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化学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52 道试题
1 . 除去粗盐中的Ca2+、Mg2+及泥沙,可先将粗盐溶于水,然后进行下列操作:
①过滤②加过量的NaOH溶液③加适量盐酸④加过量Na2CO3溶液⑤加过量BaCl2溶液。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A.①④②⑤③B.④①②⑤③C.②④⑤①③D.⑤②④①③
2024-03-30更新 | 214次组卷 | 66卷引用:广东省2012年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素质和实验能力竞赛初赛试题(B组)
2 . 利用1-甲基萘(1-MN)制备四氢萘类物质(MTLs,包括1-MTL和5-MTL)。反应过程中伴有生成十氢萘(1-MD)的副反应,涉及反应如图:

回答下列问题:
(1)1-甲基萘(1-MN)的组成元素电负性由小到大的顺序为___________
(2)已知一定条件下反应的焓变分别为,则反应的焓变为___________(用含的代数式表示)。
(3)四个平衡体系的平衡常数与温度的关系如图甲所示。

①c、d分别为反应的平衡常数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则表示反应的平衡常数随温度变化曲线为___________
②已知反应的速率方程(分别为正、逆反应速率常数,只与温度、催化剂有关)。温度下反应达到平衡时,温度下反应达到平衡时。由此推知,___________(填“>”“<”或“=”)。
③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_____(填标号)。
A.四个反应均为放热反应
B.反应体系中1-MD最稳定
C.压强越大,温度越低越有利于生成四氢萘类物质
D.由上述信息可知,400K时反应速率最快
(4)1-MN在的高压氛围下反应(压强近似等于总压)。不同温度下达平衡时各产物的选择性(某生成物i的物质的量与消耗1-MN的物质的量之比)和物质的量分数(表示物种i与除外其他各物种总物质的量之比)随1-MN平衡转化率y的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y为65%时反应的平衡常数___________(列出计算式)。

(5)利用膜电解技术(装置如图所示),以为主要原料制备的总反应方程式为:。则___________(填“阴”或“阳”)极室制得,电解时通过膜的离子主要为___________
2023-12-05更新 | 39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湘西州吉首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届中小学生教师解题大赛化学试题
3 . 甲烷催化氧化为合成气的主要反应有:
I、
Ⅱ、
投入密闭容器中反应,不同温度下,相同时间内CH4转化率、H2选择性与CO的选择性随温度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由题可知,反应I为吸热反应
B.在700℃时,容器中生成的CO2的物质的量为1.44mol
C.在500℃、600℃、700℃时都可能发生
D.该过程中,低温有利于合成气的生成
4 . 向饱和溶液(有足量固体)中滴加氨水,发生反应的关系如图所示{其中代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曲线Ⅲ表示的变化曲线
B.随增大,先增大后减小
C.反应的平衡常数为
D.完全溶解,至少需要含有的氨水
5 . 乙二胺(,简写为X)为二元弱碱。25℃时,向0.1 molL-1其盐酸盐溶液XH2Cl2中加入固体NaOH(溶液体积变化忽略不计),溶液pH值,体系中、XH+、X三种粒子的浓度的对数值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乙二胺第一步电离常数的数量级为10-5
B.时,
C.b点时,
D.c点时,
2023-05-22更新 | 51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第37届中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江苏赛区)初赛试题
