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8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1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谈到地理分布,如果我们承认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由于气候及地理的变化,以及由于诸多偶然而未知的散布方式,生物曾发生过从某一地区向另一地区的大规模迁移;那么根据遗传变异学说,我们就能很好地理解许多有关生物分布上的重要事实。为什么生物在整个地质地理、时空分布上呈现着明显的平行现象呢?其原因在于,生物都是以共同的世代谱系相连接,并且其变异的方式也相同。在同一块大陆上,在极为不同的条件下,在炎热和寒冷的环境中,在高山和低地,在沙漠与沼泽,每一大纲中的大多数生物是有明显联系的。这使每一个旅游者都会感到惊奇,但对我们来说,所有这些都是很容易理解的,因为它们是同一祖先和早期迁入者的后代。根据前述迁徙理论,加之在多数情况下的生物变异,我们借助于冰期事件便可以很容易地理解为什么在最遥远的山区,在南北温带中会有少数植物是相同的,而其他许多植物也是很相似的;同时也容易理解,为什么虽然有整个热带海洋的间隔,南北温带海洋生物中仍有些也极为相似。____两个地区具有适于同一物种生活的相同的自然条件,但如果两个地区长期隔离的话,它们之间的生物存在极大的差异,人们也就不必为怪了,____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是一切关系中最重要的。____,在这两个地区,在不同的阶段内,从其他地区或者这两个地区之间彼此接受的迁移来的生物的比例也是不同的。所以,这两个地区中生物变异的过程也就必然是不同的。

(取材于达尔文《自然选择的证明》)

材料二

关于物种起源,完全可以想见的是,倘若一位博物学家考虑到生物间的相互亲缘关系、胚胎关系、地理分布、地质演替以及其他诸如此类的事实的话,那么或许会得出如下结论:每一个物种不是被独立创造出来的,而如同各种变种一样,是从其他的物种传衍而来的。尽管如此,这一结论即令是有根有据的,也依然不能令人信服,除非我们能够阐明这大千世界的无数物种是如何产生了变异,进而在结构和相互适应性方面达到了如此完美、让我们叹为观止的程度。博物学家们继续把变异的唯一可能的原因,归诸外界条件,如气候、食物等。从某一极为狭义的角度而言,这种说法或许是正确的。可是比方说,若把啄木鸟的结构,连同它的脚、尾、喙以及舌能如此令人倾倒地适应于捉取树皮下的昆虫,也都纯粹地归因于外界条件的话,那便是十分荒谬的了。

我完全相信,物种并非一成不变的;而那些所谓同属的物种,都是某些其他的并通常业已灭绝的物种的直系后裔。此外,我深信,自然选择是变异的主要途径,虽然并非唯一的途径。

(取材于达尔文《物种起源》)

材料三

生命在海洋里诞生绝不是偶然的,海洋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使它成为孕育原始生命的摇篮。

原始海洋的海水是淡的。在历史过程中,由于雨水冲刷,陆地上的无机盐被洗入江河,成年累月地倾注入海,再加上海水不断蒸发,使海水的含盐量不断增加。在生命起源的那个时期,海水还可能是比较淡的。到了无脊椎动物大量出现的那个时期,即距今五六亿年以前,海水可能是半咸的。今天绝大部分动物的体液,包括我们人体的血液在内,都是半咸的,这是当时海水状况的重要见证。

正像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一样,优越的海洋环境也限制了生物向高级的方向发展。高等动物和高等植物是在陆地上诞生的。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动物是原始的海洋鱼类移居陆地以后才慢慢进化起来的,而陆地植物则是由海洋藻类进化而来。这种移居陆地的过程,很可能是被迫的。由于地壳的变动和气候的变迁,一部分海洋变成了陆地,迫使一些水生植物去适应新的环境。空气的密度很小,不能像海水那样浮起动植物的身体,于是陆地植物逐渐分化为根、茎、叶。根钻进土壤吸收养料和水分,叶在空中吸收阳光进行光合作用,茎起着连接和支持植物体的作用。陆地动物逐步进化出四肢,以适应在陆地上的奔跑。由于陆地气候干燥,气温变化较大,于是陆地动物又进化出致密的皮肤和保温的毛发。总之,陆地的艰苦环境锻炼了生物,使它们的身体结构变得更加精细、更加复杂、更加完善。

(取材于童裳亮《海洋与生命》)

1.填入材料一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由于   所以   那么B.虽然   因为   而且
C.因为   所以   于是D.即便   因为   但是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平行现象”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跟生物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中发生的迁移以及遗传变异无关。
B.是生物在整个地质地理、时空分布上呈现的相同或相似的现象。
C.在极为不同的炎热和寒冷的环境中,能发现有明显联系的生物。
D.南北温带虽然有整个热带海洋的间隔,也有很相似的海洋生物。
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变异”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生物间的相互亲缘关系是变异的物种突然出现的依据之一。
B.气候、食物等外界条件是物种发生变异的唯一可能的原因。
C.啄木鸟主要通过自然选择的变异途径形成适于捉虫的结构。
D.同属物种作为业已灭绝的物种的直系后裔,没有发生变异。
4.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原始生命诞生需要的环境必须具备特殊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B.哺乳类动物的出现可以充分证明物种是被独立创造出来的。
C.海洋藻类进化为陆地植物可能跟地壳变动与气候变迁有关。
D.陆地气候与气温的特点促使陆地动物进化出了致密的皮肤。
5.请根据以上三则材料,简要推断鸟类的诞生、进化过程与分布特点。
2022-07-19更新 | 115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房山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2 .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66日是国际石墨烯日,石墨烯的研究与应用一直是科学界讨论的热点话题。石墨烯本身存在于自然界,是由一层碳原子形成的薄片,原子之间形成一个六角形的环,环环相连形成蜂窝状的平面。它一层层叠起来就是石墨,厚1毫米的石墨大约包含300万层石墨烯。21世纪初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两位科学家运用机械剥离法成功制备了石墨烯,他们先用胶带粘贴石墨两侧,然后撕开胶带进行剥离,重复此步骤,直到剥离出石墨烯。他们因此获得了2010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从而引发了学者们对这种新型材料的关注。

石墨烯是世上最薄的材料,只有约0.34纳米厚。石墨烯比钻石还坚硬,强度比世界上最好的钢铁还要高200倍,每100纳米距离上可承受的最大压力竟然达到了2.9微牛,这意味着,如果制成包装袋,那么它将能承受大约两吨重的物品。同时它也有很好的弹性,拉伸幅度能达到自身尺寸的20%。石墨烯具有极好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石墨烯熔点高达3850℃,而且耐强酸、强碱等恶劣环境。石墨烯中的电子在轨道中移动时,不会因晶格缺陷或引入外来原子而发生散射消耗能量。电子能够极为高效地迁移,迁移速率仅为光速的三百分之一,远远高出其在硅、铜等传统半导体和导体中的速率。石墨烯因其独特的性能,具有较高的潜在应用价值,在材料学、微纳加工、能源、生物医药和药物传递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被称为“黑金”。

当前制作石墨烯主要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和氧化还原法:化学气相沉积法,能够得到大片单层石墨烯,在透光率和性能上具有优势,但工艺复杂、成本高;氧化还原法采用溶液制程方便大量制备,成本上具有很大优势,缺点是氧化石墨烯在被还原时容易在水中发生团聚,很难获得均匀的石墨烯,影响石墨烯的质量。除了制作高纯度石墨烯的难度之外,在保证石墨烯结构完整的情况下,如何提高粉体材料与基体材料间的相容性、均匀分散性,仍然是制约石墨烯大规模产业化应用的关键问题。

2012年以来,国务院、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多部门都陆续印发了支持、规范石墨烯行业的发展政策,内容涉及石墨烯行业发展路线、石墨烯产业园的建设、石墨烯生产规模化等内容,鼓励在电化学储能、海洋工程、柔性电子器件、航天航空行业等领域拓展石墨烯的应用。

