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1 道试题
小阅读-课内 | 适中(0.65) |
名校
1 . 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童生试”也叫“童试”,明、清两代以取得生员的入学考试,简称童试。应考者称童生。未被录取者虽至白首,不改童生之称,童生试包括县试、府试与院试三个阶段。《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中的“操童子业”是说已经通过了童生试。
B.苏洵在《六国论》一文中运用例证、引证、假设,特别是对比的论证方法,通过对比增强了论点的鲜明性、深刻性。
C.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采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结合,当下和历史结合,排比和反问结合。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是立论型政论文的典范之作。
D.《谏逐客书》与《谏太宗十思疏》都属于奏议类文体,都在开头运用比喻的方法提出自己的观点。
2023-06-16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交通大学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美美与共

费孝通

前几年,我提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设想,这是我的心愿。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并不容易,比如当今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历史上大多遭受过西方殖民主义的欺凌,这些国家的民众,由于受一种被扭曲的心理的影响,容易产生两种截然相反的倾向:一种是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一种是闭关排外,甚至极端仇视西方。目前,这种仇视西方的状况似乎已经酝酿成一股社会潮流。从另一方面说,作为强势文明的发达国家,容易妄自尊大,热衷于搞“传教”,一股脑儿地推销自己的“文明”,其实这样做会蒙住自己的耳目,成了不了解世界大势的井底之蛙。在中国的历史上,也出现过“盲目崇拜”和“闭关排外”的现象。希望今天的中国学术界,能够彻底抛弃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或者妄自尊大、闭关排外的心理。

中华文明经历了几千年,积聚了无数先人的聪明智慧和宝贵经验,我想我们今天尤其需要下大力气学习、研究和总结。面对今天这种“信息爆炸”、形形色色“异文化”纷至沓来的时代,我们需认真思考怎么办。全盘接受、盲目排斥都不是好的办法,我们应该用一种理智的、稳健的,不是轻率的、情绪化的心态来“欣赏”它。要知道,不论哪种文明,都不是完美无缺的,都有精华和糟粕,所以对涌进来的异文化我们既要“理解”,又要有所“选择”。为了人类能够生活在一个“和而不同”的世界上,从审美的、人文的层次上,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树立起一个“美美与共”的文化心态,这是人们思想观念上的一场深刻大变革,它可能与当前世界上很多人习惯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相抵触。在这场变革中,一定会因为不被理解而引起一些人的非议甚至抵制,特别是当触动到某些集团的利益的时候,可能还会受到猛烈的攻击。但是,当我们看到人类前进的步伐已经迈上全球化、信息化的道路;已经到了一个必须尽快解决全球化和人类不同文明如何相得益彰、共同繁荣的紧要关头,这些抵制和攻击又算得了什么。


(1)下列对“‘美美与共’的文化心态”在文中含义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它需要彻底抛弃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和妄自尊大、闭关排外的心理。
B.这是一种理智的、稳健的而不是轻率的、情绪化的心态。
C.这是一种对涌进来的异文化既“理解”又“选择”的心态。
D.这是与当前世界上很多人习惯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相抵触的思想观念。
(2)下列解说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A.人类不同文明相得益彰、共同繁荣,“和而不同”,就能“天下大同”。
B.今天尤其需要下大力气学习、研究和总结经历几千年、积聚了无数先人聪明智慧和宝贵经验的中华文明。
C.当今世界上发展中国家仇视西方的状况已经酝酿成一股社会潮流。
D.树立“美美与共”的文化心态,一定会受到某些人的非议、抵制或可能的猛烈的攻击。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某些发达国家拥有强势文明,却已经成了不了解世界大势的井底之蛙。
B.面对今天的“信息爆炸”、纷至沓来的“异文化”,我们不能全盘接受,也不能盲目排斥。
C.异文化并非完美无缺,我们要用科学的态度去判断它的精华和糟粕。
D.人类已经迈上全球化、信息化的道路,必须力排对“美美与共”的抵触,才能达到“天下大同”的境界。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3 . 孔子是个大生命(节选)

李山

⑴孔子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最近几年还有点小小波澜,前不久某家电视台做过一档节目,辩论孔子究竟是“丧家狗”还是“圣人”。两种说法都不是现在才有的。孔子在的时候,有人就说他是仁者、圣人,但是,孔子并不承认,《论语·述而》中,他就说过:“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圣”与“仁”的称号,我哪里当得起!若说我是走在“圣”和“仁”的路上的人,倒是说对了。有趣的是,“丧家狗”这个称号,他倒是认下了。前面我们曾谈到过孔子在郑国和弟子们走散的故事,有人形容他额头像尧、脖子像皋陶、肩膀像子产等等,孔子认为都是“末也”,不达实际,倒是对“丧家狗”的形容,孔子说:“然哉!然哉!”“丧家狗”起码两种说法:一是“丧了家”,找不到家的狗;还有一种说是“丧家”(“丧”读平声)的狗,就是主人刚刚死去,围绕在棺材周围惶惶无主的狗。读法有异,意思微别而已。孔子的意思是说,别人对他的外形描述,是细枝末节,不打紧,说他是“丧家狗”,倒是很传神。孔子带着一些弟子到处周游,无所安身,可不就像是丧家狗!这里,孔子幽了自己一默!

