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570 道试题
1 . 明弘治五年(1492年),明孝宗责成刑部尚书彭韶组织《问刑条例》的修编工作,将一部分与《大明律》适用相关的奏准“斟酌损益,著为事例”,以便“京城司法多者……通行内外,与《大明律》兼用,庶事例有定,情罪无遗”。这一做法(     
A.确保了审判结果的公正B.增强了律法的灵活性与务实性
C.杜绝了司法腐败的可能D.反映出法律蕴含一定人文关怀
今日更新 | 38次组卷 | 3卷引用:广西桂林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卷
2 . 下面为武周时期恒州鹿泉县检校官裴琳的德政碑的部分记载。这一记载反映出当时(     
其年(长安二年)检校官奉敕总停(朝廷停罢检校官),君(指裴琳)则随停,例也。百姓众庶而谋,我君去矣。人斯悴矣。若不□命而诣阙(奔赴京都)乞留,道路相属。奉长安三年四月救:“元瑶清平化俗,奉法无私、人不忍欺,吏不敢犯……特听修旧检校。”
A.德政是地方监察的价值导向B.中央与地方政府存在权力博弈行为
C.官僚考课呈现多元评价体系D.民间力量在国家治理中具有能动性
今日更新 | 44次组卷 | 3卷引用:广西桂林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卷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以来,英国平均每四五年就会发生一次荒歌,导致粮价上涨,骚乱活动频发。为此,都铎王朝和斯图亚特王朝早期的中央政府通过王室公告、敕令和议会法令等限制乃至禁止粮食出口并免除粮食进口关税,同时在全国范围内搜查余粮以供应市场。而部分乡绅认为都铎政府试图用“粗糙的地方行政管理机器”来取代中间商,会适得其反。基于对地方情况的了解,乡绅通过请愿等方式对中央政策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担任治安法官的乡绅是中央教荒政策的主要执行者,中央政府通过他们的报告来了解相关政策的落实状况。地方乡绅还致力于改良农耕技术,以提高粮食产量,同时发表救荒册子和农书等。

——摘编自冯雅琼《近代早期英国救荒知识的产生及传播》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决定摒弃传统乡村社会救济理念和模式,改为以国家动员和组织乡村民众自救为主、发放救济物资为辅的理念和政策。乡村社会救济的根本途径就是提高物资产量,要提高产量就必须投入生产劳动,只有生产劳动才能增加产量。同时,通过乡贤和各级政府等渠道,要求破除农民的“等、靠、要”思想,提倡群众互助、自由借贷、变死钱为活钱等方法,对生产者采用先行贷粮、后收成品的方式、推动各地农副业生产恢复、副业的生产也成为增加灾民收入、提高灾民自救能力的重要方式。各地政府工作人员与人民解放军开展节约“一两米运动”,有的机关甚至每日每人节约四五两粮食,有的干部拿出全部津贴救济灾民。

——摘编自谢迪斌《新中国初期乡村荒政与城乡二元结构的缘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近代早期英国乡绅救荒行为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近代早期英国相比,新中国成立初期救荒举措的优势。
昨日更新 | 43次组卷 | 4卷引用:广西桂林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晚清科举制度的废除切断了士阶层的晋升之路,导致了士阶层分化。官吏选拔的传统办法被取缔,军人干政或从政成为不可避免的现象。由此可知,科举制的废除(     
A.助推了清朝统治的灭亡B.动摇了传统文化的根基
C.推动了军事体制的改革D.导致了军阀割据的出现
7日内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广西桂林市高三下学期5月考前押题卷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受诸多因素的制约,中国的外交实践较多地体现为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和周边国家的双边外交,多边外交的实践相对有限,但也不乏成功的范例……1955 年后,一些原来对中国态度并不友好的国家开始对中国驻外使馆人员表现出友好的态度。1949~1954年,同中国建交的民族国家仅仅有印度、缅甸、印尼和巴基斯坦4个国家,而到1959年底,尼泊尔等11个国家同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至 1965年,同中国建交的国家从建国初期18个增加到49个……正如毛泽东所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是“非洲黑人兄弟把我们抬进去的”。

——摘编自陈玲《建国初期多边外交的实践及分析》

材料二: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中国改革开放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中国外交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从党的十三大开始,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都将和平与发展作为中国制定内外战略策略最根本的依据。邓小平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本质体现,国际交往主要是以合作为基础。邓小平曾明确指出:“我们对外政策还是两条,第一条是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第二条是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和经济新秩序。这两条要反复讲。”“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江泽民则强调“世界发展的活力恰恰在于这种多样性的共存。”中国“不仅要发挥亚太地区重要大国的积极作用,更要争取成为国际社会‘指导委员会’(如联合国)和各种国际机制的关键成员,在‘有理有利有节’和斗而不破的策略指导下,渐进地和有效地推动现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使之更加符合多数国家的利益和人类的方向”。

