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43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一)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节选自苏轼《赤壁》)

(二)

元丰二年十二月,余自吴兴守得罪,上不忍诛,以为黄州团练副使,使思过而自新焉。其明年二月至黄。舍馆粗定,衣食稍给,闭门却扫,收招魂魄,退伏思念,求所以自新之方。反观从来举意动作,皆不中道,非独今以得罪者也。欲新其一,恐失其二,触类而求之,有不可胜悔者,于是喟然叹曰:道不足以御气性不足以胜习不锄其本而耘其末今虽改之后必复作盍归诚佛僧求一洗之

得城南精舍曰安国寺,有茂林修竹,陂池亭榭。间一、二日辄往,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垢所以生而不可得。一念清净,染污自落,表里翛然,无所附丽,私窃乐之。旦往而暮还者,五年于此矣。

(节选自苏轼《安国寺记》)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道不足/以御气/性不足/以胜习/不锄其本/而耘其末/今虽改/之后必复作盍/归诚佛僧求一洗之
B.道不足以御气/性不足以胜习/不锄其本/而耘其末/今虽改/之后必复作/盍归诚佛僧求一洗之
C.道不足以御气/性不足以胜习/不锄其本/而耘其末/今虽改之/后必复作/盍归诚佛僧求一洗之
D.道不足/以御气/性不足/以胜习/不锄其本/而耘其末/今虽改之/后必复作盍/归诚佛僧求一洗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望,指农历每月十六,“既”表示完成、已经,“望”即每月农历十五。
B.赋,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C.壬戌,天干地支纪年法,元丰是皇帝年号纪年法,我国古代纪年常常年号干支兼用。
D.团练,也叫乡团、民团、团勇,是用来维护封建统治的地方武装。“团练副使”是地方上有实际兵权的官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乘船在江面上任意漂流、无拘无束的状态,正是他此时心境的生动写照,他抛开了世俗的羁绊,暂时忘却了忧愁。
B.苏轼以江水、明月为喻,阐发了“变”与“不变”的哲理。从多角度看问题,因此他身处逆境仍能保持豁达乐观、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
C.苏轼到黄州,初步安排个人的生活后,就开始闭门思过,以报答皇帝的不诛之恩。
D.苏轼觉得自己与权贵不是同道中人,暂时无法改变现状,正好可借助佛门澄澈心灵。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2)反观从来举意动作,皆不中道,非独今以得罪者也。
2023-09-27更新 | 262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三新”改革联盟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联考(三)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出的差序格局,被认为是中国社会学的一个基本理论概念,它有多个思想或学术来源。

差序格局受到多种西方学术思想的影响,其中受美国社会人类学家雷德菲尔德和人类学奠基人摩尔根的学说影响最为显著。费氏在194891日写给雷氏的信中曾表示:我读了你的《乡土社会》一文,而且实际上,在我的中文新书《乡土中国》中采用并发挥了你的思想。费氏与雷氏都认为乡土社会基本上由亲属关系构成,亲属关系可向外扩展至所有的社会关系。但费氏的差序格局与雷氏的向外扩展又有所分别,雷氏论及的是个人处于多重家族关系聚结中的某一特定位置,而费氏认为亲属关系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实际上,费氏提到的以自己为中心的亲属记认体系,同摩尔根的亲属制度研究有关。在摩尔根看来,每个人即自我,以自我为中心点,周围形成一个亲属圈亦即亲属群体。摩尔根的亲属制度理论用于人类学实地调查,其基本途径是亲属称谓体系研究。费氏受过人类学训练,在江村调查中,运用这种研究法绘制了当地的亲属称谓体系图表。该图表所呈现出的蜘蛛的网,就是差序格局的形象化体现。

差序格局的形成与当时中国学术界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关系。费氏的差序格局有多个内容,既有李树青的三个主义,尤其是其中的自我主义,也有潘光旦的”“格局”“推或扩充论。李树青和费氏都对自我主义有所论述,主要是针对当时中国人贫病愚私的问题作出的回应。潘氏深入研究儒家社会思想,他对的分析和考据则成为费氏同心圆波纹的来源。他还对人伦差等进行辨析,并提出人作为有自我意识的主体,各自有其格局。有学者指出,费氏根据潘氏的研究提出差序格局几乎是水到渠成的。其实,差序格局概念形成的背后存在着一个学术圈。这个学术圈的学者来往密切,其中不但有潘光旦、李树青、费孝通、袁方等老中青社会学人,还有闻一多、吴晗等文史专家。

