的境界,生成未曾有过的观点。

(摘编自徐飞《讲逻辑,把语文思维教育落到实处》)

材料二:

语言和逻辑是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运用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逻辑的制约。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语言运用的艺术,在某些情况下,又是可以突破逻辑规律的框框的,这不仅无碍于语言运用的正确,而且反而使得语言运用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这就是“无理而妙”。

早在梁朝,刘勰在谈到“夸张”的时候,就明确指出其“无理而妙”的效果:“辞虽已甚,其义无害。”宋人严羽云:“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这些都说明在某种场合,“不合逻辑”的语言有时比合于逻辑的语言更有力量,而诗人的语言往往是新鲜奇特的,不能用常理来衡量。鲁迅说,“诗歌不能凭仗了哲学和智力来认识,所以感情已经冰结的思想家,即对于诗人往往有谬误的判断和隔膜的揶揄”。

值得注意的是,“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同样得到了逻辑学界的认可和重视。“无理而妙”是反逻辑的,而创造、赏析它,却又离不开正确运用逻辑思维的智慧和能力。《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折写道: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从事理上说,“晓来谁染霜林醉”问得稀奇,“总是离人泪”答得更是不近情理。然而,从艺术上说,这一问一答,是最近平情,是最合乎理的。因为它把人情移用于事物,形象逼真地表达了主人公缠绵悱恻的离情别绪。这段文字,堪称“无理而妙”的上品。不过,我们细想一下,这“无理”之中,也仍然有“有理”之处。“眼泪”是液体,故可用之“染”物;“霜林”是“红”的,故是被“染”的。假如无此二者,这里要表现的离情别绪,恐怕也就失去了必要的依托,或者竟一变而为“无理而不妙”了。可见“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归根到底是有其深邃的逻辑基础的,只不过是在逻辑的基础上加上感情的色彩、想象的因素,离开了这种深邃的逻辑基础,人们创造、赏识“无理而妙”的智慧和能力,也就无从发挥了。

(摘自张炼强《修辞艺术探新》,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记·刺客列传》的例句中“乃”翻译成“就”更好,因为在语境中必要条件比充分条件更合理。
B.通过对《祝福》中的“还”字进行语义挖掘,既可一窥当时的政治形势,又可知鲁四老爷的守旧闭塞。
C.语言和逻辑是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运用的艺术,既会受到逻辑的制约,又可以突破逻辑的拘囿。
D.在逻辑的基础上加上感情色彩、想象因素,人们才有可能发挥创造、赏识“无理而妙”的智慧和能力。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语文教学讲逻辑,重要的是让逻辑思维训练和学习任务紧密结合,要多安排逻辑思维学习任务。
B.材料一中使用《史记·刺客列传》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在语境中推断词义是解读文本的好办法。
C.在写作议论文时,想象一个攻击性的“虚拟论敌”,可以帮助我们完善自己的论点、论据和论证。
D.诗人的语言往往是不能用常理来衡量的,但如果能用逻辑的理性去分析,会让诗歌的语言更有力量。
3.下列选项中的诗词句,不能体现“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的一项是(       
A.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渡汉江》)
B.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宋·杨万里《插秧歌》)
C.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宋·苏轼《江城子》)
D.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宋·李清照《声声慢》)
4.依照材料一中有关《祝福》的示例,紧扣加点词语结合全文推断下面这段话在字面的意思之外可能隐藏的信息。

玛丝洛娃困惑地瞧了瞧副典狱长,然后仿佛感到惊讶耸耸肩膀,跟着聂赫留朵夫走到长凳那儿,理了理裙子,在他旁边坐下。(列夫·托尔斯泰《复活》)

5.材料二中,作者认为,无理之中,仍然有“有理”之处,有理即合乎逻辑事理。文中的“‘眼泪’是液体,故可用之‘染’物”这句话中包含着一个三段论推理的过程。请你将这个推理完整表达出来。
大前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前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4-03-06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题岳阳楼

