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57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为促进我国文化行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国家相继发布一系列相关政策。2019年12月,相关部门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产业促进法(草案送审稿)》,国家将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制定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专项规划,发布文化产业发展指导目录,促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局优化。国家促进文化产业区域协调发展,鼓励各地区突出特色、体现差异,保护文化生态,鼓励东部地区同中西部地区开展文化产业合作和帮扶,支持文化企业在西部地区投资文化产业。

在政策的支持下,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整体发展持续向好,在行业未来发展趋势方面,主要趋向于产业的较快增长与结构的持续优化,文化服务业创收能力不断提升,为文化产业结构的持续优化提供了有力支撑;逐渐实现行业的全面高质量发展,《文化产业促进法》的制定,将成为今后我国实现“文化产业政策法制化”的重要举措,成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实现文化产业与现代科技的融合,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不断发生“化学反应”,从舞美设计到文物保护,从互联网在线直播到博物馆数字化展陈,文化领域各行各业纷纷插上科技的翅膀,科技对文化产业的推动力愈加强劲;新技术与新业态激活新动能,文化赋能各行各业,“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创意”“文化+服务”“文化+金融”已成为各地区域文化发展的亮点和特色,文化、创意、科技、服务的互动和融合,不断催生文化产业新业态,不断推动文化产业新发展。

(摘编自《2021年中国文化市场分析报告——市场深度分析与发展前景预测》)

材料二:

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和特殊的经济形态,影响了人民对文化产业的本质把握,不同国家从不同角度看文化产业有不同的理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产业的定义是: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

从文化产品的工业标准化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再次消费的角度进行界定。文化产业是以生产和提供精神产品为主要活动,以满足人们的文化需要作为目标的文化意义本身的创作与销售,狭义上包括文学艺术创作、音乐创作、摄影、舞蹈、工业设计与建筑设计。

(摘编自前瞻网《2021年中国文化产业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互联网+文化”新业态保持快速增长》)

材料三:

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全产业链的“共建、共赢、共享”。在新的发展阶段,如何挖掘最广泛的产业升级空间,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逐渐成为业内共识。

针对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院长柳斌杰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要把握新阶段。新冠肺炎疫情之后,人类社会的发展理念也逐渐发生改变,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样也应如此;二是要打造文化新空间。文化的空间是广阔多元的,但打造新空间一定要打造真善美的新空间;三是要加快文化与产业、资本、经营、市场、人才等方面的融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目标。

新科技催生文化新业态,新科技促进文化新升级。作为数字文化产业的深度参与者,完美世界游戏近年来积极探索文创跨界,如《诛仙》手游联动南京夫子庙、敦煌文化,展示秦淮、敦煌千年文化风韵等。结合多年实践经验,完美世界控股集团副董事长、完美世界股份有限公司CEO萧泓表示,随着产业的日益成熟,单纯靠技术驱动或文化特色创造产业奇迹将越发困难,内容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已是大势所趋,这就要求整个产业发展的思维模式必须与时俱进。而借助文创化思维赋能,不仅能够推动文化产业之间的跨界融合,也将加快文化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在这种大融合、大跨越的发展趋势下,中国文化产业将会孕育更多发展的新空间。

(摘编自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发展的新空间在哪儿?听听他们怎么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产业促进法(草案送审稿)》制定了文化产业发展的专项规划,确立我国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目标并为实现此目标助力。
B.近年来,国家相继发布一系列促进文化行业快速发展的相关政策,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整体发展持续向好,文化行业逐渐实现全面高质量发展。
C.文化产业是以生产和提供精神产品为主要活动,是一种特殊的以满足人们的文化需要为目标的文化和经济形态,是文化意义本身的创作与销售。
D.内容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是文化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借助文创化思维可推动文化产业之间及文化产业和传统产业之间的跨界融合发展。
2.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从文化产品的工业标准的角度来界定文化产业,它包括文学艺术创作、音乐、舞蹈、工业设计与建筑设计。
B.2017—2020年中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数量呈递增发展态势,到2020年底,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有6万家。
C.2017—2019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呈下降趋势,而2020年营业收入则大幅度提高,达98514亿元。
D.整体来看,2020年,我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营收结构不均衡,其中东部地区占比最大,东北、西部、中部占比分别位列第二、三、四位,
3.你认为应如何拓宽文化产业发展的新空间?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2022-08-11更新 | 133次组卷 | 2卷引用:山西省吕梁市兴县友兰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2 . 阅读材料,完成文后小题。

材料一:

敦煌学是目前世界上以地名学的国际显学。为何敦煌如此特殊,能形成一门以其地名而命名的学科,而且成为世界关注、举世闻名的学科?

敦煌引人关注是由其地位决定的,敦煌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特殊的历史地位。汉唐时期中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政治重心在西北,对外交往的通道主要就是丝绸之路。不论丝绸之路分几条道路,但敦煌都是唯一不变的吐纳口,故而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汇的枢纽。通过敦煌,来自异域的物种和文化传到了中国,中国的丝织品、钢铁,以及精美的手工艺品,也经敦煌传入天山南北和中亚,并经中亚远播欧洲。

敦煌在丝绸之路和中西文化交流方面的特殊地位,赋予敦煌以地名学的条件。能产生在世界上有广泛影响的敦煌学,则主要缘于敦煌文献的发现。1900年,道士王圆箓偶然发现了藏经洞,里面有中国中古时期的各类文献6万余卷。除了宗教文献,还有政治、经济、军事、文学、艺术、医学等诸多方面的资料。

敦煌文献有着不可替代的学术价值,这是因为中国的史学传统是当代人基本上不修当代史,当后世修前代历史时,主要利用前代留存下来的官方实录等各种档案文献,史家对这些档案文献进行提炼、考释,并根据官方意识和史家个人的史德、史识进行取舍分析,再加上所处的位置及政治倾向的限制,还有史书体裁、体例和字数的局限等,可能大部分是提纲挈领的记述。如魏晋隋唐时的均田制,在《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中,都是简略的提纲,缺少具体内容,从而使史学界怀疑均田制是否实行。敦煌所发现的文献,就是未经后世加工改造的原始文献,其中有许多关于实行均田制的具体细节,如授田、退田、给田等。通过对这些文书的解读研究,我们知道均田制确实实行了。

