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8 道试题
小阅读-课内 | 较易(0.85) |
名校
1 . 《师说》第②段运用了三组对比,下面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之圣人出人远而从师——今之众人下圣人远却耻师
B.为不知句读的儿子择师——自己有惑不解却耻于从师
C.士大夫之族看不起百工之人——自己见识却不如他们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笑人从师
2023-01-16更新 | 108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合川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线上)语文试题
小阅读-课内 | 较易(0.85) |
名校
2 . 《赤壁赋》中,面对浩浩荡荡、奔腾不息的长江水,吹洞箫的客人由此发出人生短暂的感叹的语句是(     
A.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B.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C.驾一叶之扁舟   举匏樽以相属D.挟飞仙以遨游   抱明月而长终
2023-01-16更新 | 120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合川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线上)语文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较易(0.85) |
名校
3 . 下列对文中有关词语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名况,春秋时期思想家,时人尊称为荀卿,《荀子》是其代表作,现存32篇。
B.跬步,半步,古时称人行走,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故半步叫“跬”。
C.“驽马十驾”的“驾”是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十驾”在文中比喻很远的路程。
D.“君子”一词,广见于先秦典籍,在本文中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
名校
4 . 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活用不同类的一项是(     
A.𫐓以为轮,其中规B.登而招,臂非加长也
C.假舟楫者,非能D.积成德,而神明自得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炉边(节选)

沈从文

大门前,因为宽敞,一些卖小吃的,到门前休息便成了例了。日里是不消说,还有那类在一把无大不大的遮阳伞王(那是老九取的名)下头炸油条糯米糍的。到夜间呢,还是可以时时刻刻听得一个什么担子过路停下的知会,锣呀,梆梆呀,单是口号呀,少有休息。这类声音,在我们听来是难受极了。每一种声音下都附有一个足以使我们流涎的食物,且在习惯中我们从各样不同的知会中又分出食物的种类。听到这类声音,我们觉得难受,不听到又感到寂寞。

一个敲小锣卖丁丁糖的又在门前休息了。我知道,这锣的大小,是正如我那面小圆砚池,是用一根红绳子挂在手上那么随随便便敲着的。许是有人在那里抽了签罢,锣声停下来,就听到一把竹签子在筒内搅动的响声了。又听到说话,但不很清楚。那卖糖的是一个别处地方人,譬如说,湖北的罢。因为常听他说你哪家;只有湖北人口上离不得你哪家,那是从久到武昌的陈老板的说话就早知道了。

在他来此以前,我似乎还不曾见过像那样敲着小锣落雨天晴都是满街满巷走着的卖糖的人。顶特别的是他休息到什么地方时,把一个独脚凳塞到屁股底下去坐,就悠悠扬扬打起那面小锣来了。我们因为欣赏那张特别有趣的独脚凳,白天一听铛铛的响声,就争着跑出去。六弟还有一次要他让自己坐坐看,我们奇怪它怎么不会倒,也想自己有那么一张,每天让我们坐着吃饭玩,还可以扛到三姨家去送五姐她们看。

大的木方盘内,分划成了许多区。每一区陈列糖一种。有的颜色式样虽相同味道却两样,有的样子不一样味道却又相同。有用红绿色纸包成三角形小包的薄荷糖,吃来是又凉又甜的。有成片的姜糖,味道微辣。圆的同三角形的各种果子糖,大的十枚五枚,小的两枚一枚。藕糖就真像小藕,有孔有节。红的同真红椒一般大的辣子糖,可以把尖端同蒂咬去,当牛角吹。茄子糖则比真茄子小了许多,但颜色同形式都同,把茶倾到茄子中空处再倒到口里去也很甜。还有用模子做成的糖菩萨:顶小的同一个拇指那么大,大的如执鞭的财神、大肚罗汉,则一斤糖还不够做一个。那湖北人,把菩萨安放在盘子正中,各样糖同小菩萨,则四围绕着陈列。大菩萨之间,又放了一个小瓶子,有四季花同云之类画在瓶上。瓶子中,按时插上月季、兰、石榴、茶花、菊、梅以及各样应时的草花。抽糖的签筒也拿出来了。签从一点到六点各六根,把这六六三十六根竹签管束在一个外用黄铜皮包裹描金髹过的小竹筒内。过五关的抽法是一个小钱只能得小菩萨一名。若用铜元,若过了三次五关以后,胜利还是属于自己,则供着在盘子正中手里鞭子高高举着的那位财神爷就归自己所有了。三次五关都顺顺当当过去,这似乎是很难;但每天那湖北人回家时那一对大财神总不能一同回家,似乎是又并不怎样不容易了。