差序格局是聚集中西方相关学术智慧产生的。而从以往的研究来看,无论是费氏本人,还是相关学术史论著,对雷氏等中西方学者的贡献肯定得不够。事实上,学术工作往往难以独自完成,要有多人数代积累之功。即便因缘际会使个人的贡献格外耀眼,其背后定有各种形式的学术研究群体的支撑及学术思想的汇聚。

(选自阎明《差序格局探源》,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费氏和雷氏都认为亲属关系是乡土社会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对亲属关系的特征的看法也一致。
B.费氏把乡土社会中亲属关系比作“蜘蛛的网”,形象地说明了人际关系的密切性、复杂性。
C.费氏受摩尔根亲属制度研究影响,运用其学术方法调查研究,提出了“差序格局”概念。
D.费氏“同心圆波纹”源自潘氏的研究,突出乡土社会人际关系从中心向外扩展的特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2段引用费氏写给雷氏的信,是为了证明“差序格局”受雷氏理论影响,又有所创造。
B.第2段运用比较分析法,肯定费氏的学术贡献,辨明费氏对其他学说的借鉴之处。
C.第3段列举多个事实材料,证明“差序格局”概念的产生深受当时中国学者的启发。
D.文章从中西两方面考求费氏“差序格局”的学术渊源,有理有据,学术视野开阔。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费氏对相关学者的贡献肯定不够,可能是作者学术的视角和取向与费氏不同。
B.费氏的学术交往圈既有社会学家,也有文史专家,呈现出类似“差序格局”的特征。
C.“差序格局”受到众多学者的影响,这些学者的研究也受到了费氏学说的启迪。
D.费氏的学术交往、所受学术训练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促进了他对乡土中国的思考。
2023-09-27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三新”改革联盟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联考(三)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我们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我们正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在拥有重要战略机遇的同时,也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在新时代,我们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马克思主义认为,各个民族之所以不同,不仅在于他们的生活条件不同,而且在于民族文化的特点不同。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根本的文化标识,是流淌在一个民族有机体中的血脉,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之魂,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生活交往中形成的民族性格,是一个民族理想信仰、价值观念、道德追求的结晶和升华,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在5000多年的生产实践和生活交往历史中培育凝结的优秀民族性格与崇高民族气质,是今天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底气,也是我们风雨无阻、高歌行进、实现伟大梦想的精神动力。

中华民族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面对不同的社会主要矛盾,在不同的社会生产实践和生活交往中,形成了许多具体的优秀民族精神,比如在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中,创造了优秀的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右玉精神、塞罕坝精神、大国工匠精神等。这些在不同实践中形成的具体的优秀民族精神,既是中华民族精神核心内容和深层内质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华民族精神核心内容和深层内质的必然结果。深刻把握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和深层内质,就要深刻理解他们之间的有机联系,就要深刻理解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的实践基础、文化底蕴、历史渊源、丰富内涵、辉煌业绩、重大意义以及它们的本质统一性。

中华民族精神是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弘扬民族精神,就必须坚定维护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在几千年历史的伟大实践中培育的,经历了苦难与辉煌、失败与成功,浸透着中国人民的辛勤汗水,蕴含着中国人民的巨大牺牲。中华民族精神来之不易,影响深远,品质崇高,弥足珍贵。中华民族精神是经过了历史和实践检验的伟大精神,不仅创造了辉煌的人类文明,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而且也给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智慧,是整个人类社会最重要的精神之一。

最好的维护是弘扬,我们要激发中华民族精神在共筑百年梦想中的内生精神力量,发挥中华民族精神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撑作用。要立足今天的伟大实践,面向未来的复兴梦想,把中华民族精神把握好、说清楚、讲明白,把中华民族精神继承好、发展好、践行好。

(摘编自《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要在物质上强,更要在精神上强。精神上强,才是更持久、更深沉、更有力量的。”5000多年来,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中国故事一次又一次感天动地,中国精神一次又一次激情燃烧。

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既是中国人民的特质、禀赋和独特的历史文化基因铸就的,也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奋斗和发展中形成的。伟大民族精神的主体是人民,人民是民族精神的创造者,也是传承者和弘扬者。伟大的中国人民以创造、奋斗、团结和梦想,收获了光辉灿烂的精神成果,书写了彪炳史册的文明奇迹。中华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爱国主义是贯穿于中华民族精神中伟大创造、伟大奋斗、伟大团结、伟大梦想精神的一根红线。

