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8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我国冰雪运动历史悠久,内涵深厚,为办好北京冬奥会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我国北方地区生活的各民族,自古以来就开展了各项与冰雪共生共存的生产劳动活动,在历史发展和变迁中,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冰雪运动文化。

据考古发现,我国新疆阿勒泰市发现的距今一万年左右的岩画中,出现了“脚踏滑雪板,手持单杆滑雪人”图像,并伴有一些动物形象线条,这是人类发现最早的反映滑雪运动的考古资料,新疆阿勒泰地区被学者认为是现代滑雪运动的发源地。隋唐时期雪上活动在文献中的记录更为清晰,对“滑雪板”的材质、形制有详细的说明。滑雪板的材质发生了明显变化,有的民族“以木为马,雪上逐鹿”。宋代以后的滑雪运动更增添了竞技娱乐色彩,出现了拖冰凌(雪车)、堆雪人雪狮等休闲雪上活动。延续至今,成为极具民族特色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重要组成内容,如满族的雪地走、木马滑雪,鄂伦春族滑雪、皮爬犁,朝鲜族坐雪爬犁等项目,目前都发展成为少数民族传统的雪上竞技运动项目。明代以后,冰上运动发展更为专业化、多样化,满族的“靰鞡滑子”(简易冰刀鞋)大大增加了冰上活动的技术。据记载,清太祖努尔哈赤于1625年举办了多个冰上比赛项目,当时的贵族、将士争相竞赛,开展了冰上射箭、冰上武术、冰上舞蹈等活动,成为有文献记载的最早的“冰上运动会”。清朝是冰上运动的黄金时期,随着满族入关,“冰嬉”“冰床”等活动在中原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发展,民间掀起了冰上活动的大潮,冰上活动的竞技性、娱乐性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我国传统的冰雪文化运动,与社会文化发展息息相关,留下了各类古籍文献、文化遗迹、珍贵文物等遗产,是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是中国智慧、中国精神的具象化表达。伴随着北京冬奥会的到来,以冰雪运动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与奥林匹克运动相互促进、互为融合,在国际文化交流、世界文明互鉴中迸发出新的时代风采。让我们从传统冰雪文化中汲取力量,讲好中国体育故事,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向世界交出一份冬季奥运会的中国答卷。

(摘编自覃琛《从中华传统冰雪文化中汲取力量》)

材料二

冰雪运动,特别是大众冰雪运动在中国的普及开展,当然离不开我们独特的文化传统。但纵观目前各地冰雪文化活动中的展演形式,一些冰雪体验的建筑、庙会和礼堂等,或是民俗风情、生活起居等文化内容,大多都停留在表象的展示阶段,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对冰雪文化的深度发掘和个性化展示还远远不够。

对于我国地域传统冰雪文化的建设来说,就是要将地域传统冰雪文化中的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等内容做实,活化为涵盖思想文化、哲学价值、历史传承、文创开发、遗产保护等在内的新内涵。“活化”不是简单的“回归”和“复旧”,而是在传承的基础上对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增强传统文化基因的反应活力、吸引力和生命力。

首先,要唤醒地域传统冰雪文化自觉。费孝通先生曾言,文化自觉是当今时代的要求,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且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知。传统冰雪文化通常是由身体演绎的,很少有单纯性的文字记载,当地民众对传统文化基因的记忆,能够通过实践还原冰雪场景,以最大限度保持冰雪文化的原始性。同时,要吸纳与其冰雪相关联、与其文化相融合的多方主体参与,形成治理联盟,站在大国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的角度,宣传传统冰雪文化的时代价值,提升保护地域传统冰雪文化的自觉性。

其次,重构地域传统冰雪文化空间。地域冰雪文化是以传统的农耕文化为基础的,以血缘、地缘、业缘关系为联结的文化形态,是村落乡土文化的优质资源。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泥土是乡人的生命,乡愁对中国人来说,是延绵一生的文化记忆。因此,地域传统冰雪文化的开展能有效勾起村落内居民乡愁追思。传统冰雪项目的开展更多地依附于传统的节庆,对此,可重构地域传统冰雪文化空间,因地制宜建设乡土冰雪文化平台、冰雪陈列馆、冰雪大讲堂、冰雪民俗馆等,打造村落居民的精神家园。

最后,完善地域传统冰雪文化保护与管理政策,打造冰雪产业。村落的传统冰雪文化与居民的农业、生产和生活相关联,通常借助庙宇、祠堂、村落、建筑、生产器具等来表达文化生成的价值理念,我们应把保护、开发结合起来,地方政府要根据文物保护法制定冰雪遗产文物保护实施方案等细则,既完善地域传统冰雪文化保护政策,又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张铁民《活化传统,赋予冰雪文化新生命》)