等了一会,外面的签筒还在搅动。

六弟是早把神魂飞出大门傍到那盘子边去了。

我说,老九,你听!我是知道九妹衣兜里还有四十多枚小钱的。

其实九妹也正是张了耳朵在听。

去罢。九妹用目答应我。

她把手去前衣兜里抓她的财产,又看着母亲老实温驯的说,娘,我去买点薄荷糖吃罢!

他们想吃了,莫听他们的话。

我又不抽签,九妹很伶便的分解,都知道妈怕我们去抽签。

那等一会粥又不能吃了!

本来并不想到糖吃的九妹,经母亲一说,在衣兜里抓数着钱的那只手是极自然的取出来了。妈又说必是六生的怂恿。这当然是太冤屈六弟了。六弟就忙着分辩,说是自己正想到别的事,连话也不讲,说是他,那真冤枉极了。

六弟说正想到别的事,也是诚然。他想到许多事情出奇的凶:那位像活的生了长胡子横骑着老虎的财神爷怎么内部是空的?那大肚子罗汉怎么同卖糖的杨怒山竟一个样的胖实!那个花瓶为什么必得四名小菩萨围绕?

签筒声停止后,那铛铛铛漂亮的锣声便又响着了。这样不到二十声,就会把独脚凳收起来,将盘子顶到头上,也用不着手扶,一面高兴打着锣走向道门口去罢。到道门口后,把顶上的木盘放下,于是一群嘴边正抹满了包家娘醋萝卜碗里辣子水的小孩,就蜂子样飞了过来围着,胡乱的投着钱,吵着骂着,乘了胜利,把盘子中的若干名大小菩萨一齐搬走。眼看到菩萨随到小孩子走尽后,于是又把独脚凳收起,心中装了欢喜,盘中装了钱,用快步的跑转家去罢。回家大约还得把明天待用的各样糖配齐,财神重新再做,小菩萨也补足五百数目,到三更以后始能上床去睡,……为那糖客设想着,又为那糖客担心着财神的失去,还极其无意思的嗔视着又羡企看那群快要二炮了还不归家去的放浪孩子,糖客是当真收起独脚凳走去了。

