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唐代的民族交往与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5 道试题
1 . 【“大一统”思想与边疆治理】

材料一 大一统思想中的夷夏观,其发展变化,与适应以儒家为代表的华夏文明相一致。中国古代从周朝开始,逐渐形成一种“化外主义”的治边观,与此相应地也逐渐形成了自秦汉以后“羁縻而治”的治边思想。儒家坚持“天下大同”的家国观,坚持“有教无类”,将教化与礼、仁相结合,构成礼教的基本要义;儒家在政治上主张“和为贵”,礼教本身也包含着和平主义的特征,儒家所倡导的用夏变夷的民族观对后世影响深远。

——摘编自邵方《大一统思想与"华夷之辨"》

材料二   中国古代王朝对边疆的治理政策简表:

时期边疆治理
“并一海内,以为郡县”。移民垦殖,加强交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设立道(相当于县),对归顺的较大少数民族部落实行属国的管理形式
汉承秦制,在边疆地区设立使匈奴中郎将、护乌桓校尉,护羌校尉和西域都护及大量的属国等机构来管理北部、东北和西部少数民族
隋唐唐代羁縻府州的数量远超过内地的正州,设立的安南、安西、北庭、安北、安东等都护府,构建了较为规范的藩属体系
行省下设土官或元帅府等管理的行政制度,实质就是在中央直接管理下的羁縻统治。流官与土官掺杂联合治理地方,赋役税收“比之内地”,完善边疆与内地的驿站系统,加强中央对边疆的控制管理
清前期东北地区以郡县制管理当地的汉人,以八旗制度管理满族,以姓长制度管理当地少数民族,以盟旗制度管理东蒙古人民
清晚期改变前期的“重稳定,轻发展”的治理观念,发展边疆经济和文化,日趋内地化。内地化的“量”不断增加,最终促成了边疆内地一体化的质变

——摘编自陈跃《中国古代王朝治边政策的双重变奏》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大一统”思想中“夷夏观”的内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2 . 唐穆宗时(820~824年在位),广东龙川县进士韦昌明在《越井记》中说:“秦徙中县之民于南方三郡,使与百越杂处,而龙有中县之民四家。昌明祖以陕中人来此,已几三十五代矣。”上述现象反映了(       
A.经济重心自秦朝开始南移B.唐代北方人口迁徙到南方
C.多民族共同开发岭南地区D.华南的教育水平超越北方
3 . 唐朝武则天执政后,“大行帷帽”(原属胡装),帷帽从造型上来看是一种高顶宽檐笠帽,在帽檐一周制有薄而透的面纱(如右图戴帷帽女子骑马雕塑)。唐代女性通过珠宝等饰品装饰丝网来展现自己的地位,与其他流行的款式相搭配。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异域风尚推动社会进步B.开明的民族政策利于促进文化交流
C.女性社会地位得到提升D.社会普遍崇尚简约自由的服饰风格
2023-05-05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本溪市本溪县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对边疆的治理也属于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的范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与先秦羁縻政策比较,汉唐时期的民族羁縻政策不仅在形式上有较大发展,也在某些基本原则上有较大的突破、创新。首先,就多民族统一原则看,汉唐时期大大强化了周边民族对中央政权的隶属地位,作为少数民族的首领,其所担当的职权往往以受内地政权的册封为根据,并直接受汉唐所设的羁縻政策州府官吏的监督或汉唐驻军的控制。其次,汉唐的羁縻统治进一步发展与健全了先秦时的“依俗而治”原则。“依俗而治”不仅要强调“依俗”,更要在“治”上作文章。“依其故俗”只是治理的一种方法,其实是以设立羁縻机构职官及派军队等政治军事管理行为为前提的。其三,汉唐的羁縻统治民族政策把协调民族关系、维护民族团结放在了较重要的地位。汉设西域都护客观上起到了协调民族关系的作用。唐在大漠南北及西域设置的羁原府州,也有利于防止西北各少数民族之间的相互攻伐。最后,汉唐的羁康统治把加强民族间经济文化联系提上日程。汉唐时内地政权与周边民族间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经济贸易活动。