敦煌文献包含范围非常广泛,被称为“学术的海洋”、中国中古时期的“百科全书”。敦煌文献在敦煌发现,也主要是敦煌的地域文献,但它绝对不仅仅是敦煌的地方文献,而是全国的文献,要跳出敦煌,放眼全国。还有中国以外的文献,如梵文、叙利亚文、希伯来文等,反映了中国以外的历史文化,是了解、研究世界历史文化的绝好材料。

敦煌学成为以地名学的国际显学,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即敦煌的石窟。这是“西夏学”“徽学”“吐鲁番学”等无法可比的。莫高窟位于敦煌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从4世纪到14世纪,人们在这里连续开窟造像,形成了南北长1700余米来的石窟群。作为中国西部的边郡敦煌,能够产生如此宏伟的石窟艺术,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各种因素综合的结果。从汉代开始,尤其是魏晋时期中原文化在敦煌积淀,中西文化交流趋于繁荣。作为丝路“咽喉”,敦煌最先接触到中亚、南亚、西亚及欧洲的文化艺术,使佛教艺术与文化在这里落地生根。

敦煌艺术是佛教艺术,而佛教艺术源于印度、并经中亚传入中国。所以,在敦煌石窟中必然会有许多印度、中亚艺术的痕迹。如莫高窟是建筑、壁画、雕塑结合的产物,仅就壁画的内容而言,它描绘了我国各民族、各阶层的情况,如生产劳动、风俗礼仪、民族关系等。因此,法国人将敦煌壁画称为“墙壁上的图书馆”。敦煌石窟是佛教艺术的结晶,除了佛教,还有许多其他的内容,如敦煌壁画上发现的玻璃器皿,表现了萨珊波斯的艺术风格,由此可以探讨西亚地区玻璃器皿的制造工艺。

虽然敦煌艺术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结晶,佛教艺术的源头也在印度,但敦煌文化却有独特的地位。莫高窟的创始者乐僔是敦煌本地人,这就说明,敦煌艺术也是中华民族固有文化的反映,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刘进宝《敦煌学何以成为国际显学》)

材料二:

作为一个名词或历史概念的敦煌学,其内涵具有不确定性,每个使用者在遵守命名学原则的基础上,都可以有自己的界定,每个读者也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可以见仁见智、人见人殊。一般意义上,敦煌学的内涵,当以千佛岩、榆林窟诸石窟之造型艺术与千佛洞所出诸隋唐以来的文献为主,而爰及古长城残垣、烽燧遗迹、所出简牍,及高昌一带之文物为辅。

敦煌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它不仅与其他相关学科部分地重叠交叉,而且各部类之间也存在着交叉重叠关系。季羡林先生在《敦煌学大辞典》的“敦煌学”词条中,主要依据敦煌学的研究对象,确定敦煌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的学科”。李正宇则认为敦煌学“是包容了诸多单体学科,兼有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及意识形态科学的特殊学科”。

按现代学科分类,敦煌学研究对象的内容不仅涉及宗教、历史、文学等文科的诸多学科,还涉及医学、数学等自然科学的一些学科。所以,多科性或多学科交叉是敦煌学的本质特征。但是,敦煌学不是其所涉及十几个学科的简单综合,更不是把它所涉及的十几个学科的全部内容统统包揽收容,变成一个多种学科的联合体,而是由各学科与敦煌有关的部分组成的新兴交叉学科。

(摘编自郝春文《关于敦煌学之命名、内涵、性质及定义的探索历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汉唐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在北方,丝绸之路是对外交往的通道,而敦煌则是其吐纳口,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汇的枢纽。
B.二十四史与《资治通鉴》对均田制都只是简略记述,而敦煌文献则全面详细地记载了均田制实行的各项具体措施。
C.敦煌艺术深受佛教影响,石窟艺术具有明显的印度、中亚艺术的痕迹,而我国各民族的文化只能通过壁画来了解。
D.敦煌学的内涵具有不确定性,对其界定更是见仁见智,如季羡林先生与李正宇先生有关敦煌学的定义就完全不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很多史实在史书中只是提纲挈领地记述,这和后代修前代史时受官方意识、个人史德、史书体例以及字数限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有关。
B.中原文化的积淀、中西文化交流的繁荣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使敦煌出现了“西夏学”“徽学”“吐鲁番学”等无法可比的石窟艺术。
C.敦煌石窟是佛教艺术的结晶,但在佛教这一主题之外,还有其他内容,如我们还可以通过壁画上的玻璃器皿等研究佛教之外的内容。
D.后世研究敦煌学时,重视其石窟造型艺术、出土文献、古长城残垣、烽燧遗迹和高昌一带的文物等,因为它们是敦煌学内涵的主体。
3.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2022-07-26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长治市四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3 . 材料一:

2015年中国北京和张家口联合成功申办2022年冬季奥运会,为中国冰雪行业带来重大机遇,极大推动冰雪行业在中国的发展。1960年加州冬奥会让美国的滑雪人数开始激增,使其成为滑雪大国,1972年的北海道冬奥会也曾在日本全国兴起滑雪狂潮。在“让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国家目标下,北京冬奥会的正式举办将为中国冰雪运动带来前所未有的市场潜力。

(摘编自《2019-2020中国冰雪行业白皮书》)

材料二:

北京市延庆区张山营镇后黑龙庙村,冬奥申办成功前,是一个低收入村。冬奥申办成功后,村里决定依托良好的区位优势和生态环境,发展高端民宿产业,于是建成19座现代民宿院,单日可接待300人。2019年后,黑龙庙村58户低收入户全部“脱低”,2020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2.1万元。

一个小村落的变化折射奥运会的影响力。有分析指出,2008年奥运会使北京能够跨越中间发展阶段,实现质的飞跃。对全国而言,举办北京奥运会加速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摘编自中国体育报《评论:北京冬奥会的影响力不可估量》2021427日)

材料三:

2021年中国冰雪产业发展研究报告》显示,2015年到2020年,我国冰雪产业总规模从2700亿元增长到6000亿元。值得注意的是,如此庞大的增量市场背后,是一条丰富多元的产业链。