1.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的主体部分主要以时间为线索对我国冰雪运动文化进行阐述,印证了我国冰雪运动的悠久历史。
B.阿勒泰地区出现了“脚踏滑雪板,手持单杆滑雪人”图像,使该地区被学者认为是现代滑雪运动发源地。
C.我国传统冰雪文化运动的各类遗产十分宝贵,它能够将中国智慧、中国精神更具象化地展现于世界面前。
D.材料一结尾特别点出“从中华传统冰雪文化中汲取力量”,具有重大启示意义。
2.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对我国地域传统冰雪文化建设来说,宣扬文明乡风、良好家风、纯朴民风等文化传统最为重要,而且要领会其内涵精髓。
B.材料二通过直接引用费孝通先生的话,论证了唤醒地域传统冰雪文化自觉的重要性。
C.活化我国地域传统冰雪文化建设,不是简单的“回归”和“复旧”,而是在传承的基础上对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
D.地方政府要想通过冰雪产业来发展地方经济,只需认识到村落的传统冰雪文化与居民的农业相关联的特点。
3.结合材料,下列关于举办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意义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举办北京冬奥会可以增强国人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提升保护传统冰雪文化的自觉性。
B.北京冬奥会可提升乡民的凝聚力,促进地域性冰雪文化建设,打造村落居民的精神家园。
C.北京冬奥会的举办在弘扬我国冰雪运动历史与文化传统的同时,还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D.让我们通过举办冬奥会,更好的重构地域传统冰雪文化空间,直接勾起村落内居民的乡愁追思。
4.请结合材料一中的相关内容,简要分析我国冰雪运动在不同时期发展的特点。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们在接触中国古典诗歌作品之初,首先要掌握其节拍、用韵等诗律特点,然后才能领悟其中特有的韵律感和音乐美。

中国上古时期的诗歌作品,都是配乐演唱的,或者原本就是歌词,所以并没有特别的诗律规定,其音乐性主要表现在节拍和押韵,实际上它是用韵的。因为《诗经》大多数是四言体的民歌歌词,是“二二”节拍,要两字一停顿。

唐以前的五言古诗、七言古诗,对一句、一联内部用字的平仄要求也不是很严,我们在朗读时,同样要把重点放在对作品的句中节拍、句末韵脚和章节间节奏的把握上,五言诗每句一般有三个节拍,“二一”或“二一二”;七言诗一般有四个节拍,“二二二一或二一一二”,我们可以接照节拍来读。从南朝沈约开始,中国诗人渐渐有意识地讲究诗歌的格律,尤其是注意区分平(平声)仄(上平,去声,入声),到唐代形成了近体诗,也称律诗。我们在朗读近体律诗时,除了要注意句内节拍、联末韵脚,还应该了解一些古字的平仄。

词曲的格律,比近体律诗要更严密、复杂,我们在朗读时要因词牌、曲调而异。由于词大多是由参差不齐的长短句组成,缓急必须更好地配合。更应注意词中“一字领”的句子,如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慕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其中的“对”“渐”字必须停顿并重读。

我们在朗读古典诗歌作品时,除了应该掌握作品本身的音律特点,更要细心揣摩作品中词句声音上的情感色彩和作者情绪的变化,在缓急、曲直的语调中,融入自己的感情,声情并茂地朗读,以充分体现出作品的音乐美、情韵美。

例如,中国古代诗人在创作时,大多是因情选词,按词定韵。作者用什么样的韵脚,对诗的情感基调影响较大。一般说来,韵字开口度越大者,越容易表现昂扬之情;开口度小、音阻大者,则易与凄婉之情吻合。……

(节选自袁行霈主编《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有删改)

1.根据材料一的诵读指导,以下词作中加点字需要停顿和重读的一项是(       
A.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B.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C.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D.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材料二

近来听到一些诗人、演员、业余爱好者朗诵了许多旧体诗和新诗,其中风格是丰富多彩的。但是占优势的风格是用演员念台词的声调和姿势。那慷慨激昂的调子,有时不完全与诗歌的内容相称。这不免令人有美中不足之感。

人民为什么爱诗歌?我想理由之一就是诗歌具有音乐美。诵诗如果不见出语言的音乐美,那就很难把诗的韵味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浸润到听众的心灵深处,使他们可以优游涵泳,长久受用不尽。在我看来,朗诵诗歌是不宜用演话剧念台词的声调和姿势的。

理想的诗歌朗诵,必须要既能表达感情,又有音乐美。要实现这种理想,还要凭实践中的辛苦摸索才可以获得。其中一项重要的事是向民族传统学习。我国历代诗人都特别重吟咏的功夫,过去诗文评家教人读诗,也强调要懂诗就必须学会诵诗。有人甚至以为一个人如果不会诵诗,即对诗“终身为门外汉”。传统的旧诗朗诵有一个特点,就是把声音拖长。《书经》里就已有“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的说法,“永言”就是《乐记》里所说的“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式的朗诵能维持到两千年左右,不能单是凭习惯的惰力,因为诗歌所要表现的情调是比较深永的,低徊往复的,走曲折线而不是走直线的,所以表现方式也要有相应的低徊往复和曲折。长言才能在低徊往复之中把诗的“意味”“气势”“骨力”和“神韵”玩索出来,咀嚼出来,如实地表达出来。假如这个看法略有一些道理,我们也就可进一步认识到诗歌的朗诵不宜用演话剧念台词的办法。

目前诗歌朗诵不少是侧重表达感情的,有时是近于表演的。在节奏上大半不但不是“长言”,而且比语言的自然节奏还要快一点,急促一点,低徊往复的少。这和我们过去朗诵的传统有很大的距离。责任当然不能完全在诵诗人,毛病恐怕大半还是在诗本身。如果诗本身见不出音乐美,诵诗人当然就不能凭空添上音乐美。这就要求诗人们在语言和音律上多下更严肃的功夫。诗歌朗诵已经把诗歌的语言和音律问题很突出地提出来了。

(节选自朱光潜《谈诗歌朗诵》,有删改)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低徊往复是表达深永情感的需要,而不仅仅源于传统朗诵的习惯。
B.无论新诗还是旧体诗作品,朗诵的成败都取决于朗诵者是否“长言”。
C.过去的诗文评家认为诵诗是懂诗的前提,这一观点当今仍有价值。
D.当下人们朗诵诗歌,以演话剧念台词的风格较为突出,慷慨激昂。