⑵不过,孔子可以自我调侃,后人也用“丧家狗”来评定他,就难免是不知轻重和深浅了。诚然孔子一生都没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没有找到政治归宿,但这只是现实层面的失意。从精神层面看,孔子却拥有一个常人无法想象的、乐观通透的精神世界。现在有各种孔子的传记,但是最先写传的,却是孔子自己。请看《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不是一个首尾颇完整的微型传记吗!孔子自述,从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这年学有所成,知礼法,能独立按照礼法与人交往。四十岁时人生方向更加坚定,对自己这辈子的使命是什么不再疑惑。到五十岁的时候,知道自己沿着自己的志向前进,能做到何等地步,天生的能量到底有多大,也大致心中有数,就像爬山,虽未到顶,但究竟能爬多高,远望能看到多大景观,已经大致清楚了。六十岁时听什么都觉得顺耳了,七十岁时我干什么都不会破坏规矩了。后面两句,是在说老年人的一种自由,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有一篇《论老年》,文字颇长。但孔子说老年的自由境地,简短十几个字就说清楚了。在这篇微型传记中,十年一个境界,十年一个境界,活到七十三岁甚至更高龄的人有的是,但顺着日子一天天的活,却难以有这样的境地攀升。孔子曾经赞美颜渊“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这句话用在他自己身上也很合适。孔子这一辈子都在奋斗。简而言之,这是一个奋进人生简短记录。

⑶《论语》中孔子总结了自己的奋斗上升的人生。其实,站在后人的角度,孔子的人生少、中、老三阶段,还可以做另外的总结:少年丧父,中年无妻,老来丧子又丧徒。老观念认为的人生三大不幸,他都有。说他少年丧父,老来丧子、丧徒没有问题,孔子中年怎么又“无妻”呢?是的,孔子出过妻,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离过婚。这一点,见诸《礼记》,无可否认。孔子之妻为亓官氏,宋国人,孔鲤生母。至于为什么离异,儒家文献不载。料想孔子整天以天下为己任,周游列国,家里柴米油盐酱醋茶,一样也不管,就难免受唠叨。古代出妻,有所谓“七出”之条,“多口”即其中之一。当然这是猜测了。反正古代的哲人与老婆关系不好,古希腊大哲苏格拉底不就是出了名的怕老婆吗?怕到最后,各过各的,也自然。

⑷总之孔子一生坎坷,靠山山倒,靠河河干。何以这样说?孔子一辈子寻找实现政治理想的机会,净遇到齐景公、卫灵公、季桓子之流,晚年有个楚昭王带一点仁者的意思吧,孔子前去投奔他,还没有见到人,楚昭王就死去了!这不是让人惋惜的吗?从这个层面说,他确是像个惶惶然的丧家狗。可当他晚年穷途末路时,叶公问子路,孔子是个什么人啊?子路被问住了。孔子知道后,说,我是个什么样的人啊?我是个“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的人!可见,精神层面上的孔子何尝丧家?我们不能以现代人的傲慢去轻易地诋毁一个古人。孔子一生不论身处何地、有如何的境遇,他始终不忘自己的仁道理想,为了这个理想他周游列国十四载,尝尽人世间的辛酸苦楚,虽然一直碰壁,但从未放弃,在春秋末年那个黑漆漆的乱世,一点“仁”道的主张为苦难的人世留下了唯一一点光亮。在他一辈子的坚持中,展示的是一个生命的大格局。即使不从思想的角度,单从审美的角度看,孔子的生命也是悲壮的。非议孔子,若是得当,是可以的,但是若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那就该受到子贡那句话的奚落了:“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语出《论语》,是子贡用来反驳叔孙武叔诋毁孔子的话)

⑸不论你是尊孔、反孔还是批判孔,你都必须承认孔子很重要,他的人生哲学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影响了每一代中国人。就从这点说,在反孔、批孔之前,也先要老实地了解孔。孔子是个大生命,他一生奋进,一生坚持一个理想,一生都在乐观中不断攀升进取,他那种对理想的坚持和撞了南墙也不回头的执着,都不是凡夫俗子可以做到的。孔子的人生是一个非凡的人生,是一个有血气、有理想支撑的人生。

⑹“圣人”、“仁者”对他的形容,太老套。我要说,孔子是一个大生命!

1.第⑵段中的画线句“孔子这一辈子都在奋斗”在文中的主要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2.以下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孔子对别人形容他是“丧家狗”的说法是很不以为然的。
B.孔子生前就自诩为仁者和圣人,并颇以长得像圣人为傲。
C.后人用“丧家狗”来评定孔子,是并不妥当的一种行为。
D.孔子无论是在现实层面还是精神层面都是一个失意之人。
3.作者在第⑷段结尾处援引子贡的话,有何表达效果?
4.作者认为“孔子是个大生命”,请分条概括其主要理由有哪些?
2023-01-12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复旦大学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无情不作诗

张健

①《红楼梦》里黛玉与湘云曾月夜联诗。湘云看到池塘上惊起一只瘦鹤,出了上句“寒塘渡鹤影”,黛玉呢,见到一轮月儿冷冷清清,想了一会儿,吟出一句“______”。这两句诗,看上去都只在描写一种外在的景物,实际上却字字传递着浓烈的情感。寒塘,鹤影,冷月,花魂,这样的诗,必是寄人屋檐之下、人生遭际相似的湘云与黛玉才能作出的,如果换了春风得意的王熙凤,肯定对不成。

②为什么王熙凤就对不成?□王熙凤没有黛玉的人生遭际,□就没有那种忧伤、萧索的情怀,对事物的看法就会不一样。寒瘦、清冷,这不是王熙凤的风格,她是鲜花着锦、烈火烹油式的。所以,字句可以雕琢,故事可以敷衍,唯独“情怀”二字作不了假,是怎般情怀,便作怎般诗,诗歌就是诗人情怀的一种外化与呈现。

③我们读诗,其实就是在读人,读诗人的遭际,读诗人的情怀,读一个个远去的灵魂。好的诗歌,可以让它的作者千年之下依旧血气充满,栩栩如生。我们读《诗经》,最百读不厌的不正是那渭水河畔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的爱情?读《离骚》,感动最深的不正是那憔悴诗人举世皆浊我独清的情怀?读《古诗十九首》,念念不忘的不正是那天涯游子的羁旅乡愁与闺中少妇的无尽幽怨?等读到了建安诗人逸兴遄飞、光英朗练的佳句,读到了盛唐诗人洒脱自然、天地入我胸怀的名篇时,我们越来越坚信:优秀的诗篇正是人生情怀结出的花朵,优秀诗篇里必然流淌着诗人不同流俗的襟怀与独一无二的性情。

