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官制度(汉-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3 道试题
1 . 西晋时规定,一品官可占有田地50亩,荫衣食客3人,荫佃客50人;五品官可占出30亩,荫衣食客3人,荫佃客5人;九品官可占田10亩,荫衣食客1人,荫佃客1人。这一规定(     
A.加强了对世族门阀的控制B.保障了士族地位的稳固
C.使中央收回了人才选拔权D.促使土地私有现象出现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2 . 唐以来“士人登第必展欢宴,谓之‘烧尾’”;许多地方修建了“文峰塔”“文昌阁”,还修建了题名碑和牌坊彰显功名荣耀。这些现象可以说明
A.崇文抑武成为治国方针B.民间向学风气日益浓厚
C.社会风俗受到科举影响D.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发扬
2023-05-24更新 | 461次组卷 | 4卷引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满洲里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文官制度是在以君主为轴心,以中央集权为主线的政治体制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重要功能,就是稳固君主的专制统治,以使君主能够世代“总揽大权,柄不借下”。自秦汉开始,以后历代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了对官员进行组织管理的一整套规则体系。各级官员对皇帝和上级官员绝对服从,通过一级级的隶属关系,对官员逐级落实责任、督察、考核,然后通过考核结果决定各级官员的升降留任以达到治理天下的目的。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带有浓厚的人治色彩,在这一制度下,官职的设置、文官的选拔任用等都由君主决定。那些通过考试选拔出来的文官,都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这种情况下这些文官也就自觉地形成了对君主的依附关系。

——摘编自赵瑞军《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统治功能及其对当今的启示》

材料二   近代西方文官制度是在19世纪中期以后形成的,其主要特点是按照法律规定、公开竞争考试录用政府工作人员,经录用,就长期任职、稳定升迁,无过失不解雇,他们不与内阁共进退,所以又叫常任文官制。实行了比较严格的职位分类,一般采用“品位分类”和“职位分类”两种形式,通过科目繁多的考试选拔对应专业的人才以满足工作需要英国是最早建立资本主义文官制度的国家,工业资产阶级在经济上占据统治地位以后,迫切要求改革问题重重的旧有选官制度,建立能为本阶级服务的新制度,以提高政府部门的效率,适应和维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种制度在其长期的运转中,对于维护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和经济利益起了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陈秀梅、在黎民《西方文官制度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古代中国文官制度与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西方文官制度产生的背景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唐代盛行“公荐”“廷誉”,即考生在科考前可凭借人脉将自己的习作呈给主考官或朝中大员,并通过他们的公开赞扬获得“加分”,甚至提前锁定科考名次;宋代科举考试要求主考官与朝中名臣必须避嫌,考生试卷由他人香录,以避免考生因笔迹而暴露身份。这一变化有助于(     
A.提高科举考试的公正性B.削弱富商大贾的影响力
C.增强实用性人才竞争力D.推动程朱理学的世俗化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5 . 《新唐书·选举志》提到,唐代选拔官员的条件有四个方面:一是身,即身体相貌要丰满高大;二是言,即言谈要雄辩有理;三是书,指书体法式要刚劲美观;四是判,指判案文辞要优美通畅。这表明,唐朝选官制度
A.关注人才道德水平B.注重人才从政能力
C.扩大人才选拔范围D.讲求人才科技素养
2022-06-14更新 | 357次组卷 | 2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石狮分校、泉港区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晋武帝始设员外散骑侍郎,隶属于中央散骑省。该职具有位高职闲的特点,且无人员限制,受到高门士族与皇室子弟的青睐。南朝将该职位大量授予军功起家的庶族,员外散骑侍郎数量扩大,品级和社会地位不断降低。这一变化
A.助推军功授爵趋向常态化B.使皇权呈现弱化态势
C.弥补了九品中正制的不足D.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
2021-05-11更新 | 757次组卷 | 15卷引用:内蒙古赤峰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名称时期观点
客卿制战国注重实践性,但缺乏必要的教育程序,具有较为原始的色彩
察举征辟制汉代是一种依托地方势力举荐的选官制度,介于"血缘身份"与"才学品行"二者之
间,过于原始、粗疏,容易发生不公平现象,缺乏合理化的有效保障
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是一种以"门第"为标准的选官制度,具有强烈的特殊主义与感情色彩,是典
型的"任人唯亲"
科举制隋唐至明清作为一种以"学识"为标准的选官制度,在贯彻公平原则上较为彻底,体现了
择优录取、一视同仁的合理化原则

——摘编自任怀国《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论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种或数种观点进行论述。(要求:观点合理,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就选拔人才制度的形式而言,隋唐时期的科举制,与两汉察举制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如科举制的选官是经过推荐和考试的,而察举制的选官也是通过推荐和考试的,但是从根本上来说,它们之间却有着实质性的差异。“前代选举之权,操之郡县,士有可举之材,而郡县不之及,士固无如之何,今则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夫苟怀牒自列,州县即不得不试之;试之,即不得不于其中举出若干人。是就一人言之,怀才者不必获信,而合凡自列者而言之,则终必有若干人获举;而为州县所私而不能应试者,州县亦无从私之:是过选举者之徇私,而俾怀才者克自致也。此选法之一大变也。”这正指出了两者似是而非的本质所在。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说明两汉察举制与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报考程序角度简析隋唐时期科举制的积极作用。
2022-03-10更新 | 362次组卷 | 4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部分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检测文综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唐宋时期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

唐代科举考试“取士不问家世”,考生可以自由报考,但对于应举人也有德行、职业身份等限制
唐代科举考试之前,士子往往向达官贵人投呈作品,称为“行卷”希望博得赞赏;也允许官员向选举机关推荐,称为“公荐”。
唐朝后期,应举者中出现了许多贫寒子弟,应举及第增长幅度最大的是福建、江西和湖南。
宋太宗规定:“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此例一开,工商业子弟应举者比比皆是。宋代连中三元的冯京,就是商人之子。
宋代真宗朝始,各级科举考试的试卷一律“封弥”、“誊录”,试卷经由点检试卷 官、参详官及知贡举官员三级核定成绩后,方能拆封,公布等第。
两宋时期,仅正奏名进士即达43000人之多,远远超过了前后各代。当时的135 位宰相中,90%以上是通过科举途径获得出身。
上表能够反映我国古代科举制度运行的多种趋势。请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加以简要分析。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0 . 据史料记载,在唐朝,工商子弟毕诚、陈会、顾云,州县小吏湛贲、汪遵等皆通过科举考试跻身仕途。毕诚还曾进士及第,后官至宰相。这说明(     
A.抑商政策基本瓦解B.科举选官的程序相对完善
C.商人政治地位提高D.社会阶层流动性有所增强
2024-01-30更新 | 350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