材料三

中国传统的音韵学将声母简称为“声”,我们把唐诗中有意地重复使用相同或相似的声母字,来与同一诗句中的其他音节形成错综对比、和谐呼应的音律现象,称为“声律”。

从历史上来看,中国古典诗歌对“韵”的讲求似乎要先于、也要显于对“声”的讲求。中国的诗歌从一开始便与“韵”相伴而生。至于这种音乐性有没有在“声”的方面也形成规律性的表现,向来没有定论,但至少在一些作品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到痕迹。比如在《诗经》中,就有大量双声词的使用,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等。它们点缀在诗句中间,与句尾的韵脚相为呼应,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

但尽管如此,这时候的人们对汉字的“声”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认知。诗歌中对“声”的讲求,真正开始于南朝沈约等人所提出的“四声八病”之说。比如这一理论规定五言诗的十字内,如果有“月”宇,就不能有“鱼”“元”等字,否则就属于“声病”(双声连绵词除外)。这里对声母的规定还只是一种消极的防范。

到了唐代,随着近体诗的逐渐成熟,“声”的问题便由消极的“声病”防范变成积极的“声律”营构。很多诗人在创作中都开始有意识地组织和安排一些汉字的声母,以此来形成与韵律相呼应的声律之美。如王维《渭城曲》中的“客舍青青柳色新”与“劝君更尽一杯酒”,前一句七字中竟然叠用了“舍、青、青、色、新”五个齿头音的声母字,齿头音具有一种尖锐清厉的感觉,这无疑从音响上增强了送别时凄怆惨恻的气氛。后一句“功君更尽”与前一句中的“客”前后呼应,是一连串的舌根塞音声母字,也即古人所谓的“牙音”。在音响效果上具有一种浊重质实的意味,传神地表现出送别者内心沉抑痛苦的情思,这种“押头韵”的声律美感,在杜甫诗歌中表现得更为突出,比如《登高》的第六句:“百年多病独登台”,七个字中,除了“年”之外,其他六个字全部是塞音声母宇,且其中的“多、独、登、台”四个字又都属于舌尖塞音,读起来犹似一连串的啧啧叹息之声敲击在我们的心坎上,造成一声痛似一声、无限凄楚的音响效果,这和诗歌内容所要渲染的孤独、多病、衰老等情感在气氛上相一致。

唐诗中此类诗例非常丰富,这也就告诉我们,让相同或相似的声母在一句中反复出现,以营造一种“声情并茂”的效果,对于早期的文学作品而言,或许还只是无意识的行为,但在唐诗里,俨然已成为一种自觉的诉求。这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也渲染了诗歌的抒情色彩。

(节选自朱子挥《唐诗语言学批评研究》,有删改)

3.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面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汉语诗歌历来对声母与韵母同样重视,我们要用“长言”的诵读方式将它们表现出来。
B.一些古诗不仅通过韵脚,也通过其声母的声响特征,增添了诗歌的音乐美与抒情性,
C.南朝诗人已与唐代诗人一样,积极地使用相同声母的字,以增强诗歌语言的表现力。
D.只有研究唐诗的“声律”,我们才能发现《诗经》作品使用相同声母字的诗律规定。
4.班级以小组为单位参加“唐诗诵读大会”,你在“近体律诗”一组,为了表现作品的美感、请你根据以上三则材料,提炼几条具体的语读要领,分享给组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在乡土社会里,一说起“讼师”,大家会联想到“挑拨是非”之类的恶行。做刀笔吏的在这种社会里是没有地位的。可是在都市里讼师改称“律师”,之上还要加个“大”字;打官司改称“起诉”;包揽是非改称“法律顾问”——这套名词的改变正代表了社会性质的改变,也就是礼治社会变为法治社会。

在都市社会中一个人不明白法律,要去请教别人,并不是件可耻之事。但是在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中做人,如果不知道“礼”,就成了撒野,没有规矩,简直是个道德问题,不是个好人。一个负责地方秩序的父母官,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狱。如果非打官司不可,那必然是因为有人破坏了传统的规矩。

礼治秩序的性质,我可以打一个譬喻来说明:在我们比赛足球时,裁判官吹了哨子,说哪个人犯规,哪个人就得受罚,用不到由双方停了球辩论。最理想的球赛是裁判员形同虚设(除了做个发球或出界的信号员)。为什么呢?那是因为每个参加比赛的球员都应当事先熟悉规则,而且都事先约定根据双方同意的规则比赛。裁判员是规则的权威,他的责任是在察看每个球员的动作不越出规则之外。球员对于规则要谙熟,技艺要能做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的程度,他需要长期的训练。如果发生有意犯规的举动,就可以说是训练不良,也是指导员的耻辱。

这个譬喻可以用来说明乡土社会对于讼事的看法。所谓“礼治”就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生活各方面,人和人的关系,都有着一定的规则。行为者对于这些规则从小就熟习,不问理由而认为是当然的。长期的教育已把外在的规则化成了内在的习惯。维持礼俗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权力,而是在身内的良心。所以这种秩序注意修身,注重克己。理想的礼治是每个人都自动地守规矩,不必有外在的监督。但是理想的礼治秩序并不是常有的。一个人可以为了自私的动机,偷偷地越出规矩。这种人在这种秩序里是败类无疑。每个人知礼是责任,社会假定每个人是知礼的,至少社会有责任要使每个人知礼。所以“子不教”成了“父之过”。这也是乡土社会中通行“连坐”的根据。儿子做了坏事情,父亲得受刑罚,甚至教师也难辞其咎。教得认真,子弟不会有坏的行为。打官司也成了一种可羞之事,表示教化不够。