④这样的襟怀性情,未必就一定是家国天下,先忧后乐。它可以是人生如寄的感慨,是来去亲疏的触怀,是儿女情思的表达,但无论何者,它一定是真诚的、健朗的、敏感的。诗人们咏之于江边白露,舞之于月下乔木,寄意春花秋月,卧听松涛虫鸣,他们从一切自然事物中寻找诗意的触发,又在一切自然事物中寄托人生的慨叹。他们的诗中,一花一草莫不被赋予灵性,哪怕再私人化的情感,也都显得真诚动人。

⑤因为诗歌重在表达情感,所以常常遵循的是情感的逻辑,但有需要,便会冲破现实框束,在一个更自由的层面上显现情怀。李贺有一首《雁门太守行》,开头写道:“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用黑云比喻围城的敌军,用向日甲光比喻守城将士的英姿,爱憎之情见于笔端。有人却挑刺说:“方才黑云压城,何来向日甲光?”似这样的批评,便是吹毛求疵,是不入诗的表现,是把诗歌的情感逻辑与生活逻辑混作一谈。其实,岂止黑云日光可以在诗中同时出现,但有情感表达的需要,大雪芭蕉也可同台亮相,上穷碧落下黄泉,也一样畅通可行。

⑥所以,《沧浪诗话》说:“诗有别裁,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诗歌之道,不在书,不在理,那在何处呢?也许就落在一个“情”字上。真情所至,方有高格。

⑦李贺诗云:“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世间有情之物都会枯谢,便是终古不变的苍天,如果有了感情,也将与人俱老。但是,世间万物往往宁可衰老枯谢,也不愿成为无情者,甚至,还常常用一个“情”字来对抗时间的审判,诗歌也正是这样,因为有了情,反倒得以天荒地老,永驻人心。

1.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关联词,正确的一项是(     
A.但是……也B.因为……并且C.因为……也D.但是……并且
2.第⑥段引用《沧浪诗话》中的名言,分析其作用。
3.以下各项与作者看法不符的一项是(     
A.黛玉、湘云诗作的风格相近,与王熙凤诗作风格截然不同。
B.《古诗十九首》展现多为游子的羁旅乡愁与闺妇的无尽幽怨。
C.解读诗歌,需要感情的逻辑,而不能以生活真实来衡量对错。
D.李贺诗中世间万物往往宁可衰老枯谢也不愿成为无情者,这不合事理。
4.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2023-01-05更新 | 115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格致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阶段性练习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0.4) |
5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科学只是另一种神话么

①科学确实已经越来越重要了:不过还好科学家们忙着做实验,报纸杂志上写文章的主要还是人文学者。人文学者说,科学只是科学家们建构起来的,未必基于客观真实,而是通过自己的抽象概括甚至想象形成观念、认识,他们以这种 建构主义来批评科学主义,张扬人文精神。一些极端的人文学者甚至主张:科学只是一种意识形态,就像另一个神话故事。

②这种局面惹恼了纽约州立大学的一个物理学家索卡尔,他写了《超越界限:走向超形式的解释学》这样一篇文章,文章中他介绍了不少现代科学结论,然后把这些科学结论驴唇不对马嘴地用来支持某些人文学者的主张。他把这篇长文寄给一家最权威的人文杂志——《社会文本》。不久,这篇文章登了出来,然而一个月后索卡尔在另外一个杂志上发了另一篇文章,说他在《社会文本》发表的是一篇诈文,里面引用的所谓科学成果在科学界是些人所共知的东西,而这些成果根本无法支持那些人文学者的结论,其中的推导完全是荒谬的,有科学常识和素养的人一眼就能看出来。好几个月里,建构主义人文学者目瞪口呆。他们中了索卡尔的套,怎么办呢?一些大牌人文教授只能反击说你索卡尔这样做是不对的,不严肃,缺德。

③在我看来,建构主义人文学者回应索卡尔时曲为辩解,不肯检讨自己这边出了什么毛病,是自己不严肃,是浪费了一次反思的机会,比如他们认为科学的价值和希腊神话、几内亚传说相似,仿佛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逃脱科学主义的罗网了。另外,人文学者反对科学,很多时候并不在意说服别人放弃科学的观点,他们的立场很大程度上是防御性的,他们的目标是保护人文生活的领地不落入科学的霸权而已。即便如此,我仍然认为这样迎战科学主义未免轻率,几乎可说放弃了思想者应有的智性责任,丝毫没有触及科学的本质,因此也根本算不上对科学主义的迎战。

④科学认知对我们的道德诉求和艺术理想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但我们无法因此拒绝科学。科学提供了从大爆炸开始一直到我们周围世界的一幅严整画面,这样一个画面是神话以及常识、传统哲学完全无法提供的。

⑤科学不仅提供对世界的系统的理性解释,而且它通过可测量可重复的数据、对事件的预言以及技术性生产,证明了它的真理性。甚至科学的破坏力量,很多也是通过科学才知道的,比如臭氧层出现空洞就是一例。

⑥总的说来,科学显然不是和神话并列的一种意识形态。按照我们今天一般对真理的理解,而不只是按照科学主义对真理的理解,科学是真理而神话不是真理。人文研究者据创世神话推算出世界是在公元前几千年创造出来的,现在我们大多数人会认为这是错的:地质学家告诉我们,地球的年龄大约是45亿年。

⑦两类学者对地球的准确年龄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但这不同看法已经不同于关于某个神话的真实性的争论:科学体系有办法修改自己,从而提供更正确的结论,而对于神话来说,不存在更正确的东西。

⑧若说科学是另外一种神话,那它和我们本来一般意义上的神话大不一样,不一样到了把它叫作神话对我们理解相关问题毫无益处且只会造成混乱。

(有删改)

1.第①段中的“建构”在文中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第②段叙述的索卡尔事件在文中的作用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以一个实例来显示人文学者对待科学的错误态度。
B.这样的例子可以增加文章的有趣程度及可读性。
C.证明人文学者在科学面前的无知和不堪一击。
D.借以引出下文作者对待科学的正确态度的阐述。
3.可以根据作者论述及观点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
A.科学不仅是科学主义者认为的真理也是人文学者认为的真理。
B.人文学者只有了解科学本质才可能对科学主义作出有效反击。
C.科学家应该多写一些文章来阐发科学的价值意义和适用范围。
D.科学技术对世界造成的破坏可以是我们拒绝科学的理由之一。
4.联系上下文,如何理解“科学显然不是和神话并列的一种意识形态”。
5.根据文章内容,梳理论证思路。
2023-01-04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奉贤区致远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中小学青少年劳动状况调研报告