那丁丁糖已经过道门口去了!六弟嗒然的说。

每夜都是这时来。我接着说。

娘,那是一个湖北佬,不论见到了谁个小孩子都是‘你哪家’的,正像陈老板娘的老板,我讨厌他那种恭敬,九妹从我手上把那本字课抢过手去,娘,这书里也画得有个卖糖的人呢。

妈没有做声。

湖北佬真是走了。在鸭子粥没有到口以前,我们都觉得寂寞。

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卖小吃的知会声,“我们”听到难受,原因是美食令人垂涎而欲望不一定能得到满足;听不到感到寂寞,原因是没有美食更谈不上欲望的满足。
B.小说围绕“我”儿时家门前的小吃展开叙写,但又不仅仅是食物本身吸引人,比如卖糖人特别的生意用具、经营方法、待人之道等,都让人印象深刻。
C.兄妹三人对卖糖人的关注焦点并不相同,“我”只是垂涎糖的美味,六弟对器物、工艺等更感兴趣,而九妹则留意到他的为人,独具女孩子的细腻敏锐。
D.母亲在小说中笔墨不多,但形象并不单薄,不让孩子们买糖,是管教严格,为孩子们预备鸭子粥宵夜、体谅孩子们的失望情绪等,则展现出她的慈爱。
2.下列对这篇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强烈的人物冲突,但叙事如行云流水,收放自如,具有浓郁的散文风格和诗的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
B.小说的心理描写非常出色,不仅通过“难受”“寂寞”“嗒然”等直接表现人物心理,更善于通过人物神态、动作、语言等表现人物内心世界。
C.小说题为“炉边”,节选部分写的自然也是炉边的所见所闻,以“炉边”这个小小的空间去整合和囊括那么丰富的风物与人事,构思非常巧妙。
D.小说语言含蓄蕴藉,意味深长,比如划横线的句子“极其无意思的嗔视着又羡企看那群快要二炮了还不归家去的放浪孩子”,主要表达了小孩子渴望自由的心理。
3.小说对卖糖人所卖的糖做了非常详细的描写,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4.这篇小说表现出浓郁的人情之美,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
名校
6 . 下列加点的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B.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C.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D.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成书于九世纪中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绘画通史著作,集画史、画论、画家小传于一体,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张彦远收集整理晚唐之前的画论史传,别出机杼,分章别类,考察绘画相关的诸多问题,为中国绘画史写作立下规范。《历代名画记》共有十卷,前三卷为品学专论文章,后七卷皆为画家小传,记载许多画家的生平及其评价。张彦远的画学成就及原因可以作如下的概括:(张彦远)高祖以下入则为相,出则历典名郡,搜藏历代书画极富,因战乱丧失殆尽。至彦远时,虽所余无几,但因其精于鉴赏,烂熟历代文献典故,故能成此规模空前、亦史亦论的画学专著。正因为张彦远的家学渊源和个人学养,促成了这部史论俱佳的画学专著。

到目前为止,《历代名画记》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整理校注和绘画思想研究上,大都未涉及其中蕴含的文学价值。《历代名画记》的文学价值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历代名画记》卷四至卷十的画家小传中,许多画家兼及诗人的身份。尽管唐之前画家小传多采自前人所著画传史书,但唐代画家小传多出张彦远自己之手,对唐代具备绘画才能的诗人生平考订多有裨益,有些文本和逸事甚至仅存于《历代名画记》中。且由于张彦远出自三相张家,门第崇高,见闻既广,又熟诗文,众多文学史料赖其保存。故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的画家小传有助于唐代绘画诗人生平的考订,载录的诗文有助于文学史料的保存,更可以通过画家小传的记载考察唐代绘画、文人和唐代社会的互动关系。

第二,《历代名画记》中的《论画六法》和《论顾陆张吴用笔》多有论及张彦远的绘画思想。张彦远在谢赫六法的基础上,提炼出自身重骨气的绘画理论。这既是对六朝画论的总结,又与唐代文论中重视骨气的风气相通,二者体现着共同的审美品格。张彦远又提出意存笔先画尽愈在这两个命题,注重绘画的的阐述,这与中晚唐诗歌的意境理论有相通之处。可见,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绘画理论不仅在画史上有承上启下的意义,还与唐代当时的文学理论密切相关,二者的关系十分值得挖掘。

第三,《历代名画记》的《论画山水树石》专章记录了山水画的发展情况,在画家小传中载录了众多山水画家的史料,呈现出山水画形成和发展初期的详尽资料。山水诗与山水画同时产生于晋宋之际,二者在发展过程中,既存在着会通之处,又有着显著的差异,故通过《历代名画记》可以考察山水诗画的关系。《历代名画记》收录的唐代山水画家的史料更是有助于重新考察苏轼提出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个概念。毕竟这个概念的提出是针对王维山水诗和山水画二者关系而来,欲考察这个概念亦必须回到唐代的山水诗画这个环境中。《历代名画记》保存的山水画的史料为重新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提供了坚实的论证材料。