——摘编自张涛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多边外交的选择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多边外交成功的范例,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多边外交发展的基础,并说明中国多边外交发展的方向。
6 . 元朝行省制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行省官员中仅有主要长官能掌握军权,而这类职务通常不授予汉人,因此地方权重之弊可以通过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弥补。材料反映了行省制的设置(     
A.利于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B.缓和了各民族之间的差异
C.与宋代相比更利于中央集权D.与元朝民族征服背景相关
7日内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联合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7 . 罗马共和国早期表现于军令、纪律等行为准则,随着帝国的扩张和人们关系的复杂、财产的增多,以及不同民族的汇入,几乎每一任执政官都对法律有所补充……律师、法学家、皇帝的言论都可以被吸纳为法条。由此可见,罗马法(     
A.保障了司法审判的公正性B.在发展过程中具有随意性
C.注重案例的积累和与时俱进D.是平民和贵族斗争的产物
7日内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广西玉林市高三下学期5月四校联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对苏联的贸易管制政策可以追溯到苏俄革命时期……30年代美国承认苏联并给予最惠国待遇,美苏经济关系理应得到顺利发展。然而苏联在战争危机日益迫近的祭要关头谋求自保,使美国不愿意积极推动美苏经济关系的发展。美苏经济关系的“蜜月”实际上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度过的。战后苏联把经济复兴资金的来源,寄托在战败国的战争赔偿和美国的经济复兴援助上。美国却完全堵死了向苏联继续提供租借物资援助和经济复兴贷款的大门,并且从根本上改变了德国战争赔偿乃至德国重,建政策的方向。苏联在战后经济复兴问题上越得不到美国的经济援助,在德国战争赔偿问题上与美国的对立越深化。美苏双方都重新估计对方的战略意图,走向全面对抗。美国对苏贸易政策也逐渐从自由多边贸易向贸易管制方向转变。

——摘编自崔丕《美国的遏制战略与巴黎统筹委员会中国委员会论纲》

材料二   半个多世纪以来,西方国家一直没有放松过对中国的军事技术封锁及武器的禁运……1949年美国国会出台了《美国1949年出口管制法》,这是美国采取对中国武器禁运政策的开始,也是西方国家对华禁运的滥觞。19491122日,美国又同英国、法国等一些国家举行秘密会议,成立了一个不公开的组织——“输出管制统筹委员会”,其主要任务是限制对社会主义国家输出战略性物资和技术,而对中国的出口管制尤其严格……90年代中国开始与以色列接触寻求引进预警机等先进武器装备、寻求在无人机等领域进行合作等。美国大加阻拦并施加压力,迫使以色列有关公司中止与中国签署合同。在美国眼里“中国”与“军事”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美国出口到中国的任何东西,都可能与“军事”联系起来。这是美国封锁中国的一个生动写照。

——摘编自韩旭东《美国对华技术封锁50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对苏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扼制中国发展的主要手段。
7日内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百色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卷
9 . 唐律规定:一般人斗殴,所处的刑罚为“笞四十”;“诸殴兄姊者”,要处以“徒二年半”;“殴祖父母、父母者”,要处以斩刑。上述规定体现了唐代法律的特点是(       
A.维护纲常B.礼法结合C.亲疏量刑D.轻罪重刑
7日内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玉林市五校2023-2024学年高二5月联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   

元朝时来华的外国人中最著名的是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他于1275年来华,旅居17年。根据他口述记录的《马可·波罗行纪》展示了一个富庶而神奇的东方世界, 同时, 围绕《马可·波罗行纪》真伪的争论也从未停歇。

材料一:通观国内外学术界的马可·波罗研究史,怀疑论者否定马可·波罗到过中国的主要论据是两点:一是在元代的中文文献中找不到一个名字叫马可·波罗的欧洲人,二是马可·波罗漏写了若干中国所特有的事物,如万里长城等。

——黄时鉴、龚缨晏:《马可·波罗与万里长城》

材料二:元朝旅华的西方人基本上是按宗教、民族各成聚落,且互相矛盾,彼此隔绝。这就决定了马可·波罗在中国逗留的时间哪怕长达17年之久,他的人事活动范围却只能很小。元代的中文文献保存下来的实在很有限,即使马可·波罗的名字曾经被记载下来,在文献大量佚失的情况下,他的名字也可能消失。

——周良宵:   《元代旅华的西方人》

材料三:修建于秦汉时期的长城,在魏晋以后已失去了标志疆界和防御外敌的作用。到了元朝,长城建筑已破败不堪。蒙古本来是长城以北的游牧民族,过去中原王朝建立长城就是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蒙古族统治中原后,原来的长城位于蒙古帝国的内腹之中,蒙古的统治者自然没有修筑长城的必要。除了极个别的关隘被人们加以修缮利用外,长城的绝大部分都已成为荒芜的遗址。

——朱偰:《万里长城修建的沿革》

(1)根据材料一,概括《马可·波罗行纪》遭到学者质疑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学者认为《马可·波罗行纪》具有真实性的理由。
2024-05-25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十校联盟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