王玉香 等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之为人的本质,是人得以存在与发展的根本,是人的创造性得以呈现、自我价值得以实现的根本性途径。但近年来,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导致“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式微”。社会上有部分人存在鄙视劳动、崇尚暴富甚至厌恶劳动的错误观念,对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和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一、青少年劳动状况调查问卷样本特征

本次调研受访的男生占41.6%,女生占58.4%。中小学受访群体涵盖小学、初中、高中3个学段,以小学和初中学生样本为主。

1.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中小学生样本,其父母的受教育水平主要集中于初中及以下,约为54.62%。

2.家庭收入水平:中小学生样本中家庭收入水平在当地处于较低水平的为11.17%,比较高水平的家庭比例要高出4.57%。

3.家庭子女数量:受访群体中,中小学生样本家庭二孩为65.74%,三孩及以上为13.6%。

二、中小学生劳动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可以接触的劳动类型主要有家务劳动、校内劳动、社会服务(公益)劳动。因此,调查主要聚焦他们参与这几种劳动的情况。

1.中小学生的劳动状况不容乐观。

(1)家庭劳动时间不足,劳动类型受限。

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中小学每周课外活动和家庭生活中的劳动时间,小学1-2年级不少于2小时,其他年级不少于3小时。统计发现,超过85.30%的中小学生每周平均家务劳动时长在2小时及以下,其中67.52%为1小时及以下,34.92%不超过半小时。这说明大部分受访中小学生平均每周家务劳动时间不足。在具体的劳动方式上,会打扫卫生与清洗餐具分别为96.10%与84.40%;会垃圾分类、照顾长辈或弟妹分别为66.80%与57.70%;至于购买家庭用品、做饭、家庭种植饲养、家庭物品的简单维修、缝补衣服的技能掌握则依次递减,分别为43.90%、40.90%、27.00%、19.40%、18.30%;会做其他家务劳动的仅有5.03%。总体来看,中小学生样本所会的家务劳动类型较为局限,不能掌握稍微复杂或者精细化的劳动类型。

(2)学校劳动时间不足,复杂精细劳动参与不够。

中小学生在校劳动的时长也呈现了与家务劳动类似的分布:周平均在校劳动时长不超过2小时的为85.77%,其中有69.87%不超过1小时,37.36%不超过半小时。这说明,中小学生在校劳动的时间严重不足。

校内劳动参与的诸多类别中,只有打扫卫生和手工制作的参与比例超过了半数,分别为97.70%与63.50%,其他类别的参与比例远不足一半。比如,种植活动35.00%,养殖活动7.88%,机械制作7.45%,学习烹饪等家政活动10.10%,科技创客活动21.50%,说明参与种类较为局限,复杂和精细化的劳动参与不够。

(3)社会服务劳动单一,缺乏多样性。

76.00%的中小学生参与的社会服务劳动只有打扫公共卫生环保活动,植树造林的占45.70%,维护交通秩序、敬老助残、农业劳动体验、工业劳动体验、除农业工业以外的其他职业体验、社会调查等参与率均未超过30%。参与种类相对单一,可能与学校的统一组织有关。

本次调研考察了中小学生社会服务劳动的参与次数,通过Stata16软件对这一变量的分布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他们最近一学期参加社会服务活动的次数平均为2.381次,且偏度系数为1.072。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变量的最小值为1,说明受访的中小学生,至少参加过1次社会服务活动。

2.中小学的劳动教育需要进一步加强。

(1)家庭劳动教育缺乏严格要求。

调研发现,大部分受访中小学生的父母在家务劳动技能教育方面有良好表现:81.80%的父母能够教给子女做家务的方法,且做家务很勤快(66.80%),能给子女树立榜样。但他们对子女的家务劳动缺乏严格要求,能够严格要求的父母只占21.40%,有奖惩的占22.20%。父母包办的为3.95%。

(2)学校劳动教育的激励与条件不足,师资匿乏。

在正向激励的选项中,表示开设劳动课程的学生为50.70%,其余的所有正面选项都未超过半数,有专门的劳动课教室占35.30%,有专门的室外的生产劳动场地为38.20%。这说明,学校劳动教育存在正向激励不足、设施条件没有很好保障的情况。同时,学校采用负向激励的为7.98%。另外,33.67%的受访老师表示担任过劳动课教师,反映出当前中小学劳动课教师多以兼任为主,专业师资匮乏。

3.中小学生劳动类型多样性影响因素分析

为了探究中小学生劳动参与多样性的影响因素,课题组构建了衡量多样性的指标。具体而言,将家务劳动、校内劳动、社会服务劳动的多选题每个选项赋1分,对应每一类的得分越高,多样性就越充足。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劳动参与的多样性进行分析。通过Stata16软件对模型的回归结果进行计算分析,得到如下结论:

(1)中小学生劳动类型多样性与个体特征、性别差异、是否寄宿有关。

首先,学生年级、健康水平、学业成绩水平、劳动认知水平的增加,都对劳动参与的多样性有正向的促进作用,由于这些变量体现了劳动能力的增加,因此可以推断,劳动能力的增加会使得劳动参与的多样性增加。其次,回归结果显示出男生在不同类型劳动的参与多样性上表现不同:他们参与家务劳动的多样性相对较少;参与社会公益劳动的多样性相对较多。参与学校劳动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对公益劳动有着更高的参与热情,而女生更热衷于家庭劳动。再次,是否寄宿呈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影响:寄宿的学生劳动多样性显著较低,而与父母一起居住的学生劳动多样性显著提高,表明来自父母的劳动教育,对劳动多样性有重要影响。

(2)中小学生劳动类型多样性与家庭收入、父母受教育水平、子女数量有关,家庭的收入、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对子女各类劳动参与的多样性有显著促进作用。这与个体特征的结果相呼应:收入水平高、父母受教育程度良好的家庭一般会有更好的劳动教育,使得子女劳动参与多样性得以提升。值得注意的是,子女数量多的家庭子女家务劳动多样性显著较多,但在学校与社区公益劳动方面,子女数量对结论没有显著的影响。