(摘编自蒋金珅《〈历代名画记〉文学研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成书于九世纪中期的《历代名画记》,集画史、画论、画家小传于一体,内容丰富,具有典范式的意义。
B.张彦远具有深厚的家学渊源和个人学养,他的先祖收藏书画颇丰,而他自己博学多识,谙熟文献典故。
C.张彦远注重“骨气”的绘画理论,完全继承了谢赫“六法”思想,又与唐代文论重视骨气的风气相通。
D.《论画山水树石》以及画家小传中载录的山水画家的史料,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画形成和发展初期的资料。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点明《历代名画记》一书在绘画学专著史上的重要价值,概述了张彦远的画学成就及原因。
B.文章引用了“意存笔先”和“画尽愈在”,意在证明唐代绘画重视“意”,与诗歌的意境理论相通。
C.文章末段重点论证了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可以帮助后世学者研究山水诗与山水画之间的内在联系。
D.文章以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为研究对象,着重阐述其中蕴含的文学价值,在研究视角上有所创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历代名画记》的后七卷皆为画家小传,记载了许多画家的生平及其评价,说明张彦远与这些画家交往密切。
B.通过《历代名画记》的画家小传,我们可以考订唐代诗人的生平经历,了解唐代绘画、文人和社会的互动关系。
C.依据《历代名画记》记载的唐代山水画史料,作者否定了苏轼提出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一著名观点。
D.《历代名画记》影响深远,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研究绘画思想,还可以帮助我们去探究其中蕴含的文学价值。
2022-11-07更新 | 154次组卷 | 3卷引用:重庆市合川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线上)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项羽

(南宋)陆游

八尺将军千里骓,拔山扛鼎不妨奇。

范增力尽无施处,路到乌江君自知。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两句是写项羽的人、马,用“八尺”和“千里”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项羽的威猛形象。
B.第二句虽然语气平淡,是具体的叙事,写出了项羽单枪匹马、勇冠三军、力大无敌的英雄形象。
C.第三句写出了范增虽然尽力为项羽出谋划策但是项羽一意孤行,纵使范增再有才能也无处施展。
D.诗歌运用对比手法,把项羽的英雄形象与他的乌江自刎形成对比,强化了诗人情感。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2023-09-11更新 | 292次组卷 | 45卷引用:重庆市合川区2020-2021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列小题。

立碑

朱顺社

王家滩的王圣老汉骑着自行车,在县城跑了三道街,问了五次路,拐了八道弯,傍晚时分,才找到县自然资源局周英汉局长的家门。

王老汉想批一块地。他批地不是自己用,而是想为死去的村支书吴亮亮立一座碑。吴亮亮是县里的下派干部,任王家滩村支书三年多,在一次防风治沙的会战中,突然倒在工地上……走时不到四十岁。

王老汉敲敲门,里面没人应。他原地转一圈,在门前的台阶上坐下来。他知道当局长工作忙,下班晚很正常,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嘞!

要说批地,本该是村干部们办的事儿,可这些年轻人没耐性,到自然资源局找两趟,被建设用地股长一番道理顶回家,从此打了退堂鼓。王老汉了解情况后,主动把这事儿担起来。他知道自然资源局里人多,有话不好讲,就直接找到周局长家里来。他就不信,把立碑的理由讲明了,周局长会不同意。难道这件歌功扬善、顺乎民意的好事儿也办不成?

哼,俺王老汉年轻时也当过村干部嘞!什么世面没见过?等俺把地批下来,让后生们也知道啥叫宝刀不老!

夕阳西沉,余晖尽落。王老汉既困又乏,上下眼皮直打架。

“老乡——醒醒,这样会着凉的。”

“俺……没睡。”王老汉揉揉眼,面前站着一位中等身材、齐耳短发,三十七八岁的女人,手里提着一个装满蔬菜的塑料袋。

“您找谁?”