我国石墨烯产业前景广阔,据中经智盛发布的《中国石墨烯行业现状分析与发展前景展望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石墨烯行业工业总产值为40.03亿元,2020年为135.12亿元.同比2019年增长12.55%2025年有望达到278.88亿元,届时我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石墨烯消费国家。

(取材于高燕、孙爱民、王建伟、陈思进等人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2022年北京冬奥会,能发热的石墨烯成为冬奥保暖的“黑科技”。冬奥会期间,北京延庆赛区和张家口赛区的夜间户外温度有时会达到零下40℃,带有通电设备的石墨烯围巾、手套、袜子等可在零下20℃环境下快速升温到38~53℃,持续发热2~4个小时,保证了在冬奥赛场的工作人员即使长时间室外工作,也不会感到寒冷。负责人骄傲地说:“我国石墨烯发热服饰在低温启动和运行、快速电热转换等关键技术上已有所突破,服饰柔软、透气、带弯折的技能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石墨烯在纺织领域的应用,国内外都有很多有益的探索。

清华大学的陶璐琪等利用石墨烯制成石墨烯纸压力传感器,其性能优越,灵敏度和工作范围都优于传统传感器,接受0~20kPa的信号,可以应用在脉冲检测、呼吸检测、语音识别、剧烈运动检测等方面,在智能可穿戴领域具有巨大潜力。与其有相似研究成果的美国得克萨斯材料研究所研究出基于石墨烯的类似临时纹身的传感器,可用于肌电、心电、脑电测试,这与石墨烯纸传感器的应用原理和成品形态相似,将其与纺织品相结合将是智能可穿戴与医疗结合的创新。

英国材料公司Versarien以石墨烯为原料制成石墨烯油墨,产品适用于印刷工艺和柔性电子设备的印刷,该技术可以用于智能可穿戴技术的实现,如导线印刷、电路印刷等。剑桥大学的Hu et al对石墨烯功能性油墨和织物电路的印刷进行了总结展望,认为在两年内会将石墨烯功能性油墨应用到传感器的印刷上。

石墨烯以其质量轻、强度高和耐冲击性好等独特性能引起了材料领域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翟文等对石墨烯改性芳纶的工艺进行了探索与研究,结果显示,改性后的芳纶能够弥补纤维拉丝引起的缺陷,用石墨烯改性芳纶制备防弹布,其防弹性能可以提高7%以上。

经研究表明,石墨烯及其衍生物具有优异的抗菌性和生物相容性,抗菌活性物质也可以在其表面附着,且细胞毒性为0级,与人体直接接触没有危害且绿色无污染,是制备高附加值抗菌抗毒织物的理想材料。而且,石墨烯改性抗菌织物具有良好的抗菌耐久性,经过100次水洗测验后,其抗菌率仍然保持在90%以上。

虽然石墨烯在纺织领域中的应用有很多益处,但对石墨烯的功能化研究尚以实验室研究为主,批量生产直接应用到实际还存在着一些困难。石墨烯的制备工艺还不太成熟,当前不具备成熟的纯石墨烯生产技术,生产难度相对较大,存在着纤维强度、可纺性不足和柔韧性差等问题,石墨烯复合纤维的均匀性也有待考量。利用石墨烯对织物进行功能改性时,其结合方式和结合强度有一定的难度,且功能方面和服用舒适度之间的兼容性有待解决。

(取材于薛璐金、张艺琦、张伟等人的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石墨烯”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石墨烯由单层碳原子构成,对石墨持续机械剥离,就能得到石墨烯。
B.石墨烯具备薄、坚硬、稳定等特点,潜在应用价值高,有黑金之称。
C.就石墨烯的制作方法而言,化学气相沉积法要明显优于氧化还原法。
D.我国石墨烯产业前景广阔,行业工业总产值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
2.根据材料二,石墨烯在纺织领域的研究,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冬奥会上石墨烯保暖装备的良好表现证明了我国相关技术已经成熟。
B.未来在智能可穿戴和医疗领域的创新都有赖于石墨烯制成的传感器。
C.石墨烯对纺织物材质的改性大幅度提升了原材质防弹、抗菌等特性。
D.石墨烯功能化研究成果从实验室研究到批量应用于产品,还需时日。
3.根据材料,下列有关石墨烯在生活中应用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特高压输变电工程使用添加石墨烯的铝合金导线,会降低输变电过程中的能耗损失。
B.添加石墨烯的衣物可以在冬天自发热保暖、调节温度,会比普通的衣物更具保温性。
C.添加石墨烯材料的防护口罩可有效抗菌抑菌,即使水洗其效果仍优于普通棉质口罩。
D.添加了石墨烯的防弹衣和装甲车车载防护装甲、防弹玻璃,防弹性能可以有效增强。
4.根据以上两则材料,请简述如何促进我国石墨烯产业进一步发展。
2022-07-19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东城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3 .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国冰雪运动历史悠久,北方地区生活的各民族,自古以来就开展了各项与冰雪共生共存的生产劳动,在历史发展和变迁中,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冰雪运动文化。

据考古发现,我国新疆阿勒泰地区发现的距今一万年左右的岩画中,出现了“脚踏滑雪板,手持单杆滑雪人”的图像,并伴有一些动物形象线条,现代阿勒泰地区的人们仍以此为雪地出行的方式。这是人类发现最早的反映滑雪运动的考古资料,阿勒泰地区被学者认为是现代滑雪运动的发源地。

隋唐时期雪上活动在文献中的记录更为清晰,对“滑雪板”的材质,形制有详细说明,有的民族“以木为马,雪上逐鹿”,滑雪板的材质发生了明显变化,且滑雪板的形状前部演化为尖翅状。宋代以后的滑雪运动更增添了竞技娱乐色彩,出现了拖冰凌(雪车)、堆雪人、雪狮等休闲雪上活动,尤其是北方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发展出了各类雪上民俗体育活动,延续至今,成为极具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活动目前都发展成为少数民族传统的雪上竞技运动项目。唐代,北方民族以滑冰开展狩猎活动,有些以木棍为杖滑行代步,也开始制作一些冰车、冰橇等,形成了原始的滑冰器具;宋代以后,滑冰运动被称为“冰嬉”,并且以人力牵拉的“冰床”作为滑冰工具已非常成熟;元代,“冰床”扩展为动物牵拉形式,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中记录了狗拉冰橇的情况;明代以后,冰上运动发展更为专业化、多样化,冰上活动广泛应用于军事活动中,清太祖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部落时,依靠高超的滑冰技术赢得了数场战役的胜利,满族的“乌拉滑子”(简易冰刀鞋)大大增加了冰上活动的技术。《满洲老档秘录》记载,努尔哈赤于1625年举办了冰上比赛,开展了冰上射箭、冰上武术、冰上舞蹈等活动,这成为有文献记载的最早的“冰上运动会”;清朝是冰上运动的黄金时期,随着满族入关,“冰嬉”“冰床”等活动在中原地区得到了广泛发展,冰上活动的竞技性、娱乐性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我国传统冰雪文化运动留下的各类古籍文献、文化遗迹、珍贵文物等遗产,是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是中国智慧、中国精神的具象化表达。通过北京冬奥会,以冰雪运动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运动相互促进、互为融合,在国际文化交流、世界文明互鉴中进发出新的时代风采。让我们从传统冰雪文化中汲取力量,讲好中国体育故事,弘扬中华体育精神。

(取材于章琛的相关文幸)

材料二

冰雪运动,特别是大众冰雪运动在中国的普及开展,当然离不开我们独特的文化传统。但纵观目前各地冰雪文化活动的展演形式,一些体验冰雪的建筑、庙会和礼堂等,或是民俗风情、生活起居等文化内容,大多都停留在表象的展示阶段,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对冰雪文化的深度发掘和个性化展示还远远不够。

对于我国地域传统冰雪文化的建设来说,就是要将地域传统冰雪文化中的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等内容做实,活化为涵盖思想文化、哲学价值、历史传承、文创开发、遗产保护等在内的新内涵。“活化”不是简单的“回归”和“复旧”,而是在传承的基础上对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增强传统文化基因的反应活力、吸引力和生命力。