(取材于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城市是个陌生人社会,人们之间无法用乡土社会里熟悉社群里的“礼”来规范生活,要有一个普遍性的规则对大家一律平等,就是法律。而都市生活又是大规模的复杂体系,一个人不可能对各种法律如知礼一样熟悉,就需要专门学习法律的律师帮助了。

乡土社会里的“知礼”,更多的是说道德伦理,违规也多从道德问题上来说是非曲直。而现代都市社会中讲个人权利,权利是不能侵犯的。这些权利的维护不再是靠“良心”,而是靠国家法律和相关的机构来保护。在执法上,法官判案要讲证据。法治社会的法庭是根据法律辨别权利的地方,刑罚的用意已经不复“以儆效尤”,而是在保护个人的权利和社会的安全。

事实上,在法治社会里也不是动不动就打官司的。可以法庭外调解的事情人们是不会去打官司的,庭外调解依然是很重要的途径。至少在成本上,庭外调解要低得多。在一定条件下,大家也会选择庭外调解,除非双方达不成一致了。

法治社会也是要有传统的,传统的形成需要时间。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结合情理与法治的信访制度不失为可以选择的——已经为实践所检验的——不错的制度。通过信访机构的调解可以把好多民众的问题解决、吸纳掉。接待上访的人要有很好的策略,有好多信息(包括法律知识),经过接访员的一番解读,上访的人通常就会把怒气和问题化解了。信访制度,如果实行得好,恰好把传统的情理和现代法治结合在一起,作为庭外调解的一个途径,确实是值得重视的。

当然,重大的权利问题,必须要法律来解决。接访员毕竟不是律师。在乡土社会的蜕变过程中,坚持法治的精神和实践,一天一天,一年一年,法治就会形成扎了根的文化传统。经过了现代的华丽转身,“律师”成了有身份和地位的人,不再是令人嫌弃的拨弄是非的“讼师”了。

(取材于陈心想《走出乡土》)

1.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词语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刀笔吏:掌管文案的官员。
B.折狱:落入监狱。
C.服膺:衷心信服。
D.克己:提高自我。
2.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律师的出现,促使乡土礼治社会逐渐转变为都市法治社会。
B.乡土社会中,人们认为“不懂法”者比“不知礼”者好得多。
C.在维持社会秩序上,地方官的作用类似足球比赛的裁判官。
D.乡土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自动地守规矩,不必有外在的监督。
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法治社会”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提是需要有对大家一律平等的普遍性的法律。
B.不再相信人有良心而是靠法律和相关机构维护。
C.并非所有的问题矛盾都只能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D.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信访这种庭外调解制度。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维护社会秩序的主要准则,在乡土社会是礼法,在都市社会是法律。
B.判决执法上,乡土社会靠权威主观的判断,都市社会靠客观的证据。
C.儿子犯了罪,父亲也得跟着受刑罚,这在法治社会中是不会出现的。
D.法治传统的形成需要时间,所以当前的社会仍然是以礼治制度为主。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4 .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航天育种的规范名称是“航天诱变育种”,此外,还有“太空育种”“航天工程育种”等名称。它是通过返回式航天器把精挑细选的农作物的种子带到太空环境当中,太空微重力、高真空、宇宙辐射和弱磁场等特殊的太空环境会对植物、微生物产生诱变作用,可能使植物种子或菌种的基因产生变异,在航天器返回地面后对搭载物进行培育、筛选,最后培育出优质高产的新品种的一种育种方式。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在太空转过几圈并返回到地面进行种植的种子就是航天种子。其实,这种“航天种子”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航天种子。因为经过太空“点化”的种子,有的发生变异,有的不发生变异;有的发生好的变异,有的发生坏的变异。即使出现优异突变,也不可能即刻就能稳定遗传。想分清楚哪些是我们需要的,就必须先把它们都播种下去,连续繁育三四代,才有可能获得遗传性状稳定的优良突变系。每批种子都要经过连续几年的筛选、鉴定,其中的优良突变系再经过考验和权威部门的审定,才能称为真正的“航天种子”。

与传统育种方式相比,航天育种具有变异频率高、变异幅度大、有益变异多、变异稳定性强、育种周期短等特点。据统计,空间诱变育种的变异率可达4%,而地面自然变异的概率仅为二十万分之一。传统育种方式一般需要6~10年,而航天育种通过太空多种特殊条件的诱变,能缩短至4~5年。

例如常见的水稻,在地面自然条件下,其变异率约为二十万分之一,即使在实验室里开展化学诱变,变异率也不过千分之几,而拥有太空经历的水稻种子变异率可达百分之几。突变的数量多了,出现有益突变的概率自然也就越大。

目前,我国航天育种的育成品种数量和推广应用范围处于世界第一位。我国共进行了40余次包括植物种子、菌种、试管苗等物种的搭载升空试验,培育出近千个航天育种新品系、新品种,建成近百个具有一定规模的航天育种技术试验基地和新品种产业化示范基地,航天工程育种正在农业、林业、微生物制造业等众多产业领域发挥着重要的牵引和带动作用。航天种子年推广面积超过5000万亩,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超过2000亿元。

(取材于白锋哲、李丽颖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2022年4月17日下午3时,神舟十三号返回舱开舱活动在北京进行,云南省政府、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航天育种产业创新联盟等单位搭载的作物种子顺利出舱。