“俺找周局长,”王老汉见女人拿钥匙开门,心想,这位一定是周局长太太,便问,“周局长他还没回来?”

“老乡,您是哪个村的,有啥事儿?”

“俺是王家滩的,找他有紧要的事儿。”

“王家滩的?哦,快进屋说吧。”

王老汉将半袋花生从自行车上拿下来,提到屋里放在门角的凳子上。客厅面积不大,陈设简陋,一对沙发样式老旧。墙角摆放着一些测量器材和图标。王老汉见了心想,当局长的居住条件也不咋样,还不如俺农村人住的大瓦房宽敞!

“您来家里千万不要带东西!”女人将一杯热茶放在王老汉面前,关切地问,“王家滩的乡亲们都好吧?”

“好,好,你到过我们村?”王老汉心里暖暖的。

“没有,你们村是有名的小康村嘛!”女人转过话头,“老人家,您有啥事儿,慢慢说。”

“这个……”王老汉见女人举止大方,心想,这位局长太太一定是个说话算数吹风管用的人,便试探着说,“其实……对你说和对周局长说都一样:俺想批一块地。”

“批地干啥?”女人一愣。

“王家滩村民想为故去的支书、县里下派干部吴亮亮立座碑。”

“为啥给他立碑呢?”女人摇摇头说,“老人家,立碑这事不是随便可以做的,也不是寻常人能有立碑资格的。”

“吴支书可不是平常人,他的事迹登过大报纸嘞!”说到吴支书,王老汉的话就滔滔不绝,“吴支书在王家滩村任职三年多来,带领群众修路打井、植树造林,多方筹款建起了幼儿园、养老院。过去村民们赶集上会行走不便,现在进城一路畅通;过去村民们吃不上新鲜蔬菜,现在种植了蔬菜大棚;过去村里孩子上学不便、老人养老无门,现在不用出村就能解决。他办的好事儿数都数不完。王家滩村民脱贫了,致富了,奔小康了,可是……他却早早走了,俺全村人都怀念他啊!”

“吴亮亮是个好同志!”女人深深点头,叹息一声。

“所以,王家滩的村民合计着,要给吴支书立座碑。”王老汉动情地说,“为批地的事儿,村干部们跑乡政府、跑自然资源局,可是他们都说占用耕地不能办。俺琢磨着,这件事儿必须由局长亲自批才行,于是就来找周局长,求他网开一面……”

“真难为您了,这么大年龄了,还让您跑这么远路。”

“不不……吴支书为了王家滩村奔小康,把命都搭上了,俺跑点路算啥?只要能办成这件事儿,让俺步行出国都成嘞!”

“您老先别急,大老远来了,不能让您饿着肚子说话,我给您做饭去。”

“不用不用,批地的事儿不解决,吃饭也不香。”王老汉拦住对方说,“俺看你有主见,说话肯定灵,求你一定帮忙把这事儿办成!”

“老人家,您的心情,乡亲们的心情我都理解。”女人耐心解释说,“可是您知道,节约用地关乎民生大计。现在,随着经济建设的需要,耕地在一年年减少。目前,王家滩村人均耕地已不足一亩,超过了用地‘红线’。因此,必须从严把关,保证使用土地的更加合理性。”

“俺立碑是弘扬正气,按老话说是扬善积德的好事儿,咋能不合理呢?”王老汉竭力为自己辩解。

“吴亮亮同志是一名共产党员,他任村支书,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是分内的事儿,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吴支书不怕苦累勇挑重担,清正廉洁为民办事儿。他捐款办学,救助孤寡老人……村民心里有杆秤,立碑是对他最好的纪念,立碑是要他名声长存嘞!”王老汉把学到的名词都用上了。

“可是,我们不能为死去人的‘名’,不顾活着人的‘命’吧!”

“你这叫啥话?”王老汉听了压不住火气,“如果……故去的是你亲人,你还能这么说吗?”