首先,要唤醒地域传统冰雪文化自觉。费孝通先生曾言,文化自觉是当今时代的要求,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且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知。传统冰雪文化通常是由身体演绎的,很少有单纯性的文字记载,但可通过当地民众对传统文化基因的记忆,还原冰雪场景,以最大限度保持冰雪文化的原始性。同时,要吸纳与其冰雪相关联、与其文化相融合的多方主体参与,形成治理联盟,站在大国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的角度,宣传传统冰雪文化的时代价值,提升保护地域传统冰雪文化的自觉性。

其次,重构地域传统冰雪文化空间。地域冰雪文化是以传统的农耕文化为基础的,以血缘、地缘、业缘关系为联结的文化形态,是村落乡土文化的优质资源。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泥土是乡人的生命,乡愁对中国人来说,是延绵一生的文化记忆。因此,地域传统冰雪文化的开展能有效勾起村落内居民的乡愁追思。传统冰雪项目的开展更多地依附于传统的节庆,对此,可重构地域传统冰雪文化空间,因地制宜建设乡土冰雪文化平台、冰雪陈列馆、冰雪大讲堂、冰雪民俗馆等,打造村落居民的精神家园。

最后,完善地域传统冰雪文化保护与管理政策,打造冰雪产业。村落的传统冰雪文化与居民的农业、生产和生活相关联,通常借助庙宇、祠堂、村落、建筑、生产器具等来表达文化生成的价值理念,我们应把保护、开发结合起来,地方政府要根据文物保护法制定冰雪遗产文物保护实施方案等细则,既完善地域传统冰雪文化保护政策,又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取材于张铁民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北方地区生活的各民族,很早就开展了各项与冰雪有关的生产劳动。
B.学者依据考古资料,认为我国的新疆阿勒泰地区是现代滑雪运动的发源地。
C.宋代以后出现的拖冰凌、堆雪人、雪狮等休闲雪上活动增添了休闲娱乐色彩。
D.延续至今的雪上民俗体育活动,目前都成为少数民族传统的雪上竞技运动项目。
2.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北方民族用滑冰来开展狩猎活动,他们制作的冰车、冰橇等成了原始的滑冰器具。
B.宋代以后,已经非常成熟的滑冰工具是用人力牵拉的“冰床”“冰车”“冰橇”等。
C.明代以后冰上运动发展更为多样化,冰上活动的休闲性和娱乐性得到极大的丰富。
D.清朝是冰上运动的黄金时期,曾举办了以冰上舞蹈活动为主的“冰上运动会”。
3.根据材料二,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各地冰雪文化展演虽在设计上着意立足地域传统文化,但都停留在表象的展示阶段,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
B.我国地域传统冰雪文化所体现的家风、乡风、民风等文化传统的地位很重要,我们要传承它,还要活化其中的新内涵。
C.我们要想唤醒地域传统冰雪文化的自觉,通过当地民众对传统文化基因的记忆,还原冰雪场景是唯一的途径。
D.地域冰雪文化是以传统的农耕文化为基础的,是因为传统冰雪项目的开展要因地制宜,更多依附当地传统的节庆。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最早反映滑雪运动的考古发现是我国新疆阿勒泰地区发现的滑雪图像,其雪地出行方式目前在我国仍然广泛地使用。
B.我国冰雪运动从地理位置看北方地区的发展优于南方地区,从历史朝代看清朝是其黄金时期,更为专业化、多样化。
C.我国大众冰雪运动发展步伐加快,各项冰雪文化活动的形式多样,但对冰雪文化内涵的挖掘不够,缺乏个性色彩。
D.地域冰雪文化是村落乡土文化的优质资源,它以血缘、地缘、业缘关系为联结纽带,因此它的开展会引发人们对乡愁的记忆。
5.结合以上两则材料,分析我国举办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的意义。
2022-07-16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昌平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4 .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园林中也有建筑,要能够居人,使人获得休息。但它不只是为了居人,它还必须可游,可行,可望。最重要。一切美术都是,都是欣赏。不但可以发生的作用(颐和园的长廊不但领导我们,而且领导我们),就是,也同样要。窗子并不单为了透空气,也是为了能够望出去,望到一个新的境界,使我们获得美的感受。

窗子在园林建筑艺术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有了窗子,内外就发生交流。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经过窗子的框框望去,就是一幅画。颐和园乐寿堂差不多四边都是窗子,周围粉墙列着许多小窗,面向湖景,每个窗子都等于一幅小画(李渔所谓尺幅窗,无心画)。而且同一个窗子,从不同的角度看出去,景色都不相同。这样,画的境界就无限地增多了。不但走廊、窗子,而且一切楼、台、亭、阁,都是为了,都是为了得到和丰富对于空间的美的感受。

(节选自宗白华《中国园林建筑之美》,略有改动)

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中国园林建筑中“窗”之美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窗子的作用不只是透气,更重要的是能“望”风景。
B.透过窗不但能欣赏充满画意的近景,还能眺望远景。
C.窗框如画框,粉墙开许多小窗就像陈列一幅幅小画。
D.窗子越大,越便于从不同角度欣赏窗外不同的景色。

材料二

中国传统建筑总是和周围的山水树木形成特别好的关系,就像画一样。比如中国园林中的亭子,好比一个气口,总是建在最宜置亭处。它是点缀,也是引领;它是游览线上的一个关节点,收摄众景,使松散的远景有了主题;它是游人休憩的地方,使人张开心灵之眼。江山万里眼,一亭约略之。坐亭中观万景,由近及远,眼向远方推去,可推到渺不可及的地方;由远及近,万千世界的景象又归于一亭之中,疲惫的步子得到缓解,迷茫的心结得以解开。

明代艺术家王世贞家的弇山园中有一小亭,四面花草扑地,绿树参差,亭上匾额曰乾坤一草亭。这四面通透的亭子虽小,但心可超越,可飞腾,可置身于小亭而妙观天下。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亭中。小亭可以俯仰乾坤,心自广大,何能小之?

(取材于朱良志的相关文章)

2.根据材料二,下列对中国园林建筑“置亭”理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亭子要建在最宜置亭处,要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形成良好的关系。
B.在园林中置亭,既要能收摄众景,又要使远景成为中心和主题。
C.园中置亭的作用不仅是供游人休憩,还要成为佳妙的观景之所。
D.所置之亭有的虽小巧简朴,却能使人俯仰乾坤,心灵超越飞腾。

材料三

中国建筑体系以木材结构为它的主要结构方法。这就是说,房身部分是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成为一副梁架。每一副梁架有两根立柱和两层以上的横梁。每两副梁架之间用枋、檩之类的横木把它们互相牵搭起来,就成了的主要构架,以承托上面的重量。

两柱之间也常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只是像帷幕一样,用以隔断内外,或划分内部空间而已。因此,门窗的位置和处理都极自由,由全部用墙壁至全部开门窗,乃至既没有墙壁也没有门窗(如凉亭),都不妨碍负重的问题;房顶或上层楼板的重量总是由柱承担的。

……这都是我们建筑上两三千年沿用并发展下来的惯例法式。无论每种具体的实物怎样地千变万化,它们都遵循着那些法式。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之间,个别建筑物与个别建筑物之间,都有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所以我们说它是一种建筑上的文法

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粹做点缀装饰用的。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为它们都是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组织起来的。

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是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词汇文法来处理它们的。例如热河普陀拉的一个窗子,就与无数文艺复兴时代的窗子内容完全相同,但是各用不同的词汇文法,用自己的形式把这样一句说出来了。又如天坛皇穹宇与罗马的布拉曼提所设计的圆亭子,虽然大小不同,基本上是同一体裁的文章。又如罗马的凯旋门与北京的琉璃牌楼,罗马的一些纪念柱与我们的华表,都是同一性质、同样处理的市容点缀。这许多例子说明各民族各有自己不同的建筑手法,建造出来各种各类的建筑物,就如同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的文字所写出来的文学作品和通俗文章一样。