(3)中小学生劳动类型多样性与学校的类型和重视程度有关,相比于农村学校,城市学校学生的家务劳动多样性显著较少,但学校与社区公益劳动的参与多样性明显较多,城乡学生在不同劳动类别的多样性上各有所长。学校拥有劳动课教室、室外生产劳动的场地与劳动评优奖励等对所有类型的劳动参与多样性都有显著的提升作用,这说明,规范的学校劳动教育对学生劳动多样性有积极影响。同时,本研究在问卷分析中发现了两个反差现象:一是学校的劳动教育对家务劳动有一定的“挤出效应”,其背后的机制或许是由于家长考虑到学校劳动课教育的增多,在家庭内放松了对学生家务劳动的要求;或者是因为学习过于紧张、作业较多,家长过于重视学生学习的结果。二是将劳动作为惩罚手段相较于什么都不做而言,对各类劳动多样性也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这说明,即使是负向激励手段,比起什么都不做,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劳动教育起到推动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负向激励的效率低下,虽然在量上能有显著的提高,但在质上却不能产生同样的作用,甚至适得其反。

(文章有删改)

1.在文章结论第(3)点“中小学生劳动类型多样性与学校的类型和重视程度有关”部分,提及的“挤出效应”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
2.对本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青少年劳动时间不足,是因为他们的父母的受教育水平不够高。
B.青少年连家务劳动、校内劳动时间都不足,更没有时间参与社会服务。
C.负向激励手段,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劳动教育起到推动作用。
D.子女数量多的家庭子女在学校与社区公益劳动方面表现更为突出。
3.不能根据本文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A.城市学校学生的“学校与社区公益劳动的参与多样性”优于农村学校的学生。
B.学生“学校劳动时间不足,复杂精细劳动参与不够”,说明学生动手能力太弱。
C.学生“学习过于紧张、作业较多”,家长“过于重视学习”影响学生参与家务劳动。
D.负向激励手段的效率低下,有时甚至会对各类劳动的实行在“质”上起到反作用。
4.请根据《中小学青少年劳动状况调查报告》的分析和结论,为改善中小学劳动状况不理想的现状,提供三条具有操作性的合理化建议。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我们无意也无须夸大任何一部经典在历史进程中的真实作用,但对于“四书”这样的经典而言,最为可怕的反倒不是“推明”和“阐扬”,而是“低估”和“歪曲”。

(2)一个最为明显的例子,就是“朱元璋删《孟子》”。明太祖朱元璋登上皇位之后,既不得不尊重“四书”在王朝政教体系中的经典地位,又不惜动用手中的“绝对权力”,对《孟子》中诸如“民贵君轻”“土芥寇仇”“独夫民贼”之类训诫共八十五条予以“删削”或“腰斩”,仅留下了一百七十余条供天下士子诵读。

(3)这一史实告诉我们,“四书”不仅不是“养成奴性人格”的渊薮,其内在凝聚的“道”的能量,反而使其成了涵养士人节操、培植文化生命、唤起天道敬畏、制约皇权膨胀的肥沃土壤。

(4)换言之,在代表世俗权力的“势统”与代表天道信仰的“道统”的现实博弈中,“势统”要想获得其政权“合法性”,依旧不得不借助“道统”的加持和护佑——这是“道尊于势”的儒家价值理想自始至终都没有退出历史舞台的明证。从这一角度说,承载“道统”理想的“四书”之于元、明、清之际的中华文化,几乎可谓是虽不能“力挽狂澜于既倒”,却足以“维系斯文于不坠”的定海神针和中流砥柱!

(5)我们固然可以批判皇权专制对圣贤经典的利用,使经典在某种程度上成了维护政权稳定的意识形态教条,但是,如果我们尚有基本理性,就绝不应该倒果为因,认定经典之所以被统治者利用,乃是因为其本身“有毒”!

(6)退一步说,即便经典真的“有毒”,那也应该是“药毒”,而非“病毒”。而历代统治者之所以借经典以自重,不过是因为他们自知“有病”——中外各种专制制度无不自带“病毒”——所以要用一剂“祖传秘方”般的良药来“对症下药”,“以毒攻毒”。

(7)至少,他们要向民众展示一种姿态,表明自己是“奉天承运”“应天顺人”“尊道行道”的,绝不至于昏聩到“讳疾忌医”的地步,如果有必要,他们甚至愿意“刮骨疗毒”!

(8)遵循“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逻辑,拥有现代理性的我们,当然可以甚至必须对历代专制统治者的这些“美言”表示怀疑,但我们就算再怀疑,也不应该殃及无辜——我们不能因为说话者失信,就将“美言”或“经典”本身也一概否定。

(9)如果把经典比作良医,救死扶伤乃是其天职,对病患自当一视同仁,岂能因求医者有道德缺陷,就拒之门外,见死不救?又或者,岂能因恶人利用良医为自己治病,就认为这良医是庸医甚至恶医了呢?

(10)所以,经典被历代统治者利用,完全不损经典本身之价值,甚至恰是从反方向印证了其价值。同理,今天的人因为不明此理,而对经典妄下雌黄、极力诟病,除了证明自己的“傲慢与偏见”外,又于经典何伤呢?

材料二

(1)“四书”所建构的,是一个立足于“人道”去体察“天道”,并致力于将“天道”下贯于“人道”,再以“人道”去承载“天道”的精神“道场”和思想世界。

(2)更有意味的是,如果我们把“四书”当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就会产生一种“整体大于部分相加之和”的“格式塔”效应。你会发现,宋儒把《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二篇单独挑出来,使之与《论语》和《孟子》相绾合,实在是一种“再造经典”的创举和壮举。而使这四部经典有效且有机贯穿的,正是一个大写的“道”字!