“我,我……”女人眼含泪水,说不出话来。

“你说得不错,土地是俺农民的命根子。”王老汉眼含泪花说,“可凡事都有个特殊,吴支书为王家滩村做了那么多……就这么走了,俺们放不下他嘞!今天俺是带着全村人的心愿来的,你却说出这么不近人情的话,早知道这样,俺悔不该来求你……”

“老人家,你听我……说……”女人话语哽咽。

“啥也别说了,俺地不批了。”王老汉气冲冲边走边说,“俺回去拆房子,把房子拆光也要为吴支书腾个地方!”

“站住!”女人擦一把眼泪说,“房子是自己的,地皮是国家的,我照样有权阻止你。”

“权是管活人的,死人的事儿你别管。”

“对吴亮亮的事,我同样……有这个权,”女人泣不成声,“因为……我是……他的妻子……”

“啥啥?”王老汉心头一震,立在那里久久未语。

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周局长朴素的装扮、并不宽敞的客厅、简陋的陈设,既能表现出她廉洁奉公的本色,也侧面表现了丈夫的一心为民,蕴含着对丈夫的一片深情。
B.王老汉毛遂自荐、充满自信,源于其对事由正义性质的认知,也和年轻时当过村干部经历有关;周局长忍痛拒绝则源于其以国计民生为重的党性原则。
C.小说通过塑造主人公王老汉的形象,旨在批评不顾国家政策、不以大局为重的基层干部,告诉读者立碑不足为训,老百姓的口碑是对英雄最好的纪念。
D.小说时代色彩鲜明,驻村干部、扶贫护耕,奏出着时代的强音;小说传统气息浓郁,立碑颂德、感恩报恩,传达着百姓的心声;现代和传统相得益彰。
2.下列对这篇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明暗线结构,明线是王老汉到周局长家里批地立碑被拒绝,暗线是吴亮亮带领村民脱贫致富而牺牲;明暗线交织,拓展了小说的广度和深度。
B.“夕阳西沉,余晖尽落”,照应了开头周局长家的普通难寻,也营造出苍凉凝重的氛围,和小说的底色协调相应;同时还暗示了王老汉此行必然无果。
C.吴老汉的热心动情、快言快语,吴亮亮的廉洁担当,无私奉献,周局长的朴素内敛、深明大义,三个人物互相映衬、虚实相生,赋予小说丰富的内涵。
D.小说语言亦庄亦谐,既有典雅、凝练的叙写,也使用了大量朴实无华的口语,赋予人物鲜明的个性之外,也使庄重、伤感的话题有了人间烟火的温情。
3.小说在结尾处明确了“女人”既是吴亮亮妻子也是周局长的身份,这样写却并不让人感到突兀,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4.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作品要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请简要分析小说是如何分别体现总书记以上三点指示的。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子规

吴融

举国繁华委逝川,羽毛飘荡一年年。

他山叫处花成血,旧苑春来草似烟。

雨暗不离浓绿树,月斜长吊欲明天。

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


注释①:本诗写于唐昭宗时,作者一度受牵累罢官,流寓荆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蜀帝杜宇魂化杜鹃的故事,那离开故乡的杜鹃鸟,长期在外孤独漂泊,这也是作者凄凉生活的写照。
B.颔联既有“杜鹃啼血”的动人传说,又用葱葱郁郁、含烟吐雾充满生机的旧苑青草,反衬杜鹃的叫声凄切。
C.雨昏风冷,所幸还有茂密绿树可以藏身;月落影斜,杜鹃鸟依然迎接曙光,体现了作者内心的坚强不屈。
D.日暮时分,杜鹃鸟那执着又凄切的叫声,传入湘江边船上行人的耳中,不禁触动人们的旅思乡愁,叫人黯然销魂。
2.这首咏物诗被人盛赞为“状物而得其神”,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作者是怎样描写“子规啼声”的?
2022-04-11更新 | 16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北新巴蜀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