(节选自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略有改动)

3.根据材料三,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建筑遵循两三千年来形成的惯例法式,如同写文章要遵循“文法”一样。
B.中国建筑“体裁”丰富,有宫殿庙宇、山亭水榭,还有装饰性的影壁牌楼等。
C.中国建筑与西方建筑体系的区别是使用同样的“词汇”却遵循不同的“文法”。
D.中国建筑中的华表与罗马一些纪念柱是同类“体裁”但“文法”不同的建筑。
4.在以上三则材料中,出现了哪几种处理“窗”和“墙”的方式?由此体现出中国建筑的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2022-07-14更新 | 147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潇湘馆的典型植物是竹子。当大观园竣工验收,贾政等人游到潇湘馆时,“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潇湘馆的竹子首先就让人联想到林黛玉纤巧的身段和弱柳扶风的步态,湘妃竹上斑点的传说又与她“还泪”之说契合,娥皇女英为丈夫泪尽而亡,绛珠仙草为报神瑛侍者灌溉之恩,也是“泪尽夭折”。更重要的是,曹雪芹借竹子塑造了林黛玉的性格。竹子亭亭玉立,刚劲有节,很多文人雅士借竹来表达自己高尚的气节。黛玉也爱竹:“我心里想着潇湘馆好,爱那几竿竹子隐着一道曲栏,比别处更觉幽静。”这种“幽静”其实未尝不可以理解为她的“遗世独立”,希望在“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环境中为自己寻得一块清净之地。在这个环境中,她可以安顿自己的灵魂,读自己喜欢读的书,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必曲意奉承,不必担心说错话做错事而“被人耻笑了他去”。

整个潇湘馆不像其他院落一样有各种色调的花草,这里后院种有梨树与芭蕉,前院似乎只有竹子,形成一种非常纯粹的绿。这也象征着林黛玉的性格:纯粹,不容杂质,不肯“与世推移”。她在贾府的处境其实和屈原“世人皆浊我独清”是类似的。贾府中上上下下,人人都长着一双势利眼,她一个孤儿,在贾府本就是寄人篱下,按这些人的逻辑,她不是应该似迎春般逆来顺受吗?可是林黛玉偏不,她就是要按着自己的意愿活。就像屈原掷地有声的“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林黛玉也在自己的诗中追问:“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她想要一个干干净净的地方,那里没有虚伪,没有尔虞我诈,但显然贾府并不是这样的存在。于是,就像屈原只能游走于江潭,林黛玉也成了贾府上下口中的那个尖酸刻薄难相处的人。其实这两个人只要稍微妥协一下就好了,放弃一些自我,放弃“出淤泥而不染”的追求,屈原不要老想着挽救楚国,林黛玉也不要老想着“质本洁来还洁去”,就成为众人想要的乖巧样子,这样就好了。可是屈原不愿意,林黛玉也不愿意,这就没办法了,高洁的性格注定会遭遇多舛的命运。

(取材于曾艳《房如其人——〈红楼梦〉居所与人物形象的关联》)

材料二

潇湘馆这清幽的所在只配谁来住?“世外仙姝寂寞林”!高情雅致、多愁善感的林黛玉住在这里,才算是物得其主,景得其友,主人与居所情调一致,氛围相投,人与景异形同灵,可谓“亦景亦人”。

潇湘馆所涉及的植物在我国传统文化领域中都有特定的象征意义,有特定的感情色彩,可以说这些植物都有特定的“文化性格”,它们有强烈的情绪暗示效果,让人马上联想到中华古典文化中的相关意蕴,倍觉意味深厚,从而加大了文字的信息含量,使读者得到更为丰富的审美享受。潇湘馆的景物描写富有象征意义,其特定情绪色彩与林黛玉的性格和心境一致,对读者理解林黛玉的形象具有导向和深化作用。这些景物描写外化了林黛玉的心理,作者借景物这个“载体”成功地传达了林黛玉的精神世界。

潇湘馆后院里不种桃不种杏只种梨花,为的是突出梨花的“白”。“白”字可生发出多种意蕴。一是“洁”。黛玉一生好洁,目无下尘,孤高自傲,不向污俗陈规低头,自己最终也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抔净土掩风流”,宁为玉碎,孤魂儿独自去寻“天际香丘”。二是“冷”。黛玉是一个“冷”多于“热”的人。聪慧早熟使她过早清醒地看透了人生,她对世事俗务表现得很冷淡。她不像凤姐那样热衷于揽势聚财,也不像宝钗那样送礼连人人看不上的贾环也不漏地“会做人”,也不像探春那样为争正统主子的尊严而斥母训弟。黛玉除了执着地追求宝玉的爱,别的一概不闻不问,是一个淡漠于世俗的“素心人”。

林黛玉性格里最大的特点是由于人生的痛苦、婚姻的无望而形成的“愁”,日常的主要表现是爱流泪,潇湘馆后院栽植的阔叶芭蕉很好地渲染了这一点。蕉叶有“卷”与“展”的不同形象,常被诗家借来抒情遣怀,古人写愁就有“芭蕉不展丁香结”之句。黛玉所处的时代视少女怀春之情为大禁,而黛玉却刻骨铭心地感受到了爱的温馨与焦渴。这个多情的纯洁少女深知自己的感情为世所难容,所以只好疑惧重重地偷埋心事。“芳心犹卷”,像“一缄书札”,怕“被东风暗拆看”,正是林丫头满腹心事“卷也难、展也难,抑也难、抒也难”的绝妙比喻。芭蕉的伤感意味还可以从“听雨”的角度来品味。“雨”是阴郁的,是伴愁的,而芭蕉阔大的叶子正宜承雨。南唐后主李煜曾有描写芭蕉的名句:“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这夜听雨打芭蕉的情景包含着多么深厚的感伤意蕴!潇湘馆内,雨滴蕉叶的不尽之声,躲也无处躲,不听也得听。雨滴引出泪滴,正像第四十五回所写:“又听见窗外竹梢蕉叶之上,雨声淅沥,清寒透幕,不觉又滴下泪来。直到四更将阑,方渐渐的睡了。”芭蕉听雨的意境渲染,进一步丰富了林黛玉的悲剧形象。

(取材于尹振华《人物性格的外化与延伸——略论〈红楼梦〉中潇湘馆的环境描写》)

1.根据两则材料,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大观园竣工验收,贾政等人看到了潇湘馆中特意为林黛玉种下的满院翠竹。
B.林黛玉既不肯放弃自我,又无法像屈原一样游走于江潭,就注定会命运多舛。
C.潇湘馆前院种竹,后院种梨花和芭蕉,暗示了林黛玉性格中截然不同的两面。
D.竹子、梨花、芭蕉是潇湘馆中真实的自然景物,也是林黛玉精神世界的外化。
2.根据两则材料推断,下列最适合作潇湘馆楹联的一项是(     
A.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B.烟霞闲骨骼,泉石野生涯
C.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
D.吟成豆蔻诗犹艳,睡足荼蘼梦也香
3.结合两则材料,概括潇湘馆的植物与林黛玉有哪些契合之处。
4.除潇湘馆外,《红楼梦》中“主人与居所情调一致,氛围相投”的描写还有多处。
阅读下面两段蘅芜苑的描写,回答问题。

步入门时,忽迎面突出插天的大玲珑山石来,四面群绕各式石块,竟把里面所有房屋悉皆遮住,而且一株花木皆无。只见许多异草:或有牵藤的,或有引蔓的,或垂山巅,或穿石隙,甚至垂檐绕柱,萦砌盘阶,或如翠带飘飖,或如金绳盘屈,或实若丹砂,或花如金桂,味芬气馥,非花香之可比。

(《红楼梦》第十七回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

贾母忙命拢岸,顺着云步石梯上去,一同进了蘅芜苑,只觉异香扑鼻。那些奇草仙藤愈冷愈苍翠,都结了实,似珊瑚豆子一般,累垂可爱。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