伴随着北京冬奥会的筹办,国内一些企业也在冰雪运动装备制造业崭露头角,所研发产品的品质和生产能力已获得国内外市场的检验和认可,企业竞争力明显增强,取得了较好成效。今年春节假期国内又迎来旅游高峰,滑雪游成为热门主题。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冰雪旅游消费大数据报告(2022)》显示,在北京冬奥会、冰雪出境旅游回流、旅游消费升级以及冰雪设施全国布局等供需两方面刺激下,我国冰雪休闲旅游收入有望达到3233亿元。目前市面上的滑雪培训机构数量已达到130家,较2020年增长了两倍。冰雪产业的发展不仅加快体育产业成为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步伐,更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服务。

(摘编自王辉《冬奥会带动冰雪产业链发展》)

材料四:

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成功举办,给我国冰雪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而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全球经济下滑的背景下,无论是承办区域或非承办区域,都逆势崛起,托起了冰雪产业的朝阳。

220日,北京冬奥组委在赛事总结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北京冬奥会留下了丰富的冬奥遗产,所有场馆制定赛后利用方案,首钢园区成为城市复兴新地标,延庆区成为最美冬奥城,张家口市成为冰雪旅游度假最佳目的地,“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目标成为现实,开启了全球冰雪运动新时代。

冰雪运动不是北方的专属,南方各类室内冰雪运动场馆和培训机构蓬勃发展,南方群众也在享受冰雪运动的快乐。冬奥会期间,京东消费和产业发展研究院发布冰雪运动消费报告,运用大数据手段对冬奥带火的冰雪消费进行了分析解读。其中,北京、浙江、辽宁、四川、山东成为全国冰雪运动用户前五位省(区市)。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是冰雪产业发展壮大的基础因素,这也是冰雪产业能够在南方城市落地的原因。

(摘编自《冬奥后,我们充满信心——中国冰雪产业未来可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冬奥会的举办,将激发三亿人参与其中并兴起滑雪狂潮,可见我国冰雪行业发展机遇难得,发展前景良好。
B.黑龙庙村在冬奥会的成功申办后,依托良好的区域优势和生态环境,摘掉了“低收入村”的帽子。
C.冬奥会将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力,使北京跨越中间发展阶段,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D.尽管受新冠肺炎疫情和全球经济下滑的影响,但我国冰雪产业发展在举办北京冬奥会的契机下仍能够逆势崛起。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来我国冰雪产业能快速发展,离不开冬奥会、消费升级潜力释放、冰雪设施全国布局等“红利”的影响
B.北京冬奥会的成功申办直接刺激了我国冰雪产业发展,使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冰雪产业发展,也使冰雪体育运动成为中国体育运动的领跑者。
C.因为我国冰雪产业在南方落地,所以我国南方城市的居民收入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D.北京冬奥会留下了丰富的冬奥遗产,不仅张家口市成为冰雪旅游度假最佳目的地,而且实现了“三亿人参与冰雪旅游”的目标。
3.一次世界性盛会,对于举办国将会产生方方面面的影响。2022年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将会带来哪些影响?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
2022-07-26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临汾市山西师大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4 . 在日前举行的首届全民阅读大会上,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了第十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调查显示,2021年我国成年国民的综合阅读率为81.6%,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6本,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3.30本,“听书”“视频讲书”等阅读形式为读书提供更多选择。

书籍是人类思想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人们可以通过阅读获取人类创造积累的精神财富。阅读是浸润人的心灵和精神世界的重要途径,它能够提升个人精神高度,扩展生命格局,突破思维方式,由此形成个体生命独特的精神气质,外在有优雅的举手投足,表现出良好的行为规范,内在有坚实的思想基础,拥有坚定的价值观念。

在快节奏的今天,静下心来捧书阅读,似乎变成一件很奢侈的事。数字阅读,例如移动阅读、手机听书,视频阅读等,让阅读变得触手可及。据《2020—2021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达到万亿的规模。显然,数字阅读已经成为当下重要的阅读方式。

数字阅读带来新的阅读体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阅读场景与内容的无限性。数字时代,无论身在何处,电子书和手机等电子设备随身携带,均可以成为“移动的图书馆”,无限量的书籍触手可及,满足了人们碎片化、多样化的阅读需求。阅读场景也更加不受限制,随之丰富起来。

阅读方式与感官的多样化。眼睛不再是唯一的阅读感官,以喜马拉雅、懒人听书等为代表的音频平台让听书走进千家万户,“耳朵阅读”已经成为一种广受欢迎的读书“姿态”,它不仅解放了人的双手、双眼,而且优质的声音和表达,也有助于听众对内容的认知。

智能化沉浸式阅读正在逐步实现。元宇宙概念、人工智能、VR/AR等技术的快速发展,让阅读体验变得更加立体,使得人机互动性更强、沉浸感更足,虚拟现实相结合的场景阅读成为可能。书本内容可以在虚拟现实中展现:书中的人物动起来,演绎精彩故事情节;搭配恰当合适的音效,书中的植物、动物、建筑惟妙惟肖,阅读变成了身临其境的非凡体验。

尽管数字阅读带来的注意力碎片化、内容娱乐、化形式快餐化等问题引发了各种争论与担忧,但无论读书、听书、视频看书,重要的是摄取知识和信息后的思考与消化,并沉淀为人生的养分。或许,我们无需拘泥于阅读的方式,而是始终保持阅读的习惯,让阅读温润生活,滋养心灵。