伟大创造精神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禀赋。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些先哲名言,深深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不断激励着中华民族立新义、开新篇、闯新路。我国古代在天文历法、数学、农学、医学、地理学等众多科技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在发展历史上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思想文化、社会制度、经济发展、科学技术以及其他许多方面对周边发挥了重要辐射和引领作用。新长征路上,必须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精神,让创造精神持续迸发,创造活力充分涌流。

伟大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披荆斩棘、战胜困难、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勤劳是中国人的重要标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几千年来,中国人民始终革故鼎新、自强不息,以勤劳与智慧建设大好河山。今天中国人民拥有的一切,都是奋斗得来的。新时代是大有可为的时代,迫切需要迎难而上、挺身而出的奋斗精神、担当精神。

伟大团结精神是战胜一切困难的强大力量,是凝聚人心、成就伟业的重要保证。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团结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和文化基因。千百年来,中国人民始终团结一心、和衷共济,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了守望相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胜利。

伟大梦想精神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屹立不倒、克服险阻而坚毅前行的精神支撑和强大动力。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始终心怀梦想、孜孜以求,形成了天下为公、大同世界和生活富足、小康生活的理念和追求,盘古开天、女娲补天、伏羲画卦、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都反映了中华民族实现梦想的执着精神。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初心与使命。在近百年的革命、建设、改革历程中,无数中国共产党人抛头颅、洒热血,铸就了一座座光芒四射的精神丰碑。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改革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这些精神铭刻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谱中,融入中华民族精神血脉,滋养着伟大创造、伟大奋斗、伟大团结、伟大梦想精神。

(摘编自《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奋勇前行的不竭动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我们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超过面临的战略机遇。
B.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塞罕坝精神、大国工匠精神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和深层内质。
C.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奋斗和发展中形成的,为中国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D.“君子以自强不息”“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分别体现了伟大的团结精神和伟大的奋斗精神。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理想信仰、价值观念、道德追求的结晶和升华,中华民族精神是今天我们实现伟大梦想的精神动力。
B.中华民族精神来之不易,影响深远,品质崇高,弥足珍贵,是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的,是经过了历史和实践检验的伟大精神。
C.团结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因为千百年来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和衷共济而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所以团结就是力量。
D.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无数中国共产党人在近百年的奋斗征程上为此接续努力。
3.下列选项,不属于“伟大创造精神”范畴的一项是(     
A.商鞅主持变法,使秦国面貌焕然一新而成为强国,为秦最终一统天下奠定了基础。
B.郑板桥在临摹名家字帖后,摸索着把画竹的技巧融入书法,形成了独特的板桥体。
C.中国人战国时发现磁石指南特性,发明“司南”;北宋时制成指南针,用于航海。
D.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坚守初心与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4.两则材料都谈论了中华民族精神,但材料内容侧重点不同。请简要分析。
5.请根据材料二,简要阐释下列文段内容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

长期以来,全球民航大飞机市场被空客和波音两大巨头垄断。让中国人坐上自己的大飞机翱翔蓝天,是几代人的梦想,也承载着国家意志、民族梦想、人民期盼。C919大型客机是我国首次按照国际通行适航标准自行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喷气式干线客机,于2007年立项,2017年首飞。民航大飞机被称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牵涉上百万个零部件。C919大型客机是我国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民航大飞机,历经15年攻坚克难,全国24个省市、1000余家企事业单位的30多万人参与了大飞机的研制,突破掌握了100余项核心技术,我国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设计、系统集成的发展之路。从飞机设计到零部件制造,从地面试验到取证试飞,几十万人奋战在不同的岗位上,肩负国家和时代重任,为大飞机梦不懈奋斗。2022929日,C919大型客机取得中国民用航空局型号合格证,C919大型客机商业运营的脚步越来越近了。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丘明《左传》)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秦氾南     军:驻扎B.必退          师:军队
C.夜而出     缒:绳索D.郑既知   亡:灭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其无礼于晋          以:因为,连词
B.朝济夕设版焉       而:却,连词
C.何厌                 之:他,代词
D.郑人盟                 与:跟,介词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今老矣,无能也已B.舍郑以为东道主
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D.微夫人之不及此
4.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A.因为别人的力量而又去遮挡他,这是不仁义的。
B.借助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
C.因为别人的力量而又去蒙蔽他,这是不仁义的。
D.借助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欺骗他,这是不仁义的。
2023-09-18更新 | 217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东升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11月月考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注释:①玉垒:山名,在今茂汶羌族自治区。②后主:刘备的儿子刘禅。③还祠庙:意思是,诗人感叹连刘禅这样的人竟然还享受后人香火,暗讽唐代宗宠幸宦官招致祸患。④梁甫吟:古乐府中一首葬歌。梁甫,一作梁父,传说诸葛亮写过一首《梁父吟》。
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在繁花似锦、“万方多难”之际,满怀愁思地登上高楼,倍感忧伤。
B.颔联写诗人登楼所见,将自己的丰富感情寓于“锦江”“玉垒”的壮丽景色中。
C.颈联是诗人登楼所想,主要写国家正在经历战事,流露出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
D.尾联是诗人以史鉴今,抒发了空怀济世之心,表明他对朝廷的极度失望和不满。
2023-09-16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东升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11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风云初记(节选)