(3)可以说,朱熹殚精竭虑以注“四书”,本身就是一个在“       ”中逐渐“       ”,又借四书”以“       ”和“      ”的精神探险,其心路历程之所以卓绝伟大,就在于他是站在整个民族的“精神巴别塔”上,以“人心”体察“天心”和“道心”,以“物理”求得“天理”和“道理”。

(4)所以,“四书”的汇聚,绝不是简单的“文本叠加”,而是把《论语》中子贡所“不可得而闻也”的“性与天道”等“大哉问”,通过《大学》《中庸》和《孟子》的“义理诠释”进一步酝酿、发酵、激活,并最终产生了一种类似“核聚变反应”的神奇裂变。

(5)儒学,正是经过这样一种更具形而上品格的“理学转型”,才终于能够上达“天道”,下启“人道”,实现了相对于先秦“轴心时代”的又一次“哲学突破”。从这个意义上说,“四书”又几乎可谓是一部“究天人之际”、“参赞天地之化育”的伟大“道书”!

1.以下对材料一第2段“朱元璋删《孟子》”的例子,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承接首段“四书”被“低估”“歪曲”的说法。
B.体现“四书”作为经典在政教体系的重要地位。
C.证明代表天道信仰的“道统”可以超越“势统”。
D.从侧面论证“四书”对于士人人格养成的价值。
2.以下词语依次填入材料二第3段,最恰当的一项是(     
A.修道       悟道       明道       传道
B.悟道       修道       传道       明道
C.修道       悟道       传道       明道
D.悟道       修道       明道       传道
3.以下不能依据文意做出推断的一项是(     
A.阅读“四书”,要怀着对经典的崇高敬意。
B.阅读“四书”,重在理性反思书中的糟粕。
C.“四书”是历代先贤智慧和心血的结晶。
D.“四书”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和哲学性。
4.材料一中对于“经典有毒”这一说法的反驳很有特色,请加以分析。
5.以上材料选自一本书的序言,请据此推断,以下哪一种目录的编排方式更符合本书的写作理念,阐述你的理由。
A.第一讲 道之本源   第二讲《大学》之道   第三讲《中庸》之道   第四讲《论语》之道   第五讲《孟子》之道   第六讲 道之流传
B.第一讲 为学之道   第二讲 修身之道   第三讲 孝悌之道   第四讲 忠恕之道   第五讲 仁爱之道   第六讲 诚敬之道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典型

①人们把作家创作出来的那些高水平的人物,称为典型,或典型人物。

②从一般道理上说,作家所写的人物能够被广大的读者接受和认可,产生很大的影响,这样的人物就是典型人物。但从理论上界定,还真是一件难事。从人类最初的叙事作品到今天,作家和理论家对于如何写人物,看法发生了许多变化。

③朱光潜先生曾对典型这一概念作过考证:“典型”(Tupos)这个名词在希腊文里原义是铸造用的模子,用同一个模子脱出来的东西就是一模一样。这个名词在希腊文中与Idea为同义词。Idea本来也是模子或原型,有“形式”和“种类”的涵义,引中为“印象”“观念”或“思想”。由这个词派生出来的Ideal就是“理想”。所以从字源看,“典型”与“理想”是密切相关的。

④这就是说,典型这个概念虽然在近代以后才被广泛使用,但人们对于典型问题的探讨从古希腊时就开始了。

⑤亚里斯多德在为诗所作的辩护中曾指出,诗比历史更真实,因为诗人要写“有普遍性的事”,历史则叙述个别的事。他说:所谓“有普遍性的事”,指某一种人,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会说的话,会行的事,诗要首先追求这目的,然后才会给人物起名字。

⑥在这里,亚里斯多德提出了一条写人物的原则,先把人物普遍化,也就是抓住同一类人物的共性,然后再给人物个别性,如起名字。在这一思想中,涉及到了人物的典型性问题,“典型”几乎与“□□”成了同义词。其实,这主要还是一种类型化的思想,也就是从某一类人中抽取他们的共同特征。这种类型化思想反映出文学创作已经不满足于对个别的人物和琐碎的事件的描写,而要写出包含更多意义的作品,这是叙事文学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标志。从此,西方叙事文学就沿着这条类型化的道路向前发展。

⑦18世纪以后,典型人物的个性化理论获得长足的发展。黑格尔在《美学》中集中探讨了人物性格的共性与个性问题,这成为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总结典型问题的重要理论来源。朱光潜先生对此做了客观的总结:第一,黑格尔并不把人物性格看作抽象的东西,而是把它看成和历史环境是不可分的。其次,黑格尔不但把人物性格和历史环境联系起来,而且看作人物性格是矛盾对立的辩证发展的结果。第三,黑格尔要求典型人物性格须是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物,而不只是理念的象征或符号。

⑧未光潜先生的评价是公允的。马恩对典型理论又有了新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典型的个性与共性统一问题,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问题。

⑨在17世纪,中国的文艺理论家金圣叹对《水浒传》《西厢记》等叙事作品的批评,已经展示出相当高的理论水平。他在《水浒传》的批评中提出了比较系统的人物塑造方面的理论,其中,有关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理论十分丰富和深刻:《水浒》所叙,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只是写人粗卤处,便有许多写法:如鲁达粗卤是性急,史进粗卤是少年任气,李逵粗卤是蛮,武松粗卤是豪杰不受羁勒,阮小七粗卤是悲愤无说处,焦挺粗卤是气质不好。

⑩20世纪中期后,中国文艺理论界对典型理论的研究展开过较大规模的研讨,力图揭示典型作为艺术形象的美学特质,形成的主要观点是:典型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典型人物必须是艺术的独创,是个有血有肉的生命整体。

1.填入第⑥段方框中的词语,最不贴切的一项是(       
A.共性B.原型C.类型D.特征
2.下列不能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A.古希腊时期对“典型”理论有了深入探讨和界定。
B.文中阐释的“典型”概念不限于叙事文学的范畴。
C.黑格尔的《美学》丰富了典型人物的个性化理论。
D.马恩的典型理论是对西方典型理论的发展和总结。
3.以下说法中,不能支持马克思恩格斯“典型理论”的一项是(       
A.典型人物不是脱离生活的抽象符号。B.历史环境影响着典型人物的性格形成。
C.典型性格的艺术魅力在于丰富和多元。D.典型人物须是共性与个性统一的整体。
4.用文中第⑩段的观点,从“小通讯员”和“香雪”这两个典型人物中选择其一加以分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考据、批评与欣赏