(来源:李海峰《数字阅读,一样书香四溢》)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快节奏的今天,数字阅读,让阅读变得触手可及。
B.调查显示,2021年我国成年国民的综合阅读率为81.6%,“听书”“视频讲书”等阅读形式为读书提供更多选择。
C.2020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达到万亿规模。数字阅读可以成为当下重要的阅读方式。
D.书籍是人类思想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人们可以通过阅读大量获取人类创造积累的精神财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字阅读带来新的阅读体验,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阅读场景与内容的无限性;阅读方式与感官的多样化;智能化沉浸式阅读正在逐步实现。
B.文章开篇提出快节奏生活,使人们不能静心读书,显然数字阅读成为了当下重要的阅读方式。
C.文章用举例论证、数字论证、等论证方法,说明了数字阅读普遍存在,有很大优势。
D.虽然数字阅读引发了各种争论与担忧,但我们无需拘泥于阅读的方式,而是让阅读温润生活,滋养心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字时代,电子书和手机等电子成为“移动的图书馆”,满足了人们碎片化、多样化的阅读需求。
B.在未来,读者只有参与到书中故事的创作,才可以在虚拟现实里体验各个角色,或创造属于自己的新身份,获得沉浸式的阅读体验。
C.优质的声音和表达,有助于听众对内容的认知。因此“耳朵阅读”已经成为一种广受欢迎的读书“姿态”。
D.阅读是浸润人的心灵和精神世界的最重要途径,它能够提升个人精神高度,扩展生命格局,突破思维方式。
2022-07-26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临汾市山西师大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5 . 在我国历史上,家教是促成主流价值观社会化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渠道,对基层社会治理起着有益的作用。如今,吸收借鉴古代家教在传承主流价值观方面的有益经验,对更好发挥家教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十分有意义。

(一)传承家训:主流价值观的通俗化。家训是家庭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家庭内部施教,最主要的特点是通俗易懂。家训大都是训主结合个人生活经历对人伦亲情、世道人心、社会变化做的深入阐述,说理透彻明了,读来亲切可感。历史上的很多家训,不仅对训主一家一时产生了影响,还泽被后世。

古今家训,以此为祖之誉的《颜氏家训》,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家训专著,内容十分广泛。从中可以看出,文人士大夫著训立说的主要用意和家教的基本内容,它也为后世家训树立了样本。清人王钺曾说:北齐黄门颜之推《家训》二十篇,篇篇药石,言言龟鉴,凡为人子弟者,当家置一册,奉为明训,不独颜氏。整体看来,《颜氏家训》体现了进德修业的理念、知行结合的家教方法、重教崇化的价值诉求,对主流价值观的社会化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遵行家礼:主流价值观的日用化。古人认为,不学礼,无以立,把学礼、尊礼看作人立身处世的重要依托。家礼是传统中国人优良教养的载体,我们常说一个人教养好,是与其在家庭范围内遵礼行礼分不开的。家礼不单涉及对家庭成员行为处事的言行要求,还对家庭生活中的冠、婚、丧、祭等事宜的具体开展和实施做出了仪式化的要求,说明了相关的程式和具体操作规仪,这也是家礼中最主要的内容。古人制定家礼,最主要的目标就是落实名分之守、爱敬之实纪纲人道之始终,即夯实人伦亲情。古人认为要使人伦亲情和谐有序,就需从家庭生活中的点滴言谈举止入手,通过时常练习行为规仪,做到临事自然应对。对整个社会而言,千千万万家庭遵行家礼,有助于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环境,起到化民成俗的作用。

古代家礼文献中,朱熹所著的《朱子家礼》久负盛名,将与家庭生活密切相关的礼教做了全面总结和说明,是家礼教育的集大成者,影响早已超出家庭范围。

(三)制定家规:主流价值观的规约化。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家规是古人制度化的家教方式,是硬性的伦理规范。在古代,制定家规的人多半是文人士大夫、士绅乡贤,他们大都是社会的精英,也都受过主流价值观的教育熏陶。他们在制定家规时,自然都遵循传统的纲常伦理,将社会主流价值观融入家规的制定当中,这使得家法必遵国宪,方为大公成了家规的显著特点。实际上,这种将社会价值观念、法律、道德融入家规的做法,也起到了促进家庭成员社会化的作用。家规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对违反家规的言行做出惩戒性的规定,以教育家庭成员改过迁善,起到警示作用。不孝不悌者,众执于祠,切责之,痛责之。家规影响所及是细致入微的,有着社会主流价值观所不能企及的作用,较为直接地将社会主流价值观下潜到千家万户。

历史上,有江南第一家之称的义门郑氏,其《郑氏规范》被视为古代家规典范。该家规对违反规定的行为制定了具体的惩戒措施,即便是一家之长,违背规定也不能例外。该家规还特地要求入仕为官的子弟须奉公勤政,毋蹈贪黩,规定了义学的设置等相关事项,十分重视对子弟的教育。正因此,郑氏一门在家规的约束下,取得了突出的治家成效,屡屡受到表彰,其家规也影响深远,为后世的家规制定提供了直接或间接的借鉴。

(摘编自王永祥《家教传承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历史经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颜氏家训》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家训著作,因清人王钺的推崇而得以广泛流传。
B.家训是家庭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一般在训主家庭内部施教,其他家庭不可抄袭。
C.古代家礼既有对个体行为处事的言行要求,也包括一些重大事宜仪式化的要求。
D.为了促进家庭成员社会化,家规的制定者将社会价值观念、法律、道德融入家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家训、家礼、家规三个角度阐述了古代家教内容与主题价值观的内在联系。
B.文章第二段围绕家训的内涵探讨了家训对主流价值观社会化的促进作用问题。
C.文章论述中以《颜氏家训》《朱子家礼》《郑氏规范》的巨大影响为论据,具有说服力。
D.文章从历史出发,旨在为当前基层社会治理提供有益的借鉴,显示了作品的现实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训、家礼、家规不仅对古人治家有帮助,对古代基层社会治理也起了有益的作用。
B.遵行家礼既是个人教养的体现,也有助于夯实人伦亲情,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环境。
C.家规大都是由家族中受过主流价值观教育熏陶的精英人物制定,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D.家规能直接地对违反家规的言行做出惩戒,因而对家庭成员的作用比社会主流价值观更大。
2022-07-24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英才学校高中部2021-2022学年高一6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为先秦法家的重要流派,齐法家与晋秦法家专注于法不同,其国家治理思想更趋多元化,文化品性颇具兼容开放特色。

《管子》一书是齐法家重物利、尚变化的文化内涵的集中体现。一方面,《管子》将认定为衡量人们行为的客观标准以及治理天下的通用规范。《管子·禁藏》言:法者,天下之仪也,所以决疑而明是非也。另一方面,《管子》又强调礼义教化在国家治理中的价值与功能,并将其提到治乱兴亡的高度来看待。《管子》十分重视德教在社会治理中的基础性功能,希冀通过德教净化社会环境,使民众因重德而自觉守法,以达到法立而不用,刑设而不行的境界,实现礼法融合。