(《红楼梦》第四十回   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金鸳鸯三宣牙牌令)


(1)蘅芜苑是谁在大观园的居所?
(2)蘅芜苑的描写,能看出其主人什么形象特点?结合原著中的某一情节简要分析。
2022-07-14更新 | 269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朝阳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又称“诗余”。词按字数多少大致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一般认为九十一字以上为长调。词的创作一开始以小令居多。宋初柳永写了一些长调。苏轼、秦观、黄庭坚等人继起,长调就盛行起来了。

②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格式规定了句子的长短、字数,还规定了平仄。词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人们不好把它们称为第一式、第二式等等,所以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这些名字就是词牌。有时候,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因为它们是同一个格式的若干变体:有时候,同一个格式而有几种名称,那只因为各家叫名不同罢了。关于词牌的来源,大约有下面的三种情况:(1)本来是乐曲的名称。例如《菩萨蛮》,据说是由于唐代大中初年,女蛮国进贡,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像菩萨。当时教坊因此谱成《菩萨蛮曲》。《西江月》、《风入松》、《蝶恋花》等,都是属于这一类来自民间的曲调。(2)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词牌。例如《忆秦娥》,因为依照这个格式写出的最初一首词开头两句是“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所以词牌就叫《忆秦娥》,又叫《秦楼月》。(3)本来就是词的题目,体现词的题材。《踏歌词》咏的是舞蹈,《舞马词》咏的是舞马,《欸乃曲》咏的是泛舟,《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抛球乐》咏的是抛绣球,《更漏子》咏的是夜。这种情况是最普遍的。凡是词牌下面注明“本意”的,就是说,词牌同时也是词题,不另有题目了。但是,绝大多数的词都不是用“本意”的。因此,词牌之外还有词题。一般是在词牌下面用较小的字注出词题。在这种情况下,词题和词牌不发生任何关系。一首《浪淘沙》可以完全不讲到浪,也不讲到沙;一首《忆江南》也可以完全不讲到江南。这样,词牌只不过是词谱的代号罢了。

材料二

①在诗词中,不完全句则是经常出现的。诗词是最精炼的语言,要在短短的几十个字中,表现出尺幅千里的画面,所以有许多句子的结构就非压缩不可。所谓不完全句,一般指没有谓语,或谓语不全的句子。

②最明显的不完全句是所谓名词句。一个名词性的词组,就算一句话。例如杜甫的《春日忆李白》中两联: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若依散文的语法看,这四句话是不完整的,但是诗人的意思已经完全表达出来了。李白的诗,清新得像庾信的诗一样,俊逸得像鲍照的诗一样。当时杜甫在渭北(长安),李白在江东,杜甫看见了暮云春树,触景生情,就引起了甜蜜友谊的回忆来,这个意思不是很清楚吗?假如增加一些字,反而令人感到是多余的了。

③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这里有四层意思:“晴川历历”是一个句子,“芳草萋萋”是一个句子,“汉阳树”与“鹦鹉洲”则不成为句子。但是,汉阳树和晴川的关系,芳草和鹦鹉洲的关系,却是表达出来了。因为晴川历历,所以汉阳树更看得清楚了;因为芳草萋萋,所以鹦鹉洲更加美丽了。

④杜甫《月夜》:“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这里也有四层意思:“云鬟湿”是一个句子形式,“玉臂寒”是一个句子形式,“香雾”和“清辉”则不成为句子形式。但是,香雾和云鬟的关系,清辉和玉臂的关系,却是很清楚了。杜甫怀念妻子,想象她在鄜州独自一个人观看中秋的明月,在乱离中怀念丈夫,深夜还不睡觉,云鬟为露水所侵,已经湿了,有似香雾;玉臂为明月的清辉所照,越来越感到寒冷了。

⑤有时候,表面上好像有主语,有动词,有宾语,其实仍是不完全句。如苏轼《新城道中》:“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这不是两个意思,而是四个意思。“云”并不是“披”的主语,“日”也不是“挂”的主语。岭上积聚了晴云,好像披上了絮帽;树头初升起了太阳,好像挂上了铜钲。毛主席所写的《忆秦娥·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月”并不是“叫”的宾语。西风、雁、霜晨月,这是三层意思,这三件事形成了浓重的气氛。长空雁叫,是在霜晨月的景况下叫的。

⑥有时候,副词不一定要像在散文中那样修饰动词。例如毛主席《沁园春·长沙》里说:“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恰”字是副词,后面没有紧跟着动词。又如《菩萨蛮》(大柏地)里说:“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复”字是副词,也没有修饰动词。

⑦应当指出,所谓不完全句,只是从语法上去分析的。我们不能认为诗人们有意识地造成不完全句。诗的语言本来就像一幅幅的画面,很难机械地从语法结构上去理解它。这里只想强调一点,就是诗的语言要比散文的语言精炼得多。

材料三

①炼句是修辞问题,同时也常常是语法问题。诗人们最讲究炼句;把一个句子炼好了,全诗为之生色不少。炼句,常常也就是炼字。就一般说,诗句中最重要的一个字就是谓语的中心词(称为“谓词”)。把这个中心词炼好了,这是所谓一字千金,诗句就变为生动的、形象的了。著名的“推敲”的故事正是说明这个道理的。相传贾岛在驴背上得句:“乌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他想用“推”字,又想用“敲”字,犹豫不决,用手作推敲的样子,不知不觉地冲撞了京兆尹韩愈的前导,韩愈问明白了,就替他决定了用“敲”字。这个“敲”字,也正是谓语的中心词。谓语中心词,一般是用动词充当的。因此,炼字往往也就是炼动词。现在试举一些例子来证明。

②李白《塞下曲》第一首:“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随”和“抱”这两个字都炼得很好。鼓是进军的信号,所以只有“随”字最合适。“宵眠抱玉鞍”要比“伴玉鞍”、“傍玉鞍”等等说法好得多,因为只有“抱”字才能显示出枕戈待旦的紧张情况。

③杜甫《春望》第三四两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和“惊”都是炼字。它们都是使动词:花使泪溅,鸟使心惊。春来了,鸟语花香,本来应该欢笑愉快;现在由于国家遭逢丧乱,一家流离分散,花香鸟语只能使诗人溅泪惊心罢了。

④毛主席《沁园春·雪》第八九两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舞”和“驰”是炼字。本来是以银蛇形容雪后的山,蜡象形容雪后的高原,现在说成“山舞银蛇,原驰蜡象”,静态变为动态,就变成了诗的语言。“舞”和“驰”放到蛇和象的前面去,就使生动的形象更加突出。

⑤形容词和名词,当它们被用作动词的时候,也往往是炼字。杜甫《恨别》第三四两句:“草木变衰行剑外,干戈阻绝老江边。”“老”字是形容词当动词用。诗人从爱国主义的情感出发,慨叹国乱未平,家人分散,自己垂老滞留锦江边上。只用一个“老”字就充分表达了这种浓厚的情感。毛主席《沁园春·长沙》下阕第七、八、九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粪土”二字是名词当动词用,借此抒发了蔑视阶级敌人的革命气概,不但用得恰当,而且用得简练。

⑥形容词即使不用作动词,有时也有炼字的作用。王维《观猎》第三四两句:“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这两句话共有四个句子形式,“枯”、“疾”、“尽”、“轻”,都是谓语。但是,“枯”与“尽”是平常的谓语,而“疾”与“轻”是炼字。草枯以后,鹰的眼睛看得更清楚了,诗人不说看得清楚,而说“快”(疾),“快”比“清楚”更形象。雪尽以后,马蹄走得更快了,诗人不说快,而说“轻”,“轻”比“快”又更形象。

(以上三则材料均选自王力《诗词格律》)

