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98 道试题
1 . 判断下面小题的正误。
六艺,既可指六部经书,又可指六种学问和技能,如韩愈《师说》中的“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的“六艺”就指六种技能。(     )
2022-12-08更新 | 34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万州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一12月线上检测语文试题
2 . “解褐”指脱去粗布衣服,比喻入仕为官,也称“服除”。“褐”是古时贫贱或地位低下的人穿的衣服。(       )
2022-12-08更新 | 20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万州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一12月线上检测语文试题
3 . “丁内艰”即“丁父忧”,遭逢父亲去世。古时子女遭逢父母去世,为官者要辞去官职,守丧三年。(     )
2022-12-08更新 | 20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万州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一12月线上检测语文试题
4 . “名属教坊第一部”中的“教坊”是古时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舞蹈、百戏的教习、排练、演出等事务。(     )
2022-12-08更新 | 243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万州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一12月线上检测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宪宗即位转膳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出为唐州刺史节度使于頔素闻其名,既谒见,群危言激切,甚悦,奏留充山南东道节度副使、检校兵部郎中、兼御史中丞,赐紫金鱼袋。宰相武元衡、李吉甫皆爱重之,召入为吏部郎中。元衡辅政,举群代己为中丞。群奏刑部郎中吕温、羊士谔为御史,吉甫以羊、吕险躁,持之数日不下,群等怒怨吉甫。

群性狠戾,颇复恩雠,临事不顾生死。是时征入,云欲大用,人皆惧骇,闻其卒方安。

(选自《旧唐书·窦群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吉甫以羊、吕险躁                           险躁:轻薄浮躁
B.群等怒怨吉甫                                 怒怨:怨恨
C.群性狠戾,颇复恩雠                    恩雠:恩泽和仇恨
D.临事不顾生死                                 生死:死的危险
2.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宪宗即位/转膳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出为唐州刺史/节度使于頔素闻其名/
B.宪宗即位/转膳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出为唐州刺史/节度使于頔素闻其名
C.宪宗即位/转膳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出为唐州刺史节度/使于頔素闻其名
D.宪宗即位/转膳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出/为唐州刺史节度/使于頔素闻其名
2022-12-08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万州二中高二12月线上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承业,字继元,唐僖宗时宦者也。晋王兵击王行瑜,承业数往来兵间,晋王喜其为人。晋王病且革,以庄宗属承业曰:“亚子①累公等!”庄宗常兄事承业,岁时升堂拜母,甚亲重之。庄宗在魏,与梁战河上十余年,军国之事,皆委承业,承业亦尽心不懈。凡所以畜积金粟,收市兵马,劝课农桑,而成庄宗之业者,承业之功为多。自贞简太后、韩德妃、伊淑妃及诸公子在晋阳者,承业一切法绳之,权贵皆敛手畏承业。

庄宗岁时自魏归省亲,须钱蒲博,赏赐伶人,而承业主藏,钱不可得。庄宗乃置酒库中,酒酣,使子继岌为承业起舞,舞罢,承业出宝带、马为赠,庄宗指钱积呼继岌小字以语承业曰:“和哥乏钱,可与钱一积,何用带、马为也?”承业谢曰:“国家钱,非臣所得私也。”庄宗语侵之,承业怒曰:“臣老敕使非为子孙计惜此库钱佐王成霸业尔若欲用之何必问臣财尽兵散岂独臣受祸也?”庄宗顾元行钦曰:“取剑来!”承业起,持庄宗衣而泣,曰:“臣受先王顾托之命,誓雪家国之雠,今日为王惜库物而死,死不愧于先王矣!”太后闻之,使召庄宗。庄宗性至孝,闻太后召,甚惧,乃酌两谢承业曰:“吾杯酒之失,且得罪太后。愿公饮此,为吾分过。”承业不肯饮。庄宗入内,太后使人谢承业曰:“小儿忤公,已笞之矣。”明日,太后与庄宗俱过承业第,慰劳之。

卢质嗜酒傲忽,自庄宗及诸公子多见侮慢,庄宗深嫉之。承业乘间请曰:“卢质嗜酒无礼,臣请为王杀之。”庄宗曰:“吾方招纳贤才就功业,公何言之过也!”承业起贺曰:“王能如此,天下不足平也!”质因此获免。