《管子》倡导农工商诸业并兴,主张不同经济部门的平衡发展。《管子·小匡》称: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将农工商业者与并称,足见其对农工商各业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视。《管子·小匡》还记载管子曾提出不可使杂处,杂处则其言咙,其事乱,是中国经济思想史上最早的经济部门分工理论。

齐法家对百家学说广为吸纳,特别是受到黄老学说的重要影响。《管子》借鉴了黄老学说中关于尊重客观规律的思想,并将其作为法治思想的哲学基础。《管子·心术上》指出天与地都有其自身的规律,且都遵循着自身的规律运行。然后强调强不能遍立,智不能尽谋。物固有形,形固有名,名当,谓之圣人。从中引申出强权与人类智识的有限性,尊重且顺应万物的运行规律以治理国家才是圣人之道,才是治理天下的正确方式。

当时,齐国自然地理环境较为恶劣,且人少。以农耕产业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及社会治理理念在齐地并不适用。然而齐地富藏铁矿,盛产鱼盐,管仲因此提出官山海(《管子·海王》)的经济战略,倾力发展冶铁及渔盐产业,并由国家垄断经营。同时,还致力于发展工商业,大量种植桑麻,与列国通商。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造就了齐国不拘一格、多措并举的经济发展思路,从客观上助推了国家治理思想兼容开放特性的形成。

周初统治者力推周礼以治天下,礼治成为周王朝政治文化的主题。同时,对于各诸侯治国方略的选择亦持宽容态度。《淮南子·齐俗训》载,周公与姜尚被分封至鲁、齐,太公问周公曰:‘何以治鲁?’周公曰:‘尊尊亲亲。’之后,周公问太公曰:‘何以治齐?’太公曰:‘举贤而上功。’从中可以看出,周公治鲁沿袭了周王朝的礼治制度,姜尚用人选贤任能,则是对尊尊亲亲礼治政策的突破。周王朝求同存异、宽厚包容的政治政策使得不同地域文化得以保存发展,不同的国家治理理念和思想流派得以产生,齐法家兼容开放的文化品性也受益于此。

齐文化素有务实求真的朴素唯物主义传统,从中生发出既尊重前贤经验,又不墨守成规、不拘泥传统的创新精神。作为齐文化奠基人的姜尚,其治齐思想渗透着朴素唯物主义的智慧。姜尚在尊尚周礼权威的同时,创设了齐民乐于接受的新制。管仲承继了这一传统,并将其光大。凡利于经济社会发展、利于成就王霸之业的措施,均予以采纳。既尊重前贤经验,又关注客观实践,守成与求变相得益彰。至管仲时代,齐法家兼容开放的文化品性得以养成。

(摘编自荆月新《齐法家兼容开放的文化品性及其养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管子》一书很好地把“法”与“德教”结合,最终达到“法立而不用,刑设而不行”的境界,实现礼法融合。
B.倡导“农工商”诸业并兴,主张不同经济部门的平衡发展等,是中国经济思想史上最早的经济部门分工理论。
C.管仲根据齐国的地理条件进行经济政策的制定,是造就齐国不拘一格、多措并举的经济发展思路的根本原因。
D.齐法家兼容开放的文化品性受益于周王朝求同存异、宽厚包容的政治政策。该政策也影响不同的国家思想流派。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提出“齐法家国家治理思想更趋多元化,文化品性兼容开放”的论点,后以《管子》一书为例分析其成因。
B.文章运用引证法来论证“《管子》倡导‘农工商’诸业并兴,主张不同经济部门的平衡发展”。
C.文章在得出地理环境从客观上助推了国家治理思想兼容开放特性形成的结论时,运用事实论证。
D.文章在结尾部分以辩证性的语言,明确指出“齐法家兼容开放的文化品性得以养成”的原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法”和“德教”两方面共同构成的齐法家重物利、尚变化的文化内涵,在《管子》一书中有集中体现。
B.受黄老学说的影响,管仲认为,治理天下的正确方式应尊重且顺应万物的运行规律,这也是圣人之道。
C.周王朝统治者力推“周礼”以治天下,周王朝求同存异、宽厚包容的政治政策对后世各朝各代影响深远。
D.管仲继承了姜尚治理国家的许多理念,并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成就“王霸”之业等方面进行发扬光大。
2022-07-22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忻州市五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历史上,中国是一个高度注重文化认同、文德教化的国家。中国有着五千年未曾中断的文明传统,其中一以贯之的是仁德思想,以仁德思想观念教化大众向着人人都可以成为君子的社会无限趋近,诗教礼仪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此形成了中国以德治国的传统。儒家追求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家国同构的理想追求中安身立命,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不仅关乎个人、家庭,更与国家运行有着切实的关联。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孔子追求的仁政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以德教化百姓,以礼形成一种规范,百姓就会在心悦诚服中有了羞耻心,文艺惩恶扬善、劝世讽喻功能的发挥重在以道德拯救世道人心。可以说,在中华文明的赓续中一直有着文化理想主义的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始终注重以文化人和文德教化。在中国艺术史上,文以载道的传统源远流长,而且始终是一种主流文艺观。即使进入现代,凸显文艺的政治向度与追求艺术审美的自律性也不矛盾,往往在政治与审美的张力结构中磨练着艺术的质地,甚至内化为艺术经典的内核。唯此,当代艺术创作和审美追求既需要扎根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以文化创意创新和艺术想象力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更需要自觉弘扬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社会主义文艺成为满足当代中国人美好生活的主流精神食粮,以文艺强大的共情性引领社会风尚。