1.根据材料一的总结,一般情况下,如果词牌本身就是词的题目,那么,下面这首词的词牌最可能是(       

斜月横,疏星炯,不道秋宵真永。声缓缓,滴泠泠。双眸未易扃。

霜叶坠,幽虫絮,薄酒何曾得醉。天下事,少年心。分明点点深。

A.《雨霖铃》B.《欸乃曲》C.《更漏子》D.《踏莎行》
2.根据材料二的总结,下列诗句中划横线的句子不属于“不完全句”的一项是(       
A.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B.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C.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
D.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3.材料三第⑤段横线上应该补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红楼梦》第七十回中史湘云因见柳花飘舞,偶填了一首柳絮词,心中很得意,先后拿给宝钗和黛玉看,黛玉也觉得新鲜有趣。湘云便建议黛玉当日就起社填词。于是,众人以柳絮为题,写下了好几首佳作。下面两首词分别是黛玉和宝钗的作品,请运用从材料三中学习的知识,结合全词的内容和人物的性格或命运,对词中加点的字或词进行赏析(黛玉和宝钗任选其一即可)。

【唐多令】林黛玉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队成球。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拾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临江仙】薛宝钗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围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我上青云。

2022-07-13更新 | 242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清华大学附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我国传统文化典籍中传播最广、影响最大的,当首推《论语》。其语醒豁、警策,因而很多语句成为格言,激励人进步。在语言修辞上,孔子可谓开山鼻祖,他最早提出辞达而已矣的观点。围绕辞达论,我们对《论语》的语言特色作一番探究,无疑具有深远的文化传承意义。

马克思主义语言学家认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是儒家思想体系中的主体,体现了儒家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孔子辞达论的直接现实,自然依附于,表现。辞达,先得仁达,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有德者必有言就是说有德的人一定有好的言论。是前提,是根本;生发,就会花繁叶茂,锦簇照人。出辞气,斯远鄙倍矣,意思是说话的时候多考虑言辞和声调,就可以避免鄙陋粗野和错误。这些讲的是的关系:离开了思想品德的修养,的修炼,就无以言,难以辞达

辞达,即要切合客观实际,孔子视之为语言准则,无论是在平生编述中,还是在日常言语中,都恪守不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意思是记事述史或整理编次,只是阐述,而不创作,凭信历史,注重事实。孔子采用《春秋》为教材,在教授弟子过程中,自然要对史料进行考辨,对全书作整理,舍弃那些不合理的部分,留取其符合事实的记录。此外,古书在传抄过程中,时有文字残缺。在对阙文的处理上,孔子没有为了完整而随意填补,而是明知缺漏而不妄补。存在缺陷固然不好,但比起随意填补,造成影响的程度要轻一些。从辞达论出发,在日常言语中,孔子对那种阿谀奉承的巧言,既且恨。他说: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孔子巧言,因为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其实深层原因在于巧言令色,鲜矣仁

语言就其本身来说,无所谓好坏,但在应用的时候却优劣分明。能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下,促进交际任务的完成,达到预期效果的语言才是好的语言。孔子所处的时代,诸侯割据,战争频繁。大至盟约、朝会,小至君子私语,各种场合言谈如若不当,轻则失礼受侮,重则干戈相加。孔子大概常遇到类似的情况,感触颇深,十分注意在不同环境中语言表达的得体。在不同的交际场合,他运用与之相适应的语言材料或语言手段,使语言运用达到自然、得体、精妙的境地,在实践中丰富了辞达论的内涵。在交际应用中,孔子还提倡慎言。一言而兴邦”“一言而丧邦指出了慎言的重要影响。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是从品德修养来谈慎言的意义。讷于言而敏于行是从难、易的角度来论说慎言的道理。孔子倡导慎言,警示得体,在语言的应用上,必然不尚辞藻华丽,但也力求言以足志,达到交际效果就够了。辞达论的要义在于简明、得体、通达,绝不意味着言辞贫乏。整部《论语》,是辞达论的艺术范本,其中许多形象、隽永、警策之言,实为汉语宝库的颗颗珠玑。

材料二

《左传》中记载了孔子的一句话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言辞如果没有文采是不会流传久远的。《礼记》也引用孔子类似的话情欲信,辞欲巧。而言有文”“辞欲巧的重要方法是设喻。

《论语》中的比喻句比喻手法运用得非常巧妙,喻材独具特色,显示出隽永的意蕴。其中有很多本体喻体看似相隔甚远,但表达效果让人拍案叫绝。学者钱锺书判定比喻优劣的标准集中在本体”“喻体两者差别的大小。比喻力求新颖、别致,就得扩大两者的差异——差异愈多愈大,对相同点的烘托愈有力度;分得愈远,则合得愈加出人意料。鲁国大夫叔孙武叔上朝时在大庭广众之下将子贡与仲尼相提并论,可谓浅陋至极。对此,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子贡以宫墙高数仞,说明孔子之非一般人所能认识。作为比喻,人之与宫之,本体和喻体风马牛不相及,怎可比附?但通过窥见不见的对比及想象进行关联,不仅说明了子贡自身室家之好显而易见,更表现出夫子仰之弥高的形象难以企及。《论语》中比喻的另一特点是喻体的取材,均贴近实际,来自生活。例如君子不器”“割鸡焉用牛刀,以这些取自日常生活的喻体来比喻那些复杂、抽象、深奥的事理,深入浅出,极具说服力。至于一些以鄙琐污秽事物为喻体的比喻,亦可化腐朽为神奇。如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所取喻体虽然有伤大雅,却妙趣横生。难怪老舍先生说比喻是生活知识精巧的联想

《论语》中还有一种语言现象——对偶式论说的广泛运用。对偶这一语言形式在《论语》中经孔门师徒的锤炼,体现了较高的艺术性。

首先,对偶的句式,具有均衡美与对称美。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就字面义来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品格;二者对举所表达的意思是,君子既要修养出知者水一般的,又要修养出仁者山一般的。这样的对偶句式与单句相比,具有更和谐的韵律和更强的力度;形式上呈现出更为均衡、对称的美感。我们民族文化中讲对称、求均衡的审美心理,由此可见一斑。其次,对偶的句式,言简意赅。与那些长短不一的散句相比,对偶句由于视觉上的均衡与听觉上的韵律相结合,内容的精深与形式的工巧相粘附,所以能够更深地嵌入人们的心中。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既反对质胜文的粗鄙,也摒弃文胜质的虚浮,要求相宜,配合得体,作为君子,应文质彬彬。这样的句子用对称句式,把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不偏不倚地表达出来。再次,对偶式论述,对照鲜明且论说严谨。《论语》大量的对偶句,一远一近、一正一反,将事理的不同方面进行全面论说,引发读者向更深广的方面去延伸思考。如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这个对偶句,说过去的事已不可挽回,未来的事还可以补救,一远一近的论述,意在警醒人不要沉浸在对过去的追悔之中,鼓励人把握未来,把今后的事做好。可以说,《论语》中的对偶句,不仅可以体现出孔子思想的丰富内涵,还可以折射出民族的文化和心理。

《论语》不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不亚于世界任何一个思想家、政治家的语录。人们在日常言谈或著述中习惯性引用儒家这些警句格言的时候,不仅是在体味、延展其思想的内涵,同时也必然受到其言有文”“辞欲巧的语言特色的影响。

(两则材料均取材于张冠湘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与随意填补导致的错误相比,文字残缺带来的问题更严重。
B.“巧言令色,鲜矣仁”实际上是孔子以巧言为耻的深层原因。
C.语言在交际应用中是可以区分出优劣的。
D.孔子注重语言谨慎得体与时代环境有关。
2.根据材料二,下列不属于《论语》中对偶句的特点的一项是(     
A.韵律和谐B.句式整齐
C.言简意赅D.内容详实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是孔子将史料补充完整,再度加工创作而成。
B.本体和喻体二者差别大的比喻可能会更新颖、别致。
C.喻体即便是鄙琐污秽之物,只要贴近生活就是好的。
D.“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体现了巧妙的比喻手法。
4.下列对《论语》词句的理解,与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说法相符合一项是(     
A.“讷于言而敏于行”意在强调说很容易,就不如不说了。
B.“言以足志”意思是远大的理想值得用语言表达出来。
C.“仰之弥高”与宫墙之高的比喻呼应,凸显孔子的贤能。
D.“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意指君子不应兼具粗鄙和虚浮。
5.结合两则材料,概括《论语》的语言特色并简述其体现在哪些方面。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8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候鸟通常在一个地方产卵、育雏,然后到另一个地方越冬。有时从山的南坡飞到北坡,而后返回;有时远涉重洋,但也毫不畏惧。