——杨永俊《我国古代民族羁縻统治政策的变迁及其原因探究》


(1)概括材料一中汉唐时期民族羁縻政策的措施和特点。

材料二   明清两代中央政府在土司地区行政管理上的做法是,在西南边疆重要地区设置与内地相同的郡县,并任命流官,形成土官与流官联合治理西南边疆地区的态势。“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经明代中央政府至清代前中期很好地施行,使这种民族政策得到巩固与提高,使西藏东部地区与川西藏族地区实施了政教合一制度,在川、青、甘、滇藏区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了土司制度。到了清朝中晚期,清政府在面对农民起义冲击、西方列强入侵的情况下才一改过去“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在川西北地区强力推动改土归流,迅速推进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有效推动边疆内地一体化。

——李良品谈建成《“因俗而治”:明清时期土司地区的国家治理政策》


(2)依据材料二,指出明清两代对西南和西藏地区实施的不同的管理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产生的历史影响。
5 . 唐朝允许外国人或少数民族参加科举,并专门设置了宾贡科,即让外国人或少数民族正常参加进士科的考试,在录取名额分配上,会对他们有所倾斜。所以应该说,外国人或者少数民族在唐朝的内地生活是比较惬意的,没有什么格格不入的感觉。这反映了唐朝
A.开放包容的政策B.科举制的发展变化
C.中央集权的加强D.与各民族交流融合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有学者认为,“唐朝与外部世界加强交往的动因并非如秦汉帝国一样源于军事抵抗或征服的目的,而是具有强劲的内部原生动力”。这种“内部原生动力”主要是指
A.开放进取的社会心态B.华夷观念的日益淡化
C.繁荣发达的贸易网络D.综合国力的持续强大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民族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共同发展融合而成的。历史上,统治者对少数民族采取的政策有通婚、册封或委以要职。如两汉与匈奴通婚,唐王朝对回鹘、南诏、渤海的册封,明朝对西藏僧俗领袖委以要职等。通过这些措施,让他们认识到自己与中央政府是利益共同体。对于反叛中央的分裂势力,统治者果断采取武力讨伐,震慑反叛分子。如1690年康熙帝镇压准噶尔部落,1759年乾隆帝镇压大小和卓,从而有效地维护了祖国统一。

——摘编自韦良云《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的特点》

材料二   儒家民族观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民族观的本质特征,它最初强调“夷夏之辨”,严“夷夏之防”,讲“尊王攘夷”。后来随着儒家民族、国家观念不断的发展,“夷夏之辨”日益被“华夷一体”“天下一家”所取代。康熙帝废长域是改变秦汉以来“华夷内外分治”观念的重要举措;雍正帝曾说:“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何得留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

——摘编自李克建儒家民族观对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影响及现代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中国古代民族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儒家民族观的内涵,简述儒家民族观的现代启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对于唐代时敦煌的繁华,《旧唐书·地理志》记载,唐朝元宵节灯会盛况是“长安第一,敦煌第二,扬州第三”。据此可知,唐代敦煌地区(       
A.深受中原文化影响B.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C.习俗已经完全汉化D.经济发达闻名全国
单选题-最优选择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打马球兴起于唐代初期,唐代文献称作击球。一般认为马球运动源自波斯,经西域地区传入中国。唐代的许多皇帝喜欢打马球,长安城内的达官显贵和宫中侍女也击球成风。参赛者在马球场上相互配合、驰骋拼搏,无疑是体力、技能与智谋的综合竞争。由此可知马球运动(     
A.是富有挑战性的娱乐活动B.是唐代贵族生活腐化的写照
C.为艺术创作提供真实情境D.是唐代社会繁荣开放的体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据《汉藏史集》记载,吐蕃赤都松赞普为获得饮茶器具,曾派使者向唐朝求赐茶碗遭拒。但唐政府派一位工匠前往,制造出口宽、质薄、光滑精亮、光泽鲜丽的茶碗。这表明了
A.民族关系始终融洽B.茶马互市贸易活跃
C.饮茶受佛教的影响D.吐蕃饮茶之风盛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