6 . 向两份20 ml 0.1 mol/LBa(OH)2溶液中各加入定量的KAl(SO4)2和Al2(SO4)3溶液的导电性随(混合前)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a点溶液的pH值约为7B.b点溶液中大量存在的阳离子有Al3+和Ba2+
C.c、d两点溶液中OH-均已完全反应D.②代表加入Al2(SO4)3的变化曲线
2022高二上·安徽阜阳·竞赛
7 . 有这样一位意大利的自然科学家,他在1776年8月9日生于都灵的一个贵族家庭,早年致力于法学工作。
1792年入都灵大学学习法学,1796年获法学博士学位;
毕业后当律师,1796年得法学博士后曾任地方官吏;
他从1800年起开始自学数学和物理学,1803年发表了第一篇科学论文;
1804年他被都灵科学院选为通讯院士,1806年任都灵大学讲师;
……
直至1856年7月9日,他在都灵安然逝世,终年80岁。
他就是阿伏加德罗,对科学的发展,特别是原子量的测定工作,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而他的成就中,我们最耳熟能详的一个则是——阿伏加德罗常数NA
(1)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单位是_______
(2)阿伏加德罗常数通常由实验测定。它的测定精确度随着实验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提高。测定方法有电化学当量法、布朗运动法、油滴法、X射线衍射法、黑体辐射法、光散射法等。这些方法的理论依据不同,但测定结果几乎一样,可见阿伏加德罗常数是客观存在的重要常数。
①阅读以下实验过程,写出此时阿伏加德罗常数测量时使用的表达式:_______。(可以使用下文出现的字母,每个电子的电荷量是C,I=Q(电量,物体所带的电荷量)/t,下同)
向一只洁净的空试管中倒入n L浓度为c的XNO3溶液,将与学生电源之间用导线连接的两块石墨电极放入试管中且互不接触。中间接一个电流表。打开学生电源,观察到电流表的示数恒定为IA。一段时间t后,关闭学生电源并取出石墨电极,测得石墨电极共增重m g (0 < m << n·c),电流效率为η。已知X元素的摩尔质量为M,且X元素的单质是一种活动性次于铜的金属。
②已知硬脂酸能在水面上扩散而形成单分子层,阅读以下的实验方案,写出此时阿伏加德罗常数测量时使用的表达式:_______
实验步骤:
1.测定从胶头滴管滴出的每滴硬脂酸的苯溶液的体积
取一尖嘴拉得较细的胶头滴管,吸入硬脂酸的苯溶液,往小量筒中滴入1mL,然后记下它的滴数,并计算出1滴硬脂酸苯溶液的体积V1
2.测定水槽中水的表面积
用直尺从三个不同方位准确量出水槽的内径,取其平均值。
3.硬脂酸单分子膜的形成
用胶头滴管(如滴管外有溶液,用滤纸擦去)吸取硬脂酸的苯溶液在距水面约5 cm处,垂直往水面上滴一滴,待苯全部挥发,硬脂酸全部扩散至看不到油珠时,再滴第二滴。如此逐滴滴下,直到滴下一滴后,硬脂酸溶液不再扩散,而呈透镜状时为止。记下所滴硬脂酸溶液的滴数d。
4.把水槽中水倒掉,用清水将水槽洗刷干净后,注入半槽水,重复以上操作二次。重复操作时,先将滴管内剩余的溶液挤净,吸取新鲜溶液,以免由于滴管口的苯挥发引起溶液浓度的变化。取三次结果的平均值。
设称取硬脂酸的质量为m,配成硬脂酸的苯溶液的体积为V,根据水槽直径计算出水槽中水的表面积S,每个硬脂酸分子的截面积是A,硬脂酸的摩尔质量为M。
提示:当最后一滴硬脂酸溶液滴下后,这滴溶液在水面呈透镜状,说这滴溶液没有扩散,即没有参与单分子膜的形成。这时单分子膜已经形成完毕,应停止滴入溶液。
③晶胞是构成晶体的最基本的几何单元。已知某易溶于水、不溶于苯的离子化合物YZ一个晶胞中有8个离子,阅读以下在平行宇宙进行的实验过程,写出此时测得的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_______。(保留5位小数)
利用X-射线衍射法测得晶胞的边长为5.64×10-8cm,其晶胞的结构如图所示:

同时测得YZ的摩尔质量为29.225 g/mol。
将YZ固体研细,干燥,用分析天平称取11.6885g YZ,装入25 mL容量瓶中,然后用滴定管向容量瓶中滴加已经被无水氯化钙干燥过的苯,并不断振荡,使苯与YZ充分混合,加至刻度线并静置1 min,读出滴定管此时的示数并计算出其变化量ΔV如下表:
次数12345
ΔV/cm322.2722.2422.3121.5322.26
提示:一个YZ是由Ya+和Zb-2个离子构成的。
2022-10-26更新 | 20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界首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趣味竞赛化学试题