孙犁

天明的时候,春儿她们到了滹沱河边。她们很兴奋:她们前来慰问的部队,就是那传说和盼望了很久的,贺龙将军带领的一二〇师。

更巧了,司令部就驻在春儿的家乡子午镇。她们在村东头一家贫农的北屋里见到了贺龙将军。突然见到他,她只顾得浑身打量,好像在这位将军身上,每一个地方都带着红军时代的灿烂的传说,都是那些出奇制胜的英雄故事。

慰问了自己的部队,见到了红军时代的人物,是春儿生平很值得纪念的一件事。她想:她出生的这个村庄,有机会驻扎了这一支革命劲旅的首脑机关,它一定也感觉着光荣。

春儿和变吉哥都到家里看望了一下。春儿家里也住着一班战士,他们看见自己部队上的客人,和这家房东这样熟识,最初还有些奇怪哩,后来才知道是春儿的家,战士们笑着说:好呀!这么一来,你这个女同志,就不是我们的客人,快来招待我们吧!

乡亲们偷偷地问春儿:她会见的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大司令?春儿保守军事秘密,只是笑着说:这是一位很有名的人物,一位很能打胜仗的将军。乡亲们虽然闹不清将军到底是谁,可是他们知道:这一准是真正老牌的八路过来了。

一开始就是紧张的行军。春儿她们编列在一支队伍的后面,一走起来,就得紧跟着跑。队伍走开了,真像一条龙,它忽东忽西,忽南忽北,有时,使得春儿她们这些本地人,也闹不清方向,只是紧跟着转。只有在第二天驻下的时候,一打听村庄的名字,才知道又出来了一百几十里。

最初几天夜里,春儿是累,是腿痛,是害怕掉队。后来,也就习惯了。每天黄昏出发的时候,她觉得很有精力,脚步跟得上,也就用不着那样紧追紧赶了。行军到了黎明,才是最困最乏的时候,她常常走着路就做起梦来了。

到了宿营地,太阳升起来,坐到大场边上就不再愿意动弹。可是她们的任务,正是要在这个时候完成。部队上的口音,老乡们听不清,有些风俗习惯又不相同。她要帮助管理员去找房子,借东西,要粮要草。她要向老乡们动员解释。等大家都进了房子,伙房里把米下了锅,她才能去休息。

敌人从东西两线向根据地压迫,调集了很大的兵力,跟在一二○师的后面。

一二○师好像并没有和它一决胜负的意思。这支部队只是在敌人的空隙里穿过,攻击敌人的弱点,在根据地的边缘打着回旋。这支部队也不是单纯的行军,它有很大的政治影响,有很强的吸引力量。它刚刚进入冀中的时候,听说只有两个主力团,现在它一路行军,一路扩大,谁也不知道它已经增加了多少倍的人马。

跟着这支部队,春儿走遍了冀中区。在平汉路一带,村庄很大很密,水车园子很多。定县境内,小小的清凉的水沟在村边绕过,用手就可以捕捉那潜藏在芦苇根底下的小鱼。在津浦线附近,地形宽阔,村庄很稀,农民们住在那零散的黄土筑成的小屋里,村外大洼里是一丛丛的红荆,天空里盘旋着大鹰。

她渡过了家乡的不同姿态的河流,她无数次在奔腾的河流上,小心地走过颤动的浮桥,她的身影和天上的星月,一同映进碧绿的水流。

春儿经过号称金的束鹿和号称银的蠢县,这里丰产棉花;她到过叫作小苏州的胜芳,那里著名的是荷菱鱼稻。农民们用秋收的新粮,供给过往的部队。

她望见过城里的不安的灯火,听到过人民在那里受难的呻吟。

深夜里,春儿看见过那骑在马上的将军。他们有时停在村庄的边缘,从马上跳下来,掩遮着一个微小的光亮,察看地图和指示向导。他们骑马走在队伍中间,春儿不知道在他们前边走着的有多少人,在他们后边走着的又有多少。有时他们闪在一旁,让队伍通过,轻声安慰和鼓励着每一个人。到了宿营地点,战士们都睡下的时候,他们又研究敌情,决定行程。

