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交流与传播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以下为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的目录摘编。

22章跨文化交流(1000-1500
一、远距离贸易和旅行
远距离贸易的类型
政治和外交旅行
传教活动
二、危机和复兴
腺鼠疫
中国的复苏:明朝
西欧的复兴:国家建设
西欧的复兴:文艺复兴
三、探险与殖民
中国人对印度洋盆地的勘察
欧洲人在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探险
作者为何以“跨文化交流”作为本章的标题?结合史实加以阐释。
2023-07-13更新 | 68次组卷 | 3卷引用:山东省滨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13世纪堪称是游牧民族最辉煌的时期,它凭借较少的军队和漫长的后勤供应几乎改变了整个亚欧的历史。“它”是指(     
A.亚历山大远征B.蒙古西征
C.拿破仑战争D.匈奴大迁徙
2023-07-13更新 | 82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滨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下图为近代某地区的人口结构图。与该地区发展状况相符的是(     

A.西班牙和葡萄牙文化成为主体B.种姓制度扮演着极其重要角色
C.大和绘和浮世绘是其特色艺术D.王权与教权并立的政治格局
4 . 在明清时期的江南,私人藏书数千卷的情况较为普遍,少数藏书家收藏的书籍甚至超过万卷,其中范家天一阁藏书达七万余卷。这一现象(     
A.有利于文化传承B.推动了出版自由
C.扩大了识字群体D.传播了民主思想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欧洲文明十五讲》中提到,中世纪日耳曼人南迁、西迁的同时,阿拉伯人、匈奴人也流入西欧,西班牙一度成为阿拉伯的西方重镇。这反映出当时西欧(     
A.孕育着巨大的文化活力B.已具有开放的全球视野
C.自给自足经济体制解体D.成为东西方的经济枢纽
2023-01-12更新 | 1328次组卷 | 17卷引用: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华工在古巴

材料   晚清以来,中国东南沿海的民众因为生活贫苦等众多原因前往海外务工,他们最运抵达了拉丁美洲,19世纪上半叶,出国华工约为32万人。从1850年列1875年间,人数猛增到128万人,其中在古巴的华工为12万余人。

1858年、1866年和1867年,古已输入的华工数量最多,相对应的1859年、1868年以及1870年,古巴蔗糖产量的增长速度本是最快的。同时,古巴华工亦因“聪明、安分、老实、谦卑”的特点,在制糖流程承担了机检、提纯等技术性工作。

1868年,古巴独立战争方兴来艾,参加战争的总人数大致在700030000人,一线作战的华人人数则在20005000人不等,另有大致相同数量的华人从事着后勤支援工作,《中国人与古巴革命》一书中这样说道:“没有一个在古巴的中国人不曾拥抱过自由的事业……。他们为古巴独立,慷慨地流尽了自己最后一滴不留名的鲜血,他们不抱任何追求个人名利的奢望,也从不全求得到感谢的花束。”

18703月,清政府指派的调查团抵达古巴,调查华工受虐事件。调查国对华工“面加讯问”,得知“华工被拐为奴确受凌辱”。1877年,中国与西班牙签订《会订古巴年工条款》,清政府保护古巴华工权益在外交行为上有了法律保障。

——《拉丁美洲华工研究——以秘鲁与古巴华工案为中心的考察》


概括古巴华工的历史贡献,并对华工的“未来”提出合理化建议。
2022-07-16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滨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据统计,北美洲原有的几百种印第安语言,大部分已不再使用。在大概40个新大陆国家中,全都把某种欧洲语言作为官方语言。这一变化主要由于(     
A.殖民历史B.自然灾害C.人口老化D.政治变革
2022-07-15更新 | 13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滨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人口的迁徙影响政治格局。符合如表描述的人口迁徙浪潮是(     
在东方促成了中国民族大交融和暂时的政治分裂,使封建制度得以调整和发展。
在西方成为导致西罗马帝国灭亡的主要因素之促成了日耳曼诸国的建立和封建制度的产生与形成。

A.印欧人的迁徙B.亚欧游牧民族迁徙C.黑人奴隶贸易D.蒙古西征
2022-07-15更新 | 206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滨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20世纪中期,埃及对阿布辛拜勒神庙进行迁移,在多国专家共同努力下,太阳光依然年两次照亮圣殿神像,太阳节奇观被成功保留,这反映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应遵循的原则是(     
A.可持续性B.真实性C.预见性D.创新性
10 . 一战前后,中国思想界提出一系列关于“国民性”、“国性”、“中国之魂”、“国本”的主张。这表明(     
A.文化的民族性受到关注B.向西方学习成为时代潮流
C.封建思想依然根深蒂固D.各派救国方案趋于一致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