搭载神舟十三号返回的不仅有中药材种子,还有水稻、食用菌、生菜等各类粮食、蔬菜种子,以及紫花苜蓿、燕麦、红三叶等牧草种子,丰富多样,共有12000颗,它们来自不同地区、单位,有些侧重于基础研究,有些则侧重于品种培育,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如今,科研领域对于航天育种的认知和应用已较为系统和成熟,取得重大突破。35年前,一次看似偶然的举动,开启了一个全新的领域。

我国航天育种始于1987年,当年的8月5日,我国第九颗返回式卫星搭载着精挑细选的小麦、水稻、青椒等百余个品种的农作物种子,顺利完成了首次“太空之旅”。当时的科学家已经掌握了地面辐射育种技术,试图借助航天技术,通过航天搭载及其空间诱变获得更丰富的、有价值的变异材料,同时也进一步验证“空间环境对植物的遗传性状会有什么样的影响”。返回地球的种子,进行一系列试验后,科学家们惊喜地发现,发生了一些意外的基因遗传变异。更关键的是,有些变异正是人们一直期盼的。科研机构经过杂交选育,这批种子中培育出了大豆“铁丰18”、棉花“鲁棉1号”等一批获得国家发明奖的优良新品种。由此,拉开了我国通过空间诱变进行植物航天育种的序幕。

2006年9月9日,中国长征2号C火箭又成功地将实践8号育种卫星送入太空,这是世界上第一颗专门服务于农业科技、应用于航天育种的卫星。实践8号育种卫星把粮、棉、油、蔬菜、林果、花卉等9大类2000余份农作物种子和菌种带到200~400千米的太空进行空间环境下的诱变飞行试验,共包括了152个物种,其主要任务用于航天育种试验和研究,进而探索出航天育种方面的规律。

2011年,航天工程育种技术及产业被纳入我国“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国家相关支持政策纷纷出台,核心内容为:加强航天工程育种技术研发并推进其产业化进程;形成空间搭载的长效机制;推进航天育种服务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

近年来,我国全面实施载人航天工程与月球探测工程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为航天育种提供丰富的试验环境和有力的技术支持。我国独立自主的载人空间站的建成,也为航天育种的科技研究提供丰富的空间资源和太空研究环境。月球探测工程的实施,也将为解决种子基因在近地空间辐射条件下不能得到很好变异等问题,提供有力的科学研究手段和月球空间实验环境等。

(取材于李丽颖、奇云等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航天育种先要通过航天器把种子带到太空。B.返回式航天器对于植物等具有诱变的作用。
C.航天育种有益突变率的高低与突变数量有关。D.我国已搭载40余种植物种子、菌种等升空。
2.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将要搭载到太空的种子都需要精挑细选。B.航天种子就是从太空返回到地面的种子。
C.种子升入到太空后就会发生不同的变异。D.选出太空返回的优异突变种子进行地面繁育。
3.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1987年8月,从太空返回的种子发生了一些基因遗传变异。
B.2006年9月9日,我国成功研制出“中国长征2号C火箭”。
C.从2011年起,我国就开始推进建立了空间搭载的长效机制。
D.2022年4月,神舟十三号返回舱带回的种子功用各有侧重。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对航天育种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航天育种技术在我国多个领域起着重要作用。B.“铁丰18”是我国早期的航天育种成果之一。
C.我国航天育种选取的种子的品种越来越丰富。D.航天育种方式已经完全取代传统的育种方式。
5.请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述我国航天育种取得重大突破的原因。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废墟之美

“废墟”在很多中国人的心目中是一个跟文化和美学不相干的贬义词,甚至《现代汉语词典》对“废墟”一词的解释也仅仅是“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并没有错;但若用世界知识来衡量,这样的理解就很不够了。在欧洲,“废墟”的含义自近代以来有了明显的丰富和扩充,这个语词被赋予了更为深厚的内涵。

“废墟”的词义变化是从欧洲的文艺复兴开始的。早在15世纪,人们从偶然的废墟挖掘中发现了古代希腊、罗马时代那些生机勃勃的壁画、雕塑等绝妙艺术品,受到极大的震撼和鼓舞,于是决心以古代为榜样来复兴文学和艺术。古代那些巍峨的神庙和宫殿,尽管多半都在战火和天灾中沦为废墟了,但它们依然令人肃然起敬,不仅引起人们思古的幽情,更激发人们对艺术创造的热情。从那时起,欧洲人就渐渐养成了对所谓“残缺美”的欣赏习惯。于是各地残破的古建筑遗址越来越成为文学艺术家描写和表现的对象,“文物”的意识也在人们心中萌发了。

废墟的美学价值及品位的提升,另一个重要进程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运动。这一历史时期,欧洲工业化运动的弊端已开始显现出来,加上启蒙运动中提出的“返归自然”的主张,这些都在浪漫主义运动中引起强烈的反响。一些浪漫派作家厌恶工业化的喧嚣,缅怀中世纪的田园生活和情调,创作中喜好远古的题材,追求神奇和神秘,爱好废墟的景象。欧洲常见的古堡遗址很符合他们的审美理想。

第三股推动力量是1820年爱琴海米罗岛上的女性雕塑阿弗洛狄忒,即“断臂维纳斯”的发现。这尊被认为世界上最美的女性雕塑,多少人想复原她的双臂姿势都以失败告终。“断臂维纳斯”也由此作为残缺美的经典永远定格,为废墟的残缺美进入美学殿堂提供了有力的依据,使保护废墟遗址成为一种文化行为。