仍旧是长距离的方向不定的急行军。春儿跟着部队,每天夜里,就又要经过无数的村庄。各个村庄的民兵都在集合,深夜里,区村的干部们还在工作。所有根据地的人民,站在门口,兴奋地欢迎他们,把必胜的信念,寄托在自己的主力部队身上。

她听到铁锤叮当的声音。在一处背静的街道里,她看见一座打铁炉燃烧着,火苗闪在油黑的大风箱上。在火光里,那系着破油布围裙的,来自冀南或是山东的铁匠们,正在给农民打制破路的铁铲小镐,给民兵们修制枪支地雷。就是在阴雨连绵的夜里,炉火也不会熄灭,铁锤的声音也不会停止。

当各方面的条件成熟了,一二〇师用一个团吸引住敌人的主力,往死里拖,然后用全部力量包围上来,坚决、猛烈地歼灭了它。敌人有生以来还没见过这样严重的阵势,他们着急地施放毒气,也没能逃过死亡。

战斗结束以后,虽然敌人还占据着一些县城据点,但是冀中区的局面和人民的心情已经稳定下来。地方部队经过这一次战争的学习和考验,也逐渐在各方面适应新的环境,不断地壮大自己,保卫根据地。

(有删改)

文本二:

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再现了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在滹沱河两岸组织人民武装、建立抗日根据地的曲折历程。《风云初记》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最初刊载于《天津日报·文艺周刊》。尽管当年的报纸已发黄、变脆,但那仍发散着的淡淡墨香有着让人动情的力量,让人穿越时空,仿佛看到了当年只有30多岁的孙犁,他满怀对家乡人民的挚爱深情,在作品中写出了故乡亲人的爱与恨,把他们真实的生活记录下来,反映了那伟大的时代和伟大的斗争。

孙犁曾在《为外文版<风云初记>写的序言》中说:当我的家乡,遭遇到外敌侵略的时刻,我更清楚地看到了中华民族的高贵品质,更深刻地了解到中国农民勤劳、勇敢的性格,在最困难、最危险的时候,他们也没有低下头来,他们是充满胜利信心的。孙犁想要表现的中国精神和中国人面对困难时的勇气、信心,被他用小说的笔法写进了《风云初记》中。小说中,他深情地描绘了滹沱河水的涛声,塑造出多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如勤劳、善良、勇敢的农村女孩春儿在革命时期迅速成长,出色地完成各项工作,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摘编自《读〈风云初记〉忆孙犁》)

1.下列对两则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叙写了一二〇师在冀中区的行军、抗战生活,以战火硝烟为主,来反映时代风貌。
B.“一位很有名的人物,一位很能打胜仗的将军”,这是春儿为保守军事秘密而随意胡诌的。
C.春儿看到农民们住在那零散的黄土筑成的小屋里,可见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破坏很严重。
D.孙犁在《风云初记》中深情地描绘了故乡的滹沱河,描写了鲜活的人物,记录了他们的生活。
2.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她们很兴奋”““快来招待我们吧””“她常常走着路就做起梦来了”,通过神态、语言和心理描写再现了军民关系。
B.孙犁的小说对美有一种特殊的追求,文本一有许多诗意的景物描写,散发着浓郁的泥土的芳香,激荡着作者对故乡的爱。
C.孙犁特别擅长描写农村的青年女性,文本一深入描写了春儿丰富、复杂的感情世界,她的故事反映了时代的风云。
D.文本一把春儿的形象放在革命队伍这个大集体中、放在对一二○师的军旅生活的叙述中进行塑造,让春儿的形象鲜明。
3.有评论认为,小说标题“风云初记”蕴含了孙犁的创作目的,即表现时代风云。但有人不认可这种评论,你觉得不认可这种评论的理由可能是什么呢?请结合文本二简要说明。
4.文本二中说“春儿在革命时期迅速成长”,请结合文本一简要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7 .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注】①这首词是词人从北方回到苏州时悼念亡妻所作。阊门,苏州城西门,这里代指苏州。②梧桐半死,枚乘《七发》中说,龙门有桐,其根半生半死(一说此桐为连理枝,其中一枝已亡,一枝犹在),斫以制琴,声音为天下之至悲。清霜后,秋天,这里指年老。
1.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贺词写词人再次来到苏州时觉得物是人非;苏词写妻子去世十年,词人难以忘怀。
B.“原上草,露初晞”运用比喻,既是描写亡妻坟前景物,又是哀叹妻子生命短暂。
C.“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融现实与梦幻于一体,是绝望又无奈的假设。
D.两首词都是悼念亡妻之作,写得都非常感人,而贺词抒发的感情更加深沉和悲痛。
2.贺词的“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与苏词的“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在表达技巧上有不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现今,在互联网引领的时代下,各种思想意识对人们的认识活动和行为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单一或相对简单的中华民族精神表现形式,已经不能满足这种社会环境下时代的发展。口述历史就是通过收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的一种方式。进一步说,它是由准备完善的访谈者,以笔录、录音、影像等方式收集、整理口传记忆以及具有历史意义的观点的一种研究历史的方式。