鸿雁是中国常见的候鸟,《吕氏春秋》这样记载鸿雁按时迁徙的现象:孟秋之月鸿雁北,孟春之月鸿雁来。令人费解的是,候鸟迁徙时有着准确地辨别方向的能力,如燕子每年春归时总能准确无误地找到它去年搭的窝。唐代诗人韦庄曾有诗云:去岁辞巢别近邻,今来空讶草堂新。花开对语应相问,不是村中旧主人。一百多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潜心研究这个问题。

有人猜想,候鸟能通过身体中类似钟表的感觉器官,在天空飞行中计算太阳的位置,不断地调整自身与太阳的角度,确定自己飞行的方向和路线。也有人认为,候鸟是天生的气象学家,它们能够在飞行中自觉利用有利的气象条件顺利到达目的地。还有人认为,候鸟对地球磁场的变化十分敏感,能够依据地磁场辨别方向。

1953年,德国科学家提出了地图罗盘理论。他们认为,候鸟体内拥有一套完善的磁导航系统,可以实时敏锐地感知当前位置的磁场性质及其非常细微的变化,可以把某一地点的地磁场强度和磁倾角看作是路标,候鸟经过或在那里停留时,这个磁信息路标会被大脑记录下来,而飞行中实时感觉到的磁力方向可以指引它们前往这一路标地点,这无异于揣了个精准的指南针。飞行经验丰富的成年鸟将一个个路标和它们之间的距离、方向等信息组合在一起,相当于绘制了一张完整精细的地图

大量行为学实验从各个方面印证了地图罗盘理论的正确性。有科学家在赤道附近制造了一个假磁极,成功诱骗了迁徙中的花园莺飞向错误的方向。还有一批研究人员在撒哈拉沙漠中设置了若干地磁路标,在此放飞的夜莺连续5天都没能飞出沙漠。也有科学家在鸽子头部放置了一个可控的电磁线圈,他们发现,可以通过改变线圈的电磁场来控制鸽子飞行的方向……

由此可以推断,鸟类能将来自视觉、听觉和磁感觉的方向信息综合起来加以分析整理,最终对前行的方向做出正确的判断。当然,要全面解开候鸟迁徙中获得方位信息的疑问,尚待时日。

(取材于李德、朱晓璐、王江云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中国科学院与英国牛津大学、德国奥登堡大学的教授们组成的团队,通过蛋白纯化和控制环境的行为学实验研究发现,迁徙鸟类的隐花色素4a蛋白比非迁徙鸟类的隐花色素4a蛋白的磁场敏感性更强,揭示了由该蛋白介导的磁感应机理。相关研究成果于2021623日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于《自然》杂志。

候鸟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中存在一种对蓝光非常敏感的蛋白——隐花色素4a蛋白,它被认为是很多候鸟感知磁场的关键物质。隐花色素4a蛋白由527个氨基酸组成,其中的4个色氨酸组成的电子传递链发挥着关键作用。当光线照射到候鸟眼睛时,与隐花色素4a蛋白紧密结合的一个FAD分子吸收蓝光能量,进入激发态,促使FAD从所处环境中获得一个氢离子变成FADH,产生一个空的电子轨道。此时,电子传递开启,FADH+会从4个色氨酸组成的电子传递链中夺取一个电子来填充空出的轨道,最终形成FADH和一个失去电子的色氨酸。

到这里仍然处于生物化学领域,接下来最玄妙的部分涉及量子力学。

在量子力学中,电子是一种不可分割的基本粒子,具有自旋的内在性质,自旋的指向可以通过操作来改变。当几个粒子彼此相互作用后,各个粒子所拥有的特性则可视作一个整体,即使将这些粒子分开,它们也可以无视距离相互感应,这一现象被称作量子纠缠

得到电子的FADH与失去电子的色氨酸变成了两个自由基,曾经在一起的电子依旧保持量子纠缠,原先自旋时处于单态的电子对转变成三重态,自旋单态和三重态之间微妙的平衡性对地球磁场的强度和角度非常敏感。电子的自旋会产生磁矩,当与磁场作用的时候,自旋不同的电子就会和磁场呈现出相同和相反的排列,导致两个电子的能态出现轻微的差异。

鸟类转动头部的时候,与地球磁场的相对角度会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它们眼睛中处于量子纠缠中的许多对电子的自旋状态。如果处于单态,生化反应回到起点,FADH变回FAD,色氨酸收回电子,对应的感光细胞显示为正常亮度。如果处于三重态,FADH不变回FAD,色氨酸仍然处于自由基状态,二者保持纠缠态,对应的感光细胞显示为高亮。那么鸟类转动头部的时候,相当于对周边的地球磁场进行扫描,它们所看到的景象会随之改变,不同的方向对应的光亮强度差别很大,因而能够准确进行辨别,最终找到迁徙的方向。

在我国科学家看来,磁感应和生物导航原理的阐明,可能引发物理学新模型的提出和生物学新机理的发现,甚至将推动新一代的仿生导航仪和定位仪以及生物磁控技术的全面发展。

(取材于赵天昊、韩扬眉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候鸟迁徙特征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季节变化B.具有周期性C.目的地明确D.路线多变化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地图罗盘理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鸟类体内有一套能获得方位信息的磁导航系统。
B.磁导航系统可感知所处位置的磁场性质和交化。
C.候鸟大脑能记录经停地的地磁场强度和磁倾角。
D.形象描述了候鸟迁徙中辨方向、记路线的过程。
3.根据材料二,下面对“FADH+”的主要形成过程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 )
A.AB.BC.CD.D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科学家可通过技术控制鸟类的一些行为活动。
B.隐花色素4a蛋白由氨基酸组成,对蓝光非常敏感。
C.相互作用过的电子分开后,也会无视距离相互感应。
D.候鸟转动头部,会影响到地球磁场角度的细微变化。
5.根据以上两则材料,请简要说明人类对候鸟辨别方向之谜的探索是如何不断推进的。
2022-07-11更新 | 119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晚清学者陈蜕庵指出,《红楼梦》不当归入小说一类,而应当归入子部。子部指经、史子、集中的类,亦即诸子百家,是古代大思想家的论说。如此就点明了《红楼梦》巨大的文化蕴涵。这是敏锐的文化眼力与灼见,十分重要。

何谓文化的意思,大家都懂得;即感化、教化、潜移默化之《红楼梦》中自有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读者需要细品。举例来说,大家都记得甄士隐与贾雨村,但有谁记得他们二人的名字?贾雨村,名,别号雨村,取春风化雨之意。甄士隐,名,字士隐,源自《四书》中那句君子之道费而隐。在曹雪芹的时代,读书识字的人一看都懂,而且它还利用谐音,妙语双关,使得人名有义理又有趣味。

有人问我研究红学多年的体会是什么,我说就两个字沁芳沁芳二字有何重大意义,值得研究五六十年呢?这是因为大观园的一条命脉是沁芳溪,所有轩馆景色都是沿着此溪的曲折而布置的。落花浸于水,这个名字当取义于王实甫《西厢记》中莺莺上场时的唱词花落水流红沁芳正是对它的浓缩重铸——-标出了全书的巨大悲剧主题,即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宇面香艳,内里沉痛。

(取材于周汝昌《(红楼梦〉与中华文化》)

材料二

读《红楼梦》不只是看小说,更是赏诗,甚至有人直接称《红楼梦》就是一部叙事的诗。这当然首先体现在作品中有相当数量的诗词曲赋,它们一方面显示了作者精深的文化修养,本身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另一方面又多能有效地服务于作品的叙事——或象征人物命运,或揭示人物性格,是作品叙事肌理的有机组成。