天祐十八年,庄宗已诺诸将即皇帝位。承业方卧病,闻之,自太原肩舆至魏,谏曰:“大王父子与梁血战三十年,本欲雪家国之雠,而复唐之社稷。今元凶未灭,而遽以尊名自居,非王父子之初心,且失天下望,不可。”庄宗不听。承业知不可谏,乃肩舆归太原,不食而卒,年七十七。同光元年,赠左武卫上将军,谥曰贞宪。

1.下列对“以”的用法和意义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庄宗属承业曰                           介词       
B.承业一切以法绳之                           介词       按照
C.庄宗以语侵之                                  介词       
D.吾方招纳贤才以就功业                    介词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老敕使/非为子孙计/惜此库钱/佐王成霸业尔/若欲用之/何必问臣/财尽兵散/岂独臣受祸也/
B.臣老/敕使非为子孙计/惜此库钱/佐王成霸业尔/若欲用之/何必问臣/财尽兵散/岂独臣受祸也/
C.臣/老敕使/非为子孙计/惜此库钱/佐王成霸业尔/若欲用之/何必问/臣财尽兵散/岂独臣受祸也/
D.臣老/敕使非为子孙计/惜此库钱/佐王成霸业尔/若欲用之/何必问/臣财尽兵散/岂独臣受祸也/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宦者,文中指太监,是中国古代都城专供皇室役使的官员,又称寺人、中官、内臣、内侍等。
B.肩舆,一种代步的交通工具,是古代马车的一种,乘坐舒适。
C.伶人,也称优伶,相传黄帝时伶伦造音乐后,称乐官为伶官,后来也泛指表演歌舞的人。
D.卮,古代盛酒的器皿,尊、壶、爵、角、觥、杯、缶等都是古代酒器。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承业深受重用。庄宗对待承业如同兄长一般,一直把军国大事都委托给了承业,而太后更是在庄宗犯下错误后,与庄宗一起到承业的府邸慰问。
B.张承业耿直敢谏。庄宗想在他那里拿取公家钱财时,他宁死不肯;在庄宗即将即位皇帝时,他又带病赶到魏,并且提出了反对意见,无奈没有被采纳。
C.张承业执法严明。上至太后、妃子,下至晋阳诸公子,承业都依照法律来约束他们,以至于当时的权贵都因为畏惧承业而有所收敛。
D.张承业颇有智慧,卢质因为傲慢得罪了庄宗,张承业假意请求庄宗杀卢质,实际上非常巧妙地保护了卢质,为庄宗保住了这个人才。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最准确的一项是(       
A.我承受了先王临终时嘱托的命令,发誓要洗雪国家的仇恨。今天为了大王吝惜这些钱财而死,死了也对先王没有什么愧疚了。
B.我承受了先王临终时嘱托的命令,发誓要洗雪国家的仇恨。今天替大王吝惜这些钱财而死,死了也不愧于先王了。
C.我接受了先王临终时嘱托的命令,发誓要洗雪国家的仇恨。今天为了大王吝惜这些钱财而死,死了也不愧于先王了。
D.我接受了先王临终时嘱托的命令,发誓要洗雪国家的仇恨。今天替大王吝惜这些钱财而死,死了也对先王没有什么愧疚了。
2022-12-08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万州二中高二12月线上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故往见郭隗先生曰:“齐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默,则什己者至;人趋己趋,则若己者至;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若恣睢奋击,呴①藉叱咄,则徒隶之人至矣。此古服道士之法也。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燕矣。”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②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其甘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闵王出走于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齐城不下者,唯独莒、即墨。


