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先秦时期,某学派提出“衣三领,足以朽肉;棺三寸,足以朽骸:掘地之深,下无菹漏,气无发泄于上,垄足以期其所,则止矣。”该学派(     
A.建立初具规模的逻辑体系B.符合富国强兵的时代需求
C.体现超凡脱俗的人生态度D.强调积极入世的进取思想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在对待天人关系问题上,孔子重人事,轻鬼神;孟子、荀子分别主张“天人合一”“制天命而用之”;韩非子主张无神论;墨子提出人定胜天的“非命”观点。这表明当时(     
A.唯物思想初步形成B.百家争鸣局面开始出现
C.思想趋同愈加明显D.人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
2023-03-24更新 | 607次组卷 | 72卷引用:湖北省黄石市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高中学段高三联合考试高三年级历史科试卷
3 . 墨子既“贵义”又“尚利”,提倡“他人之利,天下之利”。他把利看作义的内容、目的和标准,把义看作是达到利的手段,提出以利作为行为的道德价值标准。这说明墨子的义利观(     
A.具有反传统的启蒙意义B.带有浓厚的民本主义色彩
C.体现出鲜明的政治立场D.否定了法家的重义轻利观
2023-03-14更新 | 1860次组卷 | 15卷引用: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育才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原始社会民主推荐部落首领时,形成了“选贤与能”的选人标堆,强调所选人才是 否具有征服自然和做人的能力。
春秋战国各诸侯国普遍重视人才,招贤纳士,礼贤下士,重用布衣之士,千方百计 争夺能言善辩、能征善战和治国富民的人才为本国所用。

西汉
系统地强调德才兼备,“四科”规定:“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 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 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
选人的标准是“身、言、书、判” ,即体魄丰伟,言辞辩证,书法遒美, 文理优长。四者均可,则先看德行,德均取才,才均取劳。
通过考满而观绩,通过考察而观德。考察分为八个项目:贫、酷、浮躁、 不及(能力不及)、老、病、罢(不勤劳)、不谨。
用“四格”、“八法”评判官人。“四格”为“守、政、才、年”,“八法”为贪、酷、不谨、罢软无为、浮躁、才力不及、年老、有疾。

——摘编自齐秀生《从古代人才标准看执政能力建设》


提取表格中的有效信息,围绕中国古代人才标准的变化提炼一个观点并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2023-03-09更新 | 609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北省恩施州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奥赛班论述题集训(二)历史试题
5 . 《韩非子·五蠹》篇指出,“强兵得先富国,而重农则是富国的根本途径”。道家认为“我无事则民自富”,倡导让百姓休养生息,自由发展社会经济。儒家则主张顺应农时,在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兼顾民富。各学派的经济思想从本质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A.思想自由和百家争鸣B.战争频繁与诸侯割据纷争
C.社会变革和经济转型D.思想融合与统一趋向加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主张“仁政”“德治”,宣扬礼乐文明;法家希望通过法律的手段达到至德社会,强调君臣共同守法;道家则从“法自然”的角度反对战争。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
A.百家争鸣推动社会进步B.重视道德成为社会共识
C.诸子百家思想渐趋融合D.传统社会秩序走向瓦解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

——《礼记·曲礼》

材料二   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故矫上之失,诘下之邪,治乱决缪,绌羡齐非,一民之轨,莫如法。属官威民,退淫殆,止诈伪,莫如刑。

——《韩非子·有度》


问题
(1)材料一中“礼”是指什么?在作者看来,礼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2)材料二中观点出自谁?作者站在什么视角看问题?
(3)请指出上述两则材料中观点的异同及其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针对当时的现实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孔子提出人人都应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墨子认为“夫尚贤者,政之本也”,孟子主张“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当时这些主张(     
A.形成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B.掀起人才使用革故鼎新的大变革
C.培育了自强不息的高尚精神境界D.体现了崇德向善的积极社会风尚
9 .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林存光《孔子新论》

材料二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

材料三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

——《韩非子》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
(2)指出材料二、三中的老子、韩非子分别是哪一思想流派的代表。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时代背景。
2022-11-28更新 | 663次组卷 | 23卷引用: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区秋林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孔子说:“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孟子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荀子说:“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上述义利观(     
A.是重农抑商政策的理论来源B.是先秦儒学批判现实的产物
C.是先秦儒学对利的完全否定D.体现天理和伦理道德的融合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