但更重要的,是《红楼梦》总体上具有诗化特质。这种诗化遍及于小说的各个因素,如人物的诗化、环境的诗化、事件的诗化等等。

人物的诗化,既体现在人物容貌、服饰的诗化描写,也体现在人物品格性情的诗化,如黛玉的风神飘逸、湘云的浑朴烂漫、香菱的纯洁天真等,可以视为作者理想的一种寄托。小说中的环境同样富于诗情:春日的大观园柳垂金线,桃吐丹霞,满湘馆凤尾森森,龙吟细细,人在其中如置身诗境。更难得的是,这些环境往往又因人物移情于景而染上强烈的主观色彩,别具情味。如迎春出嫁后,宝玉天天到紫菱洲一带徘徊瞻顾,见其轩窗寂寞,屏帐翛然……再看那岸上的蓼花苇叶,池内的翠荇香菱,也都觉摇摇落落,似有追忆故人之态,一派无可排遣的悲哀。

由是,小说中具有诗化情韵的人物在诗情画意的空间里演出的事件,也必然洋溢着诗的情致。宝钗扑蝶,湘云卧石,宝琴立雪。这些人物、情境、事件,共同构筑成一个绮丽晶莹的诗意世界。即便是普通的生活场景,作品也同样以抒情的笔调叙出。如宝玉一日见一株杏树上杏子满枝,花已全落,唯有一雀儿空啼,不觉感叹迷惘。这样的身世之感、生命之悲,在叙述中因春的氛围、景的映衬、诗的浮想,别具一种动人心怀的力量。

(取材于孙勇进《<红楼梦〉的写实艺术与诗化风格》)

1.材料一画线句中“感化、教化、潜移默化”的“化”是同一个意思,请把它写出来。
2.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学者指出,《红楼梦》应归入子部,因为《红楼梦》的文化意蕴堪比诸子之说。
B.大观园中的所有轩馆景色都沿着沁芳溪的曲折而布置,这正是“沁芳”的重大意义。
C.小说采用的人名、地名以及人物创作的大量诗词曲赋,体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修养。
D.《红楼梦》的诗化,包括具有情韵的人物、移情于景的环境和诗情画意空间中的事件。
3.材料一说“《红楼梦》不当归入小说一类,而应当归入子部”,材料二说“有人直接称《红楼梦》就是‘一部叙事的诗”。从你的阅读感受和认识看,《红楼梦》除了是一部小说、一部古代大思想家的著作、一部叙事的诗,还可以是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并结合原著说明你这样概括的理由。
2022-07-11更新 | 233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材料一和材料二,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五四时期的新诗并不完全是从传统内部自然生成或裂变出来的,而是在诸多矛盾冲突和磋商对话中建构起来的。其中最重要的意义是意识到语言形式问题与内容的密切关联,在文化符号体系中找到了一条通向现代性的通道。

早期的“新诗”完成的是现代诗歌言说方式的建构,而不完全是一种诗歌美学的建构。当时的诗人,很多是有旧文学根基的人,所作的白话诗仍然像胡适说的,如同“放大了的小脚”,有明显的旧诗词的影响。反倒是旧文学根基不深的诗人写得较为自然活泼。这主要是因为有旧文学根基的人思想和语言观念是现代的,而写诗与欣赏诗的习惯却还是传统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比如胡适的大多数白话诗都是这样,趣味是旧的,构建诗歌情境所使用的意象大多是传统的自然意象,而诗歌形式也大部分是从古典诗词中蜕变而来,因此还很难说体现了丰富的材料、精密的观察、高深的理想和复杂的情感。胡适的白话诗在追求语言和事理的明白清楚时,有意无意地走了“以文为诗”的偏锋,实际上是借助散文来反抗传统诗歌的体制化,无论从形式特点或诗歌观念方面都利用了中国主流诗歌“大传统”某些方面的资源。

而另一种倾向也与传统有关,这就是刘半农等人对民间谣曲这一“小传统”自然的袭用。民间谣曲在语言上是口语化的,内容上不太受正统道德规范和文人价值规范的约束,因而能给白话诗注入清新活泼的意趣和口语化、现实化的品格。

不过不论是在“大传统”中寻求突破,还是从“小传统”中开拓新路,“白话诗”本质上都还是工具和外在形式的变化,以及题材的时代性迁移,而不是诗歌思维感觉和想象方式的现代转变。这既有白话本身的不成熟,以及运用一种新语言的不熟练问题,更有语言运用的观念和意识问题。

当时的人们普遍相信,“新诗”与“旧诗”是相对立的,“新诗”之新,必须从外到里,包括语言形式与思想趣味。如果从精神实质看,的确是以郭沫若《女神》为代表的诗歌,改变了中国诗歌的取材、想象方式和美学趣味。闻一多曾经评价:“若讲新诗,郭沫若君底诗才配称新呢,不独艺术上他的作品与旧诗词相去最远,最要紧的是他的精神完全是时代的精神——20世纪底时代的精神。”的确,《女神》中不少诗取材于大都市的情景,题材是现代的、世界性的,构成诗歌的意象也不再是传统诗人热衷的自然意象。更重要的,当然是组织与驱遣这一切的亢奋、激越地拥抱新世界的情感——这不但是传统诗歌中没有的,也是晚清黄遵宪等人的“新派诗”所不具备的。从根本上说,《女神》在新诗上的特殊意义就在于提供了一个中国诗歌中从未有过的“自我”形象,从而为新诗建立了一种以自我抒情为出发点的诗歌话语交流机制。

(取材于王光明《从“白话诗”到“新诗”》)

材料二

以胡适为代表的初期白话诗人并非没有创作美学。只不过他们的这种美学原则推崇的不是浪漫主义,而是写实主义;不是个人主义,而是群体主义。

胡适的整个新诗活动基本都是围绕着“写实主义”展开的,他自始至终都是把新诗的内容置放于新诗形式之上;他一再提倡新诗要表现普通人的生活,普通人的情感;为了更好地张显诗歌内容,胡适在艺术手法上一直强调“写实的描画”的功能,用叙事的方式来抒情,即所谓叙情。因此从根本上说,胡适是反浪漫主义的,这一点从他的《尝试集》中也能看出来。

谢冕在谈到初期白话诗人的创作特征时说:“他们一开始就不是把目光投向作为个体的自我内心。而是投向了个人以外的社会群体。”相比于郭沫若的个人主义话语,以胡适为代表的初期白话诗体现的是一种群体主义话语模式,它的价值尺度指向的是“平民的”,即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与日常情感。

总之,胡适的《尝试集》与郭沫若的《女神》原本就是两套体现着不同诗学话语体系的诗集,一个以描摹、叙述为宗旨,一个以张扬情感和个性为生命。这说明在1921年之前的五四新诗中,存有写实与浪漫、叙情与抒情两个不同的美学型构。

(取材于姜玉琴《从<尝试集>到<女神>:两个不同的新诗传统》)

1.根据材料一,下列有关“大传统”和“小传统”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传统”支持借用散文的理念以及形式来进行诗歌创作。
B.“小传统”是指借鉴民间谣曲的语言特色来进行诗歌创作。
C.两种“传统”中都包含着诗人对中国传统诗歌艺术的借鉴。
D.两种“传统”导致当时诗人对白话文的运用很难熟练起来。
2.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五四”早期的白话诗,有着传统旧诗词的痕迹。
B.“五四”早期的诗人,对白话文的运用尚不熟练。
C.胡适的白话诗作,都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新诗”。
D.郭沫若的《女神》,堪称当时中国“新诗”的代表。
3.根据材料一,下列不能体现五四 “新诗”中的“新”的一项是(     
A.写作群体B.创作题材C.想象方式D.美学趣味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胡适与郭沫若所创作的新诗主要有哪些不同特点?
2022-07-11更新 | 117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