【注释】①呴:通“吼”。②涓人:养兽官。
1.下列各组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此古服道士之法也                       千里
B.隗且                                        燕国陵之耻除矣
C.天下闻王其贤臣                           逮奉圣
D.几据杖                                        虚御风
2.下列各组加点词含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齐孤国之乱                  利乘便
B.不足                         报君
C.必趋燕矣                      有复王者
D.齐城不下者                  臣固知王不忍也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B.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C.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D.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是古代君主,诸侯自称的谦辞,意为寡合之人,即与之志同道合的人很少的人。
B.“三晋”是春秋时赵、韩、魏的合称,春秋末年,韩、赵、魏三卿分晋,故有此称。
C.“宗庙”指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祖宗的庙宇。立庙仪制不同,天子五庙、诸侯三庙、大夫一庙,士无庙。
D.“追北”指追逐打了败仗向北逃亡的敌兵,与《过秦论》中“追亡逐北”意义相同。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国趁燕国内乱之际,突袭攻破了燕国,燕昭王在国势衰弱时即位。他知道国力弱小,难以轻易洗国耻,因此主动请教郭隗,询问复仇的计策。
B.郭隗告诉燕昭王,开创帝业、成就王业、称霸诸侯、亡失国家的君主,各有不同的用人方式;不同的用人方式会招来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结果。
C.郭隗讲古代某国君以重金购求千里马,长久不能如愿,后来一位侍从花五百金买回一匹已死千里马的头,结果不满一年,就有很多千里马送上门来。
D.燕国富裕起来后,士兵们尽管追求享乐轻视战争,但是在上将军乐毅的统率下,变得极为勇猛,他们攻入齐国都城临淄,把财宝尽数取去。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
(2)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
2022-12-04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万州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三12月线上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非攻(节选)

鲁迅

他穿过厨下,到得后门外的井边,绞着辘轳,汲起半瓶井水来,捧着吸了十多口,于是放下瓦瓶,抹一抹嘴,跑进厨房里,道:

“耕柱子!给我和起玉米粉来!”

耕柱子恰恰从堂屋里走到,是一个很精神的青年。

“先生到楚国去?”

“是的。你也知道了?”墨子慢慢的说道:“我们的老乡公输般,他总是倚恃着自己的一点小聪明,兴风作浪的。造了钩拒【注】,教楚王和越人打仗还不够,这回是又想出了什么云梯,要耸恿楚王攻宋去了。宋是小国,怎禁得这么一攻。我去按他一下罢。”

他看得耕柱子已经把窝窝头上了蒸笼,便回到自己的房里,在壁厨里摸出一把盐渍藜菜干,一柄破铜刀,另外找了一张破包袱,等耕柱子端进蒸熟的窝窝头来,就一起打成一个包裹。衣服却不打点,也不带洗脸的手巾,只把皮带紧了一紧,走到堂下,穿好草鞋,背上包裹,头也不回的走了。从包裹里,还一阵一阵的冒着热蒸气。

墨子走进宋国的国界的时候,草鞋带已经断了三四回,觉得脚底上很发热,停下来一看,鞋底也磨成了大窟窿,脚上有些地方起茧,有些地方起泡了。他毫不在意,仍然走。走了三天,看不见一所大屋,看不见一棵大树,看不见一个活泼的人,看不见一片肥沃的田地,就这样的到了都城。

“这模样了,还要来攻它!”墨子想。

他在大街上前行,待到望见南关的城楼了,这才看见街角上聚着十多个人,好像在听一个人讲故事。

当墨子走得临近时,只见那人的手在空中一挥,大叫道:

“我们给他们看看宋国的民气!我们都去死!”墨子知道,这是自己的学生曹公子的声音。

然而他并不挤进去招呼他,匆匆的出了南关,只赶自己的路。又走了一天和大半夜,歇下来,在一个农家的檐下睡到黎明,起来仍复走。草鞋已经碎成一片一片,穿不住了,包袱里还有窝窝头,不能用,便只好撕下一块布裳来,包了脚。不过布片薄,不平的村路梗着他的脚底,走起来就更艰难。到得下午,他坐在一株小小的槐树下,打开包裹来吃午餐,也算是歇歇脚。远远的望见一个大汉,推着很重的小车,向这边走过来了?到得临近,那人就歇下车子,走到墨子面前,叫了一声“先生”,一面撩起衣角来揩脸上的汗,喘着气。

“这是沙么?”墨子认识他是自己的学生管黔敖,便问。

“是的,防云梯的。”

“别的准备怎么样?”

“也已经募集了一些麻,灰,铁。不过难得很:有的不肯,肯的没有。还是讲空话的多……先生是到楚国去找公输般的罢?”