一百多年来,中国新文艺的发展始终紧扣“新民、立人、新人”,为着人的觉醒和人的现代化矢志不渝地书写、雕刻、描绘和放歌,在人性解放和思想启蒙中做到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那面覆盖鲁迅灵柩的“民族魂”大旗早已凝结于中国新文艺的基本品格,激励着艺术家把人生追求、艺术生命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意愿交织起来,以无数文艺精品的涌现为时代画像。百年来,文艺发展始终与民族复兴同频共振,在对艺术卓越性的追求中做到胸中有大义,把民族的生死存亡、人民的家国情怀融注于笔端,把文艺价值的生成与审美意蕴的积淀与个人发自内心的情感宣泄相交融,以美的作品温润大众的心灵,使之生发出与时代主流价值观相互激荡的共情能力,在以美抵达人心中展现出艺术强大的价值引导力,对社会主义新人的培养践履于文艺事业的蓬勃发展中。

新时代新方位,需要在高扬文艺的人民性中强化文艺以美育人、教化人心的使命担当。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的文明型崛起离不开新时代文艺强大的价值引导力和精神推动力,文艺的独特性在于悄无声息地成风化人、引领社会风尚,在随风潜入夜中形塑着人的价值观。“志高则言洁,志大则辞弘,志远则旨永。”艺术家被视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以美育人、使美成为人格健全的重要向度。立德树人的人,必先立己;培根铸魂的人,必先铸己。高扬文艺的人民性,新时代文艺要胸怀“国之大者”,在当代文艺的经典化中蕴蓄阔大的境界和高远的精神追求,可谓“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鼓起14亿人精神的风帆,托举中华民族英勇地屹立在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潮头!

(摘编自范玉刚《以美的作品展示中国文艺新气象》《中国艺术报》2022年2月11日,有删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诗教礼仪在以仁德思想观念教化大众的传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中国五千年的文明传统未曾中断。
B.当代艺术家只要把人生追求、艺术生命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意愿交织起来,就能创作出文艺精品。
C.艺术家要抓住文艺这种悄无声息地成风化人、引领社会风尚的特性,在随风潜入夜中形塑着人的价值观。
D.新时代文艺目前的形势正可谓“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鼓起国人精神的风帆,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引用孔子“为政以德……”的话有力地说明了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就注重文德教化的观点。
B.第二段在论述时先提出论点,具体论证时既有理论论证,又有事实论证,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C.文章具有思辨性,既肯定文艺发展与民族复兴同频共振,又指出其与当代主流价值观不全相符。
D.文章把与当代文艺相关的问题置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中来论述,层次分明,逻辑严密,论证有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是一个高度注重文化认同、文德教化的国家,在中国艺术史上,文以载道是一种主流文艺观,它有助于以文艺强大的共情性引领社会风尚。
B.当代艺术创作和审美追求唯有扎根优秀传统文化,并自觉弘扬、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在政治与审美的张力结构中磨练艺术质地。
C.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的文明型崛起需要新时代文艺强大的价值引导力和精神推动力,不能背离文艺以美育人、教化人心的使命担当。
D.被视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艺术家,要在立德树人、培根铸魂方面充分发挥自身表率作用,真正做到以美育人,使美成为人格健全的重要向度。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楼梦评论》第三章《红楼梦之美学上之价值》,集中论述了《红楼梦》的悲剧性,并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学有无“悲剧”的问题。王国维认为,在《红楼梦》之前,中国文学没有悲剧,至少没有“像样的”悲剧。他认为“吾国之文学中”,仅剩《红楼梦》一书,为“大背于吾国人之精神”的“彻头彻尾之悲剧”。王氏论据有二:一是作者“不敢自署其名”;二是代表“吾国人之精神”的戏曲小说皆以大团圆收场。

曹顺庆、涂慧在“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之得与失”一文中指出,王氏立论依据存在问题。针对王氏论据一,曹、涂二人提出一条驳论:小说这种文体是伴随着市民阶层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在儒家传统文化熏染下成长起来的文人视小说为小道末流而不愿意署名,是十分正常之事。并举《金瓶梅》作者至今不明作为旁证。

但笔者认为,作者“不敢自署其名”最根本的原因,并非曹、涂二人所指出的文体偏见,而是小说内容的政治敏感性。《红楼梦》中虽将“真事隐去”,仅留“假语村言”,且一再声称“大旨谈情”,但其中仍保留不少自传色彩,“伤时骂世之旨”亦随处可见。清朝文字狱极盛,曹雪芹有所顾虑,只得将作者之位拱手“让”于“石兄”“空空道人”,应在情理之中。

针对王氏论据二,曹、涂二人的批驳更切中要害:王国维仅仅将戏曲、小说作为国人精神代表是有失偏颇的,这并不符合中国文学的事实。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是诗歌的国度,西方的悲剧意识主要体现在戏剧、小说等叙事性文类上,而中华民族的悲剧意识则主要体现在诗歌这一抒情性文类上,并逐渐延伸至“词”及产生较晚的戏曲、小说之中。

曹、涂二人充分认识到,导致中西方悲剧表现形式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中西方文学的主导文类不同。西方文学以戏剧体诗引领风骚,中国古典文学则以抒情诗见长,代表“吾国人之精神”的文类,非“诗”莫属。就叙事文学而言,史传、古小说等叙事散文起源甚早,其中亦不乏富有悲剧色彩的佳作,只是古人往往以“子史”看待,未归入狭义“文学”范畴的“集部”。实际上,以戏曲和白话小说作为“吾国人之精神”的“代表”,是近代以来受西方文学史观影响的产物。在此基础上否定千年中华文学丰富的悲剧性,这必然背离文学史实。

另外,中国传统文学中戏曲、白话小说的“乐天”结局,也与其文类定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应市民阶层消遣需求而兴起于勾栏瓦肆的戏曲与白话小说,本质上是一种商业性质的通俗文学,而非寄情托志的严肃文学,因而势必要迎合市民阶层消费者的心理需求。晚明戏曲家李渔名剧《风筝误》中有一首收场诗,诗中“唯我填词不卖愁,一夫不笑是吾忧”一句直接点明戏曲创作是为观众的喜好所决定的,戏曲创作家不得不努力去迎合他们的口味,此诗也道出了戏曲文类定位及其团圆结局的成因。可见戏剧在西方文学史中所扮演的角色,相应在中国历来是由诗,而绝非戏曲小说来承担的,不能简单地两相比附。显然,王氏“中国无悲剧”说站不住脚。