有位外国作家在观赏希腊卫城废墟的时候,发出这样的惊叹:“那种想象的喜悦,不是所谓的空想的诗,而是悟性的陶醉。”我国有作家旅欧时也兴发类似的惊叹:“看到一座古堡废墟耸立在多瑙河畔,就像看到了600年前塞尔维亚人的智慧和力量。”美学家朱光潜说:“年代的久远常常使一种最寻常的物体也具有一种美。”那些遥远年代创造的宏伟的宫殿、陵寝、庙宇、城墙、古桥、古塔等,包含着前人非凡的智慧和巨大的辛劳,不管它毁于兵燹还是天灾,都会引起人们的痛惜,抚残体以思整体,产生心灵的震撼和共鸣,而这种震撼和共鸣就是一个审美的过程。

一见残破的废墟就觉得碍眼,不惜工本修葺一新,这在某种意义上是缺乏文化素养的表现。重修伟大的长城废墟这一“石头的史诗”,修了一段又一段,然后把这些新长城当作旅游点,吸引游人来看这假古董,这是对国民文物意识的严重误导!殊不知这种以假乱真的做法,对那些稍有文物意识的游客来说是倒胃口的。笔者曾多次陪同来自各地的朋友游览长城,人家往往事先就提出要求:“可不要领我们去看新的长城哦!”一次我陪两对外国夫妇游览司马台长城,起初我也不知道它是“修旧如旧”过的,以为是被岁月特赦了的。直到走完最后一个完好的岗楼时,眼前突然出现乱石满地的残破的长城遗迹。大家不约而同喊了起来:“长城在这里呢!”不顾一切地攀爬了起来。不难理解,人家要瞻仰和领悟的是那尽管残破,却带着岁月沧桑,因而能唤起“悟性的陶醉”的伟大长城废墟,而不是任何用钱就能换来的崭新建筑。

联系近年来重修圆明园的呼声,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无数大拆大建事件,不难看出,关于废墟美的意识在有些人那里还是“0”!

(取材于叶廷芳《保护废墟,欣赏废墟之美》)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之一是纠正《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废墟”这一词语的错误理解。
B.中国的长城废墟中凝聚岁月沧桑,如同希腊卫城废墟一样,给人一种“悟性的陶醉”。
C.废墟遗存往往透露着前人的非凡智慧和巨大辛劳,从而带给后人以心灵的震撼和共鸣。
D.对废墟的认知事关国人审美意识的改进,也有利于“修旧如旧”文物保护观念的普及。
E.文章既蕴含着历史感兴,也渗透了现实关怀,表达了作者对提升民族文化素质的热望。
2.通读全文,用一句话简要表述作者所理解的“废墟”。
3.文章勾勒了欧洲自近代以来理解“废墟”过程中的三个重要历史节点,请分别概括三个节点中人们对“废墟”的不同审美感悟。
2022-11-03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清华大学附中望京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学习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6 . 综合《文字下乡》和《再论文字下乡》两篇内容,判断下列哪一项不是中国乡土社会不需要文字的原因(     
A.乡土社会中文盲较多,不具备文字使用的基础
B.乡土社会里,人与人面对面接触,相比文字,语言是更适合的交流方式
C.乡土社会里,表情、动作等象征体系辅助语言,比文字传情达意有更好的效果
D.乡土社会里人的生活是定型的,语言足够传递世代经验,根本用不着文字帮助记忆
2022-11-03更新 | 195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清华大学附中望京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学习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7 .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论述了“差序格局”的问题,请结合书中的内容,评价下面的事例。不少于150字。

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打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查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小陈举报父亲之事,赢得了一些网友点赞,也引发了一些质疑。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年来,人们对于环保能源的需求迫在眉睫,各个国家都在积极研发各种绿色环保的能源来替代传统能源。传统的化石燃料大多消耗于交通运输业,而电动汽车能有效地节省化石燃料,减轻对环境的污染。不过电动汽车目前有一个显著的缺点,就是不便长途驾驶,这也是令很多研发人员头疼的问题。

孟菲斯是瑞典的一名电力工程师,他一直专注于新型环保能源的开发,为了让电动汽车能适应所有的场合,他想了很多办法,对汽车上的电瓶做了很多优化和升级,但即使电瓶的容量再大、使用再持久,也总会有耗尽的时候,这仍然限制了电动汽车的便捷性。正如有人所说:“在没有充电设备的路段,耗尽电力的电动汽车一文不值。”

“那如果公路能充电呢?走到哪儿充到哪儿!”孟菲斯说道。其实这个主意并不是心血来潮,早在几年前,孟菲斯就曾思考过这个方案,不过并没有展开研发。经过多年的深思熟虑,孟菲斯把这个方案正式上报给了所属机构,得到了全力支持,机构成立了项目研究团队,决定彻底解决电动汽车的使用局限问题。

2018年,瑞典开通了第一条“充电公路”。公路通过车辆底部连接的一根移动充电臂,将电力从地下轨道输送给车辆电池。这听起来似乎有点危险,但项目研究团队称,它的危险程度极低。这条充电公路由许多节50米的路段构成,每节路段独立供电,只给在该节路段上行驶的车辆充电。为确保安全,车辆停下来时,电力自动切断。

“针对未来建设,瑞典政府的公路部门已经绘制了规划草图。所以这只是第一步,以后我们一定能做得更好。”孟菲斯对此深信不疑

材料二

中国是最早拥有太阳能高速公路的国家之一。齐鲁交通发展集团在山东济南投资建设了全球首条高速光伏公路,公路全长近2公里。高速光伏公路的路面由一块块看似“玻璃”的光伏板组成,但行走在上面摩擦力十足。路面不仅能承载小型电动汽车,也能承载中型货车。该路面使用的这种技术被称为“承载式光伏路面技术”,是将符合车辆通行条件的光伏发电组件直接铺设在道路路面上,由于技术指标和通行安全系数均超过当前普遍使用的沥青混凝土路面,所以被称作“透明混凝土”。

