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政治类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44 道试题
1 . 英法联军进入北京城时,清政府打破不直接与洋人谈判的惯例,由奕䜣进城与英法公使直接进行谈判。奕䜣坦言:“即臣初办时,亦自念天潢近派,岂肯与异类为伍。迨自该夷带兵进城以后,种种狂悖,不可遏制,又不能不与会晤之势。”这表明清政府(     
A.调整外交手段应对困局B.内忧外患促使外交政策调整
C.摒弃了传统的宗藩体制D.主张与英法展开对等的谈判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1902年,梁启超大声疾呼,“史界革命不起,悠悠万事,惟此为大”,学问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国民之明镜也(     
A.营造戊戌变法的舆论氛围B.培植国民意识和近代国家观念
C.为维新变法提供理论依据D.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23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2周年,红色地标是百年党史最鲜明的历史见证。下图为中国红色博物馆(纪念馆)分布图。红色博物馆(纪念馆)散落于街头巷尾,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前赴后继、艰苦卓绝的斗争。



某中学计划进行红色旅游社会实践活动,请根据上图,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关联的博物馆(纪念馆),确定活动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流畅)
2023-08-31更新 | 14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辽宁省高考历史押题卷(一)
4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序号名称内 涵
1五四精神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 义精神
2红船精神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 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3井冈山精神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
4长征精神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 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
5延安精神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 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6抗战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 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7西柏坡精神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精神;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依靠群众、团 结统一的精神
8抗美援朝精神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 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9劳模精神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
10工匠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 一丝不苟、追求卓越
11航天精神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

——根据袁国柱《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整理


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形成了伟大的革命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一脉相承。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两个革命精神,拟定一个论题,并论述两者之间的关系。(要求:论题明确,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格式规范,不超过400字)
2023-08-08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高考适应考历史试题(7月)
5 . 1945年4月20日,中共六届七中全会原则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是对延安整风运动成果的集中总结,又升华了延安整风中的认识,因此延安整风对中共七大的影响,集中地反映在“历史决议”及其形成过程中,为中共七大的成功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关于“延安整风”和“历史决议”说法正确的是(     
A.总结了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经验B.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政治理念
C.促进了党内思想上的高度统一D.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2023-08-03更新 | 33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知恩中学2023届高三模拟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明清“铁三角”

材料一   明清时期,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小农经济主导地位的强化与传统程朱理学的束缚构成了一个铁三角的关系:双向箭头表示双方的相互作用。

——据毛佩琦《明清易代与中国近代化的迟滞》

材料二   从世界史或全球史的立场看,明初中国专制王朝国力的鼎盛时期正是欧洲黑暗的中世纪,西方透露出的资本主义曙光与明中叶以降中国社会新旧交替的冲动几乎同时。西方的兴起,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正是中国的明清之际,西方文明赶上东方文明,中国从先进到滞后,就是在这一时期内发生的。所以说,明清易代是中国近代化迟滞以及中国从先进走向落后的转折点。

——据余同元《明清社会近代转型及转型障碍》

结合材料一论证材料二中作者的观点。
22-23高一下·广东汕尾·期末
论述题 | 较难(0.4) |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至今日,大国之谜依然是一个难解的题目,各国的学者提供的答案也是众说纷纭(如表)。   

学者观点
【英】保罗·肯尼迪单一的因素一定是错误的,一定是各种因素的综合造成了大国的崛起
【俄】阿列克谢·沃斯
克列先斯基
必须在世界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很明显,经济脆弱的国家,不可能成为大国
【英】杰弗里·豪国家强大必须经济发达,政治稳定,特别是民众与领导者之间要相互信任,互相尊重
【法】皮埃尔·罗桑瓦隆一个强国仅仅物质力量强大还不够,它还应该具有吸引力
【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必须要具有一定的规模,一定的能力,一定的军事实力,一定的内部凝聚力
郑永年所有的以前的国家,崛起中的大国,都是因为它内部的国家制度的健全。所谓的一个国家外部的崛起,实际上是它内部力量的一个外延

——摘编自《大国崛起》解说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大国”为主题,自拟论题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且有3个以上史实,逻辑清晰)
2023-07-08更新 | 97次组卷 | 3卷引用:黄金卷06-【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浙江专用)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晚清,闽、广、江、浙的水师,虽号称5万之众,但虚冒冗滥,可用者不过数千人,且常居陆上,与陆兵无异。水师战船,最大者仅长11.2丈,宽2丈有余,安炮多不过10门,且年久失修,不堪使用……水师官兵纪律松懈,武备废弛,缺乏训练。广东沿海各营所储炮弹,尚多为康熙年间制造,几乎全部铸蚀,不能使用。鸟枪兵了的射击训练,大多数“一枪不中”或“只中一枪”。而当时英军舰船大者长33.5丈,宽6丈,分三层,安炮72尊,每船可载700余人。英炮射击距离可达10里以外,且可连续施放。在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中,英国依仗先后出动的28艘军舰(装备火炮约800门)及约80艘其它船只,仅1.5万余人的兵力,竟把拥有近90万常备军的中国打败了。一直到19世纪末,迭起的列强侵华事件中,大多以炮舰从沿海攻入。