再看《红楼梦》的文体渊源。笔者认为,从外形上看,《红楼梦》确是一部白话章回体小说;但从美学内核看,《红楼梦》深受诗体影响,实为一部“抒情诗化”的文人小说。换言之,《红楼梦》创作的根本目的,与当时文艺市场上一般说部迥异,并非供人消遣,而是抒情言志。书中虽然极尽精细地再现了一个逼真的经验世界,但作者的最终目的是要表现自我,传达内心理念。因此,《红楼梦》从根本上是抒情性的,而传统“小说”文类一般都是叙述性的。这是《红楼梦》不落俗套,独以悲剧收场的一大原因。后人不解曹雪芹深意,仍习惯性地按“小说”文类规套予以期待,自然会对悲剧结局感到不满。于是纷纷续貂,为之补足一个团圆的结局。这一现象,充其量也只能说明“小说文类的精神”,并不足以扩展至所有文类乃至“吾国人之精神”。

(摘编自林婧《论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之得失》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国维认为《红楼梦》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悲剧,在《红楼梦》之前,我国没有“像样的”悲剧。
B.之所以《红楼梦》作者“不敢自署其名”,本文作者认为这与当时的政治环境密切相关。
C.中西方的悲剧意识是借不同的体裁体现出来的,西方偏重小说、戏剧,而我国偏重诗歌。
D.本文作者认为《红楼梦》能够体现“小说文类的精神”,但不能够体现“吾国人之精神”。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驳论的方式进行论证,先摆出王国维的观点,然后有针对性地对其加以批驳。
B.文章既阐述了曹顺庆、涂慧的观点,又发表了作者自己的看法,论述严谨而深入。
C.文章第五段运用类比论证、举例论证等方法,论证了中西方悲剧的表现形式各有不同。
D.文章引用李渔《风筝误》中的诗句点明戏曲创作与观众的关系,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作者虽与曹顺庆、涂慧都不赞同王国维的观点,但本文作者与曹顺庆、涂慧的观点也是全然不同的。
B.曹顺庆、涂慧认为《金瓶梅》的作者深受儒家文化的熏染,将小说视为小道末流,因此不愿意自署其名。
C.中国的戏曲、白话小说有追求“乐天”结局的文学传统,这种以大团圆收场的文学没有悲剧文学的成就高。
D.本文作者认为《红楼梦》方面迎合了市民阶层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是其作者在传达内心理念。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①在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历来非常重视有关虚与实的处理问题。从传统戏曲的舞台演出符号,我们就明显地看到这种美学追求的痕迹。

②中国戏曲舞台最常见的形式是一桌二椅。当它在舞台上作为桌和椅的实在道具使用时,它是实的,是“以实写实”。由于中国戏曲舞台的时空转换是极度灵活的,经常运用假定性的“虚”的手法,因此,刚才一分钟还是实实在在的桌和椅,下一分钟可能就变成了床、山、门、洞或者点将台……当舞台上的一桌二椅发生了这样的变化,一桌二椅就变成了“虚”的,就是“以虚写实“或者“以虚写虚”。

③中国传统戏曲服饰更是形成了一系列象征性的符号。例如,“靠”作为武将作战穿的铠甲是“实”的,而它不同的色彩表征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如黑色表示性格粗犷豪放,白色表示儒雅英俊,这又是“虚”的。服饰的符号指向性含带了较强的主观意识,因此需要约定俗成地了解和把握,否则极易产生理解上的困难,但它有着自己特殊的美学性能,因而一旦掌握了它的语言符号规则,就会欣赏其独特的美学意味。

④中国传统戏曲的勾脸作为装饰性、夸张化的象征符号,更多的是“以虚写实”。因为勾脸其实不是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现实生活中的化妆多是为了修饰美化或乔装改扮,而戏曲舞台勾脸则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情绪色彩。脸谱艺术用大胆的想象和联想,将角色的形象虚比成了象征性的脸谱符号,而中国观众通过反复的欣赏,加上民族特有的审美心理,日渐获得对这些符号意指的认知,形成对戏曲传统演出符号的意会,从而达成中国传统戏曲的观演默契。

⑤在戏曲舞台演出中演员的动作中也形成了大量的象征性符号,演员用动作来表达某种心境、状态或环境等,这一类象征性的动作也是在长期的传统戏曲演出当中,通过舞台实践,慢慢从演员“实”的动作“虚”化出来的。如跟头越墙,是象征着战争中的攻城略地;小旦的以手帕遮面,是象征人物害羞或带有愧意……

⑥中国艺术精神中的虚与实,贯穿和渗透在整个的中国传统戏曲舞台中。中国传统戏曲曲演出符号体系中的象征性符号,就很好地体现了中国艺术精神中的这种虚实结合,虚实相生的思想,得到了写实的和直接的描写所达不到的特殊的效果,体现了中国传统的艺术审美精神,具有自己独特的审美趣味,形成了很高的审美价值。

(摘编自周春雨《中国戏曲舞台上的象征符号》)

材料二:

中国戏曲是在写意的美学思想指导下,通过程式化、虚拟化的艺术手段来表现生活。而这些艺术表现手段,是经过艺人的共同努力,从生活中加工提炼出来的一套具有象征性特点的艺术表现形式。写意的美学思想和程式化、虚拟化的表现手段,都是通过象征性的艺术创造来实现的。《杨门女将》第八场“探谷”中,有穆桂英等骑马跑圆场、开道、突遇断涧、勒马等一系列动作,这些程式化的舞台动作和虚拟的表演,是以马鞭配合演员的舞蹈手段象征性地表现出骑马前进,突遇悬崖断涧,急忙勒马的情景。由此可见,中国戏曲程式化的舞台动作和虚拟的表演都有象征性的特点,如果这些动作不具备象征性,演员的表演就失去了目的性,观众就必然看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假使剔出这些表演中的象征性,一些舞台动作也就根本无法实现。