就其基本的科学属性而言,口述历史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就其科学性质来讲,口述历史首先是一种科学方法论。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因此口述历史是以普通人为主体的,不同以往的历史学论著更多的是关于权力精英的声音。口述历史不仅以真实的历史方式再现了社会生活的丰富性,而且为历史研究本身开辟了新的领域,同时也使得有关历史的“声音”日趋多元和逼真。口述历史的载体也随着科学技术发展而日益多样化。 20 世纪 40 年代随着电子音像技术的进步,在搁置了几千年之后,口述历史复兴于 20 世纪中期。此外,口述历史功能作用是多元性的。实际上,它最主要的功能是对民间、社会资料的发掘。这也是各种研究最基本的需要,这说明了口述历史的重要性。

中华民族精神是历史积淀的产物,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丰富。在过去的一百年中,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各族人民的斗争,这反映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如何运用新的表现形式,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时代主题。

口述历史最为显著的作用就是“保存了即将逝去的过去的声音”。历史上有许多事件,由于各方面的局限性,我们不能留下书面记录,人们需要了解历史真相,必须对当事人或知情人进行口头调查,并收集口头凭证。比如在党的早期的许多重要的会议、革命根据地的创建、红军长征以及党在白区的斗争活动等,由于当时斗争的严峻形势,或出于安全原因,没有留下书面材料。今天,那段历史对我们的历史研究和民族精神的塑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当事人或知情者对那段历史的口述回忆就显得十分重要。在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客观要求下,就必须大力加强对口述历史的研究。

(摘编自赵彬彬、张慧峰《以口述历史形式彰显中华民族精神》)

材料二:

许多人对“口述历史是否值得相信”这一问题始终抱着怀疑的态度,这源于诸多影响口述历史可信度的因素不能被完全忽视或消除,因此研究者们应该尽力去完善和细化口述历史的研究过程。

对于那些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尽管他们亲身参与到了事件的进程中,但也犹如盲人摸象一般,容易将他们看到或经历过的视为历史事实的全部,事实上谁都没有把握说自己可以掌握历史完整的真相。很多口述访谈的被访者以普通平民居多,他们的文化知识有限。一个人的知识储备会影响他对一个事件的理解深度。因此,平民的身份导致了认知能力的受限,且单从其所处的社会地位来看,他所能接触到的信息也是单一而有限的。尤其是在交通闭塞、通信初步发展的时期,普通民众能够接收到信息的渠道只有报纸、广播或电报,更遑论那些只能够通过信件才可以勉强进行信息交换的古老年代。历史是多元且复杂的,而当人们无法获取更多更全面的信息作为参考,只能基于自身的眼界去判断某个事物的时候,他的位置就决定了他的立场和角度,若只从其中一方的角度出发去看待历史事实,就很有可能出现偏差,并且降低历史真相的可信度。

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基于这一点,口述者愿意并且可以陈述的回忆也是有限且具有选择性的。经历过相同历史事件的人,如果在这个事件中他们所记忆的片段是相同或相似的,那么这段口述历史的可信度自然而然就提升了。但是,如果他们在脑海中所提取的记忆有限,忽略了某些细节之处,甚至是他们有意而为之,从而导致不同的口述者陈述相同事件时发生偏差,那么这也会极大地影响到口述历史的可信度。

访谈者在获得口述历史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访谈者的业务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一段口述历史的成功与否。所以,对于访谈者来说,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是非常必要的,以免在访谈过程中因为自身背景知识的缺乏而误读了口述者所表达的内容。