“不错,”墨子说,“不过他听不听我,还是料不定的。你们仍然准备着,不要只望着口舌的成功。”

管黔敖点点头,看墨子上了路,目送了一会,便推着小车,吱吱嘎嘎的进城去了。

楚国的城可是不比宋国:街道宽阔,房屋也整齐,大店铺里陈列着许多好东西;走路的人,虽然身体比北方短小些,却都活泼精悍,衣服也很干净。墨子在这里一比,旧衣破裳,布包着两只脚,真好像一个老牌的乞丐了。

墨子辗转借问,径奔公输般寓所。他拍着红铜的兽环,当当的敲了几下,门丁进去禀他的主人。

公输般吃了一惊,大叫起来,放下云梯的模型和曲尺,跑到阶下去。墨子和公输般,便在院子里见了面。“果然是你。”公输般高兴的说,一面让他进到堂屋去。

“先生这么远来,有什么见教呢?”

墨子拜了两拜,沉静的说道:“我在北方,听说你造了云梯,要去攻宋。宋有什么罪过呢?楚国有余的是地,缺少的是民。杀缺少的来争有余的,不能说是智;宋没有罪,却要攻他,不能说是仁……”

“先生说得很对的,”公输般怅怅的说,“但我已经对王说过了。”

“那么,带我见王去就是。”

公输般知道拗不过,便答应立刻引他去见王。

墨子说停了攻宋之后,时候已是下午,主客都很觉得肚子饿,主人自然坚留他吃午饭——或者已经是夜饭。

“你还不是讲些行义么?”公输般道,“劳形苦心,扶危济急,是贱人的东西,大人们不取的。他可是君王啊,老乡!”

“那倒也不。丝、麻、米、谷,都是贱人做出来的东西,大人们就都要。何况行义呢。”

当主客谈笑之间,午餐也摆好了,有鱼,有肉,有酒。墨子不喝酒,也不吃鱼,只吃了一点肉。

公输般喝过几杯酒,更加高兴了起来。他问道:“我舟战有钩拒,你的义也有钩拒么?”

“我这义的钩拒,比你那舟战的钩拒好,”墨子坚决的回答说,“我用爱来钩,用恭来拒。不用爱钩,是不相亲的;不用恭拒,是要油滑的。所以互相爱,互相恭,就等于互相利。现在你用钩去钩人,人也用钩来钩你,你用拒去拒人,人也用拒来拒你,互相钩,互相拒,也就等于互相害了。”

“但是,老乡,你一行义,可真几乎把我的饭碗敲碎了!”公输般碰了一个钉子之后,改口说。

“但也比敲碎宋国的所有饭碗好。”

“可是我以后只好做玩具了。老乡,你等一等,我请你看一点玩意儿。”

不一会,他出来了,手里拿着一只木头和竹片做成的喜鹊,交给墨子,说道:“只要一开,可以飞三天。这倒还可以说是极巧的。”

“可是还不及木匠做的车轮,”墨子看了一看,就放在席子上,说,“有利于人的,就是巧,就是好;不利于人的,就是拙,也就是坏的。”

“哦,我忘记了,”公输般又碰了一个钉子,这才醒过来,“早该知道这正是你的话。”

“所以你还是一味的行义,”墨子看着他的眼睛,诚恳的说,“不但巧,连天下也是你的了。真是打扰了你大半天。我们明年再见罢。”

墨子说着,便取了小包裹,向主人告辞;公输般知道他是留不住的,只得放他走。送他出了大门之后,回进屋里来,想了一想,便将云梯的模型和木鹊都塞在后房的箱子里。

墨子在归途上,是走得较慢了,一则力乏,二则脚痛,三则干粮已经吃完,难免觉得肚子饿,四则事情已经办妥,不像来时的匆忙。然而比来时更晦气:一进宋国界,就被搜检了两回;走近都城,又遇到募捐救国队,募去了破包袱;到得南关外,又遭着大雨,到城门下想避避雨,被两个执戈的巡兵赶开了,淋得一身湿,从此鼻子塞了十多天。

一九三四年八月作

(选自《故事新编》,有删改)