2022高二上·安徽阜阳·竞赛
单选题 | 困难(0.15) |
解题方法
8 . 量子的概念起源于人们对于黑体的研究,所谓“黑体”是指能够吸收所有到达其表面的电磁辐射,而不发生反射的物质。黑体虽然可以吸收所有电磁辐射,但其自身可以在加热时向外进行辐射(即“黑体辐射”)。先前,人们认识到物体中存在着不停运动的带电微粒,其振动会激发出变化的电磁场,从而产生电磁辐射。但是,用经典的电磁学和热学理论去解释黑体辐射却遇到了很大困难。
为了得出与实验相符合的黑体辐射公式,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在多次尝试之后,最终放弃了将宏观世界的能量连续理论应用到微观世界,提出了所谓的“能量量子化”理论。他认为,振动着的带电微粒的能量只能是某一个最小数值 的整数倍(类似任何物体的电荷数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
为普朗克常量,为电磁波频率(注:在工程学上电磁波频率用表示,二者通用)
光也是一种电磁波,其依然满足能量量子化理论,对于波长为 的光,其也存在最小能量,我们称之为“光子”
不久之后,在量子论的催生下,人们对于原子结构的认知也开始了思想上的突破,首先便是波尔的氢原子理论:
轨道量子化与定态:波尔认为,氢原子中的电子在库仑引力作用下绕原子核做圆周运动,但其轨道半径是量子化的(即只能是某一特定数值,而不能是连续的数值)。当电子在这些轨道上运动的时候,不产生电磁辐射。电子在不同轨道上运动时,氢原子本身具有不同的能量。由于轨道的取值量子化,则氢原子本身的能量也是量子化的一些特定数值,则氢原子的状态(即“定态”)也是不同的。定态分两类:基态(能量最低)和激发态(在外界给予能量时会由基态变为激发态)。激发态不稳定,在能量较高的轨道上的电子会自动“跳”(称之为“跃迁”)回能量较低的轨道上。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其在跃迁同时会向外辐射能量(以电磁辐射的形式)。电子的跃迁也会带动氢原子能量状态的改变,因此也会使得氢原子发生“跃迁”。
频率条件:按照波尔理论,电子在从能量较高的轨道(能量记为)向能量较低的轨道(能量记为)跃迁时,会释放出能量为的光子。其能量由前后两个能级的能量差决定:
补充知识:电磁波的波速为光速(记为),波长记为,频率记为,满足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相比起氢原子跃迁之前,跃迁后氢原子自身的化学性质将会发生改变。
B.氢原子由基态跃迁到激发态之后,核外电子能量增大,运动速率增大。
C.已知氢原子基态能量为,普朗克常量为,设电子的质量为。则基态氢原子吸收频率为的光子被电离后,电子速度大小为
D.大量氢原子从基态向能级跃迁,可能辐射出的光的频率为代表组合数,,其中)。
2022-10-26更新 | 269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界首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趣味竞赛化学试题
2022高二上·安徽阜阳·竞赛
多选题 | 困难(0.15) |
解题方法
9 . 量子的概念起源于人们对于黑体的研究,所谓“黑体”是指能够吸收所有到达其表面的电磁辐射,而不发生反射的物质。黑体虽然可以吸收所有电磁辐射,但其自身可以在加热时向外进行辐射(即“黑体辐射”)。先前,人们认识到物体中存在着不停运动的带电微粒,其振动会激发出变化的电磁场,从而产生电磁辐射。但是,用经典的电磁学和热学理论去解释黑体辐射却遇到了很大困难。
为了得出与实验相符合的黑体辐射公式,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在多次尝试之后,最终放弃了将宏观世界的能量连续理论应用到微观世界,提出了所谓的“能量量子化”理论。他认为,振动着的带电微粒的能量只能是某一个最小数值 的整数倍(类似任何物体的电荷数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
为普朗克常量,为电磁波频率(注:在工程学上电磁波频率用表示,二者通用)
光也是一种电磁波,其依然满足能量量子化理论,对于波长为 的光,其也存在最小能量,我们称之为“光子”
不久之后,在量子论的催生下,人们对于原子结构的认知也开始了思想上的突破,首先便是波尔的氢原子理论:
轨道量子化与定态:波尔认为,氢原子中的电子在库仑引力作用下绕原子核做圆周运动,但其轨道半径是量子化的(即只能是某一特定数值,而不能是连续的数值)。当电子在这些轨道上运动的时候,不产生电磁辐射。电子在不同轨道上运动时,氢原子本身具有不同的能量。由于轨道的取值量子化,则氢原子本身的能量也是量子化的一些特定数值,则氢原子的状态(即“定态”)也是不同的。定态分两类:基态(能量最低)和激发态(在外界给予能量时会由基态变为激发态)。激发态不稳定,在能量较高的轨道上的电子会自动“跳”(称之为“跃迁”)回能量较低的轨道上。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其在跃迁同时会向外辐射能量(以电磁辐射的形式)。电子的跃迁也会带动氢原子能量状态的改变,因此也会使得氢原子发生“跃迁”。
频率条件:按照波尔理论,电子在从能量较高的轨道(能量记为)向能量较低的轨道(能量记为)跃迁时,会释放出能量为的光子。其能量由前后两个能级的能量差决定:
补充知识:电磁波的波速为光速(记为),波长记为,频率记为,满足
如图所示,氢原子在不同能量状态(简称能级)间发生三种跃迁时,释放光子的波长分别是,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横线表示一个能级。右侧数值表示该能级下氢原子具有的能量,单位为 eV (电子伏特),能量单位。箭头表示从一个能级跃迁到另一个能级)。
A.发生跃迁时,释放光子的波长可表示为
B.发生跃迁时,氢原子能量增加
C.用12.09的光子照射大量处于基态的氢原子时,一个氢原子可辐射出3种频率的光
D.大量处于能级的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时,可能辐射出3种频率的光
2022-10-26更新 | 112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界首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趣味竞赛化学试题
2022高二上·安徽阜阳·竞赛
10 . 傲娇,来源日本ACGN的一个词语,指人物为了掩饰害羞腼腆而做出态度强硬高傲表里不一言行的代名词,常用来形容平常说话带刺,态度强硬高傲,但在一定的条件下害臊地黏腻在身边的人物。在化学中也有这样的原理,那就是勒夏特列原理。勒夏特列对于可逆反应平衡的移动总结出的规则在后人的二次总结下总结成了一条:平衡总是朝着能减小外界条件改变对其产生的影响的方向移动。已知相同条件下,每个产物浓度系数次幂的连乘积与每个反应物浓度系数次幂的连乘积之比是个常数。
初中的时候,我们学到的无机基本反应类型共4种: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其中,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是:产物中必须存在沉淀、气体或H2O,那么,按照我们初中的知识,有两种物质在水溶液中混合后应该不反应,他们是我们平时吃的食盐A和波尔多液制备中属于盐的物质B。
可是,他们混合后真的不发生反应吗?
让我们来试验一下:
实验I:分别取25mL饱和A溶液与饱和B溶液,倒入小烧杯中,观察到溶液最终呈绿色;经过笔式酸度计测量可知,在此条件下测得酸度计在饱和A溶液溶液中的示数为7.01,在饱和B溶液中的示数为3.22,而在混合溶液中的示数为3.07。
实验II:将实验I中所得溶液均匀分成2份,分别标记成a、b两组,a组放入冰水中,而b组仍保存在小烧杯中。将小烧杯放在加热器上加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a组溶液从绿色变成蓝色,b组溶液绿色加深。
实验III:向两个洁净的试管中分别加入等浓度的Cu(NO3)2溶液和CuCl2溶液,使用同一热源均匀加热,观察到加入CuCl2溶液的试管内溶液绿色逐渐加深。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由实验I可知,A和B能够发生复分解反应。
B.由实验II可知,从蓝色向绿色的转化可逆,且此反应是吸热反应。
C.由实验III可知,反应中影响颜色的因素中有Cl-和Cu2+在溶液中的浓度。
D.若已知铜盐水溶液中Cu元素以[Cu (H2O)4]2+存在,且反应后溶液中没有新离子产生,可推测产物为[CuCl4]2-和H2O。
2022-10-26更新 | 217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界首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趣味竞赛化学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