朱光潜

①把快感、联想当作美感,是一般人的误解。有一种误解是学者们所特有的,就是把考据和批评当作欣赏。

②拿我在国外大学读的莎士比亚这门功课来说,英国的教授整年地讲“版本的批评”;莎士比亚的某部剧本在哪一年印第一次“对折本”,哪一年印第二次“对折本”,各有几次翻印,某一个字在第一次“四折本”怎样写,后来在“对折本”里又改成什么样……自然他们不仅讲这一样,对来源和作者生平也很重视:莎士比亚大概读过些什么书?《哈姆雷特》是根据哪些书写的?他和戏院和同行的关系如何?“哈姆雷特”是不是作者现身说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者们个个埋头于灰封虫咬的故纸堆中,寻找片纸只字以为至宝。

③这些功夫都属于中国人说的“考据学”。这门课的教授只做这种功夫,对我们也只讲他研究的那一套。至于学生能否欣赏剧本本身,他并不过问。

④考据所得的是历史知识,可以帮助欣赏,却不是欣赏本身。欣赏之前要有了解。只就欣赏说版本、来源以及作者生平都是题外事,因为美感经验全在欣赏形象本身。

材料二:

《红楼梦》考证与科学方法(节选)

陈维昭

①“红学”从一个戏称到被视为一门严肃的学问,这其间的实质性变化是由胡适为代表的考证派所造成的。一方面,考证方法并非胡适的独创,它是传统学术中的重要治学方法。另一方面,胡适是最早把传统的考证方法引入“红学”里的学者之一,而他的这种引进却又具有较为复杂的文化背景。

②胡适在寻求民主、科学的时代大潮中,在接受杜威的实验主义哲学的情况下,把考证作为他所信仰的科学方法的一个实践领域,因而他的考证工作蕴含着东西方文化对话的意向。于是,胡适的《红楼梦》考证工作实际上是一个传统与现代、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相互参照下的产物。

③胡适提倡科学方法、考证方法,原因是复杂的。在提倡科学与民主的时代洪流中,胡适高扬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的旗帜。近四百年西方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人们不得不将之归功于科学精神,不得不对中国传统国粹、对儒家的道德文化的无补于事而痛心疾首;而同时,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欺凌、蹂躏,又使中国的仁人志士不肯对西方文明拱手称臣,不肯对五千年的文明一笔抹杀。胡适同样被这种矛盾心理所纠缠。他是一位学贯中西的学者,所以,对着中国文明,他大讲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对着西方文明,他大讲传统考据学。为再造中国文明,他提倡科学精神;为对抗西方文化的盛气凌人,他提倡传统考据学,宣称中国传统考据学极富科学精神。这就是胡适的良苦用心,从中我们可以明白胡适对传统国学的复杂态度的隐衷。

④胡适的“考据癖”与其说是出于对传统的偏爱,不如说是在西方科学精神的感召下,对于科学方法的热爱。有人说,胡适倡扬考据学,只不过是他为兜售杜威实验主义哲学找到一个中国人能接受的表述,只不过是他的洋为中用的策略。然而我们应该看到,胡适毕竟是一位国学功底深厚的学者,即使在留美期间,他仍阅读大量的中国传统经学、史学著作。他的考证方法不管具有多少实验主义式的表述,毕竟与传统考据学一脉相承;他的考证过程的严密性、科学性与假定性,也是根源于考据学;他的考证结论往往有超过前人之处,他的历史考证、禅宗史考证、《水经注》考证、中国古典小说考证,往往能破旧说、立新说,论证严密,令人信服。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指出胡适与乾嘉之学的渊源关系:“而缋溪诸胡之后有胡适者,亦用清儒方法治学,有正统派遗风。”

⑤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来,西方哲学一直以形而上学作为哲学的本体论。于是,19世纪末的西方哲学家纷纷寻找改造传统哲学的新途径。这一新途径往往被设定在“回到事物本身”之上。正是这种“回到事物本身”的哲学使胡适可以把历史的态度与实验的态度融为一体。从“实验的态度”这一点上,胡适得到了怀疑与重新估价一切的启示,它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前提。所谓“历史的态度”则是一种历史因果论,它把一切事物、制度看成是一定的因或果,是历史因果链上的一环。对于以往文化来说,历史观念的展开首先要求勘定历史事实的真实性,这就需要考证学。换言之,如果不过渡到这个“自叙传”的结论上,胡适的《红楼梦》考证就不能使他自己满意;但是,把考证的结果过渡到“自叙传”上,则又使胡适不得不陷入自我消解的境地。

⑥对于考证方法的客观性、科学性,胡适一直抱一种乐观的理性精神。他认为,汉学家的客观方法是重证据的,而证据就是“例证”。实际上,“举例佐证”不过是归纳法的一种。考证作为一种方法,远非“重材料中形成结论”的表述那么简单,材料与结论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有的材料可以直接形成定论;有的材料虽不能直接形成定论,但通过缜密的逻辑推理过程,通过旁证仍然可以间接形成定论;还有一类材料,既不能直接形成定论,而无论通过如何缜密的逻辑推理,最终依然不能间接形成定论。归纳法遵循的是归纳概率逻辑,不管其例证有多少,其结论都是或然性的。对于归纳法来说,并不是举例越多,结论就越真实。如果你观察到九十九只天鹅是白的,你能否确证即将看到的第一百只天鹅必然是白的?