【注】①钩拒:一种武器,可以钩住敌人后退的船只,也可以挡住敌人前进的船只。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对“他”进行动作描写,然后接之以语言描写,具有很强的画面感,这既设置了悬念,又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B.小说详细地描绘了墨子脚上草鞋的变化,由鞋带断三四次,鞋底磨出大窟窿,到最后变成碎片,这反映了他摩顶放踵的精神。
C.小说写墨子推测宋国人“大约”“也许”知道了楚国将要来攻的消息,但并没有求证。是因为他在处事上不擅交际,处事不周。
D.文中有意描写了曹公子的街头演讲,并写聚集的人好像在听故事,这与鲁迅在其他作品中的“看客”一样,都是批判的对象。
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善于描写人物语言,无论是墨子与管黔敖的对话,还是墨子与公输般的对话,都生动传神地表现了人物的个性特征。
B.“饭碗敲碎”募捐救国队”等语句,包含丰富的生活内容,体现了这篇小说语言轻松诙谐的特点,淡化了小说的严肃性。
C.写楚人衣服干净衬托墨子的旧衣破裳,写楚人活泼精悍体现出墨子急于阻止公输般助楚国攻打宋国行动的紧迫感和义勇精神。
D.作为故事新编,小说没有瑰丽诡异的想象,但行文逻辑性很强,具有说服力。文中写墨子与公输般的较量,朴实无华,极具力量。
3.关于最后一段写墨子回到宋国的遭遇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募捐队影射当时国民党政府的欺骗行为。在日本帝国主义面前,国民政府既卖国投降,又以“救国”名义让所谓的“民众团体”对人民强行募捐搜刮。
B.墨子劝说公输般成功,在返回宋国时反遭检查,既点明这是宋国现有的战略防范,又讽刺为国操劳的国家脊梁反而遭受驱逐,使墨子形象更加鲜明。
C.文章结尾语调冷静、平和、舒缓,这与前文墨子的温文尔雅及劝说公输般胜利后的喜悦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了文章的讽刺效果,让读者回味无穷。
D.从主题表现上看,该情节设置深化了小说的主旨,突出强调了真正的英雄默默无闻甚至被人误解的沧桑感,深刻揭示了真正的英雄是孤独无助的。
4.“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请谈谈本文把墨子塑造成了一位怎样的英雄形象?
2022-12-04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万州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三12月线上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在西方,解释学大体上说是从解释《圣经》开始的,它经过了好几个世纪漫长的酝酿过程,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真正成为一有重要影响的理论。这就是说,解释学成为一种“学”也有一个多世纪了。

在中国,本来也有很长的解释经典的历史传统,并且形成了种种不同的对经典注释的方法。例如在汉朝多用所谓“章句”的方法注释经典,分章析句,一章一句甚至一个字一个字地详细解释。据《汉书•儒林传》说:当时儒家的经师对五经的注解,“一经之说,至百余万言”。至魏晋注释经典的方法为之一变,玄学家多采取简明带有思辨性的方法。王弼释《周易•系辞》“言不尽意,书不尽言”,提出“得意忘言”的玄学方法,而开一代新风。

佛教传入中国后,有些佛教名词概念很难翻译,因此采用了音译的方法,如“般若”“涅槃”等等,但“音译”的名词概念如不加以解释很难懂,于是在佛经后面常常有“音义”或“音训”之类为之解释。其时并有僧人提出某些翻译的原则,如隋彦琮建“八备之说”,齐大亮立“五不翻之义”。这些有关翻译方法和原则的资源如加以利用,或亦对中国之“解释”理论有重要意义。

自魏晋以来,我国古代有“类书”之编纂。《辞海》说:“类书,辑录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按照一定的方法编排,便于寻检、证引的一种工具书。”《太平御览》的“天部”列“元气”“太初”“太极”等条,没有对“天”作专门解释,但对“元气”引用了二十几种古书作了说明。《渊鉴类涵》的“天部”,引用了几十种古书对“天”的解释,而对“太初”等未列条目。对不同“类书”的编纂原则和方法加以分析研究以及从中探索对名词概念的选取和解释,能否对中国的“解释理论”的建立有一定意义?