(摘编自黄心怡《借用新闻访谈技巧提升口述历史可信度的实践探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口述历史属于历史学的范畴,但它是通过收集和使用普通人口述的史料来研究历史,与那些历史学论著有很大不同。
B.口述历史这种形式能够开辟历史研究的新领域有多种原因,其中电子音像等科学技术的进步,起到了一定的支撑作用。
C.在革命战争年代,有些历史事件的文字资料因为形势特殊而不能留下来,要了解真相就应该对相关人员做口头调查。
D.过去交通闭塞,接收信息的渠道有限,这就决定了被访者的认知是有限的,不能还原历史事实的全部真相。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口述历史的问题,不过二者论述的侧重点并不相同。
B.口述历史作为一种新的研究历史形式,仍然存在很多环节需要努力加以完善。
C.口述历史能不能做到真实可信,访谈者的业务能力高低也是其中关键的一环。
D.在访谈中,能否谨慎地选择访谈对象,会影响口述历史的可信度。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相关观点的一项(     
A.雷蒙·阿隆《历史哲学》:“历史总是为生活服务的,它提供范例,评价过去。”
B.科林伍德《自传》:“历史著作有开始也有结束,但它们描写的事件却并不如此。”
C.胡也频认为:“历史永远是陈旧的,新的生活不能把历史作为根据。”
D.布罗代尔说:“历史应该是一首能够用多种声部唱出的、听得见的歌曲。”
4.在新的形势下,口述历史这种形式有何重要的现实意义?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
5.假设你是一位亲历某历史事件的普通人,一个月后要参加某电视台的访谈节目,为确保口述历史的真实性,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应该如何去做。
2023-08-23更新 | 266次组卷 | 26卷引用:贵州省六盘水市二中2022-2023学年高二11月月考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1.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
B.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
C.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
D.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
2.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鸿门宴》人物的性格是紧扣住情节的发展,通过人物间的矛盾和斗争以及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情态等来体现的。
B.《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作者司马迁。《鸿门宴》选自该书的《项羽本纪》。
C.古代宴会的四面座位,以东向为最尊,南向次之,再次为北向,西向为待者座,《鸿门宴》的“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从座位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体现项羽的自高自大。
D.《史记》语言精练,有生命力,很多词语已固定为今天的成语,如“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劳苦功高”就出自《史记·鸿门宴》。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良在紧急关头外出军门见樊哙,说明项羽对鸿门宴这样的军机大事防守不甚严密,否则张良怎么能够“至军门”。
B.项庄接受了趁舞剑时刺杀刘邦的任务后,由于于心不忍,再加上项伯的保护,所以他未能把刘邦刺死。
C.樊哙在危急关头不顾卫士阻拦,闯入军帐中,表现了极大的勇气。但入帐后的种种行为都是有理有节的,表现了他有勇有谋、粗中有细的性格。
D.从樊哙的一番话来看,他是很懂外交辞令的。他先指桑骂槐地怒斥一顿,然后又不失时机、恰到好处地讲出刘邦这样做都是为了项羽,难怪项羽愿听。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2023-08-10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东升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幸福的光亮

张金凤

小区临街的店铺,可谓五花八门。理发店、电脑维修店、童装店、早餐屋……只有一间店铺还闲着。它比别家的租金略高,但门前环境也最好:地面宽敞,绿化带植被茂盛,还有巨大的合欢树,如同撑着一把大伞。合欢树下是街坊大妈们平日聊天休闲的场所,平时热热闹闹。但今天,这棵树下却静得很——那家空置的店铺终于来了房客。一个年轻妇女一手抱着个可爱的小孩,另一只手拿笤帚在扫地。男人在店铺里清理杂物。这个孩子,叫旺旺。

没多久,大妈们就了解到这家新房客的情况——听说男主人找了家工厂上班,一家人从乡下刚进城,结婚时欠了债,在老家挣不到钱,进城来打工挣钱。

白天,他们家敞着门,几个月大的小孩在一个凉席上玩儿,旺旺妈就在旁边穿手链、剪线头、缝玩具,总也不闲。

没成想,没过多久,就遇到了麻烦。旺旺爸骑摩托车不小心撞断了腿,治疗费用让这个小家难以承受。旺旺爸在医院久住不起,回了家,小夫妻俩夜里的哭声,隔着门都传出很远。

旺旺妈率先振作起来。她把家隔成两半,锅碗瓢盆和简易的木板床塞进小小的隔间,更大的地方放了货架,旺旺超市开张了。

早上,她把丈夫的竹椅和孩子的小床搬到合欢树下,给他们摆上热腾腾的早饭。太阳移,树荫动,旺旺妈便将竹椅小床不断往树荫里挪。她一天到晚乐呵呵的,把笑容带给丈夫、孩子和每一位顾客。