(选自《红学与二十世纪学术思想》,有删改)

1.材料一第②段画线的词语“现身说法”在文中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一第②段详细列举“功课”内容,对其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流露出作者对纯考据工作不满的态度。B.证明考据学者只做这种完全无意义的功夫。
C.有助于读者对考据工作形成感性认识。D.为“考据对欣赏是题外事”提供证据。
3.能够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A.依据材料一,把考据和批评当作欣赏的人不都是学者。
B.依据材一,如果不欣赏形象本身,就不能得到美感经验。
C.依据材料二,作者认为胡适倡扬考据学,是为了宣传杜威实验主义哲学,是他洋为中用的策略。
D.依据材料二,《红楼梦》是贾宝玉“自叙传”的结论,既是胡适《红楼梦》考证工作的重要结论,也是其最大挑战。
4.材料二结尾画线句举了生活中的例子,请分析其作用。
5.概括材料二的行文思路。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散文的“时态”

周晓枫

①每当我想起自己以前读到的古代文学里的散文、白话文运动时期的散文、现在报纸副刊登载的散文,总是给我留下一种混沌的整体印象:它们多数充满回忆的味道。一次旅行、一场际遇、一位亲人、一只宠物……他们回到书桌在回想之中开始写作当然有着具体的情节、场景和片段,但写作者的视角,往往是从终点望向来路:读者清楚或隐约地知道,一切,属于过去完成时态

②汉语和英语不一样,所谓过去时、正在进行时、将来时,对我们来说只是昨天、去年、此时此刻、三个月以后等等这样的时间副词标注,之后并无词形和句型的变化。相对来说,我们缺乏对“时态”日常化的思维训练,或许影响到表达方式。许多中国当代作家在处理时空转换时并不擅长,切割和拼贴的痕迹明显,容易生硬。

③举个例子,写搬家,我们先写以前什么样,后写条件怎么改善。读读萨冈的短篇小说《帮个忙》:“那年春天,我们住在诺曼底的一座豪宅里。漏水两年的屋顶终于修好后房子更显豪华,摆在房梁下未雨绸缪的水盆突然消失了,我们夜中酣睡的脸上不再有冰冷的水滴,脚下没有了沾水的海棉似的地毯,我们幸福得头晕目眩。”我们发现,她在这段描写里巧妙地镶嵌了闪回的场景,而不是在“以前什么样”和“后来什么样”之间存在界线;萨冈非常自然地镶嵌和融解过去,使阅读更具进行时态的临场感。

④我拿小说里的这句话做个实验,在这段之后,我擅自加一句,“没有谁预感到五天之后降临的灾难,他们之间将只剩唯一的幸存者独自缅怀,并追悔于当初失控的狂喜。”这时,我们发现,在一段正在进行时的短短描述中,既可以(1)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可以(2)______________________,制造出迷宫般的叠映效果。

⑤我们假设,事件发生的完整顺序是从1排列到10。小说从中间起笔很常见,甚至只有345的部分,前史和尾声都隐藏在露出的冰山之下;顺序的颠倒、错位与叠加,也是常用手段。小说的情节不断走动,我们仿佛听到金属指针每分每秒制造的尾音,悬念和陡峭的转折随时随地酝酿其中。

⑥散文通常如何处理时序呢?是站在终点位置平行回望,从1到10按部就班地重述,它几乎不提供未来,只提供过去。换言之,只有过去、没有未来的散文,也就谈不上什么过程中的进行时态。无论1和10之间相距多远,我们总是忙于在事件结束之后,开始“事后诸葛”地讲道理。当小说的时态进行自如变换的时候,作家需要跃起和跳离原地,这时出现了平面之上的点,使叙述多维和立体。许多散文写作者相对懒惰,缺乏弹跳的运动能力,作品平铺直叙,相当于扁平的二维世界。一切,只是为一锤定音的“道理”做铺垫,所以对从1到10的整个过程,往往进行潦草而剧烈的概括,就像压缩饼干一样,只剩干燥、单调和基础的维生热量,却丧失了新鲜的水分和味道。

⑦正在进行时的好处是什么?把读者凌空抓起来,直接扔进叙述的情境中,带领读者进入丰富、复杂、紧张、多变的情境中做出临场反应。而这种技术手段,似乎被散文所遗忘。也许散文更多跟个人经验相关,经验都是过去的,而我们又急于把经验中的“道”提炼出来,才导致这种结果。

⑧所谓进行时态的散文写作,不仅是一种手段,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当读者迷惑:现在有些散文为什么写得像小说?被认作是对小说的借鉴,其实不然。问题的核心在于进行时态的介入。散文表述的时态之变,既因为现代人思维模式的调整,也因为部分受到翻译文学的冲击和影响。随着时态的变化,散文的场景、结构、节奏都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⑨散文以正在进行时态来构思和描写,就不像过去那么四平八稳,可能出现突然的意外和陡峭的翻转。少了定数,多了变数;不是直接揭翻底牌,而是悬念埋伏,动荡感和危机可以增加阅读吸引力;更注重过程和细节,而非概括性的总结;并且我们对事物的理解,更多元、多义和多彩。

⑩约翰·伯格曾说:“讲故事的人有好客的责任。”散文亦是如此,正在进行时态的写作是大厨精心调制了香色味俱全的正在上桌的菜肴,诱动读者的食欲和想象,从中汲取适合自己身体的营养,而不是保健品厂商提供一把药品了事。就像散文长度的变化不仅是字数叠加,而是带来了重要的结构之变。我认为时态之变,也会为散文读者带来更为生动而复杂的审美体验。以正在进行时态写作!对于写作者来说,散文不仅有终点的视角,也有途中的视角;对于读者而言,散文时态的改变,使他们的角色从旁观到参与,从被告诫到共分享。

(有删改)

1.第①段加点词“过去完成时态”在文中具体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文章内容,补充第④段横线处内容。(每空限10字内。)
(1)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能依据文意做出推断的一项是(       
A.小说创作才能够在叙述中镶嵌和融解过去。
B.提倡正在进行时态的写作是本文写作意图。
C.散文的长度变化自然带来结构与时态之变。
D.对写作内容进行概括压缩是本文所否定的。
4.根据文意,下列对“进行时态的散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进行时态的散文”写作不需把经验中的“道”提炼出来。
B.“进行时态的散文”更加注重终点的视角以及过程和细节。
C.“进行时态的散文”的写作体现了现代人思维模式的调整。
D.“进行时态的散文”让读者参与写作之中分享多元的经验。
5.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
2022-12-03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华东师大附属周浦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