西方“解释学”的发展往往是和当时西方流行的其他哲学理论结合在一起的,中国历史上对“经典”的解释当然和西方解释学发展的情况完全不同。不过,在中国历史上,不同时代对经典的解释往往也是和当时的哲学思潮联系在一起的。

今天,我们应在传承前辈学者成果的基础上,主动借鉴西方解释学,以便我们对今后中国哲学的发展提倡某些可以利用的资源。最后,我必须再说一下,我的这一想法可能是完全没有意义的,如果是这样,那至少可以起一个作用,这就是我们不必再花时间从这个方面费力气了。

(摘编自汤一介《能否创建中国的“解释学”?》,《学人》第13期,19983月)

材料二:

我在《能否创建中国的解释学?》一文最后说:“我的这一想法可能是完全没有意义的,如果是这样,那至少可以起一个作用,这就是我们不必再花时间从这个方面费力气了。”现在我想,我这个说法也许太消极了。为此,我打算再进一步讨论这个问题。

在中国先秦时期,已有数种对古代经典注释的书,这里我们先取三种不同的注释方式作一分析。

第一种我们把它称为历史事件的解释,如《左传》对《春秋》的解释,当然还有《公羊传》与《谷梁传》,这两种对《春秋》的解释与《左传》不同,这里暂不讨论。据杨伯峻推算《左传》成书的时间,我们可以说《左传》是目前知道的最早一部对经典进行解释的书。《春秋》隐公元年记载:“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左传》对这句话有很长一段叙述注释。《左传》的叙述单独也可以成为一完整历史事件的叙述,但它确确实实又是对《春秋》经文的注释。像《左传》这种对《春秋》的解释,对中国各种史书都有影响。

《易经》本来是古代作为占卜用的经典,虽然我们可以从它的卦名、卦画、对序的排列以及卦辞、爻辞等等中分析出某些极有价值的哲理,但我们大概还不能说它已是一较为完备的哲学体系。《系辞》把《易经》看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对它作了整体性的哲学解释。这种对古代经典作整体性的哲学解释,对后世有颇大影响,如王弼的《老子旨略》是对《老子》所作的系统的整体性解释,《周易略例》则是对《周易》所作的系统的整体性解释。如此等等在中国历史上还有不少。

如果说《左传》对《春秋》是一种叙述事件型的解释,《系辞》对《易经》是一种整体性哲学的解释,那么《韩非子》对《老子》的解释则主要是一种社会政治运作型的解释。在《韩非子》的《解老》和《喻老》中,我们大体可以看到,其主要部分是为其“法、术、势”的法家思想作论证的。在《韩非子》的《解老》中大都是用法家的社会政治观点来解释《老子》。《喻老》则是更为鲜明地对《老子》作社会政治运用型的解释,篇中大都是用历史故事说明统治者的成败、国家兴衰之故等等来解释《老子》。

如果我们再从先秦典籍中找其他有关“解释问题”的方法,也许还可以找到若干不同的解释形式,但我认为上述三种可能对后世影响最大。

最后,我必须再次作点说明,本文只是想对中国历史上对经典的注释作一粗浅的梳理,以掲示“解释问题”对当下中国文化、哲学、宗教、文学等等诸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种梳理的工作对建立“中国解释学”或有若干意义,或无甚意义,有俟贤者之批评了。