白居易

岳阳城下水漫漫,独上危楼凭曲阑。

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

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亦难。

此地唯堪画图障,华堂张与贵人看。

【注】①元和十四年春天,贬居江州长达四年的诗人,奉命移任忠州(今四川忠县)刺史,官职虽有升迁,职所却更加僻远,赴任途中经过岳阳楼,题写了这首诗。②图障:画幅,画幛。唐人喜画山水为屏障,并张挂在庭堂上。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先写眼前看到的景象,后写登上岳阳楼观景,既照应了标题,后一句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B.颔联上句写草木与洞庭湖水色相接,下句写夕阳照耀下的湖水红波荡漾,辽远开阔的景色一直延伸到长安附近。
C.颈联寓情于景,悲凉凄苦的啼猿,渺小孤独的旅雁,正是诗人长途仕宦、行旅艰难的形象写照,景中蕴含了丰富感情。
D.本诗在用词上朴素平易,抒情委婉含蓄,虽然没有杜甫《登岳阳楼》中表现出的恢宏气象,但也自有不凡的格调。
2.清朝学者何焯在《白香山诗集》中评点此诗:“落句怨愤极矣。”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2024-03-04更新 | 162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仲尼相鲁,景公患之,谓晏子曰:“邻国有圣人,敌国之忧也。今孔子相鲁若何?”晏子对曰:“君其勿忧。彼鲁君,弱主也;孔子,圣相也。君不如重孔子,设以相齐。孔子强谏而不听,必骄鲁而有齐,君勿纳也。夫绝于鲁,无主于齐,孔子困矣。”居期年孔子去鲁之齐景公不纳故困于陈蔡之间

(节选自《晏子春秋》)

材料二:

墨子称:“景公问晏子以孔子而不对,又问三,皆不对。公曰:‘以孔子语寡人者众矣,俱以为贤圣也。今问于子而不对,何也?’晏子曰:‘婴闻孔子之,知白公谋,而奉之以石乞。劝下乱上,教臣弑君,非圣贤之行也。’”

诘之曰:“楚昭王之世,夫子应聘如荆,不用而反,周旋乎陈、宋、齐、卫。楚昭王卒,惠王立。十年,令尹子西乃召王孙胜以为白公,是时鲁哀公十五年也,夫子自卫反鲁,居五年矣。白公立一年,然后乃谋作乱。乱作,在哀公十六年秋也,夫子已卒十旬矣。墨子虽欲谤毁圣人,虚造妄言,奈此年世不相值何?”

曹明问子鱼曰:“观子诘墨者之辞,事义相反,墨者妄矣。假使墨者复起,对之乎?”答曰:“苟得其礼,虽百墨吾亦明白焉。失其正,虽一人犹不能前也。墨子之所引者,矫晏子。晏子之善吾先君,吾先君之善晏子,其事庸尽乎?”曹明曰:“可得闻诸?”子鱼曰:“昔齐景公问晏子曰:‘吾欲善治,可以霸诸侯乎?’对曰:‘官未具也,臣亟以闻,而君未肯然也。臣闻孔子圣人,然犹居处倦惰,廉隅不修,则原宪、季羔侍;血气不休,志意不通,则仲由、卜商侍;德不盛,行不勤,则颜回、冉雍侍。今君之朝臣万人,立车千乘,不善之政,加于下民者众矣,未能以闻者,臣故曰官未备也。’此又晏子之善孔子者也。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此又孔子之贵晏子者也。”曹明曰:“吾始谓墨子可疑,今则决不妄疑矣。”

(节选自《孔丛子·诘墨》

【注】①晏子:晏婴,名婴,字仲,谥平,世人多称平仲。为春秋时期齐国国相。②《孔丛子》是一部记述孔子及其家族后裔的言语行事的书,鲁国孔鲋撰。孔鲋,字子鱼,秦末儒生,孔子八世孙。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居期年A孔子去B鲁之C齐D景公E不纳F故困G于陈蔡之间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字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文中指抵挡,与《登泰山记》中“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一句的“当”意思相同。
B.阴,文中指私下里,与《醉翁亭记》中“佳木秀而繁阴”一句的“阴”字意思不同。
C.荆,古代常指九州中的荆州,也是春秋战国时楚国的别称,文中此处指楚国。
D.称,文中指提及,与《屈原列传》中“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一句的“称”字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景公担心孔子做鲁相对齐国不利,晏子就设计让孔子既不被鲁国重用,又不被齐国接纳,使其困于陈蔡之间。
B.墨子引用晏子和景公的对话,说孔子曾经鼓动楚国臣子以下犯上,弑杀国君,孔鲋认为这是诽谤,用事实进行了驳斥。
C.齐景公想称霸诸侯,晏子认为还不具备条件,他认为即使孔圣人也需要弟子们的劝勉,齐君要称霸也应有相应的辅佐官员。
D.曹明说自己当初觉得墨子诋毁孔子的言论有点可疑,经孔鲋有理有据的陈述,就不再怀疑孔子了。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孔子强谏而不听,必骄鲁而有齐,君勿纳也。
(2)官未具也,臣亟以闻,而君未肯然也。
5.孔鲋认为墨子是在“谤毁圣人”,孔鲋的理由有哪些?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