小区里的人,渐渐地都愿意来这里买东西,因为旺旺妈乐观,看着喜气,总是笑吟吟的,嗓音甜,说话柔,做事利索。别看店面小,货却备得很全。她娇小的身躯跨上大号摩托,先去批发市场上货,再到蔬菜市场进水果和青菜。好卖就卖,卖不掉的我就吃了。她笑呵呵地说。

这天,旺旺妈操刀削土豆皮,将十几个土豆切丝浸泡着。本是要自己吃的,却被买菜的客人看中了,非要买去,还经常预定。旺旺妈的食材生意,借助土豆丝拓展开。她开始做些加工好的净菜,回家下锅炒炒就能吃,生意愈发红火。虽然腿上有伤,但旺旺爸开始力所能及地给家里帮帮忙,脸上也逐渐有了笑容。

合欢树下的老人们说,旺旺家真不容易。小区里分布着好几个超市,三步一户、五步一家的,西门口刚开了个大型超市,生鲜齐全。要不是旺旺一家勤劳能干,这小超市很难支撑下去。

旺旺超市开了一年多后,旺旺爸终于康复了,全心帮妻子打理小超市。买卖虽小,却是一家人的根基。他们家水果蔬菜新鲜好吃,品质有保证。不跟别人硬拼价格,而是拼服务和时间:大清早出门,想买些东西,只有旺旺家早早就开着门,旺旺妈正在整理刚刚批发回的蔬菜,都是最新鲜的食材。晚上,别家超市都是九点关门,只有旺旺超市的灯一直亮到十点半。刚来的时候,她还是满脸羞怯、白白净净的模样,现在已成为面颊黑红的干练店嫂。

丈夫干不了重活儿,旺旺妈一直自己干着上货、搬运等活计。后来有了上门送货的配送车,可她还是自己往批发市场跑。她说,有些居民想买的东西,还得她去淘。只有自己亲自挑,才能上到最好的货。

随着网上购物的飞速发展,旺旺超市门口暂存的快递多起来。无论多忙,旺旺妈都将物件保管、交接得非常仔细。她还专门腾出一个大纸箱放快递,旺旺超市成了个小型中转站。

取快递的人说,你收点费吧,要不我们以后不好意思麻烦你。可旺旺妈执意不收,邻居间这么点小事都不能托付吗?我一没花本钱,二没花劳动,哪里能要你们的钱呢?以后也尽管往这里放,我收一件收十件都一样,不耽误多少工夫。

去年夏天,旺旺超市却罕见地关了门,门口一块纸牌上写着:有事外出,歇业一周。旺旺超市自开业以来,几乎没有关过门,实在有事,最多关门半天。这次是怎么了?

再次营业的时候,旺旺妈满脸灿烂的笑容。邻居问,这几天干啥去了?她说:去北京旅游了。旺旺就要上学了,我们两口子也从来没出过远门。这次去北京好几天,去天安门看了升国旗,还去了故宫、万里长城!

她将招牌和灯盏重新擦拭一遍,到了晚上,旺旺超市那盏灯更加明亮了。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平时热热闹闹的合欢树下变得十分安静,表现了街坊大妈们对店铺新来房客的好奇,引出了对新房客一家的介绍。
B.旺旺爸遭遇车祸后,旺旺妈率先振作,置办货架开小超市,并以儿子的名字“旺旺”命名,寄予了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C.旺旺超市是一家人的根基,夫妻二人共同打理超市,水果蔬菜新鲜,价格也比其他超市便宜很多,因而生意红火。
D.“去天安门看了升国旗,还去了故宫、万里长城!”旺旺妈自豪的语气说明一家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得到改善。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的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场所,而合欢树这一物象与主人公一家的形象相映成趣、相得益彰,有助于表达主题。
B.小说多处运用对比手法来增强感染力,如夫妻俩痛哭,与下文“脸上逐渐有了笑容”“满脸灿烂的笑容”形成对比,塑造了人物形象。
C.“旺旺超市却罕见地关了门”这一情节的设置,既表现了超市的生意好,同时也设置了悬念,使行文有起伏,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D.小说在塑造旺旺妈这一形象时,运用了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等多种手法,还通过合欢树下老人们的评价侧面烘托形象。
3.小说以“幸福的光亮”为题,有哪些内涵?
4.旺旺妈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3-08-05更新 | 552次组卷 | 81卷引用:贵州省黔西南州义龙蓝天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