戏曲中离开象征性的艺术手段,便是抽掉了表演艺术的筋骨。象征性的艺术手段不仅用于表演上,也用于人物脸谱、服装道具、舞台布景、音响效果等方面。拿人物脸谱来说,其色彩、图案既能象征人物性格,又有许多含义。比如红脸象征忠勇、正义,黑脸象征刚毅、正直,白脸象征多谋、狡诈……这些表现特征不仅用于戏曲舞台,而且长期以来由于戏曲艺术的影响,已在民间广为流传并与民族生活习惯溶为一体,成为寓褒贬、别善恶的象征性的标志。正是这些具有象征性的艺术手段,构成了中国戏曲整体的美学思想。设想,中国戏曲如果离开了象征性的某些设计,戏曲的表演、脸谱、服装、道具便都失去了写意的美学特征。假使一出戏中仅保留戏曲的唱腔,而在服装、道具、布景等方面按照写实的方法去创造,那必将是不伦不类。因此,我们说象征性的表现方法是构成中国戏曲美学思想的重要因素。

(摘编自张生筠《中国戏曲的象征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传统戏曲的舞台演出符号,我们可以看到其虚实结合、虚实相生的美学追求。
B.中国戏曲舞台上的一桌二椅,常运用“虚”的手法,变成一种具有象征性的符号。
C.与现实生活的化妆不同,戏曲舞台的勾脸多“以虚写实”,表现人物性格与情绪。
D.传统戏曲演员在舞台上的象征性动作是通过程式化、虚拟化的艺术手段实现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戏曲符号的象征性决定了“以实写虚”是它主要运用的表现手法。
B.由于对传统戏曲符号的意指缺乏认知,青少年理解传统戏曲存在困难。
C.中国传统戏曲舞台表演离不开象征性,否则就会失去写意的美学特征。
D.中国戏曲历史悠久,具有民族审美趣味和文化特色,应重视传承与光大。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舞台符号不具有象征性的一项是(     )
A.包拯额上带有月牙的黑花脸。B.关羽斩颜良用的青龙偃月刀。
C.王宝钏在寒窑穿丝绸青褶子。D.穆桂英摇动马鞭绕场转一圈。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论证思路。
2022-07-17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阳泉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刚刚过去的端午节,河南卫视《端午奇妙游》再次引爆全网,中国传统节日又火了。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如何深入认识中国传统节日,并把中华美学精神与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其生命力,使其持续焕发时代光芒,对文艺界而言既是考验也是机遇。

②丰富活动彰显传统节日价值。春节吃饺子、元宵节吃汤圆、端午节吃粽子……饮食文化是节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仅仅把过节矮化为吃和消费是不行的。节日所承载的敬畏自然、家国情怀、感恩重孝、文化认同等更为重要。

③敬畏自然。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多与历法节气、祭祀文化相关,原因即在于古人的自然崇拜,也就是对大自然保持敬畏之心。直到今天,每逢春节,各地贴春联和门神祈福、燃爆竹驱赶“年兽”,习俗的核心即是中国文化特有的“天人合一”理念,敬畏自然,与天地万物交流,与自然和谐共生。敬畏自然、爱护自然的理念永不过时。

④家国情怀。一种观点认为,端午节最早的起源是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夏至。流传过程中,古代人民将端午节与屈原等历史人物故事联系起来,赋予节日情感和道德色彩。当端午节成为纪念日,人们通过赛龙舟、包粽子纪念屈原,其中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也得以传承和弘扬,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⑤感恩重孝,无论是清明节的祭祖,还是春节、中秋节的团圆饭,抑或是重阳节围绕尊老敬老开展的各类活动,孝文化润物无声。这种文化也促使我们大力弘扬孝亲敬老传统美德,落实好老年优待政策,维护好老年人合法权益,发挥好老年人积极作用,让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

⑥文化认同。中国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有利于增进民族认同、加强民族团结、维系国家统一、凝聚海内外华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凝心聚力。

⑦文艺创新展现传统节日活力。从2021年河南卫视春晚节目《唐宫夜宴》横空出世后,《元宵奇妙夜》《清明奇妙游》等“中国节日”系列爆款持续引发热议,《洛神水赋》《龙门金刚》等文艺精品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节日的强大生命力,证明了其“活”在当下、火在当下的现实性,为我们带来诸多启示。

⑧创新是文艺的生命。如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中国节日”系列给出了答案。《元宵奇妙夜》中,唐俑不仅“活”起来,而且穿行于博物馆,带观众与文物、历史直接对话,内容创新令人惊艳;《清明奇妙游》通过“戏中戏,画中画”的创新表达结构,突破时空再现《西园雅集图》,形式创新惊喜连连。新技术催生了文艺形式创新,拓宽了文艺空间。正确运用新技术、新手段,不仅能激发创意灵感,还能为灵感落地做好服务。

⑨“中国节日”系列的成功离不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文艺形式的创新和科技的助力。当然,无论是深耕传统文化、聚焦传统节日的内容选择,还是一个个惊艳的创意,都并非一日之功。我们在学习“中国节日”系列成功经验时,也应当避免照搬跟风、克隆山寨,抄袭只能是东施效颦。不仅要带着礼敬之心学习,还要增强自我突破的勇气,如此方能迈向更加广阔的创作天地。

(摘编自《如何让传统节日持续焕发时代光芒》,《光明日报》2022615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多与历法节气、祭祀文化相关,导致古人有自然崇拜,对大自然保持敬畏之心。
B.作者以为端午节最早的起源是夏至,古人将端午节与屈原等人联系起来,赋予节日情感和道德色彩。
C.《洛神水赋》等文艺精品将充分展现传统节日的强大生命力,证明其活在当下、火在当下的现实性。
D.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文艺形式的创新和科技的助力,是“中国节日”系列的成功的原因。
2.下列对原文结构和内容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由传统节日的火爆现象入手,分析了丰富活动和文艺创新两个焕发传统节日时代光芒的做法。
B.传统节日所承载的敬畏自然、家国情怀、感恩重孝、文化认同等比吃和消费更重要。
C.本文第八段通过对比论证,有力论述了如何让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
D.文章既肯定了中国传统节日在持续焕发时代光芒,也指出要避免照搬跟风、东施效颦。
3.下列经典诗句与传统节日的对应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上巳节
B.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清明节
C.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端午节
D.几度白衣虚令节,致疑黄菊是孤芳——重阳节
2022-07-16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吕梁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