光伏道路最大优势就是能够发电,直接给道路沿线的各类设施提供电能。据报道,济南建成的这条太阳能道路已经实现并网发电。高速光伏公路的路面是模块化生产,铺设的效率比沥青路面要高,道路的维修也不需要扒开路面,尘土飞扬了。普通路面上的路面标识都是需要人工粉刷的,而这种光伏路面是可以自动显示和调整路面标识。此外,光伏路面还能够实现电热转换,遇到冬季雨雪天可以防止路面湿滑结冰,提高车辆行驶的安全系数,甚至有业内人士预言,铲雪车在不久的将来可能会“下岗”。

光伏道路最吸引人的优势是它可以为在其上行驶和停泊的电动汽车进行无线磁感应充电。对电动汽车而言,这无疑是一个福音。

但是,光伏道路也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造价昂贵。世界第一条太阳能公路在法国诺曼底小镇Tourouvre建成,道路长1公里,宽2米,由2800平方米的太阳能电池板覆盖,造价500万欧元。在一次实地试验中,一些太阳能电池板表面发生了破碎,许多人担心破碎后的尖锐表面会带来衍生伤害。当然,可以继续研发新的材料来加固太阳能电池板表面的强度。不过,这样的新材料是把双刃剑,如果太硬或增加过多辅助的支撑结构,可能会                。更何况,在一些试验中,太阳能电池板的损坏情况超过了研究者最初的预期,更换是必然的,而带来的费用,会不会超过其产生的效益呢?

一名长期报道光伏行业的网站记者对高速光伏公路的发展前景存有一些疑问。他对光伏路面的除雪融冰功能持怀疑态度:“温度越高,发电效率就会降低,如果给路面加热,它发的电会大量消耗在这上面。”他还指出,如果光伏路面的个别组件出现损坏,或者地下线缆产生问题,道路养护工作人员将很难处理。此外,光伏路面的安全也是他比较担心的问题,一旦路面出现车辆碰撞起火的情况,在普通的水泥或沥青路面上可能只是车辆本身的问题,但若下面是电器设备,安全隐患就会非常大。

1.材料一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迫在眉睫B.一文不值C.心血来潮D.深信不疑
2.根据材料一,下列有关电动汽车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电动汽车的发明可以节省化石燃料,从而减轻对环境的污染。
B.当前的电动汽车便于实现长途驾驶,而且能适应所有的场合。
C.孟菲斯优化了汽车电瓶功能,使电瓶可以永久使用而不会耗尽。
D.孟菲斯成立的研究团队,彻底解决了电动汽车的使用局限问题。
3.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下列有关充电公路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瑞典首条充电公路共50米长,独立供电,安全性高。
B.济南的高速光伏公路是世界上第一条光伏发电公路。
C.长2公里的济南高速光伏公路可承载所有类型的汽车。
D.充电公路和光伏公路都能为在其上停泊的电车充电。
4.根据材料二,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不过,这样的新材料是把双刃剑,如果太硬或增加过多辅助的支撑结构,可能会               
5.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简述能为汽车提供充电功能的道路,现阶段存在哪些不足。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历史如潮,大道如砥。十年砥砺前行,化作惊艳跨步。

2020年,嫦娥五号顺利从月球带回约2公斤月壤。自立项以来,中国探月工程“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条龙”攻关攻坚,“一盘棋”协同推进,“一体化”迭代提升。诗歌中的婵娟从书页来到现实,中华民族“九天揽月”的千年梦想得以实现。2021年,“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实现了从地月系到行星际的跨越;随后,“祝融号”火星车成功驶上火星表面开始巡视探测,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一次性实现了“绕、着、巡”三个目标。同年,随着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成功发射,中国迈入“探日”时代。“效法羲和驭天马,志在长空牧群星”,沿着上古神话中的“太阳女神”羲和的脚步,中国人的宇宙探索终于拓展到这颗始终照耀着华夏儿女的璀璨星球。

“问鼎苍穹”承载着中国人探索浩瀚宇宙的雄心与浪漫;“跨山越海”则改写了神州大地的时空格局,挺起了泱泱大国的发展骨架。

“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港珠澳大桥、伶仃洋大桥、泉州湾大桥……一座座跨海大桥,让“天堑变通途”,创造了“当惊世界殊”的发展成就。“原来去澳门一天只能跑一趟,现在一天可以跑四趟;通过香港机场走的航空货,原来要提前两天到达香港仓库,现在通过大桥仅需提前半天。”对于在珠海从事跨境电商工作的郑太龙来说,被英国《卫报》誉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港珠澳大桥让他运货花的时间更少了,收益更高了。

202295日,在建世界高速公路第一长隧——全长22.035公里的乌尉天山胜利隧道进口端三洞顺利穿越全线最大断层,为隧道顺利贯通和乌尉高速公路顺利通车创造了良好条件。乌尉高速全线共设置隧道20座、桥梁117座,桥隧比达到40.37%,其通车将意味着南北疆交通屏障完全被打破。走天山,独库公路、巴里坤至哈密公路、乌尉高速公路分卧西、东、中三线,物畅其流的通衢大道让丝绸古道焕新颜;越沙漠,和若铁路自2018年底正式开工建设到正式通车仅用时三年多,建设跑出加速度,铁路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画”了一个圈。