——摘编自俞世福《浅析中国近代海防论》

材料二   朝野有识之士,无不攘臂以谈战守,群起筹议防海之策。林则徐在广东提出了“以守为战,以选待劳”的作战方针。魏源认为“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王韬以为要“整顿海防,制造军舰,演练水师”。丁日昌提出设立“三洋水师,彼此呼应”。郑观应疾呼“精枪炮器械,兴轮船火车电报”“张国成,护华商”“图强与保富相维系”“分省设防不如号令统属”。李元度上疏清廷“简派重臣,总理海军”。马建忠主张设水师衙门,统领各水师,经理七省海防事宜。……中国近代海防论经历了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倡导时期,以冯桂芬、丁日昌、王韬为代表的发展时期,以李鸿章、李元度、马建忠为代表的高潮时期。他们改革海防的思想,也只是兴旺了一阵,随后便走向衰竭。中国近代的海防建设,从1888年开始因宫廷需款而停止,最终导致了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

——综合摘编自俞世福《浅析中国近代海防论》、刘中民《中国近代海防思想史论》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海军防御范围逐渐从近岸领域转移到利益做关的近海领域。新时期,我国统一“近海”概念为“我国的黄海、东海、南海、南沙群岛及台湾、冲绳岛链内外海域,以及太平洋北部的海域”。随着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越来越重,海上航运对中国经济有着非同以往的战略意义,赴远海为中国商船护航以及在大洋上保护国家利益成为我国海军发展的迫切需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强军伟业加速推进。短短10年间,人民海军主战舰艇数量,从十位数向百位数递增,我国海军多次执行亚丁湾护航、赴远海编队训练、对外友好访问等任务,人民海军已从“黄水”走向“蓝水”,从“浅蓝”走向“深蓝”。2022年6月17日,我国第三艘航母福建舰下水命名,这是我国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弹射型航母,采用平直通长飞行甲板,配置电磁弹射和阻拦装置,满载排水量8万余吨。

——摘编自周于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海军战略转型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简括中国近代海防思想孕育的背景和主要主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现代中国海军发展取得的进步。
(3)根据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现代中国海军发展优于晚清的因素。
2023高三·全国·专题练习
真题 名校
9 . 黄河——“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材料一   中国古人通过祭祀表达对黄河的敬畏。据甲骨卜辞记载,殷人每年多次举行黄河祭祀,以求雨、求丰年等。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诸侯也常常祭祀黄河,以结盟、立誓或祈求战争胜利等。

材料二       

1903邹容在《革命军》中写道:“沿万里长城,登昆仑,游扬子江上下,溯黄河,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
1910革命派《民声》杂志发表组诗《爱之歌》,其中《黄河》篇写道:“吾族受此河流赐,产出一部民族志。”
1923李大钊在《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中写道:“扬子江、黄河可以代表我们的民族精神。”
1937国共两党代表在黄河边同祭黄帝,毛泽东亲撰祭文,“胄衍祀绵,岳峨河浩”“民族阵线,救国良方”。
1938《民族诗坛》发表诗歌《黄河》,诗中写道:“黄河!你这中华国族的母亲,现在你再也不能安睡,东方吹动了号角,杀声震变了天地。”
1939《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首演,“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歌声激起热烈反响,迅速传唱到各根据地和抗日前线。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说明中国古代重视祭祀黄河的原因。
(2)20世纪上半叶,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其时代内涵不断丰富。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予以说明。
2023高三·全国·专题练习
10 . 延续与变迁

材料一   西方传统观点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欧洲历史的分水岭,此时欧洲告别中世纪,进入现代。

材料二   20世纪后期,有学者提出,公元1500年前后这一时段固然重要,但还不能称之为欧洲历史的分水岭,因为此时欧洲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关系等领域并无本质变化。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18世纪中后期,此后历史才真正步入现代,分水岭才真正出现。

历史发展往往是一个延续与变迁交织的过程。从这一角度,结合15—18世纪欧洲历史的重大史实,评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
2023-06-30更新 | 4021次组卷 | 23卷引用:冲刺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重组卷02(新高考七省专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