(摘编自汤一介《再论创建中国解释学问题》,《中国社会科学》,200001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的解释学大致发端于对《圣经》的解释,但起初并不是一门独立学科,直到一百多年前才成为重要理论。
B.某些僧人提出的“八备之说”“五不翻之义”等有关翻译佛教名词的方法和原则,对中国的“解释”理论有重要的意义。
C.《系辞》对《易经》的解释,《老子旨略》对《老子》的解释,丰富了经典的内涵,使之成为完备的哲学体系。
D.中国历史上对“经典”的解释与西方解释学发展情况不同,但它们往往与当时流行的哲学思潮密不可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佛教名词概念难寻汉文对应词汇,便采用音译法翻译,并常常在佛经后面附上注释类文字以帮助理解。
B.分析研究不同“类书”的编纂原则和方法,并从中探索对名词概念的选取和解释,对中国的“解释理论"的建立可能有一定的意义。
C.《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均为对《春秋》的解释,《左传》的成书年代更早一些,《公羊传》《谷梁传》的解释不如《左传》。
D.我们之所以还不能说《易经》已是一较为完备的哲学体系,是因为我们只是从它的卦名、卦画、卦序的排列以及卦辞、爻辞等等中分析出某些极有价值的哲理。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章句”之法注释经典,一章一句甚至一字一字解释,过于繁杂,研究意义不大,而对魏晋“得意忘言”注释经典的玄学之法评价较高。
B.王弼的《老子旨略》是受到《易经》对《系辞》作了整体性的哲学解释的影响才对《老子》作出系统的整体性解释的。
C.《韩非子》以“法”“术”“势”等法家思想解释《老子》之“道”,这是中国传统注释经典的一种重要方式。
D.历史事件的解释、整体性的哲学解释和社会政治动作型解释是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三种解释形式,对当下中国文化、哲学、宗教、文学等诸方面都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4.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中国具有“解释经典的历史传统”观点的一项是(       
A.中唐文人唱和频繁,白居易与刘禹锡牵头的诗人群体唱和活动跨度长达十九年之久。
B.《毛诗序》对《诗经》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句注曰:“关关,和声也。雎鸠,王雎也,鸟挚而有别。水中可居者曰洲。”
C.孔子以《诗》《书》《礼》《乐》等经典教导学生,并说自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D.《三国志》有裴松之注,其注博引典籍,广增异闻,丰富了后世对三国历史的认识。
5.下列说法对汤一介先生就创建“中国解释学”的探索过程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作者在材料一中通过列举中国历史上对“经典”进行解释的现象,明确提出了中国也能创建起自成体系的解释学的观点。
B.作者指出“中国解释学”的目标是为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和研究时的有效,并考虑了从传统经验的分析研究里探索对概念的选取和解释。
C.材料二里作者在材料一观点的基础上,再论创建中国解释学问题,以中国古代对经典注释的三种主要形式为例,明确了“中国解释学”的解释方法。
D.两则材料初步明确了“中国解释学”的理论体系和价值,体现了汤一介先生“中国解释学”探索过程研究的发展性。
2022-12-04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万州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三12月线上检测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白,字太白。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白之生,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不应。苏頲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更客任城。天宝初,南入会稽,与吴筠善,筠被召,故白亦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容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沈香子亭,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赜面,稍解,援笔成文,婉丽精切, 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音,耻之。摘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安祿山反,转侧宿松、匡庐间,永王璘辟为府僚佐。璘起兵,逃还彭泽;璘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年六十余。白晚好黄老,度牛渚矶至姑孰,悦谢家青山,欲终焉。及卒,葬东麓。元和末,宣歙观察使范传正祭其冢,禁樵采。访后裔,惟二孙女嫁为民妻,进止仍有风范,因泣曰:“先祖志在青山,顷葬东麓,非本意。”传正为改葬,立二碑焉。文宗时,诏以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

(选自《新唐书﹒李白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
B.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
C.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
D.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白,李白的字。一般自称用“名”,称人用“字号”是一种别名,又称别号。
B.长安,唐代都城,十三朝古都,今西安。历史上西安除称长安外,还曾有其他称谓。
C.“亲为调羹”与“因为长句”(《琵琶行(并序)》)两句中“为”字的含义不同。
D.“道寻阳”与“行道之人弗受”(《鱼我所欲也》)两句中“道”字的含义相同。
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的祖先在隋朝末年因犯罪被流放到西域,后来他的祖辈从西域逃回来,客居于巴西 (今四川);李白长大后,隐居在岷山。
B.李白学习击剑,想当个游侠之士,轻视财产而乐于施舍;天宝初年,李白南游到会稽,和吴筠交好,因吴筠被召人京而到了长安。
C.李白在任翰林院供奉后仍和酒徒一起醉酒,皇帝心有感慨,想叫李白撰制乐章,于是召他入宫,而李白已经醉倒,无法满足皇帝心愿。
D.李白晚年爱好黄老之学,经牛渚矶来到姑孰,他想在谢家青山那里终老。后来范传正拜祭他的坟墓,寻访他的后裔,并给他改葬。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
(2)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年六十余。
5.苏頲说李白“天才英特”,文中哪些内容体现了李白的才能?请简要说明。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