回望过去沧海桑田,展望明天征途漫漫,中国跨度将继续刻录进历史的长河。

(取材于左宇坤、卢冰洁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记者在郑万高铁重庆段采访获悉,这条令人期待的高铁线路年内即将开通运营。

郑万高铁是我国“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建设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起于河南省郑州市,纵贯豫、鄂、渝三省市,止于重庆市万州区。它将是西南地区快速通达华北、华东、华中地区的高速通道。

地区跨度大,为郑万高铁带来了地形多样、地质条件复杂的难题。重庆段穿越连绵起伏的群峰,沿线多为岩溶、滑坡、岩堆、顺层等不良地质,堪称“地质博物馆”。中铁十一局迎难而上,修长隧,立高墩,建大跨桥梁,在复杂艰险的山区修筑高铁。吊轨过程中,传统作业方式是32台龙门吊同时将长500米、重30吨的钢轨吊起。建设团队自主研发了智能群吊技术,一人指挥、三人配合就可完成吊装。同时,综合指挥调度管理系统在长大隧道内实现了通讯定位和调度命令智能筛选,实时监控长轨装卸情况,为钢轨运输和施工安全“加码”。

总工程师王永太告诉记者,郑万高铁建设团队创新施工技术,研发新型装备,通过高质量建设桥梁、隧道实现了复杂地形条件下线路的贯通,重庆段桥隧比达到了98.3%,全国罕见。

桥隧比指公路和铁路建设中,桥梁和隧道占总里程的比例。它是公路和铁路工程设计中最重要的设计参数。记者了解到,随着高速公路、铁路建设范围从城市逐渐向山区推进,其所面临的地形地质条件更加复杂,设计方案中的桥隧比必然增大。在路网加密的过程中,为节省土地资源,减少对良田的征占,也要求提高桥隧比。近年来,我国道路建设标准和建设水平不断提高,桥隧比的增大也成为了国家发展的重要标志。以某省为例,其高速公路建设各个阶段桥隧比的统计情况详见下表,发展成就一目了然。

某省高速公路各时期桥隧比均值及造价平均概算统计

时期起止时间平原地区山区
桥隧比均值(%)照价平均概算(万元/公里)桥隧比均值(%)照价平均概算(万元/公里)
“九五”1996-20003.482947.6700
“十五”2001-2005年19.944417.051.15121.36
“十一五”2006-2010年25.977096.231.88441.42
“十二五”2011-2015年27.199312.8430.49979.65
“十三五”2016-2020年32.4710512.3149.4716658.51

从封闭堵塞到四通八达,蜀道难,但挡不住中国跨度“敢教日月换新天”。茫茫荒漠之中,G7京新高速公路宛如一条黑色巨龙,穿行而过;雪域高原上,正在修建的拉林铁路,沿雅鲁藏布江伸向远方;怒江峡谷,大凉山下,民心桥、致富桥打通贫困村最后一公里,脱贫路、小康路承载着梦想与希望奔涌向前……

一条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之路就在脚下。

(取材于杨永芹、雍黎、王磊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探月工程注重整体布局,具有协同推进、迭代发展的特点。
B.“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标志着“绕、着、巡”目标的实现。
C.乌尉天山胜利隧道顺利通车,意味着南北疆交通屏障完全被打破。
D.港珠澳大桥、独库公路、和若铁路的建设均全面运用了世界领先的技术。
2.根据材料二,下列对加点词语作用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八纵八横:凝练地概括出我国高铁规划所具有的网状结构特点。
B.地质博物馆:形象地说明了郑万高铁重庆段沿线地质条件的复杂。
C.加码:强调综合指挥调度管理系统对钢轨运输安全要求严格。
D.黑色巨龙:生动地呈现C7京新高速公路的颜色、形态和气势。
3.下列根据材料二中的表格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九五”时期以来,该省高速公路建设的桥隧比均值呈现逐期增长的态势。
B.该省“十三五”期间平原地区高速公路建设桥隧比均值是“九五”期间的近10倍。
C.“十五”时期以后,该省山区高速公路单位里程的桥隧工程造价高于平原地区。
D.该省山区高速公路建设虽然起步晚,但发展速度迅猛,总建设里程远远超出平原地区。
4.根据以上两则材料,下列对“桥隧比”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郑万高铁桥隧比达98.3%,高于乌尉高速的桥隧比。
B.桥隧比的不断提高,也意味着工程难度会逐渐加大。
C.提高道路建设桥隧比,可节约工程沿线土地资源。
D.桥隧比的提升,可作为国家综合实力增强的标志。
5.请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条概述创造“中国跨度”的意义。
2022-11-01更新 | 291次组卷 | 4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乡土中国》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我们看作①______的乡下人,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是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②______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最近我遇着一位到内蒙旅行回来的美国朋友,他很奇怪地问我:你们中原去的人,到了这最适宜放牧的草原上,依旧锄地播种,一家家划着小小的一方地,种植起来;真像是向土里一钻,看不到其他利用这片地的方法了。我记得我的老师史禄国先生也告诉过我,远在寒冷的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那里的③______,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④______,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样子。

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

1.阅读选文第一段文字,根据上下文,在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词句,使整段文字表意准确。
2.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乡土社会中,人与人相互了解,没有隔膜,相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一种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
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区域内接触少,生活隔离,所以才有三家村式的微型村落的存在。
C.乡土社会与法理社会,两者在人际交往上的区别在于:人与人之间是否因具体目的而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关系。
D.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3.下列选项中不具有“乡土社会”特征的一项是(     
A.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B.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C.